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波那帕脱第一次入侵意大利

军队之变性 当革命时代,法国军队之性质为之大变。昔日充军官者皆系贵族。自巴士的狱陷落后,贵族逃亡者踵相接也。其他如拉法夷脱及度穆累辈初本具赞助革命之热忱,然自一七九二年后相继降敌。又有因战败而为监军之代表所杀者,如屈斯廷(Custine)及波哈内(Beauharnais)(即他日皇后约瑟芬[Josephine]之前夫)辈是也。旧日之军纪至是荡然无存。为军官者类多行伍出身,每能不拘旧法以败敌人。无论何人凡具统军能力者随时可望为上将。故摩罗(Moreau)以律师一跃而为名将,缪拉(Murat)为曾任店伙之人,如耳洞(Jourdan)则曾以贩布为业者,盖法国之军队至是亦与国家同具民主精神矣。

拿破仑时代 当时出身行伍之军统当以拿破仑波那帕脱为最著。十五年间之欧洲史无异彼一人之传记,故世人名此期为“拿破仑时代”(Napoleonic Era)。

拿破仑之家世 波那帕脱于一七六九年八月十五日生于科西嘉岛中。此岛虽于前一年入属于法国,然彼实系意大利种。彼所用之语言亦系意大利之语言。其父卡罗(Carlo Bonaparte)虽系贵族之后,仍从事律师之职务于岛中之阿耶佐(Ajaccio)镇。共有子女八人,家贫几无以自给。不得已乃遣其最长之二子留学法国。长子名约瑟(Joseph)习神学,次子拿破仑则入布里恩(Brienne)之陆军学校习兵学,时年仅十岁也。

波那帕脱求学时代 波那帕脱之在陆军学校中者自一七七九年至一七八四年前后凡五六年。起居极清苦,颇恶同学中之贵胄子弟。尝致函其父曰:“我以清贫之故常为无耻同学所窃笑,我实厌之。盖若辈所以胜我者富而已,而我之思想高尚则固远出若辈之上也。”不久遂抱使科西嘉岛离法国而自立之志。

波那帕脱在科西嘉岛之政治阴谋 波那帕脱既毕业于陆军学校,乃得下尉之职。既无财,又无势,故无升迁之望。不得已返科西嘉岛,一在谋该岛独立之实行,一在谋维持家庭生活之方法,盖自其父去世后家中境况益贫困不堪。故彼屡次告假回里以实现其独立之阴谋。及革命既起,其阴谋暴露,遂于一七九三年全家被逐,乃逃入法国。

波那帕脱之得势 波那帕脱逃入法国以后,三年之中落泊无定。土伦之役颇获微誉,然不愿赴芬底以平其乱,仍居巴黎以待时机。二年后,其友巴剌斯(Barras)令其率兵入卫宪法会议。一生遭际造端于此。盖巴剌斯是时为督政官之一,援引波那帕脱以入于缙绅之列。彼不久即遇波哈内之寡妻爱而娶之,即九年后之法国皇后约瑟芬也。

波那帕脱入侵意大利 一七九六年春,督政部命波那帕脱率三师之一入意大利,时年仅二十有七岁。其武功甚盛直堪与古代亚历山大比美。

普鲁士及奥地利在一七九四年时对法战争之冷淡 当一七九三年时,欧洲各国之与法国为敌者计有奥地利、普鲁士、英国、荷兰、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撒地尼亚、那不勒斯王国及多斯加纳(Tuscany)。同盟诸国声势虽大,然仅能占据法国边境之要塞,而不久复失。盖是时普鲁士及奥地利方有第三次分割波兰之举无暇顾及法国之革命也。其时波兰志士科修斯古率波兰人叛,于一七九四年四月逐俄罗斯之军队于华沙之外。喀德邻第二求援于普鲁士王腓特烈威廉第二。普鲁士王允之,遂壹意于平靖波兰之乱。英国之内阁总理庇得输巨款于普鲁士,请其留兵六万于尼德兰以御法国人。然普鲁士军队并不尽力,即奥地利亦因战事失败决意退出尼德兰以便专心于分割波兰之举。

英国无力阻止法军之进行 英国人见普鲁士及奥地利态度之冷落大为失望。盖英国之所以加入同盟军者一在援助普鲁士及奥地利以维持均势之局,一在维护尼德兰以阻止法国军队之入侵荷兰也。一七九四年十月,奥地利军队退出莱因河外;英国军队不得已亦自荷兰退至汉诺威。荷兰人颇有热心共和者,故法国军队所至无不闻风归向。废其世袭之行政首领(stadtholder),另建巴塔维亚(Batavia)共和国而受法国之节制。

法国与普鲁士及西班牙之和 自开战以来三年之间,法国人所征服者有奥地利所领之尼德兰,萨伏衣,及尼斯(Nice)诸地,建巴塔维亚共和国,并占据德国西部之地以达于莱因河。一七九五年四月,普鲁士与法国媾和于巴塞尔(Basel),暗许法国人可以永有莱因河左岸地,唯普鲁士所受之损失应有相当之赔偿。三月之后,西班牙亦与法国和。一七九六年春,法国政府听波那帕脱之言发三军分头进攻奥地利都城维也纳。如耳洞率一军向北溯美因河(Main)而进;摩罗则经黑林(Black Forest)沿多瑙河(Danube)而下;波那帕脱则入侵伦巴底(Lombardy)。

意大利之分裂 意大利政局之紊乱与五十年前爱斯拉沙伯和会时无异。统治那不勒斯王国者为优柔寡断之斐迪南第四及其后喀罗林(Caroline)。在其北者则有横断半岛中部之教皇领土。多斯加纳之政府和平而开明。帕马(Parma)公为西班牙王族之亲属,摩德拿(Modena)公为奥地利王族之亲属。纯属他国者为伦巴底,于西班牙王位承继战争后入属于奥地利者也。威尼斯及热那亚两共和国虽仍存在,然其国势久已衰落。半岛中最强之国当推撒地尼亚王国——包有皮德梦特(Piedmont)、萨伏衣、尼斯及撒地尼亚岛。

波那帕脱逼撒地尼亚求和并入据米兰 与波那帕脱为敌者有奥地利及撒地尼亚两国之联军。波那帕脱自萨窝那(Savona)北进,以中截敌军。逼撒地尼亚军使之向吐林(Turin)而退。撒地尼亚不得已割萨伏衣及尼斯两地于法国以和。波那帕脱既无后顾之忧,乃沿波河(Po)而下。奥地利军队惧法国军队或断其后路乃急向东而退,法国军队遂入占米兰,时在一七九六年五月十五日。

法军大肆劫掠 波那帕脱入意大利之始宣言法国军队以驱除暴君为宗旨。然法国政府仍望征服各地负维持军队之责。观其与波那帕脱之训示,尤属显然:“凡物之可为吾用而且因政情上不能不移动者毋任留在意大利。”故波那帕脱入据米兰之后不但令其输款二千万佛郎,而且令其交出美术品多种。帕马及摩德拿两公国亦纳款于法国而以停战为条件。

孟都亚之役 波那帕脱率军东向蹑奥地利军队之后而败之。奥地利军队一部分逃入孟都亚(Mantua)城,盖一极强固之要塞也。法国军队围而攻之。七月下旬,奥地利援军自提罗尔(Tyrol)分三路而下。其数倍于法国军队,法国军队殊危急。波那帕脱竟乘奥地利军未联合以前一一败之。五日之间奥地利军败退,法国军队获俘虏万五千人。波那帕脱乃决溯阿的治河(Adige)而上,中途又大败奥地利军于特棱特(Trent)。奥地利将服谟则(Wurmser)思截法国军队之后,不意并其军队亦为法国人围入孟都亚城中。

阿柯勒及离伏里之两役 是年十一月奥地利又遣二军来解孟都亚之围,一沿阿的治河,一沿皮阿味河(Piave)。其自皮阿味河来者遇法国军队于阿柯勒(Arcole),相持三日,卒为法国军队所败。其他奥地利军队闻风而遁。次年一月法国军队败奥地利军于离伏里(Rivoli),遂陷孟都亚。法国人乃得意大利北部之地。

雷奥本停战条约(一七九七年四月) 波那帕脱既征服意大利北部之地,乃率师直捣奥地利京维也纳。一七九七年四月七日,法国军距奥地利京仅八十英里许,奥地利将请停战,波那帕脱允之。盖至是法国军队在外经年,离乡已久,而且摩罗及如耳洞所率之二军又复败退至莱因河左岸也。至是年十月并有坎坡福米奥(Campo Formio)之和。

坎坡福米奥和约 坎坡福米奥之和约极足表示当日法国奥地利二国对待小国之蛮横。奥地利割其属地尼德兰于法国,并阴许助法国获得莱因河左岸地。奥地利并承认波那帕脱在北部意大利所建之息萨尔宾(Cisalpine)共和国。此国之领土包有伦巴底、摩德拿公国、教皇领土一部分及威尼斯之领土。奥地利得其余之威尼斯领土。

波那帕脱之行辕 当法国奥地利和议进行时,波那帕脱设行营于米兰附近之别墅内。军官大吏集于一堂,莫不以得波那帕脱之一顾为荣。盖是时波那帕脱已隐抱帝王思想矣。

波那帕脱对于法人及其军队之观念 波那帕脱尝谓:“吾之事业实不足道。此不过吾之境遇之发端耳。汝以为吾在意大利之战功以增加督政部诸律师之势力为目的耶?汝以为吾之目的在于建设共和国耶?此诚谬误之观念也!……督政部解吾之兵柄可矣,夫而后方知谁是主人也。国家须有首领者也,然所谓首领者必以战功著名,非彼富于政治思想言词富丽或高谈哲理者所能胜任者也。”波那帕脱所谓“以战功著名”之首领所指何人,读史者不难预测。昔日贫寒律师之次子竟为他日法国之英雄。其处心积虑之迹至此已彰明昭著矣。

波那帕脱之特点 波那帕脱身材矮小,长不满五尺四寸。人极瘦削。然其仪态动人,目含精气,举止敏捷,口若悬河,见者莫不惊服。其最胜人之处有二:一、 在思想精深;二、 在力能实践。尝告其友曰“当吾任下尉时,吾每任吾脑尽其思索之能事,然后静思实现吾之梦想之方法”云云。

波那帕脱之性情 波那帕脱之成功与其性情极有关系,盖彼绝不顾其行为之为善为恶者也。观其行事无论对于个人或对于国家皆绝无道德上之观念。而亲友之爱情亦绝不足以阻其扩充个人势力之雄心。此外并具天赋之将才及忍劳耐苦之能力。

当日政情足以促进波那帕脱之成功 波那帕脱虽为当日之奇才,然假使西部欧洲政情不如此之紊乱,则彼之鞭笞欧洲亦正不能如此之易。盖其时德国与意大利均非统一之邦,势同瓦解。四邻诸国弱小无能,其力本不足以自守。而且强国之间互相猜忌初无一致之精神。故普鲁士无力战法国之心,奥地利有屡战屡北之祸。

第二节

波那帕脱之得势

远征埃及之计划 波那帕脱既与奥地利订坎坡福米奥和约乃返巴黎。鉴于当日法国人之态度颇知一己之战功虽巨而国民尚未具拥戴之忱。又知久居巴黎则昔日之名将将变为庸碌之常人。欲保持其令名则赋闲实非上策。因之有远征埃及之计划。其时英国、法国之间尚未休战。波那帕脱力陈远征埃及之策于督政部,以为果能征服埃及则不但可夺英国人在地中海中之商权,而且可断其东通印度之孔道。实则波那帕脱之存心一欲仿古代亚历山大之东征,一欲率法国之精锐远赴埃及以陷督政部于无以自存之域,然后彼可树救国之帜幡然返国矣。督政部听其言,命率精兵四万并强盛之海军往埃及。彼并聘科学家工程师一百二十人随之,负筹备他日殖民事业之责。

埃及之战争 一七九八年五月十九日,法国军舰自土伦起程。因在夜中故地中海中之英国军舰绝无所觉。七月一日抵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城登岸,即大败土耳其人于金字塔下。同时英国大将纳尔孙(Nelson)所率之海军方自叙利亚(Syria)岸边搜索法国军队不得而返,知法国军舰屯于亚历山大里亚港遂击而大败之,时八月一日也。法国军队通欧洲之途乃绝。

波那帕脱征略叙利亚 是时土耳其政府已与法国宣战。波那帕脱拟由陆道以攻之。一七九九年春率兵向叙利亚而进,于亚克(Acre)地方为土耳其之陆军及英国之海军所败。法国军队返埃及,疫疠大起,虽于六月中复夺开罗(Cairo),而死伤者无算。不久并击败方在亚历山大里亚登岸之土耳其人。

波那帕脱之返国 其时国情危险之消息达于埃及,波那帕脱遂弃其军队而返国。盖是时西部欧洲诸国组织新同盟以攻法国。北部意大利之领土亦复丧失殆尽。同盟军入逼法国境,督政部已仓皇失措矣。波那帕脱于一七九九年十月九日安抵法国。

一七九九年十一月九日之政变 法国督政部之腐败无能世所罕见。波那帕脱遂与人阴谋倾覆之。拟不遵宪法另建新政府。此种急遽之方法百年以来盛行于法国,故即在英国文中亦有法国文“政变”(Coup d'état)二字矣。波那帕脱辈在国会中颇有多数之同志,在元老院中尤夥。于未实现其计划之前率兵五百人入院中以驱除异己者。其余议员重开会议,以波那帕脱之弟琉细安(Lucien)为主席。议决设执政官(eonsul)三人,波那帕脱居其一焉。并令执政官与元老院及特派委员共同编订新宪法。

共和八年之宪法 新订之宪法复杂而详尽。规定立法之机关凡四:一为提议之机关,一为讨论之机关,一为表决之机关,一为议决法律是否与宪法抵触之机关。然所有政权实在波那帕脱一人之手。政府中之最重要机关莫过于以国内名人组织而成之国务会议(Council of State),而以波那帕脱为会长。

中央集权之制 波那帕脱之最大目的在于中央集权。凡各地政权皆握诸中央政府之手。故各省有省长一,省长之下有郡长,郡长之下有县长及警长,皆由第一执政官任命之。所有各地郡长,——波那帕脱称之为“小第一执政官”——与王政时代之道尹(intendant)无异。实则新政府与路易十四之政府颇有相同之处。他日虽有种种变迁,然至今尚为法国政治组织之根据。亦足征波那帕脱实具有政治之才也。

国民赞成新政府 波那帕脱之不信人民为有参政之能力与路易十四同。彼以为改革政体仅问国民之可否已足矣。故彼有实行“国民公决”(plebiscite)之举。新宪法既告竣乃令国民表决其可否。其结果则赞成者三百万人,反对者仅一千五百六十二人而已。然当日法国人之赞助波那帕脱者并非多数,不过赞成新政府总较反对新政府之危险为少耳。

法人赞成波那帕脱为第一执政官 波那帕脱以少年名将入据要津,法国人民因其能巩固中央政权故无非议之者。瑞典驻法国之使臣曾言:“法国人之赞助波那帕脱较其赞助正统君主为尤力,若彼不能利用此种机会以改良政府,则其罪诚不可恕也。盖法国人民厌乱已久,只求进步,不问政体之变更与否也。即当日之王党亦以波那帕脱有光复旧物之心,无不悦服。其他亦以为从此升平之象不难复见。即共和党人亦并不反对也。”

第三节

第二次对法国之同盟

第二次同盟 当波那帕脱任第一执政官时,与法国交战者有英国、俄罗斯、奥地利、土耳其及那不勒斯诸国。先是自巴塞尔及坎坡福米奥媾和后,英国独力与法国战。一七九八年俄罗斯皇帝保罗(Paul)忽有与英国联合以攻法国之举。保罗于一七九六年即位,其痛恨革命与其母喀德邻同,而其出师攻法国则与其母异。奥地利则因波那帕脱不能履行坎坡福米奥条约之故亦颇愿重开战事。至于土耳其则因波那帕脱远征埃及之故竟与其世仇俄罗斯合力以攻法国。

法国建设共和国于四邻诸国 其时法国尽力于建设共和国。先有荷兰之变更政体,继之以北部意大利之息萨尔宾共和国。法国人又激起热那亚人废止其旧日之贵族政府,而建设亲近法国之力究立亚(Liguria)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 不久罗马城中人得波那帕脱之兄约瑟之援助亦宣布罗马为共和国,盖约瑟是时适为法国驻罗马之大使也。当城中叛乱时有法国将被杀,法国督政部遂借口率兵入罗马。一七九八年二月十五日,罗马城中之共和党人集于市中宣布古代共和国之复兴。法国遣往之特派员侮辱罗马教皇备至,夺其手中之杖及环,令其即时出城去。法国人除得新国所输之六千万佛郎外,并将教皇宫内之美术品多种移往巴黎。

督政部之干涉瑞士 法国人之处置瑞士尤为过当。瑞士各州之中自昔即有为他州之附庸者。服(Vaud)州中人不愿仰百伦(Berne)州之鼻息乃求援于法国。一七九八年一月,法国军入瑞士,败百伦州之军队,并占据其城(三月中)。夺其库中所存八千万元之巨款。遂建设赫尔微底(Helvetic)共和国。琉森(Lucerne)湖畔之守旧诸州颇欲与法国人为难,法国人对于反抗变更者无不加以虐杀。

那不勒斯与法再战及其改建共和国 法国与列强之重开战衅实始于那不勒斯。盖其地之后喀罗林本系马利翁团涅脱之姊,鉴于法国人之入据罗马颇惴惴不自安也。英国大将纳尔孙自在尼罗(Nile)河口战败法国海军后,即返驻那不勒斯筹驱逐法国人于教皇领土之外之策。法国军队入那不勒斯,大败之,时一七九八年十一月也。王族登英国军舰遁走巴勒摩(Palermo)。法国人遂于次年一月改建帕腾诺皮(Parthenopean)共和国。劫其府库携其美术品而归。

法人占据皮德梦特 同时法国人又占据皮德梦特,逼其王退位。其王遁居撒地尼亚者十五年,至波那帕脱失败时方返国。

法国已达到天然疆界 一七九九年春,法国军队颇有所向无敌之象。天然疆界至是已如愿以偿。北得莱因河左岸之奥地利领土尼德兰及神圣罗马帝国之地,南得萨伏依公国。其他又有臣服法国之共和国五——即赫尔微底、巴塔维亚、力究立亚、罗马及息萨尔宾是也。同时波那帕脱并已占有埃及,向叙利亚而进以征服东方。

苏瓦罗夫及奥地利军逐法人于意大利之外 然不数月间形势忽变。法国军队在德国南部为奥地利军所败而退至莱因河畔。其在意大利,则俄罗斯将苏瓦罗夫(Suvaroff)逐法国人于北部意大利之外。不久与奥地利军合力屡败法国军,围其残众于热那亚。苏瓦罗夫乃向北越山而进,方知其他来援之俄罗斯军队已为法国人所败。俄罗斯帝以为军队之败系奥地利之阴谋有以致之,遂召其军队回国(一七九九年十月),并与奥地利绝交。

第四节

一八〇一年之升平及德国之改组

第一执政官之主和 一七九九年十一月法国之督政部解散,改设执政官三人。第一执政官深知国民之厌战,乃于耶稣圣诞之日亲具手书于英国王佐治第三及德国皇帝法兰西斯第二(Francis Ⅱ)力言文明国间战事频仍之非是。“何必为虚荣而牺牲商业与升平?和平岂非吾人之要着及荣耀?”

答复之冷淡 英国内阁总理庇得覆称欧洲大陆之战事咎在法国。如法国人不表示和平之担保则英国人将无中止战争之意。并谓最上之策莫过于请波旁(Bourbon)族之复辟云。奥地利之覆文虽较和婉,然亦不愿与法国言和。波那帕脱遂密募军队以解热那亚之围。

波那帕脱越圣伯尔拿岭 法国军队入意大利之道在昔或沿热那亚之海岸,或越萨伏衣之阿尔卑斯山。至是波那帕脱欲攻敌人之后,乃集其军队于瑞士,率之越圣伯尔拿(St。 Bernard)岭而南下。其时山道险阻,步行不易,所有战炮均装入空木中曳之而行。一八〇〇年六月二日抵米兰城,奥地利人大惊。波那帕脱遂恢复息萨尔宾共和国,再西向而进。

马伦哥之战 其时波那帕脱未悉奥地利军队之所在,乃于六月十四日在马伦哥附近地方分其军为数路而进。命得舍(Desaix)率一军向南。奥地利之军队以全力来攻波那帕脱亲率之军。得舍闻枪声急率军返,竟大败奥地利人。得舍虽阵亡,而法国军队固已获胜矣。次日两方有休战之约,奥地利军退出明韶河(Mincio)之外。法国复得伦巴底一带地,令其地负供给法国军饷之责。至于息萨尔宾共和国则月输二百万佛郎于法国。

摩罗战败奥军于和亨林敦林 当波那帕脱预备越过圣伯尔拿岭时,法国大将摩罗率一军入德国之南部以断奥地利军入意大利之路。数月后,当马伦哥休战条约期满时,摩罗率师向维也纳而进。十二月三日遇奥地利军于和亨林敦(Hohenlinden)林,大败之。乃有一八〇一年二月之吕内微尔(Luneville)和约。

吕内微尔和约 和约中之规定大致与坎坡福米奥和约相似。法国仍得有奥地利属之尼德兰及莱因河左岸地。奥地利并承认巴塔维亚、赫尔微底、力究立亚及息萨尔宾诸共和国。威尼斯仍附属于奥地利。

一八〇一年之和平 奥地利既休战,西部欧洲遂成息争升平之局。即英国至是亦知继续战争之无益,故自败埃及之法国军后,即有与法国缔结亚眠(Smiens)和约之举。

一八〇一年诸约之结果 诸约之结果类多暂而不久,而最要者则有二端。第一,为法国售路易斯安那地方于美国。此地本系西班牙之领土,因西班牙与法国交换意大利之利益而入于法国者也。第二,为德国之改组,树他日德意志帝国统一之基,因其关系重大故详述之如下:

法人获得莱因河西岸地之影响 据吕内微尔和约之规定,德国皇帝代表德国奥地利二国承认法国人占据莱因河左岸地。德国法国间以莱因河为界,自赫尔微底共和国边境起至巴塔维亚共和国边境止。其结果则德国小诸侯中之丧失领土者数几及百。

世袭诸侯所得之赔偿 和约并规定凡世袭诸侯所失之领土由德国皇帝另以帝国中之领土赔偿之。凡非世袭者如主教及寺院住持等,则予以终身之年金。至于城市在昔虽极为隆盛至是已以等闲视之矣。

以教会领土及自由城市为赔偿世袭诸侯之用 然当日帝国之内已无隙地足为赔偿之资。乃夺主教寺院及自由城市之领土为赔偿世袭诸侯之用。此举无异神圣罗马帝国中之革命,盖教会领土原甚广大,一旦入官极足以减少分裂之势也。

分配领土之委员会 德国皇帝派诸侯数人组织分配帝国领土之特别委员会。世袭诸侯多奔走于巴黎第一执政官及其大臣塔力蓝(Talleyrand)之门以谋私利。奴颜婢膝,见者羞之。分配结果之报告名曰《帝国代表报告书》(Reichsdeputationshauptschluss)于一八〇三年通过于德国公会。

教会领土及自由城市之消灭 所有教会之领土除马因斯外均被籍没而归诸世袭诸侯。皇城原有四十八处至是存者仅六处而已。就中汉堡(Hamburg)、布勒门(Bremen)及律伯克(Lübeck)三城至今尚为德国联邦之分子。特派员之分配领土非地图所可说明。兹故特举数例以明之。

分配领土之例 普鲁士因失克理甫斯等地,乃得喜尔得斯亥谟(Hildesheim)及帕得波纶(Paderborn)两主教领土,闵斯德(Münster)主教领土之一部分,马因斯选侯领土之一部分,及睦尔豪矰(Mühlhausen)诺德豪矰(Nordhausen)与哥斯拉尔(Goslar)三城,其面积四倍其所失。巴威选侯因失莱因河左岸地,故得符次堡(Würzburg)、班堡(Bamberg)、夫赖星(Freising)、奥格斯堡(Augsburg)及帕骚(Passau)诸主教领土,并得十二寺院住持之领土与十七自由城。奥地利得布立克森(Brixen)及特棱特(Trent)两主教领土。其他多数之小诸侯则予以片地或数千元之奥币以安其心。波那帕脱意欲兼并帕马及皮德梦特两地,故以多斯加纳予帕马,而以萨尔斯堡主教领土予多斯加纳。

二百余小邦之灭亡 据上所述者观之,可以了然于当日德国内部分裂之情形及此次合并小邦之重要。莱因河东诸国之被并者约一百十二国,河西之被并于法国者亦几及百国云。

波那帕脱结好南德诸邦之用意 德国国势之衰微虽以此时为最,然此次之兼并实肇他日中兴之基。波那帕脱之用意原在减少德国之势力。其增加南部德国诸邦——巴塔维亚、符腾堡、厄斯及巴登(Baden)——之领土盖欲另建“第三德国”以与普鲁士及奥地利相峙而成鼎足之局也。其计划虽能实现以满其希望,然实伏六十七年后德意志统一之机,此又非波那帕脱意料所及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