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清廷遣派代表与民军议和的原因之一,乃由“君主立宪党”与“京津保同盟会”主持人汪精卫所发起的“国事共济会”于北京后,得到清资政院极意赞助,于是李家驹以此意面达袁世凯。袁谓调和两方固属善举,然谁能当此第三人的责任?须知第三人者必须于两方均无关系,且与两方均无恶感然后可。寻有汉口英领事斡旋议和之举。盖先是已有人运动英使朱尔典 (1) 。英使因有关国际问题,乃授意驻汉英总领事为调停人。而日、美、法、俄诸国亦先后赞成。且其时汉口虽被清军攻下,海军仍继续起义;汉阳虽被清军所占,金陵复为民军所有。清廷库币【帑】告匮,贷款无从,购械增兵,均束手无策。袁世凯迫不得已,乃奏明清廷,清廷即派袁世凯为议和大臣。袁旋请以唐绍仪为代表与民军代表会同讨论大局,议和局面于是开始。
兹将清廷特派袁世凯为议和大臣的谕旨录下:
十月十七日清旨:“现南北停战,应派员讨论大局。着袁世凯为全权大臣。由该大臣委托代表人驰赴南方,切实讨论,以定大局。钦此。”
袁既奉旨,即备文咨行唐绍仪克日南下。其咨文如下:
钦命全权大使内阁总理大臣袁为咨行事。本日奉旨:“现南北停战,应派员讨论大局。着袁世凯为全权大臣。由该大臣委托代表人驰赴南方,切实讨论,以定大局。钦此。”遵旨委托贵大臣为本大臣之全权代表。即希克日遵旨前往。除分咨外,相应咨行查照可也。须至咨者,古咨前邮传大臣唐。宣统三年十月十七日。
【南北议和之理由有三:
一为保全外人在长江流域的商务;
一为保全东亚的和平;
一为酌定此后中国的政体宜为君主或为共和。
又袁世凯同时通电各省,宣布议和的政见:则谓此次派唐绍仪赴上海议和,实为商议改革政治问题。本大臣向来坚持君主立宪政体,即英、德、法、俄、日本亦均赞成君主而反对共和。故此次上海会议之结果,可预料决无改为民主之理。乞台端竭力抚绥,幸勿动摇云云。】
袁世凯既委托唐绍仪为总理大臣之全权代表,其参赞有前署邮传大臣杨士琦、学部侍郎严修等。复就各省人士之服官北京者委托参预议和事宜。直隶于邦华、奉天绍彝、吉林齐忠甲、黑龙江江庆山、河南陈善同、山东侯延爽(原派周自齐)、山西渠本翘、【陕西雷多泰、】甘肃刘庆驾、四川傅增湘、江苏许鼎霖、江西蔡金台、安徽孙多森、浙江章宗祥、广东冯耿光、广西关冕钧、【福建严复(原派陈宝琛)、湖南郑沅、湖北张国淦】云南张锴、贵州蹇念益、蒙古熙钰等二十二人,均于十月十七日同集内阁会议。十八日都乘京汉铁路专车南下。
* * *
(1) 朱尔典(John Newell Jordan,1852―1925),英国外交家,1876年来华,1906年成为驻华特命全权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