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一九一四年与一九一五年之战迹

德军入占巴黎之被阻 德国人之入侵法国分三路而进,一经比利时,一经卢森堡以达香槟(Champagne),一自麦次(Metz)以达南雪(Nancy)。比利时人竭力抵抗,德国军队之被阻者前后凡十日,此次延期实大有利于法国。然德国之枪炮极利,故于八月七日攻陷列日(Liège)重镇,至八月二十日即占领比利时都城布鲁塞尔(Brussels)。法国军队因有英国之援助,第一次在那慕尔(Namur)附近与德国军队对垒。那慕尔虽为法国有名之要塞,然亦为德国之巨炮所攻陷,时八月二十二日也。法国与英国之联军向南而退。德国西路之军队至九月一日已进逼巴黎,相距仅二十五英里。法国政府不得已移至波尔多城,一面巴黎亦着手于抵抗围困之预备。

然自九月五日至十日间法国大将霞飞所统之军队大败德国军队于玛伦河(Marne)上,形势为之一变,巴黎被陷之险至是幸免。德国军队向北退驻于耍松(Soissons)至来姆斯(Rheims)间之邱上。英国与法国之联军尚未追蹑而至,德国军队已掘壕为久居计矣。

比利时之征服 德国人袭击巴黎之希望既绝,乃着手于征服比利时。十月十日攻陷安特卫普(Antwerp)。比利时全国除俄斯坦德(Ostend)西南一隅外,均为德国军队所占有。德国人本欲进攻卡力斯(Calais),以其地为进攻英国之根据。然在伊塞河(Yser)上被阻。

德国占据法国东北部 自战争发生之后三月之中德国人已占有比利时,卢森堡及法国之东北部。诸地本实业甚盛之区,城市林立,场圃相连,又富于煤、铁诸矿产,德国人得之大足以增加其战斗之实力。唯德国颇尽力于破坏工厂中之机器,砍断所有果子树,毁坏矿场,大伤法国元气,其方法殊太忍也。

在法国之永久战线 自玛伦河及伊塞河两次战役以后虽常有战争而且死者无算,然四年之间两方战线无甚变更。德国军队不能南下,而英国与法国之联军亦无力北上。两方均掘壕作久战计,继续从事壕战,助以机关枪、开花弹及过山炮等。飞机往来于空中以探敌军之地位及其动作,常常抛掷炸弹以中伤之。自双方应用毒气与流火以来战祸尤惨。

东面之战事 至于东部欧洲方面,则俄罗斯行军之敏捷颇出吾人意料之外。俄罗斯军队侵入东部普鲁士颇为得手,德国不得已分其西部军队以御之。玛伦河上战役之失败此为主因。然德国大将兴登堡(von Hindenburg)于一九一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一日间大败俄罗斯军队于坦能堡(Tannenberg)地方,俄罗斯军队遂退出普鲁士境。俄罗斯军队之入侵奥地利者较为得手。在加里西亚境内所向披靡。然因德国与奥地利联军在波兰一带活动之故,俄罗斯军队不得不退出奥地利境。一九一五年之冬俄罗斯人思越喀尔巴阡山(Carpathian)以入侵匈牙利,卒因饷需缺乏,故死者甚众,毫无结果。一九一五年八月俄罗斯不能再守华沙及其他波兰诸城,而德国人则进占库尔兰(Courland)、里窝尼亚(Livonia)与爱沙尼亚(Esthonia)诸地,故德国不但得有波兰,而且亦占有重要之俄罗斯国土也。

日本之加入战争 一九一四年八月二十三日远东之日本亦对德国而宣战。其理由有二:一在履行英日同盟之条约。英日同盟始订于一九〇二年,重订于一九〇五年及一九一一年。英国至是求援于日本以保护其远东之商业,日本急允之。然日本人以为远东之德国势力不去,则其目的难达。故日本遂于八月十七日提出最后通牒于德国令其缴出中国之胶州以“维持远东之和平”,限德国八月二十三日答复。德国不允,日本遂于八月二十三日对德国宣战,遣兵经过中国之中立国境以攻青岛,于十一月中旬陷落之,乃背其缴还中国之言占为己有。胶州问题他日为巴黎和会中争点之一。

土耳其之加入战争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土耳其加入战争以援助德国与奥地利。土耳其王下令回教徒群兴“神圣之军”以与回教之敌战。英国人遂乘机于十二月宣布埃及完全脱离土耳其而独立,另选新王以统治之,而受英国之保护。英国军队侵入美索不达米(Mesopotamia),于一九一七年三月攻陷名城巴格达。并逼巴力斯坦(Palestine)之土耳其军,一九一七年十二月陷耶路撒冷(Jerusalem)城。

当一九一五年英国与法国之联军入攻君士坦丁堡大为失败。是年四月联军因有澳洲及新西兰之援军思进逼达达尼尔(Dardanelles)海峡。土耳其军队因有德国之军官及军器故战功甚盛,联军之死伤者数达万人,终不能得一根据地于加利波利(Gallipoli)半岛之上。数月以后英国政府自承此举之失策,乃放弃其计划。

意大利加入战争 一九一五年五月意大利决定不再取旁观之态度。意大利人本无所爱于奥地利。加以恢复“未经收回之意大利”(Italia Irredenta)之机会似乎已至。所谓“未经收回之意大利”系指特棱特一带伊斯的里亚一部分及的里雅斯德(Trieste)海港与达尔马提亚沿岸一带地而言,盖诸地皆奥地利之领土而其人民则皆属意大利种者也。因之德国与奥地利之战线又增加一处。

战争第二年之交战国 战争第二年之交战国一面为中部欧洲诸强,与俄罗斯、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塞尔维亚、日本、蒙特尼格罗及圣马力诺(San Marino)诸国对垒,——交战之国共得十二,而遍布于世界之全部。不久中立之国亦先后加入战争焉。

第二节

海上之战争

德国商业之破坏 欧洲大战中最大之问题其影响及于世界全部者厥为海战。当战争初起之日世人均以为英国与德国间必将有极其激烈之海战,不意始终无此事之实现。德国之战舰多蛰居于本国之海港中,绝无用武之地。其商船亦多藏于本国或中立国之境内。故不久德国之海上商业即完全消灭,而英国遂独霸于海洋之上。假使德国无海底潜艇之发明,则德国欲抵抗英国之海上霸权几乎无望。而海上战争实最有关于各国之成败者也。

封港与海底潜艇 英国虽封锁德国之海港汉堡、布勒门诸地、基尔运河及波罗的海之出口,以断绝德国对外之交通,然德国之海底潜艇仍时时潜出以击沉英国之商船或战舰。英国政府规定凡中立国船只之赴荷兰、挪威及瑞典诸国者均须在奥克尼(Orkney)群岛上之刻克窝尔(Kirkwall)埠受英国政府之检查,以便知其载有军用品否,并确定其货物是否运至德国。不久英国政府又宣言凡食粮之运往德国者均以军用品论,其理由以为德国食粮充足则有继续战斗之力,故食粮之为用实与军火无异。

德国潜艇战区之扩充 德国人以为英国此种举动显然“欲使德国人民饥饿而死”。德国政府乃亦宣布英国附近之海为战区,凡敌人商船之经过其地者均击沉之。同时并通告中立国船只毋再冒险驶入区内。昔日凡战舰捕获敌船时如所运之货物果系军用品则将船中旅客移至战舰上,然后将商船掳归或击沉之,至于海底潜艇规模狭小不能容人,而德国人又每不能事先预告即施袭击,故旅客每无逃生之机会。

英国商船琉息坦尼亚之沉没 自一九一五年二月后德国之海底潜艇开始袭击中立国之船只,有时虽事先预告然不告之时居多。是年五月七日英国往来于大西洋上之巨船名琉息坦尼亚(Lusitania)者于爱尔兰附近为德国之海底潜艇所击沉,男女旅客之沉没于海中者达一千二百人之多。德国政府以为该船系武装而且载有开花弹者故与战舰无异,然嗣经美国法院之调查断定该船并无军器,此事颇激起英国与美国人民之愤怒。

英兵之突击 西部欧洲战线上之英国军队日有增加,至一九一五年九月下旬英国上将法兰契(John French)所统率者已有军队一百万人。是时英国颇尽力于军火之制造,一面并购自美国。故决意于阿拉斯(Arras)东北之地与德国军队为激烈之战争。其时战线延长至十五英里至二十英里之间;而德国军队前线之被逼而退者仅二三英里而已。此事足证联军驱逐德国军队于法国及比利时境外之不易。

塞尔维亚之失败及保加利亚之加入战争 德国人在西方虽为英国军队所逼退,然在东方之德国军队竟能败退加里西亚之俄罗斯军队,并进逼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之敌国保加利亚闻之,以为有机可乘,遂于一九一五年十月四日加入战争以与德国及奥地利联合,入侵塞尔维亚。相持两月之久,塞尔维亚力不支而败,其残军遁走国外。一九一六年一月蒙特尼格罗亦为德国与奥地利之联军所败。

当一九一五年十月间英国与法国之军队在希腊之萨罗尼加(Salonika)地方登陆,然已无能为力。其时希腊政府之态度甚不明了,希腊王君士坦丁(Constantine)为德国皇帝之妹夫,故颇有援助德国之倾向,而其内阁总理凡尼济罗斯则表同情于协约诸邦。希腊王乃宣布中立,卒于一九一七年被逐出国。

第三节

一九一六年之战争

维丹之役 德国军队之在西部欧洲者既被英国军队所逼退,德国人遂集合大军由皇太子统之以攻著名之维丹(Verdun)要塞。协约诸国以为德国人或又有长驱直入巴黎之意,无不惊震。然一九一六年二月至七月间两方经极激烈之争斗,法国大将霞飞竟能抵御而败退之。

当大战初起之时英国之军队尚不及十万人。盖大战以前德国,俄罗斯与法国均采用征兵之制,故各有百万以上之精兵也。大战既始英国政府仍照旧制以募兵。至一九一六年五月始采行征兵之制,规定凡国民年在十八岁以上四十一岁以下者均有当兵之义务。不久又将从军年限规定自十八岁起至五十岁止。五十岁至五十五岁之男子亦有相当之义务。

索谟河上之大战 不久英国法国之联军与德国之军队又大战于索谟河(Somme)上。此次战争区域在亚眠(Amiens)之东北,自一九一六年七月起至十一月止前后剧战凡经四阅月。此次战争之中英国人始用其新发明之铁甲汽车曰坦克(tank)者力能破铁线之网,且能匍匐以过地穴或壕沟。德国人被逼而退者仅数英里,然两方军士之死伤者各达六七十万人之众。

意大利方面之战事 当维丹附近有激烈战争之日意大利军队忽于一九一六年五月间为奥地利军队所败退。至六月下旬意大利不但失去其所得者,并且失其本国领土之一部分。是时俄罗斯适有复侵匈牙利之举,奥地利遂不得不移其军力以保护加里西亚之边境。意大利因之转败为胜,再侵入奥地利境。

罗马尼亚之失败 其时俄罗斯之军事颇为得手。罗马尼亚以为协约诸国必获胜利,故于一九一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加入战争以援助协约诸国。一面并侵入奥地利之德兰斯斐尼亚(Transylvania)。其时德国虽有索谟河上之剧战,仍能遣其名将二人向东以御之。又加以保加利亚之援助,故罗马尼亚之西南两面受敌,一九一六年十二月其都城不加勒斯多为敌人所攻陷。其领土之为敌所占者约达三分之二,而其产谷之区及煤油之矿亦均入诸德国人之手。

空中战争 世界战争史上人类之能飞在空中以观察敌军或与敌军激战者实始于此次欧洲之大战。空中飞机至今遂为战争利器之一,战争之惨亦为之益增。德国飞机屡扰乱英国之空际以恫吓英国之人民。德国人始用往来自如之飞艇曰徐柏林(Zeppelin)者,继用各式之飞机以代之。英国人民之被飞机炸死者约二三千人,城乡财产亦有被破坏者。英国与法国之飞机亦飞行于德国之夫赖堡(Freiburg)、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及曼亥谟(Mannheim)诸城之上,抛掷炸弹以报之。然于战事上均无甚影响也。

第四节

美国与欧洲大战

美国人之意见 一九一七年春间德国之海底潜艇政策及中立国船只之被沉颇引起美国人之责难。先是美国政府对于欧洲战争本取旁观态度。总统威尔逊当欧洲大战开始时宣言美国政府应严守中立,并令全国人民对于欧洲战争不得为左右袒。然欧洲战争中之惊人消息日传于美国,美国人民渐难袖手。德国人在美国所设之报纸力言此次战争之责任应由英国负之。同时美国人对于比利时之征服,卢芳(Louvain)之焚毁,及来姆斯大礼堂之破坏极其惊震。其与英国人同种者当然表同情于协约诸国。

德国人在美国之运动 故欧洲战争开始之时美国人之感情遂为之激起。德国政府阴遣人入美国以宣传德国之主张,力言英国与协约诸国之非是。甚至给巨款于德国驻在美国大使本斯托夫(Count von Bernstorff)令其行贿美国之国会议员。至于奥地利匈牙利之驻在美国大使则于战争开始之日即向其政府报告谓彼已有破坏美国钢铁厂之计划,以便断绝英国与法国军火供给之来源。其事闻于美国之政府,美国政府乃致书奥地利政府请其召归。

美国政府对于海底潜艇政策之抗议 美国政府对于德国海底潜艇之击沉中立国船只极不满意,故总统威尔逊屡有提出抗议之事。盖德国潜艇之攻击船只每不预告,故乘客无暇逃生。美国人民之态度渐形激昂,多议总统威尔逊为优柔寡断,以为不应再与德国政府有所往来。德国政府乃于一九一六年九月允改变其潜艇政策。

德国之提议媾和 美国民气虽甚激昂,然总统威尔逊极不愿改变其最初之主张。彼虽向德国声明美国将尽力抵抗德国之潜艇政策,然仍一意于研究和平解决之方法,而其时亦颇有休战言和之希望。一九一六年十二月德国及其同盟既占有波兰,塞尔维亚及罗马尼亚诸国,而德国军队亦复有无往不利之势,德国政府乃有媾和之提议。德国主张凡交战诸国应遣代表会仓于中立国境内以研究媾和之条件。然是时德国之势甚盛,其战功又甚著,协约诸国当然不愿在此时媾和;德国政府因此遂以继续战争之罪加诸协约诸国。以为此次大战之罪魁不问为谁,而提议停战之功臣厥惟德国。德国皇帝乃宣言协约诸国之假仁假义至是大著,而穷兵黩武之罪亦有攸归云。

威尔逊之和平运动 当协约诸国对于德国之提议尚未答复时,美国总统威尔逊于是年十二月十八日致书于交战诸国,略谓交战诸国似均赞成建设维持和平之联盟;又谓世界小邦均应设法保护;然诸国始终未曾说明其战争之“具体目的”为何。故彼提议各国间应开一公会以讨论和平之要件。其时德国政府甚愿照行,而协约诸国则殊不愿,仅于一九一七年一月十日答复美国政府所言者不外“恢复”、“赔偿”、“担保”等语,同时并定下媾和条件,实为德国人所难堪者。

美国总统威尔逊并不因之而失望,彼于一九一七年一月二十二日会将和平之必要条件宣布于世界。彼谓和平之为物必能担保大小民族之权利平等,属国人民之安全,大国民有入海之通道,海洋之自由及军备之限制。又谓:“若不承认民主政治之原理,而承认君主有任意转移人民和财产之权利者,则所谓和平断难持久,亦不应持久。若此后巨大之军备仍得建设而维持,则各国之间必无安宁与平等之望。世界上之政治家应有和平之计划,世界各国之政策均须适合于此种计划方可。”然此种和平运动卒无结果,战争之进行如昔,不久美国亦不能不加入战争之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