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
  • 姓名:托洛茨基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前苏联
  • 出生地:乌克兰
  • 出生日期:1879年11月7日
  • 逝世日期:1940年8月21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俄语:ЛевДави́довичТро́цкий,1879年11月7日-1940年8月21日),联共(布)党内和国际工人运动中托洛茨基派的领导人。(原名列夫·达维多维奇·布朗斯坦)。生于乌克兰赫尔松省雅诺夫卡村一个犹太富农家庭。中学时,组织并领导“南俄工人同盟”,接受马克思主义。1898年初,同盟遭破获后,被流放西伯利亚,在流放中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2年从流放地逃亡国外,护照署托洛茨基,此后即沿用此姓。年底抵达伦敦,同列宁结识,参加主办《火星报》。在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反对列宁提出的党章第一条条文,属孟什维克。后又动摇于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之间。1905年俄国革命中,曾任彼得堡工人代表苏维埃主席。同月再次被捕。1906年在狱中撰写了《结果和前景》一书,提出作为托洛斯基主义重要理论的“不断革命论”,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与极左色彩。次年2月,在流放途中逃往国外,先后侨居芬兰和维也纳。1907年5月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持“中派立场”。1912年8月组织反布尔什维克的“八月联盟”。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在彼得格勒参加区联派(中派主义组织),不久和区联派一起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先后当选为中央委员、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委员,积极组织和指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后,任外交人民委员、陆海军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在国内战争中亲临前线指挥,荣获勋章。在布列斯特和约问题及职工会问题上,反对列宁的正确主张,并反对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列宁逝世前后,连续发表给联共(布)中央的公开信、《46人声明》及《十月的教训》一文等,组织托洛斯基反对派,攻击列宁主义,篡改十月革命的历史,贬抑列宁,抬高自己,甚至公然在十月革命十周年纪念日组织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游行,因而相继被撤销各种职务。1927年11月被开除党籍,流放西伯利亚。1929年1月,被驱逐出国。193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先后流亡土耳其、法国、挪威等地,1936年底定居墨西哥。1938年9月在巴黎组织与“共产国际”相对抗的国际托派组织“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即“第四国际”。1940年8月20日,在墨西哥郊区住宅被一名西班牙共产党员刺死。主要著作还有:《俄国革命史》、《被出卖了的革命》、《恐怖主义与共产主义》等。1980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他晚年流亡国外的通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