附录1 冯牧年表简编

1919年2月24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北京,原名冯先植。父亲冯承钧十六岁前往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大学毕业后转入法兰西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杰出的翻译家,爱国知识分子。

1925年上学,先后在北京北师附小及辅仁中学、平民中学就读,直至高中。

1935年在北京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在北京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

1938年5月13日,经“民先”安排,带病(结核性肋膜炎)秘密离开被日寇占领的北京,前往冀中根据地参军,又根据组织安排,辗转奔赴延安,同年12月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9年9月,抗日军政大学结业后,同年12月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三期作为插班生就读,主考人为何其芳;后转入文学系四期继续就读。

1940年开始在延安发表作品。

1941年3月,转鲁艺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

1944年3月,根据组织安排,去南泥湾三五九旅下连当兵。在此期间,曾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以此段生活为题材的《在劳动的日子里》等多篇文章。

1944年12月,调至《解放日报》副刊部任文艺编辑,在延安评介并推出了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及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作品。

1946年5月,在延安《解放日报》社入党。

1946年8月,任《解放日报》采通部副部长。

1946年12月,作为新华社前线记者,随刘邓大军陈赓兵团转战华北、中原、华东、中南和华南战场,并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在炮火前沿撰写并发表了数十篇战地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同时拍摄了许多照片,忠实记录了刘邓大军的英雄形象,并因此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一等功。

1950年3月出版战地通讯集《新战士时来亮》(中南新华书店),7月出版战地通讯集《时来亮》(西南军区政治部)。

195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军文化部长,并随部队沿滇南河口一线剿匪,第一次深入云南边境。

1952年,任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同年夏,第二次深入云南边境,走访了红河以南等地区。

1953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观团赴朝鲜。

1954年春第三次深入云南边境,第一次走访西双版纳和阿佤山。

1956年底,因患脓胸,到北京做开胸手术,术后在京继续治疗,并于1957年12月转业回北京。

1957年12月任中国作家协会《新观察》杂志主编。

1959年9月,出版第一部评论集《繁花与草叶》(百花文艺出版社)。

1960年,任《文艺报》编委、副主编。

1961年春,回北京后第一次重访云南边疆,再次走访了西双版纳和阿佤山。

1962年1月,继1961年后又一次深入云南边疆,走访了滇西德宏的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同年春,还走访了滇西北等地。4月,出版评论集《激流小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5年起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

1966年起遭林彪、“四人帮”迫害。

1969年底下放到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2年因病从干校返京就医。

1974年春,为躲避“四人帮”的迫害,应云南部队老战友的邀请,重返云南边疆,在曾经工作过的部队中生活长达一年之久,再次走访了红河地区和西双版纳,并首次走访了独龙江。

粉碎“四人帮”后,重新回到文艺工作岗位。

1976年11月,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主要负责人。

1977年5月,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主任。

1978年,任文化部党组成员;中国文联党组第一书记;恢复中国文联及各艺术家协会筹备组副组长兼秘书长及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秘书长。

1978年6月任《文艺报》主编。

1978年底,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核心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并筹备创办《文艺研究》杂志。后正式出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第一副院长,及新创刊的《文艺研究》第一任主编。

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党组第一副书记,并在第三届中国作家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同年5月,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邀请,随同周扬率领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8月,当选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1980年6月,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魏克特邀请,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1月,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滇云揽胜记》(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年1月,出版评论集《耕耘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同年11月,出版评论集《新时期文学的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9月,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同年3月出版评论集《冯牧文学评论选》(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年底,在第四届中国作家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主席团成员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5年,创办并兼任《中国作家》杂志主编。同年3月,应邀第二次访问美国。

1986年3月,应邀第二次访问日本。同年9月,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赴朝鲜参加平壤国际文学研讨会。

1988年,继续当选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同年8月,受韩国笔会邀请,率中国笔会代表团赴韩出席国际笔会会议。9月,应邀第三次访问美国。同年,被推举为程(砚秋)派京剧艺术研究会第一任会长。

1989年1月,出版评论集《文学十年风雨路》(作家出版社)。

1993年10月,受巴金先生委托,应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邀请,赴意大利领取该评委会授予中国作家协会的特别奖。

1994年5月,出版散文集《冯牧散文选萃》(解放军出版社)。9月,出版散文集《我的三个故乡》(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5年1月19日,因身体不适,住北京友谊医院治疗。

1995年7月,出版评论集《但求无愧无悔》(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9月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六岁。

附录2 冯牧主要著作目录

《冯牧文集》·九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1月。

散文集:

《滇云揽胜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11月。

《冯牧散文选萃》,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5月。

《我的三个故乡》,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9月。

《沿着澜沧江的激流》,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评论集:

《繁花与草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年9月。

《激流小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4月。

《耕耘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月。

《新时期文学的主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月。

《冯牧文学评论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

《文学十年风雨路》,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1月。

《但求无愧无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7月。

战地通讯集:

《新战士时来亮》,中南新华书店,1950年1月。

《时来亮》,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政治部,195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