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鲁昭公(?—公元前510年在世,公元前542年—前510年在位),姬姓,名稠,鲁国第二十三代国君,鲁襄公之子,生母为鲁襄公夫人齐归,在鲁襄公去世后即位为国君。
鲁昭公在位期间,公室进一步衰弱,季孙氏为实际当政者,昭公五年,季孙氏废除中军,四分公室,季孙氏得其二,孟孙氏、叔孙氏各得其一,公室彻底丧失兵权。昭公二十五年,鲁昭公起兵讨伐季氏,为“三桓”所败,奔齐。此后数年,齐、晋等国欲送他返回鲁国均未果,在外流亡八年之后客死于乾侯。
昭公时期,周王室在周景王去世后陷入诸子争立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也基本都进入了“政在大夫”的时期。晋国此时国势也大不如前,国政被六卿掌控,内耗也很严重。楚国在昭公四年会诸侯于申,占据一时上风,然很快便陷入与吴国的争斗,无暇争霸中原,此时的国际形势基本是晋国勉强维持着最后的霸业,楚国后方起火无暇北上,秦国、齐国不似之前活跃,却在暗中积蓄着力量。
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传】继正即位,正也。
【译文】
【经】昭公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昭公即位。
【传】继承正常死亡的国君登上君位,符合正道。
【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宋向戌、卫齐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罕虎、许人、曹人于郭[1]。
【注释】
[1]郭:郑地,在今河南郑州北。
【译文】
【经】鲁大夫叔孙豹和晋国大夫赵武、楚国大夫公子围、齐国大夫国弱、宋国大夫向戌、卫国大夫齐恶、陈国大夫公子招、蔡国大夫公孙归生、郑国大夫罕虎、许国人、曹国人在郭地会面。
【经】三月,取郓[2]。
【注释】
[2]郓(yùn):东郓,在今山东沂水东北。
【译文】
【经】三月,得到了郓地。
【经】夏,秦伯之弟针出奔晋[3]。
【传】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其弟云者,亲之也。亲而奔之,恶也。
【注释】
[3]秦伯之弟针出奔晋:据《左传》,嬴针受秦桓公宠爱,景公即位后,他与景公如同二君,其母劝其出奔。秦伯,秦景公。针,秦景公母弟,姓嬴名针。
【译文】
【经】夏天,秦国国君景公的弟弟嬴针出逃到晋国。
【传】以诸侯地位的尊贵,兄弟之间也不能以亲属关系来交往。经文称“弟”,是表明他是国君的亲人。是亲人却让他出奔,是厌恶这种行为。
【经】六月,丁巳[4],邾子华卒[5]。
【注释】
[4]丁巳:当为该年六月的初九日。
[5]邾子华:邾国国君,名华,谥悼,为邾悼公。
【译文】
【经】六月,丁巳(初九)日,邾国国君曹华去世。
【经】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原[6]。
【传】传曰:中国曰大原,夷狄曰大卤。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注释】
[6]荀吴:晋国大夫,荀偃之子。大(tài)原:晋地,在今山西太原西南。
【译文】
【经】晋国大夫荀吴率军在大原击败狄人。
【传】《传》说:中原国家将那里称作大原,夷狄将那里称作大卤。凡属称号的按中原地区的称谓记载,凡属名称的按所属地区或民族的方言记载。
【经】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7]。
【注释】
[7]莒去疾自齐入于莒:据《左传》,展與自立为君之后取消了诸公子的俸禄,诸公子于是到齐国去请求去疾回国,齐将去疾送回莒国为君,展舆出奔吴。去疾,莒犁比公之子,襄公三十一年奔齐,详见襄公三十一年注。
【译文】
【经】秋天,莒国的公子己去疾从齐国回到莒国。
【经】莒展出奔吴[8]。
【注释】
[8]展:莒国国君,《左传》称展舆。襄公三十一年弑犁比公自立,不足一年,故经文不称君。
【译文】
【经】莒国的己展出逃投奔吴国。
【经】叔弓帅师疆郓田[9]。
【传】疆之为言,犹竟也[10]。
【注释】
[9]疆:以……为界。
[10]竟:同“境”,国境,边界,划定边界。
【译文】
【经】鲁大夫叔弓率军以郓地为边界。
【传】“疆”的意思,就相当于“境”的意思。
【经】葬邾悼公。
【译文】
【经】安葬了邾悼公。
【经】冬,十有一月,己酉[11],楚子卷卒[12]。
【注释】
[11]己酉:当为该年十一月的初四日。
[12]楚子卷卒:据《左传》,楚令尹公子围要到郑国访问,未出国境而闻楚子有疾,于是返回探视,弑之,自立为王。楚子卷,楚国国君,芈(mǐ)姓熊氏,名卷,一作员,死后被葬于郏,称郏敖。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己酉(初四)日,楚国国君熊卷去世。
【经】楚公子比出奔晋[13]。
【注释】
[13]公子比:楚大夫,字子干。
【译文】
【经】楚国的公子熊比出逃到晋国。
二年
【经】二年,春,晋侯使韩起来聘[14]。
【注释】
[14]韩起:晋国大夫,此时继赵武为晋国执政大夫。
【译文】
【经】昭公二年,春天,晋国国君晋平公派韩起作为使者来鲁访问。
【经】夏,叔弓如晋。
【译文】
【经】夏天,鲁大夫叔弓到晋国去访问。
【经】秋,郑杀其大夫公孙黑[15]。
【注释】
[15]郑杀其大夫公孙黑:据《左传》,公孙黑阴谋叛乱未成,自杀。公孙黑,郑大夫。
【译文】
【经】秋天,郑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公孙黑。
【经】冬,公如晋,至河乃复[16]。
【传】耻如晋,故著有疾也[17]。
【注释】
[16]至河乃复:据《左传》,晋平公宠姬少姜去世,昭公往吊唁,至黄河,晋平公遣使辞昭公,言少姜不是夫人,不需昭公屈驾,于是昭公返回,仅使季孙宿送助丧之礼。
[17]著:称说。
【译文】
【经】冬天,鲁昭公到晋国去吊丧,到了黄河边却不得不回来了。
【传】以能进入晋国为耻辱,所以称说生病了。
【经】季孙宿如晋。
【传】公如晋而不得入,季孙宿如晋而得入,恶季孙宿也。
【译文】
【经】鲁大夫季孙宿到晋国去。
【传】鲁昭公到晋国去却不能进入,季孙宿到晋国去就进入了,是在贬斥季孙宿。
三年
【经】三年,春,王正月,丁未[18],滕子原卒[19]。
【注释】
[18]丁未:当为该年正月的初九日。
[19]滕子原:滕国国君,姓姬,名原,谥成,为滕成公。
【译文】
【经】昭公三年,春天,周王的正月,丁未(初九)日,滕国国君姬原去世。
【经】夏,叔弓如滕。
【译文】
【经】夏天,鲁大夫叔弓到滕国去访问。
【经】五月,葬滕成公。
【译文】
【经】五月,安葬了滕成公。
【经】秋,小邾子来朝。
【译文】
【经】秋天,小邾国国君来访问。
【经】八月,大雩。
【译文】
【经】八月,举行大雩之祭。
【经】冬,大雨雹。
【译文】
【经】冬天,下了很大的一场冰雹。
【经】北燕伯款出奔齐[20]。
【传】其曰北燕,从史文也。
【注释】
[20]北燕伯款出奔齐:据《左传》,燕简公欲去诸大夫而立其宠臣,诸大夫杀其宠臣,简公惧,奔齐。北燕伯款,北燕国国君,燕简公,姓姬名款。
【译文】
【经】北燕国国君姬款出逃投奔齐国。
【传】经文说“北燕”,是沿用了史书的写法。
四年
【经】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雪。
【译文】
【经】昭公四年,春天,周王的正月,下了很大的雪。
【经】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21]。楚人执徐子。
【注释】
[21]楚子:指新即位的楚国国君楚灵王熊虔,即位前名熊围,子爵,公元前541年—前529年在位。蔡侯:指新即位的蔡国国君蔡灵侯姬般,侯爵,蔡景侯之子,蔡平侯之兄,弑父自立,公元前542年—前531年在位。陈侯:指陈哀公妫(guī)弱,公元前568年—前534年在位。郑伯:指郑简公姬嘉,伯爵,公元前565年—前530年。许男:指许悼公姜买智敏,男爵,公元前546年—前523年。滕子:指新即位的滕国国君滕悼公姬宁,子爵,公元前538年—前514年在位。申:楚地,在今河南南阳北。
【译文】
【经】夏天,楚国国君楚灵王、蔡国国君蔡灵侯、陈国国君陈哀公、郑国国君郑简公、许国国君许悼公、徐国国君、滕国国君滕悼公、顿国国君、胡国国君、沈国国君、小邾国国君、宋国世子子佐、淮夷在申地会面。楚国抓捕了许国国君。
【经】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
【译文】
【经】秋天,七月,楚灵王、蔡灵侯、陈哀公、许悼公、顿国国君、胡国国君、沈国国君、淮夷讨伐吴国。
【经】执齐庆封[22],杀之。
【传】此入而杀,其不言入,何也?庆封封乎吴钟离[23],其不言伐钟离,何也?不与吴封也。庆封其以齐氏,何也?为齐讨也。灵王使人以庆封令于军中曰:“有若齐庆封弑其君者乎?”庆封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曰:有若楚公子围弑其兄之子而代之为君者乎[24]?”军人粲然皆笑。庆封弑其君而不以弑君之罪罪之者,庆封不为灵王服也,不与楚讨也。《春秋》之义,用贵治贱,用贤治不肖[25],不以乱治乱也。孔子曰:“怀恶而讨,虽死不服,其斯之谓与!”
【注释】
[22]庆封:齐国大夫,因专权遭诸大夫共攻,襄公二十八年奔鲁,后奔吴。
[23]钟离:吴邑,处吴楚边界,在今安徽凤阳东北。
[24]公子围:即楚灵王,其即位前名围,即位后改称虔。
[25]不肖:不才之人。
【译文】
【经】伐吴的各国诸侯抓了齐国的庆封,杀了他。
【传】这是进入吴国杀的,经文不说“入”,为什么呢?庆封被封在吴国的钟离,经文不说讨伐钟离,为什么呢?因为不赞同吴国的分封。庆封的姓氏前加上“齐”,为什么呢?是为齐国讨伐他。楚灵王派人带着庆封在军中号令说:“有像齐国的庆封杀害他的国君的吗?”庆封说:“您暂且停一下,我也来说一句话。说:有像楚国的公子围杀害了他兄长的儿子而代替他做国君的吗?”军人都轰然大笑。庆封杀了他的国君却不用弑君的罪名来治其罪,因为庆封不服楚灵王,经文不赞同楚国讨伐他。《春秋》的大义,用高贵者治理卑贱者,用贤者治理不肖者,不用作乱者治理作乱者。孔子说:“自身怀有恶行而讨伐他人,他人即使死去也不会屈服,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
【经】遂灭厉[26]。
【传】遂,继事也。
【注释】
[26]厉:小国名,在今湖北随县。
【译文】
【经】各诸侯国接着灭亡了厉国。
【传】遂,表示后一件事接着前一件事。
【经】九月,取缯[27]。
【注释】
[27]缯(céng):原为小国,姒姓,子爵,禹之后裔,在今山东枣庄境内。襄公六年被莒国所灭,此时莒国内乱,据《左传》,莒国新君去疾“立而不抚缯,缯叛而来”。
【译文】
【经】九月,伐吴的各诸侯国得到缯地。
【经】冬,十有二月,乙卯[28],叔孙豹卒。
【注释】
[28]乙卯:当为该年十二月的二十八日。
【译文】
【经】冬天,十二月,乙卯(二十八)日,鲁大夫叔孙豹去世。
五年
【经】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29]。
【传】贵复正也。
【注释】
[29]舍中军:襄公十一年作三军,此时撤中军,仍只设置左、右两军。舍,舍弃,取消。
【译文】
【经】昭公五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国撤消中军。
【传】赞赏恢复了正道。
【经】楚杀其大夫屈申[30]。
【注释】
[30]据楚杀其大夫屈申:《左传》,楚灵王以为他通吴,杀之。屈申,楚国大夫。
【译文】
【经】楚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屈申。
【经】公如晋。
【译文】
【经】鲁昭公到晋国去访问。
【经】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31]。
【传】以者,不以者也。来奔者不言出。及防、兹,以大及小也。莒无大夫,其曰牟夷,何也?以其地来也。以地来则何以书也?重地也。
【注释】
[31]牟(móu)夷:莒(jǔ)国大夫。牟娄:原为杞地,隐公四年为莒所取,如今属鲁,在今山东诸城西。防:在今山东安丘西。兹:在今山东诸城北,安丘西南。
【译文】
【经】夏天,莒国大夫牟夷带着牟娄和防、兹三地来投奔鲁。
【传】“以”,就是不应当带着的意思。逃来鲁国的不说“出”。说“及防、兹”,是按照地方从大到小的顺序。莒国没有天子册封的大夫,经文说牟夷,为什么呢?因为他带来了土地。带来了土地就为什么要记载呢?表示对土地的重视。
【经】秋,七月,公至自晋。
【译文】
【经】秋天,七月,鲁昭公从晋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戊辰[32],叔弓帅师败莒师于贲泉[33]。
【传】狄人谓贲泉失台,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注释】
[32]戊辰:当为该年七月的十四日。
[33]贲(fēn)泉:鲁地,在今山东沂南西南。
【译文】
【经】戊辰(七月十四)日,鲁大夫叔弓率军在贲泉击败莒国军队。
【传】狄人把贲泉称作失台,凡属称号的按中原地区的称谓记载,凡属名称的按所属地区或民族的方言记载。
【经】秦伯卒[34]。
【注释】
[34]秦伯:秦国国君,姓嬴,名后,公元前576年—前537年在位,赐景为秦景公。
【译文】
【经】秦国国君嬴后去世。
【经】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
【译文】
【经】冬天,楚国国君楚灵王、蔡国国君蔡灵侯、陈国国君陈哀公、许国国君许悼公、顿国国君、沈国国君、徐国人、越国人讨伐吴国。
六年
【经】六年,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35]。
【注释】
[35]杞伯益姑:杞国国君,姓姒名益姑,谥文,为杞文公。
【译文】
【经】昭公六年,春天,周王的正月,杞国国君姒益姑去世。
【经】葬秦景公。
【译文】
【经】安葬秦景公。
【经】夏,季孙宿如晋。
【译文】
【经】夏天,鲁大夫季孙宿到晋国去访问。
【经】葬杞文公。
【译文】
【经】安葬杞文公姒益姑。
【经】宋华合比出奔卫[36]。
【注释】
[36]宋华合比出奔卫:据《左传》,被寺人柳和华亥陷害而出奔。华合比,宋国大夫。
【译文】
【经】宋国大夫华合比出逃投奔卫国。
【经】秋,九月,大雩。
【译文】
【经】秋天,九月,举行大雩之祭。
【经】楚薳罢帅师伐吴[37]。
【注释】
[37]薳(wěi)罢:楚国大夫,字子荡,此时为楚国令尹。
【译文】
【经】楚国令尹薳罢率军讨伐吴国。
【经】冬,叔弓如楚。
【译文】
【经】冬天,鲁大夫叔弓到楚国去访问。
【经】齐侯伐北燕[38]。
【注释】
[38]齐侯伐北燕:据《左传》,齐伐燕是为了送燕简公回国。齐侯,齐景公姜杵臼(chǔjiù),侯爵,公元前547年—前490年在位,共计58年。
【译文】
【经】齐国国君齐景公讨伐北燕。
七年
【经】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39]。
【传】平者成也。暨犹暨暨也[40]。暨者不得已也。以外及内曰暨。
【注释】
[39]暨齐平:《穀梁传》认为是齐、鲁讲和,《左传》认为是齐、燕讲和。暨,与,及。
[40]暨暨:不得已的样子。
【译文】
【经】昭公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国与齐国讲和。
【传】“平”是讲和的意思。“暨”相当于“暨暨”的意思。“暨”表明是不得已的意思。由外国向鲁国提出称作“暨”。
【经】三月,公如楚[41]。
【注释】
[41]公如楚:据《左传》,楚灵王修建了章华之台,邀诸侯参与落成宴飨,使大宰薳(wěi)启强至鲁邀请鲁君,薳启强以出兵攻鲁为威胁,昭公迫不得已前往楚国。如楚,到楚国去。
【译文】
【经】三月,鲁昭公到楚国去庆祝章华台落成。
【经】叔孙婼如齐莅盟[42]。
【传】莅,位也。内之前定之辞谓之莅,外之前定之辞谓之来。
【注释】
[42]叔孙婼(chuò):鲁大夫,叔孙氏宗主,叔孙豹庶子。
【译文】
【经】鲁叔孙婼到齐国参加盟会。
【传】莅,就是到……去的意思。鲁国提前定好的事的说法叫做“莅”,外国提前定好的事的说法叫做“来”。
【经】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43]。
【注释】
[43]甲辰,朔,日有食之:甲辰,依后面“朔“字,当为该年四月的初一日。依历法推算当指公历该年三月八日的日全食。
【译文】
【经】夏天,四月,甲辰日,朔日,发生日食。
【经】秋,八月,戊辰[44],卫侯恶卒[45]。
【传】乡曰卫齐恶[46],今曰卫侯恶,此何为君臣同名也?君子不夺人名,不夺人亲之所名,重其所以来也,王父名子也[47]。
【注释】
[44]戊辰:当为该年八月的二十六日。
[45]卫侯恶:卫国国君,姓姬名恶,谥襄,为卫襄公。
[46]乡(xiàng)曰卫齐恶:指昭公元年提到了齐恶。乡,从前,之前。卫齐恶,卫国大夫齐恶。齐恶与卫襄公同名,本应避讳不能同名,此处同名,大约是齐恶生在卫襄公之前,先取名为恶,故与襄公同名也不需要改名了。
[47]王父:祖父。
【译文】
【经】秋天,八月,戊辰(二十六)日,卫国国君姬恶去世。
【传】之前说了“卫齐恶”,现在说“卫侯恶”,这里为什么国君和臣子同名呢?因为有才德的人不夺取别人的名,不夺取别人的亲人所起的名,是尊重给他取名的人,他的祖父给他取的名。
九月,公至自楚。
【译文】
【经】九月,昭公从楚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冬,十有一月,癸未[48],季孙宿卒。
【注释】
[48]癸未:当为该年十一月的二十六日。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癸未(二十六)日,鲁大夫季孙宿去世。
【经】十有二月,癸亥[49],葬卫襄公。
【注释】
[49]癸亥:当为该年十二月的二十三日。
【译文】
【经】十二月,癸亥(二十三)日,安葬了卫襄公。
八年
【经】八年,春,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50]。
【传】乡曰陈公子招[51],今曰陈侯之弟招,何也?曰:尽其亲[52],所以恶招也。两下相杀,不志乎《春秋》,此其志何也?世子云者,唯君之贰也[53],云可以重之,存焉,志之也。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其弟云者,亲之也。亲而杀之,恶也。
【注释】
[50]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据《左传》,陈哀公夫人生世子偃师,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胜。二妃受宠爱,公子留也受到宠爱,托付与公子招与公子过。三月,公子招与公子过杀世子偃师,立公子留。四月,陈哀公去世。陈遣干征师使楚报丧,且告已立新君(即公子留),公子胜到楚国控诉公子招和公子过,楚国杀了干征师,公子留出奔。公子招杀公子过。楚兴兵伐陈,陈国灭亡。招,陈国大夫,陈哀公之弟,时任陈国司徒。
[51]乡曰陈公子招:指昭公元年提到招时称的是公子招。
[52]尽其亲:详尽地记述他的亲属关系。指昭公元年称“公子招”表明是先君之子,这里称“陈侯之弟”表明是今上之弟。
[53]唯:表示强调、肯定。贰:继承者。
【译文】
【经】昭公八年,春天,陈哀公的弟弟妫招杀害了陈国的世子妫偃师。
【传】前面称的是“公子招”,现在称的是“陈侯之弟招”,为什么呢?回答说:详尽地记述他的亲属关系,是为了表明对招的厌恶。两位大夫互相杀害,是不记载在《春秋》上的,这里经文为什么记载了呢?称作世子的,就是国君的继承人,可以因此而重视这件事,表明有他,就要记载。以诸侯地位的尊贵,兄弟之间也不能以亲属关系来交往。经文称“弟”,是表明他是国君的亲人。是国君的亲人还杀害世子,太罪恶了。
【经】夏,四月,辛丑[54],陈侯溺卒[55]。
【注释】
[54]辛丑:当为该年四月的初三日。
[55]陈侯溺:陈国国君,姓妫,名溺,一名弱,谥哀,为陈哀公。
【译文】
【经】夏天,四月,辛丑(初三)日,陈国国君妫溺去世。
【经】叔弓如晋。
【译文】
【经】叔弓到晋国去。
【经】楚人执陈行人干征师,杀之。
【传】称人以执大夫,执有罪也。称行人,怨接于上也。
【译文】
【经】楚国人抓捕了陈国的使者干征师,杀了他。
【传】称“人”抓捕了大夫,是抓了有罪的人。称“行人”,表示两国国君间结下了仇恨。
【经】陈公子留出奔郑。
【译文】
陈国的公子妫留出逃到郑国。
【经】秋,蒐于红[56]。
【传】正也。因蒐狩以习用武事[57],礼之大者也。艾兰以为防[58],置旃以为辕门[59],以葛覆质以为槷[60],流旁握[61],御轚者不得入[62]。车轨尘[63],马侯蹄[64],揜禽旅[65],御者不失其驰[66],然后射者能中。过防弗逐,不从奔之道也。面伤不献,不成禽不献。禽虽多,天子取三十焉,其余与士众,以习射于射宫[67],射而中,田不得禽,则得禽。田得禽而射不中,则不得禽。是以知古之贵仁义而贱勇力也[68]。
【注释】
[56]蒐(sōu):秋季打猎称作蒐。红:鲁地,在今山东泰安东北。
[57]狩(shòu):冬季打猎称作狩。
[58]艾:同“刈”(yì),割断。兰:香草名。防:界限。
[59]旃(zhān):赤色曲柄的旗。辕门:天子、诸侯巡猎时,下榻之处以兵车围住,入口处仰起两车,车辕相向以表示门,称为辕门。
[60]葛:同“褐”,粗毛麻织物。质:木椹(zhēn)。椹,泛指捶或砸东西时用的垫板,这里指垫在辕门之下的木板。槷(niè):门中央立起的短木,这里应指门槛。
[61]流:同“旒”(yù),指旗上悬垂的饰物。握:一拳的宽度。
[62]轚(jí):车轴端相碰撞。
[63]轨:遵循,依照。尘:踪迹。
[64]侯:用同“候”,等候,照应。指马儿快慢一致。
[65]揜(yǎn):捕取。旅:众多。
[66]驰:指驰骋的节度。
[67]射宫:天子行大射礼的地方,举行大射是为了挑选可以同天子一起参与祭祀的臣子。据郑玄:“大射者,为祭祀射。王将有郊庙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祭者……而中多者得与于祭。”
[68]仁义:据《春秋穀梁传注疏》:“射以不争为仁,揖让为义。”
【译文】
【经】秋天,在红地打猎。
【传】符合正道。凭借在秋、冬季打猎来练兵习武,是礼制中的大事。割取兰草来标记狩猎的边界,立起旌旗来表明辕门所在,把粗麻布盖在木椹上作为门槛。战车旗上垂下的流苏距门两旁有一拳的距离,车轴碰到两旁不能进入。打猎时后车跟着前车的轨迹,驾车的马徐疾相应,捕获了很多猎物,驾车的人不失去驾车的节度,这样之后射箭的人就能射中。猎物越过边界就不追逐了,是不追逐逃兵的道义。面部受伤的猎物不能用于祭祀,没有成年的猎物不能用于祭祀。猎物虽然很多,天子只取其中三十只,剩下的都给将士们,用来在射宫练习射箭用。射中的,打猎时没有捕获猎物,那这时就可以得到猎物。打猎时捕获了猎物但现在却射不中,那就不能得到猎物。因此知道古代的时候看重仁义而轻视武力了。
【经】陈人杀其大夫公子过。
【译文】
【经】陈国人杀了他们的大夫公子过。
【经】大雩。
【译文】
【经】举行大雩之祭。
【经】冬,十月,壬午[69],楚师灭陈,执陈公子招,放之于越。杀陈孔奂[70]。
【传】恶楚子也。
【注释】
[69]壬午:当为该年十月的十七日。
[70]孔奂:陈国大夫。
【译文】
【经】冬天,十月,壬午(十七)日,楚军灭亡陈国,抓捕了陈国的公子妫招,放逐他到越地。杀了陈国大夫孔奂。
【传】这是憎恶楚灵王。
【经】葬陈哀公。
【传】不与楚灭[71],闵之也。
【注释】
[71]与:赞同。灭国不书葬,这里是怜悯陈,所以记载葬陈哀公。
【译文】
【经】安葬陈哀公。
【传】不赞同楚灭陈,也是怜悯陈国。
九年
【经】九年,春,叔弓会楚子于陈。
【译文】
【经】昭公九年,春天,鲁大夫叔弓在陈地和楚灵王会面。
【经】许迁于夷[72]。
【注释】
[72]夷:在今安徽亳州东南。
【译文】
【经】许国将国都迁到夷地。
【经】夏,四月,陈火。
【传】国曰灾,邑曰火。火不志,此何以志?闵陈而存之也。
【译文】
【经】夏天,四月,陈国发生火灾。
【传】国都发生火灾称“灾”,一般的城邑发生火灾称“火”。对于称“火”的是不予记载的,这里为什么记载了呢?是怜悯陈国而让它显得依然存在。
【经】秋,仲孙貜如齐[73]。
【注释】
[73]仲孙貜(jué):鲁国大夫,孟氏宗主,世称孟僖子。
【译文】
【经】秋天,鲁大夫仲孙貜到齐国去访问。
【经】冬,筑郎囿[74]。
【注释】
[74]郎:鲁有二郎,此为鲁都近邑之郎,在今山东曲阜附近。囿:有围墙的园地,饲养动物用。
【译文】
【经】冬天,鲁国在郎地修筑了园囿。
十年
【经】十年,春,王正月。
【译文】
【经】昭公十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经】夏,齐栾施来奔[75]。
【注释】
[75]齐栾施来奔:据《左传》,齐有栾、高、鲍、陈四大贵族争权,栾、高为齐惠公之后,公族;鲍、陈非公族。栾氏宗主为栾施,高氏宗主为高强,二人嗜酒,听信妻室,众人怨恨颇多,鲍、陈二氏趁机攻打他们,瓜分其财产。栾施、高强逃来楚国。栾施,齐国大夫。
【译文】
【经】夏天,齐国大夫栾施来投奔鲁国。
【经】秋,七月,季孙意如、叔弓、仲孙貜帅师伐莒[76]。
【注释】
[76]季孙意如:鲁国大夫,季氏宗主,季孙宿之孙。
【译文】
【经】秋天,七月,鲁大夫季孙意如、叔弓、仲孙貜率军讨伐莒国。
【经】戊子,晋侯彪卒[77]。
【注释】
[77]晋侯彪:晋国国君,姓姬,名彪,谥平,为晋平公。
【译文】
【经】戊子日,晋国国君姬彪去世。
【经】九月,叔孙婼如晋。
【译文】
【经】九月,鲁大夫叔孙婼到晋国去吊唁。
【经】葬晋平公。
【译文】
【经】安葬了晋平公。
【经】十有二月,甲子[78],宋公成卒[79]。
【注释】
[78]甲子:当为该年十二月的初二日。
[79]宋公成:宋国国君,姓子,名成,谥平,即宋平公。
【译文】
【经】十二月,甲子(初二)日,宋国国君子成去世。
十一年
【经】十有一年,春,王二月,叔弓如宋。
【译文】
【经】昭公十一年,春天,周王的二月,鲁大夫叔弓到宋国去吊唁。
【经】葬宋平公。
【译文】
【经】安葬了宋平公。
【经】夏,四月,丁巳[80],楚子虔诱蔡侯般[81],杀之于申[82]。
【传】何为名之也?夷狄之君,诱中国之君而杀之,故谨而名之也。称时、称月、称日、称地,谨之也。
【注释】
[80]丁巳:当为该年四月的初七日。
[81]楚子虔:楚灵王,姓芈(mǐ),熊氏,原名围,弑君继位后改名虔。蔡侯般:蔡国国君,姓姬,名般,谥灵,为蔡灵公,于襄公三十一年弑其父自立。
[82]申:楚地,在今河南南阳北。
【译文】
【经】夏天,四月,丁巳(初七)日,楚国国君虔诱骗蔡国国君般,在申地杀害了他。
【传】为什么称名呢?夷狄之国的国君,诱骗中原国家的国君来杀害了他,所以慎重地记载名字。记载季节、记载月份、记载日期、记载地点,都是慎重地对待这件事。
【经】楚公子弃疾帅师围蔡。
【译文】
【经】楚国的公子熊弃疾率军包围了蔡国国都。
【经】五月,甲申[83],夫人归氏薨[84]。
【注释】
[83]甲申:当为该年五月的初四日。
[84]夫人归氏:鲁昭公之母,鲁襄公夫人敬归之娣齐归。
【译文】
【经】五月,甲申(初四)日,鲁夫人归氏去世。
【经】大蒐于比蒲[85]。
【注释】
[85]大蒐:举行军事大检阅。比蒲:鲁地,今在何处不详。
【译文】
【经】鲁国在比蒲举行军事大检阅。
【经】仲孙貜会邾子[86],盟于祲祥[87]。
【注释】
[86]邾子:邾国国君,据《左传》,这里是邾庄公曹穿,子爵,邾悼公之子,公元前540年—前507年在位。
[87]祲(jīn)祥:鲁地,在今山东曲阜附近。
【译文】
【经】鲁大夫仲孙貜(jué)和邾庄公会面,在祲祥缔结盟约。
【经】秋,季孙意如会晋韩起、齐国弱、宋华亥、卫北宫佗、郑罕虎、曹人、杞人于厥慭[88]。
【注释】
[88]厥慭(yìn):卫地,疑在今河南新乡境内。据《左传》,此次会盟是“谋救蔡也”。
【译文】
【经】秋天,鲁大夫季孙意如和晋国大夫韩起、齐国大夫国弱、宋国大夫华亥、卫国大夫北宫佗、郑国大夫罕虎、曹国人、杞国人在厥慭会面。
【经】九月,己亥[89],葬我小君齐归。
【注释】
[89]己亥:当为该年九月的二十一日。
【译文】
【经】九月,己亥(二十一)日,安葬我们鲁国的夫人齐归。
【经】冬,十有一月,丁酉[90],楚师灭蔡,执蔡世子友以归[91],用之。
【传】此子也[92],其曰世子,何也?不与楚杀也。一事注乎志[93],所以恶楚子也。
【注释】
[90]丁酉:当为该年十一月的二十日。
[91]世子友:蔡灵公的太子姬友。蔡灵公被诱杀之后,由世子率领蔡国抵抗,楚灭蔡之后抓获了世子姬友,将其杀害用以祭祀冈山。
[92]子:诸侯在丧,称已受命君位的继承者为子。
[93]注:接连,连续。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丁酉(二十)日,楚军灭亡蔡国,抓获了蔡国的世子姬友回国,杀害了他用于祭祀。
【传】这里已经是国君了,经文称世子,为什么呢?不赞同楚国杀了他。一件事情连续地记载,是以此来表示对楚国国君的厌恶。
十二年
【经】十有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94]。
【传】纳者,内不受也。燕伯之不名,何也?不以高偃挈燕伯也。
【注释】
[94]阳:燕地,今在何处不详,一说在今河北顺平西、唐县东北;一说在今河北安文、大城之间。
【译文】
【经】昭公十二年,春天,齐国大夫高偃率军将北燕国国君送入阳地。
【传】纳,表明当地人不接受。对燕国国君不记载其名,为什么呢?是为了不让高偃带领燕国国君。
【经】三月,壬申[95],郑伯嘉卒[96]。
【注释】
[95]壬申:当为该年三月的二十七日。
[96]郑伯嘉:郑国国君,名嘉,谥简,为郑简公。
【译文】
【经】三月,壬申(二十七)日,郑国国君姬嘉去世。
【经】夏,宋公使华定来聘[97]。
【注释】
[97]宋公使华定来聘:据《左传》,华定来访是通报新君即位。宋公,新即位的宋国国君宋元公子佐,公爵,宋平公之子,公元前531年—前517年在位。
【译文】
【经】夏天,宋国新君宋元公派大夫华定作为使者来鲁访问。
【经】公如晋,至河乃复[98]。
【传】季孙氏不使遂乎晋也[99]。
【注释】
[98]公如晋,至河乃复:晋国新君即位,各国诸侯均前往朝拜。据《左传》,晋国因为昭公十年鲁伐莒而拒绝鲁君入境。《穀梁传》则认为是季氏从中作梗。如晋,到晋国去。
[99]季孙氏:这里是指季孙意如。遂:成就。
【译文】
【经】鲁昭公到晋国去贺新君即位,到了黄河岸边就不得不回来了。
【传】鲁执政大夫季孙意如不让鲁昭公成功到晋国去。
【经】五月,葬郑简公。
【译文】
【经】五月,安葬了郑简公。
【经】楚杀其大夫成虎[100]。
【注释】
[100]楚杀其大夫成虎:据《左传》,有人向楚灵王诋毁成虎,成虎知之而不出逃,于是被杀。成虎,楚国大夫,前令尹子玉之孙。
【译文】
【经】楚国杀害了他们的大夫成虎。
【经】秋,七月。
【译文】
【经】秋天,七月。
【经】冬,十月,公子慭出奔齐[101]。
【注释】
[101]公子慭(yìn)出奔齐:公子慭,鲁国公子。据《左传》,季孙意如不礼其家臣南蒯(kuǎi),南蒯遂与公子憖合谋除掉季氏,且拉拢了叔仲穆子。公子憖随昭公前往晋国欲请求晋国相助,然晋国不许昭公入境,南蒯听到此消息担心不能扳倒季氏,于是带着封邑叛逃归齐,公子憖归国途中知道此事后也出奔。
【译文】
【经】冬天,十月,公子慭出逃投奔齐国。
【经】楚子伐徐[102]。
【注释】
[102]楚子伐徐:据《左传》,楚灵王在州来打猎,派人带兵包围徐国国都以威胁吴国。伐徐,讨伐徐国。
【译文】
【经】楚灵王讨伐徐国。
【经】晋伐鲜虞[103]。
【传】其曰晋,狄之也,其狄之何也?不正其与夷狄交伐中国[104],故狄称之也。
【注释】
[103]晋伐鲜虞:据《左传》,夏秋之际,晋国假道于鲜虞以讨伐肥国,灭肥国之后回国路上讨伐鲜虞。同晋献公假道伐虢一样。鲜虞,白狄的一支,姬姓,国都在今河北正定新城铺。
[104]夷狄:这里指楚国。交:交替,轮流。
【译文】
【经】晋国讨伐鲜虞。
【传】经文称“晋”,是把它当狄国看待,经文把它当狄国看待是为什么呢?认为它与夷狄之国交替讨伐中原国家不合正道,所以把它称作狄国。
十三年
【经】十有三年,春,叔弓帅师围费[105]。
【注释】
[105]费(bì):鲁地,在今山东鱼台东南。昭公十二年,季氏家臣南蒯(kuǎi)以费归齐。
【译文】
【经】昭公十三年,春天,鲁大夫叔弓率军包围了费邑。
【经】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晋归于楚[106],弑其君虔于乾溪[107]。
【传】自晋,晋有奉焉尔[108]。归而弑,不言归,言归非弑也。归一事也,弑一事也,而遂言之,以比之归弑,比不弑也。弑君者日,不日,比不弑也。
【注释】
[106]公子比自晋归于楚:公子比,楚大夫,字子干,楚灵王之弟,昭公元年出奔晋。据《左传》,楚灵王多行不义,对诸多大夫不以礼遇。陈、蔡之人意欲复国,于是联合各家对楚灵王不满的势力,与公子比、公子弃疾、公子黑肱等结盟,奉公子比为新君,公子弃疾为司马,杀楚灵王太子禄及公子罢敌,夺取楚宫。时灵王在乾溪,反灵王势力设计瓦解了跟随楚灵王的军队,灵王后来在申亥家中自缢。后来公子弃疾又设计逼迫公子比与公子黑肱自杀,自立为君,为楚平王。
[107]乾溪:楚地,在今安徽亳县东南。
[108]奉:给予,帮助。
【译文】
【经】夏天,四月,楚国的公子比从晋国回到楚国,在乾溪杀害了他的国君熊虔。
【传】说从晋国,表明晋国对此有帮助。回来之后才杀害的国君,就不说“归”了,说了“归”就表明不是他杀害的国君。回国是一件事,杀害国君是一件事,但是把他们相连着说,因为刚好是在公子比回国的时候楚灵公被杀害了,比没有杀害国君。杀害了国君是要记载日期的,这里没有记载日期,表明不是公子比杀害的楚灵王。
【经】楚公子弃疾杀公子比。
【传】当上之辞也[109]。当上之辞者,谓不称人以杀[110],乃以君杀之也。讨贼以当上之辞,杀非弑也,比之不弑有四。取国者称国以弑[111],楚公子弃疾杀公子比,比不嫌也。《春秋》不以嫌代嫌,弃疾主其事,故嫌也。
【注释】
[109]当:用作,当做。
[110]称人以杀:即说“楚人杀公子比”。
[111]称国以弑(shì):指前一条经文应记为“楚比弑其君”而不是“楚公子”。
【译文】
【经】楚国的公子弃疾杀害了公子比。
【传】这是将公子弃疾当做国君的说法。当做国君的说法,就是说不以国人的名义杀他,而以国君的名义杀他。讨伐贼臣用将公子弃疾当做国君的说法,表明杀害的臣子不是弑君之人,公子比不是杀害国君的人的理由有四条了。对于想夺取国家的人都是在他前面冠以国名来说他杀害国君,但经文说的是“楚公子弃疾杀公子比”,表明公子比没有杀害国君的嫌疑。《春秋》记事不用有嫌疑的人来取代另一个有嫌疑的人,弃疾是主谋逼楚灵王自杀的,所以他有弑君的嫌疑。
【经】秋,公会刘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平丘[112]。
【注释】
[112]刘子:指新即位的刘国国君刘献公姬挚,子爵,公元前530年—前521年在位。其故城在今河南偃师侯氏镇西南。晋侯:指新即位的晋国国君晋昭公姬夷,侯爵,公元前531年—前526年在位。齐侯:齐景公姜杵臼(chǔjiù),侯爵,公元前547年—前490年在位。宋公:指新即位的宋国国君宋元公子佐,公爵,公元前531年—前517年在位。卫侯:指卫国国君卫灵公姬元,襄公姬恶之子,侯爵,公元前534年—前493年在位。郑伯:指新即位的郑国国君郑定公姬宁,简公之子,伯爵,公元前529年—前514年在位。曹伯:指曹国国君曹武公姬滕,一名胜,伯爵,公元前555年—前528年在位。莒(jǔ)子:指莒国国君莒著丘公己去疾,子爵,公元前541年—前529年在位。邾子:指邾国国君邾庄公曹穿,子爵,公元前540年—前507年在位。滕子:指滕国国君滕悼公姬宁,子爵,公元前538年—前514年在位。杞伯:指杞国国君杞平公姒郁,一名姒郁厘,伯爵,公元前535年—前518年在位。平丘:卫地,在今河南封丘东四十里,长垣南五十里。
【译文】
【经】秋天,鲁昭公和刘国国君刘献公、晋国国君晋昭公、齐国国君齐景公、宋国国君宋元公、卫国国君卫灵公、郑国国君郑定公、曹国国君曹武公、莒国国君莒著公、邾国国君邾庄公、滕国国君、薛国国君、杞国国君、小邾国国君在平丘会面。
【经】八月,甲戌[113],同盟于平丘,公不与盟[114]。
【传】同者,有同也,同外楚也。公不与盟者,可以与而不与,讥在公也。其日,善是盟也。
【注释】
[113]甲戌(xū):当为该年八月的初七日。
[114]公不与盟:据《左传》,莒、邾向晋国控诉鲁国近年来多次入侵,晋国遂辞鲁君,不与盟,并且抓了季孙意如。
【译文】
【经】八月,甲戌(初七)日,各诸侯国在平丘缔结盟约,鲁昭公没有参与结盟。
【传】“同”,表示有共同之处,共同排斥楚国。说“公不与盟”,表明可以参与而没有参与,是在讥刺昭公。经文记载日期,是褒扬这次结盟。
【经】晋人执季孙意如以归。
【译文】
【经】晋国人抓捕了鲁大夫季孙意如,将其他带回晋国。
【经】公至自会。
【译文】
【经】鲁昭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蔡侯庐归于蔡[115]。陈侯吴归于陈[116]。
【传】善其成之[117],会而归之,故谨而日之。此未尝有国也,使如失国辞然者,不与楚灭也。
【注释】
[115]蔡侯庐归于蔡:据《左传》,楚国诸公子反楚灵王时为了借助陈、蔡之力,曾许诺恢复他们的国家。此时楚平王已坐稳王位,故恢复陈、蔡。蔡侯庐,蔡国新君,姓姬名庐,已故蔡世子姬友之子。
[116]陈侯吴:陈国新君,姓妫名吴,已故陈世子妫偃师之子。
[117]成:成全,促成,成就。《穀梁传》认为这是受平丘之会的影响。
【译文】
【经】蔡国新君姬庐回到蔡国。陈国新君妫吴回到陈国。
【传】是褒扬成全了这两件事,会盟之后让他们回国,所以慎重地记载了日期。他们未曾拥有过国家,却说得他们像是失去过国家的样子,是不赞同楚国灭亡过陈国、蔡国。
【经】冬,十月,葬蔡灵公。
【传】变之不葬有三[118]:失德不葬,弑君不葬,灭国不葬。然且葬之[119],不与楚灭,且成诸侯之事也。
【注释】
[118]变:变例,指改变记载诸侯葬礼的常例。
[119]且:表示依然不变,还是。
【译文】
【经】冬天,十月,安葬蔡灵公。
【传】对于国君不记载安葬有三种变例:国君失君道不记载葬礼,被杀的国君不记载葬礼,被灭国家的国君不记载葬礼。但还是记载了蔡灵公的葬礼,是不赞同楚国灭亡蔡国,也是为了成全诸侯平丘之会的美事。
【经】公如晋,至河乃复。
【译文】
【经】鲁昭公到晋国去访问,到了黄河岸边却不得不回来。
【经】吴灭州来。
【译文】
【经】吴国灭亡了州来国。
十四年
【经】十有四年,春,意如至自晋。
【传】大夫执则致,致则名。意如恶,然而致,见君臣之礼也。
【译文】
【经】昭公十四年,春天,鲁大夫意如从晋国回来告祭祖庙。
【传】大夫被抓了回来就要告祭祖庙,告祭祖庙就要记载名字。意如的行为恶劣,虽然如此却还是记载了告祭祖庙,以表现国君与臣子间的礼仪。
【经】三月,曹伯滕卒[120]。
【注释】
[120]曹伯滕:曹国国君,姓姬,名滕,谥武,为曹武公。
【译文】
【经】三月,曹国国君姬滕去世。
【经】夏,四月。
【译文】
【经】夏天,四月。
【经】秋,葬曹武公。
【译文】
【经】秋天,安葬了曹武公。
【经】八月,莒子去疾卒[121]。
【注释】
[121]莒子去疾:莒国国君,姓己,名去疾,称莒著丘公。
【译文】
【经】八月,莒国国君己去疾去世。
【经】冬,莒杀其公子意恢[122]。
【传】言公子而不言大夫,莒无大夫也。莒无大夫而曰公子意恢,意恢贤也。曹、莒皆无大夫,其所以无大夫者,其义异也[123]。
【注释】
[122]莒杀其公子意恢:据《左传》,著丘公去世,其子莒郊公没有太悲伤,国人不满,欲立著丘公之弟庚舆,而莒国大夫“蒲余侯恶公子意恢而善于庚舆,郊公恶公子铎而善于意恢”,于是公子铎与蒲余侯谋划让蒲余侯杀公子意恢而自己放逐郊公,立庚舆为君。公子意恢,莒国公子。
[123]其义异也:指曹国、莒国如今都是弱小国家,没有天子命封的大夫的原因是不同的。曹国始封的国君叔振铎是周武王同母弟,是姬姓国,地位很高,后来逐渐被削弱了。莒国是己姓国,本来就是小国。
【译文】
【经】冬天,莒国杀害了他们的公子意恢。
【传】说“公子”而不说“大夫”,是因为莒国没有周天子命封的大夫。莒国没有大夫却说“公子意恢”,是因为意恢贤能。曹国、莒国都没有周天子命封的大夫,但他们没有命封的大夫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十五年
【经】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吴子夷末卒[124]。
【注释】
[124]吴子夷末:吴王名,又称吴王馀眛,公元前530年—前529年在位。
【译文】
【经】昭公十五年,春天,周王的正月,吴国国君夷末去世。
【经】二月,癸酉[125],有事于武宫[126]。籥入[127],叔弓卒[128],去乐卒事。
【传】君在祭乐之中,闻大夫之丧,则去乐卒事,礼也。君在祭乐之中,大夫有变,以闻,可乎?大夫,国体也[129],古之人重死,君命无所不通。
【注释】
[125]癸酉:当为该年二月的十五日。
[126]武宫:鲁武公之庙。
[127]籥(yuè):管乐器,形状如笛,可作舞具,此指籥舞。
[128]叔弓卒:鲁大夫叔弓去世。据《左传》,叔弓是主持祭祀时去世的。
[129]国体:国家的主体。
【译文】
【经】二月,癸酉(十五)日,在鲁武公之庙举行祭祀。籥舞进入的时候,大夫叔弓去世,停止奏乐终止祭祀。
【传】国君在祭祀奏乐的时候,听到了大夫去世的消息,就停止奏乐终止祭祀,符合礼制。国君在祭祀奏乐的时候,大夫去世,告诉国君,可以吗?大夫,是国家的栋梁,古人看重死,向国君的通报是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的。
【经】夏,蔡朝吴出奔郑[130]。
【注释】
[130]蔡朝吴出奔郑:据《左传》,由于楚国大夫费无极的挑拨,蔡人逐朝吴。朝吴,蔡国大夫。
【译文】
【经】夏天,蔡国大夫朝吴出逃投奔郑国。
【经】六月,丁巳[131],朔,日有食之。
【注释】
[131]丁巳:依后面“朔”字,“丁巳”当为该年六月的初一日,依历法推算,为公历公元前527年四月十八日的日环食。
【译文】
【经】六月,丁巳(初一)日,朔日,发生日食。
【经】秋,晋荀吴帅师伐鲜虞。
【译文】
【经】秋天,晋国大夫荀吴率军讨伐鲜虞。
【经】冬,公如晋[132]。
【注释】
[132]公如晋:据《左传》,鲁昭公如晋是因为平丘之会的缘故。此去是感谢晋国释放季孙意如。如晋,到晋国去。
【译文】
【经】冬天,鲁昭公到晋国去访问。
十六年
【经】十有六年,春,齐侯伐徐[133]。
【注释】
[133]齐侯:齐景公曹杵臼。
【译文】
【经】昭公十六年,春天,齐景公讨伐徐国。
【经】楚子诱戎蛮子杀之[134]。
【注释】
[134]楚子诱戎蛮子杀之:据《左传》,楚平王听到戎蛮发生动乱、蛮君没有信用,派然丹引诱戎蛮子而杀了他,不久以后又立了他的儿子,这是合乎礼的。戎蛮子,戎蛮国国君。戎蛮在今河南汝阳东南、临汝西南。
【译文】
【经】楚平王诱骗戎蛮国国君来杀害了他。
【经】夏,公至自晋。
【译文】
【经】夏天,鲁昭公从晋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秋,八月,己亥[135],晋侯夷卒[136]。
【注释】
[135]己亥:当为该年八月的二十日。
[136]晋侯夷:晋国国君,姓姬名夷,谥昭,为晋昭公,在位六年。
【译文】
【经】秋天,八月,己亥(二十)日,晋国国君姬夷去世。
【经】九月,大雩。
【译文】
【经】九月,举行大雩之祭。
【经】季孙意如如晋。
【译文】
【经】鲁执政大夫季孙意如到晋国去吊唁。
【经】冬,十月,葬晋昭公。
【译文】
【经】冬天,十月,安葬晋昭公。
十七年
【经】十有七年,春,小邾子来朝。
【译文】
【经】昭公十七年,春天,小邾国国君来鲁访问。
【经】夏,六月,甲戌[137],朔,日有食之。
【注释】
[137]甲戌:依历法推算,该年六月无日食,记误。
【译文】
【经】夏天,六月,甲戌日,朔日,发生日食。
【经】秋,郯子来朝[138]。
【注释】
[138]郯(tán)子:郯国国君,己姓,子爵,世系不详,不知此为哪一君。郯国为少皞(hào)后裔,故城在今山东郯城西南。
【译文】
【经】秋天,郯国国君来访问。
【经】八月,晋荀吴帅师灭陆浑戎[139]。
【注释】
[139]晋荀吴帅师灭陆浑戎:据《左传》,韩起梦见晋文公拉着荀吴而把陆浑交付给他,所以就派荀吴领兵灭陆浑戎。陆浑戎,居于陆浑的戎人,允姓,子爵,活动于伊、洛二水之间。
【译文】
【经】八月,晋国大夫荀吴率军灭亡了陆浑戎。
【经】冬,有星孛于大辰[140]。
【传】一有一亡曰有。于大辰者,滥于大辰也[141]。
【注释】
[140]孛(bèi):彗星光芒四射的样子。大辰:星宿名,指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
[141]滥:漫延。
【译文】
【经】冬天,有彗星扫过大辰。
【传】时有时无就叫做“有”。“于大辰”,就是彗星尾巴扫过大辰的意思。
【经】楚人及吴战于长岸[142]。
【传】两夷狄曰败,中国与夷狄亦曰败。楚人及吴战于长岸,进楚子[143],故曰战。
【注释】
[142]楚人及吴战于长岸:据《左传》,吴伐楚,楚先败吴于长岸,后吴公子姬光又率众败楚,双方互有胜负。长岸,楚地,在今安徽当涂境内。
[143]进:提升,提高。
【译文】
【经】楚国人和吴国在长岸交战。
【传】双方都是夷狄之国要说“败”,中原国家与夷狄也说“败”。楚国人和吴国在长岸交战,为了提高楚国国君的地位,所以说“战”。
十八年
【经】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须卒[144]。
【注释】
[144]曹伯须:曹国国君,姓姬,名须,曹武公姬滕之子,在位仅三年。谥平,即曹平公。
【译文】
【经】昭公十八年,春天,周王的三月,曹国国君姬须去世。
【经】夏,五月,壬午[145],宋、卫、陈、郑灾。
【传】其志,以同日也。其日,亦以同日也。或曰,人有谓郑子产曰[146]:“某日有灾。”子产曰:“天者神,子恶知之。”是人也,同日为四国灾也。
【注释】
[145]壬午:当为该年五月的十三日。
[146]子产:公孙侨,名侨,字子产,郑国执政大夫。
【译文】
【经】夏天,五月,壬午(十三)日,宋国国都、卫国国都、陈国国都、郑国国都发生火灾。
【传】经文记载这件事,因为同一天发生了。经文记载日期,也因为是同一天发生的。有种说法,有人对郑国的子产说:“某一天会有火灾。”子产说:“上天是神秘莫测的,你哪里知道。”这是人为的,同一天在四个国家的国都纵火。
【经】六月,邾人入鄅[147]。
【注释】
[147]鄅(yǔ):国名,妘(yún)姓,子爵,春秋末年地入鲁。国都启阳,在今山东临沂北。
【译文】
【经】六月,邾国人进入鄅国。
【经】秋,葬曹平公。
【译文】
【经】秋天,安葬曹平公。
【经】冬,许迁于白羽[148]。
【注释】
[148]许迁于白羽:据《左传》,楚国迁许是为了自身的战略安全,将许迁到白羽后把白羽更名为析。白羽,许地,在今河南西峡以西。
【译文】
【经】冬天,许国国都迁徙到白羽。
十九年
【经】十有九年,春,宋公伐邾[149]。
【注释】
[149]宋公伐邾:据《左传》,鄅国夫人是宋国向戌之女,邾伐鄅之后向宁(向戌之子)请求宋君发兵,于是“宋公伐邾,围虫。三月,取之。乃尽归鄅俘”。宋公,宋元公子佐。
【译文】
【经】昭公十九年,春天,宋元公讨伐邾国。
【经】夏,五月,戊辰[150],许世子止弑其君买[151]。
【传】日弑,正卒也[152]。正卒,则止不弑也。不弑而曰弑,责止也。止曰:“我与夫弑者,不立乎其位。”以与其弟虺[153]。哭泣[154],歠粥[155],嗌不容粒[156],未逾年而死,故君子即止自责而责之也。
【注释】
[150]戊辰:当为该年五月的初五日。
[151]许世子止弑其君买:据《左传》,许悼公生病,世子止送去药,许悼公喝了之后死亡,止出逃于晋。世子止,许国世子,姓姜,名止。买,许国国君,名买,谥悼,为许悼公。
[152]正卒:正常死亡。
[153]虺(huī):姜止之弟。
[154]哭泣:有声曰哭,无声曰泣。
[155]歠(chuò):饮,喝。(zhān):稠粥。粥:稀饭。
[156]嗌(yì)不容粒:这里是指哭泣过度而致咽喉伤痛,不能咽米。嗌,咽喉。粒,米粒,谷粒。
【译文】
【经】夏天,五月,戊辰(初五)日,许国太子姜止杀害了他的国君姜买。
【传】记载被杀害的日期,表明是正常死亡的。正常死亡的,那么止没有弑君。没有弑君而说弑君,是责备姜止。姜止说:“我和那杀害国君的人一样,不能继承君位。”把君位让给了他的弟弟姜虺。终日哭泣,只喝粥,咽喉里却容不下一粒米,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所以君子根据姜止的自责而责备他。
【经】己卯[157],地震。
【注释】
[157]己卯:当为该年五月的十六日。
【译文】
【经】己卯(五月十六)日,发生地震。
【经】秋,齐高发帅师伐莒[158]。
【注释】
[158]高发:齐国大夫。
【译文】
【经】秋天,齐国大夫高发率军讨伐莒国。
【经】冬,葬许悼公。
【传】日卒时葬,不使止为弑父也。曰,子既生,不免乎水火[159],母之罪也。羁贯成童[160],不就师傅[161],父之罪也。就师学问无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心志既通,而名誉不闻,友之罪也。名誉既闻,有司不举,有司之罪也。有司举之,王者不用,王者之过也。许世子不知尝药,累及许君也。
【注释】
[159]水火:泛指各种意外伤害。
[160]羁贯:儿童的发髻。
[161]就:依从,拜。
【译文】
【经】冬天,安葬许悼公。
【传】记载许悼公去世的日期和安葬的季节,是不让太子姜止成为杀害父亲的人。说,儿子已经出生,没有避免各种意外伤害,是母亲的罪过。留有发髻的儿童,不拜老师受教育,那是父亲的过错。从师学习求教不得方法要领,心意闭塞不通,那是自身的罪过。志向已能贯通大道,但名声却不显扬于世,这是朋友的罪过。好名声已经传扬出去,官吏不给举荐,是官吏的罪过。官吏举荐了,国君却不任用他,是国君的过错。许国世子不知道事先要为国君尝药,连累到了许国国君。
二十年
【经】二十年,春,王正月。
【译文】
【经】昭公二十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经】夏,曹公孙会自梦出奔宋[162]。
【传】自梦者,专乎梦也[163]。曹无大夫,其曰公孙,何也?言其以贵取之,而不以叛也。
【注释】
[162]公孙会:曹国大夫,曹宣公之孙。梦:曹地,在今山东菏泽。
[163]专:独占。
【译文】
【经】夏天,曹国的公孙会从梦地出逃投奔宋国。
【传】说从梦地,表明是他独占了梦地。曹国没有周天子命封的大夫,经文说公孙,为什么呢?就是说他是因为身份尊贵而得到的梦地,不是因为叛乱。
【经】秋,盗杀卫侯之兄辄[164]。
【传】盗,贱也。其曰兄,母兄也。目卫侯,卫侯累也[165]。然则何为不为君也[166]?曰,有天疾者[167],不得入乎宗庙。辄者何也?曰,两足不能相过[168],齐谓之綦,楚谓之踂[169],卫谓之辄。
【注释】
[164]盗杀卫侯之兄辄:据《左传》,公孟轻慢卫国司寇齐豹,又厌恶北宫喜和褚师圃,意欲除掉他俩。另有公子朝与其母通奸,因为害怕而欲作乱。于是齐豹、北宫喜、禇师圃、公子朝作乱。公孟被杀,卫灵公逃出国都。辄,卫灵公同母兄,字公孟。
[165]累:牵涉。指卫侯未能保护其兄,故对卫侯也有指责之意。
[166]然则:如此那么,表示连贯关系。这里是问既然姬辄是卫灵公母兄,为何没有继承君位?
[167]天疾:先天性的疾病。
[168]两足不能相过:两脚相互超过即是迈步走路。公孟之疾在于两足相并,不能跨步。过,超过,超越。
[169]楚谓之踂(niè):楚国的称呼是“踂”。
【译文】
【经】秋天,盗贼杀害了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哥哥姬辄。
【传】盗,就是作乱的人。经文说“兄”,表明是同母的哥哥。提到了“卫侯”,表明卫国国君卫灵公与此有牵涉。既然如此那么姬辄为什么不做国君呢?说,有先天疾病的人,不能进入宗庙。“辄”是什么意思?说,是两只脚不能相互超过,这在齐国叫做“綦”,楚国叫做“踂”,卫国叫做“辄”。
【经】冬,十月,宋华亥、向宁、华定出奔陈[170]。
【注释】
[170]宋华亥、向宁、华定出奔陈:据《左传》,宋元公与华氏、向氏有隙,华、向欲作乱,华亥诈病扣押来探望的群公子为人质,宋元公亦扣押华、向子弟为质。后来宋元公杀了人质,拉拢大司马华费遂,攻打华、向,华、向出奔。出奔陈,出逃投奔陈国。
【译文】
【经】冬天,十月,宋国大夫华亥、向宁、华定出逃投奔陈国。
【经】十有一月,辛卯[171],蔡侯庐卒[172]。
【注释】
[171]辛卯:当为该年十一月的初七日。
[172]蔡侯庐:蔡国国君,姓姬,名庐,谥平,为蔡平公,公元前530年—前522年在位。
【译文】
【经】十一月,辛卯(初七)日,蔡国国君姬庐去世。
二十一年
【经】二十有一年,春,王三月,葬蔡平公。
【译文】
【经】昭公二十一年,春天,周王的三月,安葬蔡平公。
【经】夏,晋侯使士鞅来聘[173]。
【注释】
[173]晋侯:指新即位的晋国国君晋顷公姬弃疾,晋昭公姬夷之子,侯爵,公元前525年—前512年在位。
【译文】
【经】夏天,晋国新君晋顷公派执政大夫士鞅作为使者来鲁访问。
【经】宋华亥、向宁、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叛[174]。
【传】自陈,陈有奉焉尔[175]。入者,内弗受也。其曰宋南里,宋之南鄙也。以者,不以者也。叛,直叛也。
【注释】
[174]宋华亥、向宁、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叛:据《左传》,大司马华费遂有三子华貙(chū)、华多僚、华登,华登在去年的动乱中奔吴,华貙与华多僚互相厌恶,多僚屡次在宋元公面前说貙的坏话,于是宋元公打算驱逐华貙,此事为华貙的下属张匄(gài)识破,于是华貙、张匄等杀多僚,劫持华费遂,召回逃亡的华氏、向氏之人,占据南里发动叛乱。南里,宋国都城内某里弄之名,在今河南商丘市区内。以,凭借,这里是指占据了南里,以南里为据点反叛。叛,背叛,反叛。
[175]奉:帮助。
【译文】
【经】宋国大夫华亥、向宁、华定从陈国进入宋国首都的南里并以之为据点发动叛乱。
【传】“自陈”,表明陈国对他们有帮助。“入”,表示当地人不接受。经文说“宋南里”,表明在宋都的南部边缘。“以”,表明不是应该“以”。“叛”,就是背叛的意思。
【经】秋,七月,壬午[176],朔,日有食之。
【注释】
[176]壬午:依后面“朔”字,当为该年七月的初一日。此指公元前521年六月十日的日全食。
【译文】
【经】秋天,七月,壬午(初一)日,朔日,发生日食。
【经】八月,乙亥[177],叔辄卒[178]。
【注释】
[177]乙亥:当为该年八月的二十五日。
[178]叔辄:鲁大夫,叔弓之子。
【译文】
【经】八月,乙亥(二十五)日,鲁大夫叔辄去世。
【经】冬,蔡侯东出奔楚[179]。
【传】东者,东国也。何为谓之东也?王父诱而杀焉[180],父执而用焉[181],奔,而又奔之。曰东,恶之而贬之也。
【注释】
[179]蔡侯东出奔楚:据《左传》,蔡平公去世,姬东国贿赂楚国权臣费无极,费无极于是助东国继承蔡国君位。蔡侯东,蔡国国君,姓姬名东国,蔡灵公之孙,蔡世子友之子,蔡平公之弟。《左传》作“蔡侯朱”,朱是蔡平公之子,蔡世子友之孙。
[180]王父:祖父,即蔡灵公。这里是指昭公十一年“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于申”之事。
[181]父执而用焉:这里是指昭公十一年“楚师灭蔡,执蔡世子友以归,用之”之事。父,父亲,即世子姬友。
【译文】
【经】冬天,蔡国国君东出逃投奔楚国。
【传】东,是东国。为什么把他叫做“东”呢?祖父被诱骗来杀害了,父亲被抓了用于祭祀,出逃,还出逃到仇国。称“东”,是厌恶他而贬低他。
【经】公如晋,至河乃复[182]。
【注释】
[182]至河乃复:据《左传》,昭公如晋,到达黄河边,晋国另有国事,所以辞谢了昭公。
【译文】
【经】鲁昭公到晋国去,到了黄河岸边又不得不回来。
二十二年
【经】二十有二年,春,齐侯伐莒。
【译文】
【经】昭公二十二年,春天,齐景公讨伐莒国。
【经】宋华亥、向宁、华定自宋南里出奔楚[183]。
【传】自宋南里者,专也。
【注释】
[183]宋华亥、向宁、华定自宋南里出奔楚:据《左传》,华、向以南里为据点叛乱之后,华登率吴师支援华氏,然而不敌宋军,被围困于南里,华登突围向楚国求援,楚师前来救援,坚决要求宋国放逐华、向,宋人从之,于是华、向奔楚。
【译文】
【经】宋国大夫华亥、向宁、华定从宋国的南里出逃到楚国。
【传】“自宋南里”,表明独占了南里。
【经】大蒐于昌间[184]。
【传】秋而曰蒐,此春也,其曰蒐何也?以蒐事也[185]。
【注释】
[184]蒐(sōu):军事检阅。昌间:鲁地,在今山东泗水附近。
[185]以蒐事:以打猎来练习武事。
【译文】
【经】在昌间举行军事大检阅。
【传】秋天打猎叫做蒐,这是春天,经文说“蒐”是为什么呢?用打猎来练习武事。
【经】夏,四月,乙丑[186],天王崩[187]。
【注释】
[186]乙丑:当为该年四月的十八日。
[187]天王:这里是周景王姬贵。
【译文】
【经】夏天,四月,乙丑(十八)日,周景王去世。
【经】六月,叔鞅如京师[188]。葬景王。
【注释】
[188]叔鞅:鲁大夫,叔弓之子。
【译文】
【经】六月,鲁大夫叔鞅到京师去。安葬周景王。
【经】王室乱[189]。
【传】乱之为言,事未有所成也。
【注释】
[189]王室乱:据《左传》,周景王欲立庶长子王子朝,刘献公和单穆公则拥护王子猛,周景王去世后不久刘献公去世,单穆公立其庶子为刘子,刘、单立王子猛为周王,王子朝则利用旧吏和百工中失去官职俸禄的人以及灵王、景王的族人作乱,欲争夺王位。双方交战,单子杀灵、景之族之八位王子,王子朝逃出王城到京地,王子猛党占据王城,两次讨伐京地均兵败而归,于是单子向晋国求援,带着王子猛离开王城,驻扎于皇地以示紧迫,晋出兵护送王子猛进入王城,又协助王师攻破京地。然王子猛去世,谥悼,为周悼王,刘、单又立其母弟王子匄(gài)为王,是为周敬王。乱,发生动乱。
【译文】
【经】周王室发生动乱。
【传】“乱”的意思,就是事情没有成功。
【经】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190]。
【传】以者,不以者也[191]。王猛[192],嫌也[193]。
【注释】
[190]皇:周地,在今河南巩义西南。
[191]不以者:这里是指不应该说臣下带着君王怎样怎样,显得地位高的受制于地位低的,不符合君臣地位的高下。
[192]王猛:即称“王猛”。
[193]嫌:篡位的嫌疑。《穀梁传》认为称“王猛”是表明猛有篡位之嫌,恐非,据傅隶朴《春秋三传比义》,不称“王”或“天王”而称“名”者,是因为即位不逾年。
【译文】
【经】刘子、单子带着周王猛住在皇地。
【传】“以”,表示不应该“以”的意思。称“王猛”,表明有篡位的嫌疑。
【经】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194]。
【传】以者,不以者也。入者,内弗受也。
【注释】
[194]王城: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城中西北。
【译文】
【经】秋天,刘子、单子带着王猛进入王城。
【传】“以”,就是不应“以”的意思。“入”,表明当地人不愿接受。
【经】冬,十月,王子猛卒。
【传】此不卒者也。其曰卒,失嫌也。
【译文】
【经】冬天,十月,王子猛去世。
【传】这是不应记载去世的。经文称“卒”,表明他没有篡位的嫌疑了。
【经】十有二月,癸酉[195],朔,日有食之。
【注释】
[195]癸酉:依后面“朔”字,当为该年十二月的初一。疑有误字,依历法推算,当为公元前52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日全食。
【译文】
【经】十二月,癸酉(初一)日,朔日,发生日食。
二十三年
【经】二十有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婼如晋[196]。
【注释】
[196]叔孙婼如晋:据《左传》,邾国军队要经过鲁国的武城而未有假道之礼,为鲁所击,诉于晋,晋偏袒邾国,来讨,叔孙婼(chuò)于是往晋国解释。如晋,到晋国去。
【译文】
【经】昭公二十三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大夫叔孙婼到晋国去释疑。
【经】癸丑[197],叔鞅卒[198]。
【注释】
[197]癸丑:当为该年正月的十二日。
[198]叔鞅:鲁国大夫,叔弓之子。
【译文】
【经】癸丑(正月十二)日,鲁大夫叔鞅去世。
【经】晋人执我行人叔孙婼。
【译文】
【经】晋国人扣押了我鲁国的使者叔孙婼。
【经】晋人围郊[199]。
【注释】
[199]郊:周邑,在今河南巩义附近。晋军协助单、刘讨伐王子朝。
【译文】
【经】晋国人包围了周都的郊地。
【经】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200]。
【注释】
[200]蔡侯东国:蔡国国君,姓姬,名东国,谥悼,为蔡悼公。
【译文】
【经】夏天,六月,蔡国国君姬东国在楚国去世。
【经】秋,七月,莒子庚舆来奔[201]。
【注释】
[201]莒子庚舆来奔:据《左传》,庚舆好铸剑,每铸新剑便以人试,国人以为患,且庚舆又打算叛齐,莒大夫乌存率国人将其驱逐,庚舆出奔鲁,齐人送莒郊公归莒。莒子庚舆,莒国国君,姓己,名庚舆。参见昭公十四年注。
【译文】
【经】秋天,七月,莒国国君己庚舆出逃来鲁国。
【经】戊辰[202],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甫[203]。胡子髡、沈子盈灭[204]。
【传】中国不言败,此其言败,何也?中国不败,胡子髡、沈子盈其灭乎?其言败,释其灭也。
【注释】
[202]戊辰:当为该年七月的二十九日。
[203]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甫:据《左传》,吴攻州来,楚出兵救援,吴公子光认为楚军联盟并不稳固,于是建议先击溃胡、沈、陈等小国军队。鸡甫之战依公子姬光之计作战,击溃了楚军。鸡甫,楚地,在今河南固始东南。
[204]灭:死亡。
【译文】
【经】戊辰(七月二十九)日,吴国在鸡甫打败了顿国、胡国、沈国、蔡国、陈国、许国的军队。胡国国君髡、沈国国君盈被杀死。
【传】对中原国家不说“败”,这里经文说了“败”,为什么呢?中原国家不被打败,胡国国君髡、沈国国君盈会被杀吗?经文说“败”,是为了解释他们的被杀。
【经】获陈夏齧[205]。
【传】获者[206],非与之辞也,上下之称也[207]。
【注释】
[205]夏齧(niè):陈国大夫,字悼子。
[206]获:得到。对于大夫,不论是生擒还是得到其尸体,都称“获”。
[207]上下之称:对国君和臣子用不同的说法。
【译文】
【经】俘获了陈国大夫夏齧。
【传】“获”,是表示不赞同的说法,是对国君和臣子用不同的说法。
【经】天王居于狄泉[208]。
【传】始王也。其曰天王,因其居而王之也[209]。
【注释】
[208]天王居于狄泉:此时王子朝在尹氏的帮助下进入王城,敬王避之,在此期间尹氏屡败敬王党。天王,周敬王。狄泉,水名,在今河南洛阳城中,彼时在洛邑之外。
[209]因:凭借,依据。这里表示称王的地点。王:称王,指举行正式的即位仪式。
【译文】
【经】周天子周敬王居住在狄泉。
【传】开始称“王”。经文称“天王”,就在他所处的地方称王的。
【经】尹氏立王子朝[210]。
【传】立者,不宜立者也。朝之不名[211],何也?别嫌乎尹氏之朝也。
【注释】
[210]尹氏:尹圉(yǔ),周大夫,封在尹地,称尹文公。
[211]不名:指不直称朝的名,而称“王子朝”。
【译文】
【经】周大夫尹氏立王子朝为王。
【传】“立”,表示不应该“立”。不直称姬朝的名,为什么呢?是为了避免将姬朝误解为尹氏子孙的嫌疑。
【经】八月,乙未[212],地震。
【注释】
[212]乙未:当为该年八月的二十六日。
【译文】
【经】八月,乙未(二十六)日,发生地震。
【经】冬,公如晋,至河,公有疾,乃复。
【传】疾不志,此其志,何也?释不得入乎晋也。
【译文】
【经】冬天,鲁昭公到晋国去,到了黄河岸边,昭公生病了,不得不回来。
【传】生病是不予记载的,这里记载了,为什么呢?是为了解释不能进入晋国的原因。
二十四年
【经】二十有四年,春,王二月,丙戌[213],仲孙玃卒[214]。
【注释】
[213]丙戌:当为该年二月的二十五日。
[214]仲孙貜(jué):鲁国大夫,仲孙氏宗主,谥僖,称孟僖子。
【译文】
【经】昭公二十四年,春天,周王的二月,丙戌(二十五)日,鲁大夫仲孙貜去世。
【经】婼至自晋。
【传】大夫执则致,致则挈,由上致之也。
【译文】
【经】叔孙婼从晋国回来告祭祖庙。
【传】大夫被抓了之后回国就要告祭祖庙,告祭祖庙就要提他的名,由国君来告祭祖庙。
【经】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215]。
【注释】
[215]乙未,朔,日有食之:乙未,依后面“朔”字知为该年五月初一日。依历法推算当为公元前518年四月九日的日环食。
【译文】
【经】夏天,五月,乙未(初一)日,朔日,发生日食。
【经】秋,八月,大雩。
【译文】
【经】秋天,八月,举行大雩之祭。
【经】丁酉[216],杞伯郁厘卒[217]。
【注释】
[216]丁酉:当为该年九月初五日。经文有日无月。
[217]杞伯郁厘:杞国国君,姓姒,名郁厘,一名郁,谥平,为杞平公。
【译文】
【经】丁酉(九月初五)日,杞国国君姒郁厘去世。
【经】冬,吴灭巢[218]。
【注释】
[218]吴灭巢:据《左传》:“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
【译文】
【经】冬天,吴国灭亡巢国。
【经】葬杞平公。
【译文】
【经】安葬了杞平公。
二十五年
【经】二十有五年,春,叔孙婼如宋。
【译文】
【经】昭公二十五年,春天,鲁大夫叔孙婼到宋国去。
【经】夏,叔倪会晋赵鞅、宋乐大心、卫北宫喜、郑游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黄父[219]。
【注释】
[219]叔倪:鲁大夫,叔辄之子。其他几人则分别是各自所在诸侯国家的大夫。黄父:晋地。又称黑壤,在今山西翼城东北。
【译文】
【经】夏天,鲁大夫叔倪和晋国大夫赵鞅、宋国大夫乐大心、卫国大夫北宫喜、郑国大夫游吉、曹国人、邾国人、滕国人、薛国人、小邾国人在黄父会面。
【经】有鹆来巢[220]。
【传】一有一亡曰有。来者,来中国也[221]。鹆穴者而曰巢,或曰,增之也。
【注释】
[220]鹆(qúyù):鸟名,八哥。巢:筑巢。
[221]中国:国中,指鲁国。
【译文】
【经】有鹆来筑巢。
【传】有时有有时无叫做“有”。“来”,就是来鲁国的意思。鹆是穴居的却说它筑巢,有人说,这是妄加的。
【经】秋,七月,上辛[222],大雩。季辛[223],又雩。
【传】季者,有中之辞也。又,有继之辞也。
【注释】
[222]上辛:古时采取干支记日,每月必有三个“辛某”日,称第一个辛日为上辛日,第二个为次辛日或中辛日,第三个为下辛日或季辛日。此“上辛”即辛卯,为该年七月的初三日。
[223]季辛:即辛亥,为同月的二十三日。
【译文】
【经】秋天,七月,上辛(初三)日,举行了大雩之祭。季辛(二十三)日,又举行雩祭。
【传】“季”,就是表示有中辛日的说法。“又”,就是表示又发生了的说法。
【经】九月,乙亥[224],公孙于齐[225]。
【传】孙之为言犹孙也,讳奔也。
【注释】
[224]乙亥:当为该年九月的十二日。
[225]孙:同“逊”,流亡。据《左传》,鲁国大夫有怨恨季孙意如者鼓动鲁昭公攻打季氏,昭公听信,攻打季氏,叔孙氏和孟氏都救援季氏,昭公不敌,被迫流亡。
【译文】
【经】九月,乙亥(十二)日,鲁昭公流亡到齐国。
【传】“孙”就相当于流亡,是避讳说出逃。
【经】次于阳州[226]。
【传】次,止也。
【注释】
[226]阳州:齐地,在今山东东平北。
【译文】
【经】鲁昭公驻扎在阳州。
【传】“次”,就是临时停留的意思。
【经】齐侯唁公于野井[227]。
【传】吊失国曰唁,唁公不得入于鲁也。
【注释】
[227]齐侯:齐景公。唁:慰问。野井:齐地,在今山东齐河东南,济水东。
【译文】
【经】齐国国君在野井慰问鲁昭公。
【传】慰问失去政权叫“唁”,是慰问鲁昭公不能进入鲁国。
【经】冬,十月,戊辰[228],叔孙婼卒[229]。
【注释】
[228]戊辰:当为该年十月的十一日。
[229]叔孙婼(chuò):鲁国大夫,叔孙氏宗主,叔孙豹之庶子,谥昭,称叔孙昭子。
【译文】
【经】冬天,十月,戊辰(十一)日,鲁大夫叔孙婼去世。
【经】十有一月,己亥[230],宋公佐卒于曲棘[231]。
【传】邡公也[232]。
【注释】
[230]己亥:当为该年十一月的十三日。
[231]宋公佐:宋国国君,姓子,名佐,谥元,即宋元公。曲棘:宋地。在今河南兰考东南。
[232]邡(fǎng)公:据《左传》,宋公因为昭公出逃的事而欲往晋国为之谋划,途中卒于曲棘。邡,谋划。
【译文】
【经】十一月,己亥(十三)日,宋国国君佐在曲棘去世。
【传】宋元公是为了替鲁昭公谋划。
【经】十有二月,齐侯取郓[233]。
【传】取,易辞也。内不言取,以其为公取之,故易言之也。
【注释】
[233]郓(yùn):西郓,鲁地,在今山东郓城东。
【译文】
【经】十二月,齐国国君齐景公攻取郓地。
【传】“取”,表示容易的说法。取得鲁国的地方不说“取”,因为他是为鲁昭公攻取的,所以说他很容易就攻取了。
二十六年
【经】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宋元公。
【译文】
【经】昭公二十六年,春天,周王的正月,安葬了宋元公。
【经】三月,公至自齐,居于郓。
【传】公次于阳州,其曰至自齐[234],何也?以齐侯之见公,可以言至自齐也。居于郓者,公在外也。至自齐,道义不外公也[235]。
【注释】
[234]至自齐:从齐地回来。这里的意思是说应该说“公至自阳州”。
[235]不外公:指从道德礼仪上仍旧像鲁昭公尚未流亡时那样待他,并不疏远之。
【译文】
【经】三月,鲁昭公从齐国回来,居住在鲁国郓地。
【传】鲁昭公驻扎在阳州,经文说从齐国回来,为什么呢?因为齐国国君会见了鲁昭公,可以据此说从齐国回来。说“居于郓”,是表明昭公在国都之外。说“至自齐”,表明从道德礼仪上不能排斥昭公。
【经】夏,公围成[236]。
【传】非国不言围,所以言围者,以大公也。
【注释】
[236]成:鲁地,一作郕,在今山东宁阳东北,为蒙氏封邑。
【译文】
【经】夏天,鲁昭公包围成地。
【传】不是国家不说“围”,之所以说“围”,是尊崇鲁昭公。
【经】秋,公会齐侯、莒子、邾子、杞伯盟于鄟陵[237]。
【注释】
[237]莒子:指新即位的莒国国君莒郊公己狂,子爵,公元前518年—前481年在位。杞伯:指新即位的杞国国君杞悼公姒成,杞平公之子,伯爵,公元前517年—前506年在位。鄟(zhuān)陵:或为齐地,今在何处不详。据《左传》:“盟于鄟陵,谋纳公也。”
【译文】
【经】秋天,鲁昭公和齐国国君齐景公、莒国国君莒郊公、邾国国君邾庄公、杞国国君杞悼公在鄟陵会面,缔结盟约。
【经】公至自会,居于郓。
【传】公在外也。至自会,道义不外公也。
【译文】
【经】鲁昭公从会盟地回来,居住在郓地。
【传】鲁昭公在国都之外。说“至自会”,表明从道德礼仪上不能排斥昭公。
【经】九月,庚申[238],楚子居卒[239]。
【注释】
[238]庚申:当为该年九月的初九日。
[239]楚子居:楚国国君,姓芈(mǐ),熊氏,名居,谥平,为楚平王。
【译文】
【经】九月,庚申(初九)日,楚国国君熊居去世。
【经】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240]。
【传】周,有入无出也[241]。
【注释】
[240]成周: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部。据《左传》:“晋知跞、赵鞅帅师纳王。”
[241]有入无出:周可以言“入”,不可以言“出”。由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无外”,所以不言“出”。
【译文】
【经】冬天,十月,天王周敬王进入成周。
【传】对于周,只能说“入”,不能说“出”。
【经】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
【传】远矣,非也。奔,直奔也[242]。
【注释】
[242]直:径直,直接。
【译文】
【经】周大夫尹氏、召伯、毛伯带着王子朝投奔楚国。
【传】逃得太远了,是在指责他们。“奔”,表示是径直逃跑了。
二十七年
【经】二十有七年,春,公如齐。
【译文】
【经】昭公二十七年,春天,鲁昭公到齐国去。
【经】公至自齐,居于郓。
【传】公在外也。
【译文】
【经】鲁昭公从齐国回来,居住在郓地。
【传】鲁昭公在国都之外。
【经】夏,四月,吴弑其君僚[243]。
【注释】
[243]吴弑其君僚:据《左传》,吴王打算趁楚有丧进攻楚国,公子姬光认为吴军在外,是刺杀吴王僚的机会,于是宴请吴王,派专诸行刺,专诸以剑藏鱼腹中,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姬光自立为吴王,是为中兴之主吴王阖闾。僚,吴王僚。
【译文】
【经】夏天,四月,吴国杀害了他们的国君僚。
【经】楚杀其大夫郄宛[244]。
【注释】
[244]楚杀其大夫郄(xì)宛:据《左传》,郗宛为人直而和,为国人所悦,遭费无极与鄢将师陷害,自杀,其族尽灭。郄宛,楚大夫。
【译文】
【经】楚国杀了他们的大夫郄宛。
【经】秋,晋士鞅、宋乐祁犁、卫北宫喜、曹人、邾人、滕人会于扈[245]。
【注释】
[245]会于扈(hù):据《左传》,此次会盟一是安排戍守成周,一是商议送鲁昭公回国,晋大夫士鞅收受了季氏的贿赂,不主张送昭公回国。扈,郑地名,在今河南原阳西。
【译文】
【经】秋天,晋国大夫士鞅、宋国大夫乐祁犁、卫国大夫北宫喜、曹国人、邾国人、滕国人在扈会面。
【经】冬,十月,曹伯午卒[246]。
【注释】
[246]曹伯午:曹国国君,姓姬,名午,伯爵,谥悼,为曹悼公。
【译文】
【经】冬天,十月,曹国国君姬午去世。
【经】邾快来奔[247]。
【注释】
[247]邾快:邾国大夫,名快。
【译文】
【经】邾国大夫快出逃来鲁国。
【经】公如齐。
【译文】
【经】鲁昭公到齐国去。
【经】公至自齐,居于郓。
【译文】
【经】昭公从齐国回来,居住在郓地。
二十八年
【经】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葬曹悼公。
【译文】
【经】昭公二十八年,春天,周王的三月,安葬了曹悼公。
【经】公如晋,次于乾侯[248]。
【传】公在外也。
【注释】
[248]乾侯:晋地,在今河北磁县。
【译文】
【经】鲁昭公到晋国去,驻扎在乾侯。
【传】昭公在国都之外。
【经】夏,四月,丙戌[249],郑伯宁卒[250]。
【注释】
[249]丙戌:当为该年四月的十四日。
[250]郑伯宁:郑国国君,姓姬,名宁,伯爵,谥定,为郑定公。
【译文】
【经】夏天,四月,丙戌(十四)日,郑国国君姬宁去世。
【经】六月,葬郑定公。
【译文】
【经】六月,安葬了郑定公。
【经】秋,七月,癸巳[251],滕子宁卒[252]。
【注释】
[251]癸巳:当为该年七月的二十三日。
[252]滕子宁:滕国国君,姓姬,名宁,子爵,谥悼,为滕悼公。
【译文】
【经】秋天,七月,癸巳(二十三)日,滕国国君姬宁去世。
【经】冬,葬滕悼公。
【译文】
【经】冬天,安葬了滕悼公。
二十九年
【经】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于郓。
【译文】
【经】昭公二十九年,春天,鲁昭公从晋地乾侯回来,居住在郓地。
【经】齐侯使高张来唁公[253]。
【传】唁公不得入于鲁也。
【注释】
[253]高张:齐国大夫。
【译文】
【经】齐景公派大夫高张来慰问鲁昭公。
【传】慰问鲁昭公不能够进入鲁国。
【经】公如晋,次于乾侯。
【译文】
【经】鲁昭公到晋国去,驻扎在乾侯。
【经】夏,四月,庚子[254],叔倪卒[255]。
【传】季孙意如曰:“叔倪无病而死,此皆无公也,是天命也,非我罪也。”
【注释】
[254]庚子:当为该年四月的初五日。
[255]叔倪:鲁国大夫,叔辄之子。
【译文】
【经】夏天,四月,庚子(初五)日,鲁大夫叔倪去世。
【传】季孙意如说:“叔倪没有生病而去世了,这都是因为没有昭公,这是上天的旨意,不是我的罪过。”
【经】秋,七月。
【译文】
【经】秋天,七月。
【经】冬,十月,郓溃[256]。
【传】溃之为言上下不相得也。上下不相得则恶矣,亦讥公也。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注释】
[256]郓溃:据《公羊传》,昭公使民筑郓邑外城而溃。溃,溃散。
【译文】
【经】冬天,十月,郓地人溃散。
【传】“溃”的意思是说国君和百姓心意不相投合。国君和百姓心意不相投合就令人厌恶,也是在讽刺鲁昭公。鲁昭公出逃,百姓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三十年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257]。
【传】中国不存公[258],存公[259],故也。
【注释】
[257]乾侯:晋地。在今河北磁县。
[258]中国:国中,指鲁国。
[259]存公:指记载昭公所在,亦有怜悯昭公之意。如果昭公在国内,则不会这样记载,这样记载了,表明有变故。
【译文】
【经】昭公三十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昭公在乾侯。
【传】鲁国容不下昭公,记载昭公的所在,表明是有变故。
【经】夏,六月,庚辰[260],晋侯去疾卒[261]。
【注释】
[260]庚辰:当为该年六月的二十二日。
[261]晋侯去疾:晋国国君,姓姬,名去疾,侯爵,谥顷,为晋顷公。
【译文】
【经】夏天,六月,庚辰(二十二)日,晋国国君姬去疾去世。
【经】秋,八月,葬晋顷公。
【译文】
【经】秋天,八月,安葬晋顷公。
【经】冬,十有二月,吴灭徐[262]。徐子章羽奔楚。
【注释】
[262]吴灭徐:据《左传》,阖闾弑君自立之后,公子掩余奔徐,公子烛庸奔钟吾,阖闾命徐执掩余、钟吾执烛庸,然而二位公子逃到了楚国,楚国厚待二位公子以与吴为敌,阖闾一怒之下执钟吾国君,灭徐。
【译文】
【经】冬天,十二月,吴国灭亡徐国。徐国国君章羽投奔楚国。
三十一年
【经】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译文】
【经】昭公三十一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昭公在晋地乾侯。
【经】季孙意如会晋荀栎于适历[263]。
【注释】
[263]季孙意如会晋荀栎(lì)于适历:据《左传》,晋国新君即位,欲出兵送昭公回鲁,晋大夫士鞅献策说可先召季孙意如来晋,若意如不来,则有出兵的借口了。又私下告诉意如不要拒绝召见。实际是阻碍了出兵。于是季孙意如到晋国去商议迎回鲁昭公之事。荀栎,晋国大夫。适历,晋地,今在何处不详。
【译文】
【经】鲁执政大夫季孙意如和晋国大夫荀栎在适历会面。
【经】夏,四月,丁巳[264],薛伯谷卒[265]。
【注释】
[264]丁巳:当为该年四月的初三日。
[265]薛伯谷:薛国国君,姓任,名谷,伯爵,谥献,为薛献公。
【译文】
【经】夏天,四月,丁巳(初三)日,薛国国君任谷去世。
【经】晋侯使荀栎唁公于乾侯[266]。
【传】唁公不得入于鲁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意如也。”
【注释】
[266]晋侯使荀栎唁公于乾侯:据《左传》,荀栎是去劝说鲁昭公回国的,昭公意欲回国,却要求晋国先驱逐季孙意如,遂未成行。后来子家子又为鲁昭公献回国之计,却又为随从昭公之众人阻挠。亦未能回国。晋侯,此时为晋定公姬午,侯爵,公元前511年—前475年在位。唁公,慰问鲁昭公。
【译文】
【经】晋国国君晋定公派大夫荀栎在乾侯慰问鲁昭公。
【传】慰问鲁昭公不能够进入鲁国,说:“已经为您说过话了,不同意让您回国的是季孙意如。”
【经】秋,葬薛献公。
【译文】
【经】秋天,安葬薛献公。
【经】冬,黑肱以滥来奔[267]。
【传】其不言邾黑肱,何也?别乎邾也[268]。其不言滥子[269],何也?非天子所封也。来奔,内不言叛也。
【注释】
[267]黑肱(gōng):邾国大夫,分封在滥邑。滥:邾国邑名,在今山东枣庄和其下属县级市滕州之间。
[268]别:区别。《穀梁传》认为黑肱封于滥,就相当于邾国之外另立一国了。
[269]滥子:滥国国君。子为爵位。
【译文】
【经】冬天,黑肱带着滥地逃来投奔鲁国。
【传】经文不说邾国的黑肱,为什么呢?为了与邾国区别开来。经文不说“滥子”,为什么呢?不是周天子命封的。说“来奔”,是对叛逃来鲁国的人不说“叛”。
【经】十有二月,辛亥[270],朔,日有食之。
【注释】
[270]辛亥,朔,日有食之:辛亥,依后面“朔”字,此当为该年十二月的初一日。指公元前511年十一月十四日的日全食。
【译文】
【经】十二月,辛亥(初一)日,朔日,发生日食。
三十二年
【经】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271],取阚[272]。
【注释】
[271]乾侯:晋地。在今河北磁县境内。
[272]阚(kàn):鲁地。在今山东汶上西南。
【译文】
【经】昭公三十二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昭公在晋地乾侯,占取了阚地。
【经】夏,吴伐越。
【译文】
【经】夏天,吴国讨伐越国。
【经】秋,七月。
【译文】
【经】秋天,七月。
【经】冬,仲孙何忌会晋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卫大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邾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城成周[273]。
【传】天子微,诸侯不享觐[274]。天子之在者,惟祭与号。故诸侯之大夫相帅以城之[275],此变之正也。
【注释】
[273]仲孙何忌:鲁大夫,孟氏宗主,称孟懿子。
[274]享:进献。觐(jìn):朝见。
[275]相帅:相继,一个接一个。
【译文】
【经】冬天,鲁大夫仲孙何忌会同晋国大夫韩不信、齐国大夫高张、宋国大夫仲几、卫国大夫大叔申、郑国大夫参、曹国人、莒国人、邾国人、薛国人、杞国人、小邾国人修筑成周的城墙。
【传】天子势微,诸侯不进献和朝见了。天子仅剩的,只有祭祀宗庙的权力和名号了。所以诸侯的大夫们相继来修筑城墙,这是符合礼制的变通。
【经】十有二月,己未[276],公薨于乾侯[277]。
【注释】
[276]己未:当为该年十二月的十四日。
[277]公薨于乾侯:据《左传》,鲁昭公是病逝的。
【译文】
【经】十二月,己未(十四)日,鲁昭公在乾侯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