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鲁宣公(?—公元前591年在世,公元前608年—前591年在位),姬姓,名俀(tuǐ),谥宣,鲁国第二十代国君,鲁文公之子,生母为鲁文公次夫人敬嬴。鲁文公夫人哀姜生二子,长子名恶,次子名视。次夫人敬嬴生一子,名俀,敬嬴与公子遂暗中勾结,在文公去世后杀死了恶和视,立俀为君,是为鲁宣公。

鲁宣公在位期间,晋楚争霸仍是国际形势主旋律,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中楚大败晋,在晋楚争霸中占据了上风。而在鲁国内部,政治上,宣公前期由公子遂执政,后期由季孙行父擅权,宣公十八年,鲁宣公试图削弱“三桓”未果而终,从此公室日益衰落,“三桓”日益强大。经济上,宣公十五年初税亩,废除了井田制,标志着对土地私有制的承认。

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传】继故而言即位,与闻乎故也[1]。

【注释】

[1]与(yù):参与。闻:知情。按照惯例,记载因故而亡的国君是不称“即位”的,这里称了“即位”,表明宣公对于去年公子遂杀害文公太子之事是知情的。

【译文】

【经】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宣公即位。

【传】继承因故死亡的国君而说“即位”,表明宣公参与了变故。

【经】公子遂如齐逆女[2]。

【注释】

[2]逆女:迎娶女子。这是为鲁宣公迎娶齐国女子作为夫人。

【译文】

【经】公子遂到齐国为鲁宣公迎娶女子。

【经】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

【传】其不言氏,丧未毕,故略之也。其曰妇,缘姑言之之辞也。遂之挈[3],由上致之也。

【注释】

[3]挈(jiá):特用其名,称名不称族。这里是指提到公子遂的名字。

【译文】

【经】三月,遂带着夫人妇姜从齐国回来告祭祖庙。

【传】经文不说“氏”,因为文公之丧没有结束,所以省略了。经文说“妇”,是从有婆婆的角度来说的说法。称遂的名,因为是由宣公来告祭祖庙的。

【经】夏,季孙行父如齐[4]。

【注释】

[4]如齐:到齐国去。据《左传》,季孙行父此次到齐国去是为了向齐国赠送财物,请求结盟。所赠送的即是下文提到的“济西田”。

【译文】

【经】夏天,季孙行父到齐国去。

【经】晋放其大夫胥甲父于卫[5]。

【传】放,犹屏也[6]。称国以放,放无罪也。

【注释】

[5]放:放逐。据《左传》,文公十二年河曲之役,因为赵穿和胥甲父的阻碍使晋军错失击败秦军的战机。此时才追究其责任。胥甲父:晋国大夫。

[6]屏(bìng):摒弃,摒除。

【译文】

【经】晋国放逐了他们的大夫胥甲父到卫国去。

【传】“放”,相当于摒弃的意思。以国家的名义放逐,是放逐没有罪过的人。

【经】公会齐侯于平州[7]。

【注释】

[7]平州:齐地,在今山东莱芜市区西。据《左传》,此次鲁宣公与齐惠公会面是为了得到诸侯的承认。

【译文】

【经】鲁宣公和齐惠公在平州会面。

【经】公子遂如齐[8]。

【注释】

[8]如齐:到齐国去。据《左传》,这是去感谢平州之会。

【译文】

【经】公子遂到齐国去。

【经】六月,齐人取济西田[9]。

【传】内不言取[10],言取,授之也,以是为赂齐也。

【注释】

[9]济西田:鲁国济水以西之田地。

[10]内不言取:意思是说别国占领了鲁国的地方,一般不用“取”字。因为“取”是表示轻而易举的说法。如果用“取”,必有特殊原因。

【译文】

【经】六月,齐国人取得济水西边的田地。

【传】对获得鲁国的土地不应该说“取”,经文说了“取”,表示是鲁国给人的,因为这(给齐国土地)是鲁国在贿赂齐国。

【经】秋,邾子来朝[11]。

【注释】

[11]邾子:邾国国君,子爵,此为邾定公貜(jué)且,公元前614年—前573年在位。

【译文】

【经】秋天,邾定公来鲁国访问。

【经】楚子、郑人侵陈[12],遂侵宋。

【传】遂,继事也。

【注释】

[12]楚子:为楚庄王芈(mǐ)侣(又作吕、旅),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年—前591年在位。侵陈:入侵陈国,据《左传》,晋国屡次兴兵讨伐不义之国均受赂而返,于是郑国叛晋,与楚结盟。陈共公去世的时候,楚国没有会丧、会葬,于是陈国叛楚,与晋国结盟。楚国遂联合郑国出兵侵陈。

【译文】

【经】楚庄王、郑国人入侵陈国,接着入侵宋国。

【传】遂,是后一件事接着前一件事。

【经】晋赵盾帅师救陈。

【传】善救陈也。

【译文】

【经】晋国执政大臣赵盾率军救援陈国。

【传】是赞扬救援陈国的行为。

【经】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棐林[13],伐郑。

【传】列数诸侯而会晋赵盾,大赵盾之事也。其曰师,何也?以其大之也。于棐林,地而从伐郑,疑辞也。此其地何?则着其美也。

【注释】

[13]宋公、陈侯、卫侯、曹伯:宋文公子鲍(一作鲍草),宋昭公庶弟,公爵,公元前610年—前589年在位;陈灵公妫(guī)平国,侯爵,公元前613年—前559年在位;卫成公郑姬;曹文公姬寿。棐(fěi)林: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市区北。

【译文】

【经】宋文公、陈灵公、卫成公、曹文公在郑地棐林会同晋军,讨伐郑国。

【传】列出各个诸侯来会见晋国的赵盾,是让赵盾这件事显得重大。经文说“师”,为什么呢?因为它要让这件事显得重大。在棐林,记载地点而后说“伐郑”,是表示军队有迟疑的说法。这里经文为什么记载地点呢?那就是彰显这件事所体现的美德。

【经】冬,晋赵穿帅师侵崇[14]。

【注释】

[14]赵穿:晋国大夫,赵盾昆弟。崇:国名,为秦国的附属,今在何处不详,当在陕西渭河以北至黄河岸边一带。据《左传》,晋国想与秦国讲和,赵穿遂建议攻打崇国,逼迫秦讲和,但是秦国还是没有与晋国讲和。

【译文】

【经】冬天,晋国大夫赵穿率军入侵崇国。

【经】晋人、宋人伐郑。

【传】伐郑,所以救宋也。

【译文】

【经】晋国人、宋国人讨伐郑国。

【传】讨伐郑国,是为了救援宋国。

二年

【经】二年,春,王二月,壬子[15],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战于大棘[16]。宋师败绩,获宋华元。

【传】获者,不与之辞也[17]。言尽其众以救其将也,以三军敌华元[18],华元虽获,不病矣[19]。

【注释】

[15]壬子:该年二月无壬子,疑误。

[16]华元:宋国大夫。归生:郑国大夫。大棘:宋邑,在今河南睢(suī)县南。

[17]与:赞同。

[18]三军:指上、中、下三军。

[19]病:以为耻辱。

【译文】

【经】宣公二年,春天,周王的二月,壬子日,宋国的大夫华元率军和郑国的公子归生率军在宋地大棘交战。宋军战败,郑军俘获了宋国的华元。

【传】“获”的意思,是不赞同的说法。是说宋军竭尽了他们的军队来营救他们的将领,郑国用三军来和华元对抗,华元虽然被俘虏,但不是耻辱的事。

【经】秦师伐晋[20]。

【注释】

[20]伐晋:据《左传》,秦伐晋是为了报复晋国此前伐崇,晋赵盾率军抵挡,之后汇合诸侯之师,入侵郑国,报复大棘之战。

【译文】

【经】秦军讨伐晋国。

【经】夏,晋人、宋人、卫人、陈人侵郑。

【译文】

【经】夏天,晋国人、宋国人、卫国人、陈国人入侵郑国。

【经】秋,九月,乙丑[21],晋赵盾弑其君夷皋[22]。

【传】穿弑也,盾不弑,而曰盾弑,何也?以罪盾也[23]。其以罪盾何也?曰:灵公朝诸大夫而暴弹之[24],观其辟丸也。赵盾入谏,不听。出亡,至于郊[25]。赵穿弑公,而后反赵盾,史狐书贼曰[26]:“赵盾弑公。”盾曰:“天乎天乎!予无罪。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27]?”史狐曰:“子为正卿,入谏不听,出亡不远,君弑,反不讨贼,则志同,志同则书重[28],非子而谁?”故书之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者,过在下也[29]。曰:于盾也,见忠臣之至;于许世子止,见孝子之至[30]。

【注释】

[21]乙丑:当为该年九月的二十六日。

[22]夷皋(háo):晋灵公。据《左传》,晋灵公不行人君之道,赵盾多次劝谏,灵公欲杀赵盾,赵盾出逃,但未出国境,后赵穿弑晋灵公,赵盾回到朝中,迎立晋文公之子公子黑臀,是为晋成公。

[23]罪:责备。

[24]暴:突然。

[25]郊:距都城或百里、或五十里、或三十里为郊,这里泛指野外。

[26]史狐:史官,名狐。

[27]为:同“谓”,认为。

[28]重:身份重要的人。

[29]过在下:成公十八年,“晋弑其君州蒲”。传曰:“称国以弑其君,君恶甚矣。”故此处称臣弑其君,则是表明罪过在臣下。

[30]于盾也,见忠臣之至,于许世子止,见孝子之至:这里举这两例都是反例。赵盾没有弑君而受弑君名,是因为忠诚不到极致。许世子止之事见昭公十九年,许悼公生病,世子止送去药,其父喝了之后死亡,止出逃于晋,经文记载“许世子止弑其君”,《穀梁传》称“许世子不知尝药”,是认为他没有做到孝子的极致。

【译文】

【经】秋天,九月,乙丑(二十六)日,晋国执政大臣赵盾杀害了他的国君夷皋。

【传】是赵穿杀害的,不是赵盾杀害的,却说是赵盾杀害的,为什么呢?是责备赵盾。经文责备赵盾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晋灵公让诸位大夫来朝见而后突然用弹丸弹他们,观看他们躲避弹丸。赵盾入朝劝谏,灵公不听。赵盾出逃,到了野外。赵穿杀害了灵公,而后使赵盾返回。史官狐记载凶手称:“赵盾杀害了灵公。”赵盾说:“天啊天啊!我没有罪。谁会认为我是杀害国君的人呢?”史官狐说:“你是正卿,入朝劝谏,国君不听,出奔逃亡,路途不远,国君被杀,回来却不讨伐凶手,那就是和凶手的想法一致,你们想法一致那么就要记载身份重要的人,不是你是谁呢?”所以记载说“晋国的赵盾杀害了他的国君夷皋”,表明罪过在臣下。说:在赵盾身上,可以看出一个忠臣的极致;在许国世子止的身上,可以看出一个孝子的极致。

【经】冬,十月,乙亥[31],天王崩[32]。

【注释】

[31]乙亥:当为该年十月的初六日。

[32]天王:周天子,这里是周匡王姬班,公元前612年—前607年在位。

【译文】

【经】冬天,十月,乙亥(初六)日,周匡王去世。

三年

【经】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33]。

【传】之口,缓辞也[34]。伤自牛作也[35]。

【注释】

[33]郊牛:预备用于郊祭的牛。郊祭之前要先占卜这头牛是否适合作为祭品,是为卜牛。若适合,则善养,且称作牲。若不适合,则更换一头牛再占卜。

[34]缓:宽缓。因为受伤是由牛自身造成的,所以并不责备人,故用“牛之口”而不用“牛口”,以“之”表示宽缓的语气。

[35]自:从,由。作:造成。

【译文】

【经】三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预备用于郊祭的牛的嘴受伤了。

【传】之口,是表示宽缓意思的说法。受伤是由牛自身造成的。

【经】改卜牛。牛死,乃不郊。

【传】事之变也[36]。乃者,亡乎人之辞也[37]。

【注释】

[36]事:事情,多指天子、诸侯的国家大事,如祭祀、战争。这里的“事之变”就是指废止了郊祭。

[37]亡乎人:人力所不及的。

【译文】

【经】换了一头牛来占卜。牛死了,于是没有举行郊祭。

【传】这是大事发生了变化。“乃”,就是与人无关的说法。

【经】犹三望[38]。

【注释】

[38]望:望祭,祭祀山川,鲁之三望为东海、泰山、淮水。

【译文】

【经】鲁国还是举行了望祭。

【经】葬匡王。

【译文】

【经】安葬了周匡王。

【经】楚子伐陆浑戎[39]。

【注释】

[39]楚子:楚庄王。陆浑戎:居于陆浑(敦煌)的戎人。允姓,子爵。“陆浑”即今甘肃敦煌,陆浑戎公元前638年由今敦煌迁到今河南洛阳伊川一带,活动于伊、洛二水之间。公元前525年为晋国所灭。

【译文】

【经】楚庄王讨伐陆浑的戎人。

【经】夏,楚人侵郑[40]。

【注释】

[40]侵郑:据《左传》,楚国伐郑是因为郑国与晋国结盟。

【译文】

【经】夏天,楚国人入侵郑国。

【经】秋,赤狄侵齐[41]。

【注释】

[41]赤狄:狄人的一支。据说其崇尚赤衣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人杂居,是春秋时实力最强的狄族部落。公元前594年始被晋国陆续消灭。

【译文】

【经】秋天,赤狄入侵齐国。

【经】宋师围曹[42]。

【注释】

[42]围曹:宋国发生内乱,曹国出兵帮助作乱的家族,故宋国平乱之后围曹。

【译文】

【经】宋军围攻曹国。

【经】冬,十月,丙戌[43],郑伯兰卒[44]。

【注释】

[43]丙戌:当为该年十月的二十三日。

[44]郑伯兰:郑国国君,伯爵,姓姬,名兰,谥穆,即郑穆公。

【译文】

【经】冬天,十月,丙戌(二十三)日,郑穆公姬兰去世。

【经】葬郑穆公。

【译文】

【经】安葬郑穆公。

四年

【经】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45]。莒人不肯。

【传】及者,内为志焉尔。平者,成也。不肯者,可以肯也。

【注释】

[45]齐侯:齐惠公姜元,齐桓公之子,齐懿公之弟,侯爵,公元前608年—前599年在位。莒(jǔ):国名,故址在今山东莒县县城。郯(tán):国名,故城在今山东郯城西南,与莒国不和。

【译文】

【经】宣公四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宣公和齐惠公让莒国和郯国讲和。莒国人不愿意。

【传】“及”,表示鲁国希望这样。“平”,就是讲和的意思。“不肯”,就是原本可以答应的意思。

【经】公伐莒,取向。

【传】伐犹可。取向,甚矣。莒人辞不受治也[46]。伐莒,义兵也。取向,非也,乘义而为利也。

【注释】

[46]治:惩处。指前文鲁、齐的调和。

【译文】

【经】鲁宣公讨伐莒国,夺取了向地。

【传】讨伐尚且可以。夺取向地,过分了。莒国人可以拒绝而不接受调和。讨伐莒国,是正义之师。夺取向地,不合道义,是凭借维护道义的名义在牟取利益。

【经】秦伯稻卒[47]。

【注释】

[47]秦伯稻:秦国国君,姓嬴,名稻,谥共,即秦共公,公元前608年—前605年在位。

【译文】

【经】秦共公嬴稻去世。

【经】夏,六月,乙酉[48],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49]。

【注释】

[48]乙酉:当为该年六月的二十六日。

[49]夷:郑灵公名,是郑穆公的太子,郑穆公去年去世,今年为郑灵公元年。据《左传》,郑灵公和公子宋有矛盾,灵公欲杀公子宋,公子宋决定先下手,公子归生知道了这件事却没有阻止,于是郑灵公被公子宋所弑。《左传》认为是公子归生“权不足”,然对比宣公二年“赵盾弑其君”的记载来看,归生在郑国的权势当在公子宋之上。

【译文】

【经】夏天,六月,乙酉(二十六)日,郑国公子归生杀害了他的国君郑灵公姬夷。

【经】赤狄侵齐。

【译文】

【经】赤狄入侵齐国。

【经】秋,公如齐。

【译文】

【经】秋天,鲁宣公到齐国去。

【经】公至自齐。

【译文】

【经】鲁宣公从齐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冬,楚子伐郑[50]。

【注释】

[50]楚子:楚庄王。伐郑:据《左传》,“楚子伐郑”,是因为“郑未服也”。

【译文】

【经】冬天,楚庄王讨伐郑国。

五年

【经】五年,春,公如齐。

【译文】

【经】宣公五年,春天,鲁宣公到齐国去。

【经】夏,公至自齐。

【译文】

【经】夏天,鲁宣公从齐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子叔姬[51]。

【传】诸侯之嫁子于大夫,主大夫以与之。来者,接内也[52]。不正其接内,故不与夫妇之称也。

【注释】

[51]高固:齐国大夫,亦称高宣子。子叔姬:鲁文公的同母姊妹。

[52]内:指鲁君。

【译文】

【经】秋天,九月,齐国的大夫高固到鲁国来迎娶子叔姬。

【传】诸侯嫁女给大夫,由本国大夫主持婚礼来嫁给他。“来”,就是与国君接婚姻之礼。认为他与国君接婚姻之礼不合礼制,所以没有用夫妇的称呼来称呼他们。

【经】叔孙得臣卒。

【译文】

【经】鲁国叔孙得臣去世。

【经】冬,齐高固及子叔姬来。

【传】及者,及吾子叔姬也。为使来者[53],不使得归之意也[54]。

【注释】

[53]为使来者:作为使者来访。据《春秋穀梁传注疏》:“叔姬归宁,当以独来为文,高固奉命,宜云来聘。”即是说高固本来是奉命出使鲁国的,不应该和子叔姬一起回来。若是新婚后夫妇归宁,只需要书“子叔姬来”即可。这里都记载了,是表明高固这样做不合礼制。

[54]归:出嫁之女回家探亲,又称归宁。

【译文】

【经】冬天,齐国的大夫高固和夫人子叔姬来鲁国。

【传】“及”,就是和鲁国的女儿子叔姬一起。高固是作为使臣来访的,不让他显得是带着子叔姬回来探望父母。

【经】楚人伐郑。

【译文】

【经】楚国人讨伐郑国。

六年

【经】六年,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55]。

【传】此帅师也,其不言帅师,何也?不正其败前事[56],故不与帅师也。

【注释】

[55]孙免:卫国大夫。

[56]败:败坏,毁坏。前事:指宣公元年“晋赵盾帅师救陈”之事。

【译文】

【经】宣公六年,春天,晋国执政大臣赵盾、卫国大夫孙免入侵陈国。

【传】这里是率领了军队的,经文不说率军,为什么呢?因为认为他败坏之前的事情不合正道,所以就不说他们率军了。

【经】夏,四月。

【译文】

【经】夏天,四月。

【经】秋,八月,螽。

【译文】

【经】秋天,八月,螽虫成灾。

【经】冬,十月。

【译文】

冬天,十月。

七年

【经】七年,春,卫侯使孙良夫来盟[57]。

【传】来盟,前定也。不言及者,以国与之。不言其人,亦以国与之。不日,前定之盟不日。

【注释】

[57]孙良夫:卫国大夫,又称孙桓子。

【译文】

【经】宣公七年,春天,卫成公派孙良夫作为使者来鲁国结盟。

【传】“来盟”,表示结盟是之前定好的。不说“及”,因为是以国家的名义参与的。不说和谁,因为也是以国家的名义参加的。不记载日期,因为提前约定的结盟是不记载日期的。

【经】夏,公会齐侯伐莱[58]。

【注释】

[58]齐侯:齐惠公姜元。莱:国名,侯爵,后为齐灭。故城在今山东龙口东南归城。

【译文】

【经】夏天,鲁宣公会同齐惠公讨伐莱国。

【经】秋,公至自伐莱。

【译文】

【经】秋天,鲁宣公讨伐莱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大旱。

【译文】

【经】发生大的旱灾。

【经】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于黑壤[59]。

【注释】

[59]晋侯:晋成公姬黑臀,晋灵公的叔叔,侯爵,公元前606年—前600年在位。郑伯:郑襄公姬坚,伯爵,公元前605年—前587年在位。黑壤:晋地名,又称黄父,在今山西翼城东。据《左传》,此次黑壤之会实际是诸侯结盟,但是由于晋成公即位之后鲁宣公不礼,被扣留在晋,没有参与结盟,后来鲁国以财物送晋,方才赎回宣公。故经文只记载会于黑壤而不记载盟于黑壤,是为鲁宣公避讳。

【译文】

【经】冬天,鲁宣公和晋成公、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在黑壤会面。

八年

【经】八年,春,公至自会。

【译文】

【经】宣公八年,春天,鲁宣公从会面地归来告祭祖庙。

【经】夏,六月,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60]。

【传】乃者,亡乎人之辞也[61]。复者,事毕也[62],不专公命也。

【注释】

[60]黄:齐地,在当时齐国首都今山东淄博以南。复:返回。据《公羊》,公子遂返回是因为在出使途中生病。

[61]亡乎人:与人无关,是人力所不能及的意思。但其实按照礼制,大夫奉命出使,若是国君没有召回则不能返回,就算在出使途中染病,死于途中,也当由副使带着他的灵柩完成使命,所以这里其实隐含有讽刺的意思。讽刺鲁国用人不当,派出了一个不守礼制的人,难道是因为鲁国没有人可派了吗?

[62]事毕也:事情完成了。实际上公子遂并没有完成使命,经文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不赋予他擅自改变国君命令的权力。

【译文】

【经】夏天,六月,公子遂到齐国去,走到黄地就返回来了。

【传】“乃”,表示没有人为的说法。“复”,表示事情办完了,是不给他擅自改变国君命令的权力。

【经】辛巳[63],有事于大庙[64]。仲遂卒于垂[65]。

【传】为若反命而后卒也[66]。此公子也,其曰仲,何也?疏之也。何为疏之也?是不卒者也[67]。不疏,则无用见其不卒也。则其卒之何也?以讥乎宣也。其讥乎宣何也?闻大夫之丧,则去乐、卒事[68]。

【注释】

[63]辛巳:当为该年六月的十六日。

[64]有事:指祭祀之事。大庙:太庙,周公之庙。

[65]仲遂:即公子遂。垂:齐地,在今山东平阴境内。

[66]反命而后卒:返回复命之后去世。指经文先说公子遂返回,再说公子遂去世,使得他看起来是先返回复命,再去世的,虽然没有完成使命,毕竟还是有个交待。这是在为鲁避讳。

[67]不卒:不记载去世。指公子遂和鲁宣公都参与了杀害鲁文公太子之事,有弑君之罪,则不应记载其去世。

[68]去乐、卒事:去除舞乐,停止祭祀。指国君在听到大夫去世的消息之后,应当停止祭祀活动,以示哀痛。而鲁宣公在壬午日还继续祭祀。

【译文】

【经】辛巳(十六)日,鲁宣公在太庙举行祭祀。仲遂在垂地去世。

【传】经文这样记为了显得好像公子遂是在复命之后才去世的。这是公子,经文说“仲”,为什么呢?是为了疏远他。为什么疏远他呢?因为他是不应被记载去世的人。不疏远他,就没有用来显示他是不应被记载去世的人的了。那么经文为什么记载他的去世呢?为了讥刺鲁宣公。经文为什么讥刺鲁宣公呢?因为听到大夫去世的消息,应该除去舞乐、停止祭祀活动。

【经】壬午[69],犹绎[70]。

【传】犹者,可以已之辞也。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71]。

【注释】

[69]壬午:当为该年六月的十七日。

[70]绎:正祭之次日又祭。这里《穀梁传》将其解释为宴请宾客。

[71]享:用同“飨”,宴请。特指祭礼完毕次日以宾礼宴请“尸”(代表鬼神受祭的人)。宾:宾客,陪祭之人。

【译文】

【经】壬午(十七)日,仍然继续举行祭祀。

【传】“犹”,就是可以停止的说法。“绎”,就是在祭祀的第二天宴请宾客。

【经】万入[72],去钥[73]。

【传】以其为之变,讥之也。

【注释】

[72]万:舞名,规模较大,属宗庙祭祀之舞,舞者执干而舞。

[73]钥(yuè):管乐器,形状如笛,可作舞具,这里指钥舞。鲁宣公认为变通了祭祀的形式就算做表达了对大夫去世的哀痛了。

【译文】

【经】万舞进入,去除了钥舞。

【传】因为鲁宣公做出了变换,所以要讥刺他。

【经】戊子[74],夫人熊氏薨[75]。

【注释】

[74]戊子:当为该年六月的二十三日。

[75]熊氏:《左传》作嬴氏,鲁宣公生母,文公次妃。古文“嬴”与“熊”字形相近。

【译文】

【经】戊子(二十三)日,鲁文公夫人熊氏去世。

【经】晋师、白狄伐秦[76]。

【注释】

[76]白狄:国名,狄之部族,隗(wěi)姓,子爵,故地位于今陕西北部。

【译文】

【经】晋军、白狄讨伐秦国。

【经】楚人灭舒鄝[77]。

【注释】

[77]鄝(liǎo):国名,舒人的一支,在楚东境。故地在今安徽庐江境。

【译文】

【经】楚国人灭亡了舒鄝国。

【经】秋,七月,甲子[78],日有食之,既[79]。

【注释】

[78]甲子:指当年七月的最后一天,晦日。

[79]既:食尽,指发生日全食。

【译文】

【经】秋天,七月,甲子(月末)日,发生日食,日全食。

【经】冬,十月,己丑[80],葬我小君顷熊[81]。雨,不克葬。

【传】葬既有日,不为雨止,礼也。雨,不克葬,丧不以制也。

【注释】

[80]己丑:当为该年十月的二十六日。

[81]顷熊:《左传》作“敬嬴”,即鲁宣公之母。文公夫人姜氏已经大归于齐,于是宣公立自己的生母为夫人,以夫人之礼葬之。虽然这样不合礼制,但是史官也只能称其为小君。

【译文】

【经】冬天,十月,己丑(二十六)日,安葬我们的夫人顷熊。下雨,没有完成葬礼。

【传】下葬已经是定了日期的,不能因为下雨而停止,这是礼制的规定。下雨,没有完成葬礼,丧礼就没有遵守礼制。

【经】庚寅[82],日中而克葬[83]。

【传】而,缓辞也。足乎日之辞也[84]。

【注释】

[82]庚寅:当为该年十月的二十七日。

[83]日中:正午。

[84]足乎日:用了一整天。

【译文】

【经】庚寅(二十七)日,正午的时候才完成葬礼。

【传】“而”,是表示缓慢的说法。是表示用了一整天的说法。

【经】城平阳[85]。

【注释】

[85]平阳:鲁邑,在今山东新泰西北。

【译文】

【经】鲁国修筑平阳的城墙。

【经】楚师伐陈[86]。

【注释】

[86]伐陈:讨伐陈国。据《左传》,楚国此次讨伐陈国是因为陈国与晋国讲和。

【译文】

【经】楚军讨伐陈国。

九年

【经】九年,春,王正月,公如齐。

【译文】

【经】宣公九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宣公到齐国去。

【经】公至自齐。

【译文】

【经】鲁宣公从齐国归来告祭祖庙。

【经】夏,仲孙蔑如京师[87]。

【注释】

[87]仲孙蔑:鲁国大夫,为公孙敖之孙、文伯谷之子孟献子。

【译文】

【经】夏天,仲孙氏姬蔑到京师去。

【经】齐侯伐莱[88]。

【注释】

[88]齐侯:齐惠公姜元,齐桓公之子,懿公之弟,侯爵。公元前608年—前599年在位。

【译文】

【经】齐惠公讨伐莱国。

【经】秋,取根牟[89]。

【注释】

[89]根牟(móu):东夷小国名,故地在今山东沂南东南。

【译文】

【经】秋天,齐国夺取了根牟。

【经】八月,滕子卒[90]。

【注释】

[90]滕子:滕国国君,据《左传》,为滕昭公姬元(一作姬寿),公元前641年—前600年在位。

【译文】

【经】八月,滕昭公去世。

【经】九月,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会于扈[91]。

【注释】

[91]扈:郑地,在今河南原阳西。据《左传》,这次会盟是为了“讨不睦”,此时晋、楚争霸,此次会盟即是为了讨伐与楚国一边的诸侯。

【译文】

【经】九月,晋成公、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在扈地会盟。

【经】晋荀林父帅师伐陈[92]。

【注释】

[92]荀林父:晋国大夫。伐陈:讨伐陈国,据《左传》,是因为陈国与楚国讲和,没有参加扈地会盟。

【译文】

【经】晋国大夫荀林父率军讨伐陈国。

【经】辛酉[93],晋侯黑臀卒于扈[94]。

【传】其地,于外也[95]。其日,未逾竟也。

【注释】

[93]辛酉:该年九月无辛酉,疑误。

[94]晋侯黑臀:晋国国君,名黑臀,谥成,即晋成公。晋成公为晋文公之子,晋襄公异母弟。

[95]外:国都之外,《穀梁传》认为此时扈已属晋。

【译文】

【经】辛酉日,晋国国君姬黑臀在扈地去世。

【传】经文记载地点,是因为在国都之外。经文记载日期,是因为没有越过国境。

【经】冬,十月,癸酉[96],卫侯郑卒[97]。

【注释】

[96]癸酉:当为该年十月的十五日。

[97]卫侯郑:卫国国君,姓姬,名郑,谥成,即卫成公。

【译文】

【经】冬天,十月,癸酉(十五)日,卫成公姬郑去世。

【经】宋人围滕[98]。

【注释】

[98]围滕:据《左传》,宋国趁滕国治丧,包围了滕国。

【译文】

【经】宋国人包围了滕国。

【经】楚子伐郑[99]。

【注释】

[99]伐郑:据《左传》,楚国伐郑是因为“厉之役”,厉之役在何年不详,杜预认为是在宣公六年。

【译文】

【经】楚庄王讨伐郑国。

【经】晋郄缺帅师救郑。

【译文】

【经】晋国大夫郄缺率军救援郑国。

【经】陈杀其大夫泄冶[100]。

【传】称国以杀其大夫,杀无罪也。泄冶之无罪如何?陈灵公通于夏徵舒之家[101],公孙宁、仪行父亦通其家。或衣其衣,或衷其襦[102],以相戏于朝。泄冶闻之,入谏,曰:“使国人闻之,则犹可,使仁人闻之,则不可。”君愧于泄冶,不能用其言,而杀之。

【注释】

[100]泄冶:陈国大夫。下文的公孙宁、仪行父也是陈国大夫。

[101]陈灵公:妫(guī)平国,公元前613年—前599年在位。荒淫无道,和大夫公孙宁、仪行父一起与夏徵舒的母亲夏姬通奸。三人在夏徵舒家饮酒戏弄时互相说夏徵舒长得像对方,激怒夏徵舒,被夏徵舒设伏射杀。通:通奸。夏徵舒之家:夏徵舒是陈国大夫,夏徵舒之家指其母夏姬,夏姬是郑穆公之女,陈国大夫御叔之妻。

[102]衷:贴身穿。襦(rú):短衣。

【译文】

【经】陈国杀害了他们的大夫泄冶。

【传】以国家的名义杀害他们的大夫,是杀害无罪的人。泄冶为什么无罪呢?陈灵公和夏徵舒的母亲夏姬通奸,公孙宁、仪行父也和夏徵舒母亲通奸。有的穿着夏姬的外衣,有的贴身穿着她的短衣,在朝中相互戏弄。泄冶听说了,入朝进谏,说:“让老百姓听见了,尚且可以,让仁爱的人听见了,就不可以了。”国君在泄冶面前感到羞愧,但不听他的劝谏,还杀了他。

十年

【经】十年,春,公如齐。

【译文】

【经】宣公十年,春天,鲁宣公到齐国去。

【经】公至自齐。

【译文】

【经】鲁宣公从齐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齐人归我济西田。

【传】公娶齐,齐由以为兄弟反之[103]。不言来[104],公如齐受之也。

【注释】

[103]由:由于,因为。以为:即“以鲁为兄弟”,认为。反:归还。

[104]不言来:即经文没有说“来归”而说“归”。

【译文】

【经】齐国人归还我鲁国济水西边的土地。

【传】鲁宣公从齐国娶亲,齐国因为把鲁国当做兄弟而归还土地。不说“来”,因为是鲁宣公到齐国去接受的。

【经】夏,四月,丙辰[105],日有食之[106]。

【注释】

[105]丙辰:指该年四月的第一天。

[106]日有食之:依历法推测,此次日食是为公元前559年三月六日的日环食。

【译文】

【经】夏天,四月,丙辰(初一)日,发生日食。

【经】己巳[107],齐侯元卒[108]。

【注释】

[107]己巳:当为该年四月的十四日。

[108]齐侯元:齐国国君,姓姜,名元,谥惠,即齐惠公。

【译文】

【经】己巳(四月十四)日,齐惠公姬元去世。

【经】齐崔氏出奔卫[109]。

【传】氏者,举族而出之之辞也。

【注释】

[109]崔氏:据《左传》,是崔杼,崔杼有宠于齐惠公,惠公去世后,齐国的高氏和国氏将其逐出齐国。《左传》和《公羊传》都认为称氏称名蕴含了褒贬在其中,《穀梁传》认为是指举家出逃。

【译文】

【经】齐国的大夫崔氏出逃到卫国。

【传】“氏”,就是整个家族都出逃的说法。

【经】公如齐[110]。

【注释】

[110]如齐:据《左传》,鲁宣公是到齐国奔齐惠公丧的。

【译文】

【经】鲁宣公到齐国去。

【经】五月,公至自齐。

【译文】

【经】五月,鲁宣公从齐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癸巳[111],陈夏徵舒弑其君平国[112]。

【注释】

[111]癸巳:当为该年五月的初八日。

[112]平国:陈国国君名,谥灵,即陈灵公。据《左传》,陈灵公、公孙孔宁、仪行父在夏家喝酒。灵公对仪行父说:“徵舒长得像你。”仪行父说:“也像您。”夏徵舒很愤怒。当灵公出来时,夏徵舒从马棚用箭射死了他。公孙孔宁和仪行父逃亡到楚国去了。

【译文】

【经】癸巳(初八)日,陈国的大夫夏徵舒射杀了他的国君陈灵公妫平国。

【经】六月,宋师伐滕[113]。

【注释】

[113]伐滕:据《左传》,滕国倚仗晋国而不侍奉宋国,宋国于是伐滕。

【译文】

【经】六月,宋军讨伐滕国。

【经】公孙归父如齐[114]。

【注释】

[114]公孙归父:鲁国大夫,字子家,公子遂之子。

【译文】

【经】鲁大夫公孙归父到齐国去。

【经】葬齐惠公。

【译文】

【经】齐国安葬齐惠公。

【经】晋人、宋人、卫人、曹人伐郑[115]。

【注释】

[115]伐郑:讨伐郑国。据《左传》,诸侯伐郑是因为郑国与楚国讲和。

【译文】

【经】晋国人、宋国人、卫国人、曹国人讨伐郑国。

【经】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116]。

【传】其曰王季,王子也。其曰子,尊之也。聘,问也。

【注释】

[116]天王:周天子,指周定王姬瑜,公元前606年—前586年在位。王季子:周王室大夫。《左传》认为是刘康公,刘是采邑,康是谥号。《公羊传》认为是周王的弟弟,也就是先王的儿子,故称王,称子,是尊称。《穀梁传》则认为是周王的儿子。

【译文】

【经】秋天,周定王派大夫王季子作为使者来鲁国访问。

【传】经文称“王季”,因为他是周王的儿子。经文称“子”,是对他表示尊重。聘,是访问的意思。

【经】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取绎[117]。

【注释】

[117]绎:邾邑,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译文】

【经】鲁大夫公孙归父率军讨伐邾国,夺取了绎邑。

【经】大水。

【译文】

【经】鲁发生大水灾。

【经】季孙行父如齐[118]。

【注释】

[118]季孙行父:季友之孙,鲁国大夫。据《左传》,这次访齐是因为齐国新君即位。

【译文】

【经】鲁大夫季孙行父到齐国去访问。

【经】冬,公孙归父如齐[119]。

【注释】

[119]如齐:到齐国去。据《左传》,公孙归父访齐是为了向齐国解释伐邾之事。因为鲁伐邾是以大欺小,担心齐国声讨。

【译文】

【经】冬天,鲁大夫公孙归父到齐国去。

【经】齐侯使国佐来聘[120]。

【注释】

[120]齐侯:指齐国新即位的国君齐顷公姜无野,齐桓公之孙,齐惠公之子,侯爵,公元前598年—前582年在位。国佐:人名,齐国大夫,国归父之子。这次访鲁是为了对之前季孙行父访齐表示回访感谢。

【译文】

【经】齐顷公派大夫国佐作为使者来鲁国访问。

【经】饥[121]。

【注释】

[121]饥:荒年。两种谷物没有收成称饥。

【译文】

【经】鲁发生饥荒。

【经】楚子伐郑[122]。

【注释】

[122]伐郑:据《左传》,楚伐郑是因为郑国与晋国讲和。此次晋国出兵救郑,诸侯也帮助保卫郑国。

【译文】

【经】楚庄王讨伐郑国。

十一年

【经】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译文】

【经】宣公十一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经】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夷陵[123]。

【注释】

[123]陈侯:指陈国新即位的国君陈成公妫午。陈灵公之子,侯爵,公元前598年—前569年在位。郑伯:郑襄公姬坚,公元前605年—前587年在位。

【译文】

【经】夏天,楚庄王、陈成公、郑襄公在夷陵会盟。

【经】公孙归父会齐人伐莒。

【译文】

【经】鲁大夫公孙归父会同齐国人讨伐莒国。

【经】秋,晋侯会狄于攒函[124]。

【传】不言及,外狄也[125]。

【注释】

[124]晋侯:指晋国新即位的国君晋景公姬獳(nòu),又名姬据。晋文公之孙,晋成公之子,侯爵,公元前599年—前581年在位。攒函:狄地,今不详所在。据《左传》,赤狄压迫众狄,于是晋国拉拢众狄,孤立赤狄,后来一举灭亡了赤狄。

[125]外狄:把狄人排斥在中原诸侯国之外。

【译文】

【经】秋天,晋景公和狄人在狄地攒函会面。

【传】不说“及”,是把狄人排斥在中原诸侯之外。

【经】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徵舒[126]。

【传】此入而杀也。其不言入,何也?外徵舒于陈也。其外徵舒于陈,何也?明楚之讨有罪也。

【注释】

[126]夏徵舒:陈国大夫,射杀了陈灵公。据《左传》,楚庄王以讨乱之名派兵进入陈国,杀了夏徵舒之后灭了陈国,将其作为楚国的一个邑,后在大臣的劝谏下又将陈国复国。

【译文】

【经】冬天,十月,楚国人杀了陈国大夫夏徵舒。

【传】这是进入陈国杀的。经文不说“入”,为什么呢?是把夏徵舒排除在陈国之外。经文把夏徵舒排除在陈国之外,为什么呢?表明楚国是讨伐有罪的人。

【经】丁亥[127],楚子入陈。

【传】入者,内弗受也。日入,恶入者也。何用弗受也?不使夷狄为中国也[128]。

【注释】

[127]丁亥:当为该年十月的十一日。

[128]夷狄:是当时对华夏以外少数部族的统称,含有鄙意,以夷称东方少数部族,以狄称北方少数部族,楚国被以夷狄之国视之。为:治理,统治。

【译文】

【经】丁亥(十月十一)日,楚庄王进入陈国。

【传】“入”的意思,就是陈国人不接受。记载进入的日期,是厌恶进入的人。为什么不接受呢?是不让夷狄之国统治中原国家。

【经】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129]。

【传】纳者,内弗受也。辅人之不能民而讨犹可[130]。入人之国,制人之上下[131],使不得其君臣之道,不可。

【注释】

[129]纳:使……回国。这里的主语承接上一条经文,是楚庄王。

[130]辅:帮助。民:治理百姓。

[131]上下:君臣。

【译文】

【经】楚国让公孙宁、仪行父回到陈国。

【传】“纳”的意思,就是陈国人不接受。帮助不能治理好百姓的国君讨伐乱臣尚且可以。进入别人的国家,控制别人的君臣,让他们不能行君臣之道,不可以。

十二年

【经】十有二年,春,葬陈灵公。

【译文】

【经】宣公十二年,春天,安葬了陈灵公。

【经】楚子围郑[132]。

【注释】

[132]围郑:据《左传》,楚围郑三月而破城,郑襄公姬坚袒肉牵羊而见楚庄王,表示愿到楚国作俘虏,楚庄王以其能屈居人下,退兵三十里,派潘尫(wāng)与郑讲和。郑国的子良到楚国做人质。

【译文】

【经】楚庄王围攻郑国。

【经】夏,六月,乙卯[133],晋荀林父帅师[134],及楚子战于邲[135]。晋师败绩。

【传】绩,功也。功,事也。日,其事败也。

【注释】

[133]乙卯:该年六月无乙卯,疑误。

[134]荀林父:晋国大夫、执政大臣,名将,姓姬,荀林父是惯称。

[135]邲(bì):郑地,在今河南郑州东。楚围郑,晋前来救援,晋军赶到之时,楚已与郑讲和,晋军内部将领主战、主和意见不一,被楚国抓住战机,一举击溃。

【译文】

【经】夏天,六月,乙卯,晋国大夫荀林父率军,和楚庄王在邲地交战。晋军战败。

【传】绩,是功绩的意思。功,是大事的意思。记载日期,因为晋国在这件事情上失败了。

【经】秋,七月。

【译文】

【经】秋天,七月。

【经】冬,十有二月,戊寅[136],楚子灭萧[137]。

【注释】

[136]戊寅:当为该年十二月的初八日。

[137]灭萧:灭亡了萧国。萧为宋国附庸国,子姓,在今安徽萧县。此后仍复为宋邑。

【译文】

【经】冬天,十二月,戊寅(初八)日,楚庄王灭亡了萧国。

【经】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138]。

【注释】

[138]清丘:卫地,在今河南濮阳东南。

【译文】

【经】晋国人、宋国人、卫国人、曹国人在清丘缔结盟约。

【经】宋师伐陈[139]。

【注释】

[139]伐陈:宋国伐陈是因为陈国与楚国亲近。

【译文】

【经】宋军讨伐陈国。

【经】卫人救陈。

【译文】

【经】卫国人救援陈国。

十三年

【经】十有三年,春,齐师伐莒[140]。

【注释】

[140]伐莒:据《左传》:“齐师伐莒,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

【译文】

【经】宣公十年,春天,齐军讨伐莒国。

【经】夏,楚子伐宋[141]。

【注释】

[141]伐宋:据《左传》,楚国伐宋是因为楚伐萧时,宋曾救援萧。

【译文】

【经】夏天,楚庄王讨伐宋国。

【经】秋,螽。

【译文】

【经】秋天,螽虫成灾。

【经】冬,晋杀其大夫先谷。

【译文】

【经】冬天,晋国杀害了他们的大夫先谷。

十四年

【经】十有四年,春,卫杀其大夫孔达[142]。

【注释】

[142]孔达:卫国执政大夫。据《左传》,宣公十二年,宋伐陈,因为陈、卫两国先君有旧好,所以孔达率卫违反清丘之盟救援了陈国,为了使卫国免遭晋国讨伐,孔达自缢以使卫可以给晋一个交代。

【译文】

【经】宣公十四年,春天,卫国杀害了他们的大夫孔达。

【经】夏,五月,壬申[143],曹伯寿卒[144]。

【注释】

[143]壬申:当为该年五月的十一日。

[144]曹伯寿:曹国国君,姓姬,名寿,谥文,即曹文公。

【译文】

【经】夏天,五月,壬申(十一)日,曹国国君姬寿去世。

【经】晋侯伐郑[145]。

【注释】

[145]晋侯伐郑:据《左传》,晋国伐郑是因为邲之战后,郑国背晋亲楚。晋国在郑国面前阅兵示威之后返回,希望以此威胁郑国,使其重新与晋交好。晋侯,指晋景公姬獳(nòu),又名姬据。

【译文】

【经】晋景公讨伐郑国。

【经】秋,九月,楚子围宋[146]。

【注释】

[146]楚子围宋:据《左传》,楚庄王派大夫申舟访齐,命其路过宋国之时不要向宋国借道,径直路过即可。后申舟经过宋国时被杀,楚庄王借机包围宋国。楚子,楚庄王。

【译文】

【经】秋天,九月,楚庄王包围宋国。

【经】葬曹文公。

【译文】

【经】安葬了曹文公。

【经】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147]。

【注释】

[147]齐侯:齐顷公,姜无野,齐桓公之孙,侯爵,公元前598年—前582年在位。谷:齐地,在今山东东阿。

【译文】

【经】冬天,鲁大夫公孙归父和齐顷公在谷地会盟。

十五年

【经】十有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148]。

【注释】

[148]会:据《左传》,公孙归父会楚是为了向楚示好,以求自保。

【译文】

【经】宣公十五年,春天,鲁大夫公孙归父和楚庄王在宋会面。

【经】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传】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义也[149]。人者,众辞也。平称众,上下欲之也。外平不道,以吾人之存焉道之也[150]。

【注释】

[149]量力而反义:估量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制伏对方,就回到讲和的方面来。

[150]吾人:指公孙归父。《穀梁传》认为公孙归父在宋楚讲和中发挥了作用,据《左传》则并非如此。

【译文】

【经】夏天,五月,宋国人和楚国人讲和。

【传】“平”,是讲和,这是褒扬他们估量自己的力量而回到讲和之道上。“人”,是表示人数众多的说法。讲和而说人多,是表示君臣都想讲和。外国讲和不记载,因为我们鲁国的人参与其中了所以记载了。

【经】六月,癸卯[151],晋师灭赤狄潞氏[152],以潞子婴儿归[153]。

【传】灭国有三术[154],中国谨日,卑国月[155],夷狄不日。其曰潞子婴儿,贤也。

【注释】

[151]癸卯:当为该年六月的十八日。

[152]赤狄:狄族的一支,包括潞氏、甲氏、留吁等。潞(lù)氏:国名,赤狄之别族,其国在今山西潞城东北。

[153]潞子婴儿:潞国国君,姜姓,潞氏,名婴儿,子爵。据《左传》,潞子娶晋景公之姊为夫人。其臣酆舒杀夫人,又伤潞子之目。晋趁机派荀林父出兵,在曲梁打败赤狄,俘获潞子婴儿,潞氏灭亡。

[154]术:方式,方法。指记载灭国的方法。

[155]卑国:附庸小国。

【译文】

【经】六月,癸卯(十八)日,晋军灭亡了赤狄的潞氏,俘获了潞国国君潞婴儿回来。

【传】记载灭亡国家有三种方法,对中原国家要慎重地记载日期,对附庸小国要记载月份,对夷狄之国不记载日期。经文说“潞子婴儿”,因为他是贤能的人。

【经】秦人伐晋。

【译文】

【经】秦国人讨伐晋国。

【经】王札子杀召伯、毛伯[156]。

【传】王札子者,当上之辞也[157]。杀召伯、毛伯,不言其[158],何也?两下相杀也。两下相杀,不志乎《春秋》,此其志,何也?矫王命以杀之[159],非忿怒相杀也[160],故曰以王命杀也。以王命杀,则何志焉?为天下主者,天也,继天者,君也,君之所存者,命也。为人臣而侵其君之命而用之,是不臣也;为人君而失其命,是不君也。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倾也。

【注释】

[156]王札子:周定王之子。《左传》认为王札子是王子捷,因王孙苏与召伯、毛伯争政,使王札子杀召伯、毛伯。《公羊传》认为王札子是长庶子。召伯、毛伯:鲁大臣。

[157]当:当做。

[158]不言其:不说“其”,也就是不说“王札子杀其大夫召伯、毛伯”。这样显示出王札子是“矫王命以杀之”。

[159]矫(jiāo):假托,诈称。

[160]忿怒:愤怒,怨恨。

【译文】

【经】鲁大夫王札子杀害了大夫召伯、毛伯。

【传】说“王札子”,是因为他把自己当做天子。杀害了臣子召伯、毛伯,不说“其”,为什么呢?因为是两边的臣下相互杀害。臣下相互杀害,本来是不应记载入《春秋》的,这里记载了,为什么呢?因为是假托天子的命令来杀的他们,而不是因为私愤杀的,所以说是以周王的命令杀的。以周王的命令杀的,那为什么要记载呢?作为天下的主宰的,是上天,继承了上天的旨意的,是国君,国君所赖以存在的,是他可以发布命令。作为臣下却侵犯自己国君发布命令的权力而使用,是不行人臣之道;作为国君却失去了发布命令的权力,是不行人君之道。君王不像君王,臣下不像臣下,这就是天下倾覆的原因。

【经】秋,螽。

【译文】

【经】秋天,螽虫成灾。

【经】仲孙蔑会齐高固于无娄[161]。

【注释】

[161]无娄:杞邑,今在何处不详。

【译文】

【经】鲁大夫仲孙蔑和齐国大夫高固在无娄会面。

【经】初税亩[162]。

【传】初者,始也。古者什一[163],藉而不税[164]。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165]。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私田稼不善[166],则非吏[167]。公田稼不善,则非民。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168],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169]。古者公田为居[170],井灶葱韭尽取焉。

【注释】

[162]税亩:按地亩多少征税。

[163]什一:十分之一。据范宁《集解》的解释:“古者五口之家受田百亩,为官田十亩,是为私得其什而官税其一,故曰什一。”

[164]藉(jiè):征用民力耕种公田。

[165]井田:将每方里的农田按“井”字形划为九区,每区一百亩,共九百亩。周围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家农户耕种,中间一区为公田,由八家助耕。先种公田,后种私田,公田所收,作为八家农民上缴官府的田赋。

[166]稼:庄稼。

[167]非吏:责备官吏。

[168]履亩:就是实地踏勘,丈量田亩。履,踏,这里是勘测、丈量的意思。

[169]已:程度副词,太、甚。悉:尽,完。

[170]居:共同占有。

【译文】

【经】开始按地亩多少征税。

【传】“初”,就是开始的意思。古代的时候公田占十分之一,征用民力耕种公田而不收税。开始按地亩征税,不合正道。古代的时候三百步为一里,称作井田。井田,有九百亩,公田占一份。私人田里的庄稼不好,就责备官吏。公家田里的庄稼不好,就责备百姓。记载“初税亩”,是责备鲁宣公取消了公田而实地丈量田亩,按十分之一收税,是认为宣公使百姓要倾尽全部了。古代的时候公田是被大家共同占有,挖井、修灶、种植葱、韭菜等这样的日常给用都从公田获得。

【经】冬,蝝生[171]。

【传】蝝非灾也。其曰蝝,非税亩之灾也。

【注释】

[171]蝝(yuán):未生翅的蝗虫。

【译文】

【经】冬天,产生蝝虫。

【传】蝝虫不是灾害。经文说“蝝”,是责备按照地亩收税带来灾害。

【经】饥。

【译文】

【经】发生饥荒。

十六年

【经】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172]。

【注释】

[172]甲氏及留吁:甲氏、留吁都是赤狄的部落,在今山西屯留附近。

【译文】

【经】宣公十六年,春天,周王的正月,晋国人灭亡了赤狄的甲氏和留吁。

【经】夏,成周宣榭灾[173]。

【传】周灾不志也,其曰宣榭,何也?以乐器之所藏目之也。

【注释】

[173]成周:东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东。宣榭:《公羊传》认为宣榭是宣公之榭,且是存放乐器的地方。《穀梁传》基本沿袭《公羊传》的解释。《左传》对此没有解释。据范宁引注的《尔雅》:“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西厢有室曰寝,无室曰榭。”据杨伯峻,榭,“本作射,齐侯加偏旁作榭,指土台之上之厅堂式建筑,用以习射讲武者”。而对于“宣”字,孔颖达引服虔云“宣扬威武”之意,恐非“宣公”之意。详可参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灾:《左传》此处为“火”字,认为天火称“灾”,人为纵火称“火”。

【译文】

【经】夏天,成周的宣榭着火了。

【传】周王室的灾祸不应记载的,经文说了宣榭,为什么呢?是把它当做储藏乐器的地方看待的。

【经】秋,郯伯姬来归[174]。

【注释】

[174]郯(tán):国名,己姓,故城在今山东郯城西南。来归:回国。据《左传》,是被夫家所弃。

【译文】

【经】秋天,嫁给郯国国君的伯姬回到鲁国。

【经】冬,大有年。

【传】五谷大熟为大有年[175]。

【注释】

[175]五谷:泛称粮食,指五种谷物。具体所指各不相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指稻、黍、稷、麦、菽,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译文】

【经】冬天,大丰收。

【传】五谷都大量成熟就是大丰收。

十七年

【经】十有七年,春,王正月,庚子[176],许男锡我卒[177]。

【注释】

[176]庚子:当为该年正月的二十四日。

[177]许男锡我:许国国君,姓姜,名锡我,男爵,谥昭,即许昭公。

【译文】

【经】宣公十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庚子(二十四)日,许昭公姜锡我去世。

【经】丁未[178],蔡侯申卒[179]。

【注释】

[178]丁未:当为该年二月的初二日,此处疑漏书月。

[179]蔡侯申:蔡国国君,姓姬,名申,侯爵,谥文,即蔡文公。

【译文】

【经】丁未(二月初二)日,蔡文公姬申去世。

【经】夏,葬许昭公。

【译文】

【经】夏天,安葬了许昭公姜锡我。

【经】葬蔡文公。

【译文】

【经】安葬了蔡文公姬申。

【经】六月,癸卯[180],日有食之[181]。

【注释】

[180]癸卯:依历法推测,该年六月无癸卯日,疑误记。

[181]日有食之:依历法推测,该年六月无日食发生。疑误记。

【译文】

【经】六月,癸卯日,发生日食。

【经】己未[182],公会晋侯、卫侯、曹伯、邾子[183],同盟于断道[184]。

【传】同者,有同也,同外楚也。

【注释】

[182]己未:当为该年六月的十五日。

[183]晋侯、卫侯、曹伯、邾子:晋景公姬獳,又名姬据,侯爵,晋文公之孙,公元前599年—前581年在位。卫穆公姬遬(sù),侯爵,公元前599年—前589年在位。曹宣公姬庐,一作姬强,伯爵,公元前594年—前578年在位。邾定公貜且,子爵,公元前614年—前573年在位。

[184]断道:晋地,在今河南济源西南。

【译文】

【经】己未(六月十五)日,鲁宣公和晋景公、卫穆公、曹宣公、邾定公会面,在断道缔结盟约。

【传】“同”,就是有共同之处,是共同排斥楚国。

【经】秋,公至自会。

【译文】

【经】秋天,鲁宣公从会盟地回来告祭祖庙。

【经】冬,十有一月,壬午[185],公弟叔肸卒[186]。

【传】其曰公弟叔肸,贤之也。其贤之何也?宣弑而非之也。非之,则胡为不去也[187]?曰:兄弟也,何去而之?与之财,则曰我足矣。织屦而食[188],终身不食宣公之食。君子以是为通恩也[189],以取贵乎《春秋》[190]。

【注释】

[185]壬午:当为该年十一月的十一日。

[186]叔肸(xī):叔肸为鲁宣公同母弟。

[187]去:离开。

[188]屦(jù):鞋子。食:取得食物。指叔肸以编织鞋子贩卖为生。

[189]通:通达,明了。恩:情义。

[190]取贵:得到好评。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壬午(十一)日,鲁宣公的弟弟叔肸去世。

【传】经文说“公弟叔肸”,是认为他贤明。经文为什么认为他贤明呢?因为鲁宣公杀害太子而他指责了宣公。指责宣公,那为什么不离开呢?他说:“我们是兄弟,离开了鲁国又去哪里呢?”宣公给他财物,他就说我自己的足够了。编织鞋子换取食物,终身没有吃宣公给的食物。君子认为这是通晓兄弟情义的,所以在《春秋》中得到好评。

十八年

【经】十有八年,春,晋侯、卫世子臧伐齐。

【译文】

【经】宣公十八年,春天,晋景公、卫国世子姬臧讨伐齐国。

【经】公伐杞。

【译文】

【经】鲁宣公讨伐杞国。

【经】夏,四月。

【译文】

【经】夏天,四月。

【经】秋,七月,邾人戕缯子于缯[191]。

【传】戕犹残也,捝杀也[192]。

【注释】

[191]戕(qiāng):残杀。据《左传》:“凡自内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缯(céng):国名,姒姓,故城在今山东枣庄境内偏东。

[192]捝(tuō):捶打。

【译文】

【经】秋天,七月,邾国人在缯国境内残杀了缯国国君。

【传】戕就是残杀,是捶杀的。

【经】甲戌[193],楚子吕卒[194]。

【传】夷狄不卒,卒,少进也[195]。卒而不日,日,少进也。日而不言正不正,简之也[196]。

【注释】

[193]甲戌:当为该年七月的初七日。

[194]楚子吕:楚国国君,姓芈(mǐ),名吕,谥庄,是为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

[195]少进:稍稍提升。指楚国的地位有提升。

[196]简:简略。据《春秋穀梁传注疏》,对于中原国家诸侯去世的记载要遵循“诸侯日卒,正也”这样的准则,对于“不正”的诸侯去世不记载日期。而对于楚国这样的夷狄大国,不用讲究这些准则,不论正与不正,均记载日期。

【译文】

【经】甲戌(初七)日,楚国国君楚庄王芈吕去世。

【传】夷狄之君不记载去世,记载了去世,是地位稍稍提升一点。可以只记载去世不记载日期的,记载了日期,是地位又稍稍提升一点。记载日期而不说正与不正,是简略的做法。

【经】公孙归父如晋[197]。

【注释】

[197]公孙归父:鲁国大夫,字子家,公子遂之子。据《左传》,公孙归父因为他父亲拥立了鲁宣公,受到宣公宠信。他想铲除专权已久的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以扩大公室权力,便和宣公谋划,前往晋国,想借晋国人的力量来铲除三桓。

【译文】

【经】鲁大夫公孙归父到晋国去。

【经】冬,十月,壬戌[198],公薨于路寝。

【传】正寝也。

【注释】

[198]壬戌:当为该年十月的二十六日。

【译文】

【经】冬天,十月,壬戌(二十六)日,鲁宣公在正寝去世。

【传】是死得其所。

【经】归父还自晋[199]。

【传】还者,事未毕也。自晋,事毕也。与人之子守其父之殡[200],捐殡而奔其父之使者[201],是亦奔父也。

【注释】

[199]还自晋:公孙归父出使途中鲁宣公去世,季文子在国内对公孙归父发起责难,驱逐了他的族人。据《左传》,公孙归父从晋国回国,走到柽(chēng)地时,听说了宣公去世和家族被逐的消息后,就筑了一座祭坛,用帐帷围住,将他的副手当做宣公,向他复命。然后脱去上衣,用麻束起头发,在自己的位子上哭悼宣公。之后,逃到齐国去了。

[200]人之子:指公孙归父之子。其父:指鲁宣公。这几句话的主语是鲁成公,宣公之子。这里是说鲁成公与公孙归父的儿子一起为宣公守灵。殡:灵柩。

[201]奔:使动用法,使……出奔,即放逐、驱逐。

【译文】

【经】鲁大夫公孙归父从晋国回来。

【传】“还”,就是事情没有办完。“自晋”,就是事情办完了。和别人的儿子为自己的父亲守灵,抛弃了守灵而放逐自己父亲的使者,这也是放逐自己的父亲。

【经】至柽[202],遂奔齐。

【传】遂,继事也。

【注释】

[202]柽(chēng):宋地,在今河南淮阳西北。

【译文】

【经】公孙归父到了柽地,接着逃到了齐国去。

【传】遂,表示后一件事接着前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