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镇戍制度考
设镇于边要形胜之地盖非魏所独有之制,《魏书·太宗纪》:“泰常二年九月,姚泓匈奴镇将姚成都与弟和都举镇来降。”《常爽传》:“居凉州,父坦,乞伏世镇远将军大夏镇将。”制度虽不可考,然自“匈奴”“大夏”之命名观之,则在边地无疑。
北魏置镇始于何年,史无明文。《地形志》肆州下注云:“天赐二年为镇。”此史书所见建置最早之镇。《太武五王传》载广阳王深上书谓“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是镇之设立始自皇始。
镇虽与州并称,然非如州之统辖郡县。镇之种类约有二别:或设于全不立州郡之地;或设于州郡治所,易言之,即州郡与镇并立于一地。前者镇将兼理军民政务;后者则镇将绾军而刺史治民,然多以镇将兼刺史之任。
镇之置于州治者,如《地形志》营州注云:“治和龙城。太延二年为镇,真君五年改置。”考《乐陵王思誉传》:“高祖初……出为使持节镇东大将军和龙镇都大将营州刺史。”《安丰王猛传》:“太和五年封,……出为和龙镇都大将营州刺史。……戎夷畏之,薨于州。”以营州刺史兼和龙镇将,正与《志》营州治和龙城之云符合。猛传言薨于州,尤足见州治与镇为一。 【531】 惟《志》云太延二年为镇,真君五年改置,一若州镇不并立,真君五年以后始罢镇为州者,非是(详后)。此其一。《地形志》朔州注云:“延和二年置为镇,后改为怀朔,孝昌中改为州。”《郦道元传》亦云:“肃宗以……怀朔……诸镇并改为州。”然纪传中孝昌以前时见朔州,自非指怀朔镇所改之朔州言。《地形志》云州下云:“旧朔州,后陷。永熙中改。”孝昌以前之朔州当即云州之旧名。《灵征志》:“太和三年七月,雍朔二州……并大霜。”又:“九年,南豫朔二州各大水。”《高祖纪》:“太和十八年秋七月壬辰,车驾北巡。戊辰,谒金陵。辛丑,幸朔州。”《阳平王颐传》:“〔高祖时〕累迁怀朔镇大将,……后除朔州刺史。”《楼禀传》:“〔高祖时〕迁朔州刺史。”《慕容契传》:“正始初……转都督朔州沃野怀朔武川三镇三道诸军事后将军朔州刺史。”《杨椿传》:“永平初,……除都督朔州抚冥武川怀朔三镇三道诸军事平北将军朔州刺史。”《源怀传》:“〔世宗时〕又诏……巡行北边六镇恒燕朔三州。”《南安王熙传》:“〔正光元年〕熙乃起兵。……子……与母于氏徙朔州。”此诸朔州皆后之云州。《地形志》云州有云中郡而未言州治所在。《司马楚之传》:“世祖……拜……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其子《金龙传》:“拜……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弟《跃传》:“代兄为云中镇将朔州刺史。……楚之父子相继镇云中,朔土服其威德。”朔州刺史兼云中镇将,知云中镇必设于朔州州治,此其二。《地形志》光州注云:“治掖城。皇兴四年分青州置,延兴五年改为镇,景明元年复。”考之纪传,延兴五年以后景明元年以前光州及东莱镇并见,如《任城王云传附元瞻传》:“高祖时……稍迁……光州刺史。”《高句丽传》:“至高祖时,……光州于海中得琏所遣诣萧道成使。”《高祖纪》:“太和七年正月丁卯,诏青齐光徐四州……。”又:“十九年冬十月,诏徐兖光……六州……。”《灵征志》:“太和十九年二月己未,光州地震,东莱之牟平虞丘山陷。”又:“太和六年八月……光……州……大水。”《高祖纪》:“太和十三年正月乙丑,兖州民王伯恭聚众劳山,……东莱镇将孔伯孙讨斩之。”知高祖时兼有光州及东莱镇。更考《吕豹子传》:“东莱镇将;后改镇为州,行光州事。”是东莱镇即光州治所,延兴五年立东莱镇于掖城,固非悉废光州及所辖郡县,而为州镇并立。《地形志》云改为镇,非是。《豹子传》改镇为州云者,罢东莱镇,仍止以掖城为州治也。此其三。《地形志》南秦州注云:“真君七年置仇池镇,太和十二年为渠州。正始初置(谓南秦州),治洛谷城。”考《皮喜传》记高祖时平氐杨文度之乱,“诏喜等曰:‘……然仇池国之要藩,防守事宜尤须完实。从前以来,骆谷置镇,是以奸贼息窥 之心,边城无危败之祸。近由徙就建安,致有往年之役。……今夏给军粮一月,速于骆谷筑城,使四月尽必令成就。’”《喜传》又云:“杨文度遣弟鼠窃据仇池,喜率众四万讨鼠;军到建安,鼠弃城南走。”仇池当在建安之南,骆谷更在仇池之南。以前骆谷置镇以卫仇池,后徙镇于建安,氐人遂得径据仇池矣。高祖诏皮喜等更于骆谷置镇,至世宗正始初立南秦州,即治洛(当即骆)谷,是亦镇与州治为一也。此其四。《地形志》夏州注云:“赫连屈孑所都,始光四年平为统万镇。太和十一年改置,治大夏。”是太和十一年以后不应统万镇与夏州并存矣。而《章武王彬传》:“出为使持节都督东秦豳夏三州诸军事……统万镇都大将,朔州刺史,以贪惏削封。”《高祖本纪》系于太和十三年,谓:“夏州刺史章武王彬以贪赇削封。”传误,当从《本纪》作夏州刺史。彬墓志亦云:“为使持节征西大将军都督东秦邠(脱夏字)三州诸军事领护西戎校尉统万突 【532】 镇都大将夏州刺史。”元湛志谓彬为“统万突镇都大将 (荆?)汾夏三州刺史”,元举志谓:“统万突镇都大将邠州刺史”,乃兼举彬一生历官言,而或完或不完,非彬为统万突镇都大将时兼邠州刺史也。《穆罴传》亦云:“〔高祖时〕迁都督夏州高平镇诸军事……夏州刺史,镇统万。”《水经·河水注》:“统万城,……今夏州治也。”是统万镇即在夏州州治。 【533】 此其五。《地形志》凉州注云:“神 中为镇,太和中复。”考《高祖纪》:“延兴元年冬十月庚寅,以……南安王桢……都督凉州及西戎诸军事……镇凉州。”《桢传》云:“高祖即位,除凉州镇都大将。寻……加都督西戎诸军事……凉州刺史。”是太和以前凉州与凉州镇并立,镇在州治,遂以州名名镇。太和中始罢镇只存凉州;非本无凉州,太和中始立:志文欠明。以上皆《地形志》州名下言其曾立镇者也。
有立镇于州治,而《地形志》未言立镇者。《志》雍州注云:“治长安。”《乐安王范传》:“世祖以长安形胜之地,非范莫可任者,乃拜范都督五州 【534】 诸军事……长安镇都大将。”元仙墓志记范官爵为:“使持节侍中都督秦雍泾梁益五州诸军事卫大将军雍州刺史内都大官开府仪同三司长安镇都大将”,是以雍州刺史兼长安镇将也。《魏书》此传后人所补,故有脱漏。其后范长子良亦拜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阳平王他、南安王桢皆尝为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是于雍州州治之长安立镇也。《地形志》北豫州注云:“太常中复,治虎牢。太和九年罢置东中府。”《王建传附王度传》、《奚眷传》(太宗时)、《阳平王熙传》、《于栗 传》、《王慧龙传》、《陆俟传》(世祖时)、《汝阴王天赐传》(高宗时)皆有虎牢镇,盖即在北豫州治。《地形志》兖州注云:“刘义隆治瑕丘,魏因之。”《游明根传》:“显祖初……迁……都督兖州诸军事瑕丘镇将。”则瑕丘镇在兖州州治。《地形志》恒州注云:“天兴中置司州,治代都平城。太和中改。”孝文迁洛后改司州曰恒州,而州治平城未改。《慕容契传》:“正始初……转……平城镇将。”是平城既为州治,又立镇也。《地形志》青州注云:“司马德宗治东阳,魏因之。”《屈车渠传》:“高祖初,出为东阳镇将。”乃于青州州治立东阳镇。《地形志》豫州注:“刘义隆置司州,治悬瓠城。皇兴中改。”谓魏获其地,改司州名为豫州,而州治固仍其旧。《尉拨传》:“显祖即位,……南攻悬瓠,……拜悬瓠镇将。”《薛胤传》亦谓除悬瓠镇将。此亦设镇于州治。《地形志》徐州注云:“魏晋治彭城。”魏当亦因其旧。显祖皇兴四年纪及《长孙浑传》、《薛虎子传》皆有彭城镇,《宋书·索虏传》谓薛安都在北为徐州刺史彭城镇主,知彭城亦以州治而立镇;《宋书》不言镇将而称主,乃比之于戍,所以轻之耳。《地形志》北华州注云:“太和十五年置东秦州,后改,治杏城。”《安国传》、《尉拨传》皆言为杏城镇将,俱以州治立镇也。
其镇之置于郡治者,如《房士隆传》:“兴和中,东清河太守带盘阳镇将。”崔勔亦以清河太守带槃(通盘)阳镇将。《地形志》齐州有东清河郡,注云:“治盘阳城。”于清河郡治之盘阳城立镇,故太守兼镇将。《杜洪太传》:“太和中,除绛城镇将,带新昌阳平二郡太守。”《地形志》晋州北绛郡治绛。晋州下注云:“孝昌中置唐州,建义元年改。”北绛郡下注云:“孝昌三年置。”此皆在太和之后。然绛城既于孝昌时为北绛郡治,太和时虽不审何属,要亦有为郡治之可能,或即属新昌阳平二郡之一,惜不可考也。《鹿生传》:“征东安南二府长史带淮阳太守郯城镇将(世宗时)。”《地形志》东徐州 【535】 有郯郡,注云:“治郯城。”盖孝昌以前之淮阳郡治于郯城,因设镇。《元和郡县志》武州:“后平仇池,于仙陵山东置武都镇;宣武帝于镇城复置武都郡;废帝改置武州。”曰于镇城复置武都郡,则镇未尝废,郡镇同置于一地也。
镇之设于不立州郡之地者,如北边之六镇及高平、薄骨律、焉耆、鄯善等。盖其地当要冲,而中国人与胡人错居,不能以郡县统治,故设为镇,以防御镇慑。亦有既非边防所重,亦非华夷相羼之处,而设镇者,如《韩均传》:“广阿泽在定冀相三州之界,土广民稀,多有寇盗,乃置镇以静之。以均……除……广阿镇大将,加都督三州诸军事。”是又为平寇盗,因军事之利便而置镇矣。
南境诸镇大抵与州郡并置,罢镇之后,其地仍为州郡治所,无须别立州郡。北边及西北多初无州郡,止立镇而已。镇废之后,更置州郡,往往即以镇之所在为州郡治。如《地形志》汾州注云:“延和三年为镇,太和十二年置州,治蒲子城。”《穆罴传》谓罴,高祖时为吐京镇将,后改吐京镇为汾州,仍以罴为刺史。则吐京镇之地即后汾州治所。河州注云:“真君六年置镇,后改,治枹至。”杨守敬据《元和郡县志》“太和十六年改枹罕镇为凉州”之文,谓后魏河州治枹罕城,枹至为枹罕之误,又脱城字。《地形志》岐州注云:“太和十一年置,治雍城镇。”考《刘藻传》:“迁龙骧将军雍城镇将。……在任八年,迁离城镇将。太和中,改镇为岐州,以藻为岐州刺史。”雍离字形相近,“迁离城镇将”五字盖涉上雍城镇将而误复。雍城镇改为岐州,仍以雍城镇所在为州治也。《地形志》原州注云:“太延二年置镇,正光五年改置,并置郡县。治高平城。”盖平赫连氏后置高平镇,世祖太延二年纪有“赫连定之西也,杨难当窃据上邽;秋七月庚戌,诏……乐平王丕等督河西高平诸军讨之”之文。正光时立原州,乃以高平镇所在为州治。《志》注云:“并置州县。”尤足以见其地原无郡县,改为州后必更置郡县也。
南北咸在交界之地置戍,亦所以固边防。《地形志》谯州下蔡郡领黄城县,注云:“萧衍黄城戍,武定六年改置。”戍次于镇,与县夷。无州郡之地戍隶于镇,州镇并置之地则否。《张法传》:“世宗时,除怀荒镇金成戍将。”《灵征志》:“熙平二年十二月,敦煌镇上言,晋昌戍木连理。”《源怀传》:“正始元年……怀旋至恒代,按视诸镇左右要害之地可以筑城置戍之处。……今北镇诸戍东西九城是也。”知北边及西北边止有镇而无州郡者,戍即隶于镇。《高祖纪》:“太和廿一年十有二月,萧鸾……寇南青州黄郭戍。”《世宗纪》:“景明三年五月,扬州小岘戍主党法宗……”又:“永平四年徐州刺史卢昶遣琅玡戍主傅文骥率众据之(朐山)。”《任城王澄传》:“〔为扬州刺史〕遣长风戍主奇道显攻萧衍归山戍。”《李崇传》:“扬州诸戍皆被寇逼。”《王云传》:“出为……兖州刺史。……在州坐受所部荆山戍主杜虞财货。”斯又南境诸戍隶属于州之证也。
镇戍之设官,《官氏志》不详,惟云:“旧制缘边皆置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城隍仓库皆镇将主之。”盖正光孝昌以后,诸镇陆续废罢,伯起亦未悉其制,加之今本《魏书》残缺,遂不可晓。今综纪传所见镇戍之官,镇有都大将、都将、大将、将、 【536】 都副将、 【537】 副将、 【538】 监军、 【539】 长史、 【540】 司马、 【541】 录事、参军。 【542】 戍有戍主、戍副。 【543】 镇将或都督数州数镇诸军事,或兼其镇所在州之刺史,戍主或以州参军郡太守带之。 【544】 然亦有以县令兼者。 【545】 元贤墓志:“武定七年复以君为永固镇大都督。”是东魏时又称镇将为都督矣。
北镇所统,近于部落之众,所重在军政而非民事,故北魏初年颇重镇将之选。“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 【546】 而设官亦冗滥。《源怀传》:“〔世宗时〕又表曰:‘……北镇边藩,事异诸夏。往日置官,全不差别。沃野一镇自将以下八百余人,黎庶怨嗟。……请主帅吏佐五分减二。’”各镇戍兵之数不可知。《薛虎子传》:“太和四年……为彭城镇将。……虎子上表曰:‘……在镇之兵不减数万。’”他镇当亦相仿。《北齐书·魏兰根传》:“因说〔李〕崇曰:‘缘边诸镇控摄长远。昔时初置,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中年以来,有司乖实,号曰府户,役同厮养。官婚班齿,致失清流;而本宗旧类,各各荣显。顾瞻彼此,理当愤怨。……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民,入仕次叙,一依其旧。’”盖良家子弟既戍边镇,即定住其地,世为军籍焉。戍兵而外,罪犯多配徙缘边镇戍,而北镇为尤多。至兵士资粮多寡,更代期限等,《刑罚》《官氏》两志皆不及,难可考见矣。 【547】
元魏设镇数目及其废置沿革,魏收之书不详,今辑录其设置或废罢之可知者。 【548】 计见于《地形志》者有:
肆卢镇(肆州下注云:“治九原。天赐二年为镇,真君七年置州。”徐文范《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天赐二年置肆卢镇于新兴,九原即新兴郡治。惟镇名不知徐氏何据。)
吐京镇(汾州下注云:“延和三年为镇,太和十二年置州,治蒲子城。”据《穆罴传》,吐京镇改为汾州。)
和龙镇(营州下注云:“治和龙城,太延二年为镇,真君五年改置。”改置若谓罢镇止置州者。然《道武七王传》、《景穆十二王传》、《文成五王传》皆有高祖时为和龙镇都大将之文。《皇后列传》:“孝文昭皇后高氏,司徒公肇之妹也。……生于东裔,高祖初,乃举室西归。近龙城镇,镇表后德色婉艳。”《太平寰宇记》引《十六国春秋·慕容皝传》云:“筑龙城……遂迁都龙城,号新宫曰和龙宫。”则和龙城亦可称龙城,和龙镇亦可曰龙城镇,至高祖时犹未罢,《地形志》误。)
怀朔镇(朔州注云:“延和十二年置为镇,后改为怀朔,孝昌中改为州。”)
怀荒镇(蔚州注云:“永安中,改怀荒御夷二镇置。”)
御夷镇(见上。《水经·沽河注》:“大谷水又南迳御夷镇城西,魏太和中置,以捍北狄也。”《高祖纪》太和十八年八月:“诏六镇及御夷城人……”御夷称城,是其时犹未立镇。)
薄骨律镇(灵州注云:“太延二年置薄骨律镇,孝昌中改。”徐《表》系孝昌二年。)
东莱镇(光州注云:“延兴五年改为镇,景明元年复。”据《吕豹子传》知立东莱镇于光州州治,然延兴五年以前时见光州。《志》云延兴五年改为镇者误,当云立东莱镇。州既未废,自无所用复,当云景明元年罢镇。)
鲁阳郡(广州鲁阳郡注云:“太和十一年置镇,十八年改为荆州,二十二年罢置。”徐《表》迳称鲁阳镇。)
东楚州(注云:“高祖初立东徐州,后陷。世宗初改为镇,后陷。武定七年复为宿豫郡。”)
谷阳郡(睢州谷阳郡注云:“治谷阳城,太和中置镇,世宗开置平阳郡。”以上三镇,镇名俱未详。)
仇池镇(南秦州注云:“真君七年置仇池镇,太和十二年为渠州。”《元和郡县志》凤州:“后魏太平真君二年始定仇池,其年于此城立镇。太和元年置固道郡。”)
枹罕镇(河州注云:“真君六年置镇,后改,治枹至。”《元和郡县志》:“太和十六年改枹罕镇为河州。”)
高平镇(原州注云:“太延二年置镇,正光五年改置。”)
凉州镇(凉州注云:“神 中为镇,太和中复。”纪传太和以前并见凉州及凉州镇,乃州镇并置。《城阳王鸾传》:“高祖时,又出为持节都督河西诸军事……凉州镇都大将。改镇立州,以鸾为州刺史。”改镇立州当云罢镇为州也。)
三县镇(豳州注云:“延兴二年为三县,太和十一年改为班州。”《元和郡县志》:“后魏延兴二年为三县镇,孝文太和十一年改置班州。”《志》脱镇字。)
统万镇(夏州注云:“始光四年平为统万镇,太和十一年改置。”考《西河王太兴传》:“拜统万镇将,改封西河。后改镇为夏州,仍以太兴为刺史。”《高祖纪》,太兴封西河王在太和二十年十一月,则罢镇当在其后。传下文又谓太兴因病求为沙门,“表十余上,乃见许。时高祖南讨,在军,诏皇太子于四月八日为之下发。……太和二十二年终。”《高祖本纪》南讨在二十一年八月,是置统万镇当在太和二十年十一月以后,二十一年八月以前。盖太和二十二年罢,《志》脱“二”字耳。惟据《章武王彬传》,则太和十三年时兼有夏州及统万镇,知州镇本并立,太和二十一年乃罢镇止为州。《志》言改置,误。)
魏镇之见于纪传及他书,其建置废罢时日略可知者有:
上封镇(《元和郡县志》秦州上邽县:“后魏以避道武讳,改曰上邽〔当作封〕,废县为镇。”)
栢壁镇(《元和志》绛州正平县:“柏壁在县西南二十里,后魏明〔元〕帝元年于此置柏壁镇,太武帝废镇置东雍州。”《志》原脱“元”字,以下文太武帝云云知当是明元帝。徐《表》系明帝熙平元年,误。)
平原镇(《元和志》博州:“后魏明元帝于此置平原镇,孝文罢镇。”《水经·河水注》:“黄沟又东南迳王城北。魏太常七年安平王镇平原所筑,世谓之王城。太和二十三年罢镇立平原郡,治此城也。”)
离石镇(《元和志》石州:“石勒时改为永石郡。后魏明〔元〕帝改为离石镇。”)
敦煌镇(《元和志》沙州:“后魏太武帝于郡置敦煌镇,〔孝〕明帝罢镇立瓜州。”)
雍城镇(《元和志》:“后魏太武于今州(岐州)理东五里筑雍城镇。”《刘藻传》:“迁离(雍?)城镇将,太和中改镇为岐州。”徐《表》系太和十一年。)
长虵镇(《陆真传》:“〔高宗时〕是时初置长虵镇。”)
广阿镇(《韩均传》:“兄备卒无子,均袭爵。……转青冀二州刺史。……广阿泽在定冀相三州之界……乃置镇以静之。以均在冀州劫盗止息,……除……广阿镇大将。”考均父茂卒于太安二年,长子备袭爵,死,均又袭爵,则广阿镇之设至少当在高宗和平时矣。乃《叔孙建传》有“迁广阿镇将”之文,太宗神瑞三年《纪》:“五月丙午,诏叔孙建镇广阿。”又似太宗时已立广阿镇。)
六壁镇(《水经·文水注》:“径六壁城南,魏朝旧置六壁〔镇〕于其下,防离石诸胡,因为大镇。太和中罢镇。”)
杏城镇(《元和志》鄜州:“苻姚置杏城镇,后魏孝文帝废镇,改为东秦州。”徐《表》系太和十五年。)
武川镇(《水经·河水注》:“谿水南流迳武川镇城。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吕文祖传》:“显祖〔时〕……坐徙于武川镇。”自非景明时始立,此盖指筑城言。)
武兴镇(《氐传》:“〔正始三年〕傅竖眼攻武兴,剋之。执〔杨〕绍先,……遂灭其国,以为武兴镇,复改镇为东益州。”)
隆城镇(《僚传》:“〔神龟正光间〕又立隆城镇。……魏子建乃启以镇为梁州。”徐《表》改州系永安二年。)
鄯善镇(《元和志》鄯州:“后魏以西平郡为鄯善镇,孝昌二年改镇立鄯州。”徐《表》立镇系太平真君五年。)
《肃宗纪》正光五年有“镇改为州,依旧立称”之诏,《郦道元传》亦谓:“肃宗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与都督李崇等筹宜置立,裁减去留。”《广阳王深传》则谓:“遣黄门侍郎郦道元为大使,欲复镇为州以顺人望。会六镇尽叛,不得施行。”北边诸镇之改为州当在六镇既平之后矣。当时北镇边将多非其人,不能抚怀民夷;而兵士又复孱弱,且久入军籍,不能与中原士族齿,每愤慨不平。“边人(谓边塞胡人)……便自意轻中国”, 【549】 蠢然思动。故李崇首为改州之议,以为“六镇幽垂,与贼接对,鸣柝声弦,弗离旬朔。州名差重于镇,谓实可悦彼心,使声教日扬,微尘去塞”。 【550】 化部落为郡县,使弃其旧俗,庶几易统治,不至变乱。改府户为平民,所以息其愤愤之心,而坚其捍卫疆圉之志也。
其镇之见于《魏书》等,而废置沿革不详者,有: 【551】
彭城镇 历城镇 【552】 虎牢镇 悬瓠镇
枋头镇 郯城镇 瑕丘镇 东阳镇
平城镇 绛城镇 蒲坂镇 洪洞镇 【553】
安人镇 【554】 柔玄镇 抚冥镇 沃野镇
姑臧镇 武都镇 【555】 且末镇 云中镇
汝阴镇 晋昌镇 武平镇 明垒镇
崎城镇 灵丘镇 广昌镇 临济镇
瓦城镇 梁城镇 襄城镇 循城镇
固道镇 北阳镇 东城镇 阳名镇
盘阳镇 狭石镇 【556】 贞阳镇(同) 安阳镇(同)
永固镇 【557】 贺侯延镇 【558】 李润堡 【559】
北魏镇戍制度续考
前撰《北魏镇戍制度考》,略略考见北魏镇戍制度之规制,而于其分布及作用犹未能得肯綮。易言之,即于此制度之静的方面虽加叙述,而动的方面犹嫌未尽,盖资料所限,不得不尔也。刊布前文后,翻检所及,又得足以补苴之者若干事。虽属饾饤片段之资料,顾以稍可补前文之未备,故辑为续考。识小之讥,所不敢辞,倘足供言沿革地理者之所取资乎?
前文谓:“太和以前凉州与凉州镇并立,镇在州治,遂以州名名镇。太和中始罢镇,只存凉州。”犹据《魏书·地形志》“神 中为镇,太和中复”,及《城阳王鸾传》之文而云然也。今考《高湖传》:“世祖时除宁西将军凉州镇都大将,镇姑臧,甚有惠政。”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六十三陕西十二凉州卫姑臧废县下云:“汉置县,为武威郡治。晋因之,又为凉州治。张轨吕光并都于此。后魏武威郡治林中,或曰即姑臧也。”凉州乃平沮渠氏后所设,沮渠氏即都姑臧,意者既立凉州,更于州治置凉州镇。征获一地,即设镇于阨塞以资威慑,固魏之常制。《高湖传》谓凉州镇都大将镇姑臧者,凉州乃北魏所定州名兼镇名,而姑臧则沿袭旧称也。然《城阳王鸾传》又云:“高祖时,……改镇立州,以鸾为州刺史姑臧镇都大将,余如故。”姑臧镇之称它无所见,岂太和中罢凉州镇,只存凉州,而于凉州州治更立姑臧镇乎?若然,是非罢镇存州,乃改易镇名而已。《魏书·地形志》武威郡领县二:“林中,襄城。”北魏凉州是否治姑臧不可考;且既改称林中,而仍用姑臧为镇名,亦不可解。
镇设于州治,以镇将兼刺史之例,史书屡见,前文征引已多。其镇将与刺史为二人者,前文未及。如《魏书·东平王道符传》:“显祖践祚,拜长安镇都大将。”又显祖纪:“皇兴元年正月庚子,东平王道符谋反于长安,杀副将驸马都尉万古真,……雍州刺史鱼玄明。”又《陆真传》:“以真为长安镇将,……咸阳民赵昌……据赤谷以叛,真与雍州刺史刘邈讨平之。”又《于烈传》:“太和初,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长安镇将陈提等贪残不法。”是皆雍州刺史与长安镇将为二人也。《魏书·郦范传》:“除……青州刺史,……是时镇将元伊利表范与外贼交通,……高祖诏范曰:……而将镇 【560】 伊利妄生奸挠,表卿造船市玉,与外贼交通。规陷卿罪,窥觎州任。”是青州刺史与东阳镇将为二人,且知南境州镇并立者,镇将之地位乃在刺史下也。镇设于州治之证兹又得若干条。《魏书·任城王云传》:“迁……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薨于州。”又《源怀传》:“出为长安镇将雍州刺史。”齐州治历城,见于《地形志》及肃宗熙平二年《纪》,亦即历城镇之所在矣。因防寇盗而设镇者,广阿镇而外,又有瑕丘。《魏书·辛子馥传》:“天平中,……入除太尉府司马。长白山连接三齐,瑕丘数州之界,多有盗贼。子馥受使检覆,因辨山谷要害宜立镇戍之所。”南境有一州同时设二镇者,如齐州既于州治设历城镇, 【561】 而东平原郡之平原县又设平原镇。 【562】 《魏书·房士隆传》又谓东清河郡盘阳城为盘阳镇,然系东魏兴和中事;如太和以前已有盘阳镇,则齐州一州有三镇矣。
州之统戍者,除前所举外,《魏书·肃宗纪》:“正光五年十二月魏子建招降南秦氐民,复六郡十二戍。”又《元法僧传》:“稍转……益州刺史,……上表曰:……统内城戍,悉已陷没。”是南秦及益州亦统戍,而徐州之统戍更见于《魏书·广阳王深传》及《灵征志》延昌二年二月正光二年八月条。
《隋书·百官志》:“三等诸镇置镇将,副将,长史,录事参军,仓曹中兵长流城局等参军事,铠曹行参军,市长,仓督等员。三等戍主副,掾,队主副等员。”虽纪北齐之制,然“后齐制官多循后魏”也。镇有长史又见《魏书·樊子鹄》及《尧暄传》;有司马亦见《北齐书·杜弼传》,《王士良传》,《杨忠传》。又有省事,户曹史,外兵史诸职,《北齐书·神武纪》:“与怀朔省事云中司马子如及……怀朔户曹史孙腾,外兵史侯景……相友结。”郡太守带戍亦见于《魏书·李辅传》、《刘腾传》,而《腾传》云:“吏部尝望腾意,奏其弟为郡带戍,人资乖越,清河王怿抑而不与。”是郡守带戍且为显职焉。《魏书》肃宗正光元年《纪》云:“十二月诏曰:……并敕怀朔都督简锐骑二千,躬自率护。”则镇将称都督不始于东魏,惟东魏称都督者尤多,见《北齐书·尧雄传附尧杰传》。《魏书·裴修传》:“出为张掖子都大将,……在边六年,关塞清静,高祖嘉之。”今案《魏书·尉元传》有子都将之称 【563】 ,乃偏裨之任。子之云犹言副也,小也,如称子都督。 【564】 然子都大将四字不应相连,诸书言镇将者亦从未有此称,子当是镇字之误。《北史·裴骏传》不附《裴修传》,《册府元龟》四二九《将帅部》守边条亦云,“为张掖子都大将”,亦误。
元湛元举墓志统万镇作统万突,而《周书·明帝纪》亦云:“小名统万突,……永熙三年太祖临夏州,生帝于统万城,因以名焉。”知统万突乃统万城本名。 【565】 元保洛墓志谓永平元年为吐万突镇都大将,亦一声之转也。前文据《魏书·安定王燮传》,知世宗以前华州州治李润堡曾立镇,而未悉其名。今考之《魏书·阉官传》:“王遇,……冯翊李润镇羌也。”知即以李润为名。前文谓《魏书·刘藻传》“迁离城镇将”为衍文,只有雍城镇,即后岐州治所。今案《魏书·张那传》谓其为雍城镇将,《和归传》谓其为雍城镇都大将,而史书从不见离城之名。《周书·段永传》:“曾祖愄,仕魏黄龙镇将。”黄龙盖即和龙之异称也。
北魏镇名之可考者,兹又得若干,曰:
洛城镇(《魏书·王慧龙传》:“泰常二年……归国。……后拜洛城镇将,配兵三千人镇金墉。……太宗崩,世祖初即位,咸谓南人不宜委以师旅之任,遂停前授。”)
河内镇(《魏书·罗结传》:“太宗时,除……河内镇将。”又《于栗 传》:“转镇远将军河内镇将。”)
安定镇(《魏书·世祖纪》:“神 三年……遂取安定。……番巴东公延普等镇安定。”又“延和二年二月,征西将军金崖与安定镇将延普及泾州刺史狄子玉争权构隙,举兵,……诏散骑常侍平西将军安定镇将陆俟讨获之。”《陆俟传》同。)
济阴镇(《魏书·刁雍传》:“迁镇济阴。……在镇七年,太延四年征还京师。”)
抚宁镇(《周书·史宁传》:“魏平凉州,祖灌随例迁于抚宁镇,因家焉。”)
焉耆镇(《魏书·车伊洛传》:“收集遗散一千余家归焉耆镇,世祖嘉之。”)
梁国镇(《魏书·费于传附万传》:“太和初,除……梁国镇将。”)
乐陵镇(《魏书·韦珍传》:“高祖〔时〕……除……乐陵镇将。”)
陕城镇(《魏书·崔玄伯传》:“宽后袭爵武陵公镇西将军,拜陕城镇西将。[按《北史·崔宏(即玄伯)传》记崔宽事,作‘宽后袭爵武陵公陕城镇将。’此处西字当是涉上镇西将军而误衍。]……及解镇还京,……高祖嘉之。”)
张掖镇(《魏书·裴修传》:“出为张掖子[镇字之误,辨见前]都大将,……在边六年,关塞清静,高祖嘉之。”)
无善镇(《魏书·乞伏保传》:“出为无善镇将。”《北史·保传》同。今案无善之名不可考,《地形志》:“恒州天兴中置司州,治代都平城;太和中改,孝昌中陷。”有善无郡,注云:“天平二年置。”领善无沃阳二县。疑无善乃善无误倒。《周书·叱列伏龟传》谓其世父业正光中为善无郡守。《保传》又称其还洛云云。善无当今山西右玉县地,适在平城之西,相距不远,则善无镇盖孝文迁洛后与平城同时所立者乎?)
陇西镇(《魏书·薛安都附薛峦传》:“陇西镇将带陇西太守。”又世宗永平三年《纪》:“二月癸亥,秦州陇西羌杀镇将赵 ,阻兵反叛,州郡捕斩之。”)
大谷镇(《周书·阳雄传》:“父猛,魏正光中……擢为……大谷镇将。”)
龙门镇
稷山镇(《北齐书·薛循义传》:“正光末……拜循义龙门镇将;……循义宗人凤贤……拜稷山镇将。”)
抚宜镇(《北齐书·孙腾传》:“从高祖东征邢杲,师次齐城,有抚宜镇军人谋逆。”)
赤城镇(《魏书·赵逸传》:“拜……赤城镇将,绥和荒服。”)
团城镇(《魏书·赵琰传》:“转团城镇副将。”)
蒲城镇(《魏书·刘裕传》:“蒲城镇将何难于风陵堆济河。”)
城镇(《周书·达奚武传》:“祖春,魏怀荒镇将;父长, 城镇将。”)
榆中镇(《周书·王杰传》:“高祖万国,魏伏波将军燕州刺史;父巢,龙骧将军榆中镇将。”)
昌平镇(《周书·梁椿传》:“祖屈朱,魏昌平镇将。”)
北魏诸镇建置沿革不可考者多。《周书·杨忠传》:“高祖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知武川镇之设甚早,可与广阳王深上书谓六镇始于皇始相参证。正光孝昌间,盛唱改镇为州之议,尤以北镇为改革者之所急,而实未尽施行。《周书·阎庆传》:“曾祖善,仕魏,历龙骧将军云州镇将,因家于云州之盛乐郡。”《魏书·地形志》云州下注云:“旧置朔州,后陷,永熙中改。”所领有盛乐郡,注云:“永熙中置。”孝昌以前于朔州置云中镇,《阎庆传》所谓云州镇将当即云中镇将,以镇设于州治,遂用州名名镇。《周书·杨纂传》:“父安仁,魏北道都督朔州镇将。”亦指云中镇言,惟其时犹未改为云州,故称朔州镇将耳。《周书·蔡祐传》又云:“曾祖绍为夏州镇将。”亦谓统万镇也。云州之称始于永熙,盛乐郡亦永熙中置,而阎庆犹为镇将, 【566】 则云中镇迄永熙时犹未罢矣。《魏书·尔朱兆传》:“兆频为步蕃所败,于是……令人频征献武王于晋州,乃三分六镇之人,令王统领。”《北齐书·神武纪》云:“神武曰:六镇反残,不可尽杀,宜选王素腹心者私使统焉。……遂出宣言,受委统州镇兵。”此孝庄帝时事,六镇之名或已废罢,而六镇之实犹存,可想见也。
魏分东西后,北方情势一变,昔日之镇多已改州,然亦有因袭北魏之旧者。如《北齐书·文宣纪》:“天保六年秋七月己卯,帝……亲率轻骑五千追茹茹;壬午,及于怀朔镇。帝躬当矢石,频大破之,遂至沃野。”当是怀朔沃野镇犹存,而非仅用旧名。《周书·赵昶传》:“大统十五年,拜安夷郡守带长虵镇将。”即高宗时陆真所筑者也。此外昔之镇名多不复见于史书,而北齐北周固未尝废镇戍之制。今辑录东西魏及齐周见于史书之镇名,而试求其邅替之故焉。
东魏镇名之见于史书者:
新野镇(《周书·独孤信传》:“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
下灌镇(《北齐书·杜弼传》:“〔天平四年〕窦泰总戎西伐,诏弼为泰监军,……泰失利自杀,……左迁下灌镇司马。”)
磨城镇(《北齐书·尧雄附尧杰传》:“元象初,……出为磨城镇大都督。”)
河桥镇(《北齐书·暴显传》:“元象二年,……从高祖与西师战于邙山,高祖令显守河桥镇。”)
阳夏镇(《魏书·孝静帝纪》:“兴和三年三月己酉,梁州人公孙贵宾聚众反,自号天王,阳夏镇将讨擒之。”)
杨志镇
百家镇
呼延镇(《北齐书·破六韩常传》:“常启世宗曰:常自镇河阳以来,频出关口太谷二道,……而太谷南口去荆路逾一百,经赤工坂,是贼往还东西大道,中间旷绝一百五十里,贼之粮饷唯经此路。愚谓于彼选形胜之处,营筑城戍,安置士马,截其远还,自然不能更有行送。世宗纳其计,遣大司马斛律金等筑杨志、百家、呼延三镇。”又《斛律金传》亦云:“〔武定四年〕侯景据颍川降于西魏,诏遣金……等固守河阳,以备西魏。……仍率所部于宜阳筑杨志、百家、呼延三戍,置守备而还。”惟谓置戍,与《常传》异。)
北齐镇名之见于史者:
盱眙镇
蕲城镇(《北齐书·辛术传》:“〔天保时〕盱眙蕲城二镇将犯法,术皆案奏杀之。”)
临海镇(《北齐书·杜弼传》:“〔显祖时〕徙临海镇,……敕行海州事,即所徙之州。”)
宜阳镇(《北齐书·独孤永业传》:“乾明初出为河阳行台左丞迁洛州刺史。……宜阳深在敌境,周人又于黑涧筑城戍以断粮道,永业亦筑镇以抗之,治边甚有威信。”)
义宁镇
乌苏镇(《周书·达奚震传》:“建德五年,又从东伐,……攻克义宁、乌苏二镇。”)
武平镇(《北齐书·高灵山传》:“子懿,卒于武平镇将。”)
海西镇(《北齐书·郎基传》:“累迁海西镇将。”)
西魏镇名之见于史书者有:
五原镇
蒲川镇(《周书·王德传》:“大统十三年,授大都督原、灵、显三州,五原、蒲川二镇诸军事。”)
南由镇(《隋书·地理志》扶风郡南由县下云:“后魏置,西魏改为镇。”)
北周镇名之可考者曰:
鲁山镇(《周书·崔谦传》:“保定二年,迁安州总管随、应等十一州,甑山、上明、鲁山三镇诸军事安州刺史。”又见《静帝纪》及《司马消难传》、《杜杲传》。)
甑山镇(见《周书·崔谦传》及《静帝纪》,《司马消难传》。)
上明镇(见《周书·崔谦传》及《司马消难传》。)
长城镇(见《太平寰宇记》,谓弘州城周天和四年筑,置长城镇,后改为长川镇。)
伏夷镇(《周书·冯迁传》:“子恕,〔天和建德间〕位至仪同三司伏夷镇将。”)
长宁镇(《周书·裴果传》:“子孝仁……〔建德时〕出为长宁镇将,捍御齐人,甚有威边之略。”)
洪雅镇(见《元和郡县志》,谓周武帝攘却夷僚而立。)
沌阳镇
应城镇
平靖镇
武阳镇
须〔涢〕水镇(俱见《周书·司马消难传》,与鲁山、甑山、上明俱交当作“ ”,即“郧”字州总管所管。)
河阳镇(《周书·静帝纪》:“大象二年九月丙戌,废河阳总管为镇,隶洛州。”)
番和镇(《隋书·地理志》武威郡番和县下云:“后魏置番和郡,后周郡废置镇。”)
火井镇(见《太平寰宇记》,谓周于临邛县地置火井镇。)
北魏设镇主意在于固南北边境;次或地属新附,立镇以资威慑;或势同犬牙,则镇所以防寇盗。故北魏镇戍遍四境,而以北面西北面及南面诸镇为重。然迨齐周之世(统东西魏而言),北魏旧镇不复见于史书,其故又安在耶?盖北齐文宣帝筑长城于北境,自西河总秦戍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虽远在六镇之南,与高闾所陈者异,然其“罢游防之苦”,“息无时之备” 【567】 则一也。《北齐书》文宣帝天保八年《纪》:“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又《赵郡王琛传附子睿传》:“天保八年仍除北朔州刺史都督北燕、北蔚、北恒三州及库推以西黄河以东长城诸镇诸军事。睿尉抚新迁,量置烽戍,内防外御,备有条法。”又《元景安传》:“〔天保〕时初筑长城,镇戍未立,突厥强盛,虑或侵边。仍诏景安与诸军缘塞以备守。”于是北面及西北面之边防由昔日之北镇移于沿城镇戍,东西连接,易于呼应及防守,北方赖以宁谧。旧日诸镇既失其重要性,宜其不再出现于史书矣。南朝自侯景乱后不复能振,后梁又服属于周,北强而南弱,南朝无力北侵,是以南境诸镇亦不如昔日之为军事要冲焉。然齐周屡屡交兵,于是两国之重要镇戍乃在齐之西境与周之东境。自上文所引诸资料观之,周齐之镇,地望虽不甚可考,然其分布之大概在两国交界阨塞之地,一变北魏置重南北之形势,固昭然可睹也。齐周设镇之数不可知,然《周书·于翼传》云:“〔建德五年〕大军复东讨,……径到洛阳……河南九州三十镇一时俱下。”似较北魏时为多。盖北魏只重南北两端,齐周则各以己之四境为边界,虽南北诸镇已多废罢,其总数亦当在北魏上矣。
(载《禹贡》半月刊第三卷第九期、第四卷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