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谓北周宇文氏出于鲜卑,其说实不可信。宇文周实匈奴南单于远属,载籍斑斑可考,谓出于鲜卑者诬也。《周书》一《文帝纪》:
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遯居朔野。有葛乌菟者,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其后曰普回,因狩得玉玺三纽,有文曰皇帝玺。普回心异之,以为天授。其俗谓天曰宇,谓君曰文,因号宇文国,并以为氏焉。普回子莫那,自阴山南徙,始居辽西,是曰献侯,为魏舅生之国。九世至侯豆归,为慕容晃所灭,其子陵仕燕,拜驸马都尉,封玄菟公。魏道武将攻中山,陵从慕容宝御之,宝败,陵率甲骑五百归魏,拜都牧主。赐爵安定侯。天兴初徙豪杰于代都,陵随例迁武川焉。 【568】
此中神话成分姑置不论,言“鲜卑慕之,奉以为主”,固未尝谓葛乌菟即鲜卑种。拓拔氏自称鲜卑出于黄帝,而宇文氏乃称出于神农,为黄帝所灭。 【569】 二者同为依托,然亦足证拓拔宇文族类非一。《北史》九八《宇文莫槐传》明冠以匈奴二字云:
匈奴宇文莫槐出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之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其语与鲜卑颇异。……逊昵延父子世雄漠北,又先得玉玺三纽,自言为天所指。 【570】 ……〔魏〕昭帝……以女妻焉。……〔慕容〕晃伐逸豆归 【571】 ,……逸豆归远遁漠北,遂奔高丽,晃徙其部众五千 【572】 余落于昌黎,自是散灭矣。 【573】
《魏书》四四《宇文福传》:
河南洛阳人,其先南单于之远属,世为拥部大人。 【574】
《北史》五○《宇文忠之传》:
河南洛阳人也,其先南单于之远属,世据东部,后居代都。 【575】
是宇文诸族国亡入慕容氏,展转复入于魏。惟宇文泰之先世入魏复迁武川,而福与忠之先世居平城,再随孝文南迁,遂为洛阳人耳。福传称:
福……除都牧给事。〔太和〕十七年车驾南讨,假冠军将军后军将军,时仍迁洛,敕福检行牧马之所。福规石济以西,河内以东,拒黄河南北千里为牧地。事寻施行,今之马场是也。及从代移杂畜于牧所,福善于将养,并无损耗,高祖嘉之。……仍领太仆典牧令。……除太仆少卿。复除太仆卿。
宇文福以善养马见长,而宇文泰之先世自燕归魏亦拜都牧主,似匈奴族人偏善于此,亦足证《周书》记宇文虽不言南单于远属,确与宇文福宇文忠之同出一源矣。此外宇文分支在河南洛阳者:
宇文神庆……河南洛阳人也。祖金殿魏征南大将军,仕历五州刺史安吉侯。父显和夏州刺史。 【576】
宇文 ……河南洛阳人也。其先与周同出,祖直觐魏巨鹿太守,父弥周宕州刺史。 【577】
在边地者:
宇文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 【578】 徙居夏州。父莫豆于,保定中以贵著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傅夏州刺史安平郡公。 【579】
宇文测太祖之族子也。高祖中山,曾祖豆颓,祖骐 ,父永,仕魏位并显达。 【580】
宇文虬……代武川人也。 【581】
《周书》四○《宇文神举传》称太祖族子,神举神庆之兄。周时曾一度命东方迁来诸族改用关内诸州为其本望 【582】 ,而神庆至隋犹称河南洛阳人者,或是当时独未改易,或是改后至隋又复其旧。神举当魏末周初,亦必为河南洛阳人无疑。对周文帝犹保持族子之关系,则魏末武川之宇文与洛阳之宇文其支派尚有相去不太远者。周隋书虽不记诸宇文之出自,其与北周皇室以及宇文福宇文忠之等同为宇文部之遗迸当可无疑。
《周书》言葛乌菟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似宇文氏所统专是鲜卑。今案《北史》(亦即《魏书》)言世为东部大人,其语与鲜卑颇异,又记其风习,亦与鲜卑不同。盖宇文氏所部之众本与鲜卑种族迥别,《周书》沿袭宇文氏建国关西以后夸诞不经之传说,抑鲜卑而扬己族,遂言鲜卑奉以为主。亦犹《北史》言宇文世为魏东部大人,系承魏史旧文,其实宇文部亦未必世世服属拓拔氏也。杜氏《通典》一九六以《周书》鲜卑奉以为主之语入之注中,盖知其不可信。《隋书》六一《宇文述传》:
代郡武川人也。本姓破也头,役属鲜卑俟豆归,后从其主为宇文氏。父盛,周上柱国。 【583】
俟豆归即《北史》之逸豆归《周书》之侯豆归,以鲜卑二字冠俟豆归之上,似认宇文氏为鲜卑矣。然《隋书》修在唐初,不容有此误,盖唐承隋,隋又承北周之后,史臣习闻鲜卑奉葛乌菟为主之传说,以为不论俟豆归之种族如何,既统有鲜卑人,遂以鲜卑二字加之,非必误宇文为鲜卑也。七○《李密传》可以为证:
密与〔宇文〕化及(宇文述之子)隔水而语,密数之曰:卿本匈奴皂隶破野头耳。 【584】
匈奴之皂隶,是修《隋书》史臣知宇文为匈奴,故不言破野头为鲜卑皂隶。述传若非史臣为宇文氏传说所误,则是其字本作匈奴,后人臆改乎?《新唐书》八四《李密传》:
密与〔化及〕隔水阵,遥谓化及曰:公家本戎隶破野头尔。
戎谓戎狄,隶者言其贱种,较之“匈奴皂隶”四字,远欠精审,故温公《通鉴》一八五唐高祖武德元年纪载密语即采《隋书·密传》之文也。
《隋书》而后,唐人著述中尚有误宇文为鲜卑之嫌疑者,杜佑《通典》也。《通典》一九六《边防典》一二宇文莫槐条:
出于远东塞外,代为东部大人。
自注云:
《晋史》谓之鲜卑。《后魏史》云,其先匈奴南单于之远属。又按《后周书》云,出自炎帝子孙,逃漠北,鲜卑奉以为主。今考诸家所说,其鲜卑之别部?
案凡言别部者,谓种族不同而相隶属。陈寅恪先生谓石勒疑石国人,非匈奴种,而《魏书》九五《石勒传》云:
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 【585】
《魏书》二三《刘库仁传》:
刘虎之宗也。……为南部大人。
是库仁系匈奴,而二四《燕凤传》:
请于苻坚曰:代主初崩,臣子亡叛,其别部大人刘库仁勇而有智,铁弗卫辰狡猾多变。
则库仁所部即鲜卑之别部,北朝史中此例数觏。故君卿所谓鲜卑之别部者,谓宇文之于鲜卑,亦犹刘库仁刘卫辰之于魏,以别种而隶属之。《魏书·官氏志》:
东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时东部,此二部最为强盛。
未言与拓拔同出代北。杜氏“别部”二字极精当,而用“其”字以示犹疑,盖其慎也。后人未达杜氏所云别部之恉,遂滋误会耳。然杜氏称“《晋史》谓之鲜卑”,亦不尽然。汤球黄奭所辑唐以前诸家《晋书》佚文中,不复得见关于宇文氏之记载。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六《新晋书》条: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以前后《晋史》十有八家,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乃敕史官更加纂录。……然当时王隐、何法盛、臧荣绪诸家之书具在,故刘知几《史通》有《新晋书》之称。《尚书正义》所引《晋书》今本无之,当是臧荣绪书也。李善注《文选》,备引诸家《晋书》,而不及御撰之本,迨安史陷两京,故籍散亡,唯存贞观新撰书,后世遂不知有《新晋书》之名矣。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四三亦言《晋书》自唐人改修后,诸家尽废。今案《新晋书》修成后,诸家旧作,或不复如昔者之流行,更经天宝乱离,自有散佚可能。据《旧唐书》一四七君卿本传,贞元十七年自淮南使人诣阙献所著《通典》,有“自顷缵修,年逾三纪”之语,是其书经始已在安史乱后。然敦煌所出六朝写残卷有记晋元帝太兴二年事者,罗振玉疑即邓粲《晋纪》, 【586】 西陲尚有旧《晋史》流行,则今日固未可遽谓天宝以后旧《晋书》散亡净尽,如竹汀所论,而断君卿所称《晋史》必为本朝所修也。惟唐太宗既重修《晋书》,自有取十八家而代之之意,以功令言,唐人似宜奉新修书为正。君卿称引止著“晋史”,不复颜其撰人及书名,是与《后魏史》等同为习见者,或即指本朝所修《晋书》乎?苟所谓《晋史》者系十八家旧文,今日虽不可得见,然东晋南朝人记述北方胡人事十九模糊影响,得之传闻,不足征信,于其种族尤不能辨析明白。即使王隐、何法盛、臧荣绪等纪宇文出于鲜卑,亦难引为准据。若君卿所言《晋史》即唐修《晋书》,则今本《晋书》中宇文氏事惟见于《慕容氏载记》,《载记》即本诸崔鸿《十六国春秋》, 【587】 当较南人著述为可信赖。一○八《慕容廆载记》:
初涉归有憾于宇文鲜卑,廆将修先君之怨。
宇文与鲜卑并列,不以鲜卑冠宇文。又云:
时东胡宇文、鲜卑段部以廆威德日广,惧有吞并之计,因为寇掠。
宇文与段部并列,又明以宇文为东胡,何尝“谓之鲜卑”邪?综上所述,积极方面诸书皆谓宇文氏匈奴远属,而消极方面,《魏书》、《晋书》言及宇文氏,亦从无以为鲜卑者也。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叙氏族由来最荒诞不实,其纪宇文氏云:
出自匈奴南单于之裔,有葛乌菟,为鲜卑君长。 【588】
又云:
又有费 【589】 也头氏,臣属鲜卑佚豆归,后从其主,亦称宇文氏。
“鲜卑佚豆归”五字全用《隋书》述传之文,其解释尚在疑似间,如上文所述,姑置不论。明言宇文氏为鲜卑者,当推较《新唐书》稍晚之《资治通鉴》为始。八二晋武帝太康十年纪:
时鲜卑宇文氏、段氏方强,数侵掠廆。
以宇文段氏同属鲜卑,照以上文所引《晋书·载记》“东胡宇文鲜卑段氏”之语,《通鉴》之误不待辨。疑《通鉴》此条亦本《载记》,而妄加窜易。又八四晋惠帝太安元年纪:
鲜卑宇文单于莫圭部众强盛,遣其弟屈云攻慕容廆。
亦蒙前而误,《晋书·廆载记》止言宇文莫圭遣弟屈云寇边城,无鲜卑字样也。《唐纪》用《隋书·李密传》,不从《新唐书·密传》之妄改为“戎隶”,可谓有识,而《晋纪》复与之矛盾者,盖当时修书分属,三国讫南北朝刘恕任之, 【590】 唐则范祖禹任之,温公虽贯串润色,细节出入难免忽略,此《晋纪》《唐纪》之所以抵牾与胡三省注《通鉴》亦前后不一其说。八一晋武帝太康六年“涉归与宇文部素有隙”下注云:
宇文部亦鲜卑种。
八二太康十年纪“鲜卑宇文段氏方强”下注云:
段氏东部鲜卑也。杜佑曰:宇文莫槐出于辽东塞外,代为鲜卑东部大人。
胡氏误解《通典》,以为杜佑“为鲜卑东部大人”即谓宇文为鲜卑,故引以为注。然九四晋成帝咸和四年纪“代王纥那奔宇文部”下注又云:
《后周书》言…… 【591】 余谓此盖宇文氏既兴于关西,其臣子为之缘饰耳。李延寿曰:宇文部出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之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此言为得其实。
所见甚是,然同在《晋纪》中而前后不合,何邪?其辩《周书》所载神话为缘饰亦极当,但《周书》只消极不记宇文出自南单于,于北周种族积极方面固未有记述,以《北史》补《周书》则可,以之驳《周书》则无的放矢矣。
《通志》二百四《夷传》七袭《通典》而删其注,《通考》三四二《四裔考》一九亦全引《通典》,并存其自注,实较郑氏审慎。元修《辽史》,其《世表》云:
鲜卑葛乌菟之后曰普回,……九世为慕容晃所灭,鲜卑众散为宇文氏,或为库莫奚,或为契丹。 【592】
此后以宇文为鲜卑者遂多,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三称鲜卑宇文氏国于辽西。丁谦《〈魏书〉外国传地理考证》库莫奚传下云:
奚与契丹同为汉鲜卑部酋奇首可汗之后。……迨奇首之裔东部宇文为慕容皝所破,西窜松漠,时二部犹未分也。
又宇文莫槐传下云:
宇文氏与奚契丹同为鲜卑种,《魏书·库莫奚传》其先东部宇文别种也。又《十六国春秋》宇文氏辽东鲜卑别部。皆可证。传谓匈奴南单于远裔 【593】 ,误。盖匈奴鲜卑族类迥别,不容牵混也。
日本内田吟风氏《北朝政局中鲜卑及北族系贵族之地位》文 【594】 中谓宇文周乃纯粹之鲜卑种,《魏书》以为匈奴者乃曲笔,不知何所据而云然。冯家升先生撰《契丹名号考释》,亦指摘《魏书·库莫奚传》既称东部宇文之别种,宇文莫槐传又冠以匈奴二字为矛盾。今案“别种”之称犹“别部”,为政治上相统属而种族上十九不相同之部落。库莫奚为宇文部“别种”,初不必与宇文同是匈奴;亦犹宇文为鲜卑别部,而不必为鲜卑。匈奴与鲜卑信如丁氏所云,“族类迥别,不容牵混”,而丁氏乃自牵混之,《魏书·库莫奚传》与《宇文莫槐传》固不相矛盾也。丁氏引《十六国春秋》宇文氏鲜卑别部之文不见于纂录,及明人伪托本,或出类书所引,但“别部”二字确不伪,当是崔鸿之旧,杜君卿《通典》自注之说岂亦本于鸿书乎?然其详不可得知,故断言宇文为鲜卑别部者,仍以杜说为嚆矢。亦犹《北史》本于《魏书》,《魏书》既佚,后人以《北史》补之,而今日称引固仍宜先《北史》而后《魏书》也。
复次,《魏志》三十《鲜卑传》注引《魏书》:匈奴及北单于遁逃后,余种十余万落诣辽东杂处,皆自号鲜卑。宇文氏疑即此类,南单于远属之说未尽可信。其由辽东塞外南迁之时代与路线史无明文。宇文部晋康帝建元二年(334)亡于前燕慕容氏,徙居昌黎,自后其境历经前秦苻氏、后燕慕容氏、北燕高氏冯氏之统治,至宋文帝元嘉十三年(魏太武太延二年,436)入于魏,历九十二年。 【595】 入魏以后民族上之混淆同化作用未尝少息,迨魏分东西,又将百年。故观察史书所载宇文氏诸人事迹,几不能发现匈奴民族之特征与不同于鲜卑族之痕迹。然有臆测两事,或足供解释此点之参考,姑妄言之。《元和姓纂》上声九麌宇文下:
出本辽东南单于之后。有普回因猎得玉玺,以为天授。鲜卑俗呼天子为宇文,因号宇文氏。或云以远系炎帝神农有尝草之功,俗呼草为俟汾,音转为宇文。
不言俟汾之说所出。《广韵》上声九麌宇字下:
宇亦姓,出何氏《姓苑》。又虏复姓宇文氏,出自炎帝。其后以有尝草之功,鲜卑呼草为俟汾,遂号为俟汾氏。后世通称宇文,盖音讹也。
较《姓纂》所记为周密,然不言俟汾之说是否亦出《姓苑》。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二三文略同,不言出《姓苑》。《通鉴》八一晋武帝太康六年纪胡注:
何氏《姓苑》曰:宇文氏出自炎帝,其后以尝草之功,鲜卑呼草为俟汾,遂号为俟汾氏。后世通称俟汾,盖音讹也。
胡氏盖本《广韵》,而认《广韵》所载宇、宇文两姓皆出《姓苑》,似得其实。然《姓纂》、《辨证》、《广韵》皆言由俟汾讹成宇文,胡注则由俟汾仍讹成俟汾,必无是理。“后世通称俟汾”之“俟汾”二字必是“宇文”之误矣。 【596】 《新唐书》一九九《柳冲传》柳芳言宋何承天有《姓苑》二篇。隋唐志及《崇文总目》俱著录,而卷数不同。陈氏《书录解题》曰,《姓苑》二卷不著名氏,古有何承天《姓苑》,今此以李为卷首,当是唐人所为。今案疑唐人本何书有所增益,重为厘定,大体要是宋以前书。宇文俟汾间音声上何由相通,非所敢论,然魏孝文帝吊比干墓文碑阴有“给事臣河南郡俟文福” 【597】 ,孝文以太和十八年十一月自代迁洛,是月甲申过比干墓,为文吊之而刊此碑。据上文引《宇文福传》,福时正官都牧给事,则俟文福即宇文福。魏韩震墓志阴有“母东燕俟文氏内行给事俟文成女”之文,亦即宇文成。《八琼室金石补正》十七东魏冯道智等题名有邑子俟文影辉。是尝草传说虽无可稽考,《姓苑》俟汾讹为宇文确非无据。《北史》九八《高车传》:
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 【598】 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或云其先匈奴甥也。
疑狄历、敕勒、丁零一声之转,高车丁零者,以其乘高车,故冠此二字以形容之,又省称曰高车耳。《魏书》四上世祖神 四年《纪》:
十一月丙辰,北部敕勒莫弗库若干率其部数万骑,驱鹿数百万,诣行在所。帝因而大狩,以赐从者,勒石漠南,以记功德。
而二四《邓颍传》:
驾幸漠南,高车莫弗库若干率骑数万余,驱鹿百余万,诣行在所。诏颍为文,铭于漠南,以纪功德。
又七下高祖太和二十二年《纪》:
八月,敕勒树者相率反叛,诏平北将军江阳王继都督北讨诸军事以讨之。
而《北史》九八《高车传》纪此事云:
后高祖召高车之众随车驾南讨,高车不愿南行。遂推表纥树者为主,相率北叛,游践金陵。都督宇文福追讨,大败而还。又诏平北将军江阳王继为都督讨之。
《魏书》四四《宇文福传》一六《江阳王继传》亦皆称高车叛命。是敕勒与高车得互称,《魏书》二八《古弼传》又云:“世祖使高车敕勒驰击〔赫连〕定。”高车敕勒犹言高车丁零矣。《北史·高车传》言其种有斛律氏,《北齐书》一七《斛律金传》:
朔州敕勒部人也。……金性敦直,善骑射,行兵用匈奴法,望尘识马步多少,嗅地知军度远近。
《北史》五四《斛律光传》亦言光“行兵用匈奴卜法,吉凶无不中”。似高车族与匈奴族确有关系,而《北史·高车传》记魏孝文时高车之族十有二姓,其九曰“俟分氏” 【599】 ,岂高车之俟分氏与讹成宇文之俟汾氏同出于匈奴乎?宇文一支先处塞内,与其他种族接触亦多,故骎讹变,而高车之俟分氏则远居塞表,迄魏道武分散诸部时犹以族类粗犷,故得别为部落,此高车一支之俟分氏所以得存其旧姓乎? 【600】 《北史》八四《乞伏保传》称:“高车部人也,父居,献文时为散骑常侍领牧曹尚书。” 【601】 乞伏居以高车人领牧曹,亦未始不可与宇文氏诸人相印证也。
《北史·宇文莫槐传》称“其语与鲜卑颇异”,当是指宇文部落犹独立时而言。至北魏末叶将近二百年,似宇文氏已不复能保存其“与鲜卑颇异”之匈奴语言矣。然有一事颇可注意。赫连夏之龙升七年(晋安帝义熙九年,魏道武永兴五年。)于奢延水之北黑水之南筑大城,名曰统万而都焉。 【602】 《元和郡县志》谓赫连勃勃自言方统一天下,君临万方,故以统万为名。《通鉴》亦取其说。今案赵万里先生集《冢墓遗文》四之五四元彬墓志,四之五七元湛墓志,四之六十元举墓志俱称“统万突镇都大将”。三之二三元保洛墓志又称“吐万突镇都大将”。吐统一声之转,是本译胡语,故或统或吐 【603】 ,或省去突字,赫连氏当时自无《元和志》所言之义。《水经注》河水又北〔迳〕薄骨律镇城,子注云:
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但语出戎方,不究城名。访诸耆旧,咸言故老宿彦云,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故目城为白口骝。韵〔转〕之谬,遂仍今称,所未详也。
薄骨律与统万突皆是胡语,汉人不识其义,强为之说,白口骝与《元和志》解统万突俱失之虚造。然郦氏于统万城下犹不载《元和志》之说,则较白口骝传说为尤晚矣。然则统万突果何种族之语乎?《魏书》九五《铁弗刘虎传》:
南单于之苗裔,左贤王去卑之孙,北部帅刘猛之从子,居于新兴虑 之北。北人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因以为号。
赫连氏之出于匈奴,记载甚明,先世虽有为鲜卑拓拔氏婿者,但非世世皆尔。亦只酋帅娶魏女,必非全部之众皆与鲜卑为婚。铁弗之号当先施于一二酋帅,渐衍为部族称号。然如刘库仁亦以匈奴数世尚魏女,而不蒙铁弗之称。由是知铁弗之称号非表示种族之迥别,赫连氏所部仍以匈奴成分为主,认统万突三字为与匈奴族有关之语言或非牵强?《周书》四《明帝纪》:
讳毓,小名统万突,太祖长子也。……永熙三年太祖临夏州,生帝于统万城,因以名焉。
北朝人往往先取胡名,其后更取汉名,则以胡名为小字。周明帝之胡名虽因地而取,疑亦因统万突一语与匈奴族有关,故宇文泰用之名子。此外太祖诸子武帝邕曰弥罗突,齐炀王宪曰毗贺突,宋献公震曰弥俄突,卫刺王直曰豆罗突,赵僭王招曰豆卢突,谯孝王俭曰候幼突,陈惑王纯曰堙智突,越野王智曰立久突,代奰王达曰度斤突,冀康公通曰屈率突,滕文王逌曰尔固突。 【604】 胡名下咸缀突字,又若突字能独立成义者。鲜卑胡名从无此比,魏宣武帝世高车酋帅亦有名弥俄突者。 【605】 此岂宇文氏仅存之匈奴特征乎?然《魏书》二七《穆崇传》其子孙有名吐万者,三四《卢鲁元传》有子名弥娥,是否亦与吐万突弥俄突为一语不可知矣。《周书》一《太祖纪》一四《贺拔岳传》载魏末太昌永熙之际有夏州刺史斛拔弥俄突者,斛拔氏未详所出。《北齐书》二《神武纪》下作斛拔俄弥突,《通鉴》一五七同,俄弥疑是弥俄误倒。《北史》六《神武纪》作贺拔俄弥突,《北齐书》一六《段韶传》作斛律弥娥突。然《元和姓纂》入声一屋内唯有斛律斛斯两姓,《古今姓氏书辨证》三五唯有斛律斛谷斛粟斛斯四姓,皆无斛拔。此外北朝诸史亦不见有姓斛拔者,疑是斛律或斛斯之误也。斛律氏出于敕勒已见上,斛斯氏疑亦源自高车。《姓氏书辨证》斛粟氏下:“孔至《姓氏杂录》 【606】 代北斛粟氏后改为斛斯氏”,是斛粟斛斯即系一姓。《北史》四九《斛斯椿传》:
广牧富昌人也。其先世为莫弗大人。父足一名敦,明帝时为左牧令,时河西贼起,牧人不安,椿乃将家投尔朱荣。 【607】
《元和姓纂》斛斯氏下:
其先居广汉,代袭莫弗大人,号斛斯部,因氏焉。
“莫弗”乃高车酋帅之称号,纪传屡见不鲜,而斛斯椿之父又官左牧令,其间消息盖可推寻。《地形志》无广牧郡富昌县,唯朔州附化郡有广收县,当即广牧之误,《姓纂》之广汉疑亦有误。然《周书》二六《椿子征传》又称河南洛阳人,盖北族入居中国,籍贯本无定准,不论广牧洛阳,俱无害于斛斯氏之为高车部人也。
复次,宇文氏建国以后,讳言其为匈奴南单于后裔者其故亦可得而言。十六国中前赵刘氏北凉沮渠氏夏赫连氏为匈奴族,前赵之灭在拓拔氏兴盛以前,然沮渠赫连则俱灭于北魏。自魏太祖定中山,统一北方,于是鲜卑族之势力澎湃,而其他诸族悉沦为贱种,夷于皂隶。魏境以外之高车诸部既大为世祖所破,而境内西河离石之山胡 【608】 ,定州安州等地之丁零,河西云中及六镇之敕勒等匈奴及与匈奴有关之民族,皆屡屡变叛,史不绝书。然卒难倾覆鲜卑,重建匈奴族之政权也。《宋书》七四《臧质传》魏世祖与之书云: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北是丁零与胡,南是三秦氐羌。
《魏书》五○《尉元传》太和十三年上表称:
今计彼(彭城)戍兵多是胡人,臣前镇徐州之日,胡人子都将呼延笼达因于负罪,便尔叛乱,鸠引胡类,一时扇动。赖威灵遐被,罪人斯戮。又团城子都将胡人王敕勤负衅南叛,每惧奸图,狡诱同党。〔愚〕诚所见宜以彭城胡军换取南豫州徙民之兵,转戍彭城,又以中州鲜卑增实兵数,于事为宜。诏曰:公之所陈甚合事机。
胡人为鲜卑服兵役,冒锋镝,鲜卑不惟无子恤之心,且日以其变叛为虑。从呼延之姓察之,所谓胡人者为匈奴无疑。高祖延兴元年破沃野统万二镇敕勒,斩首三万余级,徙其遗迸于冀、定、相三州为营户。二年连川敕勒谋叛,徙配青、徐、齐、兖四州为营户。 【609】 世祖将讨冯文通,诏奚斤发幽州民及密云(即安州)丁零万余人运攻具出南道。 【610】 又《北史·高车传》:
于是高车大惧,诸部震骇,道武自牛川南引,大校猎,以高车为围。骑徒遮列,周七百余里,聚杂兽于其中。因驱至平城,即以高车众起鹿苑,南因台阴,北拒长城,东包白登之西山。
是皆诸族为鲜卑皂隶之证,而宇文周所以讳言其先世出匈奴者,亦以此与?
宇文周为我国南北朝隋唐间承上启下之一大枢纽,时代虽暂,而影响于后代之政治社会各方面者綦巨,其种姓由来固未可忽视,因试推论之如此。
(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本第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