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欧洲与中国之关系

古代欧洲与中国 欧洲与中国之关系由来甚古。罗马皇帝中——包括安敦即马卡斯奥理略(Marcus Aurelius)——颇有与中国君主互相往还者。当中古八世纪时波斯之基督教徒所谓景教一派者曾有竭力传布基督教于中国之举。至十三世纪时芳济及多明我两派之托钵僧起继传道于中国之事业。威尼斯人马哥孛罗(Marco Polo)曾入中国,仕于元代。元亡明兴,欧洲与中国之交通中断。自好望角之航路开通以来欧洲与中国之商业关系方形重要。十六世纪初年葡萄牙商人运货物赴中国以易中国之丝茶。一五三七年葡萄牙人向中国租借广州南之澳门。

中国之闭关主义 然其时中国人极不喜外国人之入境。中国官吏多视外人为蛮夷。当一六五五年荷兰派使臣二人觐见中国皇帝,中国政府强令其行跪拜之礼以示尊卑之别。且其时中国之通商口岸仅限于广州一地。然英国、荷兰之商人仍接踵而赴之。

鸦片战争 欧洲各国人屡欲与北京政府直接往还,就中英国人之运动尤力,然始终不得要领。至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后欧洲与中国政府之关系方确定建设。其时中国政府曾有禁止鸦片输入之举,然英国商人因获利甚厚故不愿应命。一八三九年中国政府获英国商人之鸦片多箱,令英国人停止输入,英国人怒,逐与中国开衅。

通商口岸 英国人武器精良,不久即战胜中国,乃于一八四二年与中国订南京条约。中国允予英国以巨大之赔款,割香港以予之,并更开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四处为通商口岸,与广州同。美国亦乘机于一八四四年与中国订通商之约。

其他诸国人之在中国者 自鸦片战争以至今日,中国之外患无时或已。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得英国人之援助,于一八五八年与中国宣战,卒迫中国多开通商口岸,北京附近之天津即开放于此时。近来中国与外国之通商口岸常有增加,自欧洲诸国有要求中国租借地之举,中国几罹瓜分之大祸。

第二节

日本之强盛

日本进步之可惊 在中国之东北者有狭长之群岛,中包大岛四小岛约四千,此即日本帝国之中枢也。五六十年以前之日本闭关自守,与外间不相往来;至于今日则俨然为世界强国之一。其外交政策之变更与德国、法国诸国同为世界诸国所瞩目;其武人与政治家亦每能受英国、美国各国人之重视。日本之人民本亦属蒙古种,貌似中国人,其文化与美术亦渊源于中国,盖自六世纪时中国佛教自高丽传入日本后,日本方脱去其野蛮之习,而成为完全华化之国家也。

封建时代 日本古代之天皇名不甚著,自十二世纪后政府大权操诸幕府中将军之手,天皇则隐居于西京。其时日本之政治状况殆与同时之西部欧洲同。国内藩王曰大名者负固于各方,四乡堡垒林立,其权力之大正与西部欧洲中古时代之封建诸侯同。此种状况至十九世纪方变。

日本与欧洲之交通 欧洲人之知有日本始于十三世纪末年马哥孛罗之游记。西部欧洲人之赴日本者当推一五四二年葡萄牙之航海家品托(Pinto)为最早。不久耶稣会中之著名传道教士名沙未尔(Francis Xavier)者曾于印度果阿(Goa)地方传道于日本人,日本信徒乃伴之以赴日本。西班牙之传道士亦自小吕宋之马尼剌(Manila)渡海赴日本。相传三十年间日本竟有基督教堂二百处,信徒五万人。

基督教徒之虐杀及外人之被逐 然因基督教之主教举止傲慢之故,日本政府遂于一五八六年下令禁止国人不得信奉基督教。十年之后相传教徒被杀者有二万人。其时幕府中人每允少数荷兰与英国之商人设商行于江户(即今之东京)等地。然英国、荷兰两国人互相纷争,而日本银钱又复源源流出于国外,日本政府遂多方限制之。至十七世纪末年外人之在日本者仅有居于出岛之少数荷兰人而已。此后二百年间日本仍一返昔日闭关自守之旧。

海军提督培理与幕府之交涉 一八五三年美国之海军提督培理(Perry)携美国政府国书递诸“日本之君主”,请其协商保护美国人在海上遇险者之财产及生命,并请其予美国人以通商之特权。彼误以幕府中之将军为日本之君主,故提出其要求于幕府。幕府集会以讨论之,卒开通商口岸二处以与英国、美国两国人通商。

外人之被逐 以后欧洲各国颇有与日本订通商之约者,日本乃陆续开函馆、横滨、长畸、神户四港为通商口岸。然其时天皇不以幕府之通商主张为然,故时有攻击外人之举。一八六二年有英国人名理查孙(Richardson)者在江户西京途中为萨摩藩王之扈从所杀,英国军舰遂攻萨摩国之根据地鹿儿岛地方。此举影响于日本人心者极大,因日本人至是恍然于外国人实较己为强,而且深知非研究欧洲人之科学与发明则将与中国之命运相同。次年英国人又因日本人不许其商船驶入内海有炮击下关之举。日本人益觉有开放门户之必要。

天皇下令国民不得虐待外人 一八六七年明治天皇(一九一二年卒)即位,年仅十五岁。次年三月天皇请英国代表帕克斯(Sir Harry Parkes)及法国与荷兰二国之代表前赴西京。彼对于帕克斯随从之被日本人所侮辱极表歉意,并宣布凡国人有再无礼于外国人者即以违皇命论。至是日本人排外之时期可谓告终矣。

日本之政治革命 同时日本又有一种政治上之革命;幕府之权骤然衰落,至一八六七年十月将军竟不能不辞职,政治实权遂归诸天皇之手。天皇乃自西京迁都于江户,改名为东京。国内本多援助天皇以反对幕府者,至是亦愿放弃其称号及特权,一八七一年七月日本之封建制度正式被废。佃奴制亦一律废止,并取法欧洲以改组其海陆军。

实业革命 日本自维新以来进步之速世所罕见。至今日本人虽仍不改其旧式之工业,席地以坐,器械简陋,然同时西部欧洲之实业亦引入国中与旧实业并行不悖。学生之被遣赴欧洲美洲各国留学者数以千计;设大学于东京,改革教育制度。当培理赴日本时日本本无蒸汽机,至今则大纱厂以千百计,纺锤以百万计。其铁道之建筑以东京与横滨间之铁道为最早,至今全国铁道已达数千英里,交通极便。繁盛之城市渐形发达。东京有人口二百余万,大阪有一百余万。全岛人口约有五千四百余万。

日本之立宪 日本之工商业既有进步,人民遂有参政之要求。一八七七年人民有请愿立宪之举。四年后天皇宣布一八九〇年召集国会,并派人赴欧洲各国考察宪政。一八八九年宪法编成,付政权于天皇与二院制之国会。

第三节

中日之战及其结果

日本思推广其物产之市场 日本因有种种之改革,工商诸业均甚发达,遂不能不扩充市场于国外。其商民与商船在亚洲东部每能与欧洲诸国之商人相埒,而其商业之发达则远较西部欧洲各国为速。

中日战争 与日本隔一日本海而遥遥相对者为高丽,其地因中日与日俄二战而著名于世。中国与日本之争高丽已非一日。自日本商业发达后高丽之地骤形重要,卒引起一八九四年之中日战争。中国军队之旧式武器与组织当然不能敌维新之日本,故开战不久高丽半岛中即无中国军队之踪迹,移其战场于满洲。日本不久即占据旅顺口。中国政府曾求援于西部欧洲各国,迄无应者。迨日本强迫中国代表李鸿章承认高丽之独立并割让旅顺口及台湾于日本时,欧洲各国方起而干涉。

俄法德三国之干涉 俄罗斯、法国及德国对于中日战争本甚注意,至是乃有干涉之举,不许日本插足于亚洲之大陆。此次干涉之举,俄罗斯实为主动,盖彼固欲得辽东半岛而甘心者也。日本至是亦因战力已竭,且无强盛之海军,故不得不撤退满洲之军队。

俄罗斯获得在中国之权利 各国干涉之结果使中国倾心依赖俄罗斯,而俄罗斯亦遂利用机会以获得在中国之权利。中国因取回辽东半岛之故出巨款以偿日本。中国乃拟贷款于英国,俄罗斯不许,独假巨款约一万六千万元于中国,不需抵押之品。中国自是遂仰俄罗斯之鼻息,允俄罗斯之西伯利亚铁道得自伊尔库次克(Irkutsk)通过中国之领土以直达海参崴。而且俄罗斯为保护铁道起见其军队得以入驻满洲而无阻。俄罗斯一面假款于中国政府,一面驻兵于满洲地方,其势力之在远东遂为诸国之冠。

德国租借胶州湾 同时德国亦得借口之资以获地于中国。其时山东省中之德国传教士有被中国人所杀者,德国之舰队于一八九七年十一月驶入胶州湾,树德国旗以占领之。要求中国租借其地于德国,并予以敷设铁道开采矿山之权利为赔偿杀死教士之资。德国既占有其地,乃从事于海港炮垒之建筑。青岛一地遂一变而为德国之城,为德国他日扩充势力于远东之根据地。

俄罗斯租借旅顺口 俄罗斯皇帝本欲反对德国之举动,然卒决意援例向中国要求租借地。中国乃允租借旅顺口与其附近之领海于俄罗斯,订期二十五年,唯得续订,时一八九八年三月也。旅顺口一区唯中国与俄罗斯之船只得以出入,而俄罗斯即着手于炮台之建筑。至是俄罗斯遂得其多年希望终年不冻之海港。

英国租借威海卫及日英同盟 英国既悉德国与俄罗斯均有获得租借地之举,亦自香港遣军舰北上驶至直隶湾,要求中国租借威海卫,此地适介于德国、俄罗斯两国租借地之间。英国又以为非与日本交欢不可,故于一九〇二年与日本缔结攻守同盟之约,规定凡两国中有一国与他国战争时若有第三国参加者则其他一国有援助之义。例如日本与中国战争时若法国或德国有干涉之举,则英国必出兵以助日本。

第四节

中国之改革及拳匪之乱

中国之铁道 中国之开辟富源及修筑铁道诸事大都原于外力之压迫。中国最早之铁道为一八七六年英国人所筑之上海与吴淞间之铁道,凡长十五英里。然中国人因其毁坏坟墓大起反对。北京政府乃购其铁道,投其机车于河中。五年之后中国人仍用英国资本建筑铁道;一八九五年后外国投资者纷起,至今中国铁道已有数千英里矣。法国与德国均从事于开辟其势力范围以内之地;英国亦有自缅甸北上伸其势力于中国内地之举。中国铁道中当以北京汉口以达广东之干线为最重要。他日如果造成,其影响于中国之统一及发达定必甚大。

航政及邮电 一八九八年中国允外国商船得以往来行驶于中国之内河。至今中国沿海与沿江一带已有轮船公司多处,国内电线四通八达可与欧洲直接相通。无线电台亦已不止一处。邮政局始创于一八九七年,亦复布满国中矣。

内政之改革 中国自与欧洲各国交通以来政府之政策与理想不免大受影响。一八八九年皇帝下令此后各国驻京公使每年得入觐皇帝一次。不数年后凡外人入觐不必再行跪拜之礼。一八九八年普鲁士亲王亨利(Henry)游北京时中国皇帝竟与之行握手礼。

同年政府并下令仿照西法改良军队;建设学校以谋进步;派留学生赴欧洲游学;定注册及版权诸法;设农业学校;并设邮传部以收回管理之权。新闻记者亦多有以讨论时政为事者。

守旧党之反对 此种改革之举实行太骤,颇为旧党所不喜。旧党领袖为慈禧太后曾摄国政者。至是恢复其权力,推翻一切新政。而欧洲教士及商人之在中国者仍继续其侵略之运动,遂引起中国政府中人之反对而有拳匪之祸。

拳匪之乱 其时中国人反对外人最力者当推秘密结社之“义和团”拳匪。若辈与慈禧太后勾结以反抗外人。宣言外人为豺狼,全国人应急起以谋保国之策。

北京之暴动 拳匪之人数日众遂思以武力驱逐外人。拳匪本已得中国官吏及军队之同情不虞干涉。各省之外国教士及商民时有被杀者。中国政府虽力言尽力禁止人民之妄动,然各国驻京公使渐形恐慌。一九〇〇年六月二十日北京拳匪竟有杀死德国公使克林德(von Ketteler)男爵于途中之举。乃围攻各国使馆及天主教教堂,然终不得志。

诸国之干涉 欧洲诸国闻之决意出兵干涉。是年八月日本、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与德国之联军,自天津直入北京,以解使馆之围。中国皇帝及太后西遁至西安府,联军乃大掠宫中之宝藏以去。中国政府乃派李鸿章与各国媾和,中国许偿赔款四百五十兆两于诸国,并允解散国中反对外人之结社。

改革之重提 拳匪之乱既定,慈禧太后虽尚得势,而改革之举仍复进行。练新军,遣学生游学于国外。一九〇五年下令废科举之制。次年并有筹备立宪之诏。

第五节

日俄战争及中国之革命

日俄争高丽及满洲 拳匪之乱方终,战云又复弥漫于东亚。日本之不能不扩充市场于国外前已提及之。自俄罗斯占据满洲及旅顺口以来,日本已极不满意。不久俄罗斯又自高丽获得鸭绿江流域中之林业权,并遣哥萨克(Cossack)种人筑炮台于其地,日本乃提出抗议,盖日本固视高丽为其势力范围也。俄罗斯虽屡次允许撤满洲之军队,然屡次食言。而且俄罗斯本担保高丽之领土完全者,至是反有侵略其地之举。日本因与俄罗斯交涉终不得要领,乃于一九〇四年二月五日与俄罗斯断绝国交,开始战斗。

日本战备之优胜 日本战备本胜于俄罗斯,而且离战场较近呼应较便。至于俄罗斯之政府极其腐败,而国内又有革命之举。旅顺口与鸭绿江距欧洲俄罗斯之东境有三千英里之远,而交通之机关仅恃一线单轨之西伯利亚铁道而已。

俄罗斯在海上之失败 开战后之三天日本之海军即大败俄罗斯之海军于旅顺口外,击沉战船四艘,其余军舰遁入港中,日本海军遂围困之使不得出。五月间日本海军又大败海参崴方面之俄罗斯舰队,日本海军遂霸东亚。同时鸭绿江上之俄罗斯军队亦为日本军队所败而退走。而日本大将奥保巩所率之军队亦在辽东半岛登陆,以绝旅顺口之俄罗斯军与俄罗斯交通之路;不久并攻陷大连,以其地为日本之海军根据地。大将奥保巩并北向奉天以逼俄罗斯之军队。而大将乃木希典则围攻旅顺口。旅顺口壁垒坚固攻击不易。同时两军又相持于旅顺口以北奉天以南一带地。十月间日本军队大败俄罗斯军于奉天之南,俄罗斯大将苦鲁巴金(Kuropatkin)援救旅顺口之计划遂不能实现。入冬之后日本军队攻击旅顺口益力。一九〇五年一月一日旅顺口之俄罗斯军队力不能支而降。此次日本军队围攻其地者凡七阅月,两方军士之死伤者不可胜计,其惨酷为历史上所罕见。

日军攻陷奉天 日本军队组织之完备与精密实可惊人,各处军队均能用电话与东京陆军省直接交通。军队中纪律极严,故病院中不致有传染之虞。俄罗斯军队之注意卫生亦远胜昔日。二月下旬战争复始,两方相持不下者凡三周之久;然至三月九日俄罗斯军队忽弃奉天而北遁,盖至是俄罗斯军队中死者已达四万人,伤者达十万人以上矣。

俄罗斯海军之覆灭 俄罗斯政府既悉其太平洋上之舰队已为日本所败,乃遣波罗的海中之舰队远赴东方,五月中抵高丽海峡。数小时之间其军舰为日本海军上将东乡平八郎击沉者凡二十二艘,被夺者六艘。至是俄罗斯之海军可谓全部覆灭矣。

朴次茅斯条约 美国总统罗斯福(Roosevelt)深恐战争之无限延长,乃根据海牙(Hague)公约之规定设法调和。既得日本与俄罗斯两国驻在美国使臣之同意,一方面并探悉中立诸国之态度,乃至书于俄罗斯皇帝及日本天皇劝其媾和。两国君主均赞成其议,乃于八月九日开和平会议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之朴次茅斯(Portsmouth)。九月五日和约告成。俄罗斯承认日本在高丽之势力为无上,唯仍维持高丽之独立。日本与俄罗斯均退出满洲;唯俄罗斯在辽东半岛及旅顺口之权利则让诸日本。最后俄罗斯并割库页(Sakhalin)岛南部之地于日本。

中国之建设共和 日俄战争虽终,而外人则仍未能忘情于中国。然中国近年来进步之速不让日本。国内新党中人颇恨满清政府之统治无方,必欲推翻之以为快。一九一一年冬间长江以南一带群起革命。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清帝退位,改建共和政体,为亚东最大之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