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是明朝名将,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在荡平东南倭寇、维护北方边疆的长治久安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抗击倭寇侵扰,戚继光招募士兵,创建戚家军,采用有别于卫所制的新编制。训练则强调面向实战,突出思想、技能训练和战术配合训练。他根据东南作战的实际,应用鸳鸯阵、一头两翼一尾等阵法,使长短兵器相互配合,同时发挥了冷兵器与火器的各自优长,取得了极佳的实战效果。相比其他部队,戚继光的部队组织严密,号令严明,训练有素,战术动作统一规范,配合娴熟,士兵意志坚决,因此战斗力很强。依靠这支部队,戚继光在与东南倭寇的作战中,先后取得了台州之战、横屿之战、平海卫大捷、仙游之战等战役的胜利。戚继光调任北方后,围绕备防,修筑长城,建设敌台,精练士兵,还创立了车步骑营阵,通过这些有效的办法,使蓟镇的防御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固,从而取得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戚继光熟读兵书,治军经验丰富,又极善于归纳总结,他根据长期治军、训练经验撰写的《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十四卷本)和《练兵实纪》,是他一生心血的凝结。三部书皆立足实战,无半句凿空之言,句句都有经验所本,总结、规定极为深入细致,大至战术战法、小至士兵每日生活,甚至何时吃饭、何时如厕都有明确规定。而且文字浅显,“其奥义既不戾乎古之兵法,而明夷简切,卑卑名实,虽健儿目不识丁者,亦能强解”(《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序》)。正是由于三书极强的可操作性,所以对后世军队的影响极大。晚清湘军的创立即受两书影响,湘军创始人曾国藩就曾说,湘军是“略仿戚元敬氏成法,束伍练技”(《曾国藩全集》)而形成的,从湘军的募兵、选兵、编制、训练、阵法甚至军纪都能看到戚家军的影子。不仅湘军,太平军、淮军也都受过戚继光思想的影响。不仅在国内,戚继光的兵书对朝鲜和日本,也有较深的影响。
本篇主要选自《左都督孟诸戚公墓志铭》,个别文字略有出入。
戚继光,字元敬,定远人 〔1〕 。幼而捭阖 〔2〕 ,多权术,英风勃勃。既冠,奉父命袭世官 〔3〕 。待次司马门 〔4〕 , 有善相者目逆之曰〔5〕 :“将军三十六,秉钺专征〔6〕 ,不五等则三孤矣〔7〕 。”庚戌倭入〔8〕 ,大人继光条上便宜〔9〕 ,部当其议〔10〕 。又有推毂者〔11〕 ,遂进官备倭都司〔12〕 ,寻转浙江都司。会倭难时作〔13〕 ,继光因上《练兵议》,其略:“无兵而议战,犹人无臂而格干将〔14〕 。乃今乌合者不张〔15〕 ,征调者不戢〔16〕 ,吾不知其可也。闻义乌人其气敌忾〔17〕 ,其习慓而自轻〔18〕 ,其俗力本无他,宜可鼓舞。及今简练一旅,可当三军。”督府乃檄继光亟募三千人〔19〕 ,假以节制。继光则以为,什伍起于邱乘〔20〕 ,兵寓于农〔21〕 。但西北地夷,宜得地利,南而走险,不利并驱,乃间长短兵〔22〕 ,夹振而进〔23〕 。队立一人为长,偏则伍之〔24〕 ,两则什之〔25〕 。犄角互张,攻、距、击、刺互用〔26〕 ,名鸳鸯阵。居无何〔27〕 ,卒服习矣。
【注释】
〔1〕 定远:今属安徽。戚继光先祖为定远人,因参加朱元璋起义有战功,其子受封为明威将军,世居东牟(今山东蓬莱)。
〔2〕 捭阖:本意指战国时纵横家分化、拉拢的游说之术。此处泛指思考问题周详,有谋略。捭阖一词出自《鬼谷子》。捭,即拨开。阖,即关闭。
〔3〕 世官:世袭的官职。此处指登州卫指挥佥事。
〔4〕 司马门:此处指兵部。按明朝惯例,凡世袭官职,都要到兵部确认。
〔5〕 目逆:以目光相迎。
〔6〕 秉钺:语出《诗· 商颂· 长发》:“武王载斾,有虔秉钺。”指受君命掌握兵权。钺,形似斧,常用作仪卫之器,象征军权。
〔7〕 不五等则三孤:泛称地位显赫。五等,指五种爵位,即公、侯、伯、子、男五等。三孤,周朝时,将少师、少傅、少保称为三孤。
〔8〕 庚戌:嘉靖二十九年(1550)。倭:即倭寇。指元末到明中叶多次在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集团。但这里的“倭”当为“虏”字之误。
〔9〕 便(biàn )宜:合乎时宜、方便执行之事。指戚继光当时写的《备俺答策》。
〔10〕 当(dàng ):适当,表示认可。
〔11〕 推毂:举荐,援引。
〔12〕 都司:“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明代地方最高的军事领导机构。
〔13〕 作:发作,发生。
〔14〕 干将:传说中的宝剑,借指利器。
〔15〕 乌合者不张:指军队没有战功。
〔16〕 戢(jí ):收敛。
〔17〕 忾(kài ):恨,怒。
〔18〕 慓(piào ):即剽悍,指轻捷勇猛。
〔19〕 督府:指总督。当时的浙直总督是胡宗宪。湖宗宪(1512—1565),字汝贞,绩溪(今属安徽)人。
〔20〕 邱乘:即邱甸,后泛指乡村田野。
〔21〕 兵寓于农:即寓兵于农。
〔22〕 间长短兵:即长短兵器间而有之。
〔23〕 夹振:语出《礼记· 乐记》:“天子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此处指同时舞动长短兵器夹攻。
〔24〕 偏:此处指一边。戚继光所创鸳鸯阵由左右两部分构成,一边五人,两边共十人,左右对称。
〔25〕 两:指两边。什: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两边为什。
〔26〕 攻、距、击、刺:指进攻、防守、击、刺等战术动作。距,同“拒”。
〔27〕 居无何:过了不久。
【译文】
戚继光,字元敬,定远人。他年少时即有谋略,处事手段灵活多变,浑身洋溢着英武之气。成年后,奉父亲之命承袭了世袭官职。在兵部等待确认的时候,有相面的人盯着他说:“将军到三十六岁的时候,会受命出征,以后的地位会很高,不是封爵,就是位列三孤。”庚戌年倭寇侵入中国,戚继光上奏讨论时事,兵部肯定了他的看法。又有人举荐他,于是升任备倭都司职,很快又调任浙江都司。当时倭寇时常进犯作难,戚继光因此上奏《练兵议》,其大略为:“手中无兵而讨论与敌作战,就像是没有胳膊的人抵挡干将宝剑一样。现在军队如乌合之众,根本没有战果,而招募始终不断,我不知道这样下去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听说义乌人总是能团结一致对外,民风剽悍又很轻狂,只知道维护自身利益而不顾及其他,但这些特点却可以鼓舞并加以利用。如果选练这些人组成一支队伍,即便规模不大,也可以匹敌正规军。”总督于是命戚继光迅速招募三千人,并赋予他节制之权。戚继光认为军队本来就起于田间,所以要行寓兵于农之制。西北地区地势低平,在此用兵易得地势之利,但南方则地势险峻,几路大军很难在一个地区展开,而应设立小队,编伍要突出长短兵器间而有之,进攻时要长短兵器同时舞动。每队设有队长一人,一边五人,两边十人。队伍展开时呈犄角的形状,进攻、防守、击、刺等战术动作交相使用,这种阵法叫作鸳鸯阵。过了不久,士兵就练熟了这种阵法。
督府请补东参将 〔1〕 ,分部台州 〔2〕 。既而岛夷入台州,睹旌旗皆辟易 〔3〕 ,所向以全取胜 〔4〕 。其年,江西告急,督府檄继光西行,既捷露布以闻 〔5〕 ,军声益振。顷之,闽寇张甚,分垒为三窟 〔6〕 ,一据横屿〔7〕 , 一据牛田〔8〕 ,其酋长壁莆东南〔9〕 ,出没焚掠,因而塞路〔10〕 ,沃野不耕。广叛兵乘乱出入〔11〕 ,藐若无人。继光以督府命部兵八千往,自横屿趋牛田,俘馘立尽〔12〕 。他夷部继至,截先登者五之三,其二突围南奔,穷追绝迹,勒功平远台而还〔13〕 。
【注释】
〔1〕 东参将:即浙东参将,辖台州、金州、严州。参将,明代分守一方的统兵官,地位次于总兵。
〔2〕 台州:今属浙江。
〔3〕 辟易:退避。
〔4〕 以全取胜:即全胜。《孙子兵法· 形篇》中有“自保而全胜”一说。
〔5〕 露布:古代一般将载有捷报的文告称为露布。
〔6〕 窟:洞穴。此处指倭寇的据点。
〔7〕 横屿:即横屿岛,位于今福建宁德漳湾东侧。
〔8〕 牛田:今属福建福清。
〔9〕 莆:即今福建莆田。
〔10〕 塞路:充塞道路,比喻众多。
〔11〕 广叛兵:广东叛军。其首领为福建人吴平,先为海盗,主要活动于广东,后受招安,嘉靖四十四年(1565)再叛。
〔12〕 馘( guó ):被割下的左耳。古代作战时以割取敌人左耳数量计算战功。
〔13〕 勒功:把记功的文字刻在石碑上。平远台:位于福建福州于山之上。
【译文】
总督调戚继光补授浙东参将,分守所部驻防台州。不久倭寇侵入台州,见到戚家军的旌旗无不退避,而戚家军兵锋所向都能取得全胜。这一年,江西形势危急,总督檄调戚继光西进,每次获胜都露布告知天下,戚家军更是威名远扬。后来,福建的倭寇日益猖獗,其巢穴分作三处,一处据守横屿,一处据守牛田,而其首领则盘踞在莆田东南。每次出没即烧杀掳掠,蔓延各处,老百姓大量逃亡,很多良田荒芜。而广东叛兵又乘乱起事,出没如入无人之境。戚继光受总督之命率部队八千人前往击敌,从横屿直趋牛田,倭寇全被俘杀。其他倭寇继之而来,戚继光率军截击大半先行登城者,另有一小半突围后向南奔逃。部队穷追不舍,将其悉数剿灭,在平远台上立碑记下功绩后返回浙江。
隆庆初 〔1〕 ,敌陷石州 〔2〕 ,用廷臣议,召继光入,策备边。继光因上书,陈七原、六失、四弊,大略谓:“兵制,西北什倍东南。敌凭积威劫边人,人人望风而靡 〔3〕 。战将率朘军费 〔4〕 ,豢外家儿 〔5〕 ,视敌饱归 〔6〕 , 尾而雕剿〔7〕 ,掩老弱为功 〔8〕 ,借曰当战 〔9〕 , 鲜不唾之 〔10〕 。且不练何以议兵,无兵何以议战。练兵之效,臣尝验之东南,请简部将若而人 〔11〕 ,分出三辅州县,再部募三千丁壮,部将将之,合为四营,营各五部。每营立一裨将,为之连衡 〔12〕 。总揽折冲主将则专制 〔13〕 。简练训习,一如东南。比及三年,堂堂乎可格敌矣 〔14〕 。 长驱出塞,务令咋指而避穹庐〔15〕 。设有警,则大举讨罪之师,逐北而虚大漠,然后屯田足饷,罢戍销兵,坐致富强,则百世之利也。”部持可否未决,既而有言:“太阿之柄〔16〕 ,不假武人。”而练兵之议寝矣。
【注释】
〔1〕 隆庆:朱载垕(hòu )在位时年号,1567—1572年。
〔2〕 石州:地名。在今山西吕梁离石。
〔3〕 靡:逃亡。
〔4〕 朘(juān ):克扣。
〔5〕 豢外家儿:在外面养育妻儿。
〔6〕 视敌饱归:等到敌人抢掠心满意足返回时。
〔7〕 雕剿:一种战法。如老鹰捕食,选准时机,指挥军队快速出击,以图一举成功,得胜后迅速撤离。
〔8〕 掩:突袭。
〔9〕 借:借口。当战:势均力敌。
〔10〕 唾:表示看不起。
〔11〕 若而:若干。
〔12〕 连衡:联络。
〔13〕 总揽折冲主将则专制:总揽全局则是主将的专责。《左都督孟诸戚公墓志铭》:“总揽折冲,则主将专制。”折冲,指克敌制胜。
〔14〕 堂堂乎:比喻场面可观。
〔15〕 咋(zé )指:咬破手指以自誓。
〔16〕 太阿:也称“泰阿”,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宝剑。此处指权力。
【译文】
隆庆初年,北方游牧族攻陷了石州。皇帝采纳朝臣的建议,召戚继光入宫觐见,要他提出备边之策。于是戚继光上书,条陈七原、六失、四弊。大略是:“用兵西北,所需兵力是东南的十倍。敌人凭借过去的威势劫掠边疆百姓,人人望风而逃。战将们相率克扣军费,在军队外豢养自己的妻儿。作战则待敌人劫掠返回后,对其尾随并加以攻击,把突袭他们的老弱之人当作功劳,假称势均力敌,很少有人不唾弃他们的。不对士兵进行训练,凭什么来讨论军事问题,没有可靠的士兵,还谈什么打仗。练兵的效果,我在东南时已验证过。请简选部将若干人,从三个辅助州县中再招募三千壮丁,以部将统率,合而形成四营,每营各有五部。每营设有裨将一名,用以上下联络。总揽全局则是主将的专责。简选、训练、教育之法,与我在东南时相同。如此训练三年,部队仪容会很壮观,而且可以与敌一战了。长途奔袭出了塞外,务必命令他们自誓并躲在营垒下。一旦有情况,就大举讨伐有罪之师,进击北方而使大漠空虚,然后通过屯田使军饷充足,停止戍守,裁汰多余的士兵,如此坐着就可以使边疆富强起来,这是对百代都有利的好事呀。”然而兵部却对这个建议不置可否,而且有人还说:“太阿剑的剑柄,不应受武人操纵。”于是练兵之议就此作罢。
既而又议筑台 〔1〕 ,督府上其议 〔2〕 ,许之,不旬日告成功。又议立车营 〔3〕 ,出战则以代城郭。首分数 〔4〕 , 次形名 〔5〕 ,次技击 〔6〕 ,次步伐〔7〕 ,次侦逻,次乡导 〔8〕 , 次批捣〔9〕 ,次遮击〔10〕 ,次追袭,次俘馘。军政毕张,无不以律。比年东西俱谋入犯〔11〕 ,自继光修内备,不战而伐肤敌〔12〕 。即军正无所课功〔13〕 ,其功上上〔14〕 。时江陵当国〔15〕 ,上遣右司马出行边〔16〕 ,大阅蓟门〔17〕 。十六万之师毕至,营伍必整,旌旗、金鼓必齐,约束必坚,号令赏罚必信,验诸械器必精,履诸关隘必周。比还报,悉以状闻,因以备辽功,进左都督 〔18〕 ,加秩少保 〔19〕 。及江陵殁 〔20〕 ,人言波及少保, 忌者复阴布蜚语,始移镇南粤〔21〕 。未几,敌入黑峪关〔22〕 ,蓟人愿亟召还,不得请,则勒石颂功德而尸祝之〔23〕 。继光度岭南疆事如二镇。逾年疾作〔24〕 ,得谢还,以丁亥腊日卒〔25〕 。
【注释】
〔1〕 筑台:修筑敌台。戚继光曾于隆庆二年(1568)上奏《请建空心台疏》。
〔2〕 督府:总督。此处指蓟辽总督,当时为谭纶。谭纶(1520—1577),字子理,宜黄(今属江西)人。
〔3〕 车营:由战车组成的部队。
〔4〕 分数:语出《孙子兵法· 势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指部队的编制。
〔5〕 形名:语出《孙子兵法· 势篇》:“斗众如斗寡者,形名是也。”指作战中的号令。此处泛指作战中的指挥联络。
〔6〕 技击:此处指单兵技术动作。
〔7〕 步伐:指部队行进中的步伐快慢、整散。
〔8〕 乡导:即向导。
〔9〕 批捣:即批亢捣虚。参见“孙膑”条。
〔10〕 遮击:截击。
〔11〕 东西:指东西两个方向。
〔12〕 不战而伐肤敌:《左都督孟诸戚公墓志铭》中为“不战而伐虏谋”。意谓不必出战即打消了敌人的图谋。
〔13〕 军正:军中的执法官。
〔14〕 其功上上:指功绩是最上等的。
〔15〕 江陵:即张居正(1525—1582)。荆州府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世称“张江陵”,万历时期内阁首辅。
〔16〕 右司马:指兵部右侍郎。此处应指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歙县(今属安徽)人。
〔17〕 大阅:检阅部队。蓟门:即蓟门关,约为今北京德胜门外西北的蓟丘。这里指蓟镇。
〔18〕 左都督:职官名。正一品。
〔19〕 少保:爵位称号。
〔20〕 殁(mò ):死亡。
〔21〕 移镇南粤:万历十一年(1583),戚继光调任广东总兵官。
〔22〕 黑峪关:又名“黑谷关”,位于北京密云雾灵山山麓东北角。
〔23〕 尸祝:祭祀。
〔24〕 逾(yú )年:一年后。
〔25〕 丁亥腊日: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日。
【译文】
后来戚继光建议修筑敌台,都督府呈上他的提议,被许可,敌台很快修造成功。又提议设立车营部队,这样出战时就可以车营来代替城郭。为加强设备,戚继光首要重视部队编制,其次是指挥联络,再次是士兵的技战术水平,然后是步伐整齐与否,然后是侦察巡逻是否周密,然后看向导是否使用得当,然后是是否打击了敌人的要害,然后是是否有截击的能力,然后是追击,然后是俘虏敌军。要想将这些全部加以贯彻,就需要有严格的纪律。当时东西两面的敌人均准备入侵,但在戚继光内修战备后,没有经过战事就打消了敌人的图谋。表面看是军人没有战功,实际上对国家的功劳却是很大的。当时正是张居正执掌大权,皇帝派遣右司马巡视边疆地区,检阅蓟镇的部队。所有十六万人的部队汇聚在一处,队伍整备,旌旗、金鼓齐备,部队管理坚决有力,号令赏罚明确而使人信服,查验武器精密准确,查阅关隘周详。等到右司马返京,把了解的情况报告给皇帝后,皇帝大为满意,戚继光因为防备北方有功,而升任左都督,同时加封少保。张居正去世后,一些流言波及戚继光,猜忌之人又散布一些无根据的话来攻击他,最终他被调任为广东总兵官。不久,敌人攻入黑峪关,蓟州人请求速速召回戚继光,未被允许,于是人们雕刻他的石像,称颂他的功德而祭祀他。戚继光在岭南,对于南疆事务仍如在二镇时一样用心。第二年他的病加重,得以回到原籍,于丁亥年腊日去世。
断曰:继光将军,生殊不偶 〔1〕 。五等三孤,是其所有。推毂备倭,东南是守。因练三军,短长互纽 〔2〕 。 南北并驱,利于险走。阵名鸳鸯,可暂可久。分守浙东,岛夷时吼。睹戚旌旗,辟易海口。因而诛之,获讯献丑〔3〕 。檄救江西,到即斩首。再往牛田,俘馘不苟。敌陷石州,召光入部。因请练兵,以为利薮。再请车营,以为不朽。部议持之,唯唯否否。江陵遣观,方窥八九。少保加荣,勋名山斗〔4〕 。
【注释】
〔1〕 不偶:独一无二。
〔2〕 纽:此处指相互配合。
〔3〕 获讯献丑:指押着俘虏去审讯。
〔4〕 山斗:泰山、北斗的合称。比喻为当世所瞻仰的人和事。
【译文】
断语:继光将军,生来独一无二。加官晋爵,对他是必然的。被举荐防备倭寇,东南是他的守区。于是编练三军,短长兵器互用。驱驰于南方和北方,利于从险处下手。他的阵法名为鸳鸯阵,既可面对眼下也能应对长远。分兵守卫浙东,岛夷正是猖獗的时候。见到戚家军的旗帜,就退避到海口。于是诛杀他们,押着俘虏去审讯。被檄调救护江西,一到了就将敌人斩首。再救牛田,俘斩敌人一丝不苟。敌人攻陷了石州,继光被召入兵部。请求练兵,这是提高战斗力的根本。又请求设立车营,以求一劳永逸。然而最终讨论来讨论去,还是不置可否。张江陵派人检阅部队,方才了解八九分情况。于是加封少保,名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