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鲁成公(?—公元前573年在世,公元前591年—前573年在位),姬姓,名黑肱,鲁国第二十一代国君,鲁宣公之子,生母为鲁宣公夫人穆姜,在鲁宣公去世后即位为国君。

鲁成公在位期间,执政大夫为“三桓”季孙氏之季孙行父,对外附晋抗齐,成公二年,在鞍之战中打败齐国。成公七年,《春秋》经文首次记载了吴国事件,标志吴国开始崛起。成公十五年,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国战胜,重新夺回霸权,而楚国不断遭到吴国骚扰,国势下行。

在鲁国内部,“三桓”把持国政,于成公元年改革了军赋制度,实行了丘甲制度。

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译文】

【经】成公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成公即位。

【经】二月,辛酉[1],葬我君宣公。

【注释】

[1]辛酉:当为该年二月的二十七日。

【译文】

二月,辛酉(二十七)日,安葬我们的国君鲁宣公。

【经】无冰[2]。

【传】终时无冰则志,此未终时而言无冰,何也?终无冰矣,加之寒之辞也[3]。

【注释】

[2]冰:结冰。

[3]加之寒之辞:施加于最寒冷的时候的说法。鲁用周历,周历的二月相当于今天农历的十二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此时未结冰,则这一季节就不会结冰了。

【译文】

【经】没有结冰。

【传】整个季节没有结冰才记载,这时这个季节还没有结束却说没有结冰,为什么呢?到这一季节最后也不会结冰了,因为这是用在最寒冷的时候的说法了。

【经】三月,作丘甲[4]。

【传】作,为也。丘为甲也。丘甲,国之事也。丘作甲,非正也。丘作甲之为非正,何也?古者立国家,百官具,农工皆有职以事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5],有商民[6],有农民[7],有工民[8]。夫甲,非人人之所能为也。丘作甲,非正也。

【注释】

[4]丘:地方基层组织之名,据《司马法》:“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甲:甲有二义,铠甲或甲士,《穀梁传》认为是“铠甲”之义。“作丘甲”即“丘作甲”,所谓丘甲制度即驱使一丘的民众来制作铠甲。据《左传》,鲁国是为了预防齐国入侵而整顿军备。

[5]士民:学道习艺的人。

[6]商民:经商者。

[7]农民:耕种者。

[8]工民:工匠。

【译文】

【经】三月,实行丘甲制度。

【传】作,是制造的意思。以丘为单位让民众制造铠甲。建立丘甲制度,是涉及整个国家的事。以丘为单位让民众制造铠甲,不合正道。以丘为单位让民众制造铠甲不合正道,为什么呢?古时建立国家,各种官职都具备,农民工匠都有所从事的职业来事奉国君。古时有四种群体: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铠甲,不是人人都能制造的,以丘为单位让民众制造铠甲,不合正道。

【经】夏,臧孙许及晋侯盟于赤棘[9]。

【注释】

[9]臧孙许:鲁国大夫,复姓臧孙,名许,字宣叔,臧孙辰之子。晋侯:晋景公。赤棘:晋地,今在何处不详。据《左传》,这次结盟是因为鲁国听说齐国打算与楚国一同来犯。

【译文】

【经】夏天,鲁大夫臧孙许和晋景公在晋地赤棘结盟。

【经】秋,王师败绩于贸戎[10]。

【传】不言战,莫之敢敌也[11]。为尊者讳敌不讳败,为亲者讳败不讳敌,尊尊亲亲之义也。然则孰败之?晋也。

【注释】

[10]王:指周定王姬瑜,公元前606年—前586年在位。贸戎:戎人的一支。据《左传》,晋国曾为周王室和戎人调停,讲和之后,刘康公趁戎人不备突袭戎人希望侥幸取胜,结果打了败仗。

[11]敌:匹敌,对等。

【译文】

【经】秋天,周定王的军队被贸戎打败。

【传】不说“战”,是因为不敢将戎人与周王对等。为身份尊贵的人避讳说与之对等不避讳说打败仗,为关系亲密的人避讳说打败仗不避讳说与之对等,是尊重尊贵的人亲近亲密的人的道理。然而是谁打败了他呢?是晋国。

【经】冬,十月。

【传】季孙行父秃,晋郄克眇[12],卫孙良夫跛,曹公子手偻[13],同时而聘于齐。齐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14],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偻者。萧同侄子处台上而笑之[15],闻于客[16],客不说而去,相与立胥闾而语[17],移日不解[18]。齐人有知之者,曰:“齐之患,必自此始矣!”

【注释】

[12]郄(xì)克:晋大夫,名将。眇(miǎo):一只眼瞎。

[13]公子手:曹国大夫,名手。

[14]御:用同“伢”,迎接。

[15]萧同侄子:姓同,字侄子。本萧国人,其母改嫁齐惠公,生齐顷公。他与齐顷公是同母异父的兄弟。

[16]客:客人,指前来访问的这四个人。

[17]胥闾:门名。

[18]移日:太阳移动,指不短的一段时间。解:散开,离去。

【译文】

【经】冬天,十月。

【传】鲁大夫季孙行父头秃,晋国大夫郄克一只眼瞎,卫国大夫孙良夫腿瘸,曹国公子手驼背,同时到齐国访问。齐国派头秃的人迎接头秃的人,派一只眼瞎的人去迎接一只眼瞎的人,派腿瘸的人去迎接腿瘸的人,派驼背的人去迎接驼背的人。萧国的同侄子在台上笑他们,被客人听见了,客人不高兴地离开,一起立在胥闾下面说话,过了好一段时间都没有散开。齐国有知道了这件事的人,说:“齐国的祸患,一定从此开始了。”

二年

【经】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19]。

【注释】

[19]齐侯:齐顷公姜无野,齐桓公之孙,侯爵。

【译文】

【经】成公二年,春天,齐顷公讨伐我鲁国的北部边境。

【经】夏,四月,丙戌[20],卫孙良夫帅师及齐师战于新筑[21],卫师败绩。

【注释】

[20]丙戌:当为该年四月的二十九日。

[21]新筑:卫地,在今河北魏县南。据《左传》,卫本欲趁齐伐鲁之时侵齐,不期与回国途中的齐军遭遇,两军在新筑交战,卫军战败。

【译文】

【经】夏天,四月,丙戌(二十九)日,卫国大夫孙良夫率军和齐国军队在新筑交战,卫军战败。

【经】六月,癸酉[22],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23],会晋郄克、卫孙良夫、曹公子手,及齐侯战于鞍[24],齐师败绩。

【传】其日,或曰日其战也,或曰日其悉也[25]。曹无大夫,其曰公子,何也?以吾之四大夫在焉,举其贵者也。

【注释】

[22]癸酉:当为该年六月的十七日。

[23]季孙行父:鲁国大夫,公子季友之孙。臧孙许:鲁国大夫,复姓臧孙,名许,字宣叔,臧孙辰之子。叔孙侨如:鲁卿,叔孙得臣之子。公孙婴齐:鲁大夫,叔肸(xī)之子。是鲁文公之孙。

[24]鞍:齐地,在今山东济南附近。据《左传》,卫国新筑战败后,向晋国乞师,晋君派郄克帅八百乘出战,与以齐顷公为统帅的齐军战于此地,齐军大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鞍之战。《左传》对于此次战役有详细记载,可参见。

[25]悉:全。指鲁国的四位大夫都参加了这次战斗。

【译文】

【经】六月,癸酉(十七)日,鲁大夫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率军,会同晋国的郄克、卫国的孙良夫、曹国的公子手,和齐顷公在鞍交战,齐军战败。

【传】经文记载了日期,有人说是因为交战所以记载日期,有人说是因为四大夫全都参战。曹国没有周王命封的大夫,经文说“公子”,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四位大夫都被记载了,所以用尊贵的称呼称他。

【经】秋,七月,齐侯使国佐如师[26]。己酉[27],及国佐盟于爰娄[28]。

【传】鞍,去国五百里[29];爰娄,去国五十里。壹战绵地五百里,焚雍门之茨[30],侵车东至海[31]。君子闻之曰:“夫甚甚之辞焉[32],齐有以取之也。”齐之有以取之,何也?败卫师于新筑,侵我北鄙,敖郄献子[33],齐有以取之也。爰娄在师之外[34]。郄克曰:“反鲁、卫之侵地,以纪侯之甗来[35],以萧同侄子之母为质,使耕者皆东其亩[36],然后与子盟。”国佐曰:“反鲁、卫之侵地,以纪侯之甗来,则诺。以萧同侄子之母为质,则是齐侯之母也[37],齐侯之母犹晋君之母也,晋君之母犹齐侯之母也。使耕者尽东其亩,则是终土齐也[38]。不可。请壹战,壹战不克,请再。再不克,请三。三不克,请四。四不克,请五。五不克,举国而授。”于是而与之盟。

【注释】

[26]国佐:齐国大夫,国归父之子。如师:到军队中来。指到晋、鲁、卫、曹联军中来求和。

[27]己酉:当为该年六月的二十三日。

[28]爰(yuán)娄:齐地,在今山东临淄偏西。

[29]国:国都。这里指齐国国都。

[30]雍门:齐国国都的城门。茨:用茅草作屋顶的屋子。

[31]侵车:入侵他国的战车。

[32]甚甚之辞:严重又严重的说法。指诸国趁齐国战败穷追不舍,乃至于东海,十分过分。

[33]敖:嘲笑,戏弄。郄(xì)献子:即郄克。

[34]师:指晋师,意思是说晋军已经逼近到齐国国都了。

[35]甗(yǎn):一种炊具,上下两层,中间有箅(bì)子,陶制或青铜制,纪侯之甗为青铜制作,或是齐灭纪时所得。

[36]亩:农田间高畦,即田垄、田埂。古人种田,依地势水势使田间道路为南北向或东西向,修建的沟渠与道路亦随此方向,大约齐人之田垄、道路多南北向,于晋向东进军齐国有所不利,故郄克要求改变方向为东西向。

[37]齐侯之母:萧同侄子是齐顷公同母异父的兄弟,所以萧同侄子之母即齐侯之母。

[38]终:表示统括,皆,尽。土:占领。

【译文】

【经】秋天,七月,齐顷公派大夫国佐到联军中来。己酉(二十三)日,和国佐在爰娄结成盟约。

【传】鞍,距离齐国国都五百里;爰娄,距离国都五十里。一次作战绵延了五百里的土地,烧毁了雍门的屋子,入侵的战车往东到了海边。君子听说了之后说:“这是非常严重的说法,但齐国是咎由自取。”齐国是咎由自取的,为什么呢?因为齐国在新筑打败了卫国,入侵我鲁国的北部边境,嘲笑郄献子,所以说齐国是咎由自取。爰娄已在晋军的外面了。晋国统帅郄克说:“归还鲁、卫被侵占的土地,将纪侯之甗送来,把萧同侄子的母亲送来当人质,让耕田的人将田垄全都改为东西走向,这样之后与你缔结盟约。”齐大夫国佐说:“归还鲁、卫被侵占的土地,将纪侯之甗送来,可以。让萧同侄子的母亲当人质,这是齐国国君的母亲,齐国国君的母亲就如同晋国国君的母亲一样,晋国国君的母亲也如同齐国国君的母亲一样。让耕田的人将田垄全都改成东西走向,那这是要全部占领齐国。不能答应。请让我们再交战一次,一次不胜,请交战第二次。第二次不胜,请交战第三次。第三次不胜,请交战第四次。第四次不胜,请交战第五次。第五次不胜,把整个国家都给你们。”因此联军便与国佐缔结盟约。

【经】八月,壬午[39],宋公鲍卒[40]。

【注释】

[39]壬午:当为该年八月的二十七日。

[40]宋公鲍:宋国国君,姓子,名鲍,谥文,为宋文公。

【译文】

八月,壬午(二十七)日,宋国国君子鲍去世。

【经】庚寅[41],卫侯速卒[42]。

【注释】

[41]庚寅:当为该年的九月五日,此处系于八月下,疑误。

[42]卫侯速:卫国国君,姓姬,名速,谥穆,为卫穆公。

【译文】

【经】庚寅(九月初五)日,卫国国君卫穆公姬速去世。

【经】取汶阳田[43]。

【注释】

[43]汶阳:汶水北岸。这是齐国依照爰娄之盟归还的鲁国土地。

【译文】

【经】鲁国取回了汶水北岸的土地。

【经】冬,楚师、郑师侵卫。

【译文】

【经】冬天,楚军、郑军入侵卫国。

【经】十有一月,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44]。

【传】楚无大夫,其曰公子,何也?婴齐亢也[45]。

【注释】

[44]婴齐:楚国令尹,字子重,楚庄王之弟。蜀:鲁地,在今山东泰安西。

[45]亢:傲慢。

【译文】

【经】十一月,鲁成公和楚国公子婴齐在蜀地会面。

【传】楚国没有天子册封的大夫,经文称公子,为什么呢?因为婴齐太傲慢。

【经】丙申[46],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齐人、曹人、邾人、薛人、缯人盟于蜀。

【传】楚其称人,何也?于是而后公得其所也[47]。会与盟同月,则地会,不地盟;不同月,则地会、地盟。此其地会、地盟,何也?以公得其所,申其事也[48]。今之屈[49],向之骄也。

【注释】

[46]丙申:当为该年十一月的十二日。

[47]得其所:得到了他的位置。指鲁成公得到了应有的尊严。这是与前一条经文对比而言的,前面将婴齐与成公对举,表明成公很没有尊严。

[48]申:重复申说。

[49]屈:屈辱。指楚国被称“人”的屈辱是由于之前婴齐的傲慢。

【译文】

【经】丙申(十一月十二)日,鲁成公和楚国人、秦国人、宋国人、陈国人、卫国人、郑国人、齐国人、曹国人、邾国人、薛国人、缯国人在蜀地结盟。

【传】对楚国称“人”,为什么呢?从这之后鲁成公才得到尊严。会面与缔结盟约在同一个月,那就记载会面的地点,不记载结盟的地点;不在同一个月,那就既记载会面的地点,又记载结盟的地点。这里经文既记载会面的地点,又记载结盟的地点,为什么呢?因为鲁成公得到了尊严,所以重复申说这件事。现在的屈辱,是因为之前的傲慢。

三年

【经】三年,春,王正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50]。

【注释】

[50]晋侯、宋公、卫侯、曹伯:晋景公姬獳(nòu);宋国新即位的宋共公子瑕,一作子固,公爵,公元前588年—前576年在位;卫国新即位的卫定公姬臧,卫穆公之子,侯爵,公元前588年—前577年在位;曹宣公姬庐,一作姬强,曹文公之子,伯爵,公元前594年—前578年在位。伐郑:据《左传》,诸侯伐郑是因为在邲之战中,郑国与晋国为敌。

【译文】

【经】成公三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成公会同晋景公、宋共公、卫定公、曹宣公讨伐郑国。

【经】辛亥[51],葬卫穆公。

【注释】

[51]辛亥:当为该年正月的二十八日。

【译文】

【经】辛亥(正月二十八)日,安葬卫穆公。

【经】二月,公至自伐郑。

【译文】

【经】二月,鲁成公伐郑归来告祭祖庙。

【经】甲子[52],新宫灾[53],三日哭。

【传】新宫者,祢宫也[54]。三日哭,哀也。其哀,礼也[55]。迫近不敢称谥[56],恭也。其辞恭且哀,以成公为无讥矣。

【注释】

[52]甲子:当为该年二月的十二日。

[53]新宫:新死之君的牌位迁入庙寝之前要将庙寝粉饰一新,故谓之新庙,亦称新宫。

[54]祢(nǐ)宫:父庙。

[55]礼:据《礼记·檀弓篇》:“有焚其先人之室,则三日哭。”

[56]迫近不敢称谥:指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去不远,不能称谥号,对于远祖如鲁隐公、鲁桓公等则可以称谥。

【译文】

【经】甲子(二月十二)日,新的庙寝发生火灾,痛哭三天。

【传】新宫,就是父庙。痛苦三日,是表达哀痛。这样表达哀痛,是符合礼制的。隔得太近不敢称呼他的谥号,是恭敬。经文的言辞恭敬并且哀痛,表明鲁成公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经】乙亥[57],葬宋文公。

【注释】

[57]乙亥:当为该年二月的二十三日。

【译文】

【经】乙亥(二月二十三)日,安葬宋文公。

【经】夏,公如晋[58]。

【注释】

[58]如晋:到晋国去。据《左传》,鲁成公到晋国去是为了答谢晋国让齐国归还了土地。

【译文】

【经】夏天,鲁成公到晋国去。

【经】郑公子去疾帅师伐许[59]。

【注释】

[59]去疾:郑国大夫,字子良。据《左传》:“许恃楚而不事郑,郑子良伐许。”

【译文】

【经】郑国公子姬去疾帅军讨伐许国。

【经】公至自晋。

【译文】

【经】鲁成公从晋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60]。

【注释】

[60]棘:鲁地,在今山东肥城东南。据《左传》,叔孙侨如占取汶阳之田,原已为齐所有的棘地不服,因此率军包围棘地。

【译文】

【经】秋天,鲁大夫叔孙侨如帅军包围了棘地。

【经】大雩[61]。

【注释】

[61]大雩(yú):天旱求雨的祭祀。大雩是大旱求大雨的祭祀,国君亲临国都南郊,谢过自责,使童男童女各八人边舞边呼雨。

【译文】

【经】鲁国举行大雩之祭。

【经】晋郄克、卫孙良夫伐墙咎如[62]。

【注释】

[62]墙咎如:狄族的一个部族,隗(wěi)姓。据《左传》,这次讨伐是“讨赤狄之余焉”。

【译文】

【经】晋国统帅郄克、卫国大夫孙良夫讨伐狄人部族墙咎如。

【经】冬,十有一月,晋侯使荀庚来聘[63]。卫侯使孙良夫来聘。

【注释】

[63]荀庚:晋国大夫,荀林父之子。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晋景公派荀庚作为使者来访问。卫定公派孙良夫作为使者来访问。

【经】丙午[64],及荀庚盟。丁未[65],及孙良夫盟。

【传】其日,公也。来聘而求盟[66],不言及者[67],以国与之也。不言其人,亦以国与之也。不言求,两欲之也。

【注释】

[64]丙午:当为该年十一月的二十八日。

[65]丁未:当为该年十一月的二十九日。

[66]来聘而求盟:来访问而请求结盟。表明不是前定之盟。

[67]不言及者:不说“公及……盟”。

【译文】

【经】丙午(二十八)日,和晋大夫荀庚缔结盟约。丁未(二十九)日,和卫大夫孙良夫缔结盟约。

【传】经文记载日期,因为鲁成公是主持盟会的人。来访问而请求结盟,不说是谁主持盟会,因为是以鲁国的名义与他们结盟。不说是谁订立的盟约,也是因为是以鲁国的名义与他们结盟的。不说“求”,因为双方都想结盟。

【经】郑伐许。

【译文】

【经】郑国讨伐许国。

四年

【经】四年,春,宋公使华元来聘[68]。

【注释】

[68]华元:宋国大夫。来聘:来访问。据《左传》,华元来访是因为宋国新君即位,遣使来访以示友好。

【译文】

【经】成公四年,春天,宋共公派大夫华元作为使者来鲁国访问。

【经】三月,壬申[69],郑伯坚卒[70]。

【注释】

[69]壬申:依历法推算,该年三月无壬申,二月二十五日有壬申,疑误。

[70]郑伯坚:郑国国君,姓姬,名坚,谥襄,为郑襄公。

【译文】

【经】三月,壬申日,郑襄公姬坚去世。

【经】杞伯来朝[71]。

【注释】

[71]杞伯来朝:据《左传》,杞国国君想休掉鲁国嫁到杞国为夫人的叔姬,所以先来朝。杞伯,似当为杞桓公姒姑容,伯爵,公元前636年—前567年在位。

【译文】

【经】杞国国君来访问。

【经】夏,四月,甲寅[72],臧孙许卒[73]。

【注释】

[72]甲寅:当为该年四月的初八日。

[73]臧孙许:鲁国大夫,复姓臧孙,名许,字宣叔,臧孙辰之子。

【译文】

【经】夏天,四月,甲寅(初八)日,鲁大夫臧孙许去世。

【经】公如晋。

【译文】

【经】鲁成公到晋国去。

【经】葬郑襄公。

【译文】

【经】安葬了郑襄公姬坚。

【经】秋,公至自晋。

【译文】

【经】秋天,鲁成公从晋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冬,城郓[74]。

【注释】

[74]郓(yùn):鲁有二郓,此为西郓,在今山东郓城东。

【译文】

【经】冬天,鲁国修筑郓地的城墙。

【经】郑伯伐许[75]。

【注释】

[75]郑伯:郑国新即位的国君郑悼公姬费,郑襄公之子,伯爵。正式举行即位仪式时间为下年的公元前586年,因同年不能有两国君年号。

【译文】

【经】郑悼公讨伐许国。

五年

【经】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来归[76]。

【传】妇人之义[77],嫁曰归,反曰来归。

【注释】

[76]杞叔姬:嫁与杞国国君为妻的鲁君之女。

[77]妇人之义:《春秋》记载妇人的义例。

【译文】

【经】成公五年,春天,周王的正月,嫁到杞国去的叔姬回到鲁国。

【传】《春秋》记载妇人的义例,出嫁称作“归”,被遣返称作“来归”。

【经】仲孙蔑如宋[78]。

【注释】

[78]仲孙蔑:鲁国大夫,为公孙敖之孙,文伯谷之子,亦称孟献子。仲孙蔑这是去答谢去年华元来访。

【译文】

【经】鲁大夫仲孙蔑到宋国去。

【经】夏,叔孙侨如会晋荀首于谷[79]。

【注释】

[79]荀首:晋国大夫,荀林父之弟。谷:齐地,在今山东东阿。据《左传》,荀首前往齐国为晋景公迎娶齐女,叔孙侨如在谷地为他们送去食物。

【译文】

【经】夏天,鲁大夫叔孙侨如在谷地和晋国的荀首会面。

【经】梁山崩[80]。

【传】不日,何也?高者有崩道也[81]。有崩道,则何以书也?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82]。晋君召伯尊而问焉[83]。伯尊来,遇辇者[84],辇者不辟[85],使车右下而鞭之[86]。辇者曰:“所以鞭我者,其取道远矣[87]。”伯尊下车而问焉,曰:“子有闻乎?”对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伯尊曰:“君为此召我也,为之奈何?”辇者曰:“天有山,天崩之。天有河,天壅之。虽召伯尊,如之何?”伯尊由忠问焉[88],辇者曰:“君亲素缟,帅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流矣。”伯尊至,君问之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为之奈何?”伯尊曰:“君亲素缟,帅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流矣。”孔子闻之,曰:“伯尊其无绩乎[89]!攘善也[90]。”

【注释】

[80]梁山:晋之望,为晋国所祭名山,在今陕西韩城。

[81]道:事理,规律。

[82]壅遏:阻塞,阻止。河:黄河。

[83]伯尊:晋国大臣。

[84]辇:用人挽拉的辎重车。

[85]辟:同“避”,躲避,回避。

[86]车右:车上乘三人,位于右边的武士称为车右。

[87]取道:所走的路程,这句话的意思是把鞭打我的时间用在赶路上,可以走很远的路了。

[88]由忠:即由衷,发自内心。

[89]绩:功绩。

[90]攘:窃取。

【译文】

【经】梁山崩塌。

【传】不记载日期,为什么呢?因为高山有崩塌的规律。有崩塌的规律,那为什么还要记载呢?回答说:梁山崩塌,阻塞了黄河,三天不能流动。晋景公召见伯尊来询问。伯尊前来朝见,遇到一个拉车的人,车夫没有躲避。伯尊让车右的武士下车去鞭打他。车夫说:“所用来鞭打我的时间,大概可以走很远的路程了。”伯尊下车来问他,说:“你听说什么了吗?”车夫说:“梁山崩塌,阻塞了黄河,三天不能流动。”伯尊说:“国君就是为了这件事召见我的,该怎么办呢?”车夫说:“上天创造了高山,上天又让它崩塌。上天创造了黄河,上天又堵塞了它。即使召见了伯尊,又有什么办法呢?”伯尊发自内心地询问他,车夫说:“国君亲自穿白色丧服,率领群臣哭泣,哭完之后祭祀它,就会流动了。”伯尊到了,晋景公询问他说:“梁山崩塌,阻塞了黄河,三日没有流动,怎么办呢?”伯尊说:“国君亲自穿白色丧服,率领群臣哭泣,哭完之后祭祀它,就会流动了。”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伯尊没有功绩啊!偷窃别人的善言。”

【经】秋,大水。

【译文】

【经】秋天,大水成灾。

【经】冬,十一月,己酉[91],天王崩[92]。

【注释】

[91]己酉:当为该年十一月的十二日。

[92]天王:周天子,这里是周定王姬瑜,公元前606年—前586年在位。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己酉(十二)日,周天子周定王去世。

【经】十有二月,己丑[93],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子、杞伯[94],同盟于虫牢[95]。

【注释】

[93]己丑:当为该年十二月的二十三日。

[94]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子、杞伯:晋景公姬獳(nòu)、齐顷公姜无野、宋共公子瑕,一作子固、卫定公姬臧、郑悼公姬费、曹宣公姬庐,一作姬强、邾定公曹貜(jué)且、杞桓公姒姑容。

[95]虫牢:郑地,在今河南封丘北。

【译文】

【经】十二月,己丑(二十三)日,鲁成公和晋景公、齐顷公、宋共公、卫定公、郑悼公、曹宣公、邾定公、杞桓公会面,在虫牢缔结盟约。

六年

【经】六年,春,王正月,公至自会。

【译文】

【经】成公六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成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二月,辛巳[96],立武宫[97]。

【传】立者,不宜立也。

【注释】

[96]辛巳:当为该年二月的十六日。

[97]武宫:据《左传》,此为纪念武功的建筑物,为纪念鞍之战的胜利而立。鞍之战在成公二年。

【译文】

【经】二月,辛巳(十六)日,建立武宫。

【传】立,就是不应该建立的意思。

【经】取鄟[98]。

【传】鄟,国也。

【注释】

[98]鄟(zhuān):国名,鲁之附庸国,在今山东郯(tán)城东北。

【译文】

【经】鲁国夺取了鄟地。

【传】鄟,是一个国家。

【经】卫孙良夫帅师侵宋[99]。

【注释】

[99]侵宋:据《左传》,此次侵宋的是晋、卫、郑以及戎人的联军,原因是宋国没有参加去年的虫牢之盟。

【译文】

【经】卫国大夫孙良夫率军入侵宋国。

【经】夏,六月,邾子来朝。

【译文】

【经】夏天,六月,邾定公来访问。

【经】公孙婴齐如晋[100]。

【注释】

[100]公孙婴齐如晋:据《左传》,公孙婴齐到晋国去,晋国要求鲁攻宋。公孙婴齐,鲁大夫,叔肸(xī)之子。

【译文】

【经】鲁大夫公孙婴齐到晋国去。

【经】壬申[101],郑伯费卒[102]。

【注释】

[101]壬申:当为该年六月的初九日。

[102]郑伯费:郑国国君,姓姬,名费,谥悼,即郑悼公。

【译文】

【经】壬申(初六)日,郑国国君姬费去世。

【经】秋,仲孙蔑、叔孙侨如帅师侵宋。

【译文】

【经】秋天,鲁大夫仲孙蔑、叔孙侨如率军入侵宋国。

【经】楚公子婴齐帅师伐郑[103]。

【注释】

[103]公子婴齐:楚国令尹,字子重,楚庄王之弟。据《左传》,楚伐郑是因为郑又归顺晋国。

【译文】

【经】楚国公子婴齐率军讨伐郑国。

【经】冬,季孙行父如晋[104]。

【注释】

[104]季孙行父如晋:据《左传》,晋国决定迁都到新田,行父访晋表示祝贺。如晋,到晋国去。

【译文】

【经】冬天,鲁大夫季孙行父到晋国去。

【经】晋栾书帅师救郑[105]。

【注释】

[105]栾书:晋国大夫,此时为中军帅。

【译文】

【经】晋国大夫栾书率军救援郑国。

七年

【经】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106]。

【传】不言日,急辞也[107],过有司也[108]。郊牛日展斛角而知伤[109],展道尽矣,其所以备灾之道不尽也。

【注释】

[106]鼷(xī,旧读xí)鼠:鼠类最小的一种,古人以为有毒,啮人畜至死不觉痛,又称甘口鼠。据《本草纲目》(集解)引陈藏器曰:“鼷鼠极细,卒不可见,食人皮牛马等皮肤成疮,至死不觉。”食:咬食。

[107]急辞:急促、急迫的说法。

[108]过:责备。有司:有关部门,这里是指负责饲养郊牛的官员。

[109]展:查看,审视。斛角:当为“觓(qiú)角”,弯曲的牛角。

【译文】

【经】成公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鼷鼠咬伤了用作郊祭的牛的角。

【传】没有说日期,是语气急促的言辞,是在责备养牛的官吏。对于郊祭所用之牛每天查看它的牛角因而知道受伤了,检查的职责是尽到了的,但是他防备灾害的职责没有尽到。

【经】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

【传】又,有继之辞也。其,缓辞也,曰亡乎人矣,非人之所能也,所以免有司之过也。

【译文】

【经】换了一头牛来占卜,鼷鼠又咬了它的角。

【传】“又”,是表示接着又发生了的说法。“其”,是表示宽缓的说法,意思是说这是与人无关的,不是人力所能及的,是用来免除饲牛官吏过错的。

【经】乃免牛。

【传】乃者,亡乎人之辞也。免牲者,为之缁衣纁裳,有司玄端,奉送至于南郊。免牛亦然。免牲不曰不郊[110],免牛亦然。

【注释】

[110]免牲不曰不郊:免牲了就不说不郊了。因为郊祭一定要用到牲,若免牲,则郊祭也不会举行了。

【译文】

【经】于是放了牛。

【传】“乃”,是与人无关的说法。所谓“免牲”,就是要为用作祭祀的牛穿上黑色上衣,浅红色的下裙,饲牛人穿上黑色的礼服,把它送到南郊去。所谓“免牛”也是这样。免牲了就不用说不举行郊祭了,免牛了也一样。

【经】吴伐郯[111]。

【注释】

[111]吴:国名,姬姓,子爵。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在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此为吴国首见于《春秋》。郯(tán):国名,少昊之后,己姓,子爵,故城在今山东郯城西南。

【译文】

【经】吴国讨伐郯国。

【经】夏,五月,曹伯来朝[112]。

【注释】

[112]曹伯:曹宣公姬庐,一作姬强,伯爵,公元前594年—前578年在位,死于麻隧之战军中。

【译文】

【经】夏天,五月,曹宣公来访问。

【经】不郊,犹三望。

【译文】

【经】不举行郊祭,仍然举行了三望之祭。

【经】秋,楚公子婴齐帅师伐郑。

【译文】

【经】秋天,楚国的公子婴齐率军讨伐郑国。

【经】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郑[113]。八月,戊辰[114],同盟于马陵[115]。

【注释】

[113]公:鲁成公姬黑肱,侯爵,公元前590年—前573年在位。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晋景公姬獳(nòu),又名姬据,侯爵,晋文公之孙,公元前599年—前581年在位;齐顷公姜无野,侯爵,公元前598年—前582年在位;宋共公子瑕,一作子固,公爵,公元前588年—前576年在位;卫定公姬臧,侯爵,公元前588年—前577年在位;曹宣公姬庐,一作姬强,伯爵,公元前594年—前578年在位;莒渠丘公己朱,子爵,公元前608年—前578年在位;邾定公貜且,子爵,公元前614年—前573年在位;杞桓公姒姑容,伯爵,公元前636年—前567年在位。

[114]戊辰:当为该年八月的十一日。

[115]马陵:卫地,在今河北大名东南。据《左传》,马陵之盟一是为了重申虫牢之盟,一是因为莒国加入了晋国阵营。

【译文】

【经】鲁成公会同晋景公、齐顷公、宋共公、卫定公、曹宣公、莒渠丘公、邾定公、杞桓公救援郑国。八月,戊辰(十一)日,在马陵缔结盟约。

【经】公至自会。

【译文】

【经】鲁成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吴入州来[116]。

【注释】

[116]州来:国名,迭属吴、楚,后为吴所灭。在今安徽凤台。据《左传》,晋国与吴国通好,帮助吴国发展军事并教唆吴国背叛楚国,以牵制楚国,使不能北上争霸。

【译文】

【经】吴国进入州来国。

【经】冬,大雩[117]。

【传】雩,不月而时,非之也。冬无为雩也。

【注释】

[117]大雩(yú):天旱求雨的祭祀。大雩是大旱求大雨的祭祀,国君亲临国都南郊,谢过自责,使童男童女各八人边舞边呼雨。

【译文】

【经】冬天,举行大雩之祭。

【传】举行雩祭,不记载月份而只记载季节,是指责这件事。冬天不需要举行雩祭。

【经】卫孙林父出奔晋[118]。

【注释】

[118]孙林父:卫国大夫,孙良父之子,谥文,又称孙文子。据《左传》,因卫定公恶之,遂出奔晋,其采邑戚也同时归晋,同年卫定公如晋,晋反戚于卫,但孙林父仍留晋。

【译文】

【经】卫国的孙林父出奔到晋国去。

八年

【经】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119],归之于齐。

【传】于齐,缓辞也,不使尽我也[120]。

【注释】

[119]晋侯:晋景公姬獳(nòu)。韩穿:晋国大夫。汶阳之田:汶水之北的田地。原为鲁地,被齐霸占,成公二年,晋景公主导的多国联军战胜了齐国,迫使齐国将汶阳之田归还给了鲁国。这次晋又游说鲁国重新归还给齐国。

[120]尽:完全占有。

【译文】

【经】成公八年,春天,晋景公派韩穿作为使者来鲁国游说汶水北边的土地,让鲁国归还给齐国。

【传】说“于齐”,是表示宽缓的说法,不让齐国完全占有我鲁国的土地。

【经】晋栾书帅师侵蔡。

【译文】

【经】晋国栾书率军入侵蔡国。

【经】公孙婴齐如莒[121]。

【注释】

[121]如莒(jǔ):据《左传》,鲁大夫公孙婴齐到莒国是去娶妻。

【译文】

【经】鲁大夫公孙婴齐到莒国去。

【经】宋公使华元来聘[122]。

【注释】

[122]宋公:宋共公子瑕,一作子固。华元:宋国执政大臣。宋戴公五世孙,华督曾孙。宋大夫,六卿之一,历任昭、文、共、平四君。来聘:来访问。据《左传》,这是为宋共公聘定共姬为夫人,共姬为穆姜所生,鲁成公姊妹,以宋共公之谥为谥,故称共姬。

【译文】

【经】宋共公派执政大臣华元作为使者来鲁访问。

【经】夏,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123]。

【注释】

[123]公孙寿:宋国大夫。纳币:下聘礼,订婚之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方家中。

【译文】

【经】夏天,宋共公派大夫公孙寿作为使者来鲁下聘礼。

【经】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124]。

【注释】

[124]赵同、赵括:赵衰之子,据《左传》,晋文公重耳流亡回国之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赵衰,是为赵姬,生赵同、赵括、赵婴。赵姬让赵衰将其流亡狄国时所取之妻叔隗和其所生之子赵盾接回国,并坚持让叔隗为嫡妻,赵盾为嫡子,而自己为庶妻,赵同、赵括、赵婴为庶子。后来赵盾生赵朔,赵朔娶晋成公之女为妻,赵朔早逝,谥庄,故称其妻为赵庄姬,晋景公时,赵婴与赵庄姬通奸,此时赵同为赵家族长,将赵婴驱逐到齐国。赵庄姬遂向晋景公诬陷赵同、赵括要谋反,加上栾氏、郄氏作证,晋景公将赵氏灭族,仅有赵朔与赵庄姬之子赵武幸存。

【译文】

【经】晋国杀了他们的大夫赵同、赵括。

【经】秋,七月,天子使召伯来锡公命[125]。

【传】礼有受命,无来锡命[126],锡命,非正也。曰天子,何也?曰见一称也[127]。

【注释】

[125]天子:周简王姬夷,周定王姬瑜之子,公元前586年—前572年在位。召伯:召桓公,周简王的卿士。

[126]锡(cì)命:天子赐命职位、爵禄的文书或礼品。按周礼,诸侯新君即位,须朝见周天子,天子赐给衣冠,称“受命”。但当时礼乐崩溃,新君即位而不朝见天子,周天子也只好派人将册命送去,即称“锡命”。锡,同“赐”。

[127]一:另一,另外。这是《春秋》中首见“天子”的称呼。

【译文】

【经】秋天,七月,周简王派大夫召伯作为使者来鲁国赐给成公命封。

【传】按照礼制只有受命,没有锡命,锡命,是不合正道的。称“天子”,为什么呢?回答说是周王的另一个称呼。

【经】冬,十月,癸卯[128],杞叔姬卒[129]。

【注释】

[128]癸卯:当为该年十月的二十三日。

[129]叔姬:成公五年从杞国归到鲁国的叔姬。

【译文】

【经】冬天,十月,癸卯(二十三)日,嫁给杞国国君的叔姬去世。

【经】晋侯使士燮来聘[130]。

【注释】

[130]士燮(xiè):晋大夫,士会之子,谥文子,又称士文子、范文子。来聘:来访问。据《左传》,士燮来访是要鲁国一起伐郯。

【译文】

【经】晋景公派大夫士燮作为使者来访问。

【经】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人、邾人伐郯。

【译文】

【经】鲁大夫叔孙侨如会同晋国的士燮、齐国人、邾国人讨伐郯国。

【经】卫人来媵[131]。

【传】媵浅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伯姬之不得其所[132],故尽其事也[133]。

【注释】

[131]来媵(yìng):送还陪嫁的女子。媵,遣女陪嫁。据《左传》:“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指一国国君之女嫁与另一国国君,其他同姓国家要送女陪嫁。

[132]不得其所:指不得善终。襄公三十年,伯姬死于火灾。

[133]尽:详尽记述。

【译文】

【经】卫国人送来陪嫁的女子。

【传】送还陪嫁女子是小事,不记载。这里经文为什么记载了呢?因为伯姬最后没有得到好的归宿,所以详尽地记述她的事情。

九年

【经】九年,春,王正月,杞伯来逆叔姬之丧以归[134]。

【传】传曰:夫无逆出妻之丧而为之也[135]。

【注释】

[134]杞伯:杞桓公姒姑容。丧(sāng):遗体,灵柩。

[135]夫无逆出妻之丧而为之也:丈夫没有接回已休弃的妻子的灵柩来为她治办丧事的。据《左传》,杞桓公来接回叔姬的灵柩是鲁国要求的,同时也是为了和鲁国保持良好的关系。

【译文】

【经】成公九年,春天,周王的正月,杞桓公来鲁接回叔姬的灵柩。

【传】《传》说:丈夫没有接回已休弃的妻子的灵柩来为她治办丧事的。

【经】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杞伯[136],同盟于蒲[137]。

【注释】

[136]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杞伯:晋景公、齐顷公、宋共公、卫定公、曹宣公、莒渠丘公、杞桓公。郑伯:郑国新即位的国君郑成公姬睔(gùn),郑悼公之弟,伯爵,公元前584年—前571年在位。

[137]蒲:卫地,在今河南长垣。

【译文】

【经】鲁成公和晋景公、齐顷公、宋共公、卫定公、郑成公、曹宣公、莒渠丘公、杞桓公会面,在蒲地缔结盟约。

【经】公至自会。

【译文】

【经】鲁成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二月,伯姬归于宋。

【译文】

【经】二月,鲁伯姬嫁到宋国去。

【经】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138]。

【传】致者,不致者也。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如宋致女,是以我尽之也[139]。不正,故不与内称也[140]。逆者微,故致女。详其事,贤伯姬也。

【注释】

[138]致女:女子出嫁之后,又派遣大夫随加聘问,所谓“存谦敬,序殷勤”。从鲁国出去访问它国称“致”,他国嫁女给鲁国之后来访问称“聘”。《穀梁传》则认为是伯姬不满于嫁到宋国,故鲁国派大夫前往说服,不合经文之意。

[139]尽:完全占有。这里引申为管教的意思,就是说仍然是由鲁国在约束她,不合妇人之道。

[140]内称:指称季孙行父为使。

【译文】

【经】夏天,鲁大夫季孙行父到宋国访问。

【传】说“致”,就是不该“致”。妇女在家的时候要接受父亲的约束,已经出嫁就要接受丈夫的约束。到宋国去劝说伯姬,这仍然是父亲在管教她。不合正道,所以不称他为使者。来迎亲的人身份低下,所以去劝说伯姬。详细地记载这件事,是认为伯姬很贤惠。

【经】晋人来媵。

【传】媵,浅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尽其事也。

【译文】

【经】晋国人来鲁送还陪嫁的女子。

【传】送还陪嫁女子是小事,不记载。这里经文为什么记载了呢?因为伯姬最后没有得到好的归宿,所以详尽地记述她的事情。

【经】秋,七月,丙子[141],齐侯无野卒[142]。

【注释】

[141]丙子:依历法推算,该年七月无丙子日,疑误。

[142]齐侯无野:齐国国君,姓姜,名无野,谥顷,是为齐顷公。

【译文】

【经】秋天,七月,丙子日,齐顷公姜无野去世。

【经】晋人执郑伯[143]。

【注释】

[143]晋人执郑伯:据《左传》,本年春天,郑与楚讲和,晋国不满,于是在郑成公到晋国的时候将他囚禁。郑伯,郑成公姬睔(gùn)。

【译文】

【经】晋国人拘押了郑成公。

【经】晋栾书帅师伐郑。

【传】不言战,以郑伯也。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144]。

【注释】

[144]疾:缺点。

【译文】

【经】晋国大夫栾书率军讨伐郑国。

【传】不说“战”,因为栾书是押着郑国国君郑成公去的。要为身份尊贵的人讳言羞耻之事,为贤能的人讳言过错的事,为亲近的人讳言缺点。

【经】冬,十有一月,葬齐顷公。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安葬了齐顷公。

【经】楚公子婴齐帅师伐莒。庚申[145],莒溃[146]。

【传】其日,莒虽夷狄,犹中国也。大夫溃莒而之楚[147],是以知其上为事也[148]。恶之,故谨而日之也。

【注释】

[145]庚申:当为该年十一月的十七日。

[146]莒溃:莒国溃败。据《左传》,楚国从陈国发兵攻莒,攻下渠丘,但莒国俘虏了楚国公子平,楚国要求莒国不要杀公子平,愿意归还莒国俘虏,莒国还是杀了公子平。于是楚国攻打莒国国都,接着又攻打了莒国的郓城。

[147]溃:使败乱。

[148]知:据钟文烝,此处的“知”当为“判”之误字。

【译文】

【经】楚国公子婴齐率军讨伐莒国。庚申(十一月十七)日,莒国溃败。

【传】经文记载日期,因为莒国虽然是夷狄之邦,仍然相当于中原国家。大夫让莒国败乱而逃到楚国,这是把背叛自己的国君作为常事。厌恶这种行为,所以慎重地记载它的日期。

【经】楚人入郓[149]。

【注释】

[149]楚人入郓:长年为鲁、莒争夺,此时属莒,故楚人破莒之后又入郓。郓,此为东郓,在今山东沂水东北。

【译文】

【经】楚国人进入莒地郓城。

【经】秦人、白狄伐晋[150]。

【注释】

[150]秦人、白狄伐晋:据《左传》,秦人、白狄伐晋是因为诸侯们对晋国不在一心,于是趁机伐晋。白狄,狄人中的一部,主要分布在今陕北一带。

【译文】

【经】秦国人、白狄讨伐晋国。

【经】郑人围许[151]。

【注释】

[151]郑人围许:据《左传》,郑围许是为了让晋国误以为他们并不想急着救出郑成公。这是郑大夫公孙申出的主意,他说:“我们出军围攻许国,给晋国造成我们要改立国君的假象,也暂不派使者去晋国谈判,这样晋国一定会送国君回来。”许国是男爵姜姓国,其国都在今河南许昌市区偏东一带。围许,包围许国国都。

【译文】

【经】郑国人包围许国国都。

【经】城中城[152]。

【传】城中城者,非外民也。

【注释】

[152]城:修筑城墙。中城:内城,这里是指鲁国国都曲阜的内城。

【译文】

【经】鲁国修筑国都内城的城墙。

【传】记载修筑内城的城墙,是指责将民众排斥在外。

十年

【经】十年,春,卫侯之弟黑背帅师侵郑[153]。

【注释】

[153]黑背:人名,卫穆公之子,卫定公姬臧之弟。侵郑:据《左传》,是晋国要求卫国入侵郑国的。

【译文】

【经】成公十年,春天,卫成公的弟弟黑背率军入侵郑国。

【经】夏,四月,五卜郊,不从,乃不郊。

【传】夏,四月,不时也。五卜,强也[154]。乃者,亡乎人之辞也[155]。

【注释】

[154]强:勉强。

[155]亡乎人:与人无关,指人力所不能及。

【译文】

【经】夏天,四月,五次占卜郊祭,结果都不吉利,于是不举行郊祭。

【传】夏天,四月,不是郊祭的季节。五次占卜,太勉强了。“乃”,是与人无关的说法。

【经】五月,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156],伐郑[157]。

【注释】

[156]晋侯:据《左传》,晋景公生病不起,晋人立太子州蒲为君,与诸侯会合伐郑。齐侯:齐国新即位的国君齐灵公姜环,齐顷公之子,侯爵,公元前581年—前554年在位。宋公、卫侯、曹伯:宋共公、卫定公、曹宣公。

[157]伐郑:据《左传》,郑国的公子班听说了叔申的计谋后于三月便更立公子(rú)为国君。四月,郑国人杀了公子,另立髡(kūn)顽为国君。晋国的栾书认为既然郑国人立了新国君,晋囚禁郑成公就没有用了,不如攻打郑国,把郑成公送回去,以使郑国求和。于是诸侯伐郑,郑国的子罕为了求和,把郑襄公庙里的钟贿赂给了晋国。子然在修泽与晋国和诸侯们会盟,子驷到晋国做人质。

【译文】

【经】五月,鲁成公会合晋国新君太子州蒲、齐国新君齐灵公、宋国国君宋共公、卫国国君卫定公、曹国国君曹公,讨伐郑国。

【经】齐人来媵。

【译文】

【经】齐国人来鲁送还陪嫁的女子。

【经】丙午[158],晋侯獳卒[159]。

【注释】

[158]丙午:当为该年的六月初六日,此处或误系五月条下,或漏记“六月”二字。

[159]晋侯獳:晋国国君,姓姬,名獳,谥景,为晋景公。

【译文】

【经】丙午(六月初六)日,晋景公姬獳去世。

【经】秋,七月,公如晋[160]。

【注释】

[160]如晋:秋天,鲁成公到晋国访问,晋国人强迫成公留下,让他为景公送葬。

【译文】

【经】秋天,七月,鲁成公到晋国去。

【经】冬,十月。

【译文】

【经】冬天,十月。

十一年

【经】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

【译文】

【经】成公十一年,春天,周王的三月,鲁成公从晋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晋侯使郄犨来聘[161]。

【注释】

[161]晋侯:晋厉公姬寿曼,《左传》作姬州蒲,晋景公之子,侯爵,公元前580年—前573年在位。郄犨(xìchōu):晋国大夫,郄克之堂弟。

【译文】

【经】晋厉公派遣郄犨作为使者来鲁访问。

【经】己丑[162],及郄犨盟。

【注释】

[162]己丑:当为该年三月的二十四日。

【译文】

【经】己丑(三月二十四)日,鲁成公和晋大夫郄犨缔结盟约。

【经】夏,季孙行父如晋。

【译文】

【经】夏天,鲁大夫季孙行父到晋国去。

【经】秋,叔孙侨如如齐。

【译文】

【经】秋天,鲁大夫叔孙侨如到齐国去。

【经】冬,十月。

【译文】

【经】冬天,十月。

十二年

【经】十有二年,春,周公出奔晋[163]。

【传】周有入无出[164]。其曰出,上下一见之也[165]。言其上下之道无以存也。上虽失之,下孰敢有之[166]?今上下皆失之矣。

【注释】

[163]周公:周王室的太宰称周公。

[164]周有入无出:周可以言“入”,不可以言“出”。由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无外”,所以不言“出”。

[165]一:全,都。

[166]上虽失之,下孰敢有之:天子即使有失君道,臣下谁敢仿效而不尽臣道。

【译文】

【经】成公十二年,春天,周王室太宰出奔到晋国。

【传】对于周可以说“入”不可以说“出”。经文说“出”,君臣都显现出来了。是说君臣之道都不存在了。天子即使有失君道,臣下谁敢效仿而不尽臣道呢?现在君臣都有失其道了。

【经】夏,公会晋侯、卫侯于琐泽[167]。

【注释】

[167]晋侯、卫侯:晋厉公姬寿曼、卫定公姬臧。琐泽:晋地,可能在今河北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涉县境内。

【译文】

【经】夏天,鲁成公和晋厉公、卫定公在琐泽会面。

【经】秋,晋人败狄于交刚[168]。

【传】中国与夷狄不言战,皆曰败之。夷狄不日。

【注释】

[168]晋人败狄于交刚:据《左传》,夏天的时候,狄人趁晋、楚讲和偷袭晋国,自己却不设防,秋天的时候晋国将狄人打败。交刚,晋地,在今山西隰(xí)县。

【译文】

【经】秋天,晋国人在交刚打败狄人。

【传】中原国家与夷狄不说“战”,都说打败了他们。对于夷狄不记载日期。

【经】冬,十月。

【译文】

【经】冬天,十月。

十三年

【经】十有三年,春,晋侯使郄锜来乞师[169]。

【传】乞,重辞也。古之人重师,故以乞言之也。

【注释】

[169]晋侯:晋厉公姬寿曼。郄锜(xìqí):晋国大夫,郄克之子。

【译文】

【经】成公十三年,春天,晋国国君派郄锜来鲁国乞求军队。

【传】乞求,是表示重视的说法。古时候的人重视军队,所以用乞求来说这件事。

【经】三月,公如京师[170]。

【传】公如京师不月,月,非如也。非如而曰如,不叛京师也。

【注释】

[170]如京师:到京城去。此处“如京师”是因为要“伐秦”而路过京师,并非专门前去朝见周王。

【译文】

【经】三月,鲁成公到京师去。

【传】鲁成公到京师去是不应记载月份的,记载了月份,就不是专门去的。不是专门去的却说“如”,表示不敢反叛周王。

【经】夏,五月,公自京师,遂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人、滕人伐秦[171]。

【传】言受命不敢叛周也[172]。

【注释】

[171]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人、滕人:晋厉公、宋共公、卫定公、郑成公、曹宣公、邾定公、滕文公姬寿(前599年—前575年在位)。

[172]受命不敢叛周也:指上句说了“自京师”,显得是得到了周王的命令而去伐秦。

【译文】

【经】夏天,五月,鲁成公从京师出发,接着会同晋厉公、宋共公、卫定公、郑成公、曹宣公、邾定公、滕文公讨伐秦国。

【传】是说接受了周王的命令而不敢背叛周王。

【经】曹伯庐卒于师[173]。

【传】传曰:闵之也[174]。公、大夫在师曰师,在会曰会[175]。

【注释】

[173]曹伯庐:曹国国君,姓姬,名庐,谥宣,为曹宣公。

[174]闵:哀伤。

[175]在师曰师,在会曰会:指说“于师”或者“于会”。

【译文】

【经】曹宣公姬庐在军队中去世。

【传】《传》说:是为他感到哀伤。诸侯、大夫在军队去世就说在军队中,在会盟的时候去世就说在盟会上。

【经】秋,七月,公至自伐秦。

【译文】

【经】秋天,七月,鲁成公从伐秦地归来告祭祖庙。

【经】冬,葬曹宣公。

【传】葬时,正也。

【译文】

【经】冬天,安葬曹宣公。

【传】记载安葬的季节,符合礼制。

十四年

【经】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176]。

【注释】

[176]莒子朱:姓己,名朱,谥渠丘,为莒渠丘公。

【译文】

【经】成公十四年,春天,周王的正月,莒国国君莒渠丘公己朱去世。

【经】夏,卫孙林父自晋归于卫。

【译文】

【经】夏天,卫大夫孙林父从晋国回到卫国。

【经】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

【译文】

【经】秋天,鲁大夫叔孙侨如到齐国为鲁成公迎娶夫人。

【经】郑公子喜帅师伐许[177]。

【注释】

[177]公子喜:郑国大夫,子子罕,郑穆公之子。

【译文】

【经】郑国大夫公子喜率军讨伐许国。

【经】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178]。

【传】大夫不以夫人[179],以夫人非正也。刺不亲迎也。侨如之挈[180],由上致之也。

【注释】

[178]侨如:叔孙侨如。据《左传》,前文称呼他加上了族名“叔孙”是为了尊重国君的命令,这里去掉了族名“叔孙”是为了表示对夫人的尊重。

[179]以:《穀梁传》认为这里“以”隐含有上对下的意思,所以不能说大夫带着夫人回来。

[180]挈(jiá):提,指特用其名,称名不称族。

【译文】

【经】九月,鲁大夫侨如带着夫人妇姜氏从齐国回来告祭祖庙。

【传】不能说大夫“以”夫人,说“以”夫人不合正道。讽刺成公不亲自迎娶。专称侨如的名,因为是由鲁成公来告祭祖庙的。

【经】冬,十月,庚寅[181],卫侯臧卒[182]。

【注释】

[181]庚寅:当为该年十月的十六日。

[182]卫侯臧:卫国国君,姓姬,名臧,谥定,为卫定公。

【译文】

【经】冬天,十月,庚寅(十六)日,卫国国君卫定公姬臧去世。

【经】秦伯卒[183]。

【注释】

[183]秦伯:秦国国君,这里是秦桓公嬴荣,伯爵,公元前604年—前577年在位。

【译文】

【经】秦国国君秦桓公嬴荣去世。

十五年

【经】十有五年,春,王二月,葬卫定公。

【译文】

【经】成公十五年,春天,周王的二月,安葬了卫定公。

【经】三月,乙巳[184],仲婴齐卒[185]。

【传】此公孙也,其曰仲,何也?子由父疏之也[186]。

【注释】

[184]乙巳:当为该年三月的初三日。

[185]仲婴齐:鲁大夫,公子遂之子,公孙归父之弟,为鲁庄公之孙。

[186]由父疏之:指仲婴齐之父公子遂弑君而立宣公的事。

【译文】

【经】三月,乙巳(初三)日,鲁大夫仲婴齐去世。

【传】这是国君的孙子,经文称“仲”,为什么呢?儿子因为父亲弑君之事而被疏远。

【经】癸丑[187],公会晋侯、卫侯、郑伯、曹伯、宋世子成、齐国佐、邾人[188],同盟于戚[189]。

【注释】

[187]癸丑:当为该年三月的十一日。

[188]晋侯、卫侯、郑伯、曹伯、宋世子成、齐国佐:晋厉公姬寿曼,一作姬州蒲,侯爵,公元前580年—前573年在位;新即位的卫献公姬衎(kàn)。卫定公之子,侯爵,公元前576年—前559年在位。此年其父去世尚不满一年,不能改君号,故下年方正式算即位年号;郑成公;新君曹成公姬负刍,曹宣公庶子。《左传》称是宣公庶子,伯爵,公元前578年—前555年在位。宋世子成,宋共公的太子子成,当时共公染病不起,由太子代为赴会。六月共公卒。齐国佐,当为齐国的大夫,公室贵族姓姬,名国佐。

[189]戚: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市区内。

【译文】

【经】癸丑(三月十一)日,鲁成公和晋厉公、卫献公、郑成公、曹成公、宋国太子子成、齐国大夫姜国佐、邾国人会面,在戚地缔结盟约。

【经】晋侯执曹伯[190],归于京师。

【传】以晋侯而斥执曹伯,恶晋侯也。不言“之”[191],急辞也,断在晋侯也。

【注释】

[190]晋侯执曹伯:据《左传》,曹宣公去世后,其庶子负刍弑太子而自立为君。这里诸侯在戚地会盟就是为了讨伐他。所以晋厉公在盟会上将他抓捕了。曹伯,曹成公。

[191]不言“之”:指不说“归之于京师”。

【译文】

【经】晋厉公抓捕了曹成公,送到京师去。

【传】用称“晋侯”来斥责抓了曹成公,是厌恶晋厉公。不说“之”,是表示行动迅速的说法,因为是晋厉公做的决断。

【经】公至自会。

【译文】

【经】鲁成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夏,六月,宋公固卒[192]。

【注释】

[192]宋公固:宋国国君,姓子,名固,《史记》《汉书》作名瑕,古代“固”、“瑕”通用,谥共,为宋共公。

【译文】

【经】夏天,六月,宋共公子固去世。

【经】楚子伐郑[193]。

【注释】

[193]楚子:指楚共王芈(mǐ)审,一作熊审,出土文献作“楚龚王”,子爵,公元前590年—前560年在位。

【译文】

【经】楚共王讨伐郑国。

【经】秋,八月,庚辰[194],葬宋共公。

【传】月卒日葬,非葬者也。此其言葬,何也?以其葬共姬[195],不可不葬共公也。葬共姬,则其不可不葬共公,何也?夫人之义不逾君也,为贤者崇也[196]。

【注释】

[194]庚辰:当为该年八月的初十日。

[195]共姬:前文提到的嫁到宋共公为夫人,以夫的谥号加在父姓之前,故称共姬。后文说的“葬共姬”指襄公三十年的记载。

[196]为贤者崇:推崇贤惠的人。《穀梁传》认为伯姬是有贤德的夫人,所以不能在记载安葬这件事上让她不守道义。

【译文】

【经】秋天,八月,庚辰(初十)日,安葬了宋共公。

【传】记载去世的月份和安葬的日期,表明是不该记载他的安葬的。这里说了安葬,为什么呢?因为经文记载共姬的安葬,不可以不记载共公的安葬。记载共姬的安葬,就不可以不记载共公的安葬,为什么呢?夫人的道义是不能超过国君的,这是在推崇贤惠的人。

【经】宋华元出奔晋[197]。

【注释】

[197]华元:宋大夫,据《左传》,华元为宋国右师,因司马荡泽杀了公子肥而出奔。后被左师鱼石劝回,杀荡泽。其后鱼石搬出国都至睢水边住,华元劝其回国都未果,便回城决开睢水堤坝,鱼石遂出奔到楚。

【译文】

【经】宋国大夫华元出奔到晋国。

【经】宋华元自晋归于宋。

【译文】

【经】宋国大夫华元从晋国回到宋国。

【经】宋杀其大夫山[198]。

【注释】

[198]山:宋国司马,前注提到的荡泽,其名为山。

【译文】

【经】宋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山。

【经】宋鱼石出奔楚。

【译文】

【经】宋国大夫鱼石出奔到楚。

【经】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鳅、邾人,会吴于钟离[199]。

【传】会又会,外之也。

【注释】

[199]钟离:吴地,在今安徽凤阳。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鲁大夫叔孙侨如和晋国大夫士燮、齐国大夫高无咎、宋国大夫华元、卫国大夫孙林父、郑国大夫公子鳅、邾国人会面,和吴国人在钟离会面。

【经】许迁于叶[200]。

【传】迁者,犹得其国家以往者也。其地,许复见也。

【注释】

[200]许迁于叶:据《左传》,许灵公害怕郑国的欺凌,请求迁到楚国。后来楚国的公子芈(mǐ)申把许国迁到了楚国的叶城,成为楚国附庸之国。叶,楚邑,在今河南叶县南。

【译文】

【经】许国将国都迁到叶城。

【传】迁,就是为了保存国家而迁往那里的。记载地点,因为许国还会出现在经文中。

十六年

【经】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201]。

【传】雨而木冰也。志异也。传曰:根枝折。

【注释】

[201]木冰:即今之所谓雾凇。

【译文】

【经】成公十六年,春天,周王的正月,下雨,树木结冰。

【传】下雨然后树木结冰了。是记载奇异的现象。《传》说:树根和树枝都折断了。

【经】夏,四月,辛未[202],滕子卒[203]。

【注释】

[202]辛未:当为该年四月的初五日。

[203]滕子:滕国国君,据《左传》,为滕文公姬寿,子爵。

【译文】

【经】夏天,四月,辛未(初五)日,滕国国君滕文公姬寿去世。

【经】郑公孙喜帅师侵宋[204]。

【注释】

[204]公孙喜:《左传》、《公羊传》皆作公子喜,《穀梁传》误,公子喜,郑穆公之子,郑国大夫,字子罕。侵宋:据《左传》,郑国此时又与楚国结盟,故攻宋。

【译文】

【经】郑国大夫公孙喜率军入侵宋国。

【经】六月,丙寅[205],朔,日有食之。

【注释】

[205]丙寅:依后面“朔”当为六月的第一天,依历法推算,此次日全食发生在该年的五月九日。

【译文】

【经】六月,丙寅日,朔(初一)日,发生日食。

【经】晋侯使栾黡来乞师[206]。

【注释】

[206]栾黡(yǎn):晋大夫,栾书之子。来乞师:这是晋国准备出兵攻打郑国。

【译文】

【经】晋厉公派大夫栾黡作为使者来鲁请求出兵。

【经】甲午[207],晦[208],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209]。楚子、郑师败绩。

【传】日事,遇晦曰晦。四体偏断曰败[210],此其败则目也[211]。楚不言师,君重于师也。

【注释】

[207]甲午:当为该年六月(小月)的二十九日。

[208]晦:晦日,每一月的最后一日。

[209]晋侯、楚子、郑伯:晋厉公姬寿曼、楚共王芈(mǐ)审、郑成公姬睔(gùn)。鄢陵:郑地,在今河南鄢陵境内。《左传》对于鄢陵之战有详细记载,可参看。

[210]四体偏断:四肢都折断。

[211]此其败则目也:据《左传》,晋大夫魏锜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给养由基两支箭让他射魏锜,养由基一箭射死魏锜,将另一箭归还共王复命。目,眼睛。

【译文】

【经】甲午(二十九)日,六月最后一天,晋厉公和楚共王、郑成公在郑地鄢陵交战。楚共王、郑国军队战败。

【传】记载事情,遇到晦日就要说“晦”。四肢都折断叫“败”,这里的“败”是指眼睛。对楚国没有说“楚师”,因为国君比军队更重要。

【经】楚杀其大夫公子侧[212]。

【注释】

[212]公子侧:楚国司马,字子反。鄢陵之战中为楚国中军主将,战败之后,楚共王表示由自己承担战败的责任,免除子反之死。然其时担任楚令尹的子重,以先大夫子玉在城濮之战后自杀的例子相逼,子反自杀。

【译文】

【经】楚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公子侧。

【经】秋,公会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邾人于沙随[213]。不见公[214]。

【传】不见公者,可以见公也。可以见公而不见公,讥在诸侯也。

【注释】

[213]晋侯、齐侯、卫侯:晋厉公、齐灵公、卫献公。沙随:宋地,在今河南宁陵西北。据《左传》,诸侯在此相会商议伐郑之事,因郑未服。

[214]不见公:诸侯们不接见鲁成公。据《左传》,鲁大夫叔孙侨如与成公之母穆姜通奸,侨如想赶走季文子季孙行父和孟献子仲孙蔑,故穆姜在成公出发之前向成公要求放逐二人,成公不从,于是留在鲁国处理好这件事之后才出发赴会,故迟到很久。叔孙侨如使人贿赂晋大夫郄犨,在晋厉公面前说鲁成公迟到是因为在观望晋、楚的胜负,于是诸侯们不见鲁成公。

【译文】

【经】秋天,鲁成公在沙随会见晋厉公、齐灵公、卫献公、宋国大夫华元、邾国人。诸侯们不与成公见面。

【传】不与鲁成公见面,意思是说可以与成公见面。可以见成公而不见成公,是在讥讽诸侯们。

【经】公至自会。

【译文】

【经】鲁成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邾人伐郑[215]。

【注释】

[215]尹子:周王室大夫,据《左传》为尹武子。

【译文】

【经】鲁成公会同周大夫尹子、晋厉公、齐灵公、邾国人讨伐郑国。

【经】曹伯归自京师[216]。

【传】不言所归,归之善者也。出入不名,以为不失其国也。归为善,自某归次之。

【注释】

[216]曹伯:曹成公姬负刍,去年即位,参加戚地会盟时晋厉公将其拘押,送至周王京师,此记他被放回。

【译文】

【经】曹成公从京师回国。

【传】不说回到哪里去,是对于“归”的好的说法。出国回国都不说他的名字,是认为他没有失去他的国家。说“归”是最好的,说“自某归”稍差一点。

【经】九月,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苕丘[217]。

【传】执者不舍,而舍,公所也[218]。执者致,而不致,公在也。何其执而辞也?犹存公也。存意,公亦存也?公存也。

【注释】

[217]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苕丘:据《左传》,鲁大夫叔孙侨如使人在郄犨(xìchōu)面前诋毁季孙行父,故晋拘押行父,鲁成公派声伯去晋国请求放人,晋大夫士燮(xiè)也在栾书面前替行父说话,故晋释放了季孙行父。苕(tiáo)丘,晋地,今在何处不详。

[218]公所也:指鲁成公在苕丘。后文“公在也”也是指成公在苕丘,季孙行父被释放之后与成公一起回国,所以后面说了“公至自会”就足够了。

【译文】

【经】九月,晋国人抓捕了鲁大夫季孙行父,在苕丘放了他。

【传】被抓的人不说释放他的地方,这里却说了行文被释放的地方,因为鲁成公也在那里。被抓的人回来应说告祭祖庙,这里却没有说告祭祖庙,因为成公在。为什么要说“执”呢?还是表明成公在苕丘。保存了这个意思,成公就在那里吗?成公在。

【经】冬,十月,乙亥[219],叔孙侨如出奔齐[220]。

【注释】

[219]乙亥:当为该年十月的十二日。

[220]出奔齐:鲁成公回国后就驱逐了叔孙侨如,立其弟叔孙豹为叔孙氏继承人。

【译文】

【经】冬天,十月,乙亥(十二)日,叔孙侨如出奔到齐国。

【经】十有二月,乙丑[221],季孙行父及晋郄犨盟于扈[222]。

【注释】

[221]乙丑:当为该年十二月的初三日。

[222]扈(hù):郑地,在今河南原阳西。

【译文】

【经】十二月,乙丑(初三)日,鲁大夫季孙行父和晋国大夫郄犨在扈地缔结盟约。

【经】公至自会。

【译文】

【经】鲁成公从会盟地回来告祭祖庙。

【经】乙酉[223],刺公子偃[224]。

【传】大夫日卒,正也。先刺后名,杀无罪也。

【注释】

[223]乙酉:当为该年十二月的二十三日。

[224]公子偃:鲁成公庶弟。据《左传》,成公母亲穆姜要求成公放逐孟献子与季文子时,曾威胁成公说可废成公而立公子偃或公子。此独杀公子偃,或是因为公子偃参与了叔孙侨如的谋划。

【译文】

【经】乙酉(十二月二十三)日,鲁刺杀了公子偃。

【传】大夫记载去世的日期,符合正道。先说刺杀再说名字,表明杀害的是无罪的人。

十七年

【经】十有七年,春,卫北宫括帅师侵郑[225]。

【注释】

[225]卫北宫括帅师侵郑:据《左传》,卫侵郑是因为郑侵晋,于是卫侵郑以救晋。北宫括,卫国大夫,复姓北宫,名括。

【译文】

【经】成公十七年,春天,卫国大夫北宫括率军入侵郑国。

【经】夏,公会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邾人,伐郑[226]。

【注释】

[226]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尹武公、单襄公、晋厉公、齐灵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尹子,尹国国君尹武公,尹国为姞(jī)姓诸侯国,建国者为尹吉甫,公爵,尹武公情况不详。单子,单襄公,单当系王畿内封国,在今河南洛阳。宋公,宋国国君宋平公子成,宋共公之子,公爵,公元前575年—前532年在位。

【译文】

【经】夏天,鲁成公会同尹武公、单襄公、晋厉公、齐灵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邾国人,讨伐郑国。

【经】六月,乙酉[227],同盟于柯陵[228]。

【传】柯陵之盟,谋复伐郑也[229]。

【注释】

[227]乙酉:当为该年六月的二十六日。

[228]柯陵:郑地,在今河南许昌市区南,临颍北。

[229]复:又,再。

【译文】

【经】六月,乙酉(二十六)日,诸侯在柯陵缔结盟约。

【传】柯陵之盟,是商量再次讨伐郑国。

【经】秋,公至自会。

【传】不曰至自伐郑也,公不周乎伐郑也[230]。何以知公之不周乎伐郑?以其以会致也。何以知其盟复伐郑也?以其后会之人尽盟者也。不周乎伐郑,则何为日也?言公之不背柯陵之盟也。

【注释】

[230]周:坚定。

【译文】

【经】秋天,鲁成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传】不说从讨伐郑国之地回来,鲁成公在讨伐郑国这件事上不够坚定。怎么知道成公在讨伐郑国这件事上不坚定呢?因为经文说从会盟地回国。怎么知道柯陵之盟要再次讨伐郑国呢?因为后来又会盟的国家都是柯陵之盟的国家。在讨伐郑国的事情上不坚定,那为什么要记载日期呢?是为了说成公没有背叛柯陵之盟。

【经】齐高无咎出奔莒[231]。

【注释】

[231]齐高无咎出奔莒(jǔ):据《左传》,齐国的庆克和齐灵公之母声孟子通奸,被大夫国佐得知,声孟子向灵公诬告高无咎和国佐欲谋反,于是高无咎被灵公驱逐。高无咎之子率领其封地庐邑的人叛乱,灵公派庆克平乱,其时国佐正与诸侯围郑,知道国内动乱之后回国杀了庆克,与灵公讲和。后来被灵公所杀。高无咎,齐国大夫。

【译文】

【经】齐国大夫高无咎出奔到莒国。

【经】九月,辛丑[232],用郊[233]。

【传】夏之始可以承春[234]。以秋之末承春之始,盖不可矣。九月用郊,用者,不宜用也。宫室不设,不可以祭。衣服不修,不可以祭。车马器械不备,不可以祭。有司一人不备其职,不可以祭。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235],非享味也。

【注释】

[232]辛丑:当为该年九月的十三日。

[233]用郊:举行郊祭。

[234]承:接续,承接。这里的意思是夏之始接着春天,尚可举行本应在春天举行的祭祀,但是在秋天举行就不合适了。

[235]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进献季节的时鲜,进献虔敬的心意,进献丰美的礼物。

【译文】

【经】九月,辛丑(十三)日,举行郊祭。

【传】夏天的开始还可以承接着春天。用秋天的末尾承接初春,大概就不可以了。九月举行郊祭,说举行,就是不应该举行的意思。宗庙没有布置好,不可以举行祭祀。衣服没有整理好,不可以举行祭祀。车马器具没有准备好,不可以举行祭祀。负责祭祀的官吏有一人没有就位,不可以举行祭祀。祭祀,是要进献季节的时鲜,进献虔诚的心意,进献丰美的礼物,而不是只让神灵享受美味。

【经】晋侯[236]使荀罃来乞师[237]。

【注释】

[236]晋侯:晋厉公姬寿曼。

[237]荀罃(yīng):晋国大夫,荀首之子。

【译文】

【经】晋厉公派大夫荀罃作为使者来鲁国请求出兵。

【经】冬,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人、邾人伐郑[238]。

【传】言公不背柯陵之盟也。

【注释】

[238]单子、晋侯、宋公、卫侯、曹伯:单襄公、晋厉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

【译文】

【经】冬天,鲁成公会同单国国君单襄公、晋国国君晋厉公、宋国国君宋平公、卫国国君卫献公、曹国国君曹成公、齐国人、邾国人讨伐郑国。

【传】这是说鲁成公没有背叛柯陵之盟。

【经】十有一月,公至自伐郑。

【译文】

十一月,鲁成公从伐郑地回到国内祭告祖庙。

【经】壬申[239],公孙婴齐卒于狸蜃[240]。

【传】十一月无壬申,壬申,乃十月也。致公而后录,臣子之义也。其地,未逾竟也。

【注释】

[239]壬申:依历法推算该年十一月无壬申,疑误,也许如下面传文所解。

[240]公孙婴齐:叔肸(xī)之子,鲁文公之孙,故称公孙,谥声伯。狸蜃(shèn):鲁地,今在何处不详。

【译文】

【经】壬申日,公孙婴齐在狸蜃去世。

【传】十一月没有壬申日,壬申日,是十月的。说成公告祭祖庙之后再记录,是作为臣子应守的道义。记载地点,因为没有超出边境。

【经】十有二月,丁巳[241],朔,日有食之。

【注释】

[241]丁巳:据下面“朔”字,当为该年十二月的初一日,但依历法推算,此次日全食发生在该年的十月二十二日。

【译文】

【经】十二月,丁巳日,朔日,发生日食。

【经】邾子貜且卒[242]。

【注释】

[242]貜(jué)且:邾国国君,姓曹名貜且。

【译文】

【经】邾国国君曹貜且去世。

【经】晋杀其大夫郄锜、郄犨、郄至[243]。

【传】自祸于是起矣[244]。

【注释】

[243]晋杀其大夫郄锜、郄犨、郄至:据《左传》,晋厉公欲废群臣而立自己的宠臣,胥童是厉公宠臣之一,因其父胥克被前大夫郄(xì)缺所罢免,对郄氏怀恨在心,此时报复郄氏,于是设计杀了三郄锜(qí)、犨(chōu)、至。

[244]自祸:指明年被杀。

【译文】

【经】晋国杀害了他们的大夫郄锜、郄犨、郄至。

【传】自己的灾祸从这里开始了。

【经】楚人灭舒庸[245]。

【注释】

[245]舒庸:国名,舒人的一支,故地在今安徽舒城、庐江一带。据《左传》,舒庸趁楚军战败,领着吴国人包围了巢地,攻打驾地,接着又包围了厘、虺(huī)二地。依仗吴国而不加强防备。楚国的公子橐(tuó)师率军偷袭而灭舒庸。

【译文】

【经】楚国人灭亡了舒庸国。

十八年

【经】十有八年,春,王正月,晋杀其大夫胥童[246]。

【注释】

[246]晋杀其大夫胥童:据《左传》,晋厉公杀三郄之后使胥童为卿,不久之后胥童被将军栾书和荀偃杀了。杀胥童是成公去年年末的事,《春秋》记载于今年年初是以收到晋国的讣告的时间记载的。

【译文】

【经】成公十八年,春天,周王的正月,晋国杀了他们的大夫胥童。

【经】庚申[247],晋弑其君州蒲[248]。

【传】称国以弑其君,君恶甚矣。

【注释】

[247]庚申:当为该年正月的初五日。

[248]晋弑其君州蒲:州蒲(“蒲”疑当作“满”)为晋厉公之名。栾书、荀偃将晋厉公抓了之后让程滑杀了他,埋葬在冀地的东门之外。派荀罃(yīng)、士鲂(fǎng)到京师迎接周子回国,立为国君,为晋悼公。

【译文】

【经】庚申(初五)日,晋国杀了他们的国君州蒲。

【传】以国家的名义杀了他们的国君,表明国君罪过太大了。

【经】齐杀其大夫国佐[249]。

【注释】

[249]国佐:齐国上卿,国归父之子,谥武,称国武子。

【译文】

【经】齐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国佐。

【经】公如晋[250]。

【注释】

[250]如晋:据《左传》,晋国新君即位,鲁成公前去朝拜。

【译文】

【经】鲁成公到晋国去。

【经】夏,楚子、郑伯伐宋[251]。

【注释】

[251]楚子、郑伯:指楚共王芈(mǐ)审(公元前590年—前560年在位)、郑成公姬睔(gùn)(公元前584年—前571年在位)。伐宋:据《左传》,这次楚、郑伐宋是为了将出奔到楚的五位宋国大夫送回国。

【译文】

【经】夏天,楚共王、郑成公讨伐宋国。

【经】宋鱼石复入于彭城[252]。

【注释】

[252]宋鱼石复入于彭城:鱼石乃宋国叛臣,这次楚国、郑国攻打宋国的目的是护送鱼石回国,重据彭城。复入,据《左传》:“诸侯纳之,曰‘归’。以恶曰复入。”彭城,宋地,在今江苏徐州。据《左传》,楚取彭城,以封鱼石。

【译文】

【经】宋国的大夫鱼石再次进入彭城。

【经】公至自晋。

【译文】

【经】鲁成公从晋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晋侯使士匄来聘[253]。

【注释】

[253]晋侯使士匄来聘:据《左传》,这是对鲁成公如晋的回访,以表示感谢。晋侯,指新即位的晋悼公姬周,亦称姬周子,其为被杀的晋厉公之堂侄。公元前573年—前558年在位,是晋文公之后又一霸主,英年早逝,年仅29岁。士匄(gài),士燮(xiè)之子,谥宣子,称士宣子,又因士氏采邑在范,故以范为氏,又可称范宣子。

【译文】

【经】晋悼公派士匄作为使者来鲁国访问。

【经】秋,杞伯来朝[254]。

【注释】

[254]杞伯:据《左传》,为杞桓公姒姑容,公元前637年—前567年在位,长达70年。

【译文】

【经】秋天,杞国国君杞桓公来鲁国访问。

【经】八月,邾子来朝[255]。

【注释】

[255]邾子:据《左传》,为新即位的邾宣公曹牼(kēng),公元前572年—前556年在位。依周礼,旧君死后新君便即位,但登基仪式和纪年必从下年算起,邾定公公元前573年去世,故这年来鲁国朝见的当是尚未正式举行登基仪式和君位纪年的新军邾宣公无疑。

【译文】

【经】八月,邾宣公来鲁国访问。

【经】筑鹿囿[256]。

【传】筑不志,此其志何也?山林薮泽之利[257],所以与民共也,虞之[258],非正也。

【注释】

[256]鹿囿:鲁地,今所在不详。国君饲养动物之所距首都当不会太远,应在今山东济宁一带。囿,饲养动物的园子。

[257]薮(sǒu):湖泽的通称。

[258]虞:官名,管理山林湖泽的官,这里用作动词。

【译文】

【经】修筑鲁地国君饲养动物之所。

【传】修建东西不记载,这里为什么记载了呢?山野森林草地湖泊的资源,是用来与民众共享的,设置虞官管理它,不合正道。

【经】己丑[259],公薨于路寝。

【传】路寝,正也。男子不绝妇人之手,以齐终也[260]。

【注释】

[259]己丑:当为该年八月的初七日。

[260]齐:通“斋”,指清心洁身。

【译文】

【经】己丑(八月初七)日,鲁成公在路寝去世。

【传】路寝,是正寝。男子不能死于女色,要清心洁身而死。

【经】冬,楚人、郑人侵宋。

【译文】

【经】冬天,楚国人、郑国人入侵宋国。

【经】晋侯使士鲂来乞师[261]。

【注释】

[261]士鲂(fǎng):晋国大夫。

【译文】

【经】晋悼公派士鲂作为使者来鲁国请求出兵。

【经】十有二月,仲孙蔑会晋侯、宋公、卫侯、邾子、齐崔杼[262],同盟于虚朾[263]。

【注释】

[262]仲孙蔑(miè):即孟孙蔑,谥号孟献子,后多以谥号称,三桓之一,鲁国执政大臣,实际掌权人。晋侯:晋悼公姬周子,侯爵。宋公:宋平公子成,公爵。公元前575年—前532年在位。卫侯:卫献公姬衎(kàn),侯爵,公元前576年—前559年、公元前546年—前544年在位。

[263]虚朾(zhēn):宋地,在今何处不详。

【译文】

【经】十二月,鲁大夫仲孙蔑和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邾宣公、齐国大夫崔杼会面,在虚朾缔结盟约。

【经】丁未[264],葬我君成公。

【注释】

[264]丁未:当为该年十二月的二十六日。

【译文】

【经】丁未(十二月二十六)日,安葬了我们的国君鲁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