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鲁襄公(公元前575年—前542年在世,公元前572年—前542年在位),姬姓,名午,鲁国第二十二代国君,鲁成公之子,生母为鲁成公妾定姒,在鲁成公去世后即位为国君。

鲁襄公在位期间,“三桓”轮流执政,襄公无实权,襄公十一年,鲁建立三军,三桓各掌一军,公室权力被进一步瓜分。

国际形势上,晋国在晋楚争霸中占据上风,然连年争霸对各国都是沉重的负担,于是在襄公二十七年,各国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之会,晋楚暂时讲和。

此外,在襄公二十一年(一说二十二年),孔子出生。

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传】继正即位,正也。

【译文】

【经】襄公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襄公即位。

【传】继承寿终正寝的国君的君位,合于正道。

【经】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卫宁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1],围宋彭城。

【传】系彭城于宋者[2],不与鱼石[3],正也。

【注释】

[1]“仲孙蔑”句:仲孙蔑,即孟献子,执政大臣。栾黡(yǎn),晋国大臣,将军。以下数人皆本国同样身份。

[2]系:依附。

[3]不与鱼石:指去年楚国夺取了彭城,重新封予鱼石。

【译文】

【经】鲁大夫仲孙蔑会合晋国的栾黡、宋国的华元、卫国的宁殖、曹国人、莒国人、邾国人、滕国人、薛国人,围攻宋国的彭城。

【传】把彭城依附于宋国,不将彭城给予宋之叛臣鱼石,是符合正道的。

【经】夏,晋韩厥[4]帅师伐郑。

【注释】

[4]韩厥:即韩献子,晋国卿大夫,晋悼公时执政大臣兼中军元帅。

【译文】

【经】夏天,晋大夫韩厥率军讨伐郑国。

【经】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于鄫[5]。

【注释】

[5]鄫(céng):郑地,在今河南柘城北睢县东南。

【译文】

【经】鲁大夫仲孙蔑同齐国的崔杼、曹国人、邾国人、杞国人会合,驻扎在鄫地。

【经】秋,楚公子壬夫帅师侵宋[6]。

【注释】

[6]楚公子壬夫帅师侵宋:据《左传》,楚侵宋是为了救郑。壬夫,楚国令尹大夫,字子辛,楚穆王之子。

【译文】

【经】秋天,楚国公子壬夫率军入侵宋国。

【经】九月,辛酉[7],天王崩[8]。

【注释】

[7]辛酉:当为该年九月的十五日。

[8]天王:周天子,这里指周简王姬夷,公元前586年—前572年在位。

【译文】

【经】九月,辛酉(十五)日,周天子去世。

【经】邾子来朝[9]。

【注释】

[9]邾子来朝:邾子来朝与后文卫、晋大夫来聘,都是因为襄公即位而来,对鲁国而言,相对小的国家来访称“朝”,相对大的国家来访称“聘”。来朝,来访问。

【译文】

【经】邾国国君来访问。

【经】冬,卫侯使公孙剽来聘[10]。

【注释】

[10]卫侯:卫献公姬衎(kàn),侯爵,故称。公孙剽:卫国大夫,卫穆公之孙,卫定公之弟子叔黑背之子。

【译文】

【经】冬天,卫献公派公孙剽作为使者来访问。

【经】晋侯使荀罃来聘[11]。

【注释】

[11]晋侯:指晋悼公姬周子,侯爵,故称。荀罃(yīng):晋国大夫,迎立悼公为国君的心腹大臣。

【译文】

【经】晋悼公派荀罃作为使者来鲁访问。

二年

【经】二年,春,王正月,葬简王。

【译文】

【经】襄公二年,春天,周王的正月,安葬周简王。

【经】郑师伐宋[12]。

【注释】

[12]伐宋:据《左传》:“郑师侵宋,楚令也。”

【译文】

【经】郑国军队讨伐宋国。

【经】夏,五月,庚寅[13],夫人姜氏薨[14]。

【注释】

[13]庚寅:当为该年五月的十八日。

[14]夫人姜氏:指鲁成公夫人。薨(hōng):周代诸侯死亡的称呼。诸侯夫人称小君,故与诸侯死亡同称。

【译文】

【经】夏天,五月,庚寅(十八)日,鲁成公夫人姜氏去世。

【经】六月,庚辰[15],郑伯睔卒[16]。

【注释】

[15]庚辰:据历法推算,庚辰距庚寅五十日,杜注定为七月九日,当是,经文所记或不确。

[16]郑伯睔(gùn):郑国国君,名睔,谥成,为郑成公,公元前584年—前571年在位。

【译文】

【经】六月,庚辰(七月九)日,郑国国君睔去世。

【经】晋师、宋师、卫宁殖侵郑[17]。

【传】其曰卫宁殖,如是而称于前事也[18]。

【注释】

[17]宁殖:卫国大夫。

[18]称于前事:指成公二年,卫侯去世时,郑国曾伐丧,此时卫国报复。此说或不妥。从成公二年至此,成公四年郑襄公姬坚卒、成公六年郑悼公姬费卒,都没有伐丧,此时专门伐丧,于理不合,此处对晋、宋称师,对卫称宁殖大约是因为晋、宋帅师者名位不高,而宁殖是卫卿。称,适合,对等。

【译文】

【经】晋国军队、宋国军队、卫国的宁殖入侵郑国。

【传】经文说“卫宁殖”,像这样就对应于之前的事情了。

【经】秋,七月,仲孙蔑会晋荀罃、宋华元、卫孙林父、曹人、邾人于戚[19]。

【注释】

[19]“仲孙蔑会”句:据《左传》,这次会盟,齐国及其属国滕、薛、小邾都未与会,晋国不满,仲孙蔑提出了筑虎牢的办法,一则可以逼郑国服晋,一则可以考验齐国是否背盟。戚,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市区。

【译文】

【经】秋天,七月,鲁大夫仲孙蔑和晋国的荀罃、宋国的华元、卫国的孙林父、曹国人、邾国人在戚地会面。

【经】己丑[20],葬我小君齐姜。

【注释】

[20]己丑:当为该年七月的十八日。

【译文】

【经】己丑(七月十八)日,安葬了我鲁君的夫人齐姜。

【经】叔孙豹如宋[21]。

【注释】

[21]叔孙豹:鲁国大夫叔孙得臣之子,叔孙侨如之弟,叔孙侨如出奔之后被立为家族继承人。据《左传》,叔孙豹此次到宋国去是通报襄公即位的消息。

【译文】

【经】鲁大夫叔孙豹到宋国去。

【经】冬,仲孙蔑会晋荀罃、齐崔杼、宋华元、卫孙林父、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戚[22],遂城虎牢[23]。

【传】若言中国焉[24],内郑也[25]。

【注释】

[22]仲孙蔑、荀罃(yīng)、华元、孙林父:依次为鲁国、晋国、宋国、卫国执政大臣。

[23]虎牢:郑邑,在今河南荥阳西。

[24]中国:国中。

[25]内郑:接纳郑国。据《左传》,诸侯城虎牢之后,郑国求和,说“内政”就是表示晋国将郑国当做自己阵营的国家。

【译文】

【经】冬天,鲁大夫仲孙蔑和晋国的荀罃、齐国的崔杼、宋国的华元、卫国的孙林父、曹国人、邾国人、滕国人、薛国人、小邾国人在戚地会面,接着修筑虎牢的城墙。

【传】就像说在国中筑城一样,这是把郑国当做自己的国家。

【经】楚杀其大夫公子申[26]。

【注释】

[26]公子申:楚国大夫,时任右司马,据《左传》,多受小国贿赂,威逼子重、子辛,遂为楚人所杀。

【译文】

【经】楚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公子申。

三年

【经】三年,春,楚公子婴齐帅师伐吴[27]。

【注释】

[27]婴齐:芈婴齐,字子重,以字行。其为楚穆王之子,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之弟,此时任楚国令尹。

【译文】

【经】襄公三年,春天,楚国的公子婴齐率军讨伐吴国。

【经】公如晋[28]。

【注释】

[28]据《左传》,这是鲁襄公即位后首次朝见晋国。

【译文】

【经】鲁襄公到晋国去。

【经】夏,四月,壬戌[29],公及晋侯盟于长樗[30]。

【注释】

[29]壬戌(xū):当为该年四月的二十五日。

[30]盟:当时鲁襄公年仅六岁,其与晋悼公所订盟约当权臣所为。长樗(chū):樗,晋国地名,今在何处不详,或在晋国国都郊外。

【译文】

【经】夏天,四月,壬戌(二十五)日,鲁襄公和晋悼公在长樗缔结盟约。

【经】公至自晋。

【译文】

【经】鲁襄公从晋国回国告祭祖庙。

【经】六月,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郑伯、莒子、邾子、齐世子光[31]。己未[32],同盟于鸡泽[33]。

【传】同者,有同也,同外楚也。

【注释】

[31]单子:单国(王畿内姬姓封国)国君单顷公,伯爵,惯称单伯,此时改称单子。晋侯:晋国国君晋悼公姬周子,侯爵,时为霸主,公元前573年—前558年在位。宋公:宋国国君宋平公子成,公爵,公元前575年—前532年在位。卫侯:卫国国君卫献公姬衎(kàn),侯爵,公元前576年—前559年、公元前546年—前544年在位。郑伯:新即位的郑国国君郑僖公姬髡(kūn)顽。莒(jǔ)子:莒国国君莒犁比公己密州,子爵,公元前577年—前543年在位。邾子:邾国国君邾宣公曹牼(kēng),子爵,公元前572年—前556年在位。齐世子光:齐国国君齐灵公姜环之子,即后来的齐庄公,公元前553年—前548年在位,此次是代父出国结盟。

[32]己未:当为该年六月的二十三日。

[33]鸡泽:卫地,在今河北邯郸东北。

【译文】

【经】六月,鲁襄公和单顷公、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郑僖公、莒犁比公、邾宣公、齐国的世子姜光会面。己未(二十三)日,在鸡泽缔结盟约。

【传】同,是有相同之处的意思,共同排斥楚国。

【经】陈侯使袁侨如会[34]。

【传】如会,外乎会也。于会受命也。

【注释】

[34]陈侯:陈成公妫(guī)午,侯爵,公元前598年—前569年在位。袁侨:陈国大夫,袁涂涛四世孙。如会:到会而未参加会盟。

【译文】

【经】陈成公派袁侨作为使者到会。

【传】“如会”,就是在会盟之外。只是在会上接受盟约。

【经】戊寅[35],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

【传】及以及[36],与之也。诸侯以为可与则与之,不可与则释之[37]。诸侯盟,又大夫相与私盟,是大夫张也[38]。故鸡泽之会,诸侯始失正矣[39],大夫执国权。曰袁侨,异之也[40]。

【注释】

[35]戊(wù)寅:该年六月无戊寅,疑有误字。

[36]以:表示并列关系,并且,和。这里表示说了两个“及”。

[37]释:放下,抛开。

[38]张:骄傲自大。

[39]失正:失去国政。

[40]曰袁侨,异之也:指把袁侨单独列出来而不是并入诸侯之大夫,是因为他和别的大夫不一样,别的大夫是随诸侯一起与会的,袁侨是代表陈成公来与会的。

【译文】

【经】戊寅日,鲁大夫叔孙豹和诸侯的大夫和陈国的袁侨缔结盟约。

【传】“及”和“及”,是和的意思。诸侯认为可以和谁结盟就和谁结盟,不可以和谁结盟就抛开谁。诸侯结盟,大夫又互相私下结盟,这是大夫骄傲自大。所以鸡泽之会,标志着诸侯开始失去国政,大夫掌握国家大权。说袁侨,表明袁侨跟别国大夫不一样。

【经】秋,公至自晋。

【译文】

【经】秋天,鲁襄公从晋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冬,晋荀罃帅师伐许[41]。

【注释】

[41]伐许:据《左传》,许国依附楚国,没有参加鸡泽之会,故晋伐许。

【译文】

【经】冬天,晋国的荀罃率军讨伐许国。

四年

【经】四年,春,王三月,己酉[42],陈侯午卒[43]。

【注释】

[42]己酉(yǒu):该年三月无己酉,疑有误字。

[43]陈侯午:陈国国君,名午,谥成,为陈成公。

【译文】

【经】襄公四年,春天,周王的三月,己酉日,陈国国君妫午去世。

【经】夏,叔孙豹如晋[44]。

【注释】

[44]如晋:据《左传》,鲁大夫叔孙豹到晋国去是“报知武子之聘也”。知武子即荀罃。

【译文】

【经】夏天,叔孙豹到晋国去。

【经】秋,七月,戊子[45],夫人姒氏薨[46]。

【注释】

[45]戊(wù)子:当为该年七月的二十八日。

[46]姒氏:杜预认为是成公之妾,襄公之母。薨(hōng):诸侯死亡之称,诸侯夫人可同称,此处姒氏虽为鲁成公之妾,不应称“薨”而宜称“卒”,疑因其是现任国君鲁襄公生母而破例。

【译文】

【经】秋天,七月,戊子(二十八)日,鲁成公夫人姒氏去世。

【经】葬陈成公。

【译文】

【经】安葬陈成公妫午。

【经】八月,辛亥[47],葬我小君定姒[48]。

【注释】

[47]辛亥:当为该年八月的二十二日。

[48]定:谥号。

【译文】

【经】八月,辛亥(二十二)日,安葬我鲁国的成公夫人定姒。

【经】冬,公如晋。

【译文】

【经】冬天,鲁襄公到晋国去。

【经】陈人围顿[49]。

【注释】

[49]陈人围顿:据《左传》,楚国令顿攻击陈国,故陈围顿。顿,国名,子爵,姓不详,在今河南项城西北。

【译文】

【经】陈国人包围了顿国。

五年

【经】五年,春,公至自晋。

【译文】

【经】襄公五年,春天,鲁襄公从晋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夏,郑伯使公子发来聘[50]。

【注释】

[50]郑伯使公子发来聘:据《左传》,这是郑国新君即位后首次遣使来访,以示友好。郑伯,郑国国君,伯爵,这里是郑僖公姬髡(kūn)顽。公子发,郑国大夫,郑穆公之子。

【译文】

【经】夏天,郑僖公派公子发作为使者来访问。

【经】叔孙豹、缯世子巫如晋[51]。

【传】外不言如[52],而言如,为我事往也。

【注释】

[51]缯(céng):亦写作“鄫”,国名,姒姓,传为禹后裔。故城在今山东枣庄东。之前鲁襄公访晋时向晋请求让晋的属国缯国成为鲁的属国,晋君答应,此时两国派人前往晋国正式完成属国关系的更改。

[52]外不言如:即外国人到其他国家去,不说“如”。

【译文】

【经】鲁大夫叔孙豹、缯国的世子姒巫到晋国去。

【传】外国人不说“如”,但是说了“如”,因为是为了我鲁国的事情去的。

【经】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稻[53]。

【传】吴谓善伊,谓稻缓[54]。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注释】

[53]会吴于善稻:据《左传》,吴国没有参加鸡泽之会,这时派人前来解释没有参会的原因,且表示愿意与诸侯友好,晋国准备为此而再召集诸侯,于是使鲁、卫先会吴,且告会期。善稻,吴地,在今江苏盱眙(xūyí)北。

[54]吴谓善伊,谓稻缓:指吴国口音里“善”的音发作“伊”,“稻”的音发作“缓”。即吴国人称“善稻”为“伊缓”。

【译文】

【经】鲁大夫仲孙蔑、卫国大夫孙林父和吴国在善稻会面。

【传】吴国说“善”为“伊”,说“稻”为“缓”。凡属称号的按中原地区的称谓记载;凡属名称的按所属地区或民族的方言记载。

【经】秋,大雩[55]。

【注释】

[55]大雩(yú):祭礼名,吉礼的一种,为求雨而祭天。

【译文】

【经】秋天,举行大雩之祭。

【经】楚杀其大夫公子壬夫[56]。

【注释】

[56]梦杀其大夫公子壬夫:据《左传》,因其贪婪引起陈国叛楚而被杀。公子壬夫,楚国大夫,字子辛,此时担任楚国令尹。

【译文】

【经】楚国杀死了他们的大夫公子壬夫。

【经】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吴人、缯人于戚[57]。

【注释】

[57]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莒(jǔ)子、邾子、滕子、薛伯:指晋悼公姬周子、宋平公子成、陈哀公妫(guī)弱(前568年—前534年在位)、卫献公姬衎(kàn)、郑僖公姬髡(kūn)顽、曹成公姬负刍(前578年—前555年在位)、莒犁比公己密州、邾宣公曹牼(kēng)、滕成公姬原(前574年—前539年在位)、疑薛献公任某。戚: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市区。

【译文】

【经】鲁襄公和晋悼公、宋平公、陈哀公、卫献公、郑僖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邾宣公、滕成公、薛国国君、齐国的世子姜光、吴国人、缯国人在戚地会面。

【经】公至自会。

【译文】

【经】鲁襄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冬,戍陈[58]。

【传】内辞也。

【注释】

[58]戍(shù)陈:戍守陈国。据《左传》,是前文戚之会的时候晋国要求诸侯国戍守陈国的。

【译文】

【经】冬天,戍守陈国。

【传】是记载鲁国行事的言辞。

【经】楚公子贞帅师伐陈[59]。

【注释】

[59]公子贞:楚国大夫,字子囊,楚庄王之子,此时为楚国令尹。

【译文】

【经】楚国的公子贞率军讨伐陈国。

【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救陈。

【译文】

【经】鲁襄公会同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郑僖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邾宣公、滕成公、薛国国君、齐国的世子姜光救援陈国。

【经】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陈。

【传】善救陈也。

【译文】

【经】十二月,鲁襄公从救援陈国之地回来告祭祖庙。

【传】是赞许救援陈国。

【经】辛未[60],季孙行父卒[61]。

【注释】

[60]辛未:当为该年十二月的二十日。

[61]季孙行父:公子季友之孙,鲁国执政大臣,执政三十三年,谥文,称季文子

【译文】

辛未(十二月二十)日,季孙行父去世。

六年

【经】六年,春,王三月,壬午[62],杞伯姑容卒[63]。

【注释】

[62]壬午:当为该年三月的初二日。

[63]杞伯姑容:杞国国君,姓姒,名姑容,谥桓,为杞桓公。

【译文】

【经】襄公六年,春天,周王的三月,壬午(初二)日,杞国国君姒姑容去世。

【经】夏,宋华弱来奔[64]。

【注释】

[64]华弱来奔:据《左传》,华弱与乐辔(pèi)从小要好,长大后常互相戏谑,有一次乐辔发怒,在朝廷上用弓套住华弱的脖子。宋平公看见了,说:“统领军事的司马却被人在朝廷上套住了脖子,打仗一定难以取胜。”于是把华弱驱逐出国。夏天,华弱逃亡到鲁国。华弱,宋国大夫,当时为司马。

【译文】

【经】夏天,宋国大夫华弱出奔到鲁。

【经】秋,葬杞桓公。

【译文】

【经】秋天,安葬了杞桓公姒姑容。

【经】滕子来朝。

【译文】

【经】滕成公姬原前来鲁国访问。

【经】莒人灭缯[65]。

【传】非灭也[66]。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缯,中国也,而时,非灭也。家有既亡[67],国有既灭。灭而不自知,由别之而不别也[68]。莒人灭缯[69],非灭也,非立异姓以莅祭祀[70],灭亡之道也。

【注释】

[65]缯(céng):亦写作“鄫”,国名,姒姓,传为大禹后裔,原附属于晋,去年刚转为鲁的附属国。

[66]非灭:不是灭亡,指缯国并没有消失。《穀梁传》认为莒国灭缯并非如同其他灭国一样夺取其土地和百姓,而是为缯国另立一异姓国君,所以说缯国看似没有灭亡,实际已经灭亡。

[67]既亡:已经灭亡。指名存实亡。

[68]由别之而不别:指对同姓、异姓应该区别对待。

[69]灭缯:据《左传》,缯国自恃与鲁、晋关系密切,不事莒国,遂为莒国所灭。

[70]莅(lì):主持。

【译文】

【经】莒国人灭亡了缯国。

【传】不是灭亡。中原国家被灭亡要记载日期,附庸小国被灭亡要记载月份,夷狄之国被灭亡要记载季节。缯国,是中原国家,但是却记载季节,表明不是灭亡。家族有名存实亡的,国家有名存实亡的。实际上灭亡了还不自知,因为对有区别的却不区别对待。说莒人灭缯,不是灭亡,是指责他们立了异姓的人来主持缯国的祭祀,这是他们灭亡的方法。

【经】冬,叔孙豹如邾。

【译文】

【经】冬天,鲁大夫叔孙豹到邾国去。

【经】季孙宿如晋[71]。

【注释】

[71]季孙宿如晋:据《左传》,晋国对缯国被灭很不满,质问鲁国,季孙宿往晋国听候晋国命令。季孙宿,季孙行父之子,继父为卿。

【译文】

【经】鲁大夫季孙宿到晋国去。

【经】十有二月,齐侯灭莱[72]。

【注释】

[72]齐侯:这里是齐灵公姜环,公元前581年—前554年在位。莱:国名,又称莱子国、莱夷,属于商周时期东夷古国。妘(yún)姓,子爵。故城在今山东龙口东南。

【译文】

【经】十二月,齐灵公灭亡了莱国。

七年

【经】七年,春,郯子来朝[73]。

【注释】

[73]郯(tán)子:郯国国君,己姓,子爵,故称。

【译文】

【经】襄公七年,春天,郯国国君来鲁访问。

【经】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

【传】夏,四月,不时也。三卜,礼也。乃者,亡乎人之辞也。

【译文】

【经】夏天,四月,三次占卜郊祭,不吉利,于是放了用于祭祀的牛。

【传】夏天,四月,不是郊祭的时候。三次占卜,符合礼制。乃,是与人无关的说法。

【经】小邾子来朝[74]。

【注释】

[74]小邾子:小邾国国君,颜姓,子爵,故称。该国故城在今山东枣庄山亭区东江村。

【译文】

【经】小邾国国君来鲁访问。

【经】城费[75]。

【注释】

[75]费(bì):鲁邑,在今山东鱼台西南。

【译文】

【经】修筑费邑的城墙。

【经】秋,季孙宿如卫[76]。

【注释】

[76]季孙宿:即季武子,姓姬名宿,时为鲁国执政大臣。

【译文】

【经】秋天,鲁执政大夫季孙姬宿到卫国去。

【经】八月,螽[77]。

【注释】

[77]螽(zhōng):蚱蜢一类虫灾。

【译文】

【经】八月,螽虫成灾。

【经】冬,十月,卫侯使孙林父来聘[78]。

【注释】

[78]卫侯:卫献公姬衎(kàn),侯爵,公元前576年—前559年、公元前546年—前544年在位。

【译文】

【经】冬天,十月,卫献公派大夫孙林父作为使者来鲁访问。

【经】壬戌[79],及孙林父盟。

【注释】

[79]壬戌(xū):当为该年十月的二十一日。

【译文】

【经】壬戌(十月二十一)日,和卫大夫孙林父缔结盟约。

【经】楚公子贞帅师围陈。

【译文】

【经】楚国的公子芈贞率军队包围了陈国。

【经】十有二月,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鄬[80]。

【注释】

[80]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晋悼公姬周子、宋平公子成、陈哀公妫溺、卫献公姬衎、曹成公姬负刍、莒犁比公己密州、邾宣公曹牼。鄬(wéi):郑地,在今河南鲁山境。据《左传》,诸侯会面是救援陈国。

【译文】

【经】十二月,鲁襄公和晋悼公、宋平公、陈哀公、卫献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邾宣公在鄬地会面。

【经】郑伯髡原如会[81],未见诸侯。丙戌[82],卒于操[83]。

【传】未见诸侯,其曰如会,何也?致其志也[84]。礼:诸侯不生名[85]。此其生名,何也?卒之名也。卒之名,则何为加之如会之上?见以如会卒也。其见以如会卒,何也?郑伯将会中国,其臣欲从楚,不胜其臣,弑而死。其言不弑,何也?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国之君也。其地,于外也。其日,未逾竟也。日卒时葬,正也。

【注释】

[81]郑伯髡(kūn)原:郑国国君,名髡原(《左传》作髡顽),谥僖,为郑僖公。据《左传》,郑僖公为太子时,曾先后对子罕、子丰无礼,此次同子驷出国,对子驷不礼,子驷派人将他杀了。

[82]丙戌:当为该年十二月的十六日。

[83]卒:这里未用“薨”称诸侯之死,可能是被杀而非正常死亡之故。操:郑地,今在何处不详。

[84]致:表达,指表达郑僖公有会见诸侯的想法。

[85]生名:活着的时候称名。

【译文】

【经】郑僖公髡原前来会盟,没有见到诸侯。丙戌(十二月十六)日,在操地去世。

【传】没有见到诸侯,经文说“如会”,为什么呢?是表达他的意愿。按照礼制:诸侯活着的时候不称他的名字。这里经文在他活着的时候就称他的名字,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去世了而记载的名字。因为他去世了而记载名字,那为什么放在“如会”的前面呢?显示是因为前来参加会盟而去世的。经文表示是因为前来参加会盟而去世,为什么呢?郑僖公将和中原国家会盟,他的臣下想要跟随楚国,不能战胜他的臣下,被杀害而死。经文没有说“弑”,为什么呢?不让夷狄的人加害中原国家的国君。记载地点,是因为在国都之外。记载日期,是因为没有超出郑国国境。记载去世的日期和安葬的季节,符合正道。

【经】陈侯逃归[86]。

【传】以其去诸侯,故逃之也。

【注释】

[86]陈侯逃归:据《左传》,陈国留守的大臣想要服从于楚国,于是威胁国君若不回国,则恐要改立国君了。陈哀公于是回国,诸侯于是不救陈。陈侯,陈哀公妫溺。

【译文】

【经】陈哀公逃回国。

【传】因为他离诸侯而去,所以说他是“逃”。

八年

【经】八年,春,王正月,公如晋。

【译文】

【经】襄公八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襄公到晋国去。

【经】夏,葬郑僖公。

【译文】

【经】夏天,安葬郑僖公。

【经】郑人侵蔡,获蔡公子湿[87]。

【传】人,微者也。侵,浅事也。而获公子,公子病矣[88]。

【注释】

[87]公子湿:蔡国大夫,蔡庄公之子,当时为蔡国司马。

[88]病:以为耻辱。

【译文】

【经】郑国人入侵蔡国,俘虏了蔡国的公子湿。

【传】说“人”,表示是身份低微的人。侵,是小规模军事行动。但是俘虏了公子,公子要以此为耻辱了。

【经】季孙宿会晋侯、郑伯、齐人、宋人、卫人、邾人于邢丘[89]。

【传】见鲁之失正也[90],公在而大夫会也。

【注释】

[89]郑伯:新即位的郑国国君郑简公姬嘉,郑僖公之子,公元前565年—前530年在位。邢丘:晋地,在今河南温县东北。

[90]失正:失去国政。指国君失政。

【译文】

【经】鲁执政大夫季孙姬宿和晋悼公、郑简公、齐国人、宋国人、卫国人、邾国人在邢丘会面。

【传】显示鲁国失去国政,鲁襄公在晋国却由大夫去参与会面。

【经】公至自晋。

【译文】

【经】鲁襄公从晋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莒人伐我东鄙。

【译文】

【经】莒国人讨伐我国的东部边境。

【经】秋,九月,大雩。

【译文】

【经】秋天,九月,举行大雩之祭。

【经】冬,楚公子贞帅师伐郑[91]。

【注释】

[91]伐郑:据《左传》,楚伐郑是“讨其侵蔡也”。

【译文】

【经】冬天,楚国的公子芈贞率军讨伐郑国。

【经】晋侯使士匄来聘[92]。

【注释】

[92]士匄(gài):世称士宣子、范宣子,晋大夫。来聘:据《左传》,士匄来鲁访问是为了答谢鲁襄公在春天对晋国的朝见,同时通报准备对郑国用兵。

【译文】

【经】晋悼公派大夫士匄作为使者来访问。

九年

【经】九年,春,宋灾。

【传】外灾不志,此其志,何也?故宋也[93]。

【注释】

[93]故宋:是指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故,故人,祖先。

【译文】

【经】襄公九年,春天,宋国国都发生火灾。

【传】外国发生火灾不记载,这里记载了,为什么呢?因为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

【经】夏,季孙宿如晋。

【译文】

【经】夏天,鲁执政大夫季孙姬宿到晋国去。

【经】五月,辛酉[94],夫人姜氏薨[95]。

【注释】

[94]辛酉:当为该年五月的二十九日。

[95]夫人姜氏:穆姜,鲁宣公夫人,鲁成公之母,襄公之祖母。

【译文】

【经】五月,辛酉(二十九)日,鲁宣公夫人姜氏去世。

【经】秋,八月,癸未[96],葬我小君穆姜。

【注释】

[96]癸未:当为该年八月的二十三日。

【译文】

【经】秋天,八月,癸未(二十三)日,安葬我鲁国的小君穆姜。

【经】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伐郑[97]。

【注释】

[97]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小邾子、齐世子光:晋国国君晋悼公姬周子(前573年—前558年在位)、宋国国君宋平公子成(前575年—前532年在位)、卫国国君卫献公姬衎(kàn)、曹国国君曹成公姬负刍(前578年—前555年在位)、莒国国君莒犁比公己密州、邾国国君邾宣公曹牼(kēng)、滕国国君滕成公姬原(前574年—前539年在位)、疑为薛国国君薛献公任某、疑小邾国国君颜日间、齐国国君齐灵公姜环之子姜光(后来的齐庄公)。

【译文】

【经】冬天,鲁襄公会同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邾宣公、滕成公、薛献公、小邾国国君、齐灵公世子姜光讨伐郑国。

【经】十有二月,己亥[98],同盟于戏[99]。

【传】不异言郑[100],善得郑也[101]。不致,耻不能据郑也[102]。

【注释】

[98]己亥:依历法推算,己亥在十一月十日,十二月无己亥,疑有误字。

[99]戏:郑地,在今河南登封嵩山北。

[100]异:特别。这里诸侯是与郑国讲和,但是没有特别说和郑国同盟于戏。

[101]得郑:指晋国阵营得到郑国。

[102]据:占据,指接着楚国就来攻打郑国,郑国又与楚国讲和。

【译文】

【经】十二月,己亥日,在戏地结成同盟。

【传】不特别说郑国,是褒扬得到郑国。不记载告祭祖庙,是以不能占据郑国为耻辱。

【经】楚子伐郑[103]。

【注释】

[103]楚子:指楚国国君楚共王(出土文献写作龚王),芈姓,熊氏,故又可称熊审,子爵,公元前590年—前560年在位。

【译文】

【经】楚共王讨伐郑国。

十年

【经】十年,春,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104],会吴于柤[105]。

【传】会又会,外之也[106]。

【注释】

[104]杞伯:指新即位的杞国国君孝公姒丐,伯爵,公元前566年—前550年在位。

[105]柤(zhā):在今江苏邳(pī)州。

[106]外:疏远。

【译文】

【经】襄公十年,春天,鲁襄公和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邾宣公、滕成公、薛献公、杞孝公、小邾国国君、齐灵公世子姜光会面,和吴国在柤会面。

【传】说了两次会面,是疏远吴国。

【经】夏,五月,甲午[107],遂灭傅阳[108]。

【传】遂,直遂也[109]。其曰遂何[110]?不以中国从夷狄也。

【注释】

[107]甲午:当为该年五月的初八日。

[108]傅阳:妘姓小国,子爵。在今山东峄(yì)城区南。

[109]直:径直,直接。

[110]其曰遂何:为什么说诸侯在与吴会面之后径直灭傅阳呢?诸侯在会吴之后直接灭傅阳是怕落后于吴国。

【译文】

【经】夏天,五月,甲午(初八)日,接着灭亡了傅阳国。

【传】遂,是径直的意思。为什么说径直就去了呢?不让中原国家落在夷狄之国的后面。

【经】公至自会。

【传】会夷狄不致,恶事不致。此其致何也?存中国也[111]。中国有善事,则并焉[112]。无善事则异之[113],存之也。汲郑伯[114],逃归陈侯[115],致柤之会[116],存中国也。

【注释】

[111]存中国:有保全中原国家的体面的意思。存,保全,保存。

[112]并:合并,一并。

[113]异:区分,区别。

[114]汲:引,指前文记载郑伯姬髡(kūn)顽如会。

[115]逃归陈侯:记载陈国国君回国用了“逃归”的说法贬低陈国抬高诸侯。

[116]致柤(zhā)之会:指本条经文“至自会”是“致”诸侯在柤地相会。

【译文】

【经】鲁襄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传】同夷狄之国会面不记载其告祭祖庙,做了坏事也不记载其告祭祖庙。这里为什么记载告祭祖庙呢?是为了保全中原国家的面子。中原诸侯国有好事,就一并地记载。没有好事就有区别地记载,是为了保全其体面。记载郑国国君如会,陈国国君逃归,告祭祖庙在柤地诸侯相会,都是保全中原诸侯的体面。

【经】楚子贞、郑公孙辄帅师伐宋[117]。

【注释】

[117]子贞:据前后经文,这里应当是“公子贞”,公子贞疑为楚共王之子。有脱误。公孙辄:郑国大夫,字子耳,郑穆公之孙。

【译文】

【经】楚国的公子贞、郑国的公孙姬辄率军讨伐宋国。

【经】晋师伐秦[118]。

【注释】

[118]伐秦:据《左传》,去年秦国曾入侵晋国,当时晋国饥荒,未能还击,此时报复秦国。

【译文】

【经】晋国军队讨伐秦国。

【经】秋,莒人伐我东鄙。

【译文】

【经】秋天,莒国人讨伐我鲁国的东部边境。

【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齐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

【译文】

【经】鲁襄公会同晋国国君晋悼公、宋国国君宋平公、卫国国君卫献公、曹国国君曹成公、莒国国君莒犁比公、邾国国君邾宣公、齐国世子姜光、滕国国君滕成公、薛国国君薛献公、杞国国君杞孝公、小邾国国君讨伐郑国。

【经】冬,盗杀郑公子斐、公子发、公孙辄[119]。

【传】称盗以杀大夫,弗以上下道,恶上也。

【注释】

[119]公子斐(fěi)、公子发、公孙辄:三人均为郑国的卿大夫。公子斐,字子驷;公子发,字子国。此二人为郑穆公之子。公孙辄,字子耳,为郑穆公之孙。当时子驷是郑国执政,子国为司马,子耳为司空。据《左传》,子驷执政时,派人杀了郑僖公,又杀了反对他执政的群公子,后来又与尉止、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等结怨,于是五家和群公子的党徒将子驷和与其一党的子国、子耳杀害。

【译文】

【经】冬天,盗贼杀害了郑国的公子姬斐、公子姬发、公孙姬辄。

【传】说盗贼杀害了大夫,而不是以君臣关系来说,是憎恶国君。

【经】戍郑虎牢。

【传】其曰郑虎牢,决郑乎虎牢也[120]。

【注释】

[120]决郑乎虎牢:襄公二年诸侯城虎牢而不言郑,是因为把郑国看做与中原诸侯国无异,后来郑国在晋、楚之间不停反复,于是与之断绝关系,即郑地到虎牢为止。决,断绝。

【译文】

【经】诸侯军队戍(shù)守郑国的虎牢。

【传】经文说郑国的虎牢,是在虎牢这个地方作为边界与郑国断绝关系。

【经】楚公子贞帅师救郑。

【译文】

【经】楚国的公子贞率军救援郑国。

【经】公至自伐郑。

【译文】

【经】鲁襄公从伐郑地归来告祭祖庙。

十一年

【经】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军[121]。

【传】作,为也[122]。古者天子六师[123],诸侯一军。作三军,非正也。

【注释】

[121]三军:指上、中、下三军。

[122]为:建立。

[123]师:周朝军事编制,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译文】

【经】襄公十一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国建立三军。

【传】作,是建立的意思。古代的时候天子有六师,诸侯只能有一军。建立三军,不合正道。

【经】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不郊。

【传】夏四月,不时也。四卜,非礼也。

【译文】

【经】夏天,四月,四次占卜郊祭,不吉利,于是没有举行郊祭。

【传】夏天四月,不是合适的时候。四次占卜,不合礼制。

【经】郑公孙舍之帅师侵宋[124]。

【注释】

[124]公孙舍之:郑国大夫,字子展,郑穆公之孙。侵宋:入侵宋国。据《左传》,郑国夹在晋、楚之间,常年被两大国侵扰,郑国大臣们想依附晋国,但晋国又不愿意为之与楚国决战,于是郑国打算入侵宋国逼晋国出兵,然后与晋结盟,待楚来,又与楚盟,希望以此激怒晋国,让晋国打败楚国,从而使得郑国可以稳定地依附于晋国阵营。

【译文】

【经】郑国大夫公孙舍之率军入侵宋国。

【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

【译文】

【经】鲁襄公会同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齐国的世子姜光、莒犁比公、邾宣公、滕成公、薛献公、杞孝公、小邾国国君讨伐郑国。

【经】秋,七月,己未[125],同盟于京城北。

【注释】

[125]己未:当为该年七月的初十日。

【译文】

【经】秋天,七月,己未(初十)日,在京城北边结成同盟。

【经】公至自伐郑。

【传】不以后致[126],盟后复伐郑也。

【注释】

[126]以后致:以后面的事情告祭祖庙。指以“同盟于京城北”告祭祖庙。

【译文】

【经】鲁襄公从伐郑地归来告祭祖庙。

【传】不以后面的事情告祭祖庙,因为结盟之后又讨伐郑国了。

【经】楚子、郑伯伐宋[127]。

【注释】

[127]楚子:指楚共王熊审,子爵,公元前590年—前560年在位。郑伯:指新即位的郑简公姬嘉,公元前565年—前530年在位。

【译文】

【经】楚共王、郑简公讨伐宋国。

【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会于萧鱼[128]。

【注释】

[128]萧鱼:郑地,在今河南许昌境内。

【译文】

【经】鲁襄公会同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齐灵公、莒犁比公、邾宣公、滕成公、薛献公、杞孝公、小邾国国君讨伐郑国,在萧鱼盟会。

【经】公至自会。

【传】伐而后会,不以伐郑致,得郑伯之辞也[129]。

【注释】

[129]得郑伯:指郑国接受盟约。

【译文】

【经】鲁襄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传】讨伐之后会盟,不以讨伐郑国告祭祖庙,是表示得到了郑国国君的说法。

【经】楚人执郑行人良霄[130]。

【传】行人者,挈国之辞也[131]。

【注释】

[130]楚人执郑行人良宵:据《左传》,郑国派遣使者告知楚国自己将要顺从晋国,要楚国要么以玉帛事晋、要么对晋国兵戈相向。楚国于是将他们抓起来了。良宵,郑国大夫,公孙辄之子。

[131]挈(qiè)国之辞:传达国家的辞令。这是对行人的职责的解释。挈,传达。

【译文】

【经】楚国抓了郑国的使者良宵。

【传】行人,就是传达国家辞令的人。

【经】冬,秦人伐晋[132]。

【注释】

[132]伐晋:据《左传》,秦、晋两军在栎(lì)地交战,晋军因为轻敌而大败。

【译文】

【经】冬天,秦国人讨伐晋国。

十二年

【经】十有二年,春,王三月,莒人伐我东鄙,围邰[133]。

【传】伐国不言围邑,举重也。取邑不书,围安足书也?

【注释】

[133]邰(tái):鲁地,在今山东费县东南。

【译文】

【经】襄公十二年,春天,周王的三月,莒国人讨伐我鲁国的东部边境,包围了邰地。

【传】讨伐国家不记载包围城邑,要说重要的事情。攻取的城邑都不记载,包围城邑哪里值得记载呢?

【经】季孙宿帅师救邰[134],遂入郓[135]。

【传】遂,继事也。受命而救邰,不受命而入郓,恶季孙宿也。

【注释】

[134]季孙宿:鲁执政大夫,又称季武子。

[135]郓:此为东郓,在今山东沂水东北,此时属莒。

【译文】

【经】鲁执政大臣季孙宿率军救援邰邑,接着进入了郓地。

【传】遂,是后一件事接着前一件。接受了命令而救援邰地,没有收到命令而进入了郓地,是在贬低季孙宿。

【经】夏,晋侯使士鲂来聘。

【译文】

【经】夏天,晋悼公派大夫士鲂作为使者来鲁访问。

【经】秋,九月,吴子乘卒[136]。

【注释】

[136]吴子乘:吴国国君,姬姓名寿梦,又名乘字熟姑,是吴王阖闾的祖父,吴王夫差的曾祖父,谥共,为吴共王。

【译文】

【经】秋天,九月,吴共王姬乘去世。

【经】冬,楚公子贞帅师侵宋[137]。

【注释】

[137]侵宋:据《左传》,这次是秦、楚联合侵宋,以报复去年晋国拉拢了郑国。

【译文】

【经】冬天,楚国的公子熊贞率军入侵宋国。

【经】公如晋。

【译文】

【经】鲁襄公到晋国去。

十三年

【经】十有三年,春,公至自晋。

【译文】

【经】襄公十三年,春天,鲁襄公从晋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夏,取邿[138]。

【注释】

[138]取邽:据《左传》,邿(shī)发生内乱,鲁派兵救援,趁机夺取其地。邿,鲁之附庸国,妊姓,在今山东济宁东南。

【译文】

【经】夏天,鲁攻取了邿国。

【经】秋,九月,庚辰[139],楚子审卒[140]。

【注释】

[139]庚辰:当为该年九月的十四日。

[140]楚子审:楚国国君,名审,谥共,是为楚共王。

【译文】

【经】秋天,九月,庚辰(十四)日,楚共王熊审去世。

【经】冬,城防[141]。

【注释】

[141]防:此为东防,在今山东费县东北。

【译文】

【经】冬天,修筑防邑的城墙。

十四年

【经】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晋士匄、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142],会吴于向[143]。

【注释】

[142]叔老:鲁国大夫,公孙婴齐之子。士匄(gài):晋国大夫,士燮之子,去世后谥文子,又称范文子、范匄。公孙虿(chài):郑国大夫。

[143]会吴于向:据《左传》,去年楚共王去世时,吴趁机伐楚,结果反为楚败,于是告诉晋国战败,此时诸侯会盟就是商议对付楚国。向,吴地,在今安徽怀远西。

【译文】

【经】襄公十四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大夫季孙宿、叔老和晋国执政大臣士匄、齐国人、宋国人、卫国人、郑大夫公孙虿、曹国人、莒国人、邾国人、滕国人、薛国人、杞国人、小邾国人会面,在向地和吴会面。

【经】二月,乙未,朔[144],日有食之。

【注释】

[144]乙未,朔:当年二月初一日。

【译文】

【经】二月,乙未(初一)日,朔日,发生日食。

【经】夏,四月,叔孙豹会晋荀偃、齐人、宋人、卫北宫括、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145],伐秦[146]。

【注释】

[145]荀偃:晋国大夫,荀庚之子,此时为晋国执政大臣。北宫括:卫国大夫,复姓北宫。

[146]伐秦:据《左传》,这次诸侯商议伐秦是为了报复襄公十一年秦伐晋。

【译文】

【经】夏天,四月,鲁大夫叔孙豹会同晋国大夫荀偃、齐国人、宋国人、卫国大夫北宫括、郑国大夫公孙虿、曹国人、莒国人、邾国人、滕国人、薛国人、杞国人、小邾国人,讨伐秦国。

【经】己未[147],卫侯出奔齐[148]。

【注释】

[147]己未:当为该年四月的二十六日。

[148]卫侯出奔齐:据《左传》,卫献公对孙林父、宁殖不礼,另有人从中挑拨君臣关系,于是孙林父率军攻打卫献公,将其逐出卫国,卫人立公孙剽为君,为卫殇公。卫侯,这里指卫献公姬衎。

【译文】

【经】己未(四月二十六)日,卫献公出奔到齐国。

【经】莒人侵我东鄙。

【译文】

【经】莒国人入侵我鲁国的东部边境。

【经】秋,楚公子贞帅师伐吴。

【译文】

【经】秋天,楚国的公子熊贞率军讨伐吴国。

【经】冬,季孙宿会晋士匄、宋华阅、卫孙林父、郑公孙虿、莒人、邾人于戚[149]。

【注释】

[149]华阅:宋国大夫。戚:卫地,在今河濮阳市区。

【译文】

【经】冬天,鲁执政大夫季孙宿和晋国大夫士匄、宋国大夫华阅、卫国大夫孙林父、郑国大夫公孙虿、莒国人、邾国人在戚地会面。

十五年

【经】十有五年,春,宋公使向戌来聘[150]。

【注释】

[150]向戌:宋国大夫,此时为宋国的执政大夫。

【译文】

襄公十五年,春天,宋平公派向戌作为使者来鲁访问。

【经】二月,己亥[151],及向戌盟于刘[152]。

【注释】

[151]己亥:当为该年二月的十一日。

[152]刘:鲁地,在今山东曲阜郊外。

【译文】

【经】二月,己亥(十一)日,鲁国与向戌在刘地缔结盟约。

【经】刘夏逆王后于齐[153]。

【传】过我,故志之也。

【注释】

[153]刘夏:人名。或以为是天子之士,刘氏之支子;或以为与刘定公为一人;或以为是天子之大夫。逆:迎接。

【译文】

【经】周天子之士刘夏从齐国迎娶回周天子的王后。

【传】路过我鲁国,所以记载了这件事。

【经】夏,齐侯伐我北鄙[154],围成[155]。

【注释】

[154]齐侯:指灵公姜环,公元前581年—前554年在位。

[155]成:鲁地,在今山东宁阳东北。

【译文】

【经】夏天,齐灵公讨伐我鲁国的北部边境,包围成地。

【经】公救成,至遇[156]。

【注释】

[156]遇:鲁地,在今山东曲阜与宁阳之间。

【译文】

【经】襄公救援成地,到达遇地。

【经】季孙宿、叔孙豹帅师城成郛[157]。

【注释】

[157]郛(fú):外城。

【译文】

【经】鲁大夫季孙宿、叔孙豹率军修筑成邑的外城城墙。

【经】秋,八月,丁巳[158],日有食之。

【注释】

[158]丁巳:该年八月无丁巳,疑字误。

【译文】

【经】秋天,八月,丁巳日,发生日食。

【经】邾人伐我南鄙。

【译文】

【经】邾国人讨伐我鲁国的南部边境。

【经】冬,十有一月,癸亥[159],晋侯周卒[160]。

【注释】

[159]癸亥:当为该年十一月的初九日。

[160]晋侯周:晋国国君,姓姬名周,谥悼,为晋悼公。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癸亥(初九)日,晋悼公姬周去世。

十六年

【经】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晋悼公。

【译文】

【经】襄公十六年,春天,周王的正月,安葬晋悼公。

【经】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湨梁[161]。

【注释】

[161]晋侯:新即位的晋平公姬彪,晋悼公之子,公元前557年—前532年在位。宋公:宋平公子成。卫侯:指新即位的卫国国君卫殇公姬秋,一作剽,卫定公之子,公元前558年—前547年在位。郑伯、曹伯:郑简公、曹成公。湨(jú)梁:指湨水的大堤,属周地。湨水源出今河南济源西部,东流入黄河。

【译文】

【经】三月,鲁襄公和晋平公、宋平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邾宣公、薛国国君、杞孝公、小邾国国君在湨梁会面。

【经】戊寅[162],大夫盟。

【传】湨梁之会,诸侯失正矣。诸侯会,而曰大夫盟,正在大夫也。诸侯在,而不曰诸侯之大夫,大夫不臣也。

【注释】

[162]戊寅:当为该年三月的二十六日。

【译文】

【经】戊寅(三月二十六)日,各国大夫们缔结盟约。

【传】湨梁之会,诸侯失去政权了。诸侯会面,却说大夫缔结盟约,表明政权在大夫手里。诸侯在场,却不说诸侯的大夫,表明大夫不行人臣之道。

【经】晋人执莒子、邾子以归[163]。

【注释】

[163]执:抓捕。据《左传》,因为莒国、邾国过去几年数次侵扰鲁国边境,且与齐、楚暗中有交往,于是晋国在会上抓捕了二国的国君。

【译文】

【经】晋国人抓捕了莒国国君、邾国国君回国。

【经】齐侯伐我北鄙。

【译文】

【经】齐国国君讨伐我鲁国的北部边境。

【经】夏,公至自会。

【译文】

【经】夏天,鲁襄公从会盟地回来告祭祖庙。

【经】五月,甲子[164],地震。

【注释】

[164]甲子:当为该年五月的十三日。

【译文】

【经】五月,甲子(十三)日,发生地震。

【经】叔老会郑伯、晋荀偃、卫宁殖、宋人伐许[165]。

【注释】

[165]叔老:鲁大夫。郑伯:郑简公。荀偃:晋国执政大夫。宁殖:卫国执政大夫。伐许:讨伐许国。鲁成公十五年,为躲避郑国的威胁而请求跟随楚国,许迁于叶地,成为楚国附庸,此次是许君请晋迁许回故地,诸侯同意,然许国大夫不同意,于是有伐许。

【译文】

【经】鲁大夫叔老会同郑简公、晋大夫荀偃、卫大夫宁殖、宋国人讨伐许国。

【经】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成[166]。

【注释】

[166]成:鲁国城邑,在今山东宁阳境。

【译文】

【经】秋天,齐灵公讨伐我鲁国北部边境,包围了成邑。

【经】大雩。

【译文】

【经】举行大雩之祭。

【经】冬,叔孙豹如晋[167]。

【注释】

[167]如晋:据《左传》,叔孙豹到晋国去是请求晋国出兵应对齐国的威胁。

【译文】

【经】冬天,鲁大夫叔孙豹到晋国去。

十七年

【经】十有七年,春,王二月,庚午[168],邾子瞷卒[169]。

【注释】

[168]庚午:当为该年二月的二十三日。

[169]邾子瞷(jiàn):邾国国君,姓颜名瞷,谥宣,称邾宣公。

【译文】

【经】襄公十七年,春天,周王的二月,庚午(二十三)日,邾国国君颜瞷去世。

【经】宋人伐陈。

【译文】

【经】宋国人讨伐陈国。

【经】夏,卫石买帅师伐曹[170]。

【注释】

[170]卫石买帅师伐曹:据《左传》,春天的时候卫国大夫孙蒯跑到曹国的曹隧打猎,在重丘饮马,打坏了重丘人打水用的瓶子,重丘人骂之,于是石买、孙蒯此时率军伐曹。石买,卫国大夫。

【译文】

【经】夏天,卫大夫石买率军讨伐曹国。

【经】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171]。

【注释】

[171]桃:鲁地,在今山东汶上北。

【译文】

【经】秋天,齐灵公讨伐我鲁国的北部边境,包围了桃邑。

【经】齐高厚帅师伐我北鄙[172],围防[173]。

【注释】

[172]高厚:齐国大夫,此时为将军。

[173]防:鲁地,在今山东费县东北。

【译文】

【经】齐大夫高厚率军讨伐我鲁国的北部边境,包围了防邑。

【经】九月,大雩[174]。

【注释】

[174]大雩:求雨之祭。

【译文】

【经】九月,鲁举行大雩之祭。

【经】宋华臣出奔陈[175]。

【注释】

[175]宋华臣出奔陈:据《左传》,华臣在宋国欺凌宗室,威逼大臣,某日国人逐疯狗入其家,华臣惧死而出奔。华臣,宋国司徒,华元之子。

【译文】

【经】宋大夫司徒华臣出奔到陈国。

【经】冬,邾人伐我南鄙。

【译文】

【经】冬天,邾国人讨伐我鲁国的南部边境。

十八年

【经】十有八年,春,白狄来[176]。

【注释】

[176]白狄:亦作“白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始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公元前627年,此前公子重耳(后来的霸主晋文公)所出奔的狄应该就是白狄,只是当时还没有单独以“白狄”部名出现。春秋前期白狄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即今陕北一带,此处来鲁访问前后当已东迁至今河北石家庄一带。

【译文】

【经】襄公十八年,春天,白狄来访问。

【经】夏,晋人执卫行人石买[177]。

【传】称行人,怨接于上也[178]。

【注释】

[177]行人:使者。据《左传》,因为石买率军伐曹的缘故,晋国在其来访时将其扣押。

[178]怨:仇恨。接:连接。

【译文】

【经】夏天,晋国人扣押了卫国的使者石买。

【传】称“行人”,表示晋卫两国国君间结下了仇恨。

【经】秋,齐侯伐我北鄙[179]。

【注释】

[179]齐侯:指齐灵公姜环,公元前581年—前554年在位。

【译文】

【经】秋天,齐灵公讨伐我鲁国的北部边境。

【经】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180],同围齐。

【传】非围而曰围齐,有大焉,亦有病焉。非大而足同与?诸侯同罪之也,亦病矣。

【注释】

[180]卫侯:卫殇公姬秋,一作剽,公元前558—前547年在位。邾子:邾悼公曹华,公元前555年—前540年在位。

【译文】

【经】冬天,十月,鲁襄公会同晋国国君晋平公姬彪、宋国国君宋平公子成、卫国国君卫殇公姬秋、郑国国君郑简公姬嘉、曹国国君曹成公姬负刍、莒国国君莒犁比公己密州、邾国国君邾悼公曹华、滕国国君滕成公姬原、薛国国君、杞国国君杞孝公姒丐、小邾国国君,一同包围了齐国。

【传】不是包围而说包围齐国,有表明齐国很大的意思,也有指责的意思。不是大国怎么值得诸侯共同包围呢?诸侯共同怪罪齐国,也就是指责齐国。

【经】曹伯负刍卒于师[181]。

【传】闵之也[182]。

【注释】

[181]曹伯负刍:曹国国君,姓姬名负刍,谥成,为曹成公。

[182]闵(mǐn):怜悯,哀伤。

【译文】

【经】曹国国君姬负刍在军队中去世。

【传】为他感到哀伤。

【经】楚公子午帅师伐郑[183]。

【注释】

[183]楚公子午帅师伐郑:据《左传》,郑国的子孔想除掉亲晋的大夫,于是请求楚国出兵,楚国出兵,遭遇恶劣天气,遂退兵。公子午,楚国令尹,字子庚。

【译文】

【经】楚国令尹公子熊午率军讨伐郑国。

十九年

【经】十有九年,春,王正月,诸侯盟于祝柯[184]。

【注释】

[184]祝柯:齐地,在今山东济南长清区东北。

【译文】

【经】襄公十九年,春天,周王的正月,诸侯在祝柯结盟。

【经】晋人执邾子[185]。

【注释】

[185]邾子:这里是去年刚即位的邾悼公曹华,邾宣公曹牼之子,公元前555年—前540年在位。据《左传》,因为襄公十七年的时候邾侵鲁,所以祝柯之盟上“执邾悼公”,且“取邾田,自漷(kuò)水归之于我”。

【译文】

【经】晋国人抓捕了邾国国君邾悼公。

【经】公至自伐齐。

【传】《春秋》之义,已伐而盟复伐者,则以伐致[186]。盟不复伐者,则以会致。祝柯之盟,盟复伐齐与?曰非也。然则何为以伐致也?曰与人同事,或执其君,或取其地[187]。

【注释】

[186]以伐致:指如经文一样记载为“至自伐”。以会致则是指记载为“至自会”。

[187]与人同事,或执其君,或取其地:指与邾国一同伐齐之后晋执邾子,鲁取邾地。

【译文】

【经】鲁襄公从伐齐地归来告祭祖庙。

【传】《春秋》记事的义例,已经讨伐过了而盟约再次讨伐的,就以伐告祭祖庙。盟约之后不再次讨伐的,就以会告祭祖庙。祝柯之盟,盟约再次讨伐齐国吗?回答说不是的。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以伐告祭祖庙呢?回答说跟别国一起伐齐,有的国家抓了他们的国君,有的国家夺取了他们的土地。

【经】取邾田,自漷水[188]。

【传】轧辞也[189]。其不日,恶盟也。

【注释】

[188]漷(kuò)水:水名。发源自山东滕县东北,向西南流至江苏沛县进入运河,今又称南沙河。

[189]轧(yā):委曲。据范宁:“委曲随漷水。言取邾田之多。”

【译文】

【经】鲁国得到邾国的土地,以漷水为界。

【传】表示沿河委曲的说法。经文不记载日期,因为厌恶这次盟会。

【经】季孙宿如晋[190]。

【注释】

[190]季孙宿:季孙氏宗主姬宿,鲁国正卿大夫,执政大臣。如晋:到晋国去。据《左传》,季孙宿是到晋国去感谢晋国出兵的。

【译文】

【经】鲁执政大夫季孙宿到晋国去。

【经】葬曹成公。

【译文】

【经】安葬了曹成公。

【经】夏,卫孙林父帅师伐齐。

【译文】

【经】夏天,卫大夫孙林父率领军队讨伐齐国。

【经】秋,七月,辛卯[191],齐侯环卒[192]。

【注释】

[191]辛卯:当为该年七月的二十八日。

[192]齐侯环:齐国国君,姓姜名环,谥灵,为齐灵公。

【译文】

【经】秋天,七月,辛卯(二十八)日,齐国国君姜环去世。

【经】晋士匄帅师侵齐[193],至谷[194],闻齐侯卒,乃还。

【传】还者,事未毕之辞也。受命而诛[195],生死无所加其怒[196],不伐丧,善之也。善之,则何为未毕也?君不尸小事[197],臣不专大名,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让矣。士匄外专君命[198],故非之也。然则为士匄者宜奈何?宜墠帷而归命乎介[199]。

【注释】

[193]士匄(gài):晋国大夫,此时荀偃已死,士匄继任为执政大夫。

[194]谷:齐地,在今山东东阿境内。

[195]诛:讨伐。

[196]生死无所加其怒:指不因讨伐对象的生死而更加生气,只是执行国君的命令而已。

[197]尸:主持。这里的意思是国君不主持微小之事,臣子不专擅美好的名声,做了好事就称颂君王,犯了过错就归于自己,这样百姓就会相互谦让。

[198]专君命:即专大名,独占了不伐丧的美名。后文认为应当先请求国君允许退兵,国君允许之后方可退兵,这样,不伐丧的美名就是国君的而不是臣子的,士匄未经请示即退兵,是独占了美名。

[199]墠(shàn):修整平地以供祭祀。帷:张开帐篷。介:副手。

【译文】

【经】晋国执政大夫士匄率领军队入侵齐国,到达谷地,听到齐国国君齐灵公去世的消息,就撤军了。

【传】还,是事情还没有做完的说法。接受国君的命令而讨伐,活着或者死去都不会更加生气,不讨伐有丧事的国家,是褒扬这种行为。褒扬这种行为,那么为什么说事情没有做完呢?国君不主持微小之事,臣子不专擅美好的名声,做了好事就称颂君王,犯了过错就归咎于自己,这样百姓就会相互谦让。士匄在国外独占了本该属于国君的美名,所以责备他。既然这样,那么作为士匄应该怎么做才好呢?应该平整土地张开帐篷准备祭祀并且派副手回去报告。

【经】八月,丙辰[200],仲孙蔑卒。

【注释】

[200]丙辰:当为该年八月的二十三日。

【译文】

【经】八月,丙辰(二十三)日,鲁执政大夫仲孙蔑去世。

【经】齐杀其大夫高厚[201]。

【注释】

[201]齐杀其大夫高厚:据《左传》,齐灵公宠爱戎子,于是立其子为太子,废原太子光,且命高厚为太子太傅。灵公病危时,崔杼暗中迎回光,重新奉为太子,且杀高厚。高厚,齐国大夫。

【译文】

【经】齐国杀了他们的大夫高厚。

【经】郑杀其大夫公子嘉[202]。

【注释】

[202]郑杀其大夫公子嘉:据《左传》,子孔专权,引起国人不满而被杀。公子嘉,此时为郑国执政大夫,字子孔,郑穆公之子。

【译文】

【经】郑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公子嘉。

【经】冬,葬齐灵公。

【译文】

【经】冬天,安葬了齐灵公。

【经】城西郛[203]。

【注释】

[203]城西郛(fú):据《左传》,此次筑城是因为“惧齐”。郛,外城。这里是指鲁国国都的外城。

【译文】

【经】鲁国修筑首都西边外城的城墙。

【经】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204]。

【注释】

[204]柯:卫地,在今河南内黄东北。

【译文】

【经】鲁大夫叔孙豹和晋国执政大夫士匄在柯地会盟。

【经】城武城[205]。

【注释】

[205]武城:鲁地,在今山东嘉祥境内。

【译文】

【经】鲁国修筑武城的城墙。

二十年

【经】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206],仲孙速会莒人[207],盟于向[208]。

【传】

【注释】

[206]辛亥:当为该年正月的二十一日。

[207]仲孙速:鲁国大夫,仲孙蔑之子。

[208]向:地名,在今山东莒县南。

【译文】

【经】襄公二十年,春天,周王的正月,辛亥(二十一)日,仲孙速和莒国人会面,在向地结盟。

【经】夏,六月,庚申[209],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210],盟于澶渊[211]。

【注释】

[209]庚申:当为该年六月的初三日。

[210]晋侯:晋国国君晋平公姬彪,晋悼公之子,侯爵,公元前557年—前532年在位。齐侯:指新即位的齐国国君齐庄公姜光,齐灵公之子,侯爵,公元前553年—前548年在位。宋公:宋国国君宋平公子成,公爵,公元前575年—前532年在位。卫侯:卫国国君卫殇公姬秋,一作剽,公元前558年—前547年在位。郑伯:郑国国君郑简公姬嘉,公元前565年—前547年在位。曹伯:指新即位的曹国国君曹武公姬滕,曹成公之子,伯爵,公元前555年—前528年在位。莒子:莒国国君莒犁比公己密州人,子爵,公元前577年—前543年在位。邾子:邾国国君邾悼公曹华,邾宣公之子,子爵,公元前555年—前540年在位。滕子:滕国国君滕成公姬原,子爵,公元前574年—前539年在位。杞伯:杞国国君杞孝公姒丐,伯爵,公元前566年—前550年在位。

[211]澶渊:湖泊名,属春秋卫地,在今河南濮阳西。

【译文】

【经】夏天,六月,庚申(初三)日,鲁襄公和晋国君晋平公、齐国国君齐庄公、宋国国君宋平公、卫国国君卫殇公、郑国国君郑简公、曹国国君曹武公、莒国国君莒犁比公、邾国国君邾悼公、滕国国君滕成公、薛国国君、杞国国君杞孝公、小邾国国君会面,在澶渊结盟。

【经】秋,公至自会。

【译文】

【经】秋天,鲁襄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仲孙速帅师伐邾[212]。

【注释】

[212]伐邾:讨伐邾国。据《左传》,近年邾国屡次侵扰鲁国,鲁国因为忙于诸侯盟会等事务,至此时才兴兵报复。

【译文】

【经】鲁大夫仲孙速率领军队讨伐邾国。

【经】蔡杀其大夫公子湿[213]。

【注释】

[213]蔡杀其大夫公子湿:据《左传》,公子湿想让蔡国背楚从晋而被蔡人所杀。他的同母弟弟公子履于是出奔到楚国。公子湿,蔡国大夫,蔡庄公之子。

【译文】

【经】蔡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公子湿。

【经】蔡公子履出奔楚。

【译文】

【经】蔡国的公子履出奔到楚国。

【经】陈侯之弟光出奔楚[214]。

【传】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其弟云者,亲之也[215]。亲而奔之,恶也。

【注释】

[214]陈侯之弟光出奔楚:据《左传》,陈国大夫庆虎、庆寅害怕公子光与他们夺权,于是向楚国进谗言说公子光和蔡国的公子湿同谋背楚从晋,楚以此责陈,公子光于是出奔至楚解释。光,陈哀公之弟。

[215]亲:表明是亲人。

【译文】

【经】陈国国君陈哀公的弟弟光出奔到楚国。

【传】以诸侯地位的尊贵,兄弟之间也不能以亲属关系来交往。经文称“弟”,是表明他是国君的亲人。是亲人却让他出奔,是厌恶这种行为。

【经】叔老如齐[216]。

【注释】

[216]叔老如齐:据《左传》,齐国新君齐庄公即位,鲁大夫访齐表示希望重修旧好。叔老,鲁大夫,公孙婴齐之子。

【译文】

【经】鲁大夫叔老到齐国去访问。

【经】冬,十月,丙辰[217],朔,日有食之。

【注释】

[217]丙辰,朔:依历法推算,此次日环食当发生在公历该年的八月三十一日。

【译文】

【经】冬天,十月,丙辰(八月三十一)日,朔日,发生日食。

【经】季孙宿如宋。

【译文】

【经】鲁大夫季孙宿到宋国去。

二十一年

【经】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晋[218]。

【注释】

[218]公如晋:据《左传》,鲁襄公如晋是为了感谢十八年晋国出兵相助和取得邾田。如晋,到晋国去。

【译文】

【经】襄公二十一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襄公到晋国去。

【经】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219]。

【传】以者,不以者也。来奔者不言出,举其接我者也。漆、闾丘不言及,小大敌也。

【注释】

[219]庶其:邾国大夫。漆:邾邑,在今山东邹县东北。闾丘:邾邑,约在漆东北十里。

【译文】

【经】邾国大夫庶其带着漆、闾丘二地来投奔鲁国。

【传】说“以”,就是不应该“以”的意思。逃来鲁国的人不说“出奔”,突显出他是来我国的。漆、闾丘之间不用“及”字连接,因为它们的大小差不多。

【经】夏,公至自晋。

【译文】

【经】夏天,鲁襄公从晋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秋,晋栾盈出奔楚[220]。

【注释】

[220]晋栾盈出奔楚:栾盈,晋国大夫,栾黡(yǎn)之子,其母为士匄(gài)之女栾祁(qí)。据《左传》,祁有淫行,栾盈患之。祁惧而诉于士匄,诬盈有谋反之心,士匄遂逐之,盈奔楚。

【译文】

【经】秋天,晋国大夫栾盈出奔到楚国。

【经】九月,庚戌,朔[221],日有食之。

【注释】

[221]庚戌,朔:依历法推测,该次日环食当发生在公历该年的八月二十六日。

【译文】

【经】九月,庚戌(八月二十六)日,朔日,发生日食。

【经】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222]。

【注释】

[222]日有食之:此疑为史官误记或司天者误认,因九月已有日环食,十月不会再有日食。

【译文】

【经】冬天,十月,庚辰日,朔日,发生日食。

【经】曹伯来朝[223]。

【注释】

[223]曹伯:曹武公姬滕,即位三年始来鲁朝见。

【译文】

【经】曹国国君曹武公来鲁访问。

【经】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于商任[224]。

【注释】

[224]商任:地名。今在何处不详,有人疑在古商墟,卫地,在今河南安阳市区内。据《左传》,商任之会意在禁锢奔楚的齐大夫栾盈,使诸侯不得任用他。

【译文】

【经】鲁襄公和晋国国君晋平公、齐国国君齐庄公、宋国国君宋平公、卫国国君卫殇公、郑国国君郑简公、曹国国君曹武公、莒国国君莒犁比公、邾国国君邾悼公在商任会面。

【经】庚子,孔子生[225]。

【注释】

[225]庚子,孔子生:《左传》经文无此条。依历法推算,十月庚子日当为公历公元前551年九月二十八日,在襄公二十二年而不是此处的襄公二十一年。待定。

【译文】

【经】庚子日,孔子出生。

二十二年

【经】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至自会。

【译文】

【经】襄公二十二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襄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夏,四月。

【译文】

【经】夏天,四月。

【经】秋,七月,辛酉[226],叔老卒[227]。

【注释】

[226]辛酉:当为该年七月的十六日。

[227]叔老:鲁国大夫。

【译文】

【经】秋天,七月,辛酉(十六)日,鲁大夫叔老去世。

【经】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沙随[228]。

【注释】

[228]沙随:宋地,在今河南宁陵西北。据《左传》,这次会盟是为了再次禁锢奔楚的齐大夫栾盈。

【译文】

【经】冬天,鲁襄公和晋国国君晋平公、齐国国君齐庄公、宋国国君宋平公、卫国国君卫殇公、郑国国君郑简公、曹国国君曹武公、莒国国君莒犁比公、邾国国君邾悼公、滕国国君滕成公、薛国国君、杞国国君杞孝公、小邾国国君在沙随会面。

【经】公至自会。

【译文】

【经】鲁襄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楚杀其大夫公子追舒[229]。

【注释】

[229]楚杀其大夫公子追舒:据《左传》,“楚观起有宠于令尹子南,未益禄,而有马数十乘。楚人患之”,于是将他和观起都杀了。公子追舒,楚国大夫,楚庄王之子,时为楚国令尹。

【译文】

【经】楚国杀害了他们的大夫公子追舒。

二十三年

【经】二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癸酉[230],朔,日有食之。

【注释】

[230]癸酉:依后面“朔”字,知当为该年二月的初一日。

【译文】

【经】襄公二十三年,春天,周王的二月,癸酉(初一)日,朔日,发生日食。

【经】三月,己巳[231],杞伯匄卒[232]。

【注释】

[231]己巳:当为该年三月的二十八日。

[232]杞伯匄:杞国国君,姓姒名匄(gài),一写作“丐”,古代通用,谥孝,为杞孝公。

【译文】

【经】三月,己巳(二十八)日,杞国国君姒匄(丐)去世。

【经】夏,邾畀我来奔[233]。

【注释】

[233]邾畀(bì)我:邾国大夫,名畀我。

【译文】

【经】夏天,邾国大夫畀我出奔来鲁国。

【经】葬杞孝公。

【译文】

【经】安葬了杞孝公。

【经】陈杀其大夫庆虎及庆寅[234]。

【传】称国以杀,罪累上也。及庆寅,庆寅累也。

【注释】

[234]陈杀其大夫庆虎及庆寅:据《左传》,陈哀公到楚国,公子光在楚国控诉二庆,楚国人召见二庆。二庆派庆乐前去,楚人杀了庆乐。二庆以陈叛楚。夏天,屈建跟随陈侯包围陈国。陈国修筑城墙,出现事故,庆氏杀筑城之人。筑城之人于是杀了庆虎、庆寅。庆虎,庆寅,二庆均为陈国大夫,本妫(guī)姓,庆为其氏。

【译文】

【经】陈国杀害了他们的大夫庆虎和庆寅。

【传】以国家的名义杀害,表明罪行牵涉到国君。说“及庆寅”,表明庆寅是被连累的。

【经】陈侯之弟光自楚归于陈。

【译文】

【经】陈国国君的弟弟妫光从楚国回到陈国。

【经】晋栾盈复入于晋,入于曲沃[235]。

【注释】

[235]曲沃:栾盈封地。曲沃乃当时晋国起家之地,在今山西闻喜,此地不应封于他人为私邑,此或者为曲沃之一部分土地封与栾盈,亦称曲沃。或者栾盈之曲沃如杨伯峻张琦战国策释地》云:“桃林之塞一名曲沃……在河南陕县西南四十里,今之曲沃镇。”据《左传》,齐国暗中将栾盈送入曲沃,之后栾盈起兵作乱,被打败,逃回曲沃,晋军攻克曲沃,杀栾盈。

【译文】

【经】晋国大夫栾盈又回到晋国,进入了曲沃。

【经】秋,齐侯伐卫[236],遂伐晋[237]。

【注释】

[236]齐侯:指齐国国君齐庄公姜光,公元前553年—前548年在位。

[237]伐晋:讨伐晋国,这是齐国试图挑战晋国霸权。

【译文】

【经】秋天,齐庄公讨伐卫国,接着讨伐晋国。

【经】八月,叔孙豹帅师救晋[238],次于雍渝[239]。

【传】言救后次,非救也[240]。

【注释】

[238]叔孙豹:鲁国大夫,叔孙得臣之子。

[239]雍渝:晋地,在今河南浚县西南。

[240]非救也:不是救援。僖公元年传文曰:“救不言次,言次非救也。”

【译文】

【经】八月,鲁大夫叔孙豹率军救援晋国,在雍渝驻扎。

【传】说了救援之后说驻扎,这不是真心救援。

【经】己卯[241],仲孙速卒[242]。

【注释】

[241]己卯:当为该年八月的初十日。

[242]仲孙速:鲁国大夫,公子庆父之后,仲孙蔑之子,孟孙氏宗主,称孟庄子

【译文】

【经】己卯(八月初十)日,鲁大夫仲孙速去世。

【经】冬,十月,乙亥[243],臧孙纥出奔邾[244]。

【传】其日,正臧孙纥之出也[245]。蘧伯玉曰[246]:“不以道事其君者,其出乎?”

【注释】

[243]乙亥:当为该年十月的初七日。

[244]臧孙纥(hé)出奔邾:据《左传》,臧孙纥受孟氏、季氏排挤,不得已出奔。臧孙纥,鲁国大夫,复姓臧孙,名纥,字武仲。邾,邾国,曹姓,子爵,时为鲁国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城。

[245]正:辨证,确定。这里是辨明臧孙纥是有罪的,所以出奔。

[246]蘧(qú)伯玉:卫国大夫,名瑗,谥成子。贤者,为孔子所敬慕。

【译文】

【经】冬天,十月,乙亥(初七)日,鲁大夫臧孙纥出奔到邾国。

【传】经文记载日期,是确定臧孙纥外逃了。蘧伯玉说:“不能按照道义来侍奉他的国君的人,大概就只能出逃了吧?”

【经】晋人杀栾盈。

【传】恶之,弗有也[247]。

【注释】

[247]弗有:指不把栾盈当做晋国大夫。通常经文记载杀害大夫会记为“杀其大夫某某”。

【译文】

【经】晋国人杀了栾盈。

【传】憎恶他,不把他当做晋国大夫。

【经】齐侯袭莒。

【译文】

【经】齐庄公突袭莒国。

二十四年

【经】二十有四年,春,叔孙豹如晋。

【译文】

【经】襄公二十四年,春天,鲁大夫叔孙豹到晋国去。

【经】仲孙羯帅师侵齐[248]。

【注释】

[248]仲孙羯(jié)帅师侵齐:据《左传》,这里鲁侵齐是因为晋国的原因。仲孙羯,鲁大夫仲孙速之子,孟孙氏宗主。

【译文】

【经】鲁大夫仲孙羯率军入侵齐国。

【经】夏,楚子伐吴[249]。

【注释】

[249]楚子:指楚国国君楚康王熊昭,子爵,公元前559年—前545年在位。

【译文】

【经】夏天,楚康王讨伐吴国。

【经】秋,七月,甲子[250],朔,日有食之,既[251]。

【注释】

[250]甲子:依后面“朔”字知为该年七月初一日。

[251]既:依历法推算日全食时间当在公历该年的六月十九日。

【译文】

【经】秋天,七月,甲子(初一)日,朔日,发生日食,日全食。

【经】齐崔杼帅师伐莒[252]。

【注释】

[252]齐崔杼(zhù)帅师伐莒:据《左传》,齐国希望联合楚国共同对抗晋国,楚王派使者来协商会面事宜,此时齐国听闻晋国将兴兵来犯,于是派陈无宇随楚使至楚,请求楚国出兵,同时派崔杼率军护送,顺道伐莒。崔杼,齐国执政大夫。伐莒,讨伐莒国。

【译文】

【经】齐国大夫崔杼率军讨伐莒国。

【经】大水。

【译文】

【经】发生大水灾。

【经】八月,癸巳[253],朔,日有食之。

【注释】

[253]癸巳:依后面“朔日”知为当年八月初一日。

【译文】

【经】八月,癸巳(初一)日,朔日,发生日食。

【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夷仪[254]。

【注释】

[254]杞伯:指新即位的杞国国君杞文公姒益姑,伯爵,杞孝公之子,公元前549年—前536年在位。夷仪:本为邢地,僖公二十五年,卫灭邢,遂为卫邑,在今山东聊城西南。据《左传》,夷仪之会是商议伐齐,因大水作罢。

【译文】

【经】鲁襄公和晋国国君晋平公、宋国国君宋平公、卫国国君卫殇公、郑国国君郑简公、曹国国君曹武公、莒国国君莒犁比公、邾国国君邾悼公、滕国国君滕成公、薛国国君、杞国国君杞文公、小邾国国君在夷仪会面。

【经】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伐郑[255]。

【注释】

[255]楚子、蔡侯、陈侯、许男:楚康王熊昭,子爵;蔡景侯姬固,侯爵,公元前591年—前543年在位;陈哀公妫溺,侯爵,公元前568年—前534年在位;许灵公姜某,男爵,公元前581年—前547年在位。据《左传》,楚伐郑是为了救齐。

【译文】

【经】冬天,楚国国君楚康王、蔡国国君蔡景侯、陈国国君陈哀公、许国国君许灵公讨伐郑国。

【经】公至自会。

【译文】

【经】鲁襄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陈针宜咎出奔楚[256]。

【注释】

[256]陈针宜咎出奔楚:据《左传》,“陈人复讨庆氏之党”,所以出奔。针宜咎,陈国大夫,为陈国庆氏同党。

【译文】

【经】陈国大夫针宜咎出奔到楚国。

【经】叔孙豹如京师。

【译文】

【经】鲁大夫叔孙豹到京师去。

【经】大饥。

【传】五谷不升为大饥[257]。一谷不升谓之嗛[258],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侵[259]。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260],台榭不涂[261]。弛侯[262],廷道不除[263]。百官布而不制[264]。鬼神祷而不祀[265]。此大侵之礼也。

【注释】

[257]升:收获。

[258]嗛(qiàn):用同“歉”,收成不好。

[259]大侵:严重饥荒。

[260]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

[261]涂:粉饰。

[262]弛:废除。侯:箭靶,代指射礼,这里指废除宴乐之射。

[263]除:修整,清除。

[264]布:设置,指百官修列,不因饥饿而废除官职。制:作,造作。指不再设置新的官职。

[265]祷:祈祷,向鬼神求福。祀:祭祀,祭祀需要消耗祭品。

【译文】

【经】鲁国发生大饥荒。

【传】五种谷物都没有收获是大饥。一种谷物没有收获称作嗛(歉),两种谷物没有收获称作饥,三种谷物没有收获称作馑,四种谷物没有收获称作康,五种谷物没有收获称作大侵。大侵时候应当遵守的礼仪,国君吃饭不应有两种菜,楼台亭榭不应粉饰。废止宴乐,朝廷里的道路也不修整。不废除也不新设置官职。对鬼神只是祷告而不祭祀。这是大侵时候的礼仪。

二十五年

【经】二十有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

【译文】

【经】襄公二十五年,春天,齐国大夫崔杼率军讨伐我鲁国的北部边境。

【经】夏,五月,乙亥[266],齐崔杼弑其君光[267]。

【传】庄公失言,淫于崔氏。

【注释】

[266]乙亥:当为该年五月的十七日。

[267]崔杼弑其君光:据《左传》,齐庄公多次与崔杼之妻棠姜私通,且将崔杼的帽子赐给别人,且有不当言语,崔杼心生不满,加之害怕晋国报复齐国,欲杀齐庄公以讨好晋国,于是寻找机会杀害了庄公。齐庄公,姓姜名光。

【译文】

【经】夏天,五月,乙亥(十七)日,齐国大夫崔杼杀害了他的国君姜光。

【传】齐庄公言语失当,与崔氏之妻通奸。

【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夷仪[268]。

【注释】

[268]夷仪:卫邑,在今山东聊城西南。

【译文】

【经】鲁襄公和晋国国君晋平公、宋国国君宋平公、卫国国君卫殇公、郑国国君郑简公、曹国国君曹武公、莒国国君莒犁比公、邾国国君邾悼公、滕国国君滕成公、薛国国君、杞国国君杞文公、小邾国国君在夷仪会面。

【经】六月,壬子[269],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270]。

【注释】

[269]壬子:当为该年六月的二十四日。

[270]公孙舍之:郑国大夫,字子展,郑穆公之孙。

【译文】

【经】六月,壬子(二十四)日,郑国大夫公孙舍之率军进入陈国。

【经】秋,八月,己巳[271],诸侯同于重丘[272]。

【注释】

[271]己巳:当为该年七月的十二日,经文作“八月”,当误。

[272]诸侯同于重丘:据《左传》,这次诸侯会盟是因为与齐国讲和。诸侯,指五月会于“夷仪”的诸侯。重丘,齐地。今在何处不详,或以为在今山东聊城东南,或以为在今山东德州东北。

【译文】

【经】秋天,八月,己巳(七月十二)日,诸侯在重丘同盟。

【经】公至自会。

【译文】

【经】鲁襄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卫侯入于夷仪[273]。

【注释】

[273]卫侯:这里是指出逃在外的卫献公。

【译文】

【经】卫献公进入夷仪。

【经】楚屈建帅师灭舒鸠[274]。

【注释】

[274]屈建:楚国令尹,字子木。舒鸠:国名。偃姓,舒人的一支。故地在今安徽舒城附近。

【译文】

【经】楚国令尹屈建率军灭亡了舒鸠国。

【经】冬,郑公孙夏帅师伐陈[275]。

【注释】

[275]公孙夏:郑国大夫,字子西,郑穆公之孙。

【译文】

【经】冬天,郑国大夫公孙夏率军讨伐陈国。

【经】十有二月,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276]。

【传】以伐楚之事,门于巢,卒也。于巢者,外乎楚也。门于巢,乃伐楚也。诸侯不生名,取卒之名加之伐楚之上者,见以伐楚卒也。其见以伐楚卒何也?古者大国过小邑,小邑必饰城而请罪[277],礼也。吴子谒伐楚,至巢,入其门,门人射吴子,有矢创,反舍而卒。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非巢之不饰城而请罪,非吴子之自轻也。

【注释】

[276]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吴子谒,吴国国君。姬姓后裔,子爵,名谒,又名诸樊,吴王寿梦之子,是攻打楚国附国巢国城门时中箭战死的。门,攻打城门。巢,小国名。群舒之国之一,偃姓,故城在安徽巢湖东北。巢为楚国边境小国,与楚互为表里,故吴欲伐楚,要先经过巢国,据《左传》,吴国伐巢伐楚,巢国的牛臣献计开城门诱使吴王进城,暗中以箭射杀吴王。

[277]饰:指修治整备,加强防备。请罪:指询问自己的过错,以至大国兴兵。

【译文】

【经】十二月,吴国国君谒讨伐楚国,攻打楚附属国巢国的城门,去世。

【传】因为讨伐楚国的事,攻打巢国的城门,去世了。说“于巢”,表示是在楚国之外。攻打巢的城门,是为了讨伐楚国。诸侯活着的时候不称他们的名字,把去世之后才能称的名放在伐楚的前面说,表明是因为讨伐楚国而去世的。经文为什么要表明是因为讨伐楚国而去世的呢?古时大国经过小城,小城一定要整治守备而询问过错,这是符合礼制的。吴国国君谒讨伐楚国,到了巢国,进入他们的城门,守门的人以箭射吴国国君,有箭伤,返回军营而去世。古代虽然有不动用武力就能解决的事,但是一定会有武力上的准备,这是责备巢国不修守备而询问过错,也责备吴国国君不重视自己的生命。

二十六年

【经】二十有六年,春,王二月,辛卯[278],卫宁喜弑其君剽[279]。

【传】此不正[280],其日何也?殖也立之,喜也君之,正也[281]。

【注释】

[278]辛卯:当为该年二月的初七日。

[279]宁喜:卫国大夫,宁殖之子。据《左传》,宁殖在去世前后悔驱逐卫献公,希望宁喜能够为自己改过。卫献公入夷仪后派自己的母弟专和宁喜谈复位的事,宁喜答应。剽:卫殇公名。

[280]不正:指公孙剽的即位不合正道,剽非嫡长子,所以《穀梁传》认为他不是合法国君。

[281]正:符合正道。指宁喜将父亲拥立的人视为国君是符合正道的。

【译文】

【经】襄公二十六年,春天,周王的二月,辛卯(初七)日,卫国大夫宁喜杀害了他的国君姬剽。

【传】公孙剽的即位不合正道,经文记载他去世的日期是为什么呢?宁殖拥立了他,宁喜应该把他当做国君,符合正道。

【经】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282]。

【注释】

[282]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据《左传》,宁喜先率兵进攻孙氏,杀孙林父之子于卫都,然后杀害了卫殇公和卫殇公的太子,孙林父当时在戚地,于是率戚以归晋。戚,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市区内北,戚为孙氏封邑。叛,反叛,指叛卫归晋。经文中出现“叛”字,从此处始。

【译文】

【经】卫国大夫孙林父进入戚地,带着戚地叛国。

【经】甲午[283],卫侯衎复归于卫[284]。

【传】日归,见知弑也。

【注释】

[283]甲午:当为该年二月的初十日。

[284]卫侯衎(kàn):卫献公名,襄公十四年被逐,流亡十二年,至此复位。

【译文】

【经】甲午(二月初十)日,卫国国君姬衎回到卫国。

【传】记载回国的日期,表明知道殇公被杀的事。

【经】夏,晋侯使荀吴来聘[285]。

【注释】

[285]晋侯使荀吴来聘:据《左传》:“晋人为孙氏故,召诸侯,将以讨卫也。夏,中行穆子来聘,召公也。”荀吴,晋国大夫,荀偃之子,谥穆,称中行穆子。

【译文】

【经】夏天,晋平公派大夫荀吴来鲁访问。

【经】公会晋人、郑良霄、宋人、曹人于澶渊[286]。

【注释】

[286]良宵:郑国大夫。澶渊:湖泊名。属卫,在今河南濮阳西。

【译文】

【经】鲁襄公和晋国人、郑国的良宵、宋国人、曹国人在澶渊会盟。

【经】秋,宋公杀其世子座[287]。

【注释】

[287]宋公:宋平公子成。世子座:宋国的太子,姓子,名座,被寺人诬陷而死。

【译文】

【经】秋天,宋国国君宋平公杀害了他的世子子座。

【经】晋人执卫宁喜。

【译文】

【经】晋国人抓捕了卫国的宁喜。

【经】八月,壬午[288],许男宁卒于楚[289]。

【注释】

[288]壬午:当为该年八月的初一日。

[289]许男宁卒于楚:据《左传》,许灵公到楚国是请求楚国出兵伐郑。许男宁,许国国君,男爵,姓姜名宁,谥灵,为许灵公。

【译文】

【经】八月,壬午(初一)日,许国国君姜宁在楚国去世。

【经】冬,楚子、蔡侯、陈侯伐郑[290]。

【注释】

[290]楚子:楚康王熊昭,楚庄王之孙,共王之子,公元前559年—前545年在位。蔡侯:蔡景侯姬固,侯爵,蔡文侯之子,公元前591年—前543年在位。陈侯:陈哀公妫(guī)弱,侯爵,陈成公之子,公元前568年—前534年在位。

【译文】

【经】冬天,楚国国君楚康王、蔡国国君蔡景侯、陈国国君陈哀公讨伐郑国。

【经】葬许灵公。

【译文】

【经】安葬许灵公。

二十七年

【经】二十有七年,春,齐侯使庆封来聘[291]。

【注释】

[291]庆封:齐国大夫,崔杼杀齐庄公后立景公,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

【译文】

【经】襄公二十七年,春天,齐景公派左相庆封作为使者来鲁国访问。

【经】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奂、郑良霄、许人、曹人于宋。

【译文】

【经】夏天,鲁大夫叔孙豹和晋国大夫赵武、楚国大夫屈建、蔡国大夫公孙归生、卫国大夫石恶、陈国大夫孔奂、郑国大夫良宵、许国人、曹国人在宋地会面。

【经】卫杀其大夫宁喜[292]。

【传】称国以杀,罪累上也。宁喜弑君,其以累上之辞言之,何也?尝为大夫[293],与之涉公事矣[294]。宁喜由君弑君,而不以弑君之罪罪之者,恶献公也。

【注释】

[292]卫杀其大夫宁喜:据《左传》,献公归国复位之后,宁喜专权,献公忧虑,公孙免余替献公杀之。

[293]尝:曾经。指宁喜被杀前为大夫。

[294]与之涉公事:同意他参与国家事务。据《左传》,卫献公派弟弟专与宁喜商议复位之事时,专“以公命与宁喜言,曰:‘政由宁氏,祭则寡人。’”此时献公杀宁喜,是违背了自己的诺言。

【译文】

【经】卫国杀害了他们的大夫宁喜。

【传】以国家的名义杀害,表明罪行牵涉到国君。宁喜杀害过国君,经文用牵涉到国君的说法来说,为什么呢?曾经是大夫,同意他参与国家的事务。宁喜因为新君而杀了旧君,但是不用杀害国君的罪名来指责他,是为了表示对献公的厌恶。

【经】卫侯之弟专出奔晋[295]。

【传】专,喜之徒也。专之为喜之徒,何也?己虽急纳其兄,与人之臣谋弑其君,是亦弑君者也。专其曰弟,何也?专有是信者。君赂不入乎喜而杀喜[296],是君不直乎喜也[297],故出奔晋。织邯郸[298],终身不言卫。专之去,合乎《春秋》。

【注释】

[295]专:卫献公同母弟,名专。在卫献公谋求复位的时候曾代为与宁喜谈判,曾作出“政由宁喜出”的承诺。

[296]赂:赠送的财物。

[297]直:守信。

[298](qú):古时鞋头上的饰物,有孔,可以穿系鞋带。邯郸:时为晋地,在今河北邯郸附近。

【译文】

【经】卫国国君卫献公的弟弟姬专出逃投奔晋国。

【传】姬专,是宁喜的同党。姬专为宁喜的同党,为什么呢?自己虽然急于让自己的兄长回国,和别人的臣子谋划杀害他的国君,这也算是杀害国君的人。用“弟”来称呼姬专,为什么呢?因为姬专和宁喜有约定。国君答应赠送的财物没有给宁喜反而杀了宁喜,这是国君没有对宁喜守信,所以姬专出逃投奔晋国。在邯郸编织,终身没有谈论过卫国。姬专的离开,合于《春秋》大义。

【经】秋,七月,辛巳[299],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

【传】湨梁之会[300],诸侯在而不曰诸侯之大夫,大夫不臣也,晋赵武耻之。豹云者,恭也。诸侯不在而曰诸侯之大夫,大夫臣也,其臣恭也,晋赵武为之会也。

【注释】

[299]辛巳:当为该年七月的初五日。

[300]湨(jú)梁:古代筑在湨水旁的大堤。湨,水名,源出河南济源,东南流入黄河。

【译文】

【经】秋天,七月,辛巳(初五)日,鲁大夫叔孙豹和诸侯的大夫在宋地缔结盟约。

【传】湨梁之会,诸侯在当地却不说诸侯的大夫,大夫们不尽臣道,晋国的赵武认为那是羞耻。说“豹”,是表示恭敬。诸侯不在当地却说诸侯的大夫,表明大夫尽了臣子之道,他们的臣子很恭敬,因为是晋国的赵武发起的这次会盟。

【经】冬,十有二月,乙亥[301],朔,日有食之。

【注释】

[301]乙亥:依后面“朔”字知为该年十二月的初一日。

【译文】

【经】冬天,十二月,乙亥(初一)日,朔日,发生日食。

二十八年

【经】二十有八年,春,无冰[302]。

【注释】

[302]无冰:没有结冰。鲁用周历,周历的春相当于今农历的冬。

【译文】

【经】襄公二十八年,春天,没有结冰。

【经】夏,卫石恶出奔晋[303]。

【注释】

[303]卫石恶出奔晋:据《左传》,石恶出奔是因为“卫人讨宁氏之党”。石恶,卫国大夫。

【译文】

【经】夏天,卫国大夫石恶出逃投奔晋国。

【经】邾子[304]来朝。

【注释】

[304]邾子:邾国国君邾悼公曹华,子爵,公元前556年—前541年在位。

【译文】

【经】邾国国君邾悼公前来访问。

【经】秋,八月,大雩。

【译文】

【经】秋天,八月,举行大雩之祭。

【经】仲孙羯如晋[305]。

【注释】

[305]仲孙羯(jié):鲁国大夫,此时为孟氏宗主,仲孙蔑之孙,仲孙速之子。

【译文】

【经】鲁大夫仲孙羯到晋国去。

【经】冬,齐庆封来奔[306]。

【注释】

[306]庆封来奔:据《左传》,崔杼杀齐庄公,立景公,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庆封与崔杼有隙,襄公二十六年庆封因崔家内部矛盾,尽灭崔氏,崔杼自杀,庆封专权,后诸大夫共攻庆封,庆封奔鲁,又奔吴。庆封,齐国大夫。

【译文】

【经】冬天,齐国执政大夫庆封出逃来鲁国。

【经】十有一月,公如楚。

【译文】

【经】十一月,鲁襄公到楚国去。

【经】十有二月,甲寅[307],天王崩[308]。

【注释】

[307]甲寅:当为该年十二月的十六日。

[308]天王:这里是周灵王姬泄心。

【译文】

【经】十二月,甲寅(十六)日,周天子灵王去世。

【经】乙未[309],楚子昭卒[310]。

【注释】

[309]乙未:依历法推算该年十二月无乙未,疑经文记日有误。

[310]楚子昭:楚国国君,子爵,芈(mǐ)姓,熊氏,名昭,谥康,为楚康王。

【译文】

【经】乙未日,楚国国君熊昭去世。

二十九年

【经】二十有九年,春,公在楚[311]。

【传】闵公也[312]。

【注释】

[311]公在楚:楚康王去世时鲁襄公刚好在楚国。《左传》认为这是“释不朝正于庙也”。诸侯每月初一应到祖庙行告朔之礼,此时鲁襄公在楚,无法行礼。

[312]闵:担忧,怜悯。据《左传》,在楚王葬礼上楚人予以为难,叔孙豹机智化解。

【译文】

【经】襄公二十九年,春天,鲁襄公在楚国。

【传】为鲁襄公感到担忧。

【经】夏,五月,公至自楚。

【传】喜之也。致君者,殆其往[313],而喜其反,此致君之意义也。

【注释】

[313]殆:担忧。

【译文】

【经】夏天,五月,鲁襄公从楚国回国告祭祖庙。

【传】为此感到高兴。记载国君回国告祭祖庙,是为他的出访担心,为他的归来高兴,这就是记载国君回国告祭祖庙的意义所在。

【经】庚午[314],卫侯衎卒[315]。

【注释】

[314]庚午:当为该年六月的初五日。

[315]卫侯衎(kàn):卫国国君,姓姬,名衎,谥献,为卫献公。

【译文】

【经】庚午(六月初五)日,卫国国君姬衎去世。

【经】阍弑吴子余祭[316]。

【传】阍,门者也,寺人也[317]。不称名姓,阍不得齐于人[318]。不称其君[319],阍不得君其君也。礼:君不使无耻,不近刑人,不狎敌,不迩怨。贱人非所贵也,贵人非所刑也,刑人非所近也。举至贱而加之吴子[320],吴子近刑人也。阍弑吴子余祭,仇之也。

【注释】

[316]阍(hūn)弑吴子余祭:据《左传》,吴国抓获了楚国俘虏,让他们看守船只,后来余祭观看船只时被他们杀死。阍,守门人,此处指楚国俘虏做了守门人。吴子余祭,吴国国君,名余祭,吴王诸樊之弟,公子季札之兄。

[317]寺人:宫中供使令的小臣,多以阉人充任。

[318]齐于人:等同于普通人,这里是说守门人多是刑余之人,古人认为他们不再是普通人一样完整了。

[319]不称其君:不说“其君”,指不说“阍弑其君某某”,即剥夺了他们把吴国国君当做国君的权利。

[320]举至贱而加之吴子:指将“阍”放在“吴子”之前。

【译文】

【经】看门人杀死了吴国国君余祭。

【传】阍,是守门人,是供使令的小臣。不说他的名和姓,因为守门人不能等同于普通人。不说“其君”,因为守门人没有资格把吴子当做国君。按照礼制:国君不任用不知羞耻的人,不应亲近受刑阉割的人,不应戏弄敌人,不应接近怨恨自己的人。身份卑贱的人不是可以轻易让他显贵的,身份尊贵的人不是可以轻易施以刑罚的,遭受刑罚的人不是可以轻易去亲近的。把最卑贱的称呼放在吴子之前,因为吴国国君接近受过刑罚之人。守门人杀了吴国国君余祭,是因为仇恨他。

【经】仲孙羯会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仪、郑公孙段、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城杞[321]。

【传】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杞危而不能自守,故诸侯之大夫相帅以城之,此变之正也。

【注释】

[321]城杞:修筑杞国国都的城墙。据《左传》,晋平公的生母是杞国女子,所以晋国率领诸侯国帮杞国修筑城墙。

【译文】

【经】鲁大夫仲孙羯(jié)会同晋国大夫荀盈、齐国大夫高止、宋国大夫华定、卫国大夫世叔仪、郑国大夫公孙段、曹国人、莒(jǔ)国人、邾国人、滕国人、薛国人、小邾国人,修筑杞国都的城墙。

【传】古代的天子分封诸侯,他的土地足够容纳他的百姓,他的百姓足够填满城邑来保护自己。杞国有危难不能保护自己,所以诸侯的大夫率领军队来给它修筑城墙,这是变通常规来符合正道。

【经】晋侯使士鞅来聘[322]。

【注释】

[322]士鞅来聘:据《左传》,士鞅来访是为了感谢鲁国城杞。士鞅,晋国大夫,士匄(gài)之子,又称范献子。

【译文】

【经】晋国国君平公派大夫士鞅作为使者来鲁访问。

【经】杞子来盟。

【译文】

【经】杞国国君杞文公来鲁结盟。

【经】吴子使札来聘[323]。

【传】吴其称子何也[324]?善使延陵季子,故进之也。身贤,贤也。使贤,亦贤也。延陵季子之贤,尊君也。其名,成尊于上也。

【注释】

[323]吴子:这里当是指吴王余祭,即季札出使之后余祭才去世。札:吴公子季札。吴王寿梦有四子:诸樊(或称谒)、余祭、余昧(一作夷昧)、季札。季札贤,寿梦欲废长立少。季札让不可。寿梦卒,诸樊立,与余祭、余昧相约,传弟而不传子,弟兄相继为君,欲终致国于季札。季札离国赴延陵,终身不入吴国,世称延陵季子。

[324]吴其称子:楚、吴都被视作夷狄之国,没有周天子册封的大夫,故庄公二十三年称“荆人来聘”,则此当作“吴人来聘”,称“某子使某某来聘”则意味着“某子”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而作为使者的“某某”是周天子册封的大夫。这里称“吴”作“吴子”,称季札的名“札”是为了褒扬季札。

【译文】

【经】吴国国君余祭派季札作为使者来访问。

【传】把吴称作“吴子”是为什么呢?是赞许他任用延陵季子,所以提高他的地位。自身贤能,是贤能。任用贤能的人,也是贤能。延陵季子的贤能,在于他尊重国君。经文记载他的名,是成全他对国君的尊重。

【经】秋,七月,葬卫献公。

【译文】

【经】秋天,七月,安葬了卫献公。

【经】齐高止出奔北燕[325]。

【传】其曰北燕,从史文也[326]。

【注释】

[325]高止:齐国大夫,专权,且喜欢居功,遂被放逐。北燕:春秋有二燕国,一为南燕,姞姓,伯爵,在今河南延津东北,即桓公十二年之燕。一为北燕,即今之通常所谓燕国,姬姓,伯爵,西周召公奭(shì)之后,建都蓟,其地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北京附近,故北京称蓟字。

[326]史文:即鲁国史书原始的记载,《穀梁传》认为孔子修春秋并未修改此处。

【译文】

【经】齐国大夫高止出逃到北燕。

【传】经文说“北燕”,是沿用了史书的写法。

【经】冬,仲孙羯如晋。

【译文】

【经】冬天,鲁大夫仲孙羯(jié)到晋国去。

三十年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使薳罢来聘[327]。

【注释】

[327]楚子:楚国国君郏敖,楚康王之子,名熊员。薳(wěi)罢:楚国大夫,字子荡。

【译文】

【经】襄公三十年,春天,周王的正月,楚国国君楚郏敖派薳罢作为使者来鲁访问。

【经】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328]。

【传】其不日,子夺父政,是谓夷之。

【注释】

[328]蔡世子般弑其君固:据《左传》,蔡景侯为太子从楚国娶妻,又与此楚女私通,于是太子弑君。世子般,蔡国太子,姓姬,名般。固,蔡国国君,名固,谥景,为蔡景侯。

【译文】

【经】夏天,四月,蔡国的世子姬般杀害了他的国君姬固。

【传】经文没有记载日期,因为儿子夺取了父亲的政权,这样说是把他当做夷人来看待。

【经】五月,甲午[329],宋灾,伯姬卒[330]。

【传】取卒之日,加之灾上者,见以灾卒也。其见以灾卒奈何?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傅母不在[331],宵不下堂。”左右又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保母不在[332],宵不下堂。”遂逮乎火而死[333]。妇人以贞为行者也,伯姬之妇道尽矣。详其事,贤伯姬也。

【注释】

[329]甲午:当为该年五月的初五日。

[330]伯姬:指成公九年嫁予宋共公为妻的伯姬。

[331]傅母:保育、辅导贵族子女的老年妇人。

[332]保母:宫廷内负责抚养贵族子女的女妾。

[333]遂:最终。逮:被,及。

【译文】

【经】五月,甲午(初五)日,宋国发生火灾,伯姬去世。

【传】把去世的日期,写在发生火灾的前面,表明是因为火灾去世的。经文表明了是因为火灾去世,是怎样的呢?伯姬的房屋失火了,侍奉的人说:“夫人稍微躲避一下火灾吧!”伯姬说:“妇人应遵守的道义,傅母不在,晚上不能走下厅堂。”侍奉的人又说:“夫人稍微躲避一下火灾吧!”伯姬说:“妇人应遵守的道义,保母不在,晚上不能走下厅堂。”最终被火烧死。妇人以贞节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伯姬尽到了妇道。详细地记载这件事,是认为伯姬有贤德。

【经】天王杀其弟佞夫[334]。

【传】传曰:诸侯且不首恶[335],况于天子乎?君无忍亲之义[336],天子、诸侯所亲者,唯长子、母弟耳。天王杀其弟佞夫,甚之也。

【注释】

[334]天王杀其弟佞夫:据《左传》,灵王侄儋(dān)括欲立佞夫,而佞夫不知。五月,五大夫杀佞夫。括、瑕奔晋。天王,周景王姬贵,公元前544年—前520年在位。佞(nìng)夫,周灵王之子,周景王之同母弟。

[335]首恶:罪魁祸首。

[336]忍:残忍。

【译文】

【经】周天子杀害了他的弟弟佞夫。

【传】《传》说:诸侯尚且不能作为罪魁祸首,何况天子呢?国君没有残酷对待亲人的道理,天子、诸侯亲近的人,只有长子、同母的弟弟罢了。周景王杀害了他的弟弟佞夫,太过分了。

【经】王子瑕奔晋[337]。

【注释】

[337]王子瑕:周王室大夫,儋(dān)括同盟,因佞夫被杀而出逃。经文不说“出奔”而只说“奔”是因为“不言出,周无外”。

【译文】

【经】周大夫王子瑕投奔晋国。

【经】秋,七月,叔弓如宋[338],葬共姬[339]。

【传】外夫人不书葬,此其言葬,何也?吾女也。卒灾,故隐而葬之也[340]。

【注释】

[338]叔弓:鲁国大夫,叔老之子,鲁宣公之弟叔肸之曾孙。

[339]共姬:伯姬,因其夫宋共公谥“共”,故称之为“共姬”。

[340]隐:伤痛,隐痛。

【译文】

【经】秋天,七月,鲁大夫叔弓到宋国去,安葬共姬。

【传】外国夫人不记载安葬日期,这里记载说“安葬共姬”,为什么?她死于火灾,所以伤痛地安葬她。

【经】郑良宵出奔许[341],自许入于郑。

【注释】

[341]良宵:郑国大夫,郑穆公之曾孙,嗜酒,常常误事,死于公族间的斗争。

【译文】

【经】郑国大夫良宵出逃投奔许国,从许国进入郑国。

【经】郑人杀良霄。

【传】不言大夫,恶之也。

【译文】

【经】郑国人杀了良宵。

【传】不说他是大夫,是厌恶他。

【经】冬,十月,葬蔡景侯。

【传】不日卒而月葬,不葬者也。卒而葬之,不忍使父失民于子也。

【译文】

【经】冬天,十月,安葬了蔡景侯。

【传】不记载去世的日期而记载下葬的月份,表明是本不应该记载下葬的。记载了去世又记载了下葬,是不忍心让父亲失去百姓给儿子。

【经】晋人、齐人、宋人、卫人、郑人、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会于澶渊,宋灾故。

【传】会不言其所为,其曰宋灾故,何也?不言灾故,则无以见其善也。其曰人,何也?救灾以众。何救焉?更宋之所丧财也[342]。澶渊之会,中国不侵伐夷狄,夷狄不入中国,无侵伐八年,善之也。晋赵武、楚屈建之力也。

【注释】

[342]更:补偿。

【译文】

【经】晋国人、齐国人、宋国人、卫国人、郑国人、曹国人、莒国人、邾国人、滕国人、薛国人、杞国人、小邾国人在澶渊会面,因为宋国的火灾。

【传】对于会面是不说原因的,经文说了是因为宋国的火灾,为什么呢?不说因为火灾,那就不能体现这次会面的善行。经文说“人”,为什么呢?因为救援灾害要靠众人。怎么救呢?补偿宋国所损失的财物。到澶渊之会为止,中原国家不入侵讨伐夷狄之国,夷狄之国不进入中原国家,没有战争八年了,褒扬这次会面。这次会面是靠晋国大夫赵武、楚国大夫屈建的力量促成的。

三十一年

【经】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译文】

【经】襄公三十一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经】夏,六月,辛巳[343],公薨于楚宫[344]。

【传】楚宫,非正也。

【注释】

[343]辛巳:当为该年六月的二十八日。

[344]楚宫:襄公新建楚式宫殿,故曰楚宫。

【译文】

【经】夏天,六月,辛巳(二十八)日,鲁襄公在楚宫去世。

【传】楚宫,不是正寝。

【经】秋,九月,癸巳[345],子野卒[346]。

【传】子卒日,正也。

【注释】

[345]癸巳:当为该年九月的十一日。

[346]子野:襄公太子。据《左传》,因过度哀伤而死。

【译文】

【经】秋天,九月,癸巳(十一)日,子野去世。

【传】国君的儿子去世记载日期,符合正道。

【经】己亥[347],仲孙羯卒[348]。

【注释】

[347]己亥:当为该年九月的十七日。

[348]仲孙羯(jié):鲁国大夫,孟氏宗主,谥孝,称孟孝伯。

【译文】

【经】己亥(九月十七)日,鲁大夫仲孙羯去世。

【经】冬,十月,滕子来会葬。

【译文】

【经】冬天,十月,滕国国君滕成公姬原来鲁参加葬礼。

【经】癸酉[349],葬我君襄公。

【注释】

[349]癸酉:当为该年十月的二十一日。

【译文】

【经】癸酉(二十一)日,安葬我们的国君鲁襄公。

【经】十有一月,莒人弑其君密州[350]。

【注释】

[350]莒人弑其君密州:密州,莒国国君,名密州(一作密州人),号黎比公(一作犁比公),生去疾与展舆,立展舆为太子,又废之,生性暴虐,国人患之。展舆藉国人以攻,乃弑之,而自立,去疾奔齐。

【译文】

【经】十一月,莒国人杀害了他们的国君犁比公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