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是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他出身武举,但精研兵法,善于运用,也善于总结,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治军、作战、海防思想。著有《正气堂集》《正气堂续集》《洗海近事》等书。

俞大猷武艺高强,著有《剑经》,还自创过剑法,对于武术的见解深刻。他认为武术与军事是相通的,本质都在于“驾驭”,一个是对身体各部分的驾驭,一个是对军队组织的驾驭。因为二者的相通性,所以俞大猷在指导士卒训练时,把对士兵的技能和武艺训练摆在突出位置,他说“练兵必先练胆,练胆必先教技。技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也”,他甚至认为“技艺为先,节制次之” (《正气堂全集》)。

俞大猷是武器专家,对于不同武器在实战中的优长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在其著作中对不同武器的适用范围,克解之法,都有详尽说明。他注意长短兵器结合,讲究“长短相卫”,强调“量我之长,制彼之短;以吾之能,敌彼之不能” (《正气堂全集》)。他对火器也颇为重视,曾说“鸟铳为军中之雄器”,建议在战船上多设火器,发挥火铳的整体威力,所以在他的海防思想中,发挥火炮的威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还创造性地发明独轮战车应对蒙古骑兵,取得了安银堡之战的大胜。

用兵,俞大猷则“先计后战,不贪近功”(《明史》),反对“先战而后求胜”。作战力求全歼,不留后患。如本篇所记述的收复泉州之战,俞大猷就是采用步步为营、以静制动的办法,全歼该处倭寇。

本篇选自《征蛮将军都督俞公大猷功行纪》。

俞大猷,其先凤阳人,世为泉百户 〔1〕 。大猷髫龀时即倜傥 〔2〕 ,以豪杰自命。父卒袭官,学骑射,从李良钦学击剑,尽其术 〔3〕 。益常山蛇势 〔4〕 ,以为兵法数起五 〔5〕 ,犹一身五体,虽将百万之众,固可使合为一人也。嘉靖中,会举高等 〔6〕 ,以千户守金门〔7〕 , 上书部使者言兵〔8〕 ,部使者呵辱之〔9〕 ,夺官。大猷笑曰:“此岂我自见地耶?”遂尽鬻其家〔10〕 ,游京师,以尽干翟侍郎銮〔11〕 。翟得书惊叹,礼之惊一军〔12〕 。然终不尽用。

【注释】

〔1〕 泉百户:即泉州卫百户。明代卫所兵制卫下设千户所、百户所。百户所的长官称作百户,统兵百人左右。

〔2〕 髫龀(tiáo chèn ):比喻年少时。髫,小孩额前垂下的头发。龀,指乳牙脱落长出恒牙。倜傥(tì tǎng ):卓异,不同寻常。

〔3〕 尽:完全,全部。此处指全部掌握。

〔4〕 常山蛇势:此处指俞大猷自创的一种剑法招式。常山蛇,语出《孙子兵法· 九地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5〕 兵法数起五:其中“五”指《孙子兵法· 计篇》所讲的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将五事对应人体的五部分肢体,道对头,天、地对双臂,将、法对双腿。俞大猷认为当一个人能自如控制五种力量的时候,那指挥千军万马,就会如同一个人指挥自己的身体一样。

〔6〕 会举高等:嘉靖十三年(1534)俞大猷参加武科会试,高中第五名,赐进士出身。

〔7〕 千户:为千户所长官,统兵千余人。金门:即今金门。

〔8〕 部使者:即兵部官员。此处特指佥都御史陈伍山。部,兵部。

〔9〕 呵辱:辱骂。

〔10〕 鬻(yù ):卖。

〔11〕 干:求见。翟侍郎銮:此处有误。当为宣大总督翟鹏,而非侍郎翟銮。

〔12〕 惊:感到惊讶。

【译文】

俞大猷,其先祖是安徽凤阳人,后代承袭世官为泉州卫百户。大猷年少时气质即与众不同,常自称豪杰。父亲死后,俞大猷承袭世官,学习骑射之术,又跟随李良钦学习击剑,不仅全部掌握了李良钦的剑术,还自创了一套常山蛇势的剑法。他从《孙子兵法》的五事中得到启发,认为行军打仗,就如同控制人身体的各个肢体一样,只要掌握了控制这五种力量的办法,就能做到指挥千军万马如同指挥一人的身体一样。嘉靖中期,他参加武科会试,高中进士,以千户的身份驻守金门。在这期间,他上书一位兵部官员讨论军事问题,却被这位官员辱骂一番,且被剥夺了官职。大猷苦笑道:“这里哪是我显露才能的地方?”后来他卖掉家产,凑足路费,到京城寻找机会。他用平生所学干谒侍郎翟銮。翟銮看到信后大为叹服,对大猷礼遇有加,让一军之人惊讶不已。然而大猷却始终未被重用。

迁广东都司,会安南叛〔1〕 ,入钦、廉为寇〔2〕 。诸司议募陆兵,大猷曰:“贼由海来,当以海舟破之。若专备于陆,贼舍此击彼。我不胜其备,贼不胜其击,彼逸我劳,非计也。”乃多集海舟,连破之永安、万宁〔3〕 ,而安南函贼首以献矣〔4〕 。

【注释】

〔1〕 安南叛:嘉靖二十年(1541)前后,安南内讧,部分王室成员逃入广西,安南以请这些人回国之名,出兵进犯钦州、廉州。一般称这一事件为“安南入叛”。安南即越南,当时为中国的属国。

〔2〕 钦、廉:即钦州(今属广西)和廉州(今广西合浦)。

〔3〕 永安:今越南永福省永安。万宁:今越南广宁省海宁县所辖芒街。

〔4〕 函:装在盒子里。

【译文】

后来俞大猷调任广东都司,当时安南反叛,进犯广西钦州和廉州。多数将领认为应当增募陆兵,而俞大猷则认为:“叛军从海上来,当然应当以舟船来攻破他们。如果只备防陆上,叛军的船队有可能会不进攻我有备之地,而转攻其他地方。我们不可能处处设防,但敌人却可以处处攻击,这样就形成了敌人安闲我却奔劳的局面,所以备防陆上不是个好的办法。”俞大猷的意见被采纳,于是各地大量征召海船,连破永安和万宁,大败敌军,最终安南将叛军首领的头颅放在盒中进呈给明朝。

倭难作,大猷以南直副总兵〔1〕 ,战贼平望、王江泾、六金坝〔2〕 ,皆连捷,而提督张经以视师赵文华言论死〔3〕 ,大猷因之坐〔4〕 ,落职,夺祖官〔5〕 。既而东南之祸日亟〔6〕 ,复大猷浙江镇守,而大猷言:“防江必先防海,水兵急于陆兵,盖倭奴长陆战。令楼船高大〔7〕 ,集万铳其上,倭船遇之,辄摧压焦烂,因我兵所长也。善战者毋以短击长,而以长制短。且海船无他法,在知风候,齐号令,以大舟胜小,以多胜寡耳。”于是舟师战,而舟山积岁不除之贼皆剿矣。

【注释】

〔1〕 南直:即南直隶,辖境包括今江苏、安徽、上海。俞大猷开始被任命为温台宁绍参将,两年后任副总兵。

〔2〕 平望:地名。今属江苏苏州吴江。王江泾:地名。今属浙江嘉兴。六金坝:不详。

〔3〕 张经(1492—1555):字廷彝,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靖三十三年(1554)被委任总督南直隶、浙江、山东、两广、福建等处军务。赵文华(?—1557):字元质,浙江慈溪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任工部侍郎时,被派往抗倭前线视师,一再催促张经进兵,张经未听从,赵文华便以“养寇糜财,屡失进兵机宜”为由对张经进行弹劾。最终张经被拿问处死。

〔4〕 坐:获罪。

〔5〕 夺:剥夺。祖官:即世袭官职。

〔6〕 东南之祸:指倭寇对东南地区的侵扰。

〔7〕 楼船:古代船的一种,因船高首宽,外观似楼,所以被称作“楼船”。

【译文】

倭寇进犯东南地区后,俞大猷被任命为南直隶总督,与倭寇大战于平望、王江泾、六金坝等地,都获得大胜。提督张经因被到前线视查部队的赵文华的弹劾而被杀,俞大猷也因受到牵连被撤职,还被剥夺了世袭官职。随着东南局势的不断恶化,朝廷不得已又起用大猷,让他镇守浙江。俞大猷认为:“要守卫长江首先要设防海上,而水兵的建设应当优先于陆兵建设,因为倭寇擅长陆战。如果我军的楼船高大,上面密布火铳,那在与倭船相遇时,自然会很轻易地将其摧毁,这才是我军的优势所在。所以说,优秀的将领不会以自己之短攻敌之所长,而总是以自己所长来制服敌之所短。而且运用战船打击敌人不需要多余的办法,只要知晓天气、风向,号令整齐,用大船战胜小船,还有要以多胜少等几条原则即可。”后来明军就是用这个办法与倭寇进行海战,使长期蹂躏舟山的倭寇终于被彻底消灭了。

盗王直者〔1〕 ,徽人也,以亡命入海,据烈港〔2〕 ,勾倭贸易〔3〕 ,为逋逃主〔4〕 。天子以连岁倭变皆内诱〔5〕 ,责督府胡宗宪,令必得之以自效〔6〕 。宗宪因诱之。大猷言:“直在海岛,非以缯物诱倭来〔7〕 ,在彼国则一逋逃夫耳。倭之来不来,非关直之诛不诛也。若诱之来而杀之,则失信,且何以示后。盍请诸〔8〕 ?”宗宪不听,诱以来,天子闻得直则大喜,命诛之。于是宗宪恚失信〔9〕 ,怏怏曰:“吾为俞帅笑矣。”而群倭闻杀直,焚舟殊死,战大创。入掠闽,宗宪惧,乃奏言大猷违节制,不穷追,以为解〔10〕 。而大猷逮诏狱〔11〕 ,戍边。

【注释】

〔1〕 王直(1501—1559):南直隶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明朝著名海盗头目,曾召集帮众与日本浪人组成走私团队,自称徽王。

〔2〕 烈港:在今浙江舟山。

〔3〕 勾:勾结。

〔4〕 逋(bū )逃主:逃犯头子。逋,逃走。

〔5〕 倭变皆内诱:倭寇都是中国人引诱而来。

〔6〕 自效:自我表现,有将功折罪之意。

〔7〕 缯(zēng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

〔8〕 盍请诸:何不请他们来。盍(hé ),何不。

〔9〕 恚(huì ):怨恨,愤怒。

〔10〕 解:为自己开脱。

〔11〕 诏狱: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

【译文】

有个海盗名叫王直,安徽人,逃命到海上。他占据烈港,与倭寇相勾结,进行贸易往来,并成为海寇的头子。皇帝认为倭寇年年进犯都是中国海盗招惹来的,因此命令总督胡宗宪,必须将这些海盗拿获,以效命折罪。胡宗宪一步步采取办法,引诱王直上钩。俞大猷说:“王直在海岛上,除非用丝织品把倭寇吸引来,否则王直在他们看来只是一名逃犯而已。倭寇来或不来,与杀不杀王直没有关系。如果把王直引诱来杀掉,那就是言而无信,后面的事情就不好处理了。何不干脆就请他来?”胡宗宪不听,将王直引诱而来,皇帝听说后很高兴,下令将其杀掉。于是胡宗宪恼愤自己失信,心情抑郁地说:“我被俞帅看笑话了。”而倭寇听说王直被杀,便烧掉战船,决心死战,明军出战受挫。倭寇进入福建,大肆劫掠。胡宗宪害怕受责,于是上奏说是俞大猷不服管束,不穷追猛打,为自己开脱。俞大猷被拿问入狱,被发配去戍边。

未几饶平民张琏反〔1〕 ,流陷江闽诸州县,诏宗宪兼督江广〔2〕 ,合诸道兵二十万讨之,而大猷迁南赣将〔3〕 。宗宪闻琏出行劫,下檄言,“贼弃巢出,此自投死,其速击”。大猷前以违节制见劾得罪,欲言恐祸及,欲不言恐败事。已乃曰:“吾岂以一身之祸忘国事哉?”乃具言〔4〕 :“琏虽离巢出劫,其妻子财宝乃在巢。若我以大兵迫其巢,彼必聚众自救。譬之虎方逐鹿,熊据穴而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还〔5〕 。还而蹙之〔6〕 ,如拉朽耳〔7〕 。且三省会击有期,又岂可以数万之师,从一夫团走哉〔8〕 ?”于是以兵万五千人疾走柏嵩岭〔9〕 ,瞰琏巢〔10〕 。琏果归保巢,而大猷出击,俘斩者千余。乘胜潜使说琏党执琏,已为两广帅所夺〔11〕 。或请讼之,大猷曰:“贼恶其不灭,岂必在己。”翌日班师,不杀一人以示信。升副总兵,加节钺〔12〕 ,命控制江、湖、闽、广四道兵,加祖官一级。

【注释】

〔1〕 饶平:今属广东。张琏:生卒年不详,明嘉靖年间农民起义军领袖。

〔2〕 江广:即江西、广东。

〔3〕 南赣将:即南赣参将。

〔4〕 具言:备言,详说。

〔5〕 置:放弃。

〔6〕 蹙(cù ):逼迫。

〔7〕 拉朽:摧折朽木,比喻不费力气。

〔8〕 夫团:民团。此处指起义军。

〔9〕 柏嵩岭:在今江西、福建交界处。

〔10〕 瞰:俯瞰。此处指控制。

〔11〕 已为两广帅所夺:张琏被手下拿获,准备交与俞大猷时,却被获得消息的广东张、门两位参将劫走。

〔12〕 加节钺:一般用作“假节钺”。一种荣誉,表示代表皇帝出征。

【译文】

不久以后饶平张琏率军起义,流窜并攻陷江西、福建的很多州县,朝廷下诏命胡宗宪兼督江西、广东,聚合各路兵勇二十万人对其进行征讨,而这时的俞大猷已调任南赣参将。胡宗宪听闻张琏起义军进行劫掠,于是传檄,声称“匪军弃巢而出,这是自投死地,大军应速速进击”。俞大猷因此前以违抗军命而被胡宗宪参劾获罪,想要进言又怕因言获罪,但不进言又怕误事。最后还是对自己说:“我怎么能为躲避灾祸而无视国事呢?”于是详细上言制服张琏的策略。他说:“张琏虽然倾巢出动,但他的妻儿和财宝还在老巢。如果我以大兵压迫其巢,敌人一定会聚众自救。这就像老虎正在追逐鹿,熊趁机抢占了老虎的巢穴而搏击幼虎,老虎怎么可能不放弃鹿而回救呢?等他返回的时候,再对他进行军事压迫,那就易如反掌了。要三省同时攻击会延宕很长时间,怎么能让数万人的部队跟着这些暴民跑呢?”于是以陆军一万五千人疾速进击柏嵩岭,张琏的老巢落入官军掌控之下。张琏果然率军回保老巢,而俞大猷出击,杀死并俘虏千余人。他乘胜派遣使者游说张琏手下人抓获张琏,但张琏已被两广军队的主帅抢了过去。有人建议告发此事,俞大猷说:“我关心的是贼寇消灭不了,至于剿灭之功,则不必非要在自己名下。”第二天俞大猷率军返回,不杀一人以表明信义。他升任副总兵,加节钺,受命统辖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四道兵勇,祖官加升一级。

会倭陷兴化〔1〕 ,大猷自赣昼夜驰赴,而戚继光浙兵尚未至。时上怒督府失泉城〔2〕 ,责战急,而闽士夫又汹汹急功〔3〕 。大猷念:“贼且万人〔4〕 ,能战入死地,官军数仅相当。若迫城攻之,彼实我虚,彼饱我饥,彼逸我劳,一挫而东南之事去矣。不若列营以困之,彼欲攻栅以遁,则彼虚我实,彼劳我逸,彼饥我饱,而我师犄角驭之,可使无孑遗〔5〕 。且速战,胜亦可遁,负亦可遁,此贼之利也。迟则我兵日多,贼日益困。盖敌以战为守,我以守为攻。”于是星布兵营〔6〕 ,画地凿沟,令东西通,而列栅其上。贼挑战不动。已竟歼贼。诸将各加秩,而大猷止赐金币,盖闽士夫诟病其缓,已流言闻之朝矣。

【注释】

〔1〕 兴化:即今福建莆田。

〔2〕 泉城:即今福建泉州。

〔3〕 汹汹:形容势头凶猛的样子。

〔4〕 且:只。

〔5〕 无孑遗:不留一人,彻底消灭。

〔6〕 星布:散布。

【译文】

当时正值倭寇攻陷兴化,俞大猷从江西连夜赶来,而戚继光的浙兵尚未赶到。皇帝因泉城失陷而对督府的不作为非常气愤,因此不断催促收复失地,而福建的官员也气势汹汹,急于建功。俞大猷考虑的是:“倭寇有万余人,身处绝境所以会拼死抵抗,而官军数量仅与之相当。如果官军从城外强攻,那样的话,倭寇的基础坚实,我们则不稳;倭寇的粮食充足,我们则可能短缺;敌人可以静守一地,而我们可能会疲于奔命。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进攻受挫,那东南局势就再难掌控。不如将部队展开围困他们,如果他们企图突破我们的围堵以便逃走,那局势就会调转过来,他们的基础不稳,我们则坚实;他们疲于应付,而我们则比较安闲;他们的粮饷不足,而我们的却很充足,而且我们的部队相互配合对敌进行夹攻,可以让敌人一个也逃不掉。而且,速战倭寇胜了可以逃走,败了也可以逃走,这一点对敌人最有利。如果作战时间越长,我方增援的兵力会越多,敌人的情况反而会越来越糟。这是因为敌人是用进攻的方式辅助防守,而我们则是用防守来促进进攻。”于是官军将兵力散开,就地开凿沟渠,使东西两方的部队联络畅通,又在沟渠上设置拦障。敌人前来挑战,官军则坚守不为所动。最终全歼敌人。所有参战将领都得到了提升,俞大猷却只被赏赐了金币,原因是福建的官员抱怨他进军缓慢,而这些流言最终传到了皇帝耳朵里。

倭三万寇潮州〔1〕 ,与盗吴平相犄角为广患〔2〕 ,诏移镇湖广〔3〕 。群盗畏大猷名,竞出降。吴平虽不能坚,然亦诡杀倭自效,遂与倭人绝。于是大猷请于督府吴桂芳曰〔4〕 :“陆贼以出边为生路,山贼以归巢为生路。今潮兵驱贼益深,益深则益以斗耳,是死路也。当大集精兵,十围五攻〔5〕 ,无使片甲得还。如兵力单寨不胜〔6〕 ,不散之,令得遁去,则迁旷日久,而劳费无已也。”于是将漳兵二万以来〔7〕 ,果破平〔8〕 。而御史以招平为大猷负〔9〕 ,坐免官。吴桂芳抗言于朝〔10〕 ,乃得留。

【注释】

〔1〕 潮州:今属广东。

〔2〕 吴平:福建诏安人,闽、广海寇首领。

〔3〕 移镇湖广:此处有误。俞大猷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任福建总兵官,驻伸威营。嘉靖四十二年(1563)正月,俞大猷入闽,平海卫大捷后,十月回伸威营,仍任总兵官。未曾移镇湖广。

〔4〕 吴桂芳(1521—1578):字子实,江西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九月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

〔5〕 十围五攻:兵力十倍于敌时就包围他们,五倍时就攻击他们。参见“韩信”条。

〔6〕 如兵力单寨不胜:如果兵力不足不能取胜。

〔7〕 漳兵:指俞大猷任福建总兵时所统兵勇。

〔8〕 果破平:不确。俞大猷当时未平吴平,只是将其招抚遣送回福建诏安。

〔9〕 御史以招平为大猷负:御史以招抚吴平是俞大猷的罪过。

〔10〕 抗言:申辩。

【译文】

倭寇以三万人进犯潮州,正好与以吴平为首领的海盗形成犄角之势,成为广东的祸患,朝廷调任俞大猷任广东总兵官。各地海盗因惧怕俞大猷,竞相归降。吴平一伙海盗虽然不能坚定归降,但也设计斩杀倭寇以便将功折罪,与倭寇断绝往来。俞大猷请示督府吴桂芳说:“平原上的盗寇以在外为生路,而山区的贼寇则以回到巢穴为生路。今天潮州兵勇驱赶盗贼日趋深入,越深盗贼的斗志越强,这是死路呀。应当大规模调集精兵,按照十围五攻的法子,不能让敌人哪怕一个回到老巢。假使兵力不足,不能取胜,也万万不能让敌人分散逃走,否则后面的作战将旷日持久,花费将是个无底洞。”于是朝廷从漳州又调来两万人,果然将吴平一股海盗剿平。但是御史却以俞大猷招降吴平,上奏弹劾,俞大猷因此被免官。吴桂芳为俞大猷鸣不平,替其申辩,官职才得以保留。

二源山袤千里 〔1〕 ,贼据洞如蜂房水窝 〔2〕 ,介三郡六县之间 〔3〕 ,而云溪尤固 〔4〕 。大猷曰:“此当诱而聚之者也。”遣王鸾者盛驺从 〔5〕 ,充裨将,为死间 〔6〕 。 贼得鸾自安,而大猷日发兵击旁诸巢之未下者以趋之,诸巢果毕集云溪以缓讨。乃阳言诛李明。过云溪巢,贼出牛酒犒兵〔7〕 。须臾兵悉集,击破之。于是赏先登,酬死间,而东峒遂平。桂芳以上其功云:“董五哨十万之全师〔8〕 ,如弈棋,着着先手;剪三郡六县之妖逆,如振落,次次刬平〔9〕 。以为方叔元老之猷云〔10〕 。

【注释】

〔1〕 二源:指河源(今属广东)、翁源(在今广东翁源西)。袤:指长度。

〔2〕 贼据洞如蜂房水窝:贼寇占据的洞穴如蜂房水涡一般密布。贼,指嘉靖四十五年(1566)在广东出现的农民起义军,其中以李亚元所统势力最大,另有一支起义军以李明为头目。蜂房水窝,语出杜牧《阿房宫赋》:“蜂房水涡。”指像蜂房和水的旋涡一样,比喻密布。

〔3〕 三郡:指广州、惠州、韶州。

〔4〕 云溪:即云溪山,在今广东广州增城,此时为起义军的核心据点。

〔5〕 驺(zōu )从:古时官僚出门时所带骑马的侍从。

〔6〕 死间:语出《孙子兵法· 用间篇》:“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常指为取得情报而舍身于敌。

〔7〕 牛酒:牛肉和美酒,借指馈赠或犒劳的物品。

〔8〕 董:统率。五哨:哨是明代作战单位,一哨编三至五旗,一旗约编三至五队,一队约编十二人。这里的“哨”是指一支部队。十万之全师:指可靠的部队。

〔9〕 刬(chǎn ):削平。

〔10〕 方叔元老:语出《诗· 小雅· 采芑(qǐ )》:“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西周周宣王时卿士,曾率兵车三千辆南征荆楚。元老,天子之老臣。猷:按《正气堂全集》第23页,原句为:“真充国厚重之风,方督元老之猷。”可知此处之“猷”为谋略、筹划之意,而非指俞大猷。

【译文】

河源、翁源两地崇山峻岭,绵延千里,贼寇的据点如蜂房和水涡一样密集,介于三郡六县之间,而以云溪据点最为坚固。大猷说:“应当诱出然后聚而歼之。”于是派王鸾带领随从,假扮成副将,进入敌占区进行死间。起义军在得获王鸾后,自觉有人质在手,心安很多。但大猷很快发兵进攻贼寇的其他未被攻下的据点,各地贼寇齐聚云溪救援。于是俞大猷军队假称要讨伐李明。在路过云溪时,贼冠以牛和美酒犒劳官军。很快官军悉数汇集而来,将云溪贼寇击破。战后重赏首先登城之人,酬谢死间之人,而东峒地区的匪乱遂得到平息。吴桂芳上书表奏功绩说:“俞大猷率五哨战无不胜的部队,指挥则如下棋一样,每一着都抢在敌人的前面;剿灭三郡六县的叛乱分子,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每一次都全部剿灭,不留后患。这是需要有方叔一样的老谋深算啊。”

断曰:大猷为将,事必先周。陈师鞠旅〔1〕 ,言必尽谋。水灭倭氛,陆俘琏囚。闽、广奠安〔2〕 ,漳、泉少忧。比之方叔,实称其俦〔3〕 。

【注释】

〔1〕 陈师鞠(jū )旅:即向军队发出出征的号令。鞠旅,语出《诗· 小雅· 采芑》:“钲人伐鼓,陈师鞠旅。”鞠,告知。

〔2〕 奠:定,建立。

〔3〕 俦(chóu ):同类。此处意为相匹敌。

【译文】

断语:大猷为将,凡事必定要考虑周详。率兵出征,必定要谋划清楚。他用水战剿灭了倭寇,用陆战俘获了张琏。福建、广东重回安宁,漳州、泉州再不必为侵扰忧心。将他比作方叔,实在是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