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我们祖国的文化,在世界上占着一个光荣的席位。以文学而论,远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诗歌。到春秋战国时代,文学进入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约在前340年至前277年之间,有位伟大的诗人,名叫屈原,像一颗巨星一样出现在当时的文坛和政治舞台上。两千多年来,每逢端午节那天,我国人民都要纪念他。倘若翻开文学史,头一个出现的著名作家,也就是他。1953年,屈原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为世界人民所纪念。所以,我们应该为祖国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而感到骄傲。

但是在过去,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却曾遭到一些人的贬抑,他的作品更往往被人曲解;虽然前人对屈原的研究也曾作出不少的成绩,但在旧社会中,他的真正价值却始终不能被人充分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学界对屈原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的作品成了我们全体人民的宝贵财富。但是,屈原离开我们已经两千多年,许多史料已经湮没,同时,屈原的作品具有极其丰富而复杂的内容,这些都是研究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所以我们对屈原的研究还必须更深入地开展,以求得更正确、更深刻的认识。

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诗人。他曾经一心一意想使楚国富强起来,达到统一整个中国的愿望。所以他要求楚王把古代那些最著名的圣君贤王作为榜样,在实际的政治中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贯彻法治精神。例如他在《九章·惜往日》一篇中说: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又说: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

泛泭:木筏之类。

乘泛泭  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在他看来,治国需要严正的法令,正如驱马需辔衔,渡水需舟楫。所以他坚决反对让贵族们为所欲为的“心治”。春秋中叶以后,土地所有权逐渐下移,从奴隶主贵族手里转移到新兴的地主阶级手里;到战国时代,土地自由买卖,更是常事。这样,确认新的财产形式为合法,否定贵族的传统特权,就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说,屈原反对贵族特权的政治主张,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因而也是进步的。但是反动贵族不会甘心放弃他们的特权,所以千方百计排挤屈原,这里存在着反动势力同进步主张的激烈斗争。

皇舆:国君所乘坐的车,比喻楚国。

除了国内的矛盾之外,楚国当时还受到强大的秦国的日益加深的威胁。在对强秦的态度上,屈原和贵族投降派也处于针锋相对的状态。他的具体主张是联齐抗秦,反对媚敌苟安。这主张已由历史的事实证明了它的正确性。违反了它,楚国就必然陷于危亡。屈原曾为了这一正确的主张坚持斗争,毫不顾及自身安危,他说:“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  之败绩。”(《离骚》)这是多么光明崇高的表白。在完全绝望了的时候,他又悲痛地写道:“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这就是说:你们不听我的话,楚国前途是非常危险的。我不能坐视亡国之祸到来,宁愿跟着先贤彭咸投水死去。这又是何等慷慨壮烈的决心!

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最高官职,执掌军政大权。

体解:分解人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

屈原在内外的政策上,最后都遭到失败。这失败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他虽是楚王同姓之亲,但当时他的政敌,如令尹  子兰是楚怀王的爱子,郑袖是楚怀王的宠妃,都是楚王自己的亲属。在那个时代,国君的权力,不消说是高于一切的,屈原如果要在政治上取得胜利,首先必须争取楚王。但屈原当然是争不过子兰、郑袖这些人的,何况他断不肯像那班小人那样做出卑鄙无耻的事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屈原只有两条路,那就是:或者放弃自己的主张,向贵族投降派投降;或者坚强不屈,等待失败命运的到来。屈原终于选择了后者。他虽然在对外对内的各种主张上斗争失败,却不屈不挠地把正确的、进步的理想坚持到底,从来也不反悔,不变节。他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又说:“虽体解  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均见《离骚》)他相信自己的政治主张是正确的,对国家是有利的,所以绝对不肯妥协,不肯放弃,这正表现了一个爱国的政治家崇高的品质,值得我们尊敬。屈原有时虽然也考虑到离开楚国的问题,如《离骚》中所想象的,但这不过是一种暂时的矛盾心理的反映;事实上他是不肯离开楚国的,所以在《离骚》中,想象漫游太空而说到“临睨旧乡”的时候,连仆夫和马都悲哀怀念,再也不肯走了。

见《诗经·鲁颂·閟宫》。

春秋战国时代,北方诸国把南方的楚国称为“荆蛮”,这是含有歧视的意思的,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表现。而楚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语言上也确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这些情况都促成了楚国人民有比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乡土感情。屈原作品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集中表现了楚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试看楚亡之后,不过十余年,首先起义反秦的就是楚国农民;而且义旗一举,四方响应,很快就推翻了暴秦的统治。“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谣果然应验。这固然首先是广大人民不堪暴秦的阶级压迫,革命情绪高涨之所致;但和楚国人民比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乡土感情也有一定的关系。而屈原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是那样强烈,当它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就不可能不发生深刻的影响。反过来说,屈原作品之所以会流传下来,首先也就是因为楚国人民对他的敬爱与同情。这些作品流传在人民的口头和心里,所以虽经秦代的摧残与长期的战乱,到了汉代也仍旧保留着不少完整的诗篇。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楚辞》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屈原的作品,后世称为《楚辞》  ,它是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斗争的实录,心血的结晶,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楚辞》和比它更早的《诗经》形成了后人常常称道的“风”“骚”传统,是后世许多进步诗人学习的榜样。在今天,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它,从中吸取宝贵的营养,来为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