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鲁定公(?—公元前495年在世,公元前509年—前495年在位),姬姓,名宋,鲁国第二十四代国君,鲁襄公之子,鲁昭公之弟,鲁昭公出逃在齐时曾立公衍为太子,不过此时季孙意如把持国政,在鲁昭公去世后立姬宋为新君。

鲁定公即位后,季孙意如把持国政,定公五年,季孙意如去世,季孙斯继承家主之位,然季氏家臣阳虎囚禁季孙斯,把持鲁国国政达三年之久,所谓“政在家臣”的现象,就此出现。后来阳虎欲除“三桓”而失败,出逃至晋国做了晋国赵氏的家臣。鲁定公欲有所作为,于定公九年以孔子为中都宰。十年,以孔丘为司寇。同年由孔丘相礼与齐景公进行了夹谷之会。十二年,欲毁三都以削三家之势,孟氏反抗,他发兵攻之,不克而罢。定公在位期间曾多次向孔子问政。

此时晋国对于称霸诸侯显得力不从心,诸侯多叛,齐、郑、鲁、卫逐渐走近。同时楚国被吴国大败,几近灭国,好在有秦国的支持。而在吴国击败楚国的同时,越国也逐渐强大,吴越相争愈演愈烈。

元年

【经】元年,春,王。

【传】不言正月,定无正也[1]。定之无正,何也?昭公之终,非正终也[2]。定之始,非正始也[3]。昭无正终,故定无正始。不言即位,丧在外也。

【注释】

[1]定无正:指定公没有正式即位。旧君去世,新君通常在第二年的正月举行即位仪式,正式即位,改元。然此时鲁昭公灵柩尚未运回,鲁定公也还没有举行正式的即位仪式。

[2]正终:合乎礼义的正常死亡,指死于正寝中,死在外谓非正终。

[3]正始:合乎礼义的即位。

【译文】

【经】定公元年,春天,周王。

【传】不说正月,因为鲁定公没有正式即位。定公没有正式即位,为什么呢?因为鲁昭公的去世,不是正常的去世。定公的即位,不是合乎礼义的即位。昭公没有正常的去世,所以定公没有合乎礼义的开始。不说鲁定公即位,因为先君的灵柩尚在国外。

【经】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4]。

【传】此大夫,其曰人,何也?微之也。何为微之?不正其执人于尊者之所也[5],不与大夫之伯讨也[6]。

【注释】

[4]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据《左传》,诸侯城成周,宋仲几不接受分配给宋国的任务,且对晋国大夫士弥牟不敬,遂为晋国所执。仲几,宋国大夫。

[5]不正其执人于尊者之所:《穀梁传》认为晋国不应在周天子的地方擅自抓捕别国大夫。尊者之所,尊贵的人的居所,指成周。

[6]伯:方伯,诸侯之长,这里是以方伯的身份的意思。

【译文】

【经】三月,晋国人在周京师抓捕了宋国大夫仲几。

【传】这是晋国的大夫抓的,经文说“人”,为什么呢?是轻视他。为什么轻视他?认为在尊贵者的处所抓人是不合正道的,不赞同大夫以方伯的身份来声讨别人。

【经】夏,六月,癸亥[7],公之丧至自乾侯。

【注释】

[7]癸亥:当为该年六月的二十一日。

【译文】

【经】夏天,六月,癸亥(二十一)日,鲁昭公的灵柩从乾侯运回鲁国。

【经】戊辰[8],公即位。

【传】殡然后即位也[9]。定无正,见无以正也。逾年不言即位,是有故公也[10]。言即位,是无故公也。即位,授受之道也。先君无正终,则后君无正始也。先君有正终,则后君有正始也。戊辰,公即位,谨之也。定之即位,不可不察也。公即位何以日也?戊辰之日,然后即位也[11]。癸亥,公之丧至自乾侯,何为戊辰之日然后即位也?正君乎国,然后即位也。沈子曰:“正棺乎两楹之间,然后即位也。”内之大事,日。即位,君之大事也,其不日何也?以年决者,不以日决也[12]。此则其日,何也?著之也。何著焉?逾年即位,厉也[13]。于厉之中,又有义焉。未殡,虽有天子之命犹不敢[14],况临诸臣乎?周人有丧,鲁人有丧。周人吊,鲁人不吊。周人曰:“固吾臣也,使人可也。”鲁人曰:“吾君也,亲之者也,使大夫则不可也。”故周人吊,鲁人不吊,以其下成、康为未久也[15]。君,至尊也,去父之殡而往吊犹不敢,况未殡而临诸臣乎?

【注释】

[8]戊辰:当为该年六月的二十六日。

[9]殡:入棺待葬。

[10]故公:原来的国君。这里指鲁昭公之丧在外。

[11]戊辰之日,然后即位:这里的意思是先写“戊辰”再写“即位”,表明是在戊辰日之后才正式即位的。

[12]以年决者,不以日决:指新君正式的即位仪式通常是在先君去世的第二年正月初一举行。这是依照“逾年”这个标准来实施的,而不是依照某日来决定的。

[13]厉:危险。指新一年的正月没有正式即位。

[14]虽有天子之命犹不敢:据《春秋穀梁传注疏》:“虽为天子所召,犹不敢背殡而往,况君丧未殡,而行即位之礼,以临诸臣乎?”

[15]成、康:指周成王姬诵和周康王姬钊,分别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和孙。成康时期是周朝最为强盛的阶段。这里的意思是说古礼还未变。

【译文】

【经】戊辰(六月二十六)日,鲁定公即位。

【传】是在鲁昭公入殓之后鲁定公才正式登上君位的。鲁定公没有正式即位,这显示了没有正式即位的原因。先君去世过了一年而没有说“即位”,这表明还有旧的国君。说“即位”,这表明没有旧的国君了。登上君位,是先君传授、后君接受的仪式。先君是非正常死亡,那么后君就不是合于礼义的即位。先君是正常去世,那么后君就是合于礼义的即位。说“戊辰,公即位”,是慎重地对待这件事。鲁定公的即位,不可以不认真地考察。国君即位为什么要记载日期呢?记载了“戊辰”这天,这之后才写“即位”。癸亥日,鲁昭公的灵柩就从乾侯运回了,为什么要在戊辰之日之后才正式即位呢?要在国中确定君位,然后再正式即位。沈子说:“在正厅的两根楹柱之间放好灵柩,这之后才能正式即位。”鲁国的大事,要记载日期。国君即位,是国君的大事,为什么经文通常却不记载日期呢?因为国君即位是依照年份来决定的,不是依照日期来决定的。那么这里经文记载了日期,为什么呢?是为了将其突显出来。为什么要突显出来呢?超过了一年才正式即位,危险。在危险之中,又有礼义。先君未入殓,即使有周天子的命令也不敢前往,况且是即位而面对大臣呢?周王室有丧事,鲁国也有丧事。周王室派人来吊唁,鲁国没有派人去吊唁。周人说:“鲁本来是我的臣子,派个人去就可以了。”鲁国人说:“周是我们的天子,是亲人,派大夫去那就不可以。”所以周人来吊唁,鲁国人没有去吊唁,因为距离成王、康王的时代没有太久远。天子,是最尊贵的,鲁定公离开父亲的灵柩而到京师去吊唁尚且不敢,更何况是父亲尚未出殡安葬而又正在即位呢?

【经】秋,七月,癸巳[16],葬我君昭公。

【注释】

[16]癸巳:当为该年七月的二十二日。

【译文】

【经】秋天,七月,癸巳(二十二)日,安葬我们的国君鲁昭公。

【经】九月,大雩[17]。

【传】雩月,雩之正也。秋,大雩,非正也。冬,大雩,非正也。秋,大雩,雩之为非正,何也?毛泽未尽[18],人力未竭[19],未可以雩也。雩月,雩之正也。月之为雩之正,何也?其时穷、人力尽[20],然后雩,雩之正也。何谓其时穷、人力尽?是月不雨则无及矣,是年不艾则无食矣。是谓其时穷、人力尽也。雩之必待其时穷、人力尽何也?雩者,为旱求者也。求者,请也,古之人重请。何重乎请?人之所以为人者,让也。请道去让也,则是舍其所以为人也,是以重之。焉请哉?请乎应上公。古之神人有应上公者,通乎阴阳,君亲帅诸大夫,道之而以请焉。夫请者,非可诒托而往也[21],必亲之者也,是以重之。

【注释】

[17]雩(yú):求雨的祭祀。

[18]毛泽未尽:毛指草木、五谷,这里是指庄稼尚有水分。

[19]人力未竭:人力没有枯竭。指大家尚在劳动,耕耘的工作还没有完成。

[20]人力尽:人力已经用完。指人能够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完。

[21]诒(dài)托:假托。

【译文】

【经】九月,举行大雩之祭。

【传】雩祭记载月份,表明雩祭是合于正道的。秋天,举行大雩之祭,不合正道。冬天,举行大雩之祭,不合正道。秋天,举行大雩之祭,举行雩祭不合正道,为什么呢?因为庄稼的水分没有散尽,人力没有用完,不可以举行雩祭。雩祭记载月份,表明雩祭是合于正道的。记载月份表明雩祭合于正道,为什么呢?合适的季节到了尽头、人力已经用完,这之后举行雩祭,合于举行雩祭的正道。什么叫做合适的季节到了尽头、人力已经用完呢?这个月不下雨就来不及了,这年不收获就没有食物了。这就叫做合适的季节到了尽头、人力已经用完了。举行雩祭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合适的季节到了尽头、人力已经用完的时候呢?雩祭,是因为干旱而祈求。“求”,就是请求,古时候的人重视请求。为什么重视请求呢?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谦让。请求就是丢掉谦让,那这是舍弃其所以为人的原因,所以重视请求。向谁请求呢?向应上公请求。古时候的神仙有叫应上公的,通晓天地阴阳,国君亲自率领诸大夫,引导着大家向应上公请求。请求,不可以委托别人去,必须国君亲自去,因此重视请求。

【经】立炀宫[22]。

【传】立者,不宜立者也。

【注释】

[22]立炀宫:据《左传》,由于昭公出逃,季孙意如立其弟为君,意如向炀公祈祷,重新修了炀公庙,以表示鲁国兄终弟继的先例。炀宫,鲁炀公之庙。鲁炀公名熙,是鲁国的第三任国君,为鲁始祖伯禽之子,鲁考公酉之弟。

【译文】

【经】修建了鲁炀公的庙寝。

【传】说“立”,标明是不应该“立”的。

【经】冬,十月,陨霜杀菽[23]。

【传】未可以杀而杀,举重。可杀而不杀,举轻。其曰菽,举重也。

【注释】

[23]菽(shū):大豆,也指豆类作物。

【译文】

【经】冬天,十月,降霜冻伤了大豆。

【传】不该伤农作物而伤了,就列举重要的作物。可以伤而没有伤,就举出不重要的作物。经文说大豆,是列举重要的。

二年

【经】二年,春,王正月。

【译文】

【经】定公二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经】夏,五月,壬辰[24],雉门及两观灾[25]。

【传】其不曰雉门灾及两观,何也?灾自两观始也,不以尊者亲灾也[26]。先言雉门,尊尊也。

【注释】

[24]壬辰:当为该年五月的二十五日。

[25]雉(zhì)门:指鲁定公宫之南门。观:阙,宫门或宗庙前两旁的望楼,这里指的是雉门的两阙。

[26]亲:靠近。

【译文】

【经】夏天,五月,壬辰(二十五)日,鲁宫雉门和两观发生火灾。

【传】经文不说“雉门灾及两观”,为什么呢?因为火灾是从两观开始的,不让尊贵的事物靠近灾祸。先说到的雉门,是尊奉尊贵的事物。

【经】秋,楚人伐吴。

【译文】

【经】秋天,楚国人讨伐吴国。

【经】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

【传】言新,有旧也。作,为也,有加其度也。此不正,其以尊者亲之[27],何也?虽不正也,于美犹可也[28]。

【注释】

[27]以尊者亲之:让尊贵的事物靠近它。《穀梁传》认为“作”是一个含有贬义的词,不应把尊贵的雉门与之放在一起说。

[28]于美犹可:对于美好的事物还是可以的。指就礼制而言,新修不应扩大规模,但是就美观而言,也可以扩大其规模。

【译文】

【经】冬天,十月,鲁宫新修筑了雉门和两观。

【传】说“新”,是因为有旧的。“作”,就是修筑,增加了它的规模。这不合礼制,经文却让尊贵的事物靠近它,为什么呢?虽然不合礼制,但是对于美好的事物还是可以的。

三年

【经】三年,春,王正月,公如晋,至河乃复。

【译文】

【经】定公三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定公到晋国去,到了黄河又不得不返回了。

【经】三月,辛卯[29],邾子穿卒[30]。

【注释】

[29]辛卯:当为该年三月的二十九日。

[30]邾子穿:邾国国君,姓姬,名穿,谥庄,为邾庄公。

【译文】

【经】三月,辛卯(二十九)日,邾国国君曹穿去世。

【经】夏,四月。

【译文】

【经】夏天,四月。

【经】秋,葬邾庄公。

【译文】

【经】秋天,安葬了邾庄公。

【经】冬,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拔[31]。

【注释】

[31]邾子:指新即位的邾国国君邾隐公曹益,邾庄公之子,子爵,公元前506年—前486年在位。拔:鲁地,在今山东兖州东南。

【译文】

【经】冬天,鲁国大夫仲孙何忌和邾隐公在拔地缔结盟约。

四年

【经】四年,春,王二月,癸巳[32],陈侯吴卒[33]。

【注释】

[32]癸巳:当为该年的正月初六日,此处书“二月”,疑误。

[33]陈侯吴:陈国国君,姓妫(guī),名吴,谥惠,为陈惠公。

【译文】

【经】定公四年,春天,周王的二月,癸巳(正月初六)日,陈国国君妫吴去世。

【经】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34],侵楚。

【注释】

[34]刘子:刘国国君刘文公姬狄,一名卷,又作伯蚠(fén),子爵,公元前520年—前506年在位,此次会盟后去世,采邑刘在周王畿之内,为周王室的卿士,故排在诸侯之前。晋侯:晋定公姬午,侯爵,公元前511年—前475年在位。宋公:宋景公子栾,侯爵,公元前511年—前475年在位。蔡侯:蔡国国君蔡昭公姬申,蔡悼侯之弟,侯爵,公元前518年—前491年在位。卫侯:卫国国君卫灵公姬元,侯爵,公元前534年—前493年在位。陈子:陈国新君陈怀公妫(guī)柳,惠公妫吴之子,公元前505年—前502年在位。因陈国尚在惠公之丧中,新君要到第二年才能正式举行即位大典,改元即位,故此时称“陈子”而不称“陈侯”。郑伯:郑国国君郑献公姬趸(dǔn),一作姬虿(chài),定公之子,伯爵,公元前513年—前501年在位。曹伯:曹国国君曹隐公姬通,曹武公姬滕之子,平公之弟,平公子声公之叔,弑侄声公自立,伯爵,公元前510年—前506年在位,此次会盟后去世。莒(jǔ)子:莒国国君莒郊公己狂,子爵,公元前518年—前481年复位。邾子:新即位的邾国国君邾隐公曹益,子爵,公元前506年—前486年在位。滕子:滕国国君滕顷公姬结,一名姬耆,子爵,公元前513年—前491年在位。杞伯:杞国国君杞悼公姒成,伯爵,公元前517年—前506年在位,即在这次会盟中去世。召陵:楚地,在今河南郾城东。

【译文】

【经】三月,定公同刘国国君、晋国国君、宋国国君、蔡国国君、卫国国君、陈国国君、郑国国君、许国国君、曹国国君、莒国国君、邾国国君、顿国国君、胡国国君、滕国国君、薛国国君、杞国国君、小邾国国君、齐国的国夏在召陵会合,入侵楚国。

【经】夏,四月,庚辰,蔡公孙姓帅师灭沈[35],以沈子嘉归,杀之。

【注释】

[35]灭沈:据《左传》:“沈人不会于召陵,晋人使蔡伐之。夏,蔡灭沈。”

【译文】

【经】夏天,四月,庚辰日,蔡国的公孙姓率军灭亡了沈国,抓了沈国国君嘉回国,杀了他。

【经】五月,公及诸侯盟于皋鼬[36]。

【传】一事而再会,公志于后会也[37]。后,志疑也[38]。

【注释】

[36]皋鼬(gāoyòu):郑地。在今河南临颍南。

[37]志:心愿,愿望。这里是指召陵之会说的是“公会”,这里说的是“公及”,《穀梁传》依照“及者,内为志焉尔”理解,便认为鲁定公更倾心于第二次会盟。

[38]疑:犹豫,迟疑。指定公于伐楚与否迟疑不决。

【译文】

【经】五月,鲁定公和诸侯在皋鼬缔结盟约。

【传】同一件事举行两次会盟,表明定公是希望有后面这次会盟的。“后”,表明意志迟疑了。

【经】杞伯成卒于会[39]。

【注释】

[39]杞伯:杞国国君,姓姒,名成,伯爵,谥悼,为杞悼公。

【译文】

【经】杞国国君姒成在会盟期间去世。

【经】六月,葬陈惠公。

【译文】

【经】六月,安葬了陈惠公。

【经】许迁于容城[40]。

【注释】

[40]容城:许地,在今河南鲁山东。

【译文】

【经】许国迁都到容城。

【经】秋,七月,公至自会。

【译文】

【经】秋天,七月,鲁定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刘卷卒[41]。

【传】此不卒而卒者,贤之也。寰内诸侯也[42],非列土诸侯[43],此何以卒也?天王崩,为诸侯主也[44]。

【注释】

[41]刘卷:刘国国君,姓姬,名卷,谥文,称刘文公。

[42]寰内诸侯:采邑在王畿之内的周王室卿士称作寰内诸侯。

[43]列土:分封土地。

[44]主:主人,主持人。指周景王去世时能以宾主之礼接待诸侯。

【译文】

【经】刘国国君姬卷去世。

【传】这是不应记载去世而记载了去世的,是认为他很贤明。他是寰内诸侯,不是分封了土地的诸侯,这里为什么记载他的去世呢?因为周天子去世的时候,他作为主人接待了诸侯。

【经】葬杞悼公。

【译文】

【经】安葬了杞悼公。

【经】楚人围蔡[45]。

【注释】

[45]围蔡:据《左传》,是因为蔡灭沈。

【译文】

【经】楚国人包围了蔡国国都。

【经】晋士鞅、卫孔圉帅师伐鲜虞。

【译文】

【经】晋国大夫士鞅、卫国大夫孔圉率军讨伐鲜虞。

【经】葬刘文公。

【译文】

【经】安葬了刘文公。

【经】冬,十有一月,庚午[46],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伯举[47],楚师败绩。

【传】吴其称子,何也?以蔡侯之以之,举其贵者也。蔡侯之以之,则其举贵者,何也?吴信中国而攘夷狄[48],吴进矣[49]。其信中国而攘夷狄奈何?子胥父诛于楚也[50],挟弓持矢而干阖庐[51]。阖庐曰:“大之甚!勇之甚!”为是欲兴师而伐楚。子胥谏曰:“臣闻之,君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弗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正是日[52],囊瓦求之[53],昭公不与,为是拘昭公于南郢[54]。数年然后得归,归乃用事乎汉[55],曰:“苟诸侯有欲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焉。”楚人闻之而怒,为是兴师而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曰:“蔡非有罪,楚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为是兴师而伐楚。何以不言救也?救大也[56]。

【注释】

[46]庚午:当为该年十一月的十八日。

[47]蔡侯:蔡昭公。吴子:吴国中兴之君吴王阖闾(lǘ),子爵,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伯举:楚地。在今湖北麻城东北。

[48]信:听从,服从。

[49]进:进步,改善。

[50]子胥:伍员,字子胥,楚人。因其父伍奢、其兄伍尚为楚平王所杀,奔吴。

[51]阖庐:吴王,又称阖闾。

[52]正是日:就在这一天。指蔡昭公朝楚的这一天。

[53]囊瓦:楚国令尹,字子常。楚战败之后出逃到郑。

[54]拘:捉拿,拘禁。南郢:即楚国国都郢,因其地处南方,故又称南郢,在今湖北荆州荆州区江陵北的纪南城。

[55]用事:行祭祀之事。汉:汉水,这里指汉水之神。

[56]大:夸大,指吴国毕竟是夷狄之国,说夷狄之国救中原之国,就显得过分提高它的地位了。故称“吴子”而不说“救”。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庚午(十八)日,蔡昭公带着吴王阖闾和楚国人在伯举交战,楚军战败。

【传】对吴国称“子”,为什么呢?因为蔡昭公带领着他,所以要用尊贵的称呼。蔡昭公带着他,那就要用尊贵的称呼,为什么呢?吴国跟从中原国家而排斥夷狄之国,吴国进步了。吴是怎样跟从中原国家而排斥夷狄的呢?伍子胥的父亲被楚王杀死,握着弓拿着箭而求见阖庐。阖庐说:“这个人孝心很大!很有勇气!”因此打算出兵讨伐楚国。伍子胥进谏说:“下臣听说,国君不应为寻常之人举兵。况且服侍国君就像服侍父亲一样,损害国君的道义,来为自己的父亲报仇,我不能这样做。”因此停止了下来。蔡昭公到楚国访问,他有一件漂亮的狐裘大衣,就在这一天,楚国令尹囊瓦索求皮衣,蔡昭公不给,因此楚国将蔡昭公拘禁在南郢。数年之后才得以回国,回国之后祭祀汉水,说:“如果诸侯有要讨伐楚国的,我请求作为前锋。”楚国人听说了而发怒,因此出兵讨伐蔡国。蔡国向吴国请求救援。伍子胥说:“蔡国没有过错,楚国不讲道义。您如果有为中原国家担忧的心,那么此时可以出兵了。”因此吴出兵伐楚。为什么不说“救”呢?说“救”就夸大了。

【经】楚囊瓦出奔郑。

【译文】

【经】楚国令尹囊瓦出逃到郑国。

【经】庚辰[57],吴入楚。

【传】日入,易无楚也[58]。易无楚者,坏宗庙[59],徙陈器[60],挞平王之墓。何以不言灭也?欲存楚也。其欲存楚奈何?昭王之军败而逃,父老送之[61],曰:“寡人不肖,亡先君之邑。父老反矣,何忧无君?寡人且用此入海矣。”父老曰:“有君如此,其贤也,以众不如吴,以必死不如楚。”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吴人,复立。何以谓之吴也?狄之也。何谓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盖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乘败人之绩而深为利,居人之国,故反其狄道也。

【注释】

[57]庚辰:当为该年十一月的二十八日。

[58]易:轻视。无楚:没有楚国,指灭楚。

[59]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

[60]陈器:宗庙中悬挂的乐器。

[61]父老:对老年人的尊称。

【译文】

【经】庚辰(十一月二十八)日,吴国进入楚国。

【传】记载进入的日期,是轻视灭楚。轻视灭楚,因为吴毁坏楚国的宗庙,搬走宗庙里的乐器,鞭打楚平王的尸体。为什么不说“灭”呢?是想要保存楚国。为什么想要保存楚国呢?楚昭王的军队战败了逃离,父老们前去送行,昭王说:“我不贤能,丢掉了先君的城邑。你们回去吧,哪里用得着担忧没有国君呢?我将从这里流亡到海岛上去。”父老说:“有这样的国君,是贤能的,论军队众多楚不如吴,论以必死的决心作战吴不如楚。”一起进攻吴军,一个夜里三次打败吴国人,楚昭王恢复君位。为什么说“吴”呢?是把它当做夷狄之国来看待。为什么把它当做夷狄之国来看待呢?吴君住在楚君的寝室而以楚君的妻子为妻,吴国的大夫住在楚国大夫的寝室而以楚国大夫的妻子为妻。大概还有想要以楚王的母亲为妻的,不合正道。利用打败别人的功绩而极力谋取利益,占据别人的国家,所以是回到了夷狄之国的做法。

五年

【经】五年,春,王正月,辛亥[62],朔,日有食之。

【注释】

[62]辛亥:依后面“朔”字知此“辛亥”当为该年正月初一日。实“正月”当为“三月”,此处经文误。

【译文】

【经】定公五年,春天,周王的正月,辛亥(初一)日,朔日,发生日食。

【经】夏,归粟于蔡[63]。

【传】诸侯无粟,诸侯相归粟,正也。孰归之?诸侯也。不言归之者[64],专辞也[65],义迩也[66]。

【注释】

[63]归粟于蔡:据《左传》,是因为蔡国没有粮食了。粟,粮食。

[64]不言归之者:不说送去粮食的人。

[65]专辞:专门的说法。指《春秋》经文如果是记载鲁国为主的事情,则不列出主语。

[66]迩:道理是接近的。指对于其他诸侯国而言,也会遵循“归粟”这样的道理。

【译文】

【经】夏天,把粮食送到蔡国。

【传】某一诸侯没有粮食了,其他诸侯送去粮食,符合正道。谁送去的粮食?是诸侯们。不说是谁送去的,因为这是对鲁国专门的说法,对其他诸侯国而言道理是一样的。

【经】于越入吴[67]。

【注释】

[67]入吴:进入吴国。据《左传》:“越入吴,吴在楚也。”

【译文】

【经】越国进入吴国。

【经】六月,丙申[68],季孙意如卒[69]。

【注释】

[68]丙申:当为该年六月的十七日。

[69]季孙意如:鲁国执政大夫,实际掌权人,季氏宗主,谥平,称季平子。

【译文】

【经】六月,丙申(十七)日,鲁执政大夫季孙意如去世。

【经】秋,七月,壬子[70],叔孙不敢卒[71]。

【注释】

[70]壬子:当为该年七月的初四日。

[71]叔孙不敢:鲁国大夫叔孙氏宗主,谥成,称叔孙成子。

【译文】

【经】秋天,七月,壬子(初四)日,鲁大夫叔孙不敢去世。

【经】冬,晋士鞅帅师围鲜虞[72]。

【注释】

[72]士鞅:晋执政大臣,祁姓,范氏,名范鞅,一名士鞅,士匄(gài)之子,谥献,故史称范献子。鲜虞:国名,白狄的一支,分布在今河北境内,以石家庄为中心,国都在今石家庄正定,春秋末期在此建中山国。

【译文】

【经】冬天,晋国执政大夫士鞅率军包围鲜虞。

六年

【经】六年,春,王正月,癸亥[73],郑游速帅师灭许[74],以许男斯归。

【注释】

[73]癸亥:当为该年正月的十八日。

[74]游速:郑国大夫。帅师灭许:据《左传》,楚国刚刚战败,郑趁机灭许,楚无力救援。

【译文】

【经】定公六年,春天,周王的正月,癸亥(十八)日,郑国大夫游速率军灭亡了许国,抓获了许国国君姜斯回去。

【经】二月,公侵郑。

【译文】

【经】二月,鲁定公入侵郑国。

【经】公至自侵郑。

【译文】

【经】鲁定公从入侵郑国的地方回来告祭祖庙。

【经】夏,季孙斯、仲孙何忌如晋[75]。

【注释】

[75]季孙斯:季孙氏姬斯,季孙意如之子,鲁国执政大臣,季氏宗主。仲孙何忌:仲孙氏宗主。

【译文】

【经】夏天,鲁大夫季孙氏姬斯、仲孙氏姬何忌到晋国去。

【经】秋,晋人执宋行人乐祁犁[76]。

【注释】

[76]晋人执宋行人乐祁犁:据《左传》,乐祁犁出使晋国,与赵氏交好,范氏不满,于是范鞅在晋定公面前说其坏话,遂将其扣押。乐祁犁,宋国大夫。

【译文】

【经】秋天,晋国人扣押了宋国的使者乐祁犁。

【经】冬,城中城[77]。

【传】城中城者,三家张也[78]。或曰,非外民也。

【注释】

[77]中城:内城。指鲁都,曲阜的内城。

[78]三家: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三家始祖分别是庆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因为此三公子均是鲁桓公之子,故称此三家为三桓,三桓早已把持鲁政多年。张:骄傲自大。

【译文】

【经】冬天,鲁国修筑内城的城墙。

【传】记载修筑内城的城墙,是因为三家势力太大。也有一种说法说,是指责排斥民众。

【经】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郓[79]。

【注释】

[79]仲孙忌:即仲孙何忌。

【译文】

【经】鲁大夫季孙氏姬斯、仲孙氏何忌率军包围郓地。

七年

【经】七年,春,王正月。

【译文】

【经】定公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经】夏,四月。

【译文】

【经】夏天,四月。

【经】秋,齐侯、郑伯盟于鹹[80]。

【注释】

[80]齐侯、郑伯盟于鹹(xián):据《左传》,齐、郑在鹹结盟,邀请诸侯参与,卫灵公欲叛晋而结齐,卫国诸大夫不同意,于是卫灵公派北宫结访齐,私下告诉齐景公将北宫结抓起来并且侵卫,以“逼迫”卫与齐结盟。鹹,卫地,在今河南濮阳东。

【译文】

【经】秋天,齐景公、郑献公在鹹地结盟。

【经】齐人执卫行人北宫结,以侵卫。

【传】以,重辞也。卫人重北宫结。

【译文】

【经】齐国人扣押了卫国的使者北宫结,带着他入侵卫国。

【传】“以”,是分量很重的说法。卫国人很看重北宫结。

【经】齐侯、卫侯盟于沙[81]。

【注释】

[81]沙:卫地,在今河北大名东。

【译文】

【经】齐景公、卫献公在沙地结盟。

【经】大雩。

【译文】

【经】鲁国举行大雩之祭。

【经】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

【译文】

【经】齐国大夫国夏率军讨伐我鲁国西部边境。

【经】九月,大雩。

【译文】

【经】九月,鲁国举行大雩之祭。

【经】冬,十月。

【译文】

【经】冬天,十月。

八年

【经】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齐。

【译文】

【经】定公八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定公入侵齐国。

【经】公至自侵齐。

【译文】

【经】鲁定公从入侵齐国的地方回来告祭祖庙。

【经】二月,公侵齐。

【译文】

【经】二月,鲁定公入侵齐国。

【经】三月,公至自侵齐。

【传】公如,往时致月,危致也。往月致时,危往也。往月致月,恶之也。

【译文】

【经】三月,鲁定公从入侵齐国的地方回来告祭祖庙。

【传】国君出行,记载去时的季节和归时的月份,是为他的归来感到担忧。记载去时的月份和归来时的季节,是为他的出行感到担忧。记载去时的月份和归来的月份,是厌恶他。

【经】曹伯露卒[82]。

【注释】

[82]曹伯露:曹国国君,姓姬,名露,伯爵,曹声公之弟,曹隐公姬通之侄,公元前505年—前502年在位,谥靖,为曹靖公。

【译文】

【经】曹国国君姬露去世。

【经】夏,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

【译文】

【经】夏天,齐国大夫国夏率军讨伐我鲁国的西部边境。

【经】公会晋师于瓦[83]。

【注释】

[83]公会晋师于瓦:据《左传》,齐伐鲁,晋师来救。瓦,卫地,在今河南滑县南之瓦岗集。

【译文】

【经】鲁定公和晋国军队在瓦会面。

【经】公至自瓦。

【译文】

【经】鲁定公从瓦地回来告祭祖庙。

【经】秋,七月,戊辰[84],陈侯柳卒[85]。

【注释】

[84]戊辰:当为该年七月的初七日。

[85]陈侯柳:陈国国君,姓妫(guī),名柳,谥怀,为陈怀公。

【译文】

【经】秋天,七月,戊辰(初七)日,陈国国君妫柳去世。

【经】晋士鞅帅师侵郑,遂侵卫[86]。

【注释】

[86]侵卫:据《左传》,晋侵卫是因为卫叛晋而结齐。

【译文】

【经】晋国执政大夫士鞅率军入侵郑国,接着入侵卫国。

【经】葬曹靖公。

【译文】

【经】安葬了曹靖公。

【经】九月,葬陈怀公。

【译文】

【经】九月,安葬了陈怀公。

【经】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侵卫[87]。

【注释】

[87]侵卫:据《左传》,鲁侵卫是为了协同晋国。

【译文】

【经】鲁大夫季孙氏姬斯、仲孙氏姬何忌率军入侵卫国。

【经】冬,卫侯、郑伯盟于曲濮[88]。

【注释】

[88]曲濮:卫地。在今河南滑县、延津境内的濮水曲折之处,今水已堙(yīn)没。

【译文】

【经】冬天,卫国国君卫灵公、郑国国君郑献公在曲濮结盟。

【经】从祀先公[89]。

【传】贵复正也。

【注释】

[89]从祀:顺祀,即依从即位的先后次序祭祀。文公二年曾有“跻僖公”之举。

【译文】

【经】鲁国按照先后顺序祭祀先前的国君。

【传】是赞许恢复正道。

【经】盗窃宝玉、大弓[90]。

【传】宝玉者,封圭也[91]。大弓者,武王之戎弓也,周公受赐,藏之鲁。非其所以与人而与人,谓之亡。非其所取而取之,谓之盗。

【注释】

[90]盗窃宝玉,大弓:据《左传》,这里是季孙氏家臣阳虎。季孙氏意如去世之后,三桓新主年幼势弱,阳虎遂把持季孙氏家政进而把持鲁国国政,今欲作乱,不成,窃宝玉、大弓而进入讙(huān)地、阳关叛变,后来战败,逃亡齐国,齐国不予收留,又逃亡晋国,归顺赵鞅,为赵氏家臣。

[91]封圭:鲁祖伯禽受封时周天子赐予的玉圭。

【译文】

【经】盗贼偷窃了宝玉、大弓。

【传】宝玉,是先祖伯禽受封时周天子赐予的玉圭。大弓,是周武王征伐时所用的弓,赐给周公,收藏在鲁国。不是可以给别人的东西而给别人了,叫做“亡”。不是可以取得的东西而取得了,叫做“盗”。

九年

【经】夏,四月,戊申[92],郑伯虿卒[93]。

【注释】

[92]戊申:当为该年四月的二十二日。

[93]郑伯虿(chài):郑国国君,伯爵,姓姬,名虿,一作姬趸(dǔn),谥献,为郑献公。

【译文】

【经】夏天,四月,戊申(二十二)日,郑国国君姬虿去世。

【经】得宝玉、大弓。

【传】其不地何也?宝玉、大弓在家则羞[94],不目羞也。恶得之?得之堤下。或曰,阳虎以解众也[95]。

【注释】

[94]家:指卿大夫。这里的意思是宝玉、大弓是国之宝器,在卿大夫手里都是国家的耻辱,何况阳虎只是卿大夫的家臣,被他拿到更是国家的耻辱。

[95]解:缓解。

【译文】

【经】鲁国找到宝玉、大弓。

【传】经文为什么不记载在哪里找到的呢?宝玉、大弓在卿大夫手里那就是国家的耻辱了,不提耻辱的事。在哪里找到的呢?在堤岸之下找到的。有一种说法说,是阳虎用来缓解追兵的。

【经】六月,葬郑献公。

【译文】

【经】六月,安葬了郑献公。

【经】秋,齐侯、卫侯次于五氏[96]。

【注释】

[96]五氏:晋地,在今河北邯郸西。据《左传》,齐、卫伐晋,为晋所败。

【译文】

【经】秋天,齐景公、卫灵公驻扎在五氏。

【经】秦伯卒[97]。

【注释】

[97]秦伯:秦国国君嬴籍,伯爵,公元前536年—前501年在位,谥哀,为秦哀公。

【译文】

【经】秦国国君嬴籍去世。

【经】冬,葬秦哀公。

【译文】

【经】冬天,安葬了秦哀公。

十年

【经】十年,春,王三月,及齐平。

【译文】

【经】定公十年,春天,周王的三月,鲁国和齐国讲和。

【经】夏,公会齐侯于颊谷[98]。

【注释】

[98]颊(jiá)谷:齐地。在今山东莱芜东南山谷。

【译文】

【经】夏天,鲁定公和齐景公在颊谷相会。

【经】公至自颊谷。

【传】离会不致[99],何为致也?危之也。危之则以地致何也?为危之也。其危奈何?曰,颊谷之会,孔子相焉[100]。两君就坛[101],两相相揖[102]。齐人鼓噪而起[103],欲以执鲁君。孔子历阶而上,不尽一等而视归乎齐侯[104],曰:“两君合好[105],夷狄之民何为来为[106]?”命司马止之[107]。齐侯逡巡而谢曰[108]:“寡人之过也。”退而属其二三大夫曰[109]:“夫人率其君与之行古人之道[110],二三子独率我而入夷狄之俗[111],何为?”罢会,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112]。孔子曰:“笑君者罪当死。”使司马行法焉,首足异门而出。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者[113],盖为此也。因是以见虽有文事,必在武备,孔子于颊谷之会见之矣。

【注释】

[99]离会:两国意见不合的会面。

[100]相: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101]坛:土筑的高台,用于盟会。

[102]揖:拱手行礼。

[103]鼓噪:击鼓喧闹。起:发动。

[104]一等:一级台阶,这里是指最后一级台阶。归:归向,向着。

[105]合:和同,融洽。

[106]夷狄之民:据《左传》,这是莱人,故称夷狄。齐灭莱见襄公六年。

[107]司马:官名,掌管军政、军赋。

[108]逡巡:犹豫。谢:道歉。

[109]退:离去。

[110]夫(fú)人:那人,指孔子。夫,那。

[111]独:反而,却。

[112]优施:表演杂耍的人称作“优”,“施”是此优的名。幕:帐幕。

[113]郓:鲁地。在今山东郓城东。讙(huān):鲁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龟阴:鲁地。在今山东新泰西北。此三地即“汶阳之田”,常年为齐、鲁所争夺。

【译文】

【经】鲁定公从颊谷回来告祭祖庙。

【传】意见不合的会面不记载告祭祖庙,为什么记载告祭祖庙了呢?因为为鲁定公担忧。为什么为鲁定公担忧就要通过记载地点来告祭祖庙呢?因为在这个地方遭遇危险。是什么样的危险呢?说,颊谷之会,孔子作为鲁国的相。两国的国君登上祭坛,两国的相相互拱手行礼。齐国人开始击鼓喧闹起来,想要抓住鲁国的国君。孔子越过台阶冲上去,还没有冲完最后一级台阶就瞪着齐景公,说:“两国国君融洽友好,夷狄的人为什么来呢,来做什么呢?”命令司马制止了他们。齐景公犹豫之后道歉说:“是我的过错。”离开之后对他的几个大夫说:“那个人带着国君和他一起履行古人的道义,你们几个却带着我陷入夷狄的习俗,为什么呢?”停止会面的时候,齐国人派艺人施到鲁定公的帐幕前跳舞。孔子说:“嘲笑国君的人应当死。”派司马执行法令,将他的头和足从不同的门带出去。齐国人送回郓、讙、龟阴的土地,就是因为这个。因此可以看出虽有文治之事,也必须有武力准备,孔子在颊谷之会就表现出来了。

【经】晋赵鞅帅师围卫。

【译文】

【经】晋国大夫赵鞅率领军队包围卫国国都。

【经】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

【译文】

【经】齐国人来鲁国归还郓、讙、龟阴的土地。

【经】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郈[114]。

【注释】

[114]叔孙州仇:叔孙氏姬州仇,鲁大夫,叔孙氏宗主,叔孙不敢之子。郈(hòu):鲁地。叔孙氏封邑,在今山东东平东南。据《左传》,叔孙氏家臣以郈作乱,于是围之,没有攻下。

【译文】

【经】叔孙氏姬州仇、仲孙氏姬何忌率军包围郈地。

【经】宋乐大心出奔曹[115]。

【注释】

[115]宋乐大心出奔曹:据《左传》,定公九年,宋景公派乐大心到晋国结盟,并且迎接乐祁的灵柩,乐大心假装有病而推辞,于是今年被逐。乐大心,宋国大夫。

【译文】

【经】宋国大夫乐大心出逃投奔曹国。

【经】宋公子地出奔陈[116]。

【注释】

[116]宋公子地出奔陈:据《左传》,公子子地得罪了宋景公,于是公子子辰劝说他出奔以谢罪,认为宋景公会挽留。于是公子子地出逃到陈,然而宋景公未挽留,公子子辰劝说宋景公无果,认为自己欺骗了公子子地,于是也出奔到陈。公子地,宋元公之子,宋景公之庶母弟。

【译文】

【经】宋国的公子子地出逃投奔陈国。

【经】冬,齐侯、卫侯、郑游速会于安甫[117]。

【注释】

[117]安甫:齐地,今在何处不详。

【译文】

【经】冬天,齐景公、卫灵公、郑国大夫游速在安甫会面。

【经】叔孙州仇如齐。

【译文】

【经】鲁大夫叔孙氏姬州仇到齐国去。

【经】宋公之弟辰暨宋仲佗、石彄出奔陈[118]。

【注释】

[118]宋公:宋景公,姓子,名栾,公爵。仲佗(tuō)、石彄(kōu):皆宋国大夫。

【译文】

【经】宋景公的弟弟子辰和宋国大夫仲佗、石彄出逃投奔陈国。

十一年

【经】十有一年,春,宋公之弟辰[119]……

【传】未失其弟也。及仲佗、石彄、公子地,以尊及卑也。自陈,陈有奉焉尔。入于萧以叛[120],入者,内弗受也。以者,不以也。叛,直叛也。

【注释】

[119]十有一年,春,宋公之弟辰……:本条经文有脱误,完整经文当是“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地自陈入于萧以叛”。

[120]萧:宋邑,在今安徽萧县。

【译文】

【经】定公十一年,春天,宋景公的弟弟子辰……

【传】还没有失去他的弟弟。说“及仲佗、石彄、公子地”,是按照由尊到卑的顺序的。“自陈”,表明陈国对他们有帮助。“入于萧以叛”,入,表示当地人不接受。以,表示不应该“以”。叛,表示径直就反叛了。

【经】夏,四月。

【译文】

【经】夏天,四月。

【经】秋,宋乐大心自曹入于萧。

【译文】

【经】秋天,宋国大夫乐大心从曹国进入萧地。

【经】冬,及郑平。

【译文】

【经】冬天,鲁国和郑国讲和。

【经】叔还如郑莅盟[121]。

【注释】

[121]叔还:鲁国大夫,叔倪曾孙。

【译文】

【经】鲁大夫叔还到郑国参与盟会。

十二年

【经】十有二年,春,薛伯定卒[122]。

【注释】

[122]薛伯定:薛国国君,姓任,名定,谥襄,为薛襄公。

【译文】

【经】定公十二年,春天,薛国国君任定去世。

【经】夏,葬薛襄公。

【译文】

【经】夏天,安葬了薛襄公。

【经】叔孙州仇帅师堕郈[123]。

【传】堕,犹取也[124]。

【注释】

[123]堕(huī):用同“隳”,败坏,毁掉。鲁国三桓各自的采邑,季孙氏的费(bì)、叔孙氏的郈(hòu)、孟孙氏的成,三家采邑俱在家臣手中,三桓苦之,于是意图毁坏三都的城墙。

[124]取:取得。通常对外用兵获得土地用“取”,这里叔孙氏毁坏自家封邑也用“取”,是因为三桓封邑实际为家臣所控制,此时夺回,犹如新取。

【译文】

【经】叔孙氏姬州仇率军毁掉郈邑城墙。

【传】堕,相当于“取”。

【经】卫公孟彄帅师伐曹[125]。

【注释】

[125]公孟彄(kōu):卫国大夫,公孟氏,名彄。

【译文】

【经】卫国大夫公孟彄率军讨伐曹国。

【经】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堕费[126]。

【注释】

[126]费(bì):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译文】

【经】季孙氏姬斯、仲孙氏姬何忌率军毁坏费邑。

【经】秋,大雩。

【译文】

【经】秋天,鲁举行大雩之祭。

【经】冬,十月,癸亥[127],公会齐侯盟于黄[128]。

【注释】

[127]癸亥:当为该年十月的二十七日。

[128]黄:齐地,在今山东淄博东北。

【译文】

【经】冬天,十月,癸亥(二十七)日,鲁定公和齐景公在黄会面结盟。

【经】十有一月,丙寅[129],朔,日有食之。

【注释】

[129]丙寅:依后面“朔”字知为十一月初一日。依历法推算,该年十月丙寅朔有日食,经文“十一月”或有误。

【译文】

【经】十一月,丙寅(初一)日,朔日,发生日食。

【经】公至自黄。

【译文】

【经】鲁定公从黄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十有二月,公围成[130]。

【传】非国不言围,围成,大公也。

【注释】

[130]成:孟孙氏邑名,在今山东宁阳东北。成邑靠近齐国。

【译文】

【经】十二月,鲁定公包围成邑。

【传】不是国都不说围,说包围成邑,是尊崇鲁定公。

【经】公至自围成。

【传】何以致?危之也。何危尔?边乎齐也[131]。

【注释】

[131]边:接壤,靠近。

【译文】

【经】鲁定公从围成地归来告祭祖庙。

【传】为什么记载告祭祖庙呢?为鲁定公担忧。为什么担忧呢?因为成邑与齐国靠近。

十三年

【经】十有三年,春,齐侯次于垂葭[132]。

【注释】

[132]垂葭(jiā):齐地。在今山东巨野西南。据《左传》,齐军驻扎于此是为了攻打晋国。

【译文】

【经】定公十三年,春天,齐景公驻扎在垂葭。

【经】夏,筑蛇渊囿[133]。

【注释】

[133]蛇渊:鲁地,在今山东肥城。囿(yòu):有围墙的园子。

【译文】

【经】夏天,鲁国在蛇渊修筑园子。

【经】大蒐于比蒲[134]。

【注释】

[134]大蒐(sōu):举行军事大检阅。比蒲:鲁地。今在何处不详。

【译文】

【经】鲁国在比蒲举行军事大检阅。

【经】卫公孟彄帅师伐曹[135]。

【注释】

[135]公孟彄(kōu):卫国大夫,公孟氏,名彄。

【译文】

【经】卫国大夫公孟彄率军讨伐曹国。

【经】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136]。

【传】以者,不以者也。叛,直叛也。

【注释】

[136]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据《左传》,赵鞅误杀族弟赵午引发赵氏内乱,范氏士吉射、中行氏荀寅趁机围攻赵氏,赵鞅于是逃回晋阳,晋阳被围攻。后来韩、魏说服晋定公攻打范氏、中行氏,不克,范氏、中行氏反进攻晋定公,为晋国上下所攻,出逃到朝歌。韩、魏又为赵氏求情,于是赵鞅重新进入国都绛。晋国至此进入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四卿执政的时期。后来赵鞅经过多次征战彻底消灭了范氏、中行氏在晋国的政治势力。晋阳,晋地。在今山西太原西南,为赵氏封邑。

【译文】

【经】秋天,晋国大夫赵鞅进入晋阳发动叛乱。

【传】“以”,就是不应当“以”的意思。“叛”,就是径直叛乱了。

【经】冬,晋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137]。

【注释】

[137]荀寅:晋国大夫,中行氏宗主。士吉射:晋国大夫,范氏宗主。朝歌:卫地,殷都故城,在今河南淇县。

【译文】

【经】冬天,晋国大夫荀寅、士吉射进入朝歌发动叛乱。

【经】晋赵鞅归于晋。

【传】此叛也,其以归言之何也?贵其以地反也。贵其以地反,则是大利也?非大利也,许悔过也。许悔过,则何以言叛也?以地正国也[138]。以地正国,则何以言叛?其入无君命也。

【注释】

[138]以地正国:是指赵鞅回到晋阳带兵与范氏、中行氏作战,驱逐二氏是在匡正国家。但是他进入晋阳并无君命,且是擅自兴兵,故言其叛。正,治理。地,指晋阳。

【译文】

【经】晋国大夫赵鞅回到晋国。

【传】这是反叛的人,经文用“归”来说他是为什么呢?是推崇他带着土地回来。推崇他带着土地回来,那这是看重利益吗?不是看重利益,是准许悔恨过错。准许悔恨过错,那为什么说“叛”呢?因为他用土地来匡正国家。用土地来匡正国家,那为什么说“叛”呢?因为他进入晋阳没有国君的命令。

【经】薛弑其君比。

【译文】

【经】薛国杀害了他们的国君任比。

十四年

【经】十有四年,春,卫公叔戍来奔[139]。

【注释】

[139]公叔戍:卫国大夫。据《左传》,公叔戍富而骄,卫灵公逐公叔戍及其党羽。

【译文】

【经】定公十四年,春天,卫国大夫公叔戍出逃来鲁国。

【经】晋赵阳出奔宋[140]。

【注释】

[140]赵阳:当为卫国大夫,公叔戍的党羽。《穀梁传》误为晋国大夫。

【译文】

【经】晋国大夫赵阳出逃到宋国。

【经】二月,辛巳[141],楚公子结、陈公孙佗人帅师灭顿[142],以顿子牂归[143]。

【注释】

[141]辛巳:当为该年二月的二十三日。

[142]顿:国名。姓不详,子爵,故城在今河南项城西北。据《左传》,顿欲叛楚亲晋,于是楚灭顿。

[143]顿子牂(zāng):顿国国君名牂。

【译文】

【经】二月,辛巳(二十三)日,楚国大夫公子结、陈国大夫公孙佗人率军灭亡顿国,抓获了顿国国君牂回去。

【经】夏,卫北宫结来奔[144]。

【注释】

[144]北宫结来奔:据《左传》,北宫结来奔也是因为公叔戍的关系。北宫结,卫国大夫。

【译文】

【经】夏天,卫国大夫北宫结出逃投奔鲁国。

【经】五月,于越败吴于檇李[145]。

【注释】

[145]于越败吴于檇(zuì)李:据《左传》,吴伐越,越王勾践发兵抵抗,在檇李大败吴军,吴王阖闾受伤,不久去世,其子夫差即位。檇李,越邑,在今浙江嘉兴西南。

【译文】

【经】五月,越国在檇李打败吴国。

【经】吴子光卒[146]。

【注释】

[146]吴子光:吴国国君,名光,当为阖闾别名。

【译文】

【经】吴国国君光(阖闾)去世。

【经】公会齐侯、卫侯于牵[147]。

【传】公至自会。

【注释】

[147]公会齐侯、卫侯于牵:据《左传》,晋人围朝歌,齐、鲁、卫商议救援中行氏与范氏。牵,卫地,在今河南浚县北。

【译文】

【经】鲁定公和齐景公、卫灵公在牵地会面。

【传】鲁定公从会盟地回来告祭祖庙。

【经】秋,齐侯、宋公会于洮[148]。

【注释】

[148]刘侯、宋公会于洮(zhāo):齐、宋谋救范氏。洮:曹地,在今山东鄄(juàn)城西。

【译文】

【经】秋天,齐景公、宋景公在洮地会面。

【经】天王使石尚来归脤[149]。

【传】脤者,何也?俎实也[150],祭肉也。生曰脤,熟曰膰[151]。其辞石尚,士也。何以知其士也?天子之大夫不名。石尚欲书《春秋》,谏曰:“久矣,周之不行礼于鲁也。请行脤。”贵复正也。

【注释】

[149]石尚:周敬王的士。脤(shèn):帝王祭祀社稷所用的肉。

[150]俎:祭祀时放置牛羊牲体等祭品的礼器。实:满。

[151]膰(fán):用于宗庙祭祀的肉。

【译文】

【经】周天子派敬王石尚作为使者给鲁国送来祭祀用的肉。

【传】脤,是什么呢?是装满俎的,是祭祀用的肉。生的叫做脤,熟的叫做膰。经文提到的石尚,是士。怎么知道他是士的呢?天子的大夫是不记载名字的,石尚想在《春秋》上留下名字,就进谏说:“周王室不对鲁国施行礼节已经很久了啊。请送给他们脤肉。”于是经文赞赏他恢复正道。

【经】卫世子蒯聩出奔宋[152]。

【注释】

[152]蒯聩(kuǎikuì)出奔宋:据《左传》,蒯聩疑灵公夫人南子与宋国人子朝私通,欲杀南子,灵公怒,蒯聩出奔宋,灵公尽逐其党。蒯聩,卫国太子,卫灵公长子。

【译文】

【经】卫国的世子蒯聩出逃到宋国。

【经】卫公孟彄出奔郑。

【译文】

【经】卫国大夫公孟彄出逃到郑国。

【经】宋公之弟辰自萧来奔。

【译文】

【经】宋国国君的弟弟子辰从萧地逃来投奔鲁国。

【经】大蒐于比蒲。

【译文】

【经】鲁国在比蒲举行大型阅兵。

【经】邾子来会公。

【译文】

【经】邾国国君邾隐公来鲁与定公会面。

【经】城莒父及霄[153]。

【注释】

[153]莒(jǔ)父、霄:鲁地,皆在今山东莒县境内。

【译文】

【经】鲁国修筑莒父和霄地的城墙。

十五年

【经】十有五年,春,王正月,邾子来朝。

【译文】

【经】定公十五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邾国国君邾隐公来鲁访问。

【经】鼷鼠食郊牛[154],牛死,改卜牛。

【传】不敬莫大焉。

【注释】

[154]鼷(xī)鼠:鼠类最小的一种,食人及牛马等皮肤成疮致死。

【译文】

【经】鼷鼠咬伤了用于郊祭的牛,牛死了,换了一头牛来占卜。

【传】对神灵不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经】二月,辛丑[155],楚子灭胡[156],以胡子豹归[157]。

【注释】

[155]辛丑:当为该年二月的十九日。

[156]楚子:指楚昭王熊轸(zhěn),子爵,公元前516年—前489年在位。灭胡:据《左传》,吴攻楚的时候,胡国把楚靠近胡国城邑的百姓全部俘虏。楚安定后,胡子豹又不事奉楚国,于是楚灭胡。

[157]胡子豹:胡国国君姬豹,子爵。

【译文】

【经】二月,辛丑(十九)日,楚国国君楚昭王灭亡胡国,抓了胡国国君姬豹回来。

【经】夏,五月,辛亥[158],郊。

【注释】

[158]辛亥:当为该年五月的初一日,经文当作“朔”。

【译文】

【经】夏天,五月,辛亥(初一)日,鲁国举行郊祭。

【经】壬申[159],公薨于高寝[160]。

【传】高寝,非正也。

【注释】

[159]壬申:当为该年五月的二十二日。

[160]高寝:诸侯寝宫之一,不属于正寝。

【译文】

【经】壬申(五月二十二)日,鲁定公在高寝去世。

【传】在高寝去世,不合正道。

【经】郑罕达帅师伐宋。

【译文】

【经】郑国大夫罕达率军讨伐宋国。

【经】齐侯、卫侯次于渠蒢[161]。

【注释】

[161]齐侯、卫侯次于渠蔭(qúchú):据《左传》,齐、卫此次行动是为了救宋。渠蒢,地名,今在何处不详。

【译文】

【经】齐景公、卫灵公驻扎在渠蒢。

【经】邾子来奔丧。

【传】丧急,故以奔言之。

【译文】

【经】邾国国君邾隐公前来鲁国参加丧礼。

【传】丧事紧急,所以说“奔”。

【经】秋,七月,壬申[162],弋氏卒[163]。

【传】妾辞也。哀公之母也。

【注释】

[162]壬申:当为该年七月的二十三日。

[163]弋(yì)氏:鲁哀公生母,《左传》和《公羊传》皆认为她是鲁定公夫人,《穀梁传》则认为是定公之妾。

【译文】

【经】秋天,七月,壬申(二十三)日,弋氏去世。

【传】这是对妾的说法。她是哀公的母亲。

【经】八月,庚辰[164],朔,日有食之。

【注释】

[164]庚辰,朔,日有食之:庚辰,依后面“朔”字知为该月初一日。依历法推算为公元前495年七月二十二日的日全食。

【译文】

【经】八月,庚辰(初一)日,朔日,发生日食。

【经】九月,滕子来会葬。

【译文】

【经】九月,滕国国君滕顷公来鲁国参加葬礼。

【经】丁巳[165],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

【传】葬既有日,不为雨止,礼也。雨不克葬,丧不以制也。

【注释】

[165]丁巳:当为该年九月的初九日。

【译文】

【经】丁巳(九月初九)日,安葬我们的国君鲁定公。下雨,没能够下葬。

【传】葬礼已经定了日期,不能因下雨停止,是礼制。下雨而没有能够下葬,是葬礼不按照制度。

【经】戊午[166],日下稷[167],乃克葬。

【传】乃,急辞也,不足乎日之辞也。

【注释】

[166]戊午:当为该年九月的初十日。

[167]下稷:《左传》作“下昃(zè)”,日落。

【译文】

【经】戊午(九月初十)日,太阳落山了,才完成下葬。

【传】乃,是表示急促的说法,葬礼没有用够一整天的说法。

【经】辛巳[168],葬定弋[169]。

【注释】

[168]辛巳:当为该年十月的初三日。

[169]定弋:定公之妾弋氏,以定公之谥“定”加于其氏“弋”之前。

【译文】

【经】辛巳(十月初三)日,安葬了定弋。

【经】冬,城漆[170]。

【注释】

[170]漆:原邾地,襄公二十一年,邾国大夫庶其以此叛邾归鲁,在今山东邹城东北。

【译文】

【经】冬天,鲁国修筑漆地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