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是明朝开国元勋,是元末明初统一战争中许多重大战略的决策者和实践者,他率军“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明史· 徐达传》),为明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了不朽功勋,史家评价他为明朝“元勋之冠”。

徐达沉毅有谋,见解深刻,对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战略意图领会透彻,在实际作战中又能灵活地加以贯彻。他遇事不疾不徐,从容不迫。面对两面作战,亦能做到临危不乱,章法有度,分清主次,依次消灭。他胸襟开阔,有容人之量。他对上忠心耿耿,朱元璋在濠州被困时,徐达曾代替朱元璋为人质,因而颇为朱元璋感念;对下则能甘苦与共,深得士卒之心,属下无不感恩效死。他对待降将,如扈文明、康茂才、杨茂春,亦能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善加利用。他又能拊循百姓疾苦,谨遵朱元璋之命,严明军纪,不侵扰百姓,所以每下一城,“闾井宴然,民不苦兵”(《明史· 徐达传》)。

徐达虽出身田亩,但好学不倦,虚怀若谷,汇纳百川。每逢带兵出征,他常“延礼儒生,谈议终日” (《明史· 徐达传》),分析是非成败,莫不心服。朱元璋对他作过高度评价,说“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货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明史· 徐达传》)。

徐达,凤阳人〔1〕 ,精通韬略。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皆慕而欲起之〔2〕 ,达不赴,曰:“帝星旺在本乡〔3〕 ,岂宜远适他人。”未几太祖诣其庐〔4〕 ,与论驱群雄以救生灵之策,达曰:“定天下在德不在势。今元势虽强,意在必亡〔5〕 。诸雄,若徐寿辉强而自暴〔6〕 ,张士诚骄而自奢〔7〕 ,刘福通行无纪纲〔8〕 ,方谷珍偷居自逸〔9〕 ,明玉珍恃险自满〔10〕 ,皆无志于生灵,未足定天下。诚能以仁义道德为心,不贪不杀为本,倾府库以固士民〔11〕 ,则天下不足虑也。”太祖闻而忻然〔12〕 ,遂请与至濠〔13〕 ,又问战胜之道,达曰:“上胜者以仁,中胜者以智,下胜者以勇,三者不可缺一。”太祖曰:“公之雄才大略见于议论,有古名将风。”遂推授为帅首,因与谋渡江取金陵。正虑无舟,适巢湖水寨军师俞通海等〔14〕 ,率兵万余船千艘来降,遂渡江东下采石〔15〕 ,乘胜取太平〔16〕 。

【注释】

〔1〕 凤阳:今属安徽。

〔2〕 徐寿辉(1320—1360):罗田(今属湖北)人。元末红巾军天完政权领袖。刘福通(1321—1366):颍州(今安徽界首)人。元末北方红巾军领袖。张士诚(1321—1367):泰州兴化(今江苏大丰)人。元末江浙一带农民起义军领袖。慕:仰慕。

〔3〕 帝星:古人将紫微星当作“帝星”,凡命宫星是紫微的人就被认为有帝王之相。

〔4〕 诣:拜访。

〔5〕 意:推测。

〔6〕 自暴:指暴虐。

〔7〕 自奢:指奢侈。

〔8〕 纪纲:原指网罟的纲绳,引申为纲领、法度。

〔9〕 方谷珍(1319—1374):又名方国珍,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偷居自逸:指偏安一隅。

〔10〕 明玉珍(1329—1366):原名瑞,字玉珍,湖北随县人。元末起义军领袖。

〔11〕 府库:旧指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地方。

〔12〕 忻:喜悦。

〔13〕 濠:即濠州,治所在今安徽凤阳。

〔14〕 俞通海(1330—1367):字碧泉,庐州巢县(今安徽巢湖)人。明代开国将领。

〔15〕 采石:即采石矶,又名“牛渚矶”,位于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隅,历来为长江下游江防要地。

〔16〕 太平:今安徽当涂。

【译文】

徐达,凤阳人,精通兵法韬略。当时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这些起义军头领都很仰慕他,想拉他入伙,徐达一概拒绝。他说:“本乡已有帝星闪耀了,怎么可能再跑到他处伺候别人。”不久太祖去他家拜访他,和他纵论驱逐群雄以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对策,徐达说:“安定天下在于修德政,而不在势力强弱。现在元朝的势力虽然还很强,但我推测要不了多久,必然灭亡。各起义军,如徐寿辉,实力强但统治暴虐,张士诚骄奢淫逸,刘福通行动没有法度,方谷珍偏安一隅,明玉珍则仗着长江天险志得意满,这些人都没有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都非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如果真能严守仁义道德,不贪图名利,不滥杀无辜,舍得把府库中的储备拿出来赈济百姓,那么天下安定就是迟早的事了。”太祖听了非常高兴,于是邀请徐达一同到濠州,又问起用兵制胜之道,徐达说:“高明的胜利靠的是仁德,一般胜利靠的是才智,下等的胜利靠的是武勇,但三者缺一不可。”太祖又说:“人们都说先生雄才大略,有古代名将的作风。”于是推授徐达为统帅,与他谋划渡过长江进取金陵。正在为没有舟船发愁,正好俞通海等统率巢湖水师,水兵万余人、舟船千余艘前来归降,于是率军渡过长江向东攻下采石,乘胜袭取了太平。

时元将陈也先、康茂才水陆来犯〔1〕 ,达令汤和击其水军〔2〕 ,邓愈击其陆军〔3〕 ,遂擒也先。及闻也先之弟兆先集兵屯方山〔4〕 ,达曰:“也先既擒,兆先必约倪文秀,复拥舟师结寨采石以窥我太平矣。”乃东取溧水以阻其援〔5〕 。复设疑兵以分其势,而以正合与战〔6〕 。及战,又出奇兵以捣之,由是文秀遁去,兆先亦擒,康茂才率所部来降。进围金陵,十日,遂鼎新于斯焉。达将兵取镇江,太祖戒之曰:“尔能体我心,城下之日,戒士卒毋焚掠,毋杀戮。”达受命至镇江,元平章定定遁去〔7〕 ,即克其城,兵不血刃,号令严肃,城中晏然〔8〕 。太祖喜曰:“吾用徐达,近王者之师。”复命达取高淳、丹徒等处〔9〕 ,守将扈文明用拐子马以拒王师。徐分兵与康茂才攻之,仍令善用长枪者,皆立于军前以刺其马,善用弓弩者次之,以射其人。文明战败,遂以城降。太祖谕达曰:“伪汉王陈友谅窃据江左〔10〕 ,若不剿平,则两河、关陕、燕山之地非吾所望〔11〕 。汉若就擒,则吾师乘胜长驱,胡元可席卷矣〔12〕 。”乃亲督达等,分舟师为两翼,夹击大破之。友谅惧,遂挈妻子奔武昌。

【注释】

〔1〕 陈也先(?—1355):也作陈野先,元朝集庆(今江苏南京)地区的民兵元帅。康茂才(1313—1370):字寿卿,蕲县(今湖北蕲春)人。元朝时被封为淮西宣慰使、都元帅,后投奔朱元璋。

〔2〕 汤和(1326—1395):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开国将领。

〔3〕 邓愈(1337—1377):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1355年率万人投奔朱元璋。

〔4〕 方山:位于今江苏南京江宁。

〔5〕 溧水:今属江苏南京。

〔6〕 正合:语出《孙子兵法· 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即以正兵对敌。所谓正兵即按常规战法当敌的部队。

〔7〕 平章:“平章政事”的简称,职官名。从一品,为丞相之副,助丞相掌军国重事。定定:生卒年不详,元朝将领。

〔8〕 晏然:安宁平静。

〔9〕 高淳:今属江苏南京。丹徒:今属江苏镇江。

〔10〕 陈友谅(1320—1363):湖北沔阳(今湖北仙桃)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建大汉政权,定都江州(今江西九江)。江左:即江东,大致包括今苏南、皖南、浙北、赣东北。

〔11〕 两河:指淮河和长江。关陕:即现今陕西地区。燕山:燕山山脉。此处当指长城沿线地区。

〔12〕 胡元:指元朝。

【译文】

当时元将陈也先、康茂才率领水陆两军进犯,徐达命令汤和攻击敌水军,邓愈攻敌陆军,最终将陈也先擒获。等到听闻陈也先的弟弟陈兆先收拢兵力屯驻在方山时,徐达说:“陈也先已被擒,陈兆先一定会联络倪文秀,会再次拥有舟师并在采石结寨,进犯太平。”于是向东进取溧水以阻止敌人增援。又设疑兵以分散他们的势力,而用正兵与敌人接战。战斗开始后,又派出奇兵直捣敌军要害,倪文秀不得已逃走,陈兆先也被拿获,康茂才率领所部投降。后进围金陵,十日后,该地换了主人。徐达又统兵进取镇江,太祖告诫他:“我知道你能体谅我的用心,城池攻下的那一天,一定要告诫士兵不要纵火掳掠,不要任意杀戮。”徐达接受命令后到达镇江,此时元朝将领平章定定已经逃走,于是占领镇江。徐达军队兵不血刃,号令严明,城中安静。太祖听说非常高兴,说:“我用徐达,是因为他的部队最接近王者之师。”又命令徐达袭取高淳、丹徒等地,守将扈文明用拐子马抗拒徐达。徐达分兵与康茂才一同进攻,令所有善用长枪的士兵排列在军队最前面,以击刺敌之马匹,而以善用弓弩者列在其后,以射击敌之士兵。扈文明最终战败,献出城池投降。太祖谕令徐达:“伪汉王陈友谅占据江左地区,如果不加以剿灭,那两河、关陕、燕山等地我们就没法奢望了。如果汉王能被擒获,我们的部队就能乘胜长驱直入,元人政权就会被横扫。”于是太祖亲自指挥徐达等人,将舟师分作两翼,两面夹攻大败陈友谅军。陈友谅惊惧,于是带着老婆孩子逃往了武昌。

达征武昌,闻祝宗、康太以南昌叛〔1〕 ,达因旋兵讨之〔2〕 ,斩宗、太,南昌平。太祖喜曰:“南昌楚之重镇〔3〕 ,吴西南之藩蔽 〔4〕 。我得其地,是去陈氏右臂 〔5〕 , 而张氏亦齿寒矣〔6〕 。”张士诚北寇寿春〔7〕 ,太祖亲往援之,达为前锋。张氏败北,命达移师围左君弼于庐州〔8〕 。会陈友谅寇豫章〔9〕 ,太祖曰:“为一庐州而失南昌,非计也。”遂命达释庐州之围归,整舟师以解豫章之难。友谅东出鄱阳逆战〔10〕 ,遇于康郎山〔11〕 ,达身先诸将,败其前锋一巨舰,贼降者千五百人。太祖恐士诚乘虚,命达还守建康,自是彼军势弱,我军威振矣。

【注释】

〔1〕 祝宗、康太:祝、康二人原为陈友谅部将,至正二十一年(1361)归降朱元璋,镇守南昌,次年反叛。康太,《明史· 徐达传》作“康泰”。

〔2〕 旋兵:调转兵力。

〔3〕 楚:古时一般将湖南、湖北、江西统称为楚。

〔4〕 吴:指江苏。

〔5〕 陈氏:即陈友谅。

〔6〕 张氏:即张士诚。

〔7〕 寿春:今安徽寿县。

〔8〕 左君弼:生卒年不详,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

〔9〕 豫章:今江西南昌。

〔10〕 鄱阳:鄱阳湖。

〔11〕 康郎山:亦称“抗浪山”,是鄱阳湖中的岛屿。

【译文】

徐达征讨武昌,听说祝宗、康太在南昌反叛,于是调转兵力进行镇压,最终杀掉祝宗和康太,平定了南昌。太祖很高兴,说:“南昌是楚地的军事重镇,是江苏西南方向的屏障。如今我们得到了这块地方,相当于砍掉了陈友谅的右臂,而对张士诚来说,则是唇亡齿寒。”张士诚派军向北进犯寿春,太祖亲自率军增援,以徐达为前锋。张士诚被击败后,太祖又令徐达移师围剿庐州的左君弼。当时陈友谅正进攻南昌,太祖说:“为了庐州而失掉南昌,那是失策。”于是命令徐达撤围庐州返回,整顿水军以便解除南昌之困。陈友谅派兵东出鄱阳湖迎战,两军相遇于康郎山,徐达身先诸将,击沉陈军前锋部队的一艘巨舰,敌军投降一千五百人。太祖担心陈军会趁虚偷袭建康,于是命令军队回守。此后敌军势力转弱,而我军的实力越来越强。

既而达率兵取信州路〔1〕 。时伪汉守将燕继超,拥兵四万阵于龙虎山下〔2〕 ,昼夜备御。达谓杨璟等曰〔3〕 :“山后有小路,名通牛谷,竟冲城南角〔4〕 ,尔领兵潜伏山下勿动,待我兵与战。彼见我败,必空壁逐我,汝等乘隙急攻,破之必矣。”乃晓与继超战〔5〕 ,佯败走,继超果尽众追之。璟等急攻城,势不敌,知州梅天荫遂以城降,继超遁于饶州〔6〕 。友谅死,子理仍据武昌〔7〕 。太祖不忍伤民,欲招之,达曰:“理初立,人心未宁,不如一面以书招之,一面兴兵致讨。顺则抚之,逆则讨之,一举而两得。”上然之。以罪人为使,持檄谕之。檄至,理不从,竟杀其使。遂命帅兵急攻,以正杀使之罪。理与将刘勇屯兵益州以拒王师〔8〕 。达令柳迂领细作数十人〔9〕 ,匿入益州城,烧其仓粟。理无粮可守,遂与勇弃城夜遁。达先设伏邀击之,汉兵大败。达与常遇春分兵六路进攻〔10〕 ,遇春擒理,武昌遂平。捷闻,太祖喜曰:“达此举,兵之奇者也。”

【注释】

〔1〕 信州路:治所在上饶县(今属江西)。路,元代行政区划一般分为省、路、府、州、县,路领府、州,较省级别低。

〔2〕 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东南。

〔3〕 杨璟(jǐng ,?—1382):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明朝开国将领。

〔4〕 冲(chòng ):向,对。

〔5〕 晓:拂晓。

〔6〕 饶州:治所在今江西鄱阳。

〔7〕 理:即陈理(1351—1408)。陈友谅次子。

〔8〕 益州:今四川成都。

〔9〕 细作:暗探,间谍。

〔10〕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属安徽)人。明朝开国名将,死后追封开平王。

【译文】

不久,徐达率军进取信州路。当时伪汉国守将燕继超拥有军队四万人,列阵于龙虎山下,昼夜备战。徐达对杨璟等人说:“山后有条小路名叫通牛谷,正对着城南一角,你们带着士兵预先潜伏在山下,不要乱动,等我率军与敌接仗。敌人见我落败,一定会倾巢出动来追我,这时你们就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这样一定会大破敌军。”第二日早晨徐达部与燕继超军接仗后,佯装败走,燕继超果然率全部军队追逐徐达部而去。杨璟等人则立即攻城,城内敌人无力抵抗,于是知州梅天荫率城投降,燕继超则逃入饶州城。陈友谅死后,其子陈理继位,仍据守武昌。太祖想攻取武昌,但又不想伤害百姓,于是就想对陈理进行招安。徐达说:“陈理刚继位,人心还没有安定下来,不如一面对他招降,一面齐集兵力,做讨伐的准备。如果他听从我们的意见就安抚他,否则就讨伐他,这样就能一举两得。”太祖表示赞同。于是以有罪之人作为使节,带着檄告去劝谕陈理。然而檄告到了后,陈理却不愿服从,竟然杀掉了使节。于是徐达命令军队加紧进攻,以报复陈理杀掉使节的罪过。陈理与将领刘勇屯兵益州,抗拒王师。徐达命令柳迂带间谍数十人,秘密潜入益州城,烧掉了陈理的粮草。陈理因为没有了粮食,无法守城,不得已与刘勇乘着夜色弃城逃走。徐达预先布设的伏兵在半路进行截击,汉军大败。徐达又与常遇春分兵六路进攻,常遇春擒获了陈理,武昌于是平定。听到捷报后,太祖非常高兴,他说:“徐达的这次行动,就是用兵上的出奇制胜呀。”

时襄阳守臣魏德光、姚天儒、毕荣、骆贵等合谋严守,曰:“我等不奉陈理号令,不属胡元统辖,不受张士诚挟制,不惧明玉珍侵犯,所虑者金陵之兵〔1〕 。然内多聚粮,外多守兵,不亦另是一乾坤耶?”达率兵攻之不克。夜于山下闻乡人云:“金陵兵若于城四门外筑高阜,架炮攻打,内无土石填塞,破之易耳。”达闻甚喜。晓集诸将,令军士筑阜架炮,四门齐攻。复令俞通海、俞通渊各领兵〔2〕 ,俟于东西二门外〔3〕 ,以防贼遁。计定搦战〔4〕 ,火炮齐发,城中居民火焰涨天,城门不能守。通海等入城,毕荣被擒,骆贵战死,德光、天儒遁去,襄阳悉平。

【注释】

〔1〕 金陵之兵:指朱元璋的军队。

〔2〕 俞通渊:生卒年不详,字朝理。俞通海之弟。

〔3〕 俟:等待。

〔4〕 搦(nuò )战:挑战。

【译文】

当时襄阳守将魏德光、姚天儒、毕荣、骆贵等共同商议要严守该地,他们说:“我们不尊奉陈理的号令,不属于元朝管理,不受张士诚的要挟,也不怕明玉珍的进犯,所担心的只有金陵朱元璋的军队。但是我们城内储备有粮食,城外又有守军,这不也是一片独立的小天地吗?”徐达率军进攻襄阳,没有成功。晚上在山下时听到当地人说:“如果金陵的军队在城的四门外建起高台,在上面架上大炮轰击城墙,由于城墙内没有土石添充,很容易攻破。”徐达听后非常高兴。他拂晓招集将领,命令士兵在城外构筑高台,在台上架炮,向四方城门一齐开火。又命令俞通海、俞通渊率领各自军队,待敌于东西两城门外,防备敌人逃跑。决策定下来后,向敌人挑战,火炮齐发,城中居民的房子火光冲天,城门守不住了。俞通海等率军杀入城中,毕荣被擒,骆贵战死,魏德光、姚天儒逃走,襄阳于是平定。

太祖欲讨张士诚,问于达,达曰:“张氏骄奢横侈,此天亡之时也。所任伪将,伯昇、吕珍之徒 〔1〕 , 皆龌龊不足数。居中用事,黄、蔡、叶迂阔书生〔2〕 ,不知大计,若声罪致讨,可计日而定。”太祖即命达为大将,率兵二十万伐之。由太湖直趋湖州,一路战胜,遂进围苏城,塞其六门。时无锡莫天祐与张士诚为声援〔3〕 ,其部将杨茂春善游水,天祐遣之〔4〕 ,被达侦卒所获。达释而劳之〔5〕 ,待以腹心。茂春感而往来游水,彼此所遗之蜡丸书,皆报之,故达阴得士诚、天祐之虚实。知城中食尽,督兵急攻。或曰:姑苏城蟹形,齐门则其脐也〔6〕 。遂攻克之。缚士诚送京师,籍其兵得二十五万〔7〕 。复围无锡,天祐遂降。

【注释】

〔1〕 伯昇:即李伯昇。生卒年不详,张士诚手下重要将领。吕珍:生卒年不详,字国宝,安丰(今属江苏)人。张士诚的重要将领。

〔2〕 黄、蔡、叶:指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是张士诚的参军。

〔3〕 莫天祐:无锡人。曾率众保守无锡城,后投靠张士诚。

〔4〕 遣:差遣。

〔5〕 劳:慰劳。

〔6〕 齐门:位于苏州城北,因城门朝向齐国,所以称为齐门。

〔7〕 籍:登记在册。此处指收编。

【译文】

太祖准备讨伐张士诚,征询徐达的意见,徐达说:“张氏骄奢淫逸、专横放纵,现在正是上天要消灭他的时候。他所任命的将领,李伯昇、吕珍之流,龌龊不堪,根本不必放在心上。居中筹划的黄、蔡、叶三人都是迂阔的书生,根本不懂得战略谋划。如果宣布罪状,加以讨伐,很快就可以平定。”太祖当即任命徐达为大将,率军二十万进行征讨。由太湖直趋湖州,一路连获胜仗,很快包围苏州城,堵塞其六个城门。当时无锡守将莫天祐声援张士诚,莫天祐手下的部将杨茂春善于泅水,就派他侦察情况,却被徐达的侦察兵擒获。徐达将其赦免并慰劳他,对待他像对自己的心腹一样。杨茂春很感动,在太湖水中往来游走,将敌军往来的蜡丸密信都呈送给徐达,因此徐达对于张士诚和莫天祐的实际情况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当得知苏州城内粮食用尽后,徐达于是率军加紧攻击。有人说:苏州城形状类似螃蟹,而齐门则是苏州城的尖脐。于是率军猛攻齐门,苏州城终于被攻克。将张士诚押送进京师,收编张士诚的军队二十五万人。后又围攻无锡,使莫天祐最终投降。

洪武元年,太祖命达为征虏将军,常遇春副之,北取中原。太祖曰:“诸将非不健斗,然能持重〔1〕 ,师有纪律,得为将之体,无如大将军,可专主中军,策励群帅。古云‘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2〕 ’,阃外之事〔3〕 ,卿其任之。”达遂帅甲士二十五万,出长、淮〔4〕 ,入大河〔5〕 。太祖至河南劳军,因与诸将共议取燕之事〔6〕 ,达曰:“臣与诸将仰仗天威,渡河北行,由卫辉、彰德、磁州、邯郸、赵州及河间取临清〔7〕 ,不数月而元主可擒矣。伏愿陛下驻跸汴梁〔8〕 ,以为犄角之势。”太祖曰:“卿策可谓万全。”及师至通州〔9〕 ,常遇春等三路继至。遇春、沐英、李文忠自河南〔10〕 ,由左路取沿河等处州郡。汤和、华云龙、康茂才、朱亮祖自河南〔11〕 ,由右路取沿山等处州郡〔12〕 。郭英、郭子兴、蒋显自河南〔13〕 ,由中路水道〔14〕 ,俱至通州,合兵以攻。

【注释】

〔1〕 持重:行事谨慎稳重。

〔2〕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语出《孙子兵法· 九变篇》,原文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意谓将领在外征战可以相机行事,不必受君王的命令掣肘。

〔3〕 阃(kǔn )外:朝廷之外。

〔4〕 长、淮:长江和淮河。

〔5〕 大河:即黄河。

〔6〕 燕:即燕京。今北京。

〔7〕 卫辉:元朝时为卫辉路,今属河南。彰德:元朝时为彰德路,今河南安阳。邯郸:今属河北。赵州:元朝时属大理路,今河北赵县。河间:元朝时为河间路,今属河北。临清:今属山东。

〔8〕 驻跸(bì ):泛指古代帝王出行时宿止的地方。汴梁:今河南开封。

〔9〕 通州:今属北京。

〔10〕 沐英(1344—1392):字文英,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开国将领。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盱眙(今属江苏)人。明朝开国将领。

〔11〕 华云龙(1332—1374):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开国将领,被封为淮安侯。朱亮祖(?—1380):六安(今属安徽)人。明朝开国将领,后因罪被杀。

〔12〕 山:指太行山。

〔13〕 郭英(1335—1403):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死后追赠营国公。郭子兴(1302—1355):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开国将领,死后追授涂阳王。蒋显:生平不详。

〔14〕 水道:指大运河。

【译文】

洪武元年,太祖任命徐达为征虏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向北进取中原。太祖说:“将领们不是作战能力不强,如果还能够谨慎用兵,部队管束严格有序,这样才是真的明白了为将的本质。你是大将军,要坐镇中军,筹划和激励将领们。古人说,‘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所以外面的事情,就由你来负责。”徐达率领甲士二十五万,渡过长江、淮河,进入黄河地区。太祖至河南慰劳部队,并与诸将共同商议夺取燕京的事情,徐达说:“我与诸将仰赖皇上的天威,渡过黄河向北行进,连下卫辉、彰德、磁州、邯郸、赵州、河间以及临清等地,用不了几个月元朝皇帝就会被擒获。祈愿陛下能够驻节开封,以便使部队形成犄角之势。”太祖说:“你的筹划非常完备。”等到部队到达通州,常遇春等人率领的其他三路部队也相继到达。常遇春与沐英、李文忠自河南,由左路夺取黄河沿线的州郡。汤和、华云龙、康茂才、朱亮祖从河南,由右路夺取太行山沿线的州郡。郭英、郭子兴、蒋显从河南,由中路沿大运河进攻,各路最后都汇至通州,集合兵力发动进攻。

元主闻之大惧,谓左右曰:“吾祖宗基业,至今百年,一旦弃去,情实不忍。然内无谋臣,外无勇将,且闻金陵将勇兵强,王业已成,不可敌者一也。不尚杀戮,民已归心,不可敌者二也。刘基为谋士〔1〕 ,徐达为元帅,四海悦服,望风而降,不可敌者三也。为今之计,不如北走为愈〔2〕 。”乃命淮王铁木儿守燕京〔3〕 ,自集三宫后妃、太子妃,夜半开建德门出居庸关北去如上都〔4〕 。八月,达兵至大都,不战而克。乃籍府库,封宫殿,命将守之,禁军士不得侵扰。人民安业,市肆不易〔5〕 ,远近悦服。又留兵三万,使孙兴祖防御北平〔6〕 ,遂率众向太原。扩廓铁木儿乘骣马遁去〔7〕 ,太原遂平。既而克临洮〔8〕 ,克庆阳〔9〕 ,陕西遂平。自是天下一统矣。

【注释】

〔1〕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县(今属浙江)人。明朝开国元勋,是朱元璋的主要谋臣。

〔2〕 愈:胜过,高明。

〔3〕 淮王铁木儿:即淮王帖木儿不花。元世祖忽必烈之孙,至正二十七年(1367)被封为淮王。

〔4〕 如:往,去。上都:元都城,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西北。

〔5〕 肆:集市或店铺。

〔6〕 孙兴祖(1346—1380):字世安,濠州人。明朝开国功臣,死后封为燕山侯。

〔7〕 扩廓:亦作“阔阔”,蒙古语,青色之意,用于姓名。骣(chǎn ):不加鞍辔之马。

〔8〕 临洮:今属甘肃。

〔9〕 庆阳:今属甘肃。

【译文】

元帝知道消息后非常惊慌,对身边人说:“我祖上开创的基业至今已有百年,一旦放弃,感情上实在舍不下。然而朝廷内部没有谋臣,在外没有勇将,而且听说金陵的兵将战斗力很强,立国的基础已经形成,这是我们无法抵抗的第一个原因。朱元璋不崇尚杀戮,很得民心,这是我们无法抵挡的第二个原因。用刘基为谋士,用徐达为元帅,四海内的民众都安心臣服,对手则望风而降,这是我们无法抵抗的第三个原因。从现在来看,不如向北退去,这是明智之举。”于是命淮王铁木儿驻守燕京,元帝自己则带三宫后妃、太子妃等乘夜打开建德门,出居庸关向北去往上都。八月,徐达的军队到达大都,没有经过战事即占领该地。于是查籍府库,封锁宫殿,派将领把守,禁止士兵侵扰百姓。城内居民仍然安居乐业,市场商铺照常经营,远近的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又留下部队三万人,在孙兴祖的率领下驻防北平,而徐达自己则带领大部队进攻太原。最终扩廓铁木儿骑着没有鞍辔的马逃走了,太原得以平定。后来又攻克了临洮,攻陷庆阳,陕西全境平定。至此全国实现了统一。

达为将言简虑精,令出不二,与士卒同甘苦,财宝无所私,妇女无所幸〔1〕 。是时南取吴越,北定中原,东平齐鲁,西入关陕,大抵皆达之功,故为开国功臣第一。太祖尝以汉之韩信、宋之曹彬拟之〔2〕 。卒封中山王,谥武宁。

【注释】

〔1〕 幸:宠爱。

〔2〕 曹彬(931—999):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名将。

【译文】

徐达身为大将,言语不多,但思虑很深。他下的命令从没有前后不一致,又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他不贪图钱财,不近女色。当时南面攻取吴越之地,北面平定中原,东面平定齐鲁,西面进入关中陕西,大抵上都是徐达的功劳,所以都认为他是开国第一功臣。太祖曾将他比作汉代的韩信、宋代的曹彬。他死后被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

断曰:徐达识高,所见自大。帝旺本乡,旨从其亚〔1〕 。在德一言,已臻王化〔2〕 。仁义为心,忍流于霸〔3〕 。故凡用兵,所征即下。友谅手除,士诚足跨。刃不血流,谋不尚诈。正正堂堂 〔4〕 ,神惊鬼怕。北取中原,更添声价 〔5〕 。不扰不侵,如游于舍 〔6〕 。 比至通州,元已北驾。帝至荡平,兵闲马暇。谓之王师,实非假借。

【注释】

〔1〕 从其亚:自甘人下。

〔2〕 王化:天子的教化。

〔3〕 霸:王霸之业。

〔4〕 正正堂堂:形容用兵正大光明,不用诡计。

〔5〕 声价:指名望和地位。

〔6〕 舍:家。

【译文】

断语:徐达才识高明,所以能看见常人看不到的。帝王之气出自本乡,所以自甘居于人下。徐达说的“在德不在势”,这样的认识已臻于王化之境。以仁义为心,有包容才能趋近王霸之业。每次用兵,所征伐的都能被攻下。陈友谅手到擒来,张士诚轻松跨过。用兵尽量减少流血,用谋则不主张用诈。总是堂堂正正,但是神鬼都怕他。向北取得中原,他的声名更加显赫。不侵扰百姓,就像游走于自己家里。等他到了通州,元帝已逃向北方。帝王所到之地皆被荡平,兵马不再劳顿。称徐达的军队是王者之师,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