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静

宝静
  • 姓名:宝静
  • 俗姓: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上虞人
  • 出生日期:1899
  • 逝世日期:1940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宝静法师(1899-1940),俗姓王,字宝静,号铁峰,浙江上虞人。其父王震夫曾任上海协德丰洋行经理及鄞县县政府科长,母亲田氏。相传法师诞生时,祖母梦见僧人入宅,自幼性格文静,嗜读文哲典籍,感于人生无常,于1916年(民国五年)十八岁时,瞒着家人至奉化灵隐寺剃度出家,法名宝静,别号铁峰。


出家翌年,法师于天台山上方广寺受具足戒,后经可端和尚指点,至宁波观宗寺研习天台教观。1918年,谛闲法师改组观宗研究社为观宗学社,法师入社深造,与倓虚、常惺等学僧同门,精研《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天台典籍,因领悟独到,受谛老器重,1921年学社停办后,法师提议成立弘法研究社,任督学并主讲,期间编订《梁皇宝忏随闻录》,刊行流通。


1923年起,法师行脚参访江浙、赣鄂等地,遍历庐山、九华等名山,兼修禅观。1926年应广州南华佛学院之邀南下弘法,在中山大学演讲“佛教与革命之关系”,于华林寺宣讲《法华经》,受谭延闿、戴传贤等政要礼遇,并组织广州弘法佛学社,发行《弘法》月刊,推动粤东佛教复兴。次年赴香港青山寺讲《梵网经》,继而在新界屯门、利园等地开讲《弥陀疏钞》《八大人觉经》,听众常达千人,奠定天台宗在香港的弘法基础。


1932年,谛闲法师圆寂前传法授记,命法师继任观宗寺住持,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人。法师主持寺务期间,恢复弘法研究社,增设预科,创办观宗义务学校,收容贫寒子弟施以佛化教育,并主编《弘法》月刊,刊行《法华玄义讲义》《教观纲宗讲义》等,推动天台教观与净土法门融合。1938年宁波观宗寺失火,法师在港闻讯后急返善后,募得十七万元修缮寺院。


抗战期间,法师积极投身护国救灾,组织观宗寺、七塔寺等僧众成立救护队奔赴前线,借助媒体声讨日寇暴行,提倡以佛法护国佑民。1939年在香港荃湾创办弘法精舍佛学院,培养僧才,自任主讲。1940年秋,因宁波观宗寺遭日机轰炸,粮食紧缺,法师忧心赴沪筹备讲经,终因积劳成疾,于11月29日在上海玉佛寺圆寂,世寿四十一岁,僧腊二十四,葬于香港观宗寺衣钵塔。


法师一生以“教观总持”为宗,主张止观并重、禅净双修,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乘起信论讲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等,其佛学思想融合天台圆融与净土易行,强调信愿行三资粮的重要性,被誉为“中兴天台之健将”。门下弟子显明、逸山等继承衣钵,继续弘法于港台及东南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