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希腊独立战争

土耳其为欧洲之乱源 吾人在前数章中曾屡提及土耳其之王与土耳其与其邻国之纷争,邻国中尤以俄罗斯及奥地利之为患最烈。所谓“东方问题”者包括土耳其人之渐形被逐于欧洲以外,土耳其政府与财政之纷纠,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希腊及保加利亚诸国之建设诸大端。吾人欲明了其内容,不能不先明白欧洲土耳其帝国之原始。

土耳其势力之兴衰 自穆罕默德创设回教以来回教徒与基督教徒纷争不息。然至十四世纪时欧洲东南部方有回教徒入侵之险。其时有倭脱蛮者(一三二六年卒)率土耳其人征服小亚细亚一带地,与欧洲之君士坦丁堡遥遥相对。此种土耳其人以其酋长之名名其族,故有倭脱蛮土耳其人之称,以别于昔日十字军时代之塞尔柱土耳其人。嗣后其势力渐伸入小亚细亚、叙利亚、亚拉伯及埃及;同时并征服巴尔干半岛与希腊。至一四五三年东部罗马帝国之首都君士坦丁堡陷入土耳其人之手,此后二百五十年间欧洲各国莫不栗栗危惧。不久土耳其人并伸其势力于多瑙河流域几达德国边疆之上。威尼斯共和国与哈布斯堡族与土耳其人相持不下者凡二百年,至一六八三年土耳其人围攻奥地利之维也纳,然卒为波兰王索俾斯启(Sobieski)之援军所败。次年德国皇帝,波兰与威尼斯组织神圣同盟以与土耳其人战争者凡十五年,不久俄罗斯亦加入,至一六九九年土耳其人乃退出匈牙利。

喀德邻得黑海滨之地 自后土耳其虽不能攻人,然其力尚足以自守。数十年间俄罗斯与奥地利虽欲乘机思逞终无进步。至一七七四年俄罗斯女帝喀德邻第二竟得克里米亚及阿速夫海滨一带地,俄罗斯在黑海上之根据实肇基于此。同时土耳其政府并予俄罗斯以保护土耳其境中基督教徒之权,至于所谓基督教系希腊派之东正教,非罗马之天主教也。

俄罗斯在土耳其之势力 此种让步及其他种种条约关系似予俄罗斯以干涉土耳其内政之口实,与播弄土耳其基督教徒之机会。一八一二年当拿破仑东征俄罗斯以前,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第一强迫土耳其割让黑海滨之比萨拉比亚(Bessarabia)于俄罗斯。

塞尔维亚之建国 塞尔维亚人之作乱以叛土耳其已非一日。维也纳会议后不久若辈竟能建设独立之国家(一八一七年),都于柏尔格雷德(Belgrade),唯入贡于土耳其而已。此实十九世纪中欧洲土耳其帝国瓦解之始。

希腊民族精神之兴起 第二国之叛土耳其而独立者为希腊。希腊人之反抗土耳其亦已非一日,颇激起全部欧洲人之同情。近世之希腊人虽非尽古代希腊人之苗裔,其所用之语言文字亦与古代不同。然至十九世纪初年希腊人之民族精神忽然勃发,国内学者力能使近世之希腊文字成为文学上之文字,并利用之以激起国人爱国之热忱。

希腊之独立 一八二一年摩利亚(Morea)叛。希腊教之教士起而援助之,声言必扑灭异教徒而后已。乱事既起,半岛响应;双方杀戮之惨正复不相上下。一八二二年一月二十七日希腊之国民议会发表独立之宣言。

西欧表同情于希腊 在梅特涅心目之中以为此次希腊之叛乱更足以证明革命之危险。然西部欧洲人士因希腊之叛乱以民族自由为标帜故极表同情。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诸国之知识界中人群起集会以表示其赞助之忱。至于欧洲之基督教徒则群以希腊人之叛乱为一种反对异教虐待之正当战争,源源以军队与军饷接济之。假使西部欧洲诸国不起而干涉者,则希腊之独立或竟无成功之日亦未可知。

诸国之干涉 欧洲诸国间关于希腊叛乱之协商兹不多赘。一八二七年英国、法国、俄罗斯三国缔结伦敦条约,其理由以为流血战争使希腊及附近诸岛为“纷纠之牺牲,而且天天产生欧洲商业上之新障碍”,非设法阻止之不可,故三国间有协力以解决困难之规定。土耳其政府不允诸同盟之调停,其海军遂于一八二七年十月在那瓦里诺(Navarino)地方为联军所歼灭。土耳其政府乃宣布神圣战争以扑灭不信回教者,尤切齿于俄罗斯人。然俄罗斯力能抵抗土耳其人,不但竭力援助希腊之独立,而且强迫土耳其政府允窝雷启亚及摩鲁达维亚之独立,为他日罗马尼亚王国建国之首基。土耳其至是已无能再抗西部欧洲之联军。一八三二年希腊王国乃完全独立,迎立巴威亲王鄂图(Otto)为王。

第二节

克里米亚战争(一八五四年至一八五六年)

土耳其国内基督教徒之保护问题 一八五三年俄罗斯皇帝忽又得一干涉土耳其内政之口实。其时土耳其之基督教徒向俄罗斯皇帝诉称凡基督教徒之朝谒圣墓者每被土耳其人所阻,不能自由瞻仰各圣地。俄罗斯本以基督教徒之保护者自居,至是俄罗斯驻土耳其之大使要求土耳其政府予俄罗斯皇帝以保护所有土耳其国中基督教徒之权。

英法对俄之宣战 此种消息达到巴黎之后法国新帝拿破仑第三本急于参预欧洲政局者宣言根据法国与土耳其所订之条约凡保护旧教教徒之权利应由法国享有之。同时英国深恐俄罗斯占有君士坦丁堡足以断其通印度之路,亦劝土耳其政府毋允俄罗斯之要求。当俄罗斯军队入侵土耳其时,英国、法国竟合力以助土耳其,于一八五四年对俄罗斯宣战。

克里米亚战争 此次战争所以称为克里米亚战争者盖因战争中最烈之举为英国、法国两国军队合攻克里米亚南部之塞巴斯拖堡城费时甚久流血甚多之故。联军每胜一次,其损失每甚大。英国军队因国内饷糈不能源源接济故受苦甚烈。巴拉克拉瓦(Balaklava)与英喀曼(Inkerman)之二役英国、法国联军之损失与苦痛均甚巨大。然俄罗斯亦因军队损失甚多,军官之无能而腐败,及塞巴斯拖堡之失陷,无心久战。而且奥地利又将有援助联军之举,俄罗斯益惧。故一八五六年俄罗斯新皇帝亚历山大第二允媾和于巴黎。

巴黎和约 巴黎和约承认土耳其帝国之独立,并担保其领土之完全。自此土耳其得列于欧洲诸国之林,不再以野蛮政府为人轻视。诸国间并协定不再干涉土耳其之内政。宣布黑海为中立之领土,各国商船均得自由航行,唯战舰不许通过博斯普鲁斯(Bosporus)或达达尼尔(Dardanelles)二峡。总之,土耳其因各国干涉之故得以继续立国于东部欧洲,而为抵御俄罗斯势力南伸之砥柱;然土耳其王虽有维新之言,而内治之不修与国内基督教徒状况之困苦与昔无异。

第三节

巴尔干半岛之叛乱

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状况之不堪 吾人欲知土耳其治下人民之状况如何,观于一八七五年英国旅行家伊文思(Arthur Evans)之报告即可见一斑。据彼在波斯尼亚(Bosnia)与黑塞哥维那(Herzegovina)二省中所见,则除驻有西部欧洲各国领事之大城外,其他诸地基督教徒之荣誉财产与生命绝无安全之担保;盖土耳其之官吏对于回教徒之暴行每漠然置之不顾也。至于政府所征收之税,农民须纳其所产者十分之一,故担负独重。而且征税官吏每在秋收之前即着手征收现币,如农民无力输纳者则不许其收获,任其腐烂,或敢反抗则处以极酷之刑。

保加利亚之残忍事件 一八七四年秋收甚歉,人民状况益不能堪,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乃起而作乱,蔓延于巴尔干半岛。一八七六年菲利波波利(Philipopolis)附近之保加利亚(Bulgaria)人鉴于西部之乱颇抱乘机独立之意。乃刺杀土耳其之官吏数人。土耳其政府遂有所借口大肆虐杀,其残酷为土耳其史上所罕见。

葛拉德士吞鼓吹援助基督教徒 当欧洲诸国正在交换意见协商解决方法之际,塞尔维亚与蒙特尼格罗忽有与土耳其政府宣战之举,巴尔干半岛中之基督教徒群起向西部欧洲诸国求援。英国本为维持土耳其之最力者,故各国多视英国之态度为转移。其时自由党领袖为葛拉德士吞竭力主张打破英国与“不可以言语形容之土耳其人”之同盟。然是时自由党并不秉政,而保守党领袖的士累利又虑一旦斯拉夫种叛土耳其政府而独立必将与俄罗斯同盟以不利于英国。英国人始终主张为商业利害起见,凡有侵害土耳其之行动英国必须继续抵抗之;盖深知土耳其必不能为英国东方商业之害也。

俄罗斯大败土耳其 诸国间之协商既无结果,俄罗斯遂于一八七七年决意孤行。自对土耳其宣战之后俄罗斯之军队所向披靡,至一八七八年进占亚得里雅那堡(Adrianople)——此举无异欧洲土耳其灭亡之先声。英国政府乃提出抗议,然土耳其政府卒与俄罗斯订圣斯忒法诺(San Stefano)和约。承认塞尔维亚、蒙特尼格罗与罗马尼亚之完全独立;至于保加利亚亦允其独立而入贡于土耳其。

柏林会议 英国与奥地利二国因圣斯忒法诺条约之结果足以增加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之势力大为不满,乃强迫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第二将全部事件提出于柏林会议研究之。经过长期激烈之讨论,诸国卒承认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及蒙特尼格罗诸国之完全独立,保加利亚亦许其独立,唯须入贡于土耳其。俄罗斯皇帝得黑海东岸之地,包有巴统(Batum)与喀斯(Kars)诸镇。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则由奥地利占据而管理之。

保加利亚不满意柏林条约 柏林会议与五十年前之维也纳会议同,绝不顾及各国民族之希望。保加利亚人对于柏林条约尤为不满,盖若辈本冀与所有同种人合建一国,不意柏林会议之结果仅承认多恼河与巴尔干山间之地为保加利亚之领土。至于在山以南者强由基督教总督管理之,然仍在于土耳其与鲁米利亚(Roumelia)省之治下。其他在马其顿(Macedonia)与亚得里雅那堡附近之保加利亚人则仍受土耳其官吏之管辖。

保加利亚与东鲁米利亚之合并 根据柏林条约之规定保加利亚人遂着手于宪法之编订,并选巴腾堡(Battenberg)之亚历山大为亲王。国人以“保加利亚人自治保加利亚”为言,于一八八五年有革命之举,东鲁米利亚与保加利亚遂合而为一。至一九〇八年不再入贡于土耳其,保加利亚至是乃为世界独立之邦。

欧洲土耳其领土之日促 土耳其之领土至是仅留一带狭长之地,东滨黑海,西达亚得里亚海,其大部分之地名为马其顿。此地山脉错纵,人种复杂,故世人多称其地为“完备之人种博物馆”。沿爱琴海(Aegean)一带地及与希腊接壤之地类皆希腊人居之。在其东北两部为马其顿之保加利亚人。在其北者则有塞尔维亚人,务农为业。此种人之勤俭与东北部之保加利亚人相似,正如爱尔兰人之与苏格兰人相似。两种人之语言虽颇相仿,然均欲得马其顿地方而甘心焉。西部亚得里亚海滨之地则有阿尔巴尼亚(Albania)人,文明程度甚低,不甚守法。信回教者约三分之二,土耳其人每利用之以压制马其顿之基督教徒。至于土耳其人则巴尔干半岛中到处皆有其足迹也。

马其顿地方之纷扰 土耳其国中之人种既甚复杂,各人种之文明程度又复高下不齐,虽有良善之政府,统治已屡不易。而土耳其之政府则又以腐败无能著称。基督教徒中之为盗者每有掳人勒赎之事;各处时有作乱以杀死回教徒之为官吏者;回教与基督教时相冲突,故政府措施甚为棘手。或招怨尤,或激变乱。加以基督教徒每有从中煽惑之事,益足使土耳其之政府手足无所措也。

第四节

巴尔干半岛中之独立国

巴尔干半岛中之独立国 马其顿地方之人民直隶于土耳其,状况固甚困苦。然就巴尔干半岛中独立诸国——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与蒙特尼格罗——之成绩而论难称优美实足令主张半岛中小国独立之人为之丧气也。

希腊独立后之发达 希腊新王鄂图即位后倾向专制,极为国民所不喜,卒于一八六二年为国人所逐,改选丹麦前王之子佐治第一为国王。希腊之进步甚慢。山中盗贼横行,巡警束手,大为行旅之患。平原沃野耕种无方,农民之知识甚低,国家之课税过重。政府提倡教育始终不懈,而国民之不识字者至今尚占三分之一也。

希腊人之统一至今未成 希腊国内之状况虽不甚佳,然希腊人极有意于建设宏大开明之国家。卒因开凿运河,建筑铁道,开辟道路,及维持军队等事所费不赀,国家遂濒于破产。希腊人自以为道德上有解放其同胞之仍在土耳其治下者——如马其顿、小亚细亚、克里特(Crete)及其他地中海中诸岛之希腊人——之义务,于一八九七年与土耳其宣战,以冀实现其计划。战争之结果虽不得手,而希腊人始终播弄克里特之同种人起而作乱。乱事太频,卒引起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四国之干涉,起代土耳其负保护此岛之责。至一九〇六年乃予希腊王以选派此岛总督之权。克里特尤以为未足,遂于一九〇八年宣言与希腊合并,至一九一三年乃得土耳其之正式承认。

塞尔维亚之革命 民族自治试验之失败在巴尔干半岛中当以塞尔维亚王国为最。塞尔维亚脱离土耳其之羁绊者虽已垂六十年,然至一八七八年方宣布独立。至一八八二年其国君改用王号,自称米兰(Milan)第一,专制而昏庸。国民中之激烈者强国王召集国会,于一八八九年编订宪法。米兰第一大怒,宣言不愿为傀儡,乃退位。其子亚历山大继立,停止宪法,并请其父归自国外,尤失民心。一九〇三年亚历山大被某军官刺死,另选十九世纪初年运动独立之领袖迦拉佐治(Kara George)之孙迦拉佐治维奇(Peter Karageorgevitch)为王。

罗马尼亚之困难 罗马尼亚王国虽不如塞尔维亚之宫廷多故,然其政治上之纷扰与农业上之困难亦正不小。据其宪法之规定,国内政权几皆为有财产者所占有;新党中人常有不平之表示。然尤有甚于此者即国内农民之不靖是也。罗马尼亚之人民务农者占其多数,尝宣言自一八六四年佃奴解放之后若辈实为重利贷款者与专制地主之牺牲。唯当巴尔干半岛战争中,罗马尼亚受祸独少云。

保加利亚之隆盛 保加利亚于一九〇八年独立,为巴尔干半岛中最进步之国家。国中人口四百余万,宪法精良,升平无事。沿黑海滨之商埠商业日盛,故国家财力增加颇速。

蒙特尼格罗之立宪 蒙特尼格罗王国壤地褊小,人口仅约二十三万众,然竟为欧洲乱源之一。自一八七八年独立以来至一九〇五年间国君专制。至一九〇五年方被迫而宣布立宪,召集国会。至一九一〇年国君改称王。

第五节

欧洲土耳其之衰落

马其顿地方之虐杀 马其顿为土耳其最后之残余领土,故土耳其人极欲维持永久,然其政府绝不顾及其地人民之互相残杀。欧洲诸国虽明知其地常有虐杀、暗刺及盗劫诸事,然不敢夺其地以分予巴尔干半岛中之独立国——希腊、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盖恐反足以引起诸国间之纷争也。

土耳其之革命 近年以来土耳其国内有少数改革党曰“少年土耳其人”者渐形得势,其党人在军队中尤多,盖为军官者类皆稍明西部欧洲诸国之方法者也。一九〇八年在萨罗尼加(Salonica)地方有“统一进步委员会”之组织。七月中委员会宣言土耳其非有宪法不可,并谓政府不允若辈必群向京都而进。其时土耳其王阿卜都哈米德(Abdul Hamid)年已老耄无力抵拒,不得已允其要求下令选举议员。一九〇八年十二月国会乃正式开会,国王亲临典礼甚盛。此次“无血之革命”既告成功,欧洲各国无不瞩目,皆以为少年土耳其人为数既寡,又无宪政上之经验,今欲改革多年腐败之政府似不甚易。

奥地利合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 保加利亚遂乘机宣布完全脱离土耳其而独立。奥地利亦宣布合并土耳其所属之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二省。同时并尽力实行同化之举。排除所有与塞尔维亚联络之趋向。吾人试披览地图,即知此二地与奥地利之关系何如,盖二省之地实介于奥地利与其领土达尔马提亚(Dalmatia)及亚得里亚海滨各埠之间。一九一四年引起欧洲大战之事件即发生于波斯尼亚之都中者也。

少年土耳其人之困难 少年土耳其人所遇之困难日甚一日。若辈以为不许阿尔巴尼亚与马其顿诸地人民携带武器或系良策,因之遂引起种种之困难。盖诸地之人民本久有携带军器之旧习,而且随时有杀人或自卫之必要。阿尔巴尼亚人虽愿为土耳其人战,然志在利己;而且若辈并不愿尽纳税当兵之义务。故阿尔巴尼亚与马其顿诸地时有叛乱之事。立宪时代之纷扰反较昔日专制时代为烈。同时守旧之官吏及政客又有在都城中叛乱之举,不久平定。阿卜都哈米德被废且被禁,其弟即位称穆罕默德第五。少年土耳其人号称得势,然因反对之人甚多故其地位极为不稳。

意大利土耳其之战争 一九一一年九月意大利借口在的黎波里(Tripoli)之意大利人有受土耳其人虐待之迹乃与土耳其宣战。欧洲各国均以意大利之举动为不当提出抗议。意大利覆称彼不过援其他各国之例而行——合并常常纷扰之地以保护其国民之生命与财产而已。土耳其之兵力当然不如意大利之强。两方战事并不甚烈。意大利卒强占的黎波里与罗德斯(Rhodes)岛。少年土耳其党人以为如果让步必失民心;然因战争经年,且巴尔干半岛中又复有干戈再动之势,不得已于一九一二年十月割的黎波里以予意大利。而意大利并占在罗德斯岛。

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 其时希腊名相凡尼济罗斯(Venizelos)密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及蒙特尼格罗同盟以攻土耳其,一九一二年十月战端乃启。不意土耳其军队到处败绩,不数日保加利亚军队进占亚得里雅那堡,追逐土耳其军队以抵君士坦丁堡附近之地,希腊人则向马其顿与色雷斯(Thrace)而进。蒙特尼格罗与塞尔维亚之军队亦战败土耳其军队而进攻阿尔巴尼亚。

奥地利阻止塞尔维亚之发展 奥地利至是颇惧塞尔维亚或有伸其势力于亚得里亚海滨之势。假使俄罗斯于此时援助塞尔维亚,则欧洲大战或不必再待二年而后起也。塞尔维亚因之志不得逞。巴尔干诸国与土耳其乃缔停战之约,遣代表开和议于伦敦。欧洲诸国劝土耳其除其京都与京西附近之地外一概割让于诸国。土耳其不允,次年一月战端重启。土耳其仍复处处失败,五月间复媾和于伦敦乃割马其顿与克里特诸地以予同盟诸国。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然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与希腊互相猜忌,分配领土极为困难。保加利亚遂有向希腊与塞尔维亚宣战之举。一九一三年七月间两方战争甚烈,不意保加利亚四面受敌——土耳其人恢复亚得里雅那堡,而罗马尼亚人则侵其东部——力不能支,乃媾和于罗马尼亚都城不加勒斯多(Bucharest)地方。

不加勒斯多和约 巴尔干诸王国间在不加勒斯多所缔结之和约将欧洲土耳其之领土瓜分殆尽。土耳其王仅留其都城及其西方一带地,包有亚得里雅那堡之重镇。欧洲诸国力主建设阿尔巴尼亚为独立之国家,以阻止塞尔维亚之获得海港于亚得里亚海上。此种主张奥地利持之尤力。其他土耳其之领土则由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与蒙特尼格罗瓜分之。希腊得要港萨罗尼加、克里特岛及马其顿之大部。保加利亚则向南以达爱琴海之滨。塞尔维亚与蒙特尼格罗之领土则均倍于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