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欧洲诸国之陆军及海军

一九一四年之战争 一九一四年八月欧洲最激烈之战争开始。军队人数之众为亘古所未有;所用武器之坚利亦为亘古所未有;其影响于世界之巨亦为亘古所未有。世之有思想者类以此次战争为出诸意料之外。不信欧洲诸国之政府竟敢负此破坏世界和平之责任。然不意竟有战争。此次大战实为欧洲史上最重要之事实,吾人不能不求其原因之所在,与各国争持之问题为何。

欧洲武力主义之发达 自一八七〇年至一八七一年普鲁士战败法国以来,五十年间西部欧洲诸强国间并无战争之迹。此为欧洲升平无事之期。然各强国间始终专心致志于军备之扩充与军器之设备。普鲁士实为提倡武力主义之领袖。二百年前普鲁士曾欲以武力而成为强国。然近世普鲁士之军队实始于拿破仑战败普鲁士于耶拿之后。盖自后普鲁士之政治家知旧式常备军之不可恃,不能不赖“全国皆兵”(the nation in arms)之征兵制也。然欲实行全国皆兵之制须避拿破仑之怀疑。普鲁士政府乃令其国民皆受短期之军事训练,训练之后乃令其退伍而为后备兵。因之常备军之数并不增加,而一旦有事则可用之兵为数甚众。而且普鲁士之训练军官尤为精密。

此种已经改良之军队曾有功于推翻拿破仑。全国皆兵之制相沿不废。五十年后威廉第一与俾斯麦欲独霸国中与奥地利宣战时遂增加每年征兵之数,国民从军之期由二年延长至三年,后备之期延长至四年。因之普鲁士军队之数竟达四十万人之众,于一八六六年战败奥地利。他日法国之失败与德意志帝国之统一盖皆普鲁士军队之力也。

其他诸国之军备 自普鲁士于一八七〇年至一八七一年间战败法国以来,欧洲诸国除英国外莫不仿普鲁士之征兵制而踵行之。凡国民之身壮无疾者均须入伍二三年,再退而为后备兵以备随时奉命从军之用。政府每任用多数教师负教育兵士之责,加以军器发明日形精锐,改良设备所费尤为不资。

国民负担之重 欧洲各强国既争先恐后以扩张其军备,各国陆军之人数为之大增,而国民之负担亦为之加重。当大战开始时德国法国二国之陆军各有四百万人以上;俄罗斯有六七百万人;奥地利匈牙利得二百五十万人以上。英国之陆军不及二十万,驻在欧洲者又居其少数,盖英国之募兵方法与美国同类以志愿军补充之,并无征兵之制也。

英国之海军 然英国之国防端赖海军,而英国海军力之雄厚实为世界之冠;盖英国固以“二强海军”(two powers'navy)为其海军政策之标准者也。英国所以必有强盛海军之理由一在英国人浮于地,国内所产之食粮不敷供给,故不能不自外国输入以资维持。而且英国工业甚盛,与商业有密切之关系。故一旦英国失去其海上之霸权,则其衰亡可以立待。

德国之海军 然其他诸国对于英国之独霸海上多不甘心。若辈对于英国殖民地之广大本怀猜忌之心,而其急于市场之获得与商业之保护亦与英国等。二十世纪以来商业上足为英国之敌者厥唯德国。德国皇帝威廉第二自始即有意于海军之整顿,二十年前曾谓德国之将来必在于海上。故一八九七年德国国会通过振兴海军之议案。自后海军之扩充极其迅速,几有凌驾英国之势,英国人乃大惧。英国政府遂亦增加其战舰之数目及吨数。其他诸国亦纷起仿行。故欧洲各国除陆军军费外又加以海军军费负担倍重于昔焉。

第二节

和平运动

海牙和平会议之召集 军费既甚浩大,再加以恐惧战争之心,遂引起一部分人之弭兵运动。第一次减少军备之运动始于俄罗斯皇帝尼古拉第二其人。彼于一八九八年提议召集世界各强国代表开会于荷兰之海牙(Hague)以讨论之。此次会议与昔日之维也纳会议及柏林会议不同,非战后之和平会议及平时之弭兵会议也。

第一第二两次之和平会议 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于一八九九年开会,对于限制军备绝无成绩之可言;唯决定建设一永久之“公断法院”(Court of Arbitration),凡各国间之争执“无关于国家荣誉及存亡”者均可提诸法院以求裁判。然因无法可以强迫各国之提起国际诉讼,而且足以激起战争之祸源又复除外,故所谓公断法院有同虚设。第二次开会于一九〇七年,规定埋藏地雷,炮攻孤城,及战时中立国之权利等。然自大战开始后此种规则亦复有同具文。

各国间之和平条约 自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开会之后各国间之互订公断条约者有一百三十余种之多。规定凡无关国家存亡独立荣誉及第三者利害之争执,均以国际公断方法解决之。近来诸国间甚有将“所有可用法律解决之问题”一律提出公断者。

其他和平运动 除海牙和平会议及公断条约外,尚有其他种种和平运动,故世之乐观者多以为此后或不致再有大战之发生。国际上各种公会及结社在大战前常有增加,而且各国人民间亦多有共同之利害,故有互助之必要。

社会主义 国际和平运动之最有力者社会主义亦居其一;盖社会主义本系一种各国工人之国际运动,其公共目的在于废止“生产机关”之私有制。社会党人常常开国际公会而且互以“同志”(comrades)相称。对于政府之实行帝国主义者每肆攻击,以为投资远地之利益独为富人所享有,因投资而起之战事与工人实无关系。而且社会党人力言战争之祸以穷人所受者为最烈。故极端社会党人多系反对武力主义者。所谓反对武力主义即不愿当兵之谓,社会党人之因此被拘者不一其人。然自一九一四年战端既起之后,各国之社会党人大都热心于战事,故若辈之反对帝国主义或反对扩充领土之战争,此属空言而已。

第三节

各国间之争执

帝国主义与近东问题 欧洲大战发生之最要条件吾人在前二章中已述及之,一为帝国主义,一为近东问题。吾人曾述十九世纪后半期欧洲诸国之如何争获殖民地或商埠于非洲与亚洲,对于土耳其衰替之利益之如何虎视眈眈。兹吾人不能不再略述五十年来各强国间之如何竞争及一九一四年夏间战争之如何爆发。

法意二国在非洲之冲突 第一,吾人须知非洲之如何探险及其分割。非洲北岸沿地中海一带之地大部分属于法国,故法国对于意大利英国及德国先后均有冲突之事。法国领地阿尔及利亚于一八三〇年征服,于一八七〇至一八七四年完全占领,有邻国二——即突尼斯与摩洛哥是也。法国借口于突尼斯土人之骚扰阿尔及利亚边疆,乃于一八八一年遣兵征服之。意大利本欲得其地为己有者,今法国竟捷足先得大为失望。意大利因之遂与俾斯麦携手,加入德国与奥地利之同盟,即现代有名之“三国同盟”也。

法国与英国在埃及之冲突 英国与法国在埃及之冲突,吾人上已述及之。英国人既握有埃及之财政权,法国被屏,法国人乃大恨。一八九八年英国大将启拆涅征服苏丹损失殊大,彼未抵法绍达以前忽有法国探险家麻向自非洲西部越内地以达其地,高树法国之三色旗。此种消息既达伦敦与巴黎,英国、法国二国人莫不惊震。假使法国不让步者,则二国间之战祸几不可免。自有“法绍达事件”英国与法国之感情益恶。二年之后英国与南非洲荷兰农民战争时法国公然表同情于英国人之敌,二国之意见益左。英国人之居于法国者每受法国人之凌辱,两国人至是竟互以“世仇”相称。

爱华德第七与协约 然此种情形于四年之内忽然大变。英国王爱华德第七于一九〇一年继其母女王维多利亚之后而即位,颇喜法国,而法国人亦独爱王。二国之政治家遂竭力利用机会以恢复二国之和好。至一九〇四年英国与法国乃有缔结“协约”(entente cordiale)之举,以解决所有两国间未决之困难。此次协约他日竟成为世界史上最重要事实之一。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之利益,而英国则承认法国在摩洛哥之利益。协约既订二国人莫不大喜;法国海军兵士游行于伦敦通衢之上时英京人士欢声雷动;法国人亦开始赞美盎格罗萨克森人之性情优美矣。

英日同盟及英俄协约 英国与法国缔结协约外,并与日本缔结同盟,英国孤立之局至是乃破。当日本与俄罗斯战争之后言归于好,合力以和平方法侵略中国之满洲,英国亦乘机与俄罗斯携手。此种结合实出吾人意料之外,盖英国人久以印度边疆之乱系俄罗斯人所嗾使者。且英国人本恨俄罗斯政府之专制,伦敦一城实为俄罗斯革命党逋逃之薮。然至是二国竟有协商之举。一九〇七年英国与俄罗斯合订协约,限二国之侵略亚洲于波斯一地,其他各地之划界问题至是解决。

其他诸小国 英国除与法国及俄罗斯订有协约与日本订有同盟之外,并与丹麦及葡萄牙携手,而英国之公主亦嫁于挪威与西班牙之王为后。

德国之怀疑 英国之友中有一强国焉独不在内,即德国是也。德国皇帝威廉第二虽为英国王爱华德第七之甥,然二人自始即意见相左,而两国之富强相等,亦复互相猜疑。德国人以为英国王所缔结之同盟及协约其目的无非在于抵制德国、奥地利与意大利所订之三国同盟,思破坏之以为快。

德法两国在摩洛哥之冲突 故德国于一九〇五年得奥地利之后援,反对英国与法国协定摩洛哥事件。德国谓德国人在摩洛哥地方亦有利害关系,加以德国皇帝措词激烈,欧洲方面产出一种“战争之恐慌”。法国乃允开公会于阿尔及西拉斯地方,决定予法国以摩洛哥之警察权,唯担保摩洛哥之独立。然法国因握有警察权之故五年之间着着进步;摩洛哥之独立名存而实亡。故德国于一九一一年遣巡洋舰驶往摩洛哥海边之亚加得(Agadir)地方为示威之举。德国与法国几启战端。法国乃割刚果河上之地于德国,德国方允法国得自由处置摩洛哥之地。

欧洲战祸之日迫 亚加得事件既发生,英国人大惊。其时欧洲人均以为战祸已近在眉睫断难幸免。德国之主战者以此次事件实为德国之一大失败,盖法国仍得占有摩洛哥也,乃要求政府以后办理外交应取强项之态度。法国与英国之激烈者亦以德国显欲凌辱二国于世人之前,而德国反得刚果河上之地实难容忍。其结果则各国再竭力从事于军备之扩充。

第四节

近东问题

一九一一年德国与英国间之战争虽幸而免去,而奥地利与俄罗斯之关系又复日益紧张,战机四伏。盖自巴尔干半岛之战祸重起后奥地利与俄罗斯之旧恨复兴,不久竟产出欧洲之大战。吾人欲明了两国之关系,不能不略述一八六六年后奥地利之历史。

奥地利国内之民族 奥地利自一八六六年为普鲁士所败后即脱离北部德意志同盟而独立。其领土自十三世纪以来尝有增加,极为复杂。国内之最困难问题莫过于调和奥地利本部之德国人与匈牙利人及多种斯拉夫人——如波希米亚人、波兰人、哥罗西亚人——之感情。一八四八年奥地利之内乱即原于人种之复杂,吾人曾述及之。至一八六七年奥地利与匈牙利分疆而治,有如独立之二邦。西部诸省合加里西亚与达尔马提亚诸地而成奥地利帝国,都于维也纳。东南则有匈牙利王国及其他行省,都于布达佩斯。奥地利皇帝虽兼任匈牙利之王,然国内有国会二,一在维也纳,一在布达佩斯。故二国之合并无异二国之联邦。凡二国公共之政务如财政,外交及陆军三者由两国国会之联席会议曰“代表会议”者处置之。然此种计划仍属暂时救济之方法。盖匈牙利之贵族桀傲不驯,深知奥地利之有赖于匈牙利,故匈牙利不但有所要挟以获得独立,亦且设法以左右两国政府之政策也。

斯拉夫人之不满 奥地利、匈牙利国内之斯拉夫种人对于二国之组织颇不满意,以为如此则德国种人与匈牙利人之地位在若辈之上也。加以斯拉夫种中又有捷克人哥罗西亚人与剌提尼亚人等之支派,语言文字各不相同,而奥地利、匈牙利之政府每播弄其间以便收渔人之利,此即所谓“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之政策也。其结果则各民族间之感情益形恶劣。

俄罗斯援助南斯拉夫人 奥地利国内之人种既甚复杂,加以所谓南斯拉夫(Jugo Slavs)者其人种分布于奥地利、匈牙利之境外巴尔干半岛一带地方,益足为奥地利、匈牙利之患。自土耳其帝国衰替以来俄罗斯即以巴尔干半岛人民之保护者自居,奥地利之政策当然难免与俄罗斯冲突。此种情形至一八七八年奥地利因有英国与德国之援助,竟开柏林会议以阻止俄罗斯之计划时益著于世。

奥地利合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 柏林会议允许奥地利得占据土耳其之二省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此后三十年间奥地利之经营二省不遗余力,殊得其地人之欢心。然当一九〇八年土耳其国内有革命之事,似有中兴之望。奥地利深恐二省之复入于土耳其也故遂正式合并之。其邻国塞尔维亚乃大恨,盖二省中之居民本属南斯拉夫种而塞尔维亚又本抱有联合二省及蒙特尼格罗以建一南斯拉夫大国之志者也。俄罗斯亦颇抱不满之意,然因德国有以武力援助奥地利之宣言,而俄罗斯又自与日本战争及国内革命以来元气未复,故不得不隐忍也。

塞尔维亚之计划为奥地利所破 受此次合并之影响者当以塞尔维亚为最切。尽至是塞尔维亚入海之希望显然断绝,而国内出产又不能不经过敌国以达于多瑙河也。塞尔维亚之地位遂一变而为仰他人鼻息之国家,而国势亦因之大衰矣。

塞尔维亚在巴尔干战争中之所得 当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三年巴尔干诸国战争时塞尔维亚之领土向南发展,几可经阿尔巴尼亚以达亚得里亚海。奥地利又加以干涉,必欲建设阿尔巴尼亚王国以阻梗之。塞尔维亚人以为战后应得之物又为奥地利人所剥夺,对于奥地利益形切齿。

一九一三年之危机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终了之日已兆次年欧洲大战之机。奥地利虽能破坏塞尔维亚入海之计划,并能建设阿尔巴尼亚王国以牵制之;然塞尔维亚之领土倍于战前,而世人亦多虑塞尔维亚或乘其战胜之余威实现其建设南斯拉夫国家之计划。德国本表同情于奥地利者,而俄罗斯则群知其倾心于塞尔维亚及南斯拉夫种人者。

德国之地位 德国假示其畏东邻俄罗斯之意。而且德国对于俄罗斯“联斯拉夫主义”以独霸巴尔干之计划尤所不容。盖一旦俄罗斯占有君士坦丁堡,则德国之大计划将无实现之希望也。所谓大计划即自柏林起筑铁道一经巴尔干半岛以达于巴格达(Bagdad)而抵波斯湾是也。其时德国之铁道计划已得土耳其政府之同意,不过英国与法国之反对尚未消除耳。然德国人仍着手于铁道之建筑。不意塞尔维亚有起而为梗之事,而土耳其之国运亦忽有朝不保夕之势。因之“联德意志主义”与“联斯拉夫主义”两种精神遂成对峙之局。

一九一三年之战备 当一九一三年时各国莫不汲汲于战备。德国国会于七月中议决增加非常军费一千兆马克。法国亦将国民从军之期自二年延长至三年。俄罗斯亦大增军费,并请法国总司令霞飞(Joffre)入国商酌改良军队之方法。奥地利、匈牙利亦复尽力于炮兵之改良;英国之海军亦大加整顿:即比利时亦实行全国皆兵之制,其理由以为德国造铁道于比利时边疆一带其意显在侵犯其中立,故不得不未雨绸缪云。

第五节

战争之开始

奥地利皇储之被刺 同时主张和平之人并不失望。英国之政治家尽力于解除各强国间之误会。英国甚至允许德国得修筑巴格达之铁道以消除德国对于英国之恶感。德国之政治家亦颇尽力于和平运动。然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忽有一事发生,欧洲和平之局乃破。奥地利皇储斐迪南(Francis Ferdinand)大公与其妻出游于波斯尼亚,在舍剌泽奉(Sarajevo)城中被刺死。先是塞尔维亚政府曾劝奥地利之大公毋游其地,谓恐难免有阴谋暗杀之事发生。奥地利以为塞尔维亚之政府实有暗助此种阴谋之嫌疑,故须负此次暗杀之责任。然一月之后奥地利方有所举动。七月二十三日奥地利致最后通牒于塞尔维亚,要求塞尔维亚禁止所有新闻纸上学校中及各种结社之反对奥地利运动;凡文武官吏之反对奥地利者一概免职;奥地利得派法官参预审判罪人之事;凡此诸端均限塞尔维亚于四十八小时内答复。塞尔维亚不得已允许其要求,唯对于最后之条件不能同意。然亦愿提诸海牙之法院中公断之。奥地利不允,维也纳人闻之莫不欣喜。

德国之态度 一九一四年七月下旬殆为世界史中最有关系之时代。其时俄罗斯对于奥地利与塞尔维亚之冲突,显然不能袖手而旁观。至于德国则宣言若奥地利被俄罗斯所攻,则德国必尽力援助奥地利。俄罗斯、法国与英国之外交家多主张将奥地利与塞尔维亚之困难提诸海牙法院解决之,并谓此系二国间之冲突与其他诸国无干,德国人独不谓然。盖德国之意在于严惩塞尔维亚也。

德国之宣战 七月二十八日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宣战,俄罗斯遂下动员之令。德国以为俄罗斯之目的在于攻击德国,故于八月一日与俄罗斯宣战。德国同时并向法国询其态度如何,限十八小时内答复。法国政府之答复甚为模棱,一面亦下动员之令。德国遂于八月三日对法国宣战。然德国军队已先一日向法国而进。八月二日德国军队进占中立之卢森堡,德国并致最后通牒于比利时,限十二小时内答复,询其究竟允许德国军队之通过其国境否。如其允许则德国必尊重比利时之领土与人民;否则以敌人对待。比利时政府答称其中立为各强国所议决与担保,如有侵犯者誓竭力抵抗之。

英国之加入战争 英国虽无出兵援助法国与俄罗斯之义务,然于八月二日致书德国政府声明英国对于德国海军之攻击法国海岸断难应允,盖离英国太近,且英国之心存猜忌为时亦已甚久也。二日之后英国政府闻德国军队有入侵比利时之事,外交大臣葛累(Edward Grey)乃致最后通牒于德国要求德国尊重比利时之中立,并限于十二小时内答复。德国总理复称为军事上必要起见德国军队不能不经过比利时云云。英国遂正式向德国宣战。

一九一四年之交战国 不久日本亦对德国而宣战。土耳其亦于十一月决定与德国及奥地利联合。自战争开始以后三月之间一面有德国奥地利与土耳其诸国,一面有塞尔维亚、俄罗斯、法国、比利时、英国、蒙特尼格罗与日本诸国,两相对垒。意大利宣布严守中立,以为无援助奥地利与德国之义务。盖意大利一八八二年加入三国同盟时原议德国与奥地利一旦被攻则意大利方有援助之责,今德国与奥地利既显然为挑衅之人,故意大利自以为当然可以中立云。国际政情之变幻盖如是之不可测焉。

德国加开战之责于英国 英国内阁总理爱斯葵斯既宣布英国与德国已在战争状态之中,德国人遂宣言此次战祸之发生英国应负其责任。德国总理柏特曼和尔味(Bethmann-Hollweg)向下议院声称假使英国政府果能力劝俄罗斯毋预奥地利与塞尔维亚之事,则欧洲战争必可幸免。盖德国人以为奥地利之惩戒塞尔维亚颇有理由,其他诸国断无横加干涉之理。英国政府亦明知之,今竟故犯之,则大战中生命财产之损失当然由英国负责。

英人之见解 关于德国人之意见《伦敦时报》于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五日有下述之论调:“假使英国政府果如德国人之言而向俄罗斯声明,则英国政府无异宣言英国将援助德国与奥地利以反对俄罗斯。诚如德国人之言则所有交战之强国均须负责,盖若辈均不曾为与若辈现在所为者相异之事也。例如假使法国而不援助俄罗斯,则法国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俄罗斯不关心塞尔维亚之存亡,则俄罗斯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德国不愿援助奥地利,则德国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奥地利不致最后通牒于塞尔维亚,则奥地利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