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 五代史通俗演义 | 蔡东藩 | 《五代史演义》共有六十回,起于朱全忠建立后梁,终于赵匡胤代周建立宋朝。这个时代局势纷乱,军阀轻易称帝。朱全忠建立了后梁政权,却被另一个藩镇军阀李存勖击败,后者成立了后唐政权。儿皇帝石敬瑭依靠契丹建立后晋政权,而政权却亡于契丹。后汉的刘知远逐走契丹,却也被坐大了的郭威取而代之。后周也同样的下场,赵匡胤成为时代的终结者。 |
| 唐史通俗演义 | 蔡东藩 | 《唐史演义》共有一百回李氏先祖对北方各国的特别贡献,在隋朝末年纷乱局面中得以保存实力,一举赢得天下。太宗李世民对大唐帝国的建立更是众所皆知,在弱势的反对下顺利取得帝位,并开创了贞观之治。其后更有史无前例的女皇帝武则天,延续了帝国的盛世。唐玄宗的开元天宝之治紧接其后,帝国在中土大地上傲视世界各个角落。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开始步入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成为唐朝政治的毒瘤。宦官掌握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命运。在中心人物纷纷不经意跳脱历史同时,为求结束战局,反对势力便就地合法化,加上不很听话的藩镇军阀,帝国恰也很识时务,得过且过。在长时间的冷静沉思中,失控的帝国也曾有过振作的遐想,却终究无法挽回。 |
| 南北史通俗演义 | 蔡东藩 | 《南北史演义》是蔡东藩著作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系列书之一。该书叙述了南北朝一百七十年间由分裂到对峙统一的史实,观点平实,内容丰富,论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洵为通俗史著的经典。该书取材谨慎,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可以让人入门民族历史。《南北史演义》为民国蔡东藩在“演义救国”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系列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叙述了南北朝一百七十年间由分裂到对峙统一的史实,观点平实,内容丰富,论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洵为通俗史著的经典。 汉晋以降,外族渐次来华,杂居内地。嗣是五胡十六国,迭为兴替。后来弱肉强食,彼吞此并,辗转推迁,又把十六国土字,浑合为一大国叫作北魏。后来北魏又起内讧东分西裂,无暇顾及江南.所以江南尚得保全。及东魏改为北齐,西魏改为北周。西土又分作为三分,周最强,齐为次,江南最弱。鼎峙了好几年,齐为周并,江南但保留十分之二险些儿要尽属北周了。就在此时大丞相杨坚篡了周室,复并江南;既收周禅又灭陈氏,最终统一中原,合并南北。 |
| 两晋通俗演义 | 蔡东藩 | 《两晋演义》为《历代通俗演义》之一,本书以章回体结构,通俗的文章,机智的点评,真实再现了中华文明历史演进波澜壮阔的进程,叙述了晋代的兴亡。共有一百回,起自司马炎代魏,终至刘宋代晋,经历156年。西晋结束了将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可是八王之乱,消耗国本,与汉人杂处的胡人趁机相继发难,导致了西晋的覆亡。而东晋则在江东重建,蓄积能量,展开艰难的北伐重任,却因内部权力争夺而损耗了实力。大将刘裕脱颖而出,两次北伐,收复长安,之后接连废黜两位皇帝,建国宋,东晋亡。 |
| 后汉通俗演义 | 蔡东藩 | 有汉一代,史家分为两撅,号为前、后汉,亦称东西汉,这因为汉朝四百年来,中经王莽篡国,居然僭位一十八年,所以王莽以前,叫作前汉,王莽以后,叫作后汉。且前汉建都陕西,故云西汉,后汉建都洛阳,故云东汉。 《前汉演义》百回,自秦始皇起头至王莽篡国为止,此编从前编接入,始自王莽,结局三国。《前汉演义》附秦朝,《后汉演义》附三国首尾相对却也是一个无独有偶的创格。 若要论及后汉的兴亡,比前汉还要复杂:王莽篡国,祸由元后。外戚为害,至于此,光武中兴惩前毖后,亲揽大权,力防外威预政;明帝尤有父风,章帝初政可观;和帝以后,国事日非,外戚,宦官争斗,终至同归于尽,国家大权归入州牧掌握,群雄争霸,弱肉强食,遂有三国。总计自光武至章帝,是君王专政的时代,自和帝至桓帝,是外戚、宦官更迭擅权的时代;若献帝一朝.变端百出,初为乱党交讧时代,继为方镇纷争时代,终为三国角逐时代……民国蔡东藩在“演义救国”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系列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写刘秀光武中兴至三国混战一段历史。这是一部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体例特殊,自批自注的演义巨作。全书文笔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
| 前汉通俗演义 | 蔡东藩 |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 蔡东藩著,《前汉通俗演义》共选取了一百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如同与一百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秉持“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注重真实,陆的同时,以演义体小说的笔法使得历史具有强烈的故事性,真实地再现了秦、西汉两朝波澜壮阔的历史,描摹了一段段英雄与时势的壮阔史诗。 |
| 辽小史 | 杨循吉 | 明杨循吉撰。一卷。记契丹自耶律阿保机兴起,至金人灭辽的史实。末记耶律大石西迁,建立西辽政权,甚简略。是书着意于政权更替,帝位争夺,至于辽与宋、金、西夏之间关系,则语焉不详。 |
| 金小史 | 杨循吉 | 明朝吴县人杨循吉著,全书共八卷。记女真部兴起,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至哀宗天兴三年(一二三四)为元所灭。书中重视宋、金、辽之间的关系及其交涉过程,以简明见长。所记女真贵族及其军事民主制真切而具体,于金主亮之荒淫颇多揭露,可与正史中有关记载相参校。本书有《辽海丛书》本,这次整理即以此本作底本。 |
| 大义觉迷录 | 雍正 | 四卷。清世宗敕撰。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是清朝定鼎北京后的第三代皇帝。雍正六年(1728年),清朝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大案,即曾静反清事件。次年,清世宗在处理此案之后刊布了《大义觉迷录》。内收上谕十道、审讯词及曾静口供47篇、张熙等口供2篇,后附曾静《归仁说》1篇。本书保存曾静、吕留良及严鸿逵强烈反满言论,并揭示康熙末诸子争夺皇权、胤禛得位及其后之相应措施等具体情节。有雍正年间内府刻本及近年中华书局 《清史资料》 本行世。这是一部充分反映编者思想及政治主张而十分奇特之书。 |
| 新修南唐书 | 陆游 | 纪传体国别史。十八卷,外加音释一卷。南宋陆游撰。关于此书的成书年代,诸书均无记载,经据陆游生平考证,约作于淳熙八年至十二年间(1181—1184年)。陆游、字务观,号放翁。生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卒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以荫补登仕郎,初为福州宁德主簿等职,因善词章、谙熟典故而被史浩、黄祖舜举荐。召见后,赐进士出身。曾任建康府、隆兴府通判。乾道六年入蜀,通判夔州。是一部专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一国君臣事迹的纪传体史书。南宋陆游撰。孝宗淳熙年间成书。在此以前,有北宋马令的《南唐书》30卷传世,陆游以马书未尽善,故重加编撰,乃称 《新修南唐书》。据明嘉靖二十九年 (1550) 王谷祥称其钞本出自陆游长子陆子家藏宋刻本, 可见此书宋代已有刊行。元、明、清时期,对是书的著录、刊印、考订、注释,前后相望。 |
| 旧闻证误 | 李心传 | 宋史考证著作。今本四卷,及《补遗》一卷。宋李心传撰。成书年代不详。这是一部驳正有关宋代历史错误记载的著作,所论以北宋之事为多,上自朝廷制度沿革,下及岁月的参差、名姓之错互,皆详征博引,以明是非。今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今有中华书局标点本行世。《旧闻证误》是继《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之后撰成的,主要是对当时的一些野史和笔记中有关宋朝典章制度、朝野轶事、人物传记的记载,以及岁月参差、名姓错误等,皆一一详征博引以择定是非、考辨正误。此书的体例是先列旧文,再加驳正。因此,它分条类析,十分清楚。 |
| 建炎进退志 | 李纲 | 四卷,南宋初年名相李纲撰。该书主要记载作者于宋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前后仅七十五日的宰相经历,尤详于其时南宋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以及对金军防御做战的筹划等。本整理本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
| 建炎笔录 | 赵鼎 | 杂史。南宋赵鼎撰。3卷。上卷自建炎三年(1129)起至绍兴二年(1132)十一月止,称《己酉笔录》。中卷自绍兴六年八月起至同年九月十七日止,称《丙辰笔录》。下卷自绍兴七年九月至同年十二月十二日,称《丁巳笔录》。是书按年系日,详记朝廷大事,于皇帝迁播、平定苗刘之变等 |
| 己酉避乱录 | 胡舜申 | 一卷。宋胡舜申(详见《乙巳泗州录》)撰。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平江,宣抚周望出走。时胡舜申之兄舜陟举家避难。本书即记此事。书中颇有对韩世忠不满之词。近人陈懋恒为本书作《校勘记》一卷。有《京口掌故丛编初集》本。 |
| 皇明奇事述 | 王世贞 | 余既有《异典》、《盛事》二述矣。异典者,遘之自人主者也;盛事者,遘之自天者也。盛事之遘,无非美已;异典之遘,美居十九,疵亦居一。已,乃复有遘之自天而不可言盛,遘之自人而不可言典。或人与事之巧相符者,或绝相悖者,为其稍奇而不忍遗之,别录成卷,以备虞初春明之一采,故不敢称稗史也。 |
| 翰苑遗事 | 洪遵 | 一卷,南宋洪遵撰。遵字景严,南宋著名收藏家和学者。记载宋翰林学士院旧事,尤其是轶闻遗事,多不见于正史,是一部史料价值颇高的野史笔记。本整理本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参校了《四库全书》本等。 |
| 东轩笔录 | 魏泰 | 史料笔记。十五卷。北宋魏泰撰。书成于宋元祐九年(1094年)。魏泰,字道辅,晚号临汉隐居、汉上艾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宋神宗、哲宗、徽宗时期。襄阳人。他博极群书,长于诗文,年轻时恃才豪纵,曾因殴打主考官而未能考取进士,后便隐居。因与王安石、王安国、王雱、黄庭坚、黄大临、徐禧、章惇等人交往甚密。因此,他有丰富的朝野见闻。是编据其交往见闻而撰,成于元祐九年(1094)。记宋太祖迄神宗六朝轶闻故事,内载王安石及其相关人物,宫廷诸杂事,感情偏激,文笔恣肆,颇夹私愤,每致失实,《旧闻证误》,《容斋随笔》对比已有驳正。除此书外,他平生所著尚有《临汉隐居诗话》一卷、《订误集》二卷、《书可记》一卷、《襄阳题咏》二卷。 |
| 靖康朝野佥言 | 佚名 | 杂史。撰人不详。1卷。是书编年记事,始自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犯京城,迄于次年二月初七日徽宗出诣金营,凡8条。其间于金兵掳掠、百姓惊扰、宋宫混乱之情状,均有生动记载。有《说郛》、《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
| 北狩行录 | 蔡鞗 | 杂史。宋蔡鞗提点,王若冲纂修。1卷。鞗,蔡京子,靖康元年从徽宗北行。绍兴三年,徽宗欲录北迁以来所历风俗异事,鞗荐随行宦官若冲为之。是书自靖康二年(1127)二月初七日徽宗初出青城起,详记其北迁过程中思念故土、以衣易书、放生、善学、赋咏等起止言行,凡25条,故又名《太上道君北狩行录》。虽多谀颂之词,犹有他书所不备者,可供取资。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据以排印。 |
| 让县自明本志令 | 曹操 | 曹操著。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收于《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汉献帝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建安十三年任丞相,遂总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因而招致朝野谤议,说他将篡汉自立。为此,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0)颁发了这篇文告。题目系后人所加。说明其志向是随时势地位变化的。最初不过想作个好郡守;任典军校尉后也只想封侯作征西将军;镇压黄巾起义、平袁术、袁绍、刘表后,位极人臣,才以平天下为己任,并无不逊之心。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说:“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又说,曹操的“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刘盼遂、郭豫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说:“本文是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下,表明自己没有废汉自立之心的一篇文告。文章严峻而包含着浓厚的感情,与一般文告不同。”此篇是曹操后期散文的代表作。 |
| 甲申朝事小纪 | 抱阳生 | 笔记。清王朝撰。一卷。作者原署江抱阳生撰。内容专记明崇祯、宏光两朝的宫闱秘闻、朝廷风俗、皇帝佚闻、大臣始末等。约一万三千字。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记载尤详。有些人物传记, 如《张献忠记》、《圆圆传》、《洪承畴纪略》、《郑成功纪略》等, |
| 清代野记 | 梁溪坐观老人 | 书所记为有清一代,尤其是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间朝野轶闻。或为朝廷大事如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或为乡曲巷谈诸如文艺、交游、人物、风俗以及官场百态、社会奇闻等,皆作者亲历亲见或闻于亲历亲见者。而举凡所闻之事,又必标明闻于某人或某人云,皆确凿有据,非凿空之谈。内容丰富,记载翔实,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
| 浙东纪略 | 徐芳烈 | 一卷。明末清初人徐芳烈撰。《浙东纪略》记乙酉年(1645年)清兵破金陵,弘光出走,浙东抗清一年间情事。是时清尚未能统一江南,浙东一隅亦分南北,鲁王监国,沿江布防,浙东义师四起,绅缙破家守土,聚兵抗清,终为清军所败。《浙东纪略》记鲁王监国遗事,多为他书所无,颇足考证。作者身历行间,广采博收,所记见闻真切,尤于浙东死难殉国诸绅士等诗文遗墨多所辑存。成书时间不详,有《痛史》本、上海涵芬楼旧藏抄本、浙江古籍出版社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本。 |
| 天朝田亩制度 | 佚名 | 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1853年(咸丰三年)下半年在天京(今江苏南京)颁布。太平天国在反对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的农民战争中,曾设想了“地上天国”或“小天堂”的理想,作为这次革命的目标。这种理想集中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中,其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其中规定,遍天下土地全归以天王为代表的“上主”所有,确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好坏搭配,平均分配给每个成员。成员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种桑养蚕、喂猪、饲鸡、织缝衣裳等副业。 |
| 永历实录 | 王夫之 | 二十六卷(第十六卷已佚,实存二十五卷)。清王夫之 (1619—1692)撰。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居衡阳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崇祯举人。曾参加桂王政权,后觉国事不可为,遂隐居,从事著述近四十年。对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等都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和文学。著作一百多种,后人辑为《船山遗书》。该书记载永历帝朱由榔在位五十年史事。卷一为大行皇帝本纪,即昭宗匡皇帝永历帝朱由榔。余为诸臣列传二十五卷,于永历一朝人物一百零八人立有专传。其《死节》、《佞幸》、《宦者》诸传,较他书为详。对农民起义领袖高必正、李来亨等皆为立传,记其战功,存其事迹。惟与金堡、蒙正发、刘湘客友善,不免门户之见。又因在朝日短,后事得之传闻,所记年月常与他书不符。王闿远称为 《永历实记》、《永历事记》。有同治四年 (1865)金陵书局《船山遗书》本,民国间《船山遗书》本,岳麓书社1982年校注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