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英属印度领土之扩充
英国领土之扩充 关于英国与他国之争夺殖民地——与荷兰之争香料群岛,与西班牙之争南美洲商业,及与法国之争印度及北美洲——吾人已述至一八一五年之维也纳会议止。自此以后英国遂为世界商业之首领。十九世纪中英国人尽力于发展印度、非洲、加拿大及澳洲之富源。
十九世纪初年之英属印度 十九世纪初年之英属印度领土有孟加拉一带地及沿恒河流域以达于德利。印度东部沿岸一带地,印度半岛之南端及锡兰岛,西部之孟买,及苏拉特(Surat)以北一带地亦无不在英国人掌握之中。此外并有受英国保护者,如海达拉巴(Hyderabad)等地是。蒙古人所建之帝国自此四分五裂无复一统之望,居于德利之皇帝徒拥虚名而已。法国与葡萄牙之殖民地无不日就衰微。印度半岛中之能与英国为敌者至是仅有一种政治组织而已。
马剌塔战争 此种政治组织维何?即印度内地土酋所组织之马剌塔(Mahratta)同盟是也。同盟之领土凡由孟买海岸向内地一带之区,其西并以山为界。然诸土酋虽组织同盟,而此界彼疆互相猜忌,外患稍息内乱随来。假使若辈无蛮触之争,则英国人之势力定有被挫之一日矣。然诸酋之相争延绵不已,英国领土与之接触者每苦其骚扰。英国人卒于一八一六年至一八一八年间遣兵与之战而夺其地。诸土酋多为英国之附庸,以迄于今。
英国扩充势力于中国之边境 当英国人平定印度内乱之秋,同时并伸其势力于印度北东西之三部。印度北方边境沿长六百英里,介于喜马拉雅山及恒河间者有人种曰廓尔喀(Gurkhas)者居之,时起骚扰。往往下山劫掠,村落为墟。盗首数人组织同盟,附属于一总督,占据尼泊尔(Nepal)自号王国。屡思南下以占恒河流域一带地。卒于一八一四年至一八一六年间为英国人所败。英领印度之国境遂与中国之西藏接触。
缅甸之合并 当英国人与马剌塔及尼泊尔战争之日,正缅甸人西犯孟加拉地方之时,缅甸人初不知欧洲人军队之强盛,以为不难一战而败之。不期于一八二四年至一八二六年间为英国人所败,并割孟加拉湾东岸一带地于英国。英国人之势力从此遂及于印度之外。至一八五二年英国缅甸之间再起战争。英国人遂奄有伊拉瓦底河(Irawadi)流域及仰光(Rangoon)以南沿岸一带地。
信德及判查布诸地之征服 英国人既征服缅甸之地,乃转而注意印度之西北境。沿印度河(Indus)两岸之地名信德(Sind)者肥沃异常。有土酋(Amer)统治之,颇不驯,为英国人患。英国人借口其政治腐败政府无能,于一八四三年遣兵入侵其地,遂灭之,据其地为己有。不久英国人又与信德西北之塞克(Sikh)种人战,又得印度河上流判查布(Punjab)之地。英国领土之境遂与阿富汗相接。英国人于武力侵略政策以外并用“和平同化”(peaceful assimilation)之策。当总督大贺胥(Dalhousie)在任时代(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六年),凡遇土酋绝嗣时莫不改其保护国为行省焉。
印度不满英人之原因 英国人武力侵略之迹既著,印度人大恨。英国领土中之王族及官吏因失势而抱怨;至于附属国中之土酋亦颇厌英国人之压制。回教徒既恨基督教之入侵,又痛一己势力之被夺。而马剌塔人亦以英国人作梗不能实现其马剌塔帝国之计划,故对于英国人无不侧目。
脂肪弹筒之激变 印度乱机之四伏既如上述,至一八五七年英国人有整顿军队之举,乱机遂发。盖当一八五六年英国人鉴于法国人所发明之新枪便捷可用,遂购而给诸印度兵。新枪实以纸造之弹筒,内装火药及子弹。为装弹便捷起见,筒外涂以脂肪。唯兵士须以齿啮去筒之一端以便着火。
兵变 英国政府之引用新枪也,初不想及印度士兵之宗教习惯。印度人手触牛脂视为较死尤恶,回教徒之视豕脂也亦然。英国政府闻之,允废新枪而不用。军心为之稍定。一八五七年五月米剌特(Meerut)之兵士不愿使用新弹,英国人处以监禁十年之罪。印度兵群起不平,遂叛。五月十一日德利城中兵变,尽杀城中之英国人,并围困英国之驻防兵。不数日间印度之西北部无不叛乱。勒克瑙(Luknow)城人口凡七十万,亦起而与英国人抗,困英国兵士于垒中。城南四十英里之地有孔坡(Cawnpore)城,其地英国人之被杀者凡千人。至七月中旬凡澳德(Oudh)及西北一带地均叛英国而独立。
叛乱之平定 米剌塔之兵既叛,东印度公司总理急电孟买、玛德拉斯、锡兰诸地求援。其时叛乱之地虽无铁道,幸有电线故消息灵通。名将坎柏尔(Collin Campdell)为拿破仑战争及克里米亚战争中之老将,率兵来援勒克瑙。至十一月竟解其围,而英国兵士之困守者至是盖已六阅月。其时印度兵亦有忠于英国人者,英国人又得沿海诸省之援助,各城之叛相继平定。至十一月下旬乱事已平,然英国人所费亦不资矣。英国人之惩办叛党其残酷亦正不亚印度人也。
女王维多利亚之取得东印度公司政权 兵变既定,英国国会遂实行改革印度政府之举。东印度公司之统治印度者前后凡二百五十余年,至是乃夺其政权归诸英国之中央政府。一八五八年十一月女王下令凡东印度公司所订之条约一概继续有效;印度诸王之权利照旧维持;印度之宗教自由一概仍旧。另派总督一人以代昔日之公司总理。公司董事之权让诸新设之管理印度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废德利之蒙古皇帝。一八七七年一月一日维多利亚进称为印度皇后。至今印度之人口得三百兆人,面积得一百七十七万三千方英里,均属英王治下。
兵变后之进步 英国政府之在印度者自兵变后注其全力于国内之改革及西北境之保护。士兵之数日减,白人之数日增,凡炮兵纯以英国人充之。于一八六〇年及一八六一年适用英国之法典及刑律。建筑铁道不遗余力,军事上得朝发夕至之功,商业上有运输便利之益。纱厂林立,城市勃兴,印度之海外商业七十年来增至二十倍。报纸凡八百种,以二十二种方言印刷之。振兴教育,学校蔚起,全国学生得五百万人。
印度自治之发端 总之今日之印度工业及教育之革命正在进行;而参政运动亦正在开始。英国政府深知此种民族精神之不可遏,于一九一五年,一九一六年及一九一七年通过三案以谋印度自治之进行。建设立法机关一,包二院。二院议员以民选者居其多数。各省亦许其建设立法机关,并多予土人以充任官吏之机会。然至今印度人尚以为未足,颇有主张脱离英国而完全自治者。故各地人民时有革命或暴动之举,英国政府几有穷于应付之势也。
第二节
加拿大领地
魁北克议案 当一七六〇年英国人建设政府于加拿大时,英国人之在加拿大者仅得二十六万五千人,其余均法国人也。英国、法国两国人因人种、语言、法律及宗教之不同,故此疆彼界畛域极明。英国人人地生疏,故其政治设施多不适当。至一七七四年美国将独立之际英国人深恐加拿大人之携贰,故英国国会通过著名之魁北克(Quebec)议案——为英国史上最重要议案之一。其时各国尚无信教自由之规定,而该案竟承认基督教,许教士得征收教税,维持法国之民法,并听法国习惯之存在。
保王党之在加拿大者 当美国独立时加拿大人多忠于英国。法国人虽援助美国,而保王党之自美国入加拿大者纷至沓来,安居乐业。若辈多居于滨海诸省及上加拿大,自称为统一帝国保王党(United Empire Loyalists)。至一八〇六年保王党之自美国移入加拿大者计有八万人之多,英国政府亦每予以新地及补助费以提倡之。
加拿大之行省 自后英国人入居加拿大者其数日增,加拿大之政府遂有不得不改组之势。一七九一年英国国会议决建设代议政府于加拿大。分其地为二省:沿大湖一带者为安剔厘阿(Ontario)在下加拿大者曰魁北克。
法国人之忠于英国 加拿大既设新政府,英国人与法国人均能忠于英国。一八一二年美国拟侵入加拿大时该地英国、法国两国人莫不一致御侮,即其明证。盖居于安剔厘阿之保王党尚怀旧日被逐之恨,而法国人亦群起而援助之。美国人入侵之计既败,加拿大人对美国之感情益恶,并疑美国有兼并之野心。
加拿大之叛 加拿大两省人民虽对美国有一致之象,而在国内则时起纷争。其时上加拿大(即今日之安剔厘阿)之政权操诸保王党人之手。若辈大都属于昔日之保守党,其握政权之团体世人称之曰“家属团体”(Family Compact),因多系亲戚故旧也。其时进步党人颇恨政府之不负责任,遂于一八三七年有叛乱之举。至于下加拿大(即今日之魁北克)之法国人亦举兵叛乱。两处叛乱不久平静。英国政府于一八四〇年派得汉(Durham)赴加拿大调查该地之实况。其报告力言应予殖民地以自治之权利。自此以后英国对待殖民地之政策为之一变。凡殖民地之有自治能力者无不允其自治。此实政治史上一大革命也。至今英国之殖民地甚至有与他国缔约之权,与独立国家几无区别。得汉报告之结果加拿大二省遂统于一责任政府之治下。
加拿大之联邦 统一议案为他日加拿大联邦之先声,一八六七年英国会通过英属北美洲议案,合安剔厘阿、魁北克、新不伦瑞克(New Brunswick)及诺法斯科细亚诸省为加拿大领地(The Dominion of Canada),并规定其他诸地亦得随时加入。联邦宪法上规定设总督一人为英王之代表;上议院一,其议员由总督任命之,任期终身;下议院一,由民选议员组织之。联邦计划自一八六七年七月一日实行,是日至今为加拿大之国庆日。
加入联邦之新省 加拿大自联邦政体成立之后,物质发达甚为迅速;民族精神亦渐显著。加拿大西部一带地先为领地,再为行省,正与美国发展其西部领土之步骤同。一八六九年哈得孙湾公司二百年来所有之领土售诸联邦政府。次年设曼尼托巴(Manitoba)省。一八七一年不列颠属哥伦比亚(British Columbia)加入联邦。二年以后普麟斯爱德华(Prince Edward)岛亦如之。一九〇五年亚柏挞(Alberta)及撒喀其万(Saskatchewan)两省亦来加入。至今仅纽芬兰岛尚在联邦之外。外人之移入加拿大者日渐增多。当一八二〇年时加拿大之人口不过五十万余,至十九世纪末年已达五百余万,至今几达八百万。
民族精神之发达 加拿大虽为英国领土之一,而民族精神竟甚发达。又因有保护关税及政府之补助,故实业发达亦有一日千里之势。在昔加拿大与美国间因有互惠条约故商业关系极为密切。自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关税之率增高,与加拿大之商业关系顿生障碍。其结果则加拿大转视英国为其实业之同盟。自一八七〇年以后保守党领袖马克多那尔特(Sir John MacDonald)力主“国家政策”(national policy)以保护加拿大利益为目的。此后保守党及进步党均尽力使加拿大成为实业独立之国家。此种“殖民地之民族主义”(colonial nationalism),前总理罗立亚(Sir Wilfrid Laurier)提倡尤力。观于一九一一年加拿大之反对美国商业互惠计划,足见美国合并加拿大之野心绝无实现之希望。是年选举之结果保守党卷土重来,其领袖波登(Sir Robert Borden)极主与母国联络,并增加关税以抗美国。
第三节
澳洲殖民地
澳洲为无人之境 当十九世纪英国人占据澳洲殖民地时——包括澳洲、塔斯马尼亚(Tasmania)、新西兰(New Zealand)及其他小岛——如入无人之境。盖澳洲及塔斯马尼亚之土人为数本不甚多,性情亦非好勇狠斗者。故英国人之往殖民者颇能自由发展其民主之政府。既不若加拿大之有欧洲人,又不若印度之有异族。
澳洲之富源 澳洲及塔斯马尼亚之面积合计约有三百余万方英里,新西兰一岛亦大于大不列颠。澳洲大部分虽位于温带之中,然北部接近赤道之地夏季干燥异常。洲之中部水量尤缺,不宜居人。故殖民地之繁盛者偏于东南两部。极南之墨尔本(Melbourne)城之在南半球,其纬度与北半球中国之天津相似。澳洲产金、银、煤、锡、铜及铁。塔斯马尼亚与新西兰则风景美丽,气候宜人,土壤亦远较澳洲为沃。
昔日澳洲之探险 英国人之占有澳洲始于十九世纪。在昔初入其地者似以葡萄牙人为最早。然其地不著。试观依利萨伯时代地图上所绘澳大利亚之简陋,即可见当日欧洲人对于澳洲之知识如何。一六四二年荷兰航海家塔斯曼(Tasman)发见一岛,即以其名名之曰塔斯马尼亚。同年彼并发见澳洲东方诸岛,以荷兰之地名名之曰新西兰。然荷兰人并不占据其地。日后英国人库克(Cook)有著名之航行,澳洲诸地遂引起英国人之注意。彼于一七六九年至一七七〇年间环绕新西兰岛一周,乃西向而达澳洲之东岸,见其植物繁茂故名其地为植物湾(Botany Bay)。遂以英王名义占其地。因沿岸一带之风景极似英之威尔斯,故名其地曰新南威尔斯。
澳洲殖民地之建设 一七八七年英国政府流国内罪人于澳洲之植物湾,是为英国殖民于澳洲之始。湾南有良港,发达而成今日之悉德尼(Sydney)城,为新南威尔斯州之都会,此州为澳洲联邦六州中之建设最早者。塔斯马尼亚于一八〇四年建设殖民地,其首都曰哈巴特(Hobart)。西澳一州之初亦为罪人远戍之所。墨尔本附近一带之殖民地于一八五一年联合而成维克多利亚殖民地。不久悉德尼以北地方亦组织而成昆士兰(Queensland)殖民地。至于南澳一州其都会为阿得雷德(Adelaide),自始即为自由民殖民之地,而非罪人流寓之区。一八五一年澳洲金矿发见后,英国人之赴澳洲者日众。殖民地既富且庶,遂反对英国流入罪人之举。英国政府不久乃中止之,废昔日之军政而代以民政。各州亦渐得自治之权。
澳洲共和之成立 各殖民地之言语制度既属相同,则联合之举势所必至。联邦之事早已有人主张。迨一八九一年各殖民地代表有组织宪法会议之举,编订联邦宪法,由人民准之。一九〇〇年英国国会通过议案,根据澳洲新宪以建设澳洲共和(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联邦中计六州——新南威尔斯、塔斯马尼亚、维克多利亚、昆士兰、南澳州及北澳州——其组织与北美洲合众国无异。联邦中有总督一,为英王代表。国会分二院。上议院由各州各选议员六人组织之,下议院则以民选之代表组织之。政权之大以下议院为最。凡商业、铁道、币制、银行、邮电诸政,婚姻及工业、公断等均由下议院规定之。
新西兰之殖民 离澳洲东南千二百英里之海中为新西兰岛所在地。英国人之赴其地者始于十九世纪之初半期。一八四〇年英国人与其地土人曰毛利(Maoris)者约,令若辈承认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为其君主,而英国人则予以一定之居地。英国人于北岛上建奥克兰(Auckland)城。二十五年后新西兰自立为殖民地,以威灵敦为都会。其时英国人所建之新西兰公司尽力于殖民事业之发展,不久渐侵入土人所居之地。一八六〇年及一八七一年土人起叛者凡二次,均不久而平。
新西兰之社会改革 新西兰近年来有种种社会之设施激起世界各国人士之注意。十九世纪末年其地之工人颇占势力,竟能实行种种改革以利工人。言其著者如特设法院以审理工人与资本家之争执。并规定贫民养老金。同时并设法限制私人之广拥土地,凡地广者加以重税,地狭者则否。女子与男子同享有选举之权。
维克多利亚之改革 维克多利亚之种种社会设施亦正不亚于新西兰。其政府设法禁止工业上之苦役。设立工人与资本家合组之公会以规定工资多寡及工作之标准。秘密投票制亦始创于澳洲,故世称为“澳洲投票制”(Australian ballot)。此制已风行于英国、美国矣。
第四节
非洲殖民地
南非方面英荷之战 英国人侵略非洲之中心有二:一在极南之好望角,一在极北之埃及。英国人在埃及方面之发展后当再详。至于海角殖民地(Cape Colony)则当拿破仑战争时代英国人已自荷兰人手中夺来。至一八一四年维也纳会议承认该地永属于英国。是时海角殖民地中有欧洲人二万五千,大部皆荷兰人。十九世纪以来虽有英国人移入其地。然大部至今仍属荷兰人之苗裔。此地之荷兰人强壮而顽固。性质虽和平,然极不愿受他人之干涉。英国人既得其地,遂着手于改良地方政府及司法机关,强迫人民适用英语。至一八三三年并废奴制。
荷兰农民之北徙 荷兰在南非洲之农民世称为部耳(Boer)者因不堪英国人之虐待于一八三六年至一八三八年间移往北部内地者凡万人,渡奥伦治河(Orange)向东北以建设殖民地。自后荷兰农民再向东北两方而进占纳塔耳(Natal)及脱兰斯瓦尔(Transvaal)诸地。是时该地草莱未辟,无人注意,故荷兰农民颇有自由发展之乐。
英人侵占纳塔耳及奥伦治河殖民地 然纳塔耳为滨海之区,英国人极不欲有敌国之在其侧。故英国人遣兵入占德尔班(Durban)。一八四二年英国兵与荷兰人战而败之,荷兰人恨英国人益甚。英国人殊不顾。六年之后英国人夺荷兰农民所建之奥伦治河殖民地。
英人承认脱兰斯瓦尔殖民地之独立 荷兰农民至是又再向北走。渡瓦尔河(Vaal)而建脱兰斯瓦尔(Transvaal)殖民地。英国人以为该地多系荒芜之区,仅足供畜牧之用,故绝无兼并之意。乃于一八五二年与该殖民地订约承认脱兰斯瓦尔地方之独立,维持其“自治之权利,英国政府断不加以干涉”。二年以后英国人并承认奥伦治自由国(即昔日之奥伦治河殖民地)之独立。
英人兼并脱兰斯瓦尔共和国 荷兰人之在脱兰斯瓦尔地方生活朴野,既无政府亦无欲望。与其地之土人常起争执。英国人遂借口荷兰农民之举动未免扰乱英国属地之和平于一八七七年入占脱兰斯瓦尔共和国。英国人此种举动荷兰农民实不能堪,乃于一八八〇年叛。次年在马朱巴山(Majuba)地方歼灭英国军队之一部分。
葛拉德士吞再允荷兰农民之独立 是时英国国内葛拉德士吞秉政。不顾主张帝国主义者之要求报复竟允荷兰农民之独立。彼与脱兰斯瓦尔之临时政府缔结条约许其自治,唯须承认英国女王为元首;外交上亦须受英国人之监督。荷兰农民以为此约并非出于英国人之大量,实为武力所迫而来,故决意非得完全独立不可。一八八四年果得再与英国订约,除外交仍受英国人监督外,英国承认脱兰斯瓦尔为自由独立之国家。
脱兰斯瓦尔金矿之发见 不意次年(一八八五年)脱兰斯瓦尔南部忽有金矿之发见。昔日人所唾弃之地至是一变而为极有价值之区。于是开矿者投机者趋之若鹜,不久而人口竟增至三倍。外人之数日增,荷兰农民之数相形见绌。荷兰农民遂设法以阻止外人之入籍或获得公权。
英人在脱兰斯瓦尔者之反抗 英国人在脱兰斯瓦尔者乃提出抗议。略言地瘠人稀之区能一变而为富庶之地者英国人之力也;几濒破产之政府经济忽然充裕者英国人之力也;该地之盛衰既与英国人有切肤之关系,则英国人当然应享参政之权利。英国人曾欲设法修改脱兰斯瓦尔之宪法,终归失败,乃于一八九五年谋叛。
哲麦孙侵掠 此次脱兰斯瓦尔地方英国人之谋叛,罗德斯(Cecil Rhodes)实提倡之。彼盖海角殖民地之总理而且兼英属南非洲公司之总裁。相传彼并受英国政府中人之指使。一八九五年公司经理哲麦孙(Jameson)博士颇欲实行罗德斯之计划,乃率公司中之军队向脱兰斯瓦尔而进,以冀在约罕涅斯堡(Johannesburg)地方之英国人之响应。不意事机不密,所有叛徒均为荷兰农民所虏。
总统克律革不愿与英人言和 此次“哲麦孙之侵掠”适足以增加英国人与荷兰农民间之恶感。而荷兰农民亦得借口自卫大购军械。脱兰斯瓦尔共和国之总统克律革(Paul Kruger)极不愿与英国人言和。其时彼之势力极大,绝不顾外人之要求,而且与南方奥伦治自由国订攻守同盟之约。
荷兰农民之战 英国人至是宣言荷兰农民之居心在于侵占南非洲之英国人殖民地。而荷兰农民则谓英国人之言无非欲藉此为兼并荷兰农民所建设之两共和国之口实。一八九九年脱兰斯瓦尔与奥伦治自由国竟与英国宣战。荷兰农民战争殊力,而英国人之战略殊不得法。英国人中颇有以与荷兰农民战争为耻者,而其他诸国人——德国人尤甚——亦多表同情于荷兰农民。然他国迄无起而干涉者。英国人始败终胜,卒兼并二共和国为己有。
南非联邦之成立 英国人既得有南部非洲之地,统治有方,与其他诸殖民地同亦予以自治之权利。一九一〇年英国国会议决建设南非洲联邦(South African Union),一仿加拿大与澳洲之例。联邦中包有海角殖民地、纳塔耳及二共和国——奥伦治自由国及脱兰斯瓦尔。联邦之元首以英王所遣之代表充之,并有国会一。当一九一四年欧洲大战开始时,德国颇望南非洲荷兰农民之起叛。不意联邦总理波塔(Botha)将军十五年前本为荷兰农民之军官,不但平定一部分荷兰人之叛乱,而且征服德国所属之西南部非洲领土。同时英国所属之南非洲军队又侵入德国所领之东非洲,并遣兵入欧洲大陆以助战。此盖英国人给予殖民地以自由及自治之效果云。
其他英属非洲领土 此外英国人在非洲并有黑人所属广大领土三处。在海角殖民地之北者有伯楚阿那兰(Bechuanaland)保护国,其土人性情和平。在伯楚阿那兰及脱兰斯瓦尔之外者又有洛谛西亚(Rhodesia)一区,于一八八八年及一八九八年为英属南非洲公司所兼并,卒成英国之保护国。在非洲东岸者向内地至尼罗河源诸大湖止有英国所属之东非洲领土。此地为自南北上苏丹及埃及之要区,故形势上极为重要。
此外英国人又于一八八四年在巴布厄尔曼得(Bab-el-Mand)湾上得索马利兰(Somaliland)之地。在非洲西岸者英国人之势力中心有五:即冈比亚(Cambia)、塞拉勒窝内(Sierra Leone)、黄金海岸、拉哥斯(Lagos)及奈机立亚(Nigeria)是也。昔日凡此诸地皆系英国人贩卖黑奴之要埠,至今则英国人颇能尽力于开化土人,修明政治以自赎前愆焉。
南非洲之铁道不一而足。其一自海角城北上而至洛谛西亚之边境。英国人曾有建筑自海角至开罗(Cairo)铁道之计划。然西北有比利时之刚果自由国,东北有德国所属之东非洲,英国人之计划因之被阻。然自一九一四年以来南非洲荷兰农民有战胜南非洲德国人之举。故英国人建筑直贯非洲铁道之计划颇有实现之希望。大战告终,德国所领之东部非洲委任英国管理之,德国所领之西南部非洲则交诸南非洲联邦管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