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鲁哀公(?—公元前468年在世,公元前494年—前468年在位),姬姓,名蒋,鲁国第二十五代国君,鲁定公之子,生母为鲁定公夫人定姒,在鲁定公去世后即位为国君。定公七年,吴王夫差伐齐,至缯,强征百牢于鲁,季康子使子贡游说吴王,吴王乃止。次年,吴伐鲁,订城下之盟而去,齐伐鲁取三邑。十一年(前484)率兵随吴伐齐,于艾陵败齐军。次年“用田赋”,十四年鲁“西狩获麟”。《春秋》记事到此年止,而《左传》则继续记载了之后的事,定公二十四年至越,次年自越返鲁,二十七年欲借越之力伐“三桓”,反为“三桓”起兵所迫出奔至卫,后又到邾、越,被迎回后不久卒。
此时晋、楚已无力争霸;吴越争霸陷入白热化,两国各逞一时英雄,最后以越灭吴为终结;秦国依旧在积蓄着力量;齐国和晋国将在不久之后迎来变革,齐国将由姜姓变为田姓,而晋国则会为韩、赵、魏三家所分,历史即将进入群雄争霸的新时期,如今我们称呼那一新的历史时期为“战国时代”。
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译文】
【经】哀公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哀公即位。
【经】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1]。
【注释】
[1]陈侯:陈国国君陈湣(mǐn)公妫(guī)越,一作陈闵公,侯爵,陈怀公之子,公元前501年—前478年在位。许男:许国国君许元公姜成,字后思,男爵,许悼公之子,公元前503年—前482年在位。围蔡:据《左传》,楚围蔡是为了报复柏举之役。
【译文】
【经】楚昭王、陈湣公、随国国君、许元公包围蔡国国都。
【经】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
【译文】
【经】鼷鼠咬伤了用于郊祭的牛的角,换了一头牛来占卜。
【经】夏,四月,辛巳[2],郊。
【传】此该郊之变而道之也[3],于变之中,又有言焉。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志不敬也。郊牛日展觓角而知伤[4],展道尽矣。郊,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夏四月郊,不时也。五月郊,不时也。夏之始可以承春,以秋之末承春之始,盖不可矣。九月用郊,用者,不宜用者也。郊三卜,礼也。四卜,非礼也。五卜,强也。卜免牲者,吉则免之,不吉则否。牛伤,不言伤之者,伤自牛作也,故其辞缓。全曰牲,伤曰牛,未牲曰牛[5],其牛一也,其所以为牛者异。有变而不郊,故卜免牛也。已牛矣,其尚卜免之[6],何也?礼,与其亡也宁有[7],尝置之上帝矣[8],故卜而后免之,不敢专也。卜之不吉,则如之何?不免。安置之?系而待,六月上甲[9],始庀牲[10],然后左右之[11]。子之所言者,牲之变也,而曰“我一该郊之变而道之”,何也?我以六月上甲始庀牲,十月上甲始系牲,十一月、十二月牲虽有变,不道也。待正月,然后言牲之变,此乃所以该郊。郊,享道也。贵其时,大其礼。其养牲,虽小不备可也。子不志三月卜郊,何也?郊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我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如不从,则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如不从,则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如不从,则不郊矣。
【注释】
[2]辛巳:当为该年四月的初六日。
[3]该:概括,总括。
[4]展:查看,审视。
[5]牲:用于祭祀的牛。这里是指占卜之后定为用于祭祀的牛,称作“牲”。
[6]尚:还。
[7]与其亡也宁有:与其没有,宁愿有。意思是说与其占卜而做决定,宁愿先有占卜再做决定。
[8]尝:曾经。
[9]上甲:指每月的第一个含有“甲”字的日子。
[10]庀(pǐ):备办,这里是指准备来年郊祭用的牛。新的牛备好了,就可以处置旧的牛了。
[11]左右:处置。
【译文】
【经】夏天,四月,辛巳(初六)日,举行郊祭。
【传】在这里概括郊祭的各种变礼来说,在各种变礼之中,又有可以解释的地方。说“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是记载对神灵不敬。对于郊牛要每天查看它的牛角因而知道受伤了,检查的职责是尽到了。郊祭,从正月到三月,是举行郊祭的季节。夏天四月举行郊祭,不是合适的季节。五月举行郊祭,不是合适的季节。夏天的开始可以承接着春天,用秋天的末尾承接着春天的开始,大概不可以。“九月用郊”,“用”,就是不适合“用”的意思。郊祭之前要举行三次占卜,是礼制。四次占卜,不合礼制。五次占卜,是勉强了。占卜是否免除牺牲,结果吉利就免除,不吉利就不免除。牛受伤了,不说是谁弄伤了牛,表明是牛自身导致的受伤,所以言辞舒缓。完整的叫做“牲”,受伤了叫做“牛”,没有定为牺牲的叫做“牛”,他们都一样叫做“牛”,但是他们被叫做“牛”的原因是不同的。有变故就不举行郊祭,所以占卜是否免除祭祀用的牛。已经因伤而称作“牛”了,还要占卜是否免除,为什么呢?按照礼制,与其没有占卜宁愿有占卜,曾经决定把它给上天了,所以要占卜之后再免除它,不敢擅自决定。占卜的结果不吉利,那又怎么办呢?不免除它。如何处置它呢?将它拴起来等待,六月的上甲日,开始准备祭祀用牛,这之后再处置旧的牛。老师所说的,是关于祭祀用牛的变化,却说“我一次概括郊祭的变礼来说”,为什么呢?鲁从六月上甲日开始准备祭祀用的牛,十月底上甲日开始将牛拴起来养,十一月、十二月牲即使有变故,也不说。等到正月,这之后说牲的变故,这才是全面概括郊祭。郊祭,是献上祭品让鬼神享用。看重它的季节,重视它的礼仪。喂养祭祀用的牛,即使有一点点不完备也可以。老师不记载三月占卜郊祭,为什么呢?郊祭可以从正月到三月,是适合郊祭的季节。鲁在十二月的下辛日占卜正月的上辛日是否适合举行郊祭。如果不适合,那就在正月的下辛日占卜二月的上辛日。如果不合适,那就在二月的下辛日占卜三月的上辛日。如果不合适,那就不举行郊祭。
【经】秋,齐侯、卫侯伐晋[12]。
【注释】
[12]齐侯、卫侯伐晋:据《左传》,齐、卫伐晋,也是为了救中行氏、范氏的同党。
【译文】
【经】秋天,齐景公、卫灵公讨伐晋国。
【经】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
【译文】
【经】冬天,鲁大夫仲孙氏姬何忌率军讨伐邾国。
二年
【经】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取漷东田[13]。
【传】漷东,未尽也。
【注释】
[13]伐邾,取漷(kuò)东田:漷,水名,发源自山东滕州东北,向西南流至江苏沛县进入运河。据《左传》,鲁伐邾,准备攻打绞地,邾国爱惜绞地,于是将漷水东边和沂水西边的土地割让给鲁国求和。
【译文】
【经】哀公二年,春天,周王的二月,鲁大夫季孙氏姬斯、叔孙氏姬州仇、仲孙氏姬何忌率军讨伐邾国,取得了漷水东边的土地。
【传】说“漷东”,表明没有得到全部的土地。
【经】及沂西田[14]。
【传】沂西,未尽也。
【注释】
[14]沂(yí):水名。即今大沂河,源出山东沂山,南流经沂水、临沂、郯城等地入江苏。
【译文】
【经】和沂水西边的土地。
【传】说“沂西”,表明没有得到全部的土地。
【经】癸巳[15],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句绎[16]。
【传】三人伐而二人盟,何也?各盟其得也[17]。
【注释】
[15]癸巳:当为该年二月的二十三日。
[16]句绎:邾地。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17]各盟其得:各自为自己得到的盟誓。这次伐邾,季氏并未分到田地。
【译文】
【经】癸巳(二月二十三)日,鲁大夫叔孙氏姬州仇、仲孙氏姬何忌和邾国国君邾隐公在句绎缔结盟约。
【传】三个人参加讨伐但是只有两个人结盟,为什么呢?因为各自为自己得到的利益订立盟誓。
【经】夏,四月,丙子[18],卫侯元卒[19]。
【注释】
[18]丙子:当为该年四月的初七日。
[19]卫侯元:卫国国君,姓姬,名元,谥灵,为卫灵公。
【译文】
【经】夏天,四月,丙子(初七)日,卫国国君姬元去世。
【经】滕子来朝。
【译文】
【经】滕国国君顷公来鲁访问。
【经】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20]。
【传】纳者,内弗受也。帅师而后纳者,有伐也,何用弗受也?以辄不受也[21],以辄不受父之命,受之王父也。信父而辞王父[22],则是不尊王父也。其弗受,以尊王父也。
【注释】
[20]戚:卫邑。在今河南濮阳市区北。据《左传》,卫国世子蒯聩(kuàikuì)出逃之后,卫国并无合适的君位继承人,卫灵公去世前欲传位于公子姬郢,公子郢推辞,在灵公去世之后再次推辞,并且建议立太子蒯聩之子姬辄为君,于是卫国立姬辄为卫国新君。
[21]辄:姬辄,世子蒯聩之子。
[22]信:听从,服从。
【译文】
【经】晋国执政大夫赵鞅率军送卫国的世子蒯聩进入戚地。
【传】“纳”,表示当地人不接受的意思。在“帅师”之后说“纳”,表明有征伐,为什么不接受呢?因为姬辄不接受,因为姬辄不是从父亲那儿继承的君位,是从祖父那儿继承的。服从父亲而拒绝祖父,那这就是不尊重祖父。他不接纳世子蒯聩,是因为尊重祖父。
【经】秋,八月,甲戌[23],晋赵鞅帅师,及郑罕达帅师,战于铁[24],郑师败绩。
【注释】
[23]甲戌(xū):当为该年八月的初七日。
[24]战于铁:据《左传》,齐国人送粮食给范氏,郑罕达率军护送,与护送蒯聩回国的赵鞅军在戚相遇,两军在铁交战,赵鞅以少胜多,击溃郑师。铁,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县城西北五里铁丘村。
【译文】
【经】秋天,八月,甲戌(初七)日,晋国执政大夫赵鞅率军,郑国大夫罕达率军,两军在铁交战,郑军战败。
【经】冬,十月,葬卫灵公。
【译文】
【经】冬天,十月,安葬了卫灵公。
【经】十有一月,蔡迁于州来[25]。
【注释】
[25]蔡迁于州来:蔡欲依附吴国,于是首都迁往吴地。公子驷反对迁国,遂被杀。州来,吴地,在今安徽凤台。
【译文】
【经】十一月,蔡国迁都到州来。
【经】蔡杀其大夫公子驷。
【译文】
【经】蔡国杀害了他们的大夫公子姬驷。
三年
【经】三年,春,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
【传】此卫事也,其先国夏何也?子不围父也[26]。不系戚于卫者,子不有父也。
【注释】
[26]子不围父:儿子不能围攻父亲。此时卫国国君是姬辄,在戚地的是姬蒯聩,辄是蒯聩之子,故有此言。
【译文】
【经】哀公三年,春天,齐国大夫国夏、卫国大夫石曼姑率军包围戚地。
【传】这是卫国的事情,经文先说国夏是为什么呢?因为儿子不能围攻父亲。不把戚地依附于卫国,是因为儿子不要父亲。
【经】夏,四月,甲午[27],地震。
【注释】
[27]甲午:当为该年四月的初一日,未用“朔”字。
【译文】
【经】夏天,四月,甲午(初一)日,鲁国发生地震。
【经】五月,辛卯[28],桓宫、僖宫灾。
【传】言及,则祖有尊卑,由我言之,则一也。
【注释】
[28]辛卯:当为该年五月的二十八日。
【译文】
【经】五月,辛卯(二十八)日,鲁桓公的庙寝、鲁僖公的庙寝发生火灾。
【传】如果说了“及”,那祖先就有了尊卑,但是从哀公的角度,那祖先的地位都是一样的。
【经】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29]。
【注释】
[29]启阳:鲁地,在今山东临沂北。
【译文】
【经】鲁国季孙氏姬斯、叔孙氏姬州仇率军修筑启阳的城墙。
【经】宋乐髡帅师伐曹[30]。
【注释】
[30]乐髡(kūn):宋国大夫,将领。
【译文】
【经】宋国的乐髡率军讨伐曹国。
【经】秋,七月,丙子[31],季孙斯卒[32]。
【注释】
[31]丙子:当为该年七月的十四日。
[32]季孙斯:季孙氏姬斯,季孙氏宗主,鲁国执政大臣,实际掌权人,谥桓,称季桓子。
【译文】
【经】秋天,七月,丙子(十四)日,季孙氏姬斯去世。
【经】蔡人放其大夫公孙猎于吴。
【译文】
【经】蔡国人流放他们的大夫公孙猎到吴国去。
【经】冬,十月,癸卯[33],秦伯卒[34]。
【注释】
[33]癸卯:当为该年十月的十三日。
[34]秦伯:这里是秦惠公,伯爵,姓嬴,名不详,公元前500年—前491年在位。
【译文】
【经】冬天,十月,癸卯(十三)日,秦国国君秦惠公去世。
【经】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邾。
【译文】
【经】鲁大夫叔孙氏姬州仇、仲孙氏姬何忌率军包围邾国国都。
四年
【经】四年,春,王二月,庚戌[35],盗弑蔡侯申[36]。
【传】称盗以弑君,不以上下道道也。内其君而外弑者,不以弑道道也。《春秋》有三盗:微杀大夫谓之盗,非所取而取之谓之盗,辟中国之正道以袭利谓之盗[37]。
【注释】
[35]庚戌:当为该年二月的二十一日。
[36]盗弑蔡侯申:据《左传》,蔡昭侯要到吴国去,蔡诸大夫担心他又要迁国,于是跟着公孙翩以箭射蔡昭侯,昭侯中箭逃入民宅而死。蔡国大夫文之锴赶到之后杀公孙翩于民宅门口,且在之后驱逐公孙辰,杀公孙姓、公孙霍。蔡侯申,蔡国国君,姓姬,名申,谥昭,为蔡昭侯。
[37]辟:背弃,违背。
【译文】
【经】哀公四年,春天,周王的二月,庚戌(二十一)日,盗贼杀害了蔡国国君姬申。
【传】称“盗”杀害了国君,是不以君臣的文辞来说这件事。亲近国君而排斥杀害国君的人,是不用臣杀君这样的言辞来说这件事。《春秋》有三种称作“盗”的:身份低微的人杀害大夫称作“盗”,不该取得而取得了的称作“盗”,背弃中原国家的正道而窃取利益称作“道”。
【经】蔡公孙辰出奔吴。
【译文】
【经】蔡国大夫公孙辰出逃投奔吴国。
【经】葬秦惠公。
【译文】
【经】安葬秦惠公。
【经】宋人执小邾子。
【译文】
【经】宋国人抓了小邾国国君。
【经】夏,蔡杀其大夫公孙姓、公孙霍。
【译文】
【经】夏天,蔡国杀害了他们的大夫公孙姓、公孙霍。
【经】晋人执戎蛮子赤归于楚[38]。
【注释】
[38]戎蛮:国名,故地在今河南汝阳东南、临汝西南。昭公十六年楚平王使然丹诱戎蛮子嘉杀之,既而复立其子。
【译文】
【经】晋国人抓捕了戎蛮国国君子赤送到楚国。
【经】城西郛[39]。
【注释】
[39]郛(fú):外城。
【译文】
【经】鲁国修筑首都西面外城的城墙。
【经】六月,辛丑[40],亳社灾[41]。
【传】亳社者,亳之社也[42]。亳,亡国也。亡国之社以为庙屏[43],戒也。其屋亡国之社,不得上达也[44]。
【注释】
[40]辛丑:当为该年六月的十四日。
[41]亳(bó)社:社为祭祀土地神的庙。《穀梁传》与《公羊传》认为亳社是被灭亡的国家即殷商的社,各国皆有以起警示作用。而据杨伯峻,鲁有二社,一为周社,因鲁为周公之后,此为鲁之国社。一为亳社,鲁国所在原为商奄国,其国都奄在鲁国国都曲阜附近,且曾为商朝国都。周初周公东征灭商奄,封伯禽于商奄故地,建立鲁国。因鲁沿袭了商奄故地,且继承了商奄遗民,故为商奄遗民立亳社。
[42]亳:地名,商汤时期的国都,在今河南商丘北,这里代指商朝。
[43]庙屏:宗庙的屏蔽,即修在宗庙之前。
[44]上达:上通于天。通常社坛露天,以与天相通,这里因为是亡国之社,所以在其上修屋,使其不受天之阳气。
【译文】
【经】六月,辛丑(十四)日,亳社发生火灾。
【传】亳社,就是亳的社坛。亳,是灭亡了的国家。把灭亡了的国家的社坛修在宗庙之前,是警戒自身。在灭亡了的国家的社坛上修筑屋子,是为了让它不能上通于天。
【经】秋,八月,甲寅[45],滕子结卒[46]。
【注释】
[45]甲寅:当为该年八月的二十八日。
[46]滕子结:滕国国君,姓姬,名结,谥顷,为滕顷公。
【译文】
【经】秋天,八月,甲寅(二十八)日,滕国国君姬结去世。
【经】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
【译文】
【经】冬天,十二月,安葬了蔡昭公。
【经】葬滕顷公。
【译文】
【经】安葬了滕顷公。
五年
【经】五年,春,城毗[47]。
【注释】
[47]毗(pí):鲁地。今在何处不详。
【译文】
【经】哀公五年,春天,鲁国修筑毗地的城墙。
【经】夏,齐侯伐宋。
【译文】
【经】夏天,齐景公讨伐宋国。
【经】晋赵鞅帅师伐卫[48]。
【注释】
[48]伐卫:据《左传》,赵鞅伐卫是因为卫国帮助范氏的缘故。
【译文】
【经】晋国执政大夫赵鞅率军讨伐卫国。
【经】秋,九月,癸酉[49],齐侯杵臼卒[50]。
【注释】
[49]癸酉:当为该年九月的二十四日。
[50]齐侯杵臼:齐国国君,姓姜,侯爵,名杵臼,谥景,为齐景公。
【译文】
【经】秋天,九月,癸酉(二十四)日,齐国国君姜杵臼去世。
【经】冬,叔还如齐。
【译文】
【经】冬天,鲁大夫叔还到齐国去。
【经】闰月[51],葬齐景公。
【传】不正其闰也[52]。
【注释】
[51]闰月:农历一年较太阳年相差十一又四分之一日,故须置闰月以调整两者的配合关系,即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
[52]闰:这里是指在闰月下葬。诸侯去世,通常灵柩停放三个月而下葬,闰月是不计算在这三个月当中的,这里将闰月计算在内,故称其不正。
【译文】
【经】闰月,安葬了齐景公。
【传】在闰月安葬不合正道。
六年
【经】六年,春,城邾瑕[53]。
【注释】
[53]邾瑕:鲁地,在今山东济宁南。
【译文】
【经】哀公六年,春天,鲁国修筑邾瑕的城墙。
【经】晋赵鞅帅师伐鲜虞[54]。
【注释】
[54]晋赵鞅帅师伐鲜虞:据《左传》,晋伐鲜虞是因为鲜虞曾经帮助范氏。鲜虞,国名,白狄的一支,国都在今河北正定新城铺。
【译文】
【经】晋国执政大夫赵鞅率军讨伐鲜虞。
【经】吴伐陈。
【译文】
【经】吴国讨伐陈国。
【经】夏,齐国夏及高张来奔[55]。
【注释】
[55]国夏及高张来奔:据《左传》,国、高二氏权高位重,陈氏陈乞挑拨国、高和诸大夫的关系,致使国、高出逃。
【译文】
【经】夏天,齐国大夫国夏和高张逃来投奔鲁国。
【经】叔还会吴于柤[56]。
【注释】
[56]柤(zhā):楚地。在今江苏邳(pī)县北。
【译文】
【经】鲁大夫叔还和吴国在柤地相会。
【经】秋,七月,庚寅[57],楚子轸卒[58]。
【注释】
[57]庚寅:当为该年七月的十六日。
[58]楚子轸(zhěn):楚国国君,姓芈(mǐ),熊氏名轸,谥昭,为楚昭王。
【译文】
【经】秋天,七月,庚寅(十六)日,楚国国君熊轸去世。
【经】齐阳生入于齐[59]。
【注释】
[59]阳生:齐景公之子。据《左传》,齐景公宠爱庶子荼(tú),景公去世后,荼已立为国君,但是陈乞暗中迎回阳生,立之为君,为齐悼公,阳生即位后,派猪毛杀死了荼。
【译文】
【经】齐国长子姜阳生进入齐国。
【经】齐陈乞弑其君荼[60]。
【传】阳生入而弑其君,以陈乞主之,何也?不以阳生君荼也,其不以阳生君荼,何也?阳生正,荼不正[61],不正则其曰君,何也?荼虽不正,已受命矣。入者,内弗受也。荼不正,何用弗受?以其受命,可以言弗受也。阳生其以国氏,何也?取国于荼也。
【注释】
[60]陈乞:齐国田氏宗主。
[61]阳生正,荼不正:阳生年长,荼年少,应当立长。
【译文】
【经】齐国大夫陈乞杀害了他的新立国君姜荼。
【传】阳生进入国家杀害了他的国君,把陈乞当做主谋,为什么呢?因为不能让阳生把荼当做国君,经文不让阳生把荼当做国君,为什么呢?因为阳生应继位,荼不应继位,不应继位那经文把他称作国君,为什么呢?荼虽然不应继位,但却已经继承君位了。说“入”,表明荼不接受。荼本不应继位,为什么不接受呢?因为他已经继位,是可以说不接受的。阳生前面加上了国家称号,为什么呢?因为从荼的手里得到了国家。
【经】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
【译文】
【经】冬天,鲁大夫仲孙氏姬何忌率军讨伐邾国。
【经】宋向巢帅师伐曹。
【译文】
【经】宋国大夫向巢率军讨伐曹国。
七年
【经】七年,春,宋皇瑗帅师侵郑[62]。
【注释】
[62]侵郑:据《左传》,宋侵郑是因为郑国背叛晋国。
【译文】
【经】哀公七年,春天,宋国大夫皇瑗率军入侵郑国。
【经】晋魏曼多帅师侵卫[63]。
【注释】
[63]晋魏曼多帅师侵卫:据《左传》,晋侵卫是因为卫国不肯服从。魏曼多,晋国大夫,魏氏宗主。
【译文】
【经】晋国大夫魏曼多率军入侵卫国。
【经】夏,公会吴于缯[64]。
【注释】
[64]缯(céng):原为古国名,姒姓,后为莒所灭,此时已为鲁国所有。地名,在今山东枣庄境内。
【译文】
【经】夏天,鲁哀公和吴国人在缯会面。
【经】秋,公伐邾。
【译文】
【经】秋天,鲁哀公讨伐邾国。
【经】八月,己酉[65],入邾,以邾子益来。
【传】以者,不以者也。益之名,恶也。《春秋》有临天下之言焉[66],有临一国之言焉,有临一家之言焉。其言来者,有外鲁之辞焉。
【注释】
[65]己酉:当为该年八月的十一日。
[66]临:面对。
【译文】
【经】八月,己酉(十一)日,鲁军进入邾国国都,抓获了邾国国君邾隐公曹益回来。
【传】说“以”,就是不应当“以”的意思。说了“益”的名,是厌恶他。《春秋》有周天子君临天下的言辞,有诸侯拥有一国的言辞,有大夫拥有一家的言辞。经文说“来”,是疏远鲁国的说法。
【经】宋人围曹。
【译文】
【经】宋国人围攻曹国国都。
【经】冬,郑驷弘帅师救曹。
【译文】
【经】冬天,郑国大夫驷弘率军救援曹国。
八年
【经】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67]。
【注释】
[67]曹伯阳:曹国末代君姬阳,曹靖公姬露之子,伯爵,公元前502年—前487年在位。此次被俘后遇害,曹国亡。
【译文】
【经】哀公八年,春天,周王的正月,宋国国君宋景公进入曹国,抓获了曹国国君姬阳回国。
【经】吴伐我[68]。
【注释】
[68]吴伐我:据《左传》,鲁伐邾之后,邾人向吴国求助,吴伐鲁。
【译文】
【经】吴国讨伐鲁国。
【经】夏,齐人取讙及阐[69]。
【传】恶内也。
【注释】
[69]齐人取(huān)及阐:据《左传》,齐悼公出奔到鲁国的时候,季康子将妹妹嫁给了他,后来其妹与季鲂侯通奸,季康子不敢将妹妹送到齐国,齐悼公发怒,于是发兵伐鲁。,鲁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阐,鲁地,在今山东东平以东、宁阳西北一带。
【译文】
【经】夏天,齐国人攻取鲁国的讙地和阐地。
【传】是在贬低鲁国。
【经】归邾子益于邾。
【传】益之名,失国也。
【译文】
【经】把邾国国君邾隐公曹益放回邾国。
【传】称了“益”的名,因为他失去了自己的国家。
【经】秋,七月。
【译文】
【经】秋天,七月。
【经】冬,十有二月,癸亥[70],杞伯过卒[71]。
【注释】
[70]癸亥:当为该年十二月的初三日。
[71]杞伯过:杞国国君,姓姒,名过,谥僖,为杞僖公。
【译文】
【经】冬天,十二月,癸亥(初三)日,杞国国君过去世。
【经】齐人归讙及阐[72]。
【注释】
[72]齐人归讙及阐:据《左传》,齐、鲁讲和,齐国派人迎回季康子之妹季姬,季姬受齐悼公宠爱,于是齐归还鲁国土地。归,归还。
【译文】
【经】齐国人归还鲁国讙地和阐地。
九年
【经】九年,春,王二月,葬杞僖公。
【译文】
【经】哀公九年,春天,周王的二月,安葬了杞僖公。
【经】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73]。
【传】取,易辞也。以师而易取,郑病矣[74]。
【注释】
[73]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据《左传》,郑国罕达的宠臣许暇求取封邑,郑国已经没有地方可以给他了,于是许暇请求从外国获得,罕达答应了,许暇包围了宋国的雍丘,但是被皇瑗率军打败。雍丘,宋地,在今河南杞县。
[74]病:耻辱。
【译文】
【经】宋国大夫皇瑗率军在雍丘打败郑军。
【传】“取”,是表示很轻松的说法。带着军队却很容易就被打败,是郑国的耻辱。
【经】夏,楚人伐陈[75]。
【注释】
[75]楚人伐陈:据《左传》,楚伐陈是因为陈国倒向吴国。
【译文】
【经】夏天,楚国人讨伐陈国。
【经】秋,宋公伐郑。
【译文】
【经】秋天,宋国国君宋景公讨伐郑国。
【经】冬,十月。
【译文】
【经】冬天,十月。
十年
【经】十年,春,王二月,邾子益来奔。
【译文】
【经】哀公十年,春天,周王的二月,邾国国君邾隐公曹益逃来投奔鲁国。
【经】公会吴伐齐[76]。
【注释】
[76]公会吴伐齐:据《左传》,吴国为首的诸侯伐齐,齐人杀齐悼公以取悦吴国,后来吴国退兵。伐齐,讨伐齐国。
【译文】
【经】鲁哀公会同吴国讨伐齐国。
【经】三月,戊戌[77],齐侯阳生卒[78]。
【注释】
[77]戊戌:当为该年三月的十四日。
[78]齐侯阳生:齐国国君,姓姜,名阳生,谥悼,为齐悼公。
【译文】
【经】三月,戊戌(十四)日,齐国国君阳生去世。
【经】夏,宋人伐郑。
【译文】
【经】夏天,宋国人讨伐郑国。
【经】晋赵鞅帅师侵齐。
【译文】
【经】晋国执政大夫赵鞅率军入侵齐国。
【经】五月,公至自伐齐。
【译文】
【经】五月,鲁哀公从讨伐齐国的地方归来告祭祖庙。
【经】葬齐悼公。
【译文】
【经】安葬了齐悼公。
【经】卫公孟彄自齐归于卫。
【译文】
【经】卫国大夫公孟彄从齐国回到卫国。
【经】薛伯夷卒[79]。
【注释】
[79]薛伯夷:薛国国君,姓任,名夷,谥惠,为薛惠公。
【译文】
【经】薛国国君任夷去世。
【经】秋,葬薛惠公。
【译文】
【经】秋天,安葬了薛惠公。
【经】冬,楚公子结帅师伐陈。
【译文】
【经】冬天,楚国的公子熊结率军讨伐陈国。
【经】吴救陈。
【译文】
【经】吴国救援陈国。
十一年
【经】十有一年,春,齐国书帅师伐我[80]。
【注释】
[80]齐国书帅师伐我:据《左传》,齐伐鲁是因为去年鲁曾伐齐。伐我,讨伐鲁国。
【译文】
【经】哀公十一年,春天,齐国大夫国书率军讨伐鲁国。
【经】夏,陈辕颇出奔郑[81]。
【注释】
[81]辕颇:陈国大夫,为陈国司徒。
【译文】
【经】夏天,陈国大夫辕颇出逃投奔郑国。
【经】五月,公会吴伐齐。甲戌[82],齐国书帅师及吴战于艾陵[83],齐师败绩。获齐国书。
【注释】
[82]甲戌:当为该年五月的二十七日。
[83]艾陵:齐地,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译文】
【经】五月,鲁哀公会同吴国讨伐齐国。甲戌(二十七)日,齐国大夫国书率军和吴国在艾陵交战,齐军战败。俘虏了齐国的国书。
【经】秋,七月,辛酉[84],滕子虞母卒[85]。
【注释】
[84]辛酉:当为该年七月的十五日。
[85]滕子虞母:滕国国君,姓姬,名虞母,谥隐,为滕隐公。
【译文】
【经】秋天,七月,辛酉(十五)日,滕国国君姬虞母去世。
【经】冬,十有一月,葬滕隐公。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安葬了滕隐公。
【经】卫世叔齐出奔宋[86]。
【注释】
[86]卫世叔齐出奔宋:据《左传》,他初娶宋女既而出宋女,复娶孔文子之女。但又诱其前妻之妹,别宫居之。孔文子怒,夺回其女。齐羞而奔宋,死于宋。世叔齐,卫国大夫。
【译文】
【经】卫国大夫世叔齐出逃投奔宋国。
十二年
【经】十有二年,春,用田赋[87]。
【传】古者公田什一,用田赋,非正也。
【注释】
[87]田赋:指按照田亩征收赋税。
【译文】
【经】哀公十二年,春天,鲁国实行田赋制度。
【传】古代的时候公田占田地的十分之一,现在实行田赋制度,不合正道。
【经】夏,五月,甲辰[88],孟子卒[89]。
【传】孟子者何也?昭公夫人也。其不言夫人,何也?讳取同姓也。
【注释】
[88]甲辰:当为该年五月的初三日。
[89]孟子:鲁昭公夫人,娶于吴,吴也是姬姓国,所以犯了同姓不婚之礼,所以经文为她隐讳,称“孟子”不称“夫人”。
【译文】
【经】夏天,五月,甲辰(初三)日,孟子去世。
【传】孟子是谁?是鲁昭公的夫人。经文不说“夫人”,为什么呢?是为昭公娶了同姓的夫人隐讳。
【经】公会吴于橐皋[90]。
【注释】
[90]橐皋(tuógāo):吴地。在今安徽巢湖西北。
【译文】
【经】哀公和吴国在橐皋会面。
【经】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91]。
【注释】
[91]卫侯:卫出公姬辄,侯爵,卫灵公之孙,公元前492年—前481年、前476年—前456年在位。郧(yún):吴地。在今江苏如皋东。
【译文】
【经】秋天,鲁哀公和卫国国君卫出公、宋国大夫皇瑗在郧地会面。
【经】宋向巢帅师伐郑。
【译文】
【经】宋国大夫向巢率军讨伐郑国。
【经】冬,十有二月,螽[92]。
【注释】
[92]螽(zhōng):蝗虫,指虫灾。
【译文】
【经】冬天,十二月,螽虫成灾。
十三年
【经】十有三年,春,郑罕达帅师取宋师于嵒[93]。
【传】取,易辞也。以师而易取,宋病矣。
【注释】
[93]嵒(yán):郑地,不详,大致在今河南开封与商丘交界地带。
【译文】
【经】哀公十三年,春天,郑国大夫罕达率军在嵒地打败宋军。
【传】“取”,是表示很容易的说法。带着军队却很容易就被打败了,是宋国的耻辱。
【经】夏,许男成卒[94]。
【注释】
[94]许男成:许国国君,姓姜,名成,男爵,公元前503年—前482年在位,谥元,为许元公。
【译文】
【经】夏天,许国国君姜成去世。
【经】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95]。
【传】黄池之会,吴子进乎哉!遂子矣。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96]。欲因鲁之礼[97],因晋之权,而请冠端而袭[98],其藉于成周[99],以尊天王,吴进矣。吴,东方之大国也,累累致小国以会诸侯[100],以合乎中国。吴能为之,则不臣乎?吴进矣。王,尊称也。子,卑称也。辞尊称而居卑称,以会乎诸侯,以尊天王。吴王夫差曰:“好冠来!”孔子曰:“大矣哉!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
【注释】
[95]晋侯:晋国国君晋定公姬午,侯爵,公元前511年—前475年在位。吴子:吴国末代国君吴王夫差。公元前495年—前473年在位。黄池:郑地。在今河南封丘以南。
[96]祝发文身:剪断头发,刻画其身。
[97]因:凭借。
[98]冠端:指中原诸侯国的礼帽、礼服。冠,帽子。端,礼服。袭:穿衣。
[99]藉(jiè):进贡。
[100]累累:多次。
【译文】
【经】鲁哀公和晋国国君晋定公和吴国国君吴王夫差在黄池会面。
【传】黄池之会,吴王夫差地位提升了!于是称作“子”。吴国,是夷狄之国,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想要凭借鲁国的礼仪,凭借晋国的权势,请求穿戴礼帽和礼服,他们向成周进贡,以示尊重周天子,吴国改进了。吴国,是东方的大国,多次召集小国家和诸侯会见,来向中原国家靠拢。吴国能够做到这些,就不能做周天子的臣子吗?吴国改进了。“王”,是尊贵的称号。“子”,是卑下的称号。推辞了尊贵的称号而以卑下的称号自居,来和诸侯会面,来表示对周天子的尊重。吴王夫差说:“请得到美好的帽子!”孔子说:“太过分了!夫差还不能说清楚帽子的差别却想戴帽子了。”
【经】楚公子申帅师伐陈。
【译文】
【经】楚国的公子熊申率军讨伐陈国。
【经】于越入吴[101]。
【注释】
[101]于越入吴:据《左传》,吴王夫差北上参加黄池之会,越王勾践率军乘虚而入,夫差赶回,两国讲和。入吴,进入吴国。
【译文】
【经】越国进入吴国。
【经】秋,公至自会。
【译文】
【经】秋天,鲁哀公从黄池之会的地方回国告祭祖庙。
【经】晋魏曼多帅师侵卫。
【译文】
【经】晋国大夫魏曼多率军入侵卫国。
【经】葬许元公。
【译文】
【经】安葬了许元公。
【经】九月,螽。
【译文】
【经】九月,螽虫成灾。
【经】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102]。
【注释】
[102]孛(bèi):彗星光芒四射的样子。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有彗星出现在东方。
【经】盗杀陈夏区夫[103]。
【注释】
[103]夏区夫:陈国大夫。
【译文】
【经】盗贼杀害了陈国大夫夏区夫。
【经】十有二月,螽。
【译文】
【经】十二月,螽虫成灾。
十四年
【经】十有四年[104],春,西狩获麟[105]。
【传】引取之也[106]。狩地不地,不狩也。非狩而曰狩,大获麟,故大其适也[107]。其不言来,不外麟于中国也。其不言有,不使麟不恒于中国也[108]。
【注释】
[104]十四年:《穀梁传》和《公羊传》之《春秋》经文记事止于此,《左传》之《春秋》经文记事延续到哀公二十七年。
[105]西狩获麟:据《左传》,叔孙氏的仆从鉏(chú)商猎获一只麒麟,认为不吉利,赏赐给管山林的官吏,孔子细看后说是麒麟,叔孙氏将之取回。据《公羊传》,麒麟为砍柴人所抓获。麟,麒麟,传说中一种象征祥瑞的动物。其状如鹿,独角,全身生鳞甲,尾像牛。
[106]引:找来,招引。指麒麟是被圣人引来的。
[107]适:指所往之地,特指狩猎之地。
[108]恒:长久。
【译文】
【经】哀公十四年,春天,鲁国西行狩猎获得了麒麟。
【传】是被圣人引来而获得的。没有记载狩猎地的地点,表明不是狩猎得到的。不是狩猎得到的却说是狩猎得到的,是重视获得麒麟,所以就扩大了所往之地。经文不说“来”,是不把麒麟排斥在中原国家以外。经文不说“有”,是不让麒麟不长久在中原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