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封建时代的统治人物的评价应当从大的方面着眼,加以肯定或否定。我认为,武则天是应当从基本上加以肯定的人物,因为她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对扫除旧势力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她是有意识地要推动社会前进,她的一切活动只是为了做成皇帝,统治全国,她只是在夺取政权和保持政权的斗争中,不知不觉地做了一些符合客观要求的事。她是一个封建统治者,如果说她从政策到生活一切都是好的,那就不符合客观事实了。在封建帝王的家族中,发生骨肉相残的事,这是习见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谈玄武门事变时,已经做过一些分析。在我们弄清封建帝王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阶级本性以后,对于唐太宗杀哥哥,武则天杀儿子,就不会感到惊异了。武则天是一个女子,在封建社会里的男权统治下,要想做皇帝,是万分困难的。当然她的称帝也是时机造成的,但手腕上若没有两下是不可能的。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 唯一 的女皇帝,有人说她是 第一个 女皇帝,这是不确切的。难道说中国历史上还有第二个?没有。西太后不能算数,吕后也不能算数。武则天公开宣称自己是皇帝,改了朝代,公开宣布打破男权观念。尽管六十多岁了,还搞了许多男妃子,男女混杂,满不在乎。有人公开谏阻,说外面流传许多丑闻,搞得太不像话,责备她荒淫,要她爱惜身体。她不但不发脾气,不杀他,反而给以赏赐,说这是真正爱护我。汉代的吕后、清末的慈禧,都只不过是太后专权而已,真正的女皇帝只有她一个。

武则天能够称帝的原因不外两条:一是时机;一是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在这里,没有问题要用许多阴险毒辣的手段,但这些并不是评价武则天的主要问题,主要是看她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我们不能像对共产党的领袖一样,要求她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直到私生活都是正确的。对封建统治者,是谈不到这一点的。其实,历史上这类事情多得很,正如卫庄公赶走自己的儿子才做成国君一样,武则天以母杀子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武则天是怎么入宫的呢?这得从当时的政治状况说起。太宗晚年,立李治(高宗)为太子,在统治集面内部形成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当权派。高宗初年,武则天是第二次入宫,她第一次入宫是给太宗做“才人”,这时就和高宗发生了一些不清不楚的关系。高宗继位,她又再次被纳入宫,立为昭仪。她这次是如何入宫的呢?入宫后又如何同长孙无忌等当权派做斗争夺取皇后的地位呢?这又要讲讲长孙无忌当权的政策。他的当权和太宗不一样,太宗是皇帝,当了权就要统治全国,坐稳皇位。长孙无忌是个外戚,外戚当权篡位在历史上有的是。长孙无忌等当了权,就要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采取了两种做法。在内廷尽量巩固王皇后的地位,在外廷竭力扩大关中军事贵族的力量,排挤别人。从西魏、北周到隋,关中军事贵族一直都是政治上的当权派。武则天和这个贵族集团的关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她的父亲叫武士彟,很有钱,是山西的大木材商,寒门地主出身。他颇好交结,和官吏们有来往。唐高祖在河东时,曾在他家住过。高祖为太原留守,引用他做行军司铠参军。这时,武士彟曾力劝高祖起兵反隋。高祖起兵时,他帮助高祖克服了王威、高君雅的阻难,后来又随高祖入长安。武德年间,他做到工部尚书,封应国公,从此才成为贵族。他既成为唐朝的开国元勋,也就和关中军事贵族发生密切关系。但这对武则天还不是主要的。武则天的母亲出身于关中很重要的军事贵族之家,外祖父杨士达在隋朝为纳言,是一个宗室宰相。所以,从武则天的母亲来看,是关中的军事贵族。她和关中军事贵族是有一定联系的。武士彟做了开国功臣后,他的原妻相里氏死了,与杨氏联姻是高祖做的媒人。谈到这里,又牵涉到武则天的出生地点的问题。郭老说武则天生于利州,我看不可能。历史上记载武则天的年龄,有几种说法,有的说活到八十三岁,有的说八十二岁,有的说八十一岁,还有一种说法是八十岁。她死在神龙元年(705年),从这一年往上推,如果武则天活到八十岁,就应生于武德九年(626年),如果是八十一岁,则生于武德八年(625年),八十二岁则生于武德七年(624年),八十三岁则生于武德六年(623年)。而武士彟到利州应在贞观二年,因为在武士彟以前任利州都督的李孝常是在贞观元年十二月戊申谋反被杀的,这年十二月是己卯朔,戊申当是腊月三十日。李孝常的事迹很清楚,他是隋朝大臣李圆通的儿子,李圆通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隋书》有传。唐能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手里掌握了粮食,而李孝常就是华阴令,掌握永丰仓,唐高祖兵临黄河,李孝常降了唐。他的投降,使唐得到永丰仓的大批存粮。李孝常又是窦家女婿,和唐有亲戚关系。郭老怀疑贞观元年正月利州都督李寿谋反被杀,与李孝常的谋反是一回事。他说:“再根据《资治通鉴》,于贞观元年正月载利州都督李寿被诛;于同年十二月又载利州都督义安王李孝常谋反伏诛。在同一年中有两个姓李的利州都督谋反被诛,未免太凑巧了。我颇怀疑李寿和李孝常是一个人,谋反在武德九年十二月,伏诛是在第二年贞观元年正月,就很能顺理成章了。”所以他就往上推,说李造反当在武德九年十二月,武则天可能就生在利州。其实,他的怀疑是没有根据的。李寿和李孝常是两个人,李寿的来历,在历史上也是很清楚的,他原名罗寿,即隋大将罗艺的弟弟,罗艺在唐立了大功,赐姓为李,罗寿才改名李寿。建成被杀后,罗艺造反,李寿连坐被杀,此人与李孝常绝无联系。所以,郭老这个说法是不可能成立的。历史记载从无武则天七十九岁之说,武则天最晚应生于武德九年,而不可能生于贞观元年。郭老还提出三个证据,企图证明武则天生于利州。而这三个证据也都不充分。第一个证据是李义山《利州江潭》诗有自注云:“金轮感孕处。”郭老说,“这是说武后生于利州,即今四川广元县。”这条材料可以说明唐人有武则天生于利州的传说,但郭老认为:“李义山是唐代有名的诗人,离武后之死仅一百多年”,根据这个,就可以看出,武则天是生于贞观初年,却不是严密的论断。传说只是传说,文人用传说来写诗作文,是不能据为信史的。李义山距武则天有一百多年,如果没有查考,并不一定确知武则天的年岁。举一个例,白居易《新乐府》的第一首《七德舞》是歌颂太宗功德的。诗里面说:“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其实,李渊从太原起兵,即所谓“举义兵”以及夺取长安在大业十三年,太宗已经是二十岁了,第二年就是武德元年,他做皇帝在武德九年,如果十八岁起兵,做皇帝怎能到二十九岁呢?至于他在十八岁时,只是参加打仗,解炀帝之围,与“举义兵”毫不相干。作这首《七德舞》,白居易是用了功力的,他根据的是《贞观政要》,可是他把书中“便为经纶王业”一句含义不明的话改为“举义兵”,就弄错了。当作史诗写的《七德舞》犹且如此,更何况李义山的感怀之作。从来传说很多,像有关诸葛亮关羽、杨家将等等的传说,当作历史故事听听是可以的,但不能作为判断历史事实的根据。第二条证据,是引用一九五五年出土于广元县的《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碑。那是五代时后蜀立的,而且上面有缺字,其中极重要的“始生后焉”一句的“始生”二字是郭老给它补上的。纵使郭老补对了,碑的建立离武则天死也有二百五十四年,又怎能作为根据呢?第三条证据是《谭宾录》所记袁天罡为武则天相面事,显是后人附会的小说异闻,又没有记年代,更无法凭信。所以,我认为关于武则天的年岁,应当说《资治通鉴》上的八十二岁基本上是对的。郭老说司马光走中间路线。其实不是什么中间路线,而是根据《实录》写的。郭老比较相信稗官野史,这也未可厚非,但关于皇帝的年龄,我们还应当相信皇家的实录。总之,我的看法是:武则天活了八十二岁,生于武德七年,是武士彟在长安时生的。

唐高宗李治像

武则天和关中军事贵族是有联系的,但她不是典型的关中军事贵族,没有王皇后那样典型。王皇后是北周大将王思政的后代,她的叔祖母是唐高祖的妹妹同安长公主,她的母亲姓柳,舅舅就是柳奭。正因她和唐室是老亲戚,长孙无忌也是唐室的亲戚,所以王皇后和长孙无忌的关系很深。长孙无忌也正为此,处心积虑要巩固这个典型军事贵族家庭出身的皇后的地位。

从高宗即位到武则天立为皇后以前的一段时间里,当宰相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太宗时旧相;一类是新提拔的,旧相如长孙无忌、褚遂良、张行成、高季辅、李勣,新的如于志宁(西魏八大贵族于谨之后)、宇文节(鲜卑贵族,曾祖宇文璟是北周大官)、柳奭(王皇后的舅舅,先人柳庆,西魏时为相)、来济(隋大将来护儿之子)、崔敦礼(关中士族,曾祖崔猷是西魏重要将领)等,全是关中军事贵族。说明是有意扩大关中军事贵族力量。

武则天第一次入宫,做太宗的才人,《通鉴》据武则天死年八十二,十四岁入宫,以之系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大概也是对的。贞观十年时,长孙皇后死了,太宗很寂寞,听说武则天漂亮,就召进宫来。那年太宗四十岁,武则天才十四岁。太宗是五十二岁死的,那时武则天只有二十六岁,便随太宗其余妃嫔寄身感业寺(《长安志》上说为安业寺)为尼。而高宗大概是在永徽元年(650年)或二年,趁太宗忌日,入感业寺烧香,碰见了武则天,两个人都感伤落泪。于是就把她召进宫去。她的进宫,大概在永徽元年或二年,不可能在永徽三年以后。她入宫的日期当在太宗忌日(五月二十六日)以后,但她的长子太子弘是永徽四年正月出生的。所以,武则天第二次入宫不可能在永徽三年的五月二十六日以后。第二个儿子太子贤,是在她和高宗一起为太宗上坟,途中生下来的。历史记载生于永徽五年十二月十七日。这一年是闰五月。武则天在做皇后之前还生了一个女儿。从当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推断,这个女儿只能生于永徽四年年底或五年年初。那么,太子贤也可能是早产。高宗性格懦弱,很喜欢比他大三岁的武则天,但又舍不得废掉原配的王皇后。武则天想尽办法,他也下不了决心。但武则天要做皇后,就必须把王皇后搞掉,于是她就下了一个毒手。武则天生了女儿,王皇后去看看逗逗,万不料武则天在王皇后走后,竟一下把女儿掐死,反嫁祸于王皇后,对高宗说就是王皇后搞死的。这样一来,高宗对王皇后的感情就破裂了,终于下了废后的决心。中书令柳奭在这时突然提出辞职,最大可能是因为内廷发生大事故,也就是因为王皇后与高宗关系破裂,害怕祸事连累到自己头上。可见,搞死女儿,迫使高宗决心废掉王皇后,是武则天的手段之一。她的第一步活动的目的就是当皇后。为了取得大臣的拥护,她又一度设法收买长孙无忌。她曾和高宗同去长孙无忌家,给长孙无忌的儿子官做,又赏赐了许多金银绸缎。高宗对长孙无忌说,王皇后无子,暗示想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把东西收下,却仍然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武则天又通过自己母亲杨氏去活动,也不行。长孙无忌维护关中军事贵族势力和巩固王皇后地位的政策是十分坚决的。这从他们定立陈王忠为太子也可以看出。这事发生在永徽三年。当时高宗和王皇后都还很年轻,为什么急于立太子呢?可以推断,就是因为武则天这时已怀了孕,王皇后恐怕她生下儿子,立为太子,夺了后位。而陈王忠的母亲刘氏地位既不高,又不为高宗所宠爱,她对王皇后的地位没有威胁。这件事是柳奭、褚遂良、长孙无忌共同商定的。所以,给长孙无忌多少钱,也动摇不了他的决心。这时,武则天只得另想出路。她找到了一批被长孙无忌排斥的人,这些人就是大臣中不属于关中军事贵族的人,其中主要的有李义府、许敬宗、王德俭、袁公瑜、崔义玄、李勣等人。李义府和刘洎有关系,是长孙无忌的大敌,官居中书舍人。长孙无忌要把他贬到外面去,他同王德俭商量对策(王是许敬宗的外甥,许在太宗时一度为相,到高宗时曾被贬为刺史)。王主张投靠武则天。这一来武则天就得到了一批大臣的拥护。这一批人代表四川、江南、关东等地的破落士族和地主,他们虽非当权派,但人数较多,在朝中也有一定势力,这样就形成了以武则天为首的一股力量。她不再怕长孙那一派了,何况高宗又倾向于立她为后。于是,在永徽六年九月,高宗正式提出废王皇后,要立武则天为皇后。当时,以褚遂良为首的长孙一派坚决反对,褚遂良摆出先帝顾命大臣的老资格,说先帝死时把佳儿佳妇交给了他,他不同意废皇后。要废了她,也得立名门望族的女儿,绝不能立武昭仪,说她是先帝之妃,立她太不像话。武则天一听,他公开揭露自己的短处,就骂起来,说:何不扑杀此獠!李勣那天托病没有参加,高宗在事后征求他的意见,李勣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这话说得很厉害,对皇后的废立起了关键性作用,骨子里面是离间高宗与长孙无忌的关系。李勣是开国元勋,他在当时任司空,地位虽高但不握实权,也是受长孙排挤的,因为他有威望,所以他的话起了作用。他这样一表示态度,高宗就决定了立武则天为皇后,废了王皇后。这可以说是武则天为当皇后而玩弄手段的第二步。武则天之所以能做皇后,有几个环节:破坏高宗与王皇后的感情;树立自己的势力,压倒长孙那一派;然后再慢慢破坏以长孙为首的当权派与关中军事贵族的力量。她先把褚遂良搞掉,然后把韩瑗、来济排挤出去,最后费了几年工夫,才把长孙无忌搞掉,肃清了自己的政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