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普鲁士为德国之领袖
德意志之实业革命 一八四八年法兰克福公会中之维新党人本有统一德国之计划,而终归失败。推求其故盖在德国诸邦之君主负固自守,互不相下。然是时德国之工商业日兴月盛,统一之基潜伏于此。一八三五年始筑铁道,运输之业于以大盛。敷设电线交通益便。制造品日有增加。推广市场遂不能仅以本国之界线为限。故德国在政治上虽非统一之邦,而统一之基则造端于实业革命时也。
国土分裂之影响于商业上者 自一八一五年后德国之政治家及工商界中人无不晓然于国土分裂之为害。三十八邦并立国中,彼界此疆俨同敌国。至其有碍于商业之发达则一览当日德国之地图即可知其梗概。自佛耳达(Fulda)至阿尔丁堡(Altenburg)相去不过百二十英里,而经过之邦凡九,界线凡三十四。当一八一九年时有商会曾向同盟国会诉商业上之困苦,谓自汉堡至奥地利或自柏林至瑞士必经过十邦,熟悉关税制度十种,纳税十类。
关税同盟 一八三四年一月德国国内十七邦有组织“关税同盟”之举。各邦税线一律废除,商民得往返自由而无阻。十七邦之周围有公同界线以与同盟以外诸邦隔绝。奥地利始虽踌躇,终不加入。其他诸邦则因利害切身故均先后入盟。
威廉第一之即位 普鲁士既为关税同盟之中坚,国力遂渐形浓厚,伏他日战胜奥地利之机。一八五八年威廉第一之即位实为普鲁士开一新纪元。王为人沉毅有为。即位之始即以排除奥地利于同盟之外,合其余诸邦而建设一强有力之国家为己任。彼以普鲁士与奥地利之战势所难免,故壹意于军备之整顿。
普鲁士之军队 德国陆军强甲天下,而实始于威廉第一之改革。五十年以前当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一征服德国时代,普鲁士名将沙纶和斯特(Scharnhorst)始创强迫全国国民从军之征兵制为驱逐法国人之备。凡国中男子身体强健无疾病者均须入常备军受训练。乃退伍而为后备兵以备国家之用。及威廉第一即位,将每年征兵之数自四万人增至六万人,而训练之期以三年为限。限满之后乃退伍而为后备兵者二年。威廉第一颇欲增加后备之年为四。盖如是则国家可得国民从军之义务七年,一旦有事则军队之数可达四十万人也。此事因普鲁士国会下议院不愿供给军费几有中止之势。
俾斯麦之统一政策 然普鲁士王竟一意实行其计划。至一八六二年并任现代著名政治家俾斯麦为相。俾斯麦极忠于普鲁士,精明强悍。其政策在于以普鲁士之精神贯注于德国诸邦。深信君权神授之说,极不喜代议之制。对于自由思想多所藐视。彼以为欲达目的非用武力不为功,盖彼实普鲁士军阀之中坚也。俾斯麦既欲实行其计划遂有三大战争。至一九一四年之欧洲大战世界沸腾,皆俾斯麦政策之遗响也。
俾斯麦成功之要着有四 俾斯麦以为欲使普鲁士雄霸欧洲其要着有四:(一) 普鲁士须有强有力之陆军。(二) 奥地利非驱出德国范围之外不可。(三) 普鲁士之国土必须增加,必须巩固。凡介于普鲁士领土间之小邦均应并吞之。(四) 德国南部诸邦向不喜普鲁士之所为,非诱之北附不可。统一德国之业似属无望,盖自中古鄂图第一以来无一能成功者。不意俾斯麦竟能于十年之间成就之,其才力之伟大可想而知焉。
俾斯麦压制普鲁士国会 俾斯麦所遇之阻力第一即为普鲁士下议院之反对增加军费以扩充陆军。俾斯麦遂不顾下院之反对及舆论之非议一意实行其计划。其意以为上下两院既有相持不下之势,而宪法上又无规定解决之明文,则普鲁士王当然可以行使其旧有专制之特权。彼曾向国会言曰:“现在之种种大问题断非演说或多数议决所能解决,吾人所需者唯有血与铁耳。”其时普鲁士之政府抑若回返昔日专制之旧。迨俾斯麦之“血铁”政策成功以后德国人竟多以目的既达何择方法恕之。
什列斯威好斯敦事件 不数年间普鲁士之军力骤然增长,已有战胜其世仇之望。俾斯麦既欲逐奥地利于德国同盟之外,乃利用什列斯威、好斯敦(Schleswig-Holstein)事件以实现其计划。什列斯威、好斯敦两地中之居民虽多系德国种而附属于丹麦,然与丹麦之关系不甚密切。一八四七年丹麦王宣言将两省合并于丹麦王国。德国人闻之莫不愤怒。至一八六三年丹麦竟合并什列斯威。
俾斯麦之计划 俾斯麦以为欲解除此事之纷纠莫过于将此两省夺为己有。同时并可得对奥地利宣战之机会,彼先邀奥地利协同普鲁士筹商解决之法。丹麦王绝无让步之意。普鲁士、奥地利两国遂于一八六四年二月向丹麦宣战。丹麦以弱小之邦而与两大国战,故不数月而败,遂割两省之地于两国以和。至于两省领土之处置一听两国自决之。俾斯麦实不愿两省处置之适当,盖彼本欲藉端以伤奥地利之感情,同时并可占有两省之地也。乃于好斯敦境内沿波罗的海滨之基尔(Kiel)地方修筑军港为屯驻普鲁士海军之用。奥地利以其食言也遂大愤。
第二节
一八六六年之战争及 北部德国联邦之组织
德国同盟之解散 一八六六年四月俾斯麦与意大利约,谓三月之内如普鲁士与奥地利宣战,则意大利亦当出兵相助以获得威尼西亚之地为目的。普鲁士与奥地利之感情日趋恶劣。一八六六年六月奥地利使公会下令召集同盟之军队以与普鲁士战,普鲁士议员遂宣言同盟之解散。
普鲁士之宣战 六月十四日普鲁士奥地利两国均有宣战之举。当时德国诸邦除梅喀棱堡(Mecklenburg)及北部德国诸小邦外,莫不助奥地利以攻普鲁士。俾斯麦急提出要求于北部德国诸大邦——汉诺威、萨克森及厄斯加塞尔——令其与普鲁士一致。诸国不允,普鲁士军队遂入侵其境。
萨多瓦之战 普鲁士之军队训练有年,征略北部德国势如破竹。七月三日大败奥地利军队于萨多瓦。三周之后奥地利不复成军。普鲁士遂霸。
北部德国联邦 普鲁士深知美因河以南诸邦尚未有与北部德国诸邦联合之意。故仅合美因河以北诸邦而组织北部德国联邦。普鲁士并乘机扩充领土,凡北部德国诸邦之曾反抗普鲁士者除萨克森以外无不据为己有。如汉诺威、厄斯加塞尔、拿骚(Nassau)、法兰克福自由城及什列斯威与好斯敦两国均入属于普鲁士。
组织之要件 普鲁士之领土既大加扩充,乃召集诸国筹商制宪之方法。普鲁士所抱之目的有三:(第一)凡普鲁士治下之人民不问属于何邦均应予以参政之机会,则国会尚矣;(第二)普鲁士之霸主地位须始终维持;而(第三)同时各邦君主之尊严又不能不顾及。乃决定以普鲁士王为联邦之“总统”。设联邦议会(Bundesrat)为行政机关。在联邦会议中各邦君主及三自由城——汉堡、布勒门及律伯克——至少各有一表决权,以明示其不隶属于普鲁士之意。以为北部德国联邦之统治者实为联邦诸国之全体,而非普鲁士王也。实则会议中之表决权数共四十三,而普鲁士竟得其十七。而且同时并可望他邦之援助。至于宪法之编订非常周密,故他日南部德国诸邦——巴威、符腾堡、巴登及南厄斯——加入联邦时已无更张之必要。
第三节
法国与普鲁士之战争及 德意志帝国之建设
拿破仑第三之外交政策 一八六六年普鲁士骤败奥地利,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闻之大为不惬。法国皇帝本甚愿战事之延长使普鲁士与奥地利成两败俱伤之局,法国乃得以从容而收渔人之利。此次战事骤然中止,彼已为之嗒然;加以国内新党中人又有要求改革之举应付之术已穷。而同时经营墨西哥之事又复失败。政府威信扫地无余。其时芬兰王本有售卢森堡公国于法国之意,卒因普鲁士之反对而止,法国皇帝益愤。其他在两国国交上,法国皇帝亦自愧不敌俾斯麦手腕之灵敏。巴黎与柏林两地之新闻纸上时有两国战祸势所难免之言;两国人心亦因之而大为摇动。法国人既抱“复萨多瓦之仇”之意,德国亦存报复“世仇”之心。
西班牙王位承继问题 是时适有西班牙王位承继问题之发生。西班牙自一八六八年女王伊萨伯拉(Isabella)被逐以后王位空虚。西班牙国会开会讨论承继之人物。卒议决迎立普鲁士王威廉第一同族之利欧破尔得入承大统。法国人大不悦,以为此事如果实行则西班牙普鲁士两国将与合并无异。法国之外交部大臣宣言此举无异于查理第五帝国之重建。实则西班牙人多不愿迎立利欧破尔得或意大利王太子亚马丢斯(Amadeus)为王。若辈所愿者在于女王太子亚丰琐(Alfonso)其人也。
法国当日之态度 然法国与普鲁士之武人莫不欲乘机而思一逞。一八七〇年六月利欧破尔得得普鲁士王之同意竟允入继西班牙之大统。嗣因法国政府之抗议遂不果行。此事原可就此结束。不意法国犹以为未满,要求普鲁士王担保不再重提此事。普鲁士王不允。俾斯麦故将普鲁士王之言断章取义遍载柏林诸日报上,使读者误认法国大使有侮辱普鲁士王之举。全国大哗。一八七〇年七月十九日法国遂与普鲁士宣战。
法国之失败 法国政府中人之宣战也曾有“无足重轻”之言,不久即自知其轻举妄动之失策。法国皇帝之意以为一旦战胜普鲁士,则南部德国诸邦如巴威、符腾堡及巴登诸国皆将闻风兴起援助法国。不意法国军队始终无战胜普鲁士之能力,而南部德国诸邦亦且与北部德国诸邦合力来攻。加以法国之军队兵甲不利,统率无人,德国军队渡莱因河,不数日而法国军队败退。在麦次(Metz)附近血战数次,而法国之一师军队被困城中。不二月而有色当(Sedan)之战。一八七〇年九月一日德国人又俘法国军一师并获法国皇帝。
巴黎之被围及战事之终了 德国人遂长驱直入围困巴黎。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至是信用全失。法国人遂宣布帝国之废止,及第三次共和之成立。新政府虽有抵御之意而力不从心。一八七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巴黎纳降,并与德国订停战之约。
德国之要求 当两国议订和约之时德国傲慢特甚,卒至铸成大错伏他年大战之根。当普鲁士与奥地利战争终止时,俾斯麦之对待奥地利一以宽大为主。而对于法国其政策独异。德国人之意颇欲于战胜之余获得实益以永志其复仇之举。乃强法国人割让亚尔萨斯及东北部洛林之地。使法国之领土与德国之莱因河隔绝,而以佛日山(Vosges)顶为两国之界。亚尔萨斯居民虽多用德国语,且该地自昔即为神圣罗马帝国之领土;然均以亚尔萨斯为法国之领地不愿入附于德国,因之迁入法国者颇不乏人。
此外德国人并要求法国人纳极巨之赔款——二千兆元——德国军队须俟赔款还清后,方允退出法国之境。法国人耻之,尽力筹款以速敌军之退出。德国法国仇恨之日深实始于此。一方法国人抱报复之心,一方德国人有怀疑之态,两国成仇不可复解。一九一四年之战祸实伏于此。亚尔萨斯、洛林之争执实为欧洲大战原因之一云。
德意志帝国之宣布成立 普鲁士既战败法国,俾斯麦建设德意志帝国之希望于是成功。南部德国诸邦——巴威、符腾堡及巴登——亦相率加入北部德国联邦之中。各邦协商之结果乃将北部德国联邦易名为德意志帝国,而拥同盟“总统”为“德意志皇帝”。威廉第一遂于一八七一年一月十八日在法国维尔塞宫中上皇帝之尊号。当时欧洲美洲各国固多表同情于德国也。
第四节
一八六六年后之奥地利匈牙利
一八六六年奥地利之问题 奥地利自被普鲁士战败以后离德国而自立。乃尽力于与匈牙利及国内诸异种之调和,一面并谋所以应付新党要求立宪之政策。
奥地利匈牙利王国之建设 当一八六一年时奥地利曾有统一国土建设帝国之举。设国会于维也纳嗣因匈牙利人、波希米亚人、波兰人、哥罗西亚人等相率退出于国会,事遂中止。一八六六年奥地利既为普鲁士所败,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之关系遂根据于一种协约(Ausgleich)而决定。奥地利皇帝约瑟法兰西斯自认为两独立国之元首:(一) 奥地利帝国包有十七省——即上奥地利、下奥地利、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克伦地亚(Carinthia)、卡尼鄂拉(Carniola)等地。(二) 匈牙利王国,包有哥罗西亚及斯拉窝尼亚诸地。两国各有宪法,各有国会——一在维也纳,一在佩斯,各有国务大臣。惟关于外交、宣战、媾和三事则两国一致有同一国。此外两国之海陆军亦共有之。币制、度量衡制及关税等亦两国一致。此种国家之组织虽属新奇,而国力甚强故能维持数十年之久。
奥地利匈牙利之政制 凡两国共同之事由奥地利皇帝派三大臣任之——即外交大臣、海陆军大臣及财政大臣是也。三大臣对于两国国会代表联席会议(delegations)负责任。联席会议以奥地利、匈牙利两国会各选出代表六十人组织之。其开会地方则一年在维也纳,一年在佩斯,以免不平之感。开会之日分道扬镳,一用德国语,一用匈牙利语往返商酌全赖文书。偶有异同,则合开会议以便取决,初无讨论余地也。
种族问题 各种民族同处国中,言语不同,思想互异,政府必欲尽人而悦之,于势有所不能。当一八六七年时奥地利境内有德国人七百十万,捷克人四百七十万,波兰人二百四十四万,剌提尼亚人二百五十八万,斯罗焚种人一百十九万,哥罗西亚人五十二万,意大利人五十八万,及罗马尼亚人二十万。德国人以为维也纳为帝王旧都,应为奥地利之京城;德国语之为用最广,应为奥地利之国语。至于波兰人及捷克人则追思往日之自由莫不以谋划独立为职志。对于言语一项亦思用其母语以代德国文。
教会势力之衰微 五十年来奥地利极著之事业有三:(一) 为一八六七年之宪法,(二) 为一八六七年至一八六八年明定政教之关系,(三) 为一九〇六年选举权之扩充。奥地利自一八六七年战败以后国会中之德国新党人提出限制教士权力之议案,予国民以信教自由之特权。无论信奉何种宗教之人均得服务于政府及学校。凡人民婚礼如不愿教士举行或教士不愿举行时得由官吏代负其责。罗马教皇对于此种法律尽力反对宣言无效,然终无如奥地利政府何也。
选举权问题 奥地利与其他欧洲诸国同亦大受实业革命之影响。工人之人数既日有增加,其参政之要求亦愈接而愈厉。至一九〇六年奥地利政府遂有扩充选举权之举。规定凡国内男女年逾二十四岁者皆有选举之权。根据新法而行之选举于一九〇七年五月举行。社会党人之被选为国会议员者得五十人。然教会中人之被选者亦复不少。
匈牙利之马札儿种人 一八六七年后匈牙利之历史与奥地利相似。然匈牙利国中之马札儿人把持政权,其势力远出奥地利国中德国人之上。据一九一一年之统计,匈牙利人口约共一千八百万人,而马札儿人居其泰半。哥罗西亚人及斯拉窝尼亚人合共二百五十万有奇。国会下院中,匈牙利之议员约四百十三人,而哥罗西亚及斯拉窝尼亚合共四十人而已。国会、政府、大学及铁道上均以马札儿语为国语。其政府并力倡移民入城之举,盖马札儿人势力之中心多在巨城中也。
匈牙利之种族问题 哥罗西亚人及斯拉窝尼亚人对于布达佩斯(Budapest)国会中种族待遇之不平极示不满之意。塞尔维亚人亦日望若辈所居之地之合并于塞尔维亚。而罗马尼亚人亦日望合并于罗马尼亚。一九一四年欧洲大战之爆发及一九一八年匈牙利王国之瓦解均伏机于此。
(底本此处标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