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为《周礼》之一。《左氏传》昭二年,韩宣子观书于鲁,见易象曰,周礼尽在鲁矣。又《礼记·礼运》篇云,夫礼必本于太一,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张氏惠言据此以证《易》为《礼》象。其说最精。故郑氏、虞氏均本《礼》以说《周易》,而《易经》一书具备五礼。张氏惠言曰,易家言礼者,惟郑氏,惜残缺不尽存,若虞氏于礼已略,然揆诸郑氏,源流本末盖有同焉。试举《易经》之言《礼》者,列证如左。

郊祀之礼见于“益”。益曰,王用享于帝吉。

蔡邕《明堂论·正月卦》曰,经言“王用享于帝吉”,而庄氏中白又据《月令》“孟春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之文以此为祈谷之礼。

非是。张氏惠言订为南郊祭感生帝之礼是也。

见于“豫”。豫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郑注引《孝经》配天配上帝之说,张氏惠言曰,此明堂之祭以祖配天之礼也。

见于“鼎”。鼎曰,圣人烹以享上帝。

张氏惠言曰,此言凡祀天之礼也。

封禅之礼见于“随”,王用享于西山。见于“升”。升曰,王用享于岐山。

惠氏栋曰,即《礼运》因名山升中于天之义。张氏惠言曰,是巡狩封禅之礼。升卦所言及文王受命封禅之礼。

宗庙之礼见于“观”。观曰,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虞氏以褅祭称之。张氏惠言曰,此明宗庙之祭。郑以为宾士之礼亦非。

时祭之礼见于“萃”,萃曰,孚乃利用禴。见于“升”,升曰孚乃利用禴。

见于“既济”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虞氏云,禴,夏祭也。

馈食之礼见于“损”,损曰,二簋可用享,又曰,已事遄往。见于“困”,九二、九四二爻咸言利用祭祀。

郑注损卦曰,言以簋进黍稷于神也。张氏惠言曰,此同姓之祭礼。“困”九二、九四所言,一为天子、大夫之祭礼,一则诸侯之祭礼也。

省方之礼见于“观”,观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皆吉礼也。

省方,巡守也。

宾王之礼亦见于“观”。观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虞注引《诗》“来享来王”,张氏惠言曰,即《周礼》以宾礼亲邦国也。

时会之礼见于“萃”。萃云,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

虞注以为孝享之事,郑氏以为嘉会之事,张氏惠言曰,此即《周礼》所谓时会以发四方之禁也。用郑义。

酬庸之礼见于“大有”。大有曰,公用享于天子。

张氏惠言曰,公为上公,《周礼》注言,上公有功德,加命为二伯。

《诗·彤弓》曰,钟鼓既设,一朝飨之。享之者,盖锡命也。

朝觐之礼见于“丰”。丰曰,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郑氏注云:初修礼,上朝四二以匹敌恩厚待之,虽留十日不为咎。张氏惠言曰,王者受命诸侯,修礼来朝者,恩厚待之。即聘礼之稍礼。

聘礼见于“旅”。旅曰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郑氏注云:三为聘,客初与二,其介也,介当以笃实之人为之,而用小人琐琐然。客主人为言不能辞曰非礼,不能对曰非礼,每事不能以礼行之,即其所以得罪。又张氏惠言谓下文旅即次,次即宾次,怀其资,即圭币得僮仆贞,即有司。

王臣出会之礼见于“坎”,坎曰,尊酒簋二,用缶,纳约自牖。皆宾礼也。

虞氏以此为祭礼,郑氏以为天子大臣以王命出会诸侯,主国尊酒于簋,副设玄酒而用缶。今用郑义。

田狩之礼见于“屯”,屯曰,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见于“师”,师曰,田有禽。见于“比”,比曰,王用三驱,失前禽。见于“大畜”,大畜曰,闲舆卫。

见于“解”,解曰,田获三狐。见于“巽”,巽曰,田获三品。此军礼也。

虞注:虞,虞人,掌禽兽者。田,田猎也。郑注以为驱禽蒐狩习兵之典。张氏惠言以闲卫亦指田猎讲武,言三品即《王制》之三田。

婚礼见于“泰”,泰曰,帝乙归妹。见于“归妹”归妹曰,归妹愆期,迟归有时,又曰,女承筐。

张氏惠言谓“归妹九月卦”,周以春季夏初行婚礼,故以九月为衍。又谓“六五之妹”即媵女礼,“女承筐”即归祭宗庙礼。

见于“咸”,咸曰,取女吉。见于“渐”,渐曰女归吉,利贞。此嘉礼也。

张氏惠言曰,渐卦所言为请期之礼,咸卦则言婚期之正。

丧礼见于“大过”,系辞谓古之葬者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见于“益”。益曰,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惠氏栋曰,此凶事用圭之礼。

见于“萃”。萃曰,赍资涕夷。

张氏惠言曰,此天子哭赙,同姓诸侯为大臣者之礼。

见于“涣”。涣曰,王假有庙。

张氏惠言引曾子问,谓天子崩,臣下至于南郊,告谥之,告必以牲,既定谥,乃立新庙。

见于“小过”,小过曰,过其祖,遇其妣。此凶礼也。

张氏惠言曰,此即妇祔于皇姑之礼。

以上所举,皆《周礼》附见于《周易》者。若夫姤卦“包有鱼”为馈宾之礼,此类尤多,兹不赘引。若用张氏惠言虞氏易礼之例,汇而列之,则《周易》一书兼有裨于典章制度之学矣。且《易经》大义不外元亨利贞,孔子之释亨字也,谓嘉会足以合礼,又《系辞上》曰,圣人可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亦《易经》言礼之明征。

昔《礼运》载孔子之言曰,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夫坤乾为殷代之易。孔子言,欲观殷道,即《中庸》所谓吾学殷礼。是孔子之于殷礼征之殷易之书,孔子因殷易而观殷礼,此韩宣子所由因《周易》而见《周礼》也。近儒以《易》为言礼之书,岂不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