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制 明初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明代的中央官制]其后明太祖惩胡惟庸之变,罢中书省,把中书省的职权分归六部,尚书握中央政权,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而已。仁宗时,大学士杨士奇等都身兼尚书,参预机务,于是其权渐重。到了世宗时,政务枢机,悉归内阁,大学士俨然成了真宰相。但明朝自太祖以后,厉行中央集权制,宰相虽掌枢机,而实际上仅职司批答,所谓入阁办事,也是有名无实的。明初掌兵柄的为大都督府,即宋元枢密院的变相。其分大都督府为左、右、中、前、后五军督都府,府设左右都督为长官。征调则归兵部。掌监政的为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官。成祖以后,罢御史,设都察院以掌纠察,以左右都御史为长官。[明代的地方官制]其他各官,略同前代。惟以司礼监掌理内外文书章奏,实为宦官弄权的祸根。至于地方官制,则改元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计分全国为十五区。
北直隶(北京顺天)、南直隶(南京应天)二区外,尚有十三区,即浙江、江西、福建、湖广(今湖北、湖南两省)、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今陕西及甘肃大部)、广东、广西、四川(今四川中东二部)、云南、贵州。中叶以后,沿北要地设重镇凡九,计:辽东、蓟州、宣府、太原、大同、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称为“九边”。
以北直隶、南直隶为中央行政及行在政府所在地,以六部长官分理地方行政。其余十三布政司,则各设布政使理民政,按察使司纠察,都指挥使主兵柄,是为“三司”。布政使司以下有府、州、县,府设知府,州设知州,县设知县,为亲民官。所以明朝的地方官制,也是三级制。后来虽间或设总督、巡抚等官节制二省或一省乃至数府的一切政务,但其性质和宋初由中央大臣出镇州军差不多,不算是地方长官。
(二)田制和税法 明朝把农田分为“官田”“民田”两种。[地税与丁役]征税时期也分夏秋两季,都缴纳米麦绢钱钞等物,此为地税。丁役则有役法,凡分三等:以户计的为“甲役”,以丁计的为“徭役”,出于临时的为“杂役”,三等都有所谓“力役”与“雇役”之分。力役用其力,叫做“力差”;雇役用银代役,叫做“银差”。中叶以后,名目繁多,称为“加派”。[一条鞭法]人民不堪负担,乃创行“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的田赋力役,一律折为银钞缴纳。这样一来,人民负担虽依旧,但不受官吏的骚扰了。然对于田赋,末年又任意增加,所谓“三饷”者[1],总数近二千万之多。又明朝田赋,轻重颇不均。苏松杭嘉湖五处最重,江西之南昌、袁、瑞等处亦甚重。说者谓明太祖恨那些地方的人民在元末时都归附张士诚、陈友谅,所以特别把田赋加重,以示惩戒。其实也不尽然。田赋之外的税收,仍以盐、茶两税及商税为大宗。
江南田赋之重,说者谓明太祖恨张士诚、陈友谅,因而迁怒到那些地方的百姓,有意叫他们都负担些田赋。其实也不尽然。盖其害实起于宋朝的官田:宋徽宗时,浙西平江诸州,积水新退,田多荒芜,廷臣献议募民耕种,由官家收租,称为“官田”。既称收租,则其所缴纳的租税必较民田的赋税为大。其后籍没蔡京、王辅、韩侂胄等之田,都并入官田,于是官田愈多。沿及元朝,相仍不改。张士诚据江南,又把元朝贵戚王公的田产,并入官田。明太祖灭张氏,其部下官属田产遍于苏松等处,太祖把这些田和那些地方的富民的田都没收了。即以原租额为税额。后来又以浙西地味膏腴,加税两倍。于是一亩之赋,有收至两三石者,江南的百姓,大受其害。大抵苏松最重,嘉湖次之,杭州又次之。邱濬说:“江南之赋,当天下十分之九。浙东西当江南十分之九。苏松常嘉湖又当两浙十分之九”。负担的不平,可谓达于极点。建文以后,经臣下奏请,略有轻减。然而浙西之赋,毕竟仍比他处为重。
(三)币制 明初承钞法极弊之后,便趋向于废除钞币,使用银两之一途。[钞法的废除与银两的使用]银两的使用,在金朝末年已见端倪。[2]明初虽仍用钞币,但行之未久,钞价跌落。到宣宗宣德三年[3],便停造新钞,更设法收回旧钞。其收回旧钞的方法,便是添设新税目及增加旧税额,那些添设或增加的税,一概缴纳钞币,陆续把收回的钞币焚毁。这样一来,钞币虽然还有这样东西,实际上已不能行用。然而铜钱一时鼓铸不出许多。即使铸得出,也嫌其质重而值轻。用布帛等做货币的习惯,又已随时代而破坏了,再也不能恢复。另外一个发展方向,便是用贵金属——银。于是银两便成为通行天下负有货币资格的东西了。不过那时的银两,还是以秤量货币的资格,与铜并行。
明初仍用钞,分一贯、五百、四百、三百、二百、一百六种。其定价为钞一贯等于钱一千,又等于银一两,又等于金四分之一两。一百文以下,即用钱。后因钞币跌价,又添造小钞,禁用铜钱。成祖时又禁用金银。但钞币价终于一落千丈,甚至只值千分之一二。于是不得不趋向于使用银两之一途。
(四)科举制 我国选举之法,自唐到清,可称为“科举时代”。[从科举时代到八股时代]而科举制度,至明清又一变,我们可以称这个时代为“八股取士的时代”。明初本学校、科举、荐举三途并用,但其后科举日重,而学校及荐举日轻。科举之制,有乡试、会试、殿试三种。凡子、午、卯、酉之年,于各省试士,是为“乡试”,中试者为“举人”;明年(丑、未、辰、戌之年),举人至京师,应礼部试,是为“会试”;中试者由皇帝试于殿中,是为“殿试”。殿试及第者分三等:一等为一甲,限三名,第一曰“状元”,第二曰“榜眼”,第三曰“探花”,都赐进士及第;二等为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等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等都无定员,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选用庶吉士者都为翰林官,其他授给事中、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五经》命题,文体略同宋朝的经义,然有两个特殊之点:第一,经义一尊程(颐)朱(熹)之说;第二,体用排偶,须代古人语气为之,就是所谓“八股”,通称“制义”。从此思想定于一宗,不敢稍有违异,而八股文体,更使举子的心力消磨殆尽。
明初由政府编订的《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都是以程、朱派的学说为中心。清朱彝尊说:“世之治举业者,以《四书》为先务,以《六经》为可缓,以言《诗》,非朱子之传义弗敢道也,以言《礼》,非朱子之家礼弗敢行也,推是而言,《尚书》《春秋》,非朱子所授,则朱子所与也。言不合朱子,率鸣鼓而攻之。”这确乎道着了当时的实情。
此外兵制则远规唐朝的府兵制;司法制度,亦大都仍唐之旧,没有详细叙述的必要。
我国学术,自北宋至明末,可称为“理学时期”。而理学从产生到没落,又可分为四个时期:[宋明理学的四个时期]
胚胎时期——北宋;
极盛时期——南宋;
复兴时期——明中叶;
没落时期——明末至清初。[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
然而严格言之,止有“极盛”和“复兴”两个时期。前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后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王守仁。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明朝的前期,朱熹一派俨然为儒家正统。到了明朝中叶,朱派的流弊日甚,便有王守仁起来继承陆九渊系统,提出“心即理说”“致良知说”“知行合一说”的三大纲领,一时学者翕然从风,王守仁一派的学说,遂完全代替了朱熹一派的学说。[朱学的极弊与王学的兴起]本来朱熹的“即物穷理”的主张,是很容易发生流弊的:照他这样做学问,假若没有统摄力的人,这方面也要去探求,那方面也要去考察,结果往往流于支离破碎,同时对于修养方面忽略了。再,政治势力作了一派学说的护符,这学说便没有人敢反对,所以朱学末流,每每仅将《四书》《五经》咿晤一番,便自以己达“格物”“致知”的妙境,再也不想另辟新境了。在这种情形底下,当然有许多学者不能安居于朱学的藩篱而要自寻出路的。[王学的三大纲领]王守仁便是应运而生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求理于吾心,较之朱熹的即物穷理为简易。他主张知行合一,不但陆九渊所未曾想到,即从来讲“知”与“行”的关系者都没有像他那样切实。最后他又发明致良知说,上溯于孟子[4],把行为的动机都归之于“良知”。于是“王学”的三大纲领备具了,哲学上的“心一元论”[5]也完成了。
王守仁的学说,本来是重实践躬行的,然因为他偏重向内一边,且和佛家禅宗的“明心见性,”有点相近,所以其流弊便是使一般学者“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王学的流弊]到清初,“汉学”遂承之而起。
在文学方面,则明代小说的作家更多,最有名的章回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皆出于明人罗贯中[6]的编订或撰著。[明代的文学]戏曲方面,则由杂剧而趋于传奇[7]。传奇作家最著名的,在明初有高则诚,在明末有汤显祖[8]。现尚存在的“昆腔”[9],是起源于这些杂剧和传奇的。所谓“正统文学”的古文与诗,在明初有宋濂、高启等。后来有李梦阳、李攀龙先后提倡复古,一味模仿秦汉,所做的文章,貌似艰深而实浅陋。末年归有光[10]等取法唐宋,才有几篇可供讽诵的文章出现。而袁宏道兄弟[11]和钟惺、谭元春等提倡以清真孤峭为主,其诗文自成一派,即所谓“公安体”与“竟陵体”,颇有影响于后来文学界。[12]
此外尚有关于中国文献的一大著作,就是明初编成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的编纂]这部书的编纂,开始于成祖永乐元年[13],成书于永乐六年,以韵字类聚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为一书,凡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是为中国从来未有的类书,可惜现在已经散佚,仅剩数十册了。
* * *
[1]即“辽饷”“剿饷”“练饷”。
[2]金哀宗末年,民间已以银交易货物。见《金史·食货志》。
[3]公元一四二八年。
[4]“良知”二字:见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但孟子“良知”“良能”并称,而王守仁则把良能统摄在良知之内,较孟子所说,更进一步。
[5]心一元论也可称为“唯心的理想主义”,以为万物都由心造。
[6]罗贯中名本,一说名贯,字贯中,杭州人。他所作的小说极多,但往往被后人增订删改。
[7]传奇最初称“戏文”,与唐代的“传奇小说”,体制完全不同。
[8]汤显祖字若士,所著传奇,以《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最有名,称为“临川四梦”。
[9]昆腔创于昆山人魏良辅,故名。
[10]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时称震川先生。今存有《震川集》。
[11]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人。今存有《袁中郎集》。他和他的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著名。而他和宗道,提倡诗文以清真为主,力矫模仿恶习,时称“公安体”。
[12]今人周作人竟说五四以后的新文学运动,与明末的公安、竟陵派有关。
[13]公元一四〇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