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唱良知之说的“王学”,没有救得明朝的危亡,其末流且流于荡佚礼法,于是王学便随社会的转变而渐失去了它的地位,到清初“朴学”遂代之而兴。[代王学而兴的朴学]

朴学亦称“汉学”,因为它是反抗宋明理学而回复到汉代考据学的缘故。[朴学勃兴的因素]它的勃兴的因素,不外下列几种:(一)明末封建社会发生破绽,饥荒、贫困、叛逆,同时并起,一般人对于当时的社会制度之是否合理发生了疑问,于是有志于谋社会改革的人,便想从经书里去寻根究底地研究从来一切典章制度的得失,以解答目前社会所以杌陧不安的原因,并预备做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的根据。这样一来,许多学者,自然走上考古的一途,而精神所注,便不知不觉地集中到经书上面。而那些经书经过了宋明理学家的曲解,已经蒙上了一件理学的外衣,又非先把那件外衣脱下,还它一个本来面目不可。所以当时一般学者,最初对唯心的、理想的、主观的王学提出抗议,继又对程、朱的经解,大肆攻击,而抬出去古不远的汉儒,以压倒传统已久的宋儒。(二)如果照这样一步进一步的研究下去,未始不是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惜乎自满清入主中国以后,对士大夫用尽威吓、诱惑的手段,士大夫见反抗无效,只得埋头著书,最初还是高谈典章制度,以备后继者的应用,到后来清廷的统治权愈巩固,它的高压政策的恐怖程度愈加甚,一般学者为明哲保身计,群趋于经典的文字训诂研究,于是原来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一变而为狭义的考据之学了。

清代的学术思想,既以朴学为中心,但朴学的特盛,则在乾嘉之时。清初大儒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学问的方向虽不同,而反对王学的空疏,以读书讲学为立身行己的基础是一样的。[清初诸儒的思想]

顾炎武本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昆山人。居亭林镇,学者称亭林先生。自署蒋山傭。他曾遍游南北,考察山川形势;又探究历代的典章制度,加以评判。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左传杜解补正》《石经考》《述古录》《金石文字记》等。传可参考江藩《汉学师承记》。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余姚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明亡后,他参加反清运动甚力,后来见事不可为,便隐居讲学。所著有《明儒学案》等数十种,今存有《梨洲全书》。详可参考《汉学师承记》。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明亡后,他隐居衡阳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所著有《噩梦》《黄书》《俟解》《思问录内外篇》等,今存有《船山全书》。详可参考《清史列传》。颜元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人。著有《存性》《存学》《存治》《存人》等篇。近人把他的著作和他的弟子李塨的著作,合辑成《颜李遗书》。详可参考戴望《颜氏学记》。此外与顾、黄、王、颜并有名于时的学者,尚有李颙陆世仪张履祥[1]、孙奇逢[2]等,在这里不能细述了。

他们都是明朝遗民,种族的思想极浓厚,既无力推翻满清,只得把自己研究所得,著成专书,预备给后人采用。王夫之著有《黄书》,顾炎武有《郡县论》,都极注意于法制。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极力反对专制君主,不仅是种族之见而已。至颜元则专在“实学、实习、实用”,不但不认宋明理学为学,并不认汉学为学。总之,清初诸儒的精神,不专局促于考据一部分,大都注重于躬行及用世之术。[乾嘉时学风的转变]到了乾嘉时,满清的统治权已十分巩固,社会秩序也非常安定,一般士大夫既不用高谈政治经济,惟讲求古书,专力于校勘训诂,于是所谓“朴学”,遂达到了全盛时期。而顾炎武且以精于考据之学的缘故,被公认为清代朴学的开山祖了。

当朴学全盛时期。分为吴、皖两派:吴派渊源于吴县人惠周惕惠士奇,成于惠栋;[朴学分吴皖两派]

惠栋字定宇,号松崖,吴县人。他的祖父惠周惕(字元龙)、父亲惠士奇(字天牧,一字仲儒,晚号半农居士),都是经学名家。他承袭家学,著述很多,重要的有《易汉学》《周易述》《易微言》《九经古义》《明堂大道录》《禘说》《古文尚书考》《后汉书补注》等。详可参考《汉学师承记》。因为他是吴人,故称他的一派为吴派。

其后有王鸣盛、钱大昕、江生、汪中诸人。皖派渊源于江永,成于戴震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初,婺源人江永(字慎修),博通古今,专心十三经注疏,尤精音韵之学,著述甚多。戴震之学,大都得力于江永,而精深尤过之。所著有《毛郑诗考正》《仪礼正误》《考工记图》《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尔雅文字考》《方言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水地记》《戴氏水经注》《勾股割圆记》《东原集》等。详可参考《汉学师承记》。因为他们都是安徽人,故称皖派。

其后有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诸人。吴派以详博见称,皖派以精断见长,各有特色。清末的朴学大师俞樾孙诒让章炳麟,都是很受皖派的影响的。

清代到了康熙朝,黄金时代已渐过去。[朴学的蜕变与经今文学的突兴]道、咸以后,内乱外患,相逼而来,有心经世的士大夫都不满于文字训诂的枯燥研究,一变而为微言大义的发挥,换句话,由汉儒笺注的演绎转变而为孔、孟思想的探讨。原来汉代经学,有今文与古文的区别。乾嘉时的朴学家,都是宗古文家法的。到了那时候,今文学派就起而代之。这派的开创者是庄存与;

清代经今文学派也称“《公羊》学派”。因为这一派都从《春秋公羊传》入手。又称“常州学派”,因为这一派最初的几个学者都是常州人。庄存与字方耕,武进(即常州)人。与戴震同时,而治经的方法不同。他著有《春秋正辞》,为清代今文学的开创的书籍。

继起的是刘逢录、宋翔凤龚自珍魏源诸人。清末如廖平康有为等,都是这派的最后大师。尤其是康有为,他取《春秋》三世及《礼运》大同诸说与社会进化论相牵合,撰《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作为维新运动的根据。

红楼梦》图咏

清光绪刊本

综上所述,清代学风,可分为三时期:明末清初的学者,一方矫正王学的空疏,一方讲求实学,想借此以为世用。乾嘉时的学者,则一味埋头做考证功夫,于经世致用之学不甚注意。清末因外侮频来,一般学者遂弃考据之学,回复到清初的经世致用的精神,而借经学为革新政治的工具。

清儒除考证学外,如史学、地理学、文字学、音韵学、金石学,历算学等,亦多所发明。[清代的史学]尤其是史学,自黄宗羲开创浙东史学以来,自成一支。继他而起的,有万斯同全祖望诸人。其后章学诚撰《文史通义》,为中国史学研究的名著。清末章炳麟,以皖派的朴学大师而兼浙东史学家,他用史学家的见地以鼓吹民族革命,对于当时革命运动的扩大,很有功绩。

清代文学,亦颇可称述:散文方面,有所谓“桐城派”与“阳湖派”,虽不脱汉魏唐宋的窠臼,但也有他们独具的风格。[清代的文学]

桐城派创始于桐城人方苞[3]、姚鼐[4]。阳湖派创始于阳湖[5]人恽敬。桐城派的文章,讲究法度,其长处在叙事谨严。阳湖派重才情,其长处在议论奋发。但后来学桐城派的人,因为太讲究法度,其作品往往淡而无味。学阳湖派的人,因为太喜欢发议论,其作品往往空疏不切实际,总之,桐城、阳湖两派的文章,虽未脱古人窠臼,但也各有其特长。只因后人专事模仿,互相标榜,而作品的内容,又远不及创始的几位大师,所以新文化运动起来以后,这两派的文章,遂成为攻击的目标了。

到清朝末年,章炳麟以学者而兼工文章,所作散文,独具风格,自己说是“秦汉以来未之有”,实在不是夸大的话。小说方面,则以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一代有名作品。其他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很好讽刺小说。至清末,林纾又用桐城派的古文笔法,翻译西洋小说,虽和原作有不少违异之处,但实开中国翻译西洋文学的风气。此外如梁启超政论文章,严复的翻译文章,黄遵宪的诗,都是受时代影响而各有其突变的风格,和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有极大的关系。

* * *

[1]张履祥,学者称杨园先生。他是清初有名的理学家。

[2]孙奇逢是明末清初有名的理学家。

[3]方苞,康熙进士,累官礼部侍郎。著作甚多,关于文章方面的,有《望溪文集》。

[4]姚鼐字姬传,乾隆进士,官至郎中。学者称惜抱先生。今存有《惜抱轩全集》。

[5]阳湖,民国并入江苏武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