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年5月12日-1986年2月16日)是20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哲学家与思想传播者,被誉为“近代第一位用通俗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刻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他生于印度南部安得拉邦的默德讷伯莱小镇,一生跨越近一个世纪,足迹遍布全球70余个国家,其思想超越宗教、种族与地域界限,被印度佛教徒尊为“中观与禅的导师”,印度教徒认可为“彻悟的觉者”,更获得纪伯伦、萧伯纳、亨利・米勒等东西方文化名人的高度推崇。
克里希那穆提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13岁时,因父亲是通神学会会员,他与弟弟尼亚被该学会主席安妮・贝赞特博士收养。通神学会宣扬“世界导师”再临,并认定他就是这位注定降临的“世师”,随即对他展开系统培养,将其带往英国接受上流社会教育。然而,这位天性敏感、不擅死记硬背的少年始终无法适应体制化学习,即便进入伦敦大学与梭尔邦大学也未能完成学业。1922年8月,他经历了为期三天的“意识转化”,体内“拙火”觉醒,在胡椒树下体验到超越世俗的狂喜与平静,这一神秘体验为他日后的思想觉醒埋下伏笔。1925年,弟弟尼亚因肺结核病逝,巨大的悲痛让他彻底瓦解了既有的信仰体系,却也催生了更深沉的慈悲与智慧,他在哀伤中领悟到“生命中有不会被任何物质变化击碎的真正幸福”。
1929年8月3日,克里希那穆提做出了震惊世人的决定:宣布解散专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退还所有信徒捐款,并公开否定“世界导师”的头衔。他在演说中庄严宣告:“真理是无路之地,你不能通过任何宗教、任何教派接近它”,强调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任何组织与权威都会成为心灵的牢笼。这一转折标志着他真正的思想独立,此后近60年里,他始终以普通探索者的身份行走世间,拒绝个人崇拜与体制化传承。二战期间,他暂居美国加州奥哈伊,深入探索人类心智与意识的本质;战后继续全球演讲,直至1986年1月在印度金奈完成最后一场公开演讲,一个月后在加州安详离世。
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核心是“心理革命”,他坚信人类的解放只能源于内在的自我觉察,而非任何外在的宗教、政治或社会运动。他一生都在呼吁人们挣脱权威束缚、摒弃固有观念,通过直面恐惧、冲突与痛苦,实现心灵的彻底自由。他的演讲从不依赖笔记,始终以新鲜、直接的方式探讨人性本质,内容涵盖爱与恐惧、孤独与自由、民族主义与战争等人类共同关切的议题。这些言论被辑录成80余部著作,翻译成60余种语言,包括《第一与最后的自由》《唯一的革命》等经典,形成了庞大而独特的思想宝库。
为延续其理念,全球多个国家设立了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与独立学校,致力于推广他“慈悲与当世解脱”的教诲。他留下的不仅是600余次录像、2500多次录音及5000多场活动的文字记录,更重要的是一种跨越时代的智慧:提醒人们超越宗派与偏见,以纯粹的觉知直面生命真相。正如他所言,自己只是“指出方向的路标”,真正的自由唯有通过每个人独立的心灵探索才能抵达,这一核心教诲至今仍在滋养着世界各地的求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