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收《官氏志》于北魏初年典制记述甚简,官名之散见于纪传而志中无可稽考者比比也。盖自昭成帝时命燕凤为右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即于鲜卑旧制以外杂采魏晋官号。其后因时制宜,屡有增损。而胡汉糅杂,无复系统,宜伯起之不克详纪,吾侪今日更难辨其统属及职掌。高祖汉化,尽汰旧俗,太和中诏群寮议定百官著于令,始收整齐划一之功。太和二三年复次职令,世宗初颁行,以为永制,《官氏志》兼收两令,谓“勋品流外位卑而不载”,然有非勋品亦非流外,自魏初讫其亡于高氏百七十余年间未尝废罢之领民酋长。《官氏志》亦付缺如,斯伯起无所逃其疏漏之咎矣。《官氏志》又云:
凡此四方诸部,岁时朝贡。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
似魏之境内唯有志所记“诸部”,而诸部又俱经太祖散为编民者。《魏书》八三上《贺讷传》亦云:
代人,……其先世为君长。四方附国者数十部。……其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而《北史》九八《高车传》:
道武时分散诸部,唯高车以类粗犷,不任使役,故得别为部落。 【453】
可知太祖之分散诸部固有例外,且粗犷难驯不列为编民者又不止于边徼之高车而已。如并肆汾晋冀定安诸州之山胡、蜀、丁零莫不皆尔,其变叛史不绝书。《魏书》一九上《元遥传》:
〔肃宗时〕迁冀州刺史。遥以诸胡先无籍贯,奸良莫辨,悉令造籍。又以诸胡设籍,当欲税之,以充军用。胡人不愿,乃共构遥云取纳金马。 【454】
既无籍贯,知亦别为部落矣。此就“粗犷不任使役”之异族言,尚有与魏同出之鲜卑及服属于鲜卑之部落,散处魏境,未同编户。出《官氏志》所记诸氏之外。领民酋长者实为此类部落之酋帅也。
魏刘玉墓志:
弘农胡城人也。 【455】 远祖司徒宽之苗,其中易世举一足明。值汉中讥(?)匈奴之患,李陵出计(讨?),军 (势?)不利。遂没虏廷,先人祖宗便习其俗。婚姻官带与之错杂。大魏开建,托(拓)定恒代。以曾祖初万头大族之胄,宜履名宦,从驾之众理须督率。依地置官为何浑地汗。尔时此班例亚州牧。
案刘宽弘农华阴人,见《后汉书》五五本传。志称宽后自是攀附。且依志文似宽翻在李陵之前者,尤其牵合之证。大抵魏晋以来北边外族入中国多喜冒称汉人后裔,从李陵没于匈奴。后世李太白之以西域人自称凉武昭王后裔窜逐条支者,即此故技。刘初万头之为胡人可以无疑。以玉定居弘农胡城,遂牵合弘农之刘宽为远祖耳。初万头率其部落从驾,遂因其地立何浑地汗之官号以命之。汗乃王侯贵人之尊称,当时此类当复不少。领民酋长之称虽是汉名,实亦给与此种部落酋帅之称号,犹何浑地汗之类也。《魏书》七四《尔朱荣传》:
北秀容人也。其先居于尔朱川,因为氏焉。常领部落,世为酋帅。高祖羽健登国初为领民酋长,率契胡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平晋阳。……羽健世祖时卒,曾祖郁德祖代勤继为领民酋长。……父新兴太和中继为酋长。
尔朱羽健以领民酋长领其部落从驾,犹刘初万头以可浑地汗之称号率其部落从驾。《北史》六一《叱列伏龟传》:
代郡西部人也。其先为部落大人,魏初入附,遂世为第一领人 【456】 酋长,至龟五世。 【457】 ……嗣父业复为领人酋长。……沙苑之败随例来降。周文帝以其豪门,解缚礼之。
《北齐书》二○《叱列平传》:
代郡西部人也,世为酋帅。平……袭第一领民酋长临江伯。孝昌末拔陵反叛,茹茹余众入寇马邑。平以统军属有战功,补别将。
《北齐书》二七《破六韩常传》:
附化人,匈奴单于之裔也。……世领部落,其父孔雀世袭酋长。……时宗人拔陵为乱,……孔雀率部下一万人降于尔朱荣。诏加平北将军第一领民酋长。……高祖起义,常为附化守,与万俟受洛干东归。……卒赐尚书令司徒公太傅第一领民酋长假王。
《地形志》附化郡属朔州,即怀朔镇所改。《周书》二九《高琳传》:
其先高句丽人也。……五世祖宗率众归魏,拜第一领民酋长,赐姓羽真氏。 【458】
高琳北魏末年人,以三十年为一世计,上溯五世适当魏太祖时,与尔朱荣叱列伏龟传所记时代相同。皆世袭以领部落,与代北习俗无异。《尔朱荣传》称:
以居秀容川,诏割方三百里封之,长为世业。 【459】 ……父新兴太和中继为酋长。……牛羊驼马,色别为群,谷量而已。朝廷每有征讨,辄献私马,兼备食粮,助裨军用,高祖嘉之。除右将军光禄大夫。及迁洛后特听冬朝京师,夏归部落。
《洛阳伽蓝记》称尔朱氏:
部落八千余家,马有数万匹。……部落之民控弦一万。 【460】
割其地长为世业,与开国五等之封迥不同矣。
魏收汉人,北魏部落习俗盖非所悉,亦犹清朝汉人之不谙满洲制度。故《魏书》于高祖迁洛之前记述多所遗落,迁洛以后,凡涉及北族之事亦不完备。太祖虽分散诸部,如尔朱氏之比者决不止一二。其有领民酋长之号者固无论,并有不蒙此称而实别为部落者。如《北史》五四《库狄干传》:
善无人也。曾祖越豆眷魏道武时以功割善无之西腊污山地方百里以处之。后率部落北迁,因家朔方。干……〔正光初〕除扫逆党,授将军,宿卫于内。以家在寒乡,不宜毒暑。冬得入京师,夏归乡里。 【461】
善无当今西山代县西北,北秀容当今朔县西北,相去不远。听其冬朝夏返,待遇亦同于尔朱。是库狄之先亦未编户之部落酋帅。 【462】 《北齐书》二五《王 传》:
太安狄那人也。为小部酋师。父基颇读书,有智略,初从葛荣反。…… 年十五,随父在北豫州。行台侯景与人论掩衣法为当左为当右。尚书敬显 曰:“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袵矣。’以此言之,右衽为是。” 进曰:“国家龙飞朔野,雄步中原。五帝异仪,三王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
据《地形志》太安狄那属怀朔镇所改之朔州,更从 之论左袵观之,其为鲜卑部落无疑。《北齐书》二○《斛律羌举传》:
太安人也。世为部落酋长。父仅魏龙骧将军武川镇将。
《北史》五三《綦连猛传》:
〔尔朱〕兆败,猛与斛律羌举、乞伏贵和逃亡。及见获,各杖一百。以猛配尉景,贵和配娄昭。羌举以故酋长子,故无所配。
羌举之父以酋长而为武川镇将,犹尔朱羽健之拜散骑常侍,尔朱代勤之为肆州刺史,破六韩常之为附化守,尔朱新兴之官右将军光禄大夫,叱列平、叱列伏龟之以别将从征,库狄干之以将军宿卫京师。大抵此类部落原蕃息于北边,经太祖之分散部落,高祖之革除旧制,而讫不动摇者,国家正赖之以捍御边境也。魏兰根所谓“国之肺腑,寄以爪牙” 【463】 ,肃宗正光五年诏书所谓“选良家酋帅,增戍朔陲” 【464】 ,莫非指此辈而言。《魏书》八《世宗纪》:
正始三年四月甲辰,诏遣使者巡慰北边酋庶。
元鸷墓志:
延昌中奉敕使诣六州一镇,慰劳酋长而还。
《魏书》九《肃宗纪》:
延昌四年九月己巳,皇太后亲览万机,诏曰:“……缘边州镇固捍之劳,朔方酋庶北面所委。亦令劳徕,以副其心。”
《魏书》一二《孝静帝纪》:
天平三年二月丁酉,诏加齐文襄王使持节尚书令大行台大都督,以鲜卑、高车酋庶皆隶之。
《官氏志》:
其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长。
北齐有领民酋长领民庶长之别(详下),《隋书·百官志》言“后齐制官多循后魏”,则诸诏书所谓酋庶者岂指领民酋长庶长而言耶?《尔朱荣传》又言高祖以来为领民酋长,其父新兴转秀容第一领民酋长。盖北魏初年领民酋长之制已如北齐之有等级矣。
逮魏之末年,领民酋长见于史者渐多。然此辈固非自太祖以来世袭此职,十九系六镇乱后之北边雄豪。新立战功,朝廷欲以此传统之美称羁縻之,冀得其用。昔者部落性质固定,酋长之入朝从征及领方镇皆属暂时。今则酋长征讨出守而部落随之迁徙,甚者徒有酋长虚号,而无部民,与昔之拥部落而定居,世有其地者迥异。魏齐间领民酋长之可考者:
尔朱天光永安中加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北秀容第一酋长。 【465】
叱列延庆代西部人也。世为酋帅。……仍从〔尔朱〕荣讨葛荣于相州。……葛荣既擒,除使节抚军光禄大夫假镇东将军都督西部第一领民酋长。 【466】
斛律金朔州敕勒部人也。高祖倍俟利以壮勇有名塞表,道武时率户内附。赐爵孟都公。……父那瓌光禄大夫第一领民酋长。……正光末破六韩拔陵构逆,金拥众属焉。……金度陵终败灭,乃统所部万户诣云州请降。即授第二领民酋长。 【467】 ……为杜洛周所破,部众分散。金与兄平二人脱身归尔朱荣。……武定初……转第一领民酋长。……天统三年薨……赐……酋长王如故。 【468】
斛律光父丧去官。……〔天统三年〕秋除太保,袭爵咸阳王,并袭第一领民酋长。 【469】
斛律平为杜洛周所破,部落分散。及归尔朱荣,待之甚厚。以平袭父爵第一领民尊长。 【470】
高市贵善无人也。……迁卫将军光禄大夫秀容大都督第一领民酋长。 【471】
薛孤延代人也。……从追尔朱兆于赤谼岭,除第一领民酋长。 【472】
侯莫陈胡代人也,祖伏颓魏第一领民酋长。 【473】
王怀不知何许人也。……值北边丧乱,早从戎旅。……〔魏〕拜征虏将军第一领民酋长武周县侯。高祖东出,怀率其部人三千余家随高祖于冀州。 【474】
念贤……永熙中拜第一领民酋长。 【475】
梁御其先安定人也。后因官北边,遂家于武川,改姓为纥豆陵氏。高祖俟力提从魏太祖征讨。……〔从尔朱天光西讨〕除第一领民酋长。 【476】
刘亮中山人也。……父特真镇远将军领民酋长。 【477】
乞伏慧马邑鲜卑人也。祖周魏银青光禄大夫,父纂金紫光禄大夫,并为第一领民酋长。 【478】
刘懿宏农华阴人也。……起家□大将军府骑兵参军第一酋长(墓志)。
张景略燕州上谷人,汉司徒华之后也。……祖骠骑大将军第一领民酋长文城公。 【479】
万俟普太平人,其先匈奴之别种也。……正光中破六韩拔陵构逆,……率部下降。魏授从将军第二领人酋长。……高祖平夏州,普乃率其部落来奔。 【480】
齐高祖……与元天穆破邢杲于济南,累迁第三镇人 【481】 酋长,尝(当从《北齐书》作常)在〔尔朱〕荣帐内。……普泰元年四月癸巳,又加授东道大行台第一镇人酋长。 【482】
步大汗萨太安狄那人也。……正光末六镇反乱,萨乃将家避难南下,奔尔朱荣于秀容。兆败,萨以所部降高祖,以为第三领民酋长。 【483】
独孤信云中人也。……魏氏之初有三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祖俟尼和平中以良家子自云中镇武川,因家焉。父库者为领民酋长。 【484】
《金石萃编》三二载焦延昌造像碑有:
祖父故曹乌(?)勾雷平莫将军第一领□酋长。
所缺当是民字。王兰泉据铭文比丘人名,定为与大统五年之曹续生造像记 【485】 同时同地所立,则所谓官第一领民酋长之祖父亦当在北魏末年未分东西以前也。刘师培《左厂集》六《北齐道能造像记拓本跋》谓武平元年比丘道能造像记有
使持节督定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定州刺史本州大都督第一镇(当作领)民酋长广平郡开国仪同三司太宰库狄干
之文,《北齐书》一五《北史》五四《库狄干传》俱不载其曾任此职,疑亦在魏世也。
综观以上所列,领民酋长皆鲜卑或服属于鲜卑之敕勒、匈奴、契胡族,昭然可晓。唯王怀、念贤、梁御、刘亮、刘懿、张景略、齐神武、焦延昌之祖父八人为例外。然详细考之,此八人者或亦非汉族,或系胡化甚深之汉人也。《北齐书》一九《北史》五三王怀本传皆不言何许人。然从“率其部人三千余家”之语观之,恐非汉族。《周书·念贤传》不言其籍贯。《北史》四九以为金城枹罕人。然《元和姓纂》九去声五六 念姓下云:“西魏太傅安定公念贤,代人也。”《古今姓氏书辨证》同。 【486】 则念贤固亦出自代北。梁御传言其先世官于武川,遂改姓纥豆陵,可见系完全胡化之汉族,疑亦统有部落,刘懿墓志称其“字贵珍”。其言“第一酋长”显系第一领民酋长之省。瞿中溶据志所叙先世及历官,考定刘懿即刘贵,《北齐书》一九有传,见《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卷一,其说甚确。 【487】 唯志称宏农华阴人,传谓秀容阳曲人,两者不同,而皆不言其胡人。瞿氏斛释之曰:
又考唐《宰相世系表》刘氏临淮一望出自汉光武,后有名彦者,宋给事中通直散骑常侍,疑即志所云祖给事也。又有河南刘氏,本出匈奴之后。汉高祖以宗女妻冒顿;其俗贵者皆从母姓,因改为刘氏。左贤王卑裔孙库仁后魏南部大人凌江将军,弟眷生罗,定州永安敬公,五世孙环隽北齐中书侍郎秀容懿公。以《魏书·地形志》证之,永安即阳曲所属之郡,秀容即敷城所属之郡,皆郡公也。疑刘懿实出左贤王卑裔之后 【488】 ,作墓志者欲讳其裔出匈奴,故举旧望云宏农华阴人,且攀附临淮之给事为祖也。盖在魏其族实散居永安之阳曲及秀容之敷城,故史传误以阳曲隶秀容也。永安秀容二郡皆隶肆州,故高欢为除懿肆州刺史,后长子为肆州中正贬刺史,而第三子徽彦亦为肆州主簿也。且证以起家为大将军府骑兵参军第一酋长之文,其为出于匈奴左贤王之裔南部大人之族无疑矣。
一良案瞿氏之说是也。《北史》三一《高昂传》:
刘贵与昂坐,外白河役夫多溺死。贵曰:头钱价汉随之死。昂怒,拔刀斫贵。 【489】
亦足证刘贵实以胡人而任领民酋长。刘亮先世不可考,或亦刘玉刘懿之比耶?
张景略墓志见《金石萃编》三八。张华晋人,未尝官司徒,且其郡望是范阳方城而非上谷,足见附会。志又称景略“起家为魏帝内侍左右”。考《官氏志》称“建国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职,无常员,或至百数。……皆取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仪貌端严机辩才干者应选。又置内侍长四人”。是内侍之职多用代北豪族。今考《魏书》所载任内侍左右者,如长孙肥、穆观、奚和观、奚拔、叔孙俊、屈观、谷浑、陆俟、皮豹子,任内侍长者如庾和辰、王树、安颉,皆非汉人。张景略疑亦出于鲜卑也。《魏书》《北齐书》《北史》俱谓高氏渤海蓨人,纪其世系,以为高欢祖谧徙居怀朔镇,累世北边,故习其俗,案诸史籍,高氏固以鲜卑自居,敌视汉族,其例至伙。如文宣言“太子得汉家性质,不似我”。 【490】 杜弼言鲜卑车马客,治国须用中国人。显祖以为讥我。 【491】 显祖又谓群臣:“高德政常言宜用汉人,除鲜卑,此即合死。” 【492】 高欢尝谓六镇兵人不得欺汉儿。 【493】 文宣皇后李氏赵郡人,高隆之高德政言汉妇人不可为天下母。 【494】 此外高氏及其亲近之北人诋毁汉人之例不一而足,兹不赘述。 【495】 高欢祖母叔孙氏当是鲜卑。其母韩氏或是步大汗氏所改之韩氏。高欢娄后亦代北人。《元和姓纂》十九侯娄姓有河南一望云:“《官氏志》匹娄氏改为娄氏,后魏平远将军娄内干女为北齐神武皇后。” 【496】 《周书》一《文帝纪》三六《段永传》皆称娄昭为匹娄昭。侯景谓高澄为鲜卑小儿。 【497】 《隋书·五行志》上亦言“齐氏出自阴山”。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六八高允与神武为近属条谓允既是欢五世内从祖,而欢贵之后无所追崇,疑史有亡佚。案今本《北齐书·神武纪》出于《北史》,李延寿叙魏周隋俱详其先世,於齐则自六世祖隐晋玄菟太守叙起,盖示缺疑之旨。魏收《魏书》修于齐世,故涂附高氏祖先世系。考《北齐书》二一《高乾兄弟传》称其渤海蓨人,山东豪右,为州里所宗教。而齐神武与乾兄弟间乃全不见宗室戚属之关系。《北史》三一《高乾传》,载神武呼乾为叔父,昂传载神武使子澄以子孙礼见敖曹,与宇文黑獭自称王氏甥,目王褒王克为舅氏事绝相似。 【498】 故高欢之任领民酋长或以其本非汉人与?焦氏系中华固有之姓,然焦延昌造像碑有“父拔拔……祖母呼延……母呼延……”之文,似亦不可必其为汉族。魏显祖嫔侯骨氏墓志称“祖俟万斤第一品大酋长”,疑亦第一领民酋长也。
魏齐时又有所谓领民都将,领民都督者:
司马子如屈迹云中主簿,大行台尔朱梁郡王……假中坚将军领民都将(墓志)。
步大汗萨父居,龙骧将军领民别将。……兆败,萨以所部降高祖。……元象中……累迁临川领民大都督。 【499】
武威牒舍乐少从尔朱荣为军主,统军,后西河领民都督。〔永熙二年〕尔朱兆败,率众归高祖。 【500】
石信乐陵厌次人也。……又除使持节……秦州刺史领民都督。转除三泉领民都督……俄除马邑总管领民都督(墓志)。
傅伏太安人也。以战功稍至开府永桥领民大都督 【501】
领民酋长之“民”本指各酋长所统部落,言其领于酋长,不同编民也。魏正光以后北镇扰乱,北人或随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辈侵掠,或避难流徙,展转南出。稽胡刘蠡升之称天子于云阳,亦驱恒代之人入南。然其中固不尽未同编民之部落,颇有鲜卑及中原豪族之久戍边鄙者。于是酋长之号不尽适用,而有领民大都督暨都督之称,犹领民酋长有第一二三之别。都将别将云者,疑又在都督之次,若酋长之下有庶长与?
《北齐书》一七《斛律金传》:
〔普泰二年十一月〕高祖南攻邺,留金守信都,领恒云燕朔显六州大都督,委以后事。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三一《北齐书·斛律金传》条:
此六州即神武所领六镇兵,……但六州之名尚少其一,史有脱文,盖脱蔚州也。
据《北齐书》一八《孙腾传》:
〔普泰二年十月〕遂立中兴主,除侍中,寻加使持节六州流民大都督北道大行台。高祖进军于邺,初留段荣守信都,寻遣荣镇中山,仍令腾居守。
知斛律金所领六州大都督即是孙腾之六州流民大都督,与领民都督同其性质。当时高祖之根据地为信都,初与此六州之地无涉。六州大都督乃领流民,非如都督几州诸军事之比。 【502】 更考《北齐书》二四《孙搴传》:
〔兴和初齐世宗入邺辅政〕,时又大括燕恒云朔显蔚二夏州高平平凉之民,以为军士。逃隐者身及主人三长守令罪以大群,没入其家。于是所获甚众。
钱氏谓斛律金传脱蔚州者信不诬。传云罪及“主人”,知其指北边诸州流亡南下,寄居东魏境内之人而言。盖北镇兵人自葛荣败后一部分入于尔朱氏,又由尔朱兆割配于高欢。但葛荣败后散居南境,而未编军籍者甚多,故兴和时高澄复搜招之也。所谓六州非尽六镇后身,亦不颛指此六州之人而言。六州流民大都督者,总领北人流民,自有六镇人在内,而以六州两字统括之耳。钱氏谓六州即神武所领六镇兵,未免失之于固。滨口重国氏《东魏之兵制》一文 【503】 论高氏得力于六镇兵人,其说自是,而释六州亦未得真谛也。其后或全举言六州领民都督,或止言六州,于是此二字遂成熟语。如《北史》七《齐显祖纪》:
天保元年夏五月改元,百官进两大阶,六州缘边职人三大阶。
谓六州人之戍边者,非谓缘边六州也。《北史》五五《唐邕传》:
〔河清中〕又奏河阳晋州与周连境,请于河阳怀州永桥义宁乌籍各徙六州军人并家,立军府安置,以备机急之用,〔武成〕帝从之。
据前引之《北齐书》四一《傅伏传》:
以战功稍至开府永桥领民大都督。周(当据《北史》五三补武字)帝前攻河阴,伏自桥夜渡,入守中 城。 【504】
中 即河阳三城之一。周武攻河阴在建德四年,当齐后主武平六年,在唐邕建议之后。则傅伏之领民大都督,即领于永桥之六州军人。六州指北人,而领民云者即领北人。龙藏寺碑有“六州领民都督”则全举之也。
上文所列领民酋长之官大抵在北魏东魏之世,北齐只斛律氏父子一二人耳。然六州领民都督(每简称六州都督)则东魏北齐皆数见不鲜。
赵郡王琛永熙二年除使持节都督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高祖将谋内讨,以晋阳根本,召琛留掌后事,以为并肆汾州大行台仆射六州九酋长大都督,其相府事琛悉决之。 【505】
清河王岳天平二年除使持节六州大都督冀州大中正。俄拜京畿大都督,其六州事俱诣京畿。时高祖统务晋阳,岳与侍中孙腾等在京师辅政。 【506】
独孤永业〔武定中〕被简擢补定州六州都督,宿卫晋阳。 【507】 赵道德世宗嗣业……加中军将军行定州六州,又加镇东将军。……寻授持节南营州诸军事南营州刺史,……加英雄城六州大都督。大宁初除仪同三司,又授定州六州都督定州中军都督(墓志)。
赵郡王睿天保二年出为定州刺史,加抚军将军六州大都督。……六年诏睿领山东兵数万监筑长城。 【508】
段韶天保三年为冀州刺史六州大都督。 【509】
北齐常山义七级碑云,常山太守六州大都督仪同三司綦连公以天保九年造浮图。 【510】
冯翊王润〔为〕定州刺史。……开府王回洛与六州大都督独孤枝侵窃官田,受纳贿赂,润按举其事。 【511】
赵起天统二年除沧州刺史,加六州都督。 【512】
前常山六州领民都督内邱县散伯叱李显和。 【513】
据以上所引史文,定冀沧州南营州(治英雄城)刺史常山太守皆可兼六州都督。其专任此职者,如独孤永业赵道德,皆曰“定州六州”,是亦驻于定州。冯翊王润为定州刺史按举六州大都督独孤枝,以在其管内也。盖山东河北之冀定沧瀛诸州本较并肆一带为肥腴,魏太宗时京师民饥,分民诣山东三州就食,出仓谷以廪之。 【514】 元晖上书论政要,一则曰:“河北数州国之基本。”再则曰:“国之资储唯藉河北”。 【515】 长孙稚亦谓“冀定二州日亡且乱,常调之绢不复可收。仰惟府库有出无入,必须经纶,出入相补。……略论盐税一年之中准绢而言犹不应减三十万匹也。便是移冀定二州于畿甸” 【516】 。正光五年破六韩拔陵反,孝昌元年大为蠕蠕主阿那瓌所破。《北史》一六《广阳王深传》:
拔陵避蠕蠕南移渡河。先是别将李叔仁以拔陵来逼,请求迎援,深赴之。前后降附廿万人。深与行台元纂表求恒州北别立郡县,安置降户。随宜赈赉,息其乱心。不从,诏遣黄门侍郎杨置(当作昱)分散之于冀定瀛三州就食。深谓纂曰:此辈复为乞活矣。谓乱当由此作。既而鲜于修礼叛于定州,杜洛周反于幽州。
《魏书》五八《杨昱传》:
孝昌初……时北镇饥民廿余万,诏昱为使,分散于冀定瀛三州就食。
又六八《甄楷传》:
肃宗末定州刺史广阳王渊被征还朝,时楷丁忧在乡,渊临发召楷不 【517】 兼长史,委以州任。寻值鲜于修礼毛普贤等率北镇流民反于州西北之左人城,屠村掠野,引向州城。州城之内先有燕恒云三州避难之户,皆依傍市 ,草庐攒住。修礼等声云欲收此辈,共为举动。……楷见人情不安,虑有变起,乃收州 【518】 人中粗豪者皆杀之。以威外贼,固城民之心。……后修礼等忿楷屠害北人,遂掘其父墓。
又五八《杨津传》:
时贼帅薛修礼(当即鲜于修礼)杜洛周残掠〔定〕州境,〔州城〕孤城独立,在两寇之间。……津与贼帅元洪业……等书晓谕之。……复书云:……又贼欲围城,正为取北人耳。城中所有北人必须尽杀。公若置之,必纵敌为患矣。愿公察之。津以城内北人虽是恶党,然掌握中物,未忍便杀,但收纳子城防禁而已。
盖其初朝廷徙降户就食于肥沃之地,而后杜洛周等为侵掠计,亦自北渐南入冀定,故山东河北北人最多。 【519】 此六州都督所以尽在冀定一带乎?唐邕奏徙六州军人于西境,亦足见其原在东方也。
北人之西入并肆大抵在葛荣为尔朱荣所破以后,更隶齐高祖而东出。《北史》八七《邸珍传》。
孝昌中六镇兵起,珍遂从杜洛周贼。洛周为葛荣所吞,珍入荣军。荣为尔朱荣所破,珍与其余党俱徙并州,从齐神武出山东。
其行踪可为一般北人之代表。《北史·齐高祖纪》言葛荣之众流入并肆者廿余万,大小廿六反,诛夷者半。似山东北人尽已西行,其实不然。《魏书》七四《尔朱荣传》:
于是擒〔葛〕荣,余众悉降。荣以贼徒既众,若即分割,恐其疑惧,或更结聚。乃普告勒,各从所乐。亲属所随,任所居止。于是群情喜悦,数十万众一朝散尽。待出百里之外,乃始分道押领,随便安置,咸得其宜。擢其渠帅,量才授用,新附者咸安。
虽或伯起有为尔朱作佳传之嫌,此文所述似非溢美。则廿万众入并肆之言未尽可信。《魏书》七五《尔朱兆传》止言“分三州六镇之人”于高欢。《北齐书》二○《慕容绍宗传》亦只言“遂割鲜卑隶高祖”,不言人数,《北史·高祖纪》记韩陵之战“马不满二千,步兵不至三万”。《北史》三六《薛孝通传》孝通说贺拔岳亦云“高王以数千鲜卑破尔朱百万之众,其锋诚亦难敌。”又较《高祖纪》所记为少。若果有廿万众,则虽诛夷者半,兆割于欢者亦不应止于此数。滨口重国狃于此文,遂谓北人多在并肆汾三州,非也。
领民酋长由部落酋长衍为不领部落之虚号,更由领民酋长之虚号蜕变而为领民都督,专领北人。逮“六州”两字成北人之代表,于是六州领民都督更省为六州都督,此上文所推论之大要也。《魏书·官氏志》:
永安已后远近多事,置京畿大都督。复立州都督,俱总军人。天平四年夏罢六州都督,悉隶京畿。其京畿大都督仍不改焉。立府置佐。
前引《北齐书·清河王岳传》“六州事俱诣京畿”之言,当即指此,是天平四年夏以后京畿大都督又为六州都督之后身,统领北人宿卫京畿。《地形志》上恒朔云蔚显廓武西夏宁灵等州后云:
前自恒州已下十州永安以后禁旅所出,户口之数并不得知。
“禁旅所出”之语正足说明京畿大都督所统宿卫军兵之性质。此诸州皆朔陲边防重地“良家酋帅”夙所驻屯,亦即六镇之所在也。《隋书》二四《食货志》:
寻而六镇扰乱,相率内徙,寓食于齐晋之郊。 【520】 齐神武因之以成大业。魏武西迁,连年战争,河洛之间又并空竭。天平元年迁都于邺,出粟一百三十万石以振贫人。是时六坊之众从武帝而西者不能万人,余皆北徙。……及文宣受禅,多所创革。六坊之内徙者更加简练,每一人必当百人。任其临阵必死,然后取之。谓之百保鲜卑。又简华人之勇力绝伦者,谓之勇夫,以备边要。
“六坊之众”自是北人,亦即所谓“六州”。陈寅恪先生云,疑六州军人及家属群居其地,遂曰六坊。犹吴人所居遂名吴人坊 【521】 ,上党人居晋阳者号上党坊 【522】 之比欤。《隋书·百官志》中纪齐制有:
流内比视官十三等:第一领人(唐人讳民而改,下同)酋长视从第三品,等一不领人酋长视第四品;第二领人酋长,第一领人庶长视从第四品;诸州大中正,第二不领人酋长,第一不领人庶长视第五品;诸州中正,畿郡邑中正,第三领人酋长,第二领人庶长视从第五品;第三不领人酋长,第二不领人庶长视第六品;第三领人庶长视从第六品;第三不领人庶长视第七品。
领民与不领民之别不见诸史,未敢妄说。诏书有酋庶之称,纪传中则无授领民庶长之号者,亦不能与志文相印证也。《通典》一九《历代官制要略》官品条:
隋……又置视正二品至九品,品各有从。自行台尚书令始焉,谓之视流内。视流内自此始。
一良案《隋志》既言齐制有流内比视官十三等,则君卿始于隋之说非是。实乃肇于北魏,北齐又因魏制耳。九品之分自魏始,《官氏志》只言“勋品流外位卑而不载”。 【523】 而不及视品。《魏书·刑法志》:
旧制直 直后直斋武官队主队副等以比视官,至于犯谴不得除罪。尚书令任城王澄奏:案诸州中正亦非品令所载,又无禄恤,先朝以来皆得当刑。直 等禁直上下,有宿卫之勤,理不应异。灵太后令准中正。
是魏有比视官之证。澄所谓品令当即太和末所定,世宗时颁行者。检《官氏志》此令中果不列中正。《隋志》齐制中正在比视官十三等中,亦与澄言相应。然澄止言“中正亦非品令所载”,未言直 等与中正同为比视官。且直 等以比视官不得除罪,中正独得当刑,适足见其与直 等不同。或者魏世中正原非比视官,至齐始与其列。《隋志》虽言后齐制官多循后魏,《刑法志》之文未足证齐制比视官十三等之沿袭后魏。魏世领民酋长之或为比视官,亦只能如中正之想其或然,不敢断言也。唐代亦有视品官,其待遇大致与正官同,唯视六品以下荫亲及选授之法有异。 【524】 开元废视品,唯存萨宝府萨宝袄正等数职,见《旧唐书》四二《职官志》及《通典》四○所载开元廿五年制定之大唐官品。萨宝二字为梵语Sārthavāha之译音,义为队商首领,伯希和等已考定之。《隋书·百官志》中记齐鸿胪寺属官有京邑萨甫二人,诸州萨甫一人。记隋制又言“雍州萨保视从七品”,“诸州胡二百户以上萨保视正九品”。皆萨宝之异译。此官实以绾理居留境内之商胡为主,故取商主之梵名萨宝二字为官名,不仅司袄庙之祭祀而已。唐宋时代萨宝府官皆以胡人充,而列于视品,与领民酋长之为视品可相比照也。
李莼客跋刘懿墓志 【525】 言“当时有领兵酋长治民酋长”,不知何所据。其《桃花圣解庵日记》癸集第二集光绪四年十一月初三日记辨《金石萃编》之疏漏亦云:“如北朝有领民酋长、领兵酋长,屡见魏齐周隋之书而不能记。”实则北朝史书绝未见所谓领兵酋长之名。刘师培《跋北齐道能造像拓本》 【526】 谓:“其曰第一镇民酋长者,镇即六镇之一。……元魏六镇因处漠南降民而设,故〔库狄〕干为领民酋长。”案造像记似无误领为镇之理,或其字漫漶,刘氏误释。或者当事领民酋长亦称镇民酋长。而镇字不指六镇,则可断言也。《北齐书·神武纪》言:“累迁第三镇人酋长,……〔普泰元年〕三月〔尔朱度律〕乃白节闵帝封神武为渤海王。……又加授东道大行台第一镇人酋长。庞苍鹰自太原来奔,神武以为行台郎,寻以为安州刺史。”案《北齐书》出自《北史》,镇乃领之误,人则避唐讳也。或谓神武世居怀朔,即纪中之第三镇,庞苍鹰则为第一镇人,故为第一镇人酋长。其实《北史》《北齐书》《神武纪》之“第一领人酋长”六字当属上读,乃节闵帝加于齐神武之官。 【527】 《魏书》一一《前废帝广陵王纪》及《通鉴》一五五梁中大通三年记普泰元年神武拜官,俱不及第一领民酋长,后人遂以为疑耳。《北齐书》一九《蔡 传》记苍鹰事云:“高祖之牧晋州,引为兼治中从事,行义宁郡事,及义旗建,苍鹰乃弃家间行归高祖,高祖以为兼行台仓部郎中。”是苍鹰时官甚卑微,魏帝无授以第一酋长之理。且苍鹰亦非六镇人也。《北史》六《齐神武纪》:“复从〔尔朱〕荣徙据并州,抵扬州,邑人庞苍鹰止团焦中。……及得志,以宅为第。”魏置扬州于寿春,《梁书·武帝纪》普通七年十一月克寿阳城,以寿春置豫州,太清元年以为南豫州。普通七年当孝昌二年,即《地形志》所谓孝昌中陷,此时扬州已不属魏矣。且使尚属魏,准之地望,尔朱荣自秀容南徙并州,决无抵扬州之理。于是钱竹汀为之说曰:
此扬州县名,在并州界中。高孝绪封扬州县开国公,即此。(自注:神武从祖兄子永乐太昌初封阳州县伯,进爵为公) 【528】
一良案:钱说非也。魏有阳周县,属豳州赵兴郡,见《地形志》。当今甘肃宁县东。阳周可通作阳州。《周书》二八《权景宣附郭贤传》“赵兴阳州人也”。犹《魏书》武周郦道元之作武州。高孝绪高永乐所封皆是此县。 【529】 永乐太昌初封,从兄子孝绪袭爵。东魏已不能有豳州之地,然当时东西分立,封爵只取其号,固不必有实土。周保定二年三月诏言:“寇难犹梗,九州未一。文武之官立功效者虽锡以茅土,而未及租赋。” 【530】 盖北周北齐皆有此种现象,东魏虽不有其地,亦无害于永乐父子之封於阳周。钱氏在并之说实为无稽,至于《神武纪》之扬州原系误字,并与此阳周无干。《北齐书》一九《蔡 传》明言“太原庞苍鹰有先知之鉴”。又言:“苍鹰交游豪侠,厚待宾旅,居于州城。高祖客其舍,初居处于蜗牛庐中。”取此传与《神武纪》相比较,知《神武纪》之扬州两字盖是晋阳之误。邑人者谓太原县,居州城乃晋阳城也。《神武纪》史文易滋误解,故为辨析之。团焦一语王西庄有说,见《十七史商榷》六六,兹不赘。
隋王善耒志:“祖居伏,仪同三司,魏道武皇帝以其有雄幹勇□,补任回荒镇将,御捍北蕃, 狁见之无不胆碎……父盖任……齐献武皇帝补任前锋直荡第一领民酋长……以大隋大业元年八月四日忽从物化。”盖作“故仪同孙王君墓志。”《集释》八谓光绪十三年出定州,今盖佚志存。藏至德周氏许,《居次草堂石影》未收,或以时代较晚,或在石影编印后入藏也。
隋□堕暨妻越氏志:“君讳堕,字信正,河南人……曾祖魏征东将军领民酋长文成侯;祖魏扬麾将军北营州长史北平侯,时〔开皇十三年卒〕。”
(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