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鲁国是周王分封国,姬姓,始封国君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建都曲阜(今山东曲阜)。

鲁隐公(?—公元前712年在世,公元前722年—前712年在位),姬姓,名息姑,谥隐,鲁国第十四代国君,鲁惠公之子,生母为鲁惠公继室声子。后惠公以宋女仲子为夫人,生世子允(鲁桓公)。鲁惠公去世时,允尚年幼,国人拥立息姑摄政,《春秋》记事始于隐公即位。

他在位期间曾与宋、齐、郑等国会盟;与齐、郑伐宋、伐许,皆胜;与郑国交换土地,以许田交换郑祭祀泰山的祊邑,标志着土地归周天子所有的制度开始瓦解,实际掌握政治权力的人不再是周天子而是诸侯,所谓“政在诸侯”。

隐公十一年,公子翚向隐公建议杀掉公子允被拒绝,遂转而和允密谋杀害了隐公。

元年

【经】元年[1],春,王正月[2]。

【传】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3]。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4]。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也。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5]。让桓正乎?曰,不正[6]。《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7]。隐不正而成之,何也?将以恶桓也。其恶桓何也?隐将让而桓弑之[8],则桓恶矣。桓弑而隐让,则隐善矣。善则其不正焉,何也?《春秋》贵义而不贵惠[9],信道而不信邪[10]。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先君之欲与桓[11],非正也,邪也。虽然,既胜其邪心以与隐矣。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兄弟,天伦也[12]。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13]。已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14],蹈道则未也[15]。

【注释】

[1]元年:君王即位第一年称元年,此为鲁隐公即位执政第一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

[2]王正(zhēng)月:指周历正月,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用历法不尽相同,夏历、殷历、周历并存,故有“三正”之说,夏历以今农历一月为正月,殷历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今农历十一月为正月,《春秋》以鲁史为据,鲁是周最亲近之国,奉周历,故《春秋》用“王”字表示其记事用周历。

[3]谨:慎重,郑重。

[4]成公志:成全鲁隐公的心愿。公,隐公,下文的“隐”也指隐公。志,志向,心愿。《春秋》有鲁君即位年正月必书“公即位”的记事原则,而隐公、庄公、闵公、僖公、定公五君元年未书“公即位”,均属特殊情况。《左传》认为隐公是摄政,不以国君自居,未举行即位仪式,所以史官不按常例记“公即位”。《穀梁传》则认为是隐公谦让,要把君位让给弟弟,所以史官不记“公即位”,是为了成全他的心愿。

[5]桓:鲁桓公,隐公同父异母的弟弟,鲁惠公之子,名允。据《史记·鲁世家》,惠公嫡夫人没有生儿子,惠公之妾声子生了隐公。后来,惠公夫人去世了,惠公又娶了宋武公的女儿仲子作夫人,仲子生了桓公。《左传》认为声子是妾,仲子是续弦夫人,桓公为世子,因惠公去世时他尚年幼,故由庶子隐公摄政。《穀梁传》认为声子和仲子都是后娶的夫人,隐长桓幼,让位给桓公是不对的。

[6]不正:不符合正道。

[7]《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è):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恶(è),在此作名词,坏事。下文“恶(wù)桓”之“恶”作动词,憎恨。《论语·颜渊》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之言。

[8]弑(shì):下杀上也,特指臣杀君,子杀父母。隐公十一年冬,公子翚向隐公请求杀掉桓公,但隐公表示要让位给弟弟,翚听后感到害怕,便跑到桓公面前诬陷隐公,和桓公密谋杀死了隐公。

[9]惠:私施恩惠。

[10]信(shēn):伸张。

[11]先君:指鲁惠公。

[12]天伦:兄先弟后,天之伦次。

[13]君:指周天子。

[14]乘(shèng):一车四马叫乘,彼时一车四马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春秋后期,各诸侯国军备竞赛加剧,千乘之国已属于小国家。故《论语·先进》子路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15]蹈道:履行正道。

【译文】

【经】鲁隐公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传】虽然没有事,也一定记正月,是郑重地对待新君纪年的开始。对鲁隐公为什么不说“即位”呢?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心愿。如何成全隐公呢?说隐公不想当国君。隐公不想当国君,是为什么呢?他想把君位让给异母弟弟桓公。让给桓公合乎正道吗?回答说是不合乎正道的。《春秋》经文都是成全别人的美德善行,不促成别人的恶行。隐公的做法不合乎正道却又成全他,为什么呢?是用来表现对桓公的贬斥。为什么要贬斥桓公呢?隐公将要让位给桓公,但桓公却杀了他,这就是桓公的恶行了。桓公杀君,隐公谦让,就是隐公的善行。认为隐公的行为是善行,却又不合乎正道,为什么呢?《春秋》的经文是崇尚道义,而不崇尚小恩小惠的,伸张道义而不伸张邪恶。孝子显扬父亲的善行,不显扬父亲的恶行。鲁惠公想把君位传给桓公,是不合乎正道的,是邪僻的。虽然这样,最后还是克制了自己不正当的想法,将君位传给了隐公。隐公已经探测到父亲不正当的想法便要将君位让给桓公,那么这就是促成父亲的恶行了。兄弟,是有兄先弟后的天然伦次的。作为儿子是受命于父亲的,作为诸侯是受命于周天子的。隐公废弃了兄弟长幼的伦次,忘记了君王和父亲的任命,来行小恩小惠,这叫狭小的道义。像隐公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把诸侯国的君位都能看得很轻的了,至于说履行正道,则并没有做到。

【经】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眜[16]。

【传】及者何?内为志焉尔[17]。仪,字也[18]。父犹傅也,男子之美称也。其不言邾子何也?邾之上古微,未爵命于周也。不日[19],其盟渝也[20]。眜,地名也。

【注释】

[16]公:鲁隐公,凡经文单称公者,均是指鲁君。及:《春秋》记鲁人与其他诸侯国之人相会或共做某事都记作“鲁人及”或“鲁人会”,以示符合鲁国国家需要和主体意识,只有昭公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记作“暨”。邾(zhū)仪父:邾国国君,名克。邾,国名,在今山东曲阜东南,附庸于鲁。盟:结盟。眜(miè):地名,约在今山东泗水东南。《左传》作“蔑”。

[17]内:指鲁国,《春秋》以鲁史为本,记“内”多指鲁国。

[18]仪,字也:指“仪”是邾国国君的字,邾国是鲁附庸之国,国君没有得到周王分封爵位,按照《春秋》记事的惯例应该称呼其名,但此处为了表示对邾与鲁结盟的赞许,就尊称了他的字。

[19]日:记载日期。此处经文只记录了年、月而没有记日,是为了表示对后来盟约被违背的贬斥之意。

[20]渝:背弃。指隐公七年背盟伐邾。

【译文】

【经】三月,鲁隐公和邾国国君仪父在眜缔结盟约。

【传】“及”是什么意思呢?表明这是鲁国的意愿。“仪”,是邾国国君的字。“父”相当于“傅”,缀在男子名后,是男子的美称。为什么不称“邾子”呢?因为邾国在上古时地位卑微,没有受到周天子命封爵位。不记载日期,是因为盟约后来被违背了。眜,是个地名。

【经】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21]。

【传】克者何?能也[22]。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23]。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24]。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25]。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26],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27],贱段而甚郑伯也[28]。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29],亲亲之道也。

【注释】

[21]郑伯:指郑庄公。郑武公之子,名寤生。郑,国名,姬姓,周宣王同母弟姬友之后,姬友即郑桓公。最初的郑地约在今陕西华县东北,郑桓公时将国中财产等迁往虢(今河南三门峡)和郐之间,后郑武公灭虢、郐并定都于其偏东的地方,在今河南新郑一带。伯,爵位名,周朝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诸侯,郑国是伯等爵位,故称郑伯。据《左传》,郑武公娶申(今河南南阳唐河县一带)侯之女为妻,称武姜,生庄公和段。庄公出生时足先出,惊着了姜氏,遂取名为寤生。姜氏不喜欢寤生,喜欢段,想立段为太子,多次劝说武公,武公未同意。姜氏、寤生、段之间于是有了隔阂,后来武公去世,寤生即位为君。段封于京,并在姜氏的支持下准备发兵夺位。庄公将其打败。克:攻克,击败。《穀梁传》认为“郑伯克段”即“郑伯杀段”,不用“杀”字,是为了体现段有军队,郑伯杀段,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君杀大夫,而是使用战争手段打败段而杀的他。段:郑庄公同母弟。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一带。国君杀大夫一般不记载地点,此处记载“于鄢”,即是说段被打败,已经逃到鄢地,庄公还去追杀,这样对待同母弟弟,是过分了,不合亲亲之道。据《左传》,段又从鄢地逃到了共(今河南辉县),并未被杀,与本传及《公羊传》有异,司马迁从《左传》。

[22]能: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能够。此指郑庄公有能力打败段。

[23]见(xiàn):显示。

[24]杀世子、母弟,目君:目君,称君,这里是直称“郑伯”,隐有对国君的批评之意,认为国君做得过分了。世子,诸侯的嫡亲长子,是当时的君位传授制度下合法的国君继承人。母弟,有同一个母亲的弟弟。

[25]知其为弟也:如果是杀世子,会说“世子段”,此处只说“段”,于是知道段是弟弟。

[26]公子:诸侯之子,立为储君者称世子,其余称公子。

[27]失子弟之道:此处是对段的贬低之意,段作为母弟,带兵与哥哥兵戎相见,是违背了做弟弟的准则。

[28]甚:认为……过分。此处也认为庄公处事过分,没有做到亲亲之道。

[29]逸:释放,使……逃逸。

【译文】

【经】夏天,五月,郑庄公在鄢打败了段。

【传】“克”是什么意思?能够的意思。能够什么?能够杀人。为什么不说“杀”呢?是为了显示出段有众多军队。段是郑庄公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的呢?国君杀了世子或者同母弟弟,经文记载时会直称国君,因为此处经文直称了“郑伯”,所以知道段是弟弟。段是弟弟,却不称他为弟弟;是公子,却不称他为公子,这是在贬低他。段失去了作为公子和弟弟的道德准则,就贬低他,同时也认为郑庄公做得过分了。认为庄公哪里做得过分了呢?认为庄公处心积虑,最后杀掉自己的亲弟弟,做得过分了。“于鄢”,就是说已经很远了,这么远还去追杀,就好像从母亲怀里夺过婴儿杀掉一样,太过分了。既然这样,那么郑庄公怎么做比较合适呢?缓慢地追击让贼子逃掉,这就符合与亲人相亲相爱的道理了。

【经】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30]。

【传】母以子氏[31],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礼,赗人之母则可,赗人之妾则不可。君子以其可辞受之。其志[32],不及事也。赗者何也?乘马曰赗[33],衣衾曰襚[34],贝玉曰含[35],钱财曰赙[36]。

【注释】

[30]天王:周王,此指周平王。经文对于周王,或称“天子”、或称“王”、或称“天王”,都是一样的意思。宰咺(xuān):名叫咺的家务总管。宰为官名,周天子家务总管。咺为人名。归(kuì):馈赠。惠公仲子:下文认为仲子是鲁惠公的母亲,鲁孝公的妾。作为诸侯的妾死了,是没有资格接受周天子送助丧物品的,只有诸侯的母亲死了才有此资格。此处称“惠公仲子”是因为母以子氏,在“仲子”前加“惠公”是表明仲子是以惠公母亲的身份来享受周王送助丧物品的待遇的。通常为死者送助丧物品是常规之事,常事不记,此处记此事是为了批评其馈赠“不及事”,即惠公母亲仲子的葬事早已结束,此时再送丧礼太晚了。《左传》则认为此处为“惠公、仲子”两人,即分别为鲁惠公及桓公的母亲仲子。《公羊传》亦认为此处仲子为桓公之母。这里的仲子到底指谁,难以确认。另,若理解为惠公和仲子两人,则此处断句也当断为“惠公、仲子”。赗(fèng):助丧的物品。

[31]母以子氏:母亲用儿子的号为氏。

[32]志:记,记载。

[33]乘(shèng)马:车马。礼,大夫以上皆乘四马,故赗用车马。

[34]衾:棉被,此指尸体入殓时盖尸的包被。襚(suì):送给死者的衣服被褥。

[35]含(hàn):放在死者口中的珠、玉、贝等物。

[36]赙(fù):助丧的钱财。

【译文】

【经】秋天,七月,周平王派家务总管咺来为鲁惠公的母亲仲子馈送助丧物品。

【传】母亲用儿子的号为氏,仲子是谁?是鲁惠公的母亲,鲁孝公的妾。按照礼的规定,诸侯国国君的母亲死了,周天子馈送助丧物品是可以的,国君的妾死了,馈送助丧物品是不可以的。君子是可以依据礼的规定推辞或者接受的。经文记载这件事,是因为周平王馈送助丧物品没有赶上仲子下葬之事。什么是赗?车马一类的助丧物品叫赗,衣被一类的叫襚,贝壳珠玉一类的叫含,钱财一类的叫赙。

【经】九月,及宋人盟于宿[37]。

【传】及者何?内卑者也[38]。宋人,外卑者也[39]。卑者之盟不日。宿,邑名也。

【注释】

[37]及:和,与。宋:国名,子姓。西周第一代封君是商纣王同父异母哥哥微子启。周初武庚叛乱被平定后,周公旦将商族旧都的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以示不绝商朝宗祀,是为宋国,定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宿:国名,风姓,故都在今山东东平东二十里,庄公十年被宋吞并,后入齐为邑,此处认为宿是邑名有误。

[38]卑:地位低的人,不是卿大夫这样地位高的人。通常公卿之盟要记录日期。

[39]外:《春秋》以鲁史为据,“内”指鲁国,“外”指鲁国以外的国家。

【译文】

【经】九月,鲁国和宋国在宿这个地方结盟。

【传】是谁去和对方结盟的呢?是鲁国地位不高的人。称“宋人”,表明宋国来参加这次会盟的人也是地位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缔结盟约,不记载日期。宿,是个小城的名字。

【经】冬,十有二月,祭伯来[40]。

【传】来者,来朝也[41]。其弗谓朝何也?寰内诸侯[42],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与朝也。聘弓矢不出竟埸[43],束脩之肉不行竟中[44],有至尊者不贰之也[45]。

【注释】

[40]祭(zhài)伯:祭国国君。祭,国名,姬姓,周公旦之子封国,原为畿内之国,后东迁至今河南郑州东北一带。伯,当指祭国国君为伯等爵位,一说指其兄弟排行老大。

[41]朝:访问。小国来访称作“朝”,大国来访称作“聘”。

[42]寰内诸侯:采邑在距离周天子京城千里以内的王畿之内的诸侯称作寰内诸侯。寰内,王都在中,诸侯四面绕之,故曰寰内。

[43]聘弓(hóu)矢不出竟埸(yì):这里的意思是说卿大夫不准私自用弓箭作为聘礼,出国境去聘问。聘弓矢,以弓箭作出国聘问之礼。聘弓,古者以弓矢相聘问。聘,问,访问。,箭名。据《尔雅·释器》:“金镞剪羽谓之。”竟埸,边境。竟,本或作“境”,边界。埸,疆界。因为“竟”是疆界之名,至此易主,故曰“竟埸”。

[44]束脩之肉不行竟中:这里的意思是说王畿之内的大夫,如果没有王命是不能私自进行社交活动的。束脩,十条干肉叫束脩,是当时士大夫相互馈赠的礼物。脩,脯也,干肉的意思。

[45]不贰:没有二心,不背离。

【译文】

【经】冬季,十二月,祭伯前来鲁国。

【传】“来”,是来访问的意思。经文中为什么不说“朝”呢?因为采邑在王畿之内的卿士,没有天子的命令,是不能外出朝见其他诸侯的。经文认为祭伯的外交行为是不正当的,所以不用“朝”字。用于礼聘的弓箭不能随便拿出边境,大夫之间不能将十条干肉作为礼物在国境内互相馈赠,有周天子在上就不能有背离之心。

【经】公子益师卒[46]。

【传】大夫日卒[47],正也[48]。不日卒,恶也[49]。

【注释】

[46]公子益师:鲁孝公之子,字众父。卒:大夫死曰卒。

[47]日:记载日期。隐公五年“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僖公十六年“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都记载了日期,而此处益师死亡没有记载日期。

[48]正:品行端正,指大夫的品格符合当时的道德标准。

[49]恶:有罪恶。《穀梁传》认为鲁国大夫去世而没有记载去世的日期,就表明该大夫有罪恶。据《左传》,没有记载公子益师去世的日期是因为隐公没有参加为其小殓的仪式。

【译文】

【经】公子益师死了。

【传】记载大夫去世的日期说明他品行端正。不记载去世的日期,是因为他有罪恶。

二年

【经】二年,春,公会戎于潜[50]。

【传】会者,外为主焉尔[51]。知者虑[52],义者行[53],仁者守[54],有此三者,然后可以出会。会戎,危公也[55]。

【注释】

[50]戎:国名,在今山东曹县东南一带,后其地入于卫。潜:鲁地,在今山东济宁西南。

[51]外为主:外国主动要求的。

[52]知者虑:智慧的人深谋远虑。知,同“智”。

[53]义者行:有道义的人行事果断。

[54]仁者守:有仁德的人能够守护国土。

[55]危公:以隐公为危,即替鲁隐公担心。危,担忧。

【译文】

【经】鲁隐公二年,春天,鲁隐公跟戎国在潜会盟。

【传】“会”,表明是外国主动要求会盟的。智慧的人深谋远虑,有道义的人临事决断,有仁德的人固守国土,具备了这三种品质,之后国君才可以出境同诸侯会盟。说“会戎”,是为隐公感到担忧。

【经】夏,五月[56],莒人入向[57]。

【传】入者,内弗受也[58]。向,我邑也。

【注释】

[56]五月:《春秋》经文对于入侵的行为通常是表示贬低的,记录越详细表示贬低之意越重,所谓“书日既为大恶,则书月者次恶,书时有小恶”。这里记五月,乃视莒人入侵向国为次恶行为。

[57]莒(jǔ):国名,己姓,西周所封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莒县一带,后为楚所灭。入:进入,指入侵。向:西周封国,姜姓,在今山东莒南东北,此时为莒所并,因地处莒、鲁边界,时常为两国争夺。

[58]内弗受:本国或当地人不愿接受。

【译文】

【经】夏天,五月,莒国人侵入向国。

【传】“入”,表明当地人不接受。向,是附属在鲁国境内的一座小城。

【经】无侅帅师入极[59]。

【传】入者,内弗受也。极,国也。苟焉以入人为志者,人亦入之矣。不称氏者,灭同姓,贬也[60]。

【注释】

[59]无侅(hài):鲁国大夫,展氏。师:军队,此处可能指一个师的编制,依《周礼》,二千五百人曰师。极:国名,姬姓,当时鲁国的附庸之国,在今山东金乡南偏东二十五里。凡书“入某国”、“围某国”,都是指进入了某国的国都,或者围攻某国的国都。

[60]贬:贬低。指通过不称其氏而直呼其名来贬低他。

【译文】

【经】无侅率军侵入极国。

【传】“入”,表示当地人不接受。极,是国家。如果像这样以入侵别国为自己的目的,别的国家也会入侵它。不提无侅的氏,是因为他灭掉了与自己同姓的国家,就以不提姓氏这种方式来贬低他。

【经】秋,八月,庚辰[61],公及戎盟于唐[62]。

【注释】

[61]庚辰:专家推算,当月无庚辰,可能有错字。及:见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眜”,据《左传》,此次会盟是由戎主动提出。大约《春秋》中记载若是参加符合鲁国国家利益的会盟,便书“及”。

[62]唐:鲁地,在今山东鱼台旧治东北三十里。

【译文】

秋天,八月,庚辰这天,鲁隐公和戎国在唐地缔结盟约。

【经】九月,纪履来逆女[63]。

【传】逆女,亲者也[64]。使大夫,非正也。以国氏者[65],为其来交接于我,故君子进之也[66]。

【注释】

[63]纪:国名,姜姓,故城在今山东寿光南。履(xū):纪国大夫,字子帛。《左传》作“裂”。逆:迎,迎娶。女:鲁隐公之女,嫁给纪国国君。

[64]亲:亲自。古代国君娶妻,礼应亲自出境迎娶。但从《春秋》记录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是由卿大夫代为国君迎娶。

[65]以国氏者:指在履的名字之前冠以国名。

[66]进:推崇、赞扬的意思。

【译文】

【经】九月,纪国大夫履来鲁国迎娶隐公的女儿。

【传】诸侯娶妻,应亲自迎娶。现在派大夫来,是不合正道的。在履名字前冠以国名,是因为他来到鲁国行交接之礼,所以君子认为还是应该赞扬这件事的。

【经】冬,十月,伯姬归于纪[67]。

【传】礼:妇人谓嫁曰归,反曰来归,从人者也。妇人在家制于父[68],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69],必有从也。伯姬归于纪,此其如专行之辞,何也?曰:非专行也,吾伯姬归于纪,故志之也。其不言使,何也?逆之道微[70],无足道焉尔[71]。

【注释】

[67]伯姬:指鲁隐公的长女。伯,古时以伯、仲、叔、季排行,伯是老大。姬,鲁国姬姓,此处以父家的姓为名。归:出嫁,古时出嫁称“归”,以为嫁到夫家是女子的人生归宿。回娘家称“来归”。

[68]制于:受制于,被约束。制,约束,管束。

[69]专行:擅自行事。

[70]逆之道微:来迎娶的人地位低微。道,做法,方式。微,地位低微。按礼应国君亲自来迎娶,但实际是大夫来迎娶的,与国君比起来地位低微了,所以说“道微”。

[71]无足道焉尔:不值得记载。道,说,记载,记录。

【译文】

【经】冬季,十月,鲁隐公长女伯姬出嫁到纪国。

【传】按照礼制:妇女出嫁叫“归”,回娘家叫“来归”,妇女应该是顺从别人的。妇女在娘家的时候要受父亲的约束,出嫁后受丈夫约束,丈夫死了便要听从长子的话,妇女是不能擅自行事的,一定要有所顺从。“伯姬归于纪”,这句话像是说伯姬独自决断、擅自行事的意思,为什么呢?回答说:不是说伯姬独断专行,我鲁国的伯姬嫁到纪国去了,所以记载这件事。不提纪国派来的人,为什么呢?因为纪国来迎娶的人地位低,不值得记载。

【经】纪子伯莒子盟于密[72]。

【传】或曰,纪子伯莒子而与之盟[73]。或曰,年同爵同,故纪子以伯先也[74]。

【注释】

[72]纪子伯:此为何人不确。据《左传》:“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杜预认为子帛是上文提到的纪国大夫履的字,纪子帛(伯)即纪国的子帛(伯)。《穀梁传》认为是指纪国国君,“伯”作“年长”理解,然《春秋》别处经文中称纪国国君皆称“纪侯”,没有称“纪子”的。纪履字子帛,此处读音正符,或许杜预的说法更有道理。莒子:莒国国君。密: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新密一带,春秋初期尚存。

[73]伯:年长,作动词,以……为年长。

[74]“或曰”三句:这是《穀梁传》就书写人名的顺序作出了解释。此外,杜预据《左传》的“鲁故也”认为纪国既然和鲁国联姻,那此处纪和莒会盟,是为了调解鲁莒两国关系,所以《春秋》记载纪子帛的时候参考的是记载鲁国大夫的标准,即凡是鲁人与外国会盟,记鲁国大夫于前。

【译文】

【经】纪子伯和莒国国君在密这个地方会盟。

【传】有人说,纪国国君认为莒国国君比自己年长而同他结盟。还有人说,纪国国君和莒国国君年龄一样,爵位也一样,但是纪国国君因为年长而排在前面。

【经】十有二月,乙卯[75],夫人子氏薨[76]。

【传】夫人薨,不地[77]。夫人者,隐之妻也。卒而不书葬,夫人之义,从君者也[78]。

【注释】

[75]乙卯:为当年当月的十五日。

[76]子氏薨:鲁隐公夫人子氏去世。子氏,《左传》认为是桓公之母,即前文的“惠公仲子”;《公羊传》认为是隐公之母;《穀梁传》认为是隐公的夫人。薨(hōng),诸侯死称作薨,诸侯的夫人死也称作薨。

[77]地:记载地点。古时妇人不能轻易出门,有固定居所,因此不必记载死的处所。

[78]从君者也:随从君王的记法。隐公死没有记载葬礼,所以夫人死也不记载。

【译文】

【经】十二月,乙卯(十五)日,鲁隐公夫人子氏去世。

【传】夫人去世,不记载去世地点。经文中的“夫人”,是鲁隐公的妻子。去世了而不记载葬礼,是因为夫人应遵守的道义,要随从国君。

【经】郑人伐卫[79]。

【注释】

[79]郑人伐卫:据《左传》,此次伐卫是攻打公孙滑,公孙滑是郑庄公之弟段之子,鄢地之战失败后,公孙滑逃到卫国,卫国助他攻郑,占领了廪延,所以郑国伐卫。伐,攻打。卫,国名,姬姓,始封国君是周武王之弟康叔,先后建都于今河南淇县、滑县、濮阳、沁阳。此处郑人所伐之卫,国都在淇县。

【译文】

郑国人讨伐卫国。

三年

【经】三年,春,王二月,己巳[80],日有食之[81]。

【传】言日不言朔[82],食晦日也[83]。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84],食者内壤[85]。阙然不见其壤[86],有食之者也。有,内辞也[87];或,外辞也。有食之者[88],内于日也。其不言食之者,何也?知其不可知,知也[89]。

【注释】

[80]己巳:当年当月的初一日。

[81]日有食之:《汉书·五行志》推测此次日食发生在朔日,并说“贯中央,上下竟而黑”,可见是日全食。食,通“蚀”,即日食。

[82]朔:每月初一称朔日。

[83]晦:每月最后一天称晦日。

[84]壤:土地,东西。此处指太阳。

[85]内(nà):通“纳”,纳入,吞食。

[86]阙然不见其壤:残缺不见完整的太阳。阙,残缺,亏损。

[87]有,内辞也;或,外辞也:此处意思即是说,如果是纳入,用“有”字,如果是排出,用“或”字。辞,言辞。

[88]有食之者:表示下文对经文中“有食之”这三个字的解释。

[89]知其不可知,知也:前两个“知”是知道的意思,第三个“知”通“智”,明智。

【译文】

【经】隐公三年,春天,周王的二月,己巳(初一)日,发生日食。

【传】只说在己巳这一天而不说是朔日,因为日食发生在月末那天。经文里“日有食之”是什么意思?吐是排出东西,食是吞入东西。太阳残缺了,看不见它的一部分,是因为有东西吃掉它了。“有”,是表示吞食的说法;“或”,是表示排出的说法。“有食之”,是有东西吞食掉了太阳。经文里不说明是什么吃掉太阳,为什么呢?因为它知道那是搞不清楚的,所以不说,这是明智的做法。

【经】三月,庚戌[90],天王崩[91]。

【传】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之崩,以尊也。其崩之,何也?以其在民上,故崩之。其不名,何也?大上[92],故不名也[93]。

【注释】

[90]庚戌(xū):当年当月的十二日。

[91]天王:周天子,此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前720年在位,名宜臼,周幽王长子,后世所言东周的首位国君。崩:天子去世叫崩。

[92]大上:地位至高无上。大,同“太”。

[93]不名:不记载名。因为名是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而周天子的地位至高无上,旁人没有任何可以跟他区分不开的地方,所以不需要用名来区分周天子和其他人了。

【译文】

【经】三月,庚辰(十二)日,周平王去世。

【传】非常高的山倒了称作“崩”,非常厚的地塌了称作“崩”,最为尊贵的人去世了称作“崩”。周天子去世叫做“崩”,因为他的地位尊贵。称天子的去世为“崩”,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地位在百姓之上,所以称作“崩”。经文没有记载周天子的名,为什么呢?因为周天子的地位至高无上,所以不写出他的名。

【经】夏,四月,辛卯[94],尹氏卒[95]。

【传】尹氏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96],此何以卒之也?于天子之崩为鲁主,故隐而卒之[97]。

【注释】

[94]辛卯:当年当月的二十四日。

[95]尹氏:《左传》此处记为“君氏”,认为是指隐公的母亲声子。《公羊传》和《穀梁传》记为“尹氏”,认为是周王室大夫。

[96]外大夫:指鲁国以外的大夫。不卒:不记载去世之事。

[97]隐:悲痛,痛惜。

【译文】

【经】夏天,四月,辛卯(二十四)日,尹氏去世了。

【传】尹氏是谁呢?是周天子的大夫。鲁国以外的大夫是不记载其去世之事的,这里为什么记载了呢?因为周天子上月驾崩的时候是他赴鲁国诏讣并死在了鲁国的,所以痛惜他而记载了他的去世之事。

【经】秋,武氏子来求赙[98]。

【传】武氏子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天子之大夫,其称武氏子,何也?未毕丧[99],孤未爵[100]。未爵使之,非正也[101]。其不言使,何也?无君也。归死者曰赗[102],归生者曰赙。曰归之者,正也;求之者,非正也。周虽不求,鲁不可以不归。鲁虽不归,周不可以求之。求之为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辞也。交讥之[103]。

【注释】

[98]武氏子:武氏之子,周王室的大夫。因周平王去世,周桓王尚在服丧,未正式即位,大夫未爵命,不得称其字,故称武氏子。赙(fù):助丧的钱财。

[99]未毕丧:周平王的丧事还没有办完。父亲丧事没有办完,儿子不能即位称天子,所以后文说“无君”。

[100]孤未爵:是说尚没有即位的天子周桓王不能给武氏的儿子授予爵位。孤,没有父亲的孩子,此指周桓王。爵,授予爵位。

[101]非正也:不合乎正道,不符礼制。

[102]赗(fèng):助丧的物品。

[103]交讥:一并讥讽。本传认为,赗、赙之类是馈赠之物,不能求取。经文用“求”字表述,是对鲁国不想馈赠和周室怕得不到馈赠而前来求取行为的一并讥讽。

【译文】

【经】秋天,周大夫武氏的儿子来鲁国求取助丧的钱财。

【传】武氏之子是谁呢?是周天子的大夫。既然是周天子的大夫,为什么称作“武氏子”呢?因为周平王的丧事还没有结束,新的天子还没有即位,不能授予他爵位。没有授予爵位就派他出使,是不符合礼制的。经文为什么不说“使”呢?因为新的天子还没有即位。送给死人助葬的车马等物品叫“赗”,送给活人治丧的钱财叫“赙”。是说馈赠这些物品,是符合礼制的;求取物品就是不合礼制的了。周王室即使不求取,鲁国也不能不馈赠;鲁国即使不馈赠,周王室也不应该去求取。用“求”字表述,就是最后能不能得到馈赠还不知道的说法。这是对周王室和鲁国一并讥讽。

【经】八月,庚辰[104],宋公和卒[105]。

【传】诸侯日卒,正也。

【注释】

[104]庚辰:为当年当月的十五日。

[105]宋公和:宋国国君,因宋国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公爵,故称宋公,子姓,名和,谥穆(mù),即宋穆公,公元前728年—前720年在位。卒:周时制度,天子死亡称崩,诸侯死亡称薨,大夫死亡称卒。但是《春秋》经文据鲁史而成,所以只称鲁国国君死亡为薨,外国诸侯死亡则称卒,以示区别。

【译文】

【经】八月,庚辰(十五)日,宋穆公子和去世。

【传】诸侯死亡记载日期,表示他是嫡系正传。

【经】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106]。

【注释】

[106]齐侯:齐僖公(公元前731—前698年在位),姜姓,吕氏,名禄父,齐国为侯等爵位,故称齐侯。郑伯:郑庄公(公元前743—前701在位),姬姓,名寤生,郑国为伯等爵位,故称郑伯。石门:齐地,在今山东长清西南。

【译文】

【经】冬天,十二月,齐国国君、郑国国君在石门会盟。

【经】癸未[107],葬宋缪公[108]。

【传】日葬,故也[109],危不得葬也[110]。

【注释】

[107]癸(guǐ)未:当为十二月二十日。

[108]缪(mù):《左传》作“宋穆公”,“缪”、“穆”通用。

[109]故:有变故。

[110]危:遇到危难。

【译文】

【经】癸未(十二月二十)日,安葬宋穆公。

【传】记载安葬的日期,是发生变故,遇到了危难没有及时安葬。

四年

【经】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111],取牟娄[112]。

【传】传曰:言伐言取,所恶也。诸侯相伐取地于是始,故谨而志之也。

【注释】

[111]杞:商、周诸侯国,姒姓,因弱小常遭大国攻伐而屡屡东迁,初在雍丘(今河南杞县),杞成公迁都缘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七十里),杞文公又迁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三十余里),后为楚所灭。

[112]牟娄:杞地,在今山东新泰境内。

【译文】

【经】鲁隐公四年,春天,周王的二月,莒国讨伐杞国,夺取了牟娄。

【传】《传》说:称“伐”称“取”,表示对所记行为的厌恶。诸侯之间相互攻伐来夺取领地从这时开始,所以慎重地记载下来。

【经】戊申[113],卫祝吁弑其君完[114]。

【传】大夫弑其君,以国氏者[115],嫌也[116],弑而代之也。

【注释】

[113]戊申:鲁隐公四年二月无戊申,本条经文未记月,疑为三月,当为三月十六日。

[114]祝吁:也叫州吁,卫国大夫,卫庄公之子,卫桓公姬完之弟。据《史记》,祝吁乃卫庄公宠妾所生,卫庄公去世后卫桓公立,祝吁骄奢,桓公绌之,祝吁出奔,又聚集卫国逃亡之人袭击了卫桓公,自立为君。开春秋以来臣杀君、子杀父、弟杀兄篡夺君位的先例。完:卫国国君,姬姓,卫氏,名完,谥桓,为卫桓公,公元前734年—前719年在位。

[115]以国氏:冠以国名,即姓名前加上国名。

[116]嫌:有篡夺君位的嫌疑。

【译文】

【经】戊申(三月十六)日,卫国的祝吁杀死了他的国君姬完。

【传】大夫杀国君,记载时在他的名字前冠以国名,表示有篡夺君位的嫌疑,杀了国君取而代之。

【经】夏,公及宋公遇于清[117]。

【传】及者,内为志焉尔[118]。遇者,志相得也。

【注释】

[117]宋公:宋殇公,子姓,名与夷,公元前719年—前710年在位。遇:会盟的意思。对于其内涵,本条传文说是“志相得也”。后隐公八年的传文说“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杜预则认为“遇者,草次之期,二国各简其礼,若道路相逢遇也”。清:卫国地名,约在今山东东阿南。

[118]内:指鲁国,《春秋》以鲁史为据,故称鲁为内,它国为外。

【译文】

【经】夏天,隐公和宋国国君在清会盟。

【传】“及”,是说这次会面是出于鲁国的意愿。“遇”,就是说彼此的愿望十分投合。

【经】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119]。

【注释】

[119]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据《左传》,卫、郑世有争夺,祝吁自立为君之后为了讨好诸侯,相与伐郑。宋公,宋殇公。陈侯,陈桓公,妫(guī)姓,名鲍,公元前744年—前707年在位,因陈国是五等爵位中的侯爵,故称陈侯。陈,国名,故城在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周武王克商纣,求帝舜之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之祀。蔡人、卫人,蔡国人和卫国人,因为领军的不是国君,故称蔡人、卫人。蔡,国名,姬姓,侯爵。周武王同母弟叔度所封。叔度因与管叔挟武庚作乱,被周公旦承成王命讨伐,杀管叔,放逐叔度(蔡叔)。后续封其子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子孙以国为氏。蔡国始建都上蔡(今河南上蔡),蔡平侯时徙新蔡(今河南新蔡),后蔡昭侯时又徙州来(今安徽凤台)。

【译文】

【经】宋国国君、陈国国君、蔡国人、卫国人讨伐郑国。

【经】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120]。

【传】翚者何也?公子翚也。其不称公子,何也?贬之也。何为贬之也?与于弑公[121],故贬之也。

【注释】

[120]翚(huī):公子翚,字羽父,鲁国宗室大夫。据《左传》,诸侯再次伐郑,宋国前来请求鲁国出兵,隐公不同意,公子翚坚决要求带兵前去,于是出兵,经文记载“翚帅师”是贬低他。

[121]与(yù)于弑公:指后来公子翚与桓公合谋杀害鲁隐公的事。与,参与。

【译文】

【经】秋天,翚率军与宋国国君、陈国国君、蔡国人、卫国人会合攻打郑国。

【传】翚是谁?是公子翚。经文里不称他为公子,是为什么呢?是贬低他。为什么要贬低他呢?因为他参与了杀害隐公的事情,所以要贬低他。

【经】九月,卫人杀祝吁于濮[122]。

【传】称人以杀[123],杀有罪也。祝吁之挈[124],失嫌也[125]。其月,谨之也。于濮者,讥失贼也[126]。

【注释】

[122]濮:陈地,即夷濮,不是卫国的濮水,在今安徽亳州东南。

[123]称人:单书国名为称国,国名加一“人”字为称人。

[124]挈(jiá):提,指特用其名,称名不称族。这里是说提到祝吁的名。

[125]失嫌:《春秋穀梁传注疏》说是祝吁有“失当国之嫌”。就是说他篡位失败。

[126]失贼:是指卫国没有及时除掉祝吁,而让他逃离了卫国,在卫国之外的地方才除掉他。据《左传》,卫国杀祝吁于陈,其实是卫国大夫石碏(què)计划好的,或许祝吁在卫国势力颇大,诱使其离开卫国更容易将之除掉。《穀梁传》认为记载地点是为了讽刺卫国让乱贼逃到了国外。

【译文】

【经】九月,卫国在陈国的濮地杀掉了祝吁。

【传】经文称以“人”的名义来杀,表示被诛杀者是有罪的人。提到祝吁的名,是说他篡位失败而失去了主持国政的权力。经文记载月份,是郑重地对待这件事。说“于濮”,是讥讽卫国人失误,让杀害国君的贼子逃出了国境。

【经】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127]。

【传】卫人者,众辞也。立者,不宜立者也。晋之名,恶也。其称人以立之,何也?得众也。得众,则是贤也。贤则其曰不宜立,何也?《春秋》之义,诸侯与正而不与贤也[128]。

【注释】

[127]立:立为国君的意思,《春秋穀梁传注疏》认为《春秋》里面,用“立”、“纳”、“入”来记录国君即位,都有暗示是篡位的意思,即名不正言不顺。晋:公子晋,卫桓公之弟,卫宣公,曾因卫国混乱出奔邢国。据《左传》,卫人杀了祝吁之后,从邢国迎立公子晋,此处即为记此迎立之事。

[128]正:嫡系正传。

【译文】

【经】冬天,十二月,卫国人立晋为国君。

【传】说“卫人”,是说人数众多的意思。说“立”,表示不适合“立”的意思。称晋的名,是表示憎恶。经文中说“人”立他,为什么呢?说明他得到众人的拥护。得到众人的拥护,那么说明他是贤能的。既然贤能那经文又说不适合立为国君,为什么呢?因为《春秋》的大义,是诸侯的位置应该依据其是否嫡系正传而不应依据其是否贤能。

五年

【经】五年,春,公观鱼于棠[129]。

【传】传曰:常事曰视[130],非常曰观。礼:尊不亲小事,卑不尸大功[131]。鱼,卑者之事也,公观之,非正也[132]。

【注释】

[129]鱼:捕鱼。棠:鲁地,在今山东鱼台西北。

[130]常:正常的,常规的。

[131]尸:居,享。

[132]正:合礼仪。

【译文】

【经】隐公五年,春天,鲁隐公在棠地观看捕鱼。

【传】《传》说:做符合常规的事情称作“视”,做非常规的事情称作“观”。按照礼制:地位尊贵的人不亲做小事,身份卑微的人不能占有大的功劳。捕鱼,是卑微的人做的事,鲁隐公去观看这件事,是不合礼制的。

【经】夏,四月,葬卫桓公。

【传】月葬[133],故也[134]。

【注释】

[133]月葬:记录安葬的月份。

[134]故也:有变故。按照当时的礼制,诸侯去世后五月而葬。卫桓公死于隐公四年三月,此时下葬已经过了十三个月。之所以拖延,是有缘故的,在此期间,卫国发生了伐郑战争、除掉祝吁等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译文】

【经】夏天,四月,安葬卫桓公。

【传】记载下葬的月份,是有变故。

【经】秋,卫师入郕[135]。

【传】入者,内弗受也。郕,国也。将卑师众曰师[136]。

【注释】

[135]郕(chéng):又作“成”或“盛”。国名,姬姓,周武王同母弟叔武始封于此,故城在今河南范县东南。一说在今山东汶上西北二十里。据《左传》:郕国曾乘卫国内乱时入侵卫国,此时卫国反击,进入郕国。

[136]将卑:将领的地位卑微。师众:军队人数众多。

【译文】

【经】秋天,卫国军队入侵郕国。

【传】“入”,表示郕国国内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行为。郕,是一个国家。将领地位卑微而军队人数众多便称作“师”。

【经】九月,考仲子之宫[137]。

【传】考者何也?考者成之也[138],成之为夫人也。礼:庶子为君[139],为其母筑宫,使公子主其祭也[140]。于子祭,于孙止。仲子者,惠公之母。隐孙而修之,非隐也。

【注释】

[137]考:古时宗庙宫室或重要器物初成,要举行祭礼,叫做考。仲子:《左传》和《公羊传》认为是鲁桓公的母亲。《穀梁传》认为是鲁孝公之妾,鲁惠公之母。宫:此指仲子的庙。《春秋》的惯例,周公的庙称作太庙,其他人的庙都称作宫。

[138]成:落成。

[139]庶子:妾所生的儿子。

[140]公子:诸侯之子称为公子,这里当是指庶君的弟弟。

【译文】

【经】九月,仲子的庙落成,举行祭礼。

【传】“考”是什么意思?“考”就是落成的意思,庙落成了就可以用夫人之礼来祭祀仲子了。按照礼制:庶子做了国君,为他的母亲修筑庙寝,可以派公子主持祭祀。作为儿子可以祭祀,作为孙子就该停止祭祀了。仲子,是鲁惠公的母亲。鲁隐公作为孙子却修建祭祀她的庙寝,经文这是在批评隐公。

【经】初献六羽[141]。

【传】初,始也。穀梁子曰:“舞《夏》[142],天子八佾,诸公六佾[143],诸侯四佾。初献六羽,始僭乐矣[144]。”《尸子》曰[145]:“舞《夏》,自天子至诸侯皆用八佾。初献六羽,始厉乐矣[146]。”

【注释】

[141]六羽:六行四十八人的舞队跳舞。羽,指野鸡的翎毛,树之于杆,执之而舞。六羽就是六佾(yì)。另据杨伯峻注,此献六羽与考仲子之宫相关,但是两件事。考仲子之宫是为庙成而举行的落成之祭,所祭是庙。此处是仲子神主入庙,献六羽乐舞。

[142]《夏》:禹乐名,其乐颂扬禹能发扬尧舜之德。

[143]诸公:公与侯对举,此处是指爵位最高的公爵诸侯。佾:古代乐舞八人一行,称作一佾。

[144]僭(jiàn):超越本分,下级冒用上级的名义。因为鲁国是侯等爵位的诸侯国,应该用四佾,开始献六佾是超越本分的僭越行为。

[145]《尸子》:先秦杂家著作,原书佚,今有清人辑本。尸子名佼,战国鲁人或魏人。

[146]厉:省减,降格。此处尸子和穀梁子对于诸侯用乐舞的看法相反,但是都认为此处初献六羽是违反了礼乐制度的。所以都隐含了对隐公不遵守礼乐规格的批评之意。其实鲁隐公献六佾符合当时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的礼制。

【译文】

【经】鲁隐公开始献上由六行舞队所跳的舞蹈。

【传】“初”是开始的意思。穀梁子说:“跳《夏》之舞,天子用八行舞队,诸公用六行舞队,诸侯用四行舞队。开始献上六行舞队的舞蹈,就是侯等爵位的鲁国开始僭越乐舞规格的意思。”《尸子》说:“跳《夏》之舞,从天子到诸侯都享用八行舞队。开始献上六行舞队的舞蹈,就是开始降低乐舞规格的意思。”

【经】邾人、郑人伐宋[147]。

【注释】

[147]邾人、郑人伐宋:据《左传》,伐宋是因为宋国夺取了邾国的田地,邾国向郑国求援。

【译文】

【经】邾国人、郑国人攻打宋国。

【经】螟[148]。

【传】虫灾也。甚则月,不甚则时[149]。

【注释】

[148]螟(míng):螟蛾的幼虫,是一种蛀食稻心的害虫。

[149]时:记载季节。

【译文】

【经】有螟虫。

【传】是发生了虫灾。灾害很严重就记载月份,不很严重就记载季节。

【经】冬,十有二月,辛巳[150],公子彄卒[151]。

【传】隐不爵命大夫[152],其曰公子彄,何也?先君之大夫也[153]。

【注释】

[150]辛巳:为当年当月的二十九日。

[151]公子彄(kōu):鲁国大夫,鲁孝公之子,鲁惠公之弟。

[152]爵命:册封任命。

[153]先君:前代已故国君,这里指鲁惠公。

【译文】

【经】冬天,十二月,辛巳(二十九)日,公子彄去世。

【传】隐公没有册封任命过大夫,经文里称“公子彄”,为什么呢?因为彄是前代国君的大夫。

【经】宋人伐郑[154],围长葛[155]。

【传】伐国不言围邑,此其言围,何也?久之也[156]。伐不逾时[157],战不逐奔[158],诛不填服[159]。苞人民、殴牛马曰侵[160]。斩树木、坏宫室曰伐[161]。

【注释】

[154]宋人伐郑:据《左传》,是宋国人对邾国、郑国伐宋的报复。

[155]长葛:郑地,在今河南长葛东北二十余里。

[156]久之:指此次围长葛的时间很长,直到六年冬天才攻下长葛。

[157]时:季节。

[158]奔:逃兵。

[159]填服:杀戮降服的人。填,通“殄”,杀戮的意思。服,被降服的人。

[160]苞(fú):同“俘”,俘获。殴:通“驱”,驱赶。

[161]伐:对于“侵”和“伐”的区别有多种说法。《左传》认为是“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公羊传》认为是“觕(cū)者曰侵,精者曰伐”,觕指骚扰边界,精指深入其国。

【译文】

【经】宋国人攻打郑国,围攻长葛。

【传】攻打一国通常不说围攻城邑,这里说了,为什么呢?因为围攻得太久了。攻打一国的时间不应超过一个季节,作战时不应该追赶逃兵,诛杀敌人不应该杀害已经降服的人。俘获百姓、驱赶牲畜叫做“侵”。砍倒树木、毁坏房屋叫做“伐”。

六年

【经】六年,春,郑人来输平[162]。

【传】输者,堕也[163];平之为言以道成也[164]。来输平者,不果成也[165]。

【注释】

[162]输平:改变旧关系,来讲和。输,《左传》作“渝”,输、渝二字当时通用,表示变、改变的意思。“渝平”与“渝盟”不同,“渝盟”表示毁弃盟约,“渝平”表示捐弃前嫌而修新好。鲁、郑本有旧怨,此则表示重修于好。平,讲和,和而不盟曰平。

[163]堕(huī):用同“隳(huī)”,毁坏,破坏。《穀梁传》认为“输平”是破坏和平的意思,因为到最后也没有讲和。《穀梁传》此处可能是曲解了经文。

[164]以道成:按照道义讲和。道,道义。成,讲和。

[165]果:结果,结局。

【译文】

【经】隐公六年,春天,郑国人来鲁国破坏和平。

【传】“输”,就是破坏的意思;“平”是用来表示按照道义讲和的说法。那么“来输平”就是结果没有讲和成功。

【经】夏,五月,辛酉[166],公会齐侯盟于艾[167]。

【注释】

[166]辛酉(yǒu):为当年当月十二日。

[167]齐侯:齐僖公。艾:地名,在今山东新泰西北约五十里。位于齐、鲁之间,不清楚彼时属鲁还是属齐。

【译文】

【经】夏天,五月,辛酉(十二)日,鲁隐公和齐国国君在艾地会盟。

【经】秋,七月[168]。

【注释】

[168]七月:按照《春秋》经的书写惯例,若某个季节没有什么事需要记录,就记一下该季节的第一个月,不遗漏季节。

【译文】

【经】秋天,七月。

【经】冬,宋人取长葛。

【传】外取邑不志[169],此其志,何也?久之也。

【注释】

[169]外:鲁国以外的国家。

【译文】

【经】冬天,宋国人攻占了长葛。

【传】按照惯例,外国攻占城邑是不记载的,这里经文记载了,为什么呢?因为围攻得太久了。

七年

【经】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170]。

【传】其不言逆[171],何也?逆之道微[172],无足道焉尔。

【注释】

[170]叔姬:隐公二年出嫁到纪国的伯姬的妹妹。春秋时诸侯的女儿外嫁,她的妹妹和侄女要陪嫁,叫媵妾。可能伯姬出嫁时叔姬还年幼,未能随行,故五年后才归于纪国。

[171]逆:迎娶。这里指经文没有像伯姬出嫁时那样专门用一条来记载纪国派人来迎娶。

[172]道微:指迎娶的规格太低,前来迎娶的人地位太卑微。道,方式,规格。微,低,小,指前来迎娶的人地位太低,不是卿大夫。

【译文】

【经】隐公七年,春天,周王的三月,叔姬嫁到纪国。

【传】经文没有记载前来迎娶的事,为什么呢?是因为迎娶的规格太低,来迎娶的人地位太卑微,不值得记载。

【经】滕侯卒[173]。

【传】滕侯无名,少曰世子,长曰君,狄道也[174]。其不正者名也[175]。

【注释】

[173]滕(téng):周初封国,姬姓,周文王子叔绣所封,故城在今山东滕州市区西南十二华里。

[174]狄道:此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狄,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道,作法,方式。

[175]不正:不是正妻所生。

【译文】

【经】滕国国君去世。

【传】对滕侯不称名,少年时称“世子”,即位后称“君”,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不是正妻所生的儿子才称名。

【经】夏,城中丘[176]。

【传】城为保民为之也。民众城小则益城,益城无极[177]。凡城之志,皆讥也[178]。

【注释】

[176]城:修筑城墙。中丘:鲁地,在今山东临沂一带。

[177]益:扩建。无极:没有穷尽。

[178]讥:讥讽的意思。《春秋穀梁传注疏》认为此处传文的意思是“刺公不修勤德政,更造城以安民”,指应当以德保民,国人众志成城,国无危殆,如果只是一味恃城池以为固,则修城无终止,国家无宁日。所以讥之。

【译文】

【经】夏天,鲁国扩建中丘城的城墙。

【传】城池是为保护百姓而修筑的。百姓多城池小就要扩建城池,扩建城池就没有穷尽。经文凡是对于修筑城池的记载,都有讥讽的意思。

【经】齐侯使其弟年来聘[179]。

【传】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180]。其弟云者,以其来接于我,举其贵者也[181]。

【注释】

[179]年:齐僖公的弟弟,名年。据《左传》,此指齐侯同母弟夷仲年。来聘:前来鲁国聘问。聘,访问的意思。

[180]属:亲属关系。通:交往。此处意思是说,诸侯地位很尊贵,其他人跟他应该以君臣关系相称,这样才体现出上下高低的地位,而“兄弟”这样的称呼,有暗含同等的意思,不合礼制。

[181]贵:弟是臣子中的亲贵者,所以称弟显示出他的尊贵身份。

【译文】

【经】齐国国君派他的弟弟年作为使者来鲁国聘问。

【传】以诸侯地位的尊贵,兄弟之间也不能以亲属关系来交往。这里经文说“弟”,是因为他是来与鲁国接洽的,要举出使他显得尊贵的称呼。

【经】秋,公伐邾[182]。

【注释】

[182]公伐邾(zhū):此条无传文。据《左传》,此前郑、邾伐宋,此处隐公伐邾,即为宋国报此宿怨。邾,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曲阜东南一带。

【译文】

【经】秋天,鲁隐公攻打邾国。

【经】冬,天王使凡伯来聘[183]。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184]。

【传】凡伯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国而曰伐,此一人而曰伐,何也?大天子之命也[185]。戎者,卫也。戎卫者,为其伐天子之使,贬而戎之也。楚丘,卫之邑也。以归,犹愈乎执也[186]。

【注释】

[183]天王:此处指周桓王,姬姓,名林。东周第二位国君,公元前719年—前697年在位。凡伯:人名,周王室的大夫。

[184]戎伐凡伯:据《左传》,此前戎人朝见周王时,凡伯未能待之以礼,故结怨。《穀梁传》认为此处是指卫国,贬称为戎。戎,春秋时对北方族群的统称,战国以后则改为对西方各少数民族的统称,界曹国与宋国之间,在今山东成武西南、曹县东南三十里,注为卫地者乃误注。楚丘:卫地,在今山东曹县东南、成武西南一带。

[185]大天子之命:以天子的命臣为大,表示对天子的尊重。大,意动用法,以之为大。命,命臣,指凡伯。

[186]以归,犹愈乎执也:指说“带回去”比说直接说“抓了”要委婉。愈,好过。执,抓获,擒获。

【译文】

【经】冬天,周天子派凡伯作为使者来鲁国聘问。戎人在楚丘攻击了凡伯然后把他带回国了。

【传】凡伯是谁?是周天子的大夫。攻打国家才说“伐”,这里对于一个人却说“伐”,为什么呢?为了表示对天子的尊重。戎,是卫国。把卫国称作“戎”,是因为他攻击天子的使者,要贬低他,因而称作“戎”。楚丘,是卫国的城邑。说“以归”,还比说“执”要委婉一点。

八年

【经】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187]。

【传】不期而会曰遇[188]。遇者,志相得也[189]。

【注释】

[187]宋公:宋殇公。卫侯:卫宣公,姬姓,名晋,公元前718年—前710年在位。遇:会面的意思。见隐公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垂:卫地,在今山东曹县北的句阳店。一说在今山东鄄(juàn)城东南十五里。

[188]不期:没有预先约定。

[189]相得:相合。

【译文】

【经】隐公八年,春天,宋国国君、卫国国君在垂地会面。

【传】没有预先约定而会面叫做“遇”。“遇”,就是双方的意愿相合的意思。

【经】三月,郑伯使宛来归邴[190]。

【传】名宛,所以贬郑伯,恶与地也[191]。

【注释】

[190]宛:人名,郑国大夫。邴(bǐng):为郑国在泰山祭祀时的汤沐之邑。此处是郑国想用邴和鲁国交换许田。郑国第一任国君郑桓公姬友是周宣王姬静的异母弟弟,周天子祭祀泰山时,郑国国君需前往助祭,邴是周天子赐给郑国国君作为其助祭时的暂居之地,邴地离鲁国近。许田则是周王赐给鲁国国君作为其朝觐周天子时的暂居之地,靠近郑国。到了春秋,周王不再祭祀泰山,邴对于郑来说也无用处,于是郑庄公打算用邴交换鲁国的许田。

[191]恶与地:厌恶这种交换土地的行为。诸侯的土地,仍属周天子所有,而郑庄公不通过天子,就把土地给别人,这是不合礼制的。

【译文】

【经】三月,郑国国君派大夫宛作为使者来鲁国交付邴地。

【传】直呼宛的名,是用来贬低郑国国君的,憎恶他私自把土地交换给别人。

【经】庚寅[192],我入邴[193]。

【传】入者,内弗受也[194]。日入[195],恶入者也。邴者,郑伯所受命于天子而祭泰山之邑也[196]。

【注释】

[192]庚寅:为当年三月的二十一日。

[193]入:进入。

[194]内弗受:指邴地当地人不接受。

[195]日:记载日期。

[196]郑伯所受命:指郑国始封君郑桓公所受任命。命,册封任命。

【译文】

【经】庚寅(二十一)日,我国进入邴地。

【传】“入”,就是邴地的人不愿意鲁国进入的意思。记载进入的日期,是表示憎恶进入者。邴,是郑国国君受到周天子的任命来参与祭祀泰山沐浴暂居的地方。

【经】夏,六月,己亥[197],蔡侯考父卒[198]。

【传】诸侯日卒,正也[199]。

【注释】

[197]己亥:为当年当月二日。

[198]蔡侯考父:蔡国国君,姬姓,名考父,公元前749年—前715年在位,谥宣,即蔡宣公。

[199]正:表明该诸侯的身份是嫡系正传的意思。

【译文】

【经】夏天,六月,己亥(二)日,蔡宣公姬考父去世。

【传】诸侯去世记载日期的,表示他是嫡系正传。

【经】辛亥[200],宿男卒[201]。

【传】宿,微国也。未能同盟,故男卒也[202]。

【注释】

[200]辛亥:为当年六月十四日。

[201]宿:国名,风姓,后为齐国的边邑,约在今山东东平东南一带。男:爵位,在公、侯、伯、子之后,为第五等。

[202]男卒也:只记载爵位“男”而不记载其名。

【译文】

【经】辛亥(六月十四)日,宿国国君去世。

【传】宿,是个小国家。鲁国没有与它结盟,所以只记爵位“男”去世。

【经】秋,七月,庚午[203],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204]。

【传】外盟不日[205],此其日,何也?诸侯之参盟于是始[206],故谨而日之也。诰誓不及五帝[207],盟诅不及三王[208],交质子不及二伯[209]。

【注释】

[203]庚午:为当年当月三日。

[204]宋公:宋殇公。齐侯:齐僖公,姜姓,吕氏,名禄父,公元前731—前698年在位。卫侯:卫宣公。瓦屋:周地,确址待考,疑在今河南温县境内。

[205]外盟:指鲁国之外的诸侯国之间的会盟。

[206]参(sān):三的意思。

[207]诰誓不及五帝:意思是五帝的时候不需要诰誓这种东西。诰誓,古代君王训诫勉励民众的文告或诫告军中将士的言辞。及,到的意思。五帝,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史记》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08]盟诅不及三王:意思是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的时候,人人诚信,会盟不需要签署盟誓、誓约之类的东西。意谓春秋时期诸侯盟誓是因为人们互不信任,没有公认的领袖的缘故,是世风日下的表现。盟诅,又称“盟誓”、“誓约”。大事曰盟,小事曰诅。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三位君王,大禹、商汤、周武王。

[209]交质子不及二伯:意思是齐桓公的召陵之盟,晋文公的践土之盟,都不需要以儿子作人质。交,交换。质,以……作为人质。子,儿子。春秋时诸侯缔结盟约,为表诚意,通常以各自的公室子弟送往对方作为人质。二伯,此指齐桓公和晋文公。

【译文】

【经】秋天,七月,庚午(三)日,宋国国君、齐国国君、卫国国君在瓦屋会盟。

【传】鲁国之外的诸侯国之间的会盟是不记载日期的,这里经文记载了,为什么呢?三个国家的诸侯参与结盟是从这时开始的,所以慎重地记载了这件事的日期。发布诰誓这样的事追溯不到五帝治理天下的时候,盟誓之事不能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的开国之君,交换人质这样的事在齐桓公、晋文公引领诸侯的时候也用不上。

【经】八月,葬蔡宣公。

【传】月葬,故也[210]。

【注释】

[210]故:有变故。具体为何变故不详。

【译文】

【经】八月,安葬蔡宣公。

【传】记载下葬的月份,表示有变故。

【经】九月,辛卯[211],公及莒人盟于包来[212]。

【传】可言公及人,不可言公及大夫。

【注释】

[211]辛卯:为当年当月二十五日。

[212]包来:莒地,在今山东沂源东南,或以为在今莒县西浮来山。

【译文】

【经】九月,辛卯(二十五)日,鲁隐公和莒国人在包来会盟。

【传】可以说鲁国国君和某国的人,不可以说鲁国国君和某国的大夫。

【经】螟。

【译文】

【经】螟虫成灾。

【经】冬,十有二月,无侅卒[213]。

【传】无侅之名[214],未有闻焉[215]。或曰,隐不爵大夫也[216]。或说曰:故贬之也[217]。

【注释】

[213]无侅(hài):《左传》作“骇”,二字可通用。

[214]名:直接记载名字而不记载爵位。

[215]未有闻:没有听说过。穀梁子说没有从自己的老师那儿听说过。

[216]隐不爵:鲁隐公没有册封过爵位。

[217]故:有缘故。

【译文】

【经】冬天,十二月,无侅去世。

【传】为什么直接称呼无侅的名,没有从老师那儿听说过。有人说,是因为鲁隐公没有册封任命过大夫。也有解释说,是有其他缘故而贬低他。

九年

【经】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218]。

【传】南,氏姓也。季,字也。聘,问也。聘诸侯,非正也。

【注释】

[218]南季:人名,周王室大夫。聘:聘问,访问。

【译文】

【经】隐公九年,春天,周天子派南季作为使者来访问鲁国。

【传】南,是氏。季,是字。聘,是访问的意思。天子派使者来访问诸侯,不合礼制。

【经】三月,癸酉[219],大雨震电[220]。

【传】震,雷也。电,霆也[221]。

【注释】

[219]癸酉(guǐyǒu):为当年当月十日。

[220]雨:下雨。震电:打雷闪电。

[221]霆:疾雷,劈雷。

【译文】

【经】三月,癸酉(十)日,下大雨,雷电大作。

【传】震,是打雷。电,是闪电。

【经】庚辰[222],大雨雪[223]。

【传】志疏数也[224]。八日之间[225],再有大变[226],阴阳错行[227],故谨而日之也。雨月,志正也。

【注释】

[222]庚辰:为当年当月十七日。

[223]雨(yù)雪:下雪。雨,作动词,落下的意思。

[224]疏数(cù):稀疏与紧密。这里指两次气象相隔的日子的远近。

[225]八日:癸酉到庚辰日相隔八天。

[226]再:两次。

[227]阴阳错行:古人认为,雷电是阳,雪是阴。在这个季节不应该有雷电,却有了雷电,既然已经有了雷电,就不应该再有雪了,结果雷电之后八天却又下雪了。就认为是阴阳错行。

【译文】

【经】庚辰(十七)日,下大雪。

【传】这是记载不同气象相隔的远近。八天之间,气象两次有大的变化,阴阳错行,所以经文慎重地记载发生的日期。记录下雨的月份,是合乎常例的。

【经】侠卒[228]。

【传】侠者,所侠也。弗大夫者,隐不爵大夫也。隐之不爵大夫,何也?曰:不成为君也。

【注释】

[228]侠:人名,鲁国大夫。

【译文】

【经】侠去世。

【传】侠,就是所侠。没有称他为大夫,因为鲁隐公没有册封过大夫。隐公不册封大夫,是为什么呢?回答说:鲁隐公不想成为国君。

【经】夏,城郎[229]。

【注释】

[229]城:修城。郎:鲁地,鲁有两处郎地,此处的郎地在曲阜近郊。

【译文】

【经】夏天,修筑郎的城墙。

【经】秋,七月。

【传】无事焉,何以书[230]?不遗时也[231]。

【注释】

[230]书:记录。

[231]时:季节。据《春秋穀梁传注疏》:“四时不具,不成年也。”

【译文】

【经】秋天,七月。

【传】没有什么事情,为什么还要记录呢?因为不能遗漏一个季节。

【经】冬,公会齐侯于防[232]。

【传】会者,外为主焉尔。

【注释】

[232]齐侯:齐僖公。防:鲁地,在今山东费(bì)县东北。鲁有二防,此为靠近齐国的东防,此时西防尚未为鲁所有。

【译文】

【经】冬天,鲁隐公和齐国国君在防会面。

【传】会的意思,强调是外国主动提出的会见。

十年

【经】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233]。

【注释】

[233]郑伯:郑庄公。中丘:隐公七年“城中丘”之中丘,鲁地,在今山东临沂。

【译文】

【经】隐公十年,春天,周王的二月,隐公和齐国国君、郑国国君在中丘会盟。

【经】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234]。

【注释】

[234]翚:公子翚。

【译文】

【经】夏天,翚率军会同齐国人、郑国人讨伐宋国。

【经】六月,壬戌[235],公败宋师于菅[236]。

【传】内不言战,举其大者也[237]。

【注释】

[235]壬戌:为当年当月七日。败:战胜。

[236]菅(guān):宋地,在今山东单县北。

[237]内不言战,举其大者也:意思是记载鲁国与别国作战,一般不用“战”字,而是举其重要的记载,即记载胜败结果。内,鲁国自指。

【译文】

【经】六月,壬戌(七)日,鲁国在菅地打败宋军。

【传】记载鲁国的战事不说“战”,只说重要的方面。

【经】辛未[238],取郜[239]。

【注释】

[238]辛未:当为该年六月十六日。

[239]郜(gào):原为西周封国,封周文王之子于此,姬姓,《春秋》记事之前即为宋国所灭,此时已成宋地,在今山东成武东南十八里郜鼎集。

【译文】

【经】辛未(十六)日,鲁国占领了宋国郜地。

【经】辛巳[240],取防[241]。

【传】取邑不日,此其日,何也?不正其乘败人而深为利[242],取二邑,故谨而日之也。

【注释】

[240]辛巳:当为该年六月二十六日。

[241]防:此指西防,宋地,在今山东金乡西南。

[242]不正其乘败人而深为利:《穀梁传》认为鲁国趁宋国战败而进入宋国国境夺取利益是不合道义的。不正其,以其为不正,即认为鲁国这种行为不合正道。深为利,深入国内夺取利益。据《左传》,郜、防二地是郑国夺取,然后归于鲁国的。

【译文】

【经】辛巳(二十六)日,鲁国占领了宋国防地。

【传】占领城池不记载日期,这里经文记载了日期,为什么呢?经文认为:鲁国趁打败别国的时候极力谋取利益是不合道义的,夺取两座城池,所以慎重地记载这件事的日期。

【经】秋,宋人、卫人入郑[243]。

【注释】

[243]宋人、卫人入郑:据《左传》,此是郑国从郜、防班师,尚在本国远郊时,宋、卫乘虚而入。

【译文】

【经】秋天,宋国人、卫国人侵入郑国。

【经】宋人、蔡人、卫人伐载[244]。郑伯伐取之[245]。

【传】不正其因人之力而易取之[246],故主其事也[247]。

【注释】

[244]载: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民权东北四十五里。

[245]郑伯伐取之:宋、蔡、卫三国合兵攻郑,连带攻击郑国的属国载,郑国于是入载作战,击败三国,同时也夺取了载。

[246]取:灭国的意思。说“取”不说“灭”,表明很容易就灭掉载国了,参见昭公二十五年“齐侯取郓”传文。

[247]主其事:以其为事主,即以郑庄公为这件事的罪魁。

【译文】

【经】宋国人、蔡国人、卫国人攻击载国。郑国国君率军讨伐并攻取了载国。

【传】经文认为郑国国君借助别国的力量而攻取了载国不合道义,所以把郑庄公记成这件事的罪魁。

【经】冬,十月,壬午[248],齐人、郑人入郕[249]。

【传】入者,内弗受也。日入,恶入者也。郕,国也。

【注释】

[248]壬午:为当年当月二十九日。

[249]郕(chéng):周初封国,姬姓,周武王封弟叔武于此,在今山东宁阳东北。

【译文】

【经】冬天,十月,壬午(二十九)日,齐国人、郑国人侵入郕国。

【传】“入”,是郕国人不愿意接受的意思。记载“入”的日期,是表示对入侵者的厌恶。郕,是一个国家。

十一年

【经】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250]。

【传】天子无事,诸侯相朝,正也。考礼修德[251],所以尊天子也。诸侯来朝,时,正也。犆言[252],同时也。累数[253],皆至也。

【注释】

[250]滕(téng)侯:滕国国君。滕,西周封国,始封君为周王文之子错叔绣,姬姓,在今山东滕州市区西南十二华里。薛侯:薛国国君。薛,周初分封的异性诸侯国,任姓。相传始祖奚仲乃黄帝之后,在夏朝做过车正,封之于薛,春秋时常依附于鲁、宋、齐、晋之间,战国初为齐所灭,为齐邑。在今山东滕州东南。

[251]考:了解、学习、研究的意思。修:培养的意思。

[252]犆(tè)言:犆,单独,分别。如桓公七年“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同一个季节来的,但不是同日到的。

[253]累数:笼统地说。如“滕侯、薛侯来朝”,同一个季节来,同日到。

【译文】

【经】隐公十一年,春天,滕国国君、薛国国君来鲁国访问。

【传】天子没事,诸侯间互相朝见,是合乎礼制的。了解礼制培养道德,是用来尊重周天子的。诸侯来鲁国访问,记载季节,是合于正道的。分别记载,是两个国君在同一季节先后到来。统一记载,就是两个国君同日到的。

【经】夏,五月,公会郑伯于时来[254]。

【注释】

[254]郑伯:指郑庄公。时来:郑地,在今河南郑州西北。据《左传》,这次会面是为了商议伐许之事。此条无传文。

【译文】

【经】夏天,五月,鲁隐公与郑国国君在时来会面。

【经】秋,七月,壬午[255],公及齐侯、郑伯入许[256]。

【注释】

[255]壬午:为当年七月三日。

[256]齐侯:指齐僖公。许:国名,姜姓,男爵,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此,故城在今河南许昌东三十六里。此条无传文。

【译文】

【经】秋天,七月,壬午(三)日,隐公和齐国国君、郑国国君进入许国。

【经】冬,十有一月,壬辰[257],公薨[258]。

【传】公薨不地,故也。隐之[259],不忍地也。其不言葬,何也?君弑[260],贼不讨,不书葬,以罪下也[261]。隐十年无正[262],隐不自正也[263]。元年有正,所以正隐也。

【注释】

[257]壬辰:为当年当月十五日。

[258]薨(hōng):诸侯死亡的称呼。周代,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或不禄,士以下人死称死,据说是从声音角度对死者的死亡所产生的影响度来概括的。

[259]隐:悲痛的意思。

[260]君弑(shì):指鲁隐公被刺杀而死。据《左传》,公子翚向隐公请求杀掉桓公,但隐公表示要让位给弟弟,翚听了感到害怕,便跑到桓公面前诬陷隐公,并和桓公密谋杀死了隐公。

[261]下:下臣,臣子。

[262]无正:指没有记载“王正月”。

[263]不自正:不为自己正名,指鲁隐公认为自己并不宜立,是摄政。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壬辰(十五)日,隐公去世。

【传】鲁隐公去世而不记载去世的地方,因为有变故。痛惜他的死,不忍心记载地点。经文不说安葬的事,为什么呢?国君被杀,乱臣贼子没有被讨伐,不记载安葬的事,是用来谴责他的臣子的。经文中记载鲁隐公的历史中有十年都没有写“正月”,是因为他不认为自己应该是国君。元年有“正月”,就是用来为鲁隐公正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