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大战开始后,帝国主义者暂时缓和其对中国的侵略(日本除外),中国乃得乘机稍稍发展了幼稚的民族工业(如纺织业、面粉业等)。[五四运动的前夜]那时候中国的封建势力(军阀、官僚、土豪、大地主)已成为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物。于是比较进步的知识分子,便首先举起“反封建”的大旗,对封建政治及封建道德大加攻击,而最先受其影响的便是青年学生。
当时陈独秀等创办《新青年杂志》,开始菲薄中国固有文化,主张接受西洋文化。并且对维持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学说加以攻击,对中国的旧道德,加以非难。其后胡适在《新青年》大倡“文学革命”之说,陈独秀等附和之,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瞭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一时全国青年群起响应。同时他们又努力介绍西洋各派的学说,并主张青年应干预政治。总而言之,他们是对整个的封建势力加以攻击。五四运动的爆发,像《新青年》一类的刊物文字上的鼓吹很有效力的。五四运动以后,新刊物风起云涌,不但努力介绍西洋各派学说,且大都用白话撰著,文字的形式也改变了。所以五四运动亦称为“新文化运动”。
同时,俄国革命成功,使中国青年受到强烈的刺激。所以等到巴黎和会的分赃形式十分显露以后,怒潮般的群众运动便在中国的首都——北京——爆发了。
新青年
当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传到中国,群情愤激。[五四运动的爆发]民国八年五月四日,北京专门以上学校学生数千人举行示威运动,捣毁主持二十一条交涉的交通总长曹汝霖住宅,殴伤签订“欣然同意”换文的驻日公使章宗祥,经手日本借款的币制局总裁陆宗舆以早知消息得免。同月十九日,北京各校学生发出宣言,大意说外交紧急,国贼未除。日本逮捕中国留学生,政府毫无办法,故一致罢课,表示反抗。六月三日,北京学生讲演团被捕者千余人,上海各校学生亦遂宣告罢课,以为声援。南京、杭州、武汉、天津、九江、山东、安徽、厦门、广州的学生先后继起。而各大埠的商人、工人亦举行大规模的罢市、罢工,一致声讨卖国贼及排斥日货。北京政府见风潮扩大,不得已释放被捕学生,并下令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风潮才渐渐平息。
五四运动,青年学生做了领导,但参加的分子并不限于青年学生,因各个的立场不同,利害也不一致,所以在反封建斗争最剧烈的时候,一部分人立即软化下来,使这次伟大的民众运动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五四运动的影响]但这次运动的影响是很大的:第一,因这次运动所发生的群众组织如检查日货、惩办奸商,不啻直接以革命的手段行使平民政权。第二,这次运动因工人的参加,引起了中国工人阶级对于政治的觉醒,从此他们就渐渐组织团体,参加政治上、经济上的各种斗争。第三,从义和团运动失败一直到辛亥革命,无论革命与反革命派都承认不平等条约为神圣不可侵犯,并且都希望得到列强的帮助,所以争相宣言保护外人生命财产及尊重条约。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民众不但严惩“卖国贼”,间接对帝国主义示威,并且提出“废除二十一条”及“收回青岛”等口号,直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一向尊重条约及希望列强帮助的心理改变了。第四,中国青年经过这一次政治斗争,思想急变,开始接受世界革命的思潮,由理想而进于实际行动,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方向。从此以后,中国革命势力渐渐发展,连续发生了几次使帝国主义及国内军阀惊心动魄的工人运动。到民国十四年“五卅事变”发生,遂掀起了空前的革命浪潮。
欧战终了后,帝国主义者为谋补偿他们在欧战中所受的损失,挽救其战后资本主义的衰落,对中国加紧侵略,于是在欧战时稍得进步的中国民族工业就被压迫而破产。[五卅运动的前夜]同时帝国主义在中国广设工厂,用最低的工资,极长的时间,尽量剥削中国劳动者。在此时期,中国的大小商人都感到受帝国主义压迫的苦痛,而被帝国主义看作牛马般的中国工人更充满了反帝国主义的情绪。民国十四年二月,上海日商纱厂工人,为反对厂方无故开除工友,及平日待遇苛酷,实行大罢工,参加的工人有七万多。接着青岛日商纱厂的工人也为反抗厂方平日的苛待工友,并要求改良待遇,举行大罢工。帝国主义见中国工人势力日渐强大,想用武力压制。五月十五日,上海日商纱厂枪杀工人顾正红。二十九日,青岛海军陆战队受日本政府的命令,开枪杀死工人多名。[五卅运动的爆发]三十日,上海学生为顾正红被杀,举行游行示威并散发“打倒帝国主义”的传单,被公共租界工部局英巡捕开枪杀伤多人。直到六月四日,上海租界西捕开枪杀人的事件,仍继续不断的发生。帝国主义的海军陆战队且有带枪入华界捣乱者。然自五卅大屠杀后的第二日,全上海已开始罢工、罢课、罢市,截至六月四日止,公共租界完全罢市,工人、学生更坚决的准备牺牲。而影响所及,不但全国重要城市,即偏僻乡村,也一齐起来反帝示威运动。北京政府特派蔡廷幹等到上海办理交涉。先是上海工、商、学三界于五卅事变发生后,即组织上海工商学联合委员会,并于六月七日,向对方提出先决条件四、正式条件十三,但政府特派员认所提条件为过苛,不敢据以向对方交涉。而上海总商会且擅自把工商学联合会所提的条件修改。最后英国仅承认改组上海租界会审公廨,加入纳税华人于工部局董事会,允许开枪的英巡捕辞职,抚恤死伤的华人。软弱无能的北京政府既不敢与帝国主义争持到底,这次交涉,就此结束。
五卅运动中除反对帝国主义屠杀工人及逮捕学生外,上海纳税外人将通过工部局所提出的增加印刷附律、增加码头捐、交易所注册、取缔童工法案等四案及外人越界筑路亦为反对的目标之一,故能引起上海中等商人及小商人的同情。同时,帝国主义对中国新兴工业的摧残,亦颇为一般大商人所愤恨。所以五卅运动初起时,差不多各阶级的人都热烈参加,但上海总商会因地位和工人学生不同,主张比较稳健。所以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所提的正式条件十三条中有“优待工人”一条,主张“外人所设各工厂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及罢工之自由”,而总商会则改为“工人工作与否随其自愿”;又原提十三条中有“永远撤退驻沪之英日海陆军”及“分配高级巡捕”和“要求取消领事裁判权”三条,被总商会删去;而原提十三条中有“收回会审公堂一条”,总商会只要求“完全恢复条约上原状”。总商会这样擅自修改联合会所提的条件,当时颇受舆论的非难。
因五卅事变而起的反帝运动遍及全中国,同时帝国主义者怕中国革命势力抬头,也采用高压手段,结合中国的军阀,向革命民众进攻:六月十一日,英水兵在汉口向群众开枪,当场击毙数十人;六月二十三日,更在广州沙基[1]惨杀六十余人。[帝国主义的进攻与反帝浪潮的高涨]但帝国主义这样的在各处不断的屠杀,并不曾把中国民众反帝的高潮镇压下去。当时“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呼声,遍及全中国;而延长至十六个月的“省港罢工”,更给英帝国主义以重大的打击。
广东的民气本来最为发扬,自从国民党取为革命根据地以来,更成了反帝国主义运动的中心。五卅惨案发生后,广州政府及人民即纷起响应,为上海民众的声援。但当时因广州政府正在扑灭杨希闵、刘震寰等叛军,无暇兼顾,所以没有大规模的运动发生。到叛军扑灭,学生工人便群起设法对英帝国主义表示反抗。六月十九日,香港各工团秘密议决总罢工,组织全港工商委员主持一切。二十一日,电车工人及印刷排字工人首先罢工。其余各业也陆续响应。罢工工人纷纷退出香港,由广州工团招待食宿,同时广州沙基工人,亦与香港工人取一致行动。二十三日,广州开民众大会,到会者数万人,广州政府的要人如胡汉民、汪兆铭、廖仲恺等都到会演说。下午一时群众游行示威,经沙面西桥口时,英兵忽向群众开放排枪,租界内的外兵竟继续用机关枪扫射,停泊河面的法国军舰亦开炮助威,枪炮声连续至半小时之久,中弹惨死的华人凡百余人,受伤的更不计其数。经此大屠杀,广州的民众及政府更坚决反抗到底。省港罢工委员会得广州政府的竭力维护,省港罢工和港澳封锁政策继续维持至十六个月之久,直至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之后,为巩固后方起见,才由国民党中央党部与省港罢工委员会协议决定变更政策,于十五年十月十日宣布实行停止罢工,取消封锁港澳政策。这样长期的广大的政治罢工,在世界工人运动中未曾有过,其结果几使香港成为荒岛,英帝国主义受了巨大的创伤。
而最值得我们注意者:五卅运动时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这口号在五四运动时是没有的,在五四运动的文献中也找不到一篇明目张胆的反帝国主义的文章。所以五卅运动是中国民众形成更广大的革命联合战线,以反抗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
五四运动只是反对卖国政府及日本的对华侵略,当时杂志、报章上的论文以及各团体所散发的传单,并没有明白提出“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其后有人发表反帝国主义的宣言,在五四运动中处于领导地位的胡适,还在《每周评论》上著文反驳,不承认有所谓帝国主义,更替美帝国竭力辩护。
* * *
[1]沙基,一称沙面,在广东省城西南。自清道光二十二年开埠以来,英人始筑此岛,费金三十二万,其中五分之四出自英人,余则出于法人,故两国租界,即以此为区分。外国商铺及英、法、德、美、西、葡、日等各国领事署,都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