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年谱

楚宣王二十七年 戊寅(前343)

一岁

按《离骚》云“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则屈子盖以是年正月庚寅日生。

楚怀王十一年 癸卯(前318)

二十六岁

苏秦约从山东六国攻秦,怀王为从约长。屈原初为左徒,王甚任之。

楚怀王十二年 甲辰(前317)

二十七岁

齐湣王伐败赵、魏军,秦亦伐败韩,与齐争长。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惠王患之。

楚怀王十三年 乙巳(前316)

二十八岁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王,遂见疏。

按:此事见本传,《新序》不识。意即张仪至楚,厚赂上官所为。今姑载于此。

楚怀王十六年 戊申(前313)

三十一岁

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宣言张仪免相以事楚,许以商於之地六百里。怀王遂绝齐。

按:张仪欺怀王,陈轸独吊,以为不可。王不听。见《楚世家》。然是时原必力谏。史并失载。

楚怀王十七年 己酉(前312)

三十二岁

怀王既见欺,乃发兵伐秦。陈轸又谏,不听。是年春,战于丹阳,大败,秦虏其将屈丐。怀王复悉发国中兵击秦,战于蓝田,又大败。韩魏闻之,袭楚,至郢;而齐怒竟不救楚,楚大困。方楚之伐秦也,起用屈原,使使于齐以求援。已而复交。

按:本传无起用之文,唯《新序》言是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用屈原。又本传及世家并于次年载屈原使齐反,谏释张仪事,则原于是役复见起用可知。盖传文偶略之耳。黄式三云:“先是楚王听张仪之欺,自恨不用屈原而至此,乃复用屈原。屈原因受命使齐,思合齐以报张仪之耻。”其说是也。又按《楚世家》不言复交事,以下文二十四年倍齐之文推之,齐楚必复旧好矣。

楚怀王十八年 庚戌(前311)

三十三岁

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怀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及仪至,又释之。是时屈子使齐反,谏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之不及。是岁,秦惠王卒。明年,张仪死于魏。

按:《张仪传》谓秦要楚,欲得黔中地,以武关外易之。楚王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及仪至,因郑袖之言而免。遂说楚王事秦。屈原谏。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卒许之,与秦亲。与本传世家小异。然是时楚弱秦强,非欲易地,曷为无故分汉中以求和?怀王之不杀张仪,固惑于郑袖之言,亦缘重去黔中地耳。参合史文观之,仪传似较为翔实。

楚怀王二十四年 丙辰(前305)

三十九岁

楚复倍齐而合秦。时秦昭王初立,乃厚赂于楚,楚往迎妇。屈原切谏,不听。放于汉北。

按:自怀王十七年,秦楚构兵;十八年,使屈原使齐以求平。本传虽言齐怒不救楚,然观世家二十四年倍齐之文,则齐之不救楚,乃屈子使齐以前事;屈子使齐以后,齐楚即复交,直至今岁始解约也。

又按:此次背齐而合秦,屈子必切谏,卒以谏而见放耳。史并失载。

楚怀王二十五年 丁巳(前304)

四十岁

怀王入秦,与秦昭王盟,约于黄棘。秦复与楚上庸。

按:《九章·悲回风》有“施黄棘之枉策”语,注家好以此事传会之,不相涉也。余别有说。

楚怀王二十六年 戊午(前303)

四十一岁

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于秦,三国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质于秦而请救。秦遣客卿通将兵救楚,三国引兵去。

楚怀王二十七年 己未(前302)

四十二岁

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

楚怀王二十八年 庚申(前301)

四十三岁

秦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

楚怀王二十九年 辛酉(前300)

四十四岁

秦复攻楚,大破之,杀其将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召回屈原于汉北,使使于齐。

按:屈子被召,史亦不载。然本传有次年谏王入秦之事,则是年必复召矣。

楚怀王三十年 壬戌(前299)

四十五岁

秦昭王遗怀王书,约会盟于武关,屈原、昭睢俱谏王毋行,而怀王稚子子兰独劝王无绝秦欢。遂入秦。秦留之以求割巫黔中地。是岁太子横自齐归,立为王,是为顷襄王。秦复攻楚,大败之。取十六城。

按本传,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而《楚世家》止载昭睢有此言,与本传异。《索隐》云:“盖二人同谏,故彼此各随录之也。”其说是。

楚顷襄王二年 甲子(前297)

四十七岁

怀王逃归,亡走赵,赵不纳。追及之,复归秦。

楚顷襄王三年 乙丑(前296)

四十八岁

怀王卒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绝。

按:《史记·项羽本纪》,范增说项梁曰:“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乃求得楚怀王孙心,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楚顷襄王六年 戊辰(前293)

五十一岁

秦白起伐韩,大胜,斩首二十四万。乃遗书楚王以要战,顷襄王患之,乃谋复与秦平。

楚顷襄王七年 己巳(前292)

五十二岁

楚迎妇于秦,秦楚复平。

楚顷襄王十三年 乙亥(前286)

五十八岁

屈原再放于陵阳。

按本传,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劝王入秦不反,屈平亦嫉之,子兰大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今以《九章·哀郢》九年不复一语逆推之,屈子再放当在是年。盖以《九章·哀郢》之作,在顷襄王二十一年白起破郢之后也。

楚顷襄王十四年 丙子(前285)

五十九岁

顷襄王与秦昭王好会于宛,结和亲。

楚顷襄王十五年 丁丑(前284)

六十岁

楚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取淮北。是岁,齐湣王被杀。

楚顷襄王十六年 戊寅(前283)

六十一岁

顷襄王与秦昭王好会于*。其秋,复与秦王会穰。

楚顷襄王十九年 辛巳(前280)

六十四岁

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

楚顷襄王二十年 壬午(前279)

六十五岁

秦白起拔楚*、西陵。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癸未(前278)

六十六岁

白起拔郢,烧楚先王墓夷陵。顷襄王兵败,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是时屈子再放已九年,作《九章·哀郢》以见意。

按:郢破之时,屈子再放已久,而犹不见召;乃以次年初春自陵阳西南行,泝江入湖,上沅水而达辰溆。

楚顷襄王二十二年 甲申(前277)

六十七岁

秦复拔楚巫黔中郡。是岁,屈子自沉卒。

按:黔中,即屈子此行所至之地,栖息甫定,而秦兵大至,乃以是年孟夏下沅入湘,至于长沙。又逾月,赴汨罗而正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