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鲁文公(?—公元前609年在世,公元前626年—前609年在位),姬姓,名兴,谥文,鲁国第十九代国君,鲁僖公之子,生母为鲁僖公夫人声姜,在鲁僖公去世后即位为国君。鲁文公在位期间,晋国仍是春秋的霸主,鲁国对外附晋抗齐,于文公二年、三年、十三年三次至晋朝见晋君,以兵击败狄人于鹹,擒杀其首领长狄乔如。在鲁国内部,公室逐渐走向衰退,此时执政大夫为公子遂,鲁国从此出现大夫专政的局面,政治权力进一步下移,开始进入了“政在大夫”的时期。
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传】继正即位[1],正也。
【注释】
[1]继正即位:继承正常死亡的国君的君位。从隐公自此五位鲁君均是继故,文公始继正。
【译文】
【经】文公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文公登上君位。
【传】继承正常死亡的国君的君位,合于正道。
【经】二月,癸亥[2],日有食之。
【注释】
[2]癸亥:此处指当年二月的最末一天。
【译文】
【经】二月,癸亥(月末)日,发生日食。
【经】天王使叔服来会葬[3]。
【传】葬曰会,其志,重天子之礼也。
【注释】
[3]叔服:人名,据《左传》,是周王的内史。
【译文】
【经】周天子派叔服作为使者来参加鲁僖公葬礼。
【传】用“会”来称参加葬礼,经文这样记载,是重视天子的礼节。
【经】夏,四月,丁巳[4],葬我君僖公。
【传】薨称公,举上也。葬我君,接上下也。僖公葬而后举谥,谥所以成德也,于卒事乎加之矣。
【注释】
[4]丁巳:当为该年四月的二十六日。
【译文】
【经】夏天,四月,丁巳(二十六)日,安葬我们的国君鲁僖公。
【传】去世了称“公”,是列举最高等爵位。说“葬我君”,是连接举国上下。僖公下葬了才称谥号,确定谥号是为了成全他的功业德行,在丧事后加封于他。
【经】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5]。
【传】礼:有受命,无来锡命,锡命非正也。
【注释】
[5]毛伯:周王朝的卿,名卫,毛是其采邑,常奉王命出使诸侯。锡:赐,赐给。按周礼,诸侯新君即位,须朝见周天子,天子赐给衣冠,称“受命”。此时新君即位却不朝见天子,周天子也只好派人将册命送去,即称“锡命”。
【译文】
【经】周天子派毛伯作为使者来赐给鲁文公册命。
【传】按照礼制:只有诸侯“受命”,没有天子“锡命”,锡命不合正道。
【经】晋侯伐卫[6]。
【注释】
[6]伐卫:据《左传》,晋文公晚年,卫国不朝,且伐郑,晋襄公此时遂伐卫。
【译文】
【经】晋襄公讨伐卫国。
【经】叔孙得臣如京师[7]。
【注释】
[7]叔孙得臣:鲁大夫,是鲁桓公之子公子叔牙的孙子。如京师:到京师去。据《左传》,是去答谢周王赐命。
【译文】
【经】叔孙得臣到京师去。
【经】卫人伐晋[8]。
【注释】
[8]伐晋:是对晋伐卫的报复。
【译文】
【经】卫国人讨伐晋国。
【经】秋,公孙敖会晋侯于戚[9]。
【注释】
[9]公孙敖:鲁国大夫,是鲁桓公之子公子庆父的儿子。戚:卫邑,在今河南濮阳市区内。
【译文】
【经】秋天,鲁大夫公孙敖在戚地会见晋襄公姬欢。
【经】冬,十月,丁未[10],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髡[11]。
【传】日髡之卒,所以谨商臣之弑也。夷狄不言正不正。
【注释】
[10]丁未:当为该年十月的十八日。
[11]髡(kūn):楚成王名。据《左传》,楚成王芈(mǐ)髡早年不听大臣劝谏而立商臣为太子,如今想改立王子芈职为太子,商臣得知消息之后,听从自己老师潘崇的计谋,杀死了父亲楚成王。
【译文】
【经】冬天,十月,丁未(十八)日,楚国的太子芈商臣杀死了他的父亲国君芈髡。
【传】记载芈髡去世的日期,是慎重地对待芈商臣杀害国君的行为。对于夷狄之国不说合不合正道。
【经】公孙敖如齐。
【译文】
【经】鲁国公孙姬敖到齐国去。
二年
【经】二年,春,王二月,甲子[12],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13]。秦师败绩[14]。
【注释】
[12]甲子:当为该年二月的初七日。
[13]彭衙:秦邑,即今陕西渭南白水东北四十里之彭衙堡。
[14]秦师败绩:据《左传》,彭衙之战本是秦为报三年前殽之战失利之仇,不料此次又败。
【译文】
【经】文公二年,春天,周王的二月,甲子(初七)日,晋襄公和秦军在彭衙作战。秦军打了败仗。
【经】丁丑[15],作僖公主[16]。
【传】作,为也。为僖公主也。立主,丧主于虞[17],吉主于练[18]。作僖公主,讥其后也。作主、坏庙有时日[19],于练焉坏庙。坏庙之道,易檐可也,改涂可也。
【注释】
[15]丁丑:当为该年二月的二十日。
[16]主:为死者立的牌位。
[17]丧主:指虞祭时用的牌位,据《春秋穀梁传注疏》,用桑木制成。虞:虞祭,祭祀名,安葬了灵柩之后回来再举行的祭祀名。
[18]吉主:指练祭时用的牌位,据《春秋穀梁传注疏》,用栗木制成。练:本义是指提纯丝帛使它们成为洁白柔软的熟丝,这里是祭祀名,指父母去世第十一个月祭于家庙,可穿练过的布帛,故以为名。
[19]坏庙:古代宗庙制度之一,亲过高祖者,撤除神主,移于太庙之中,称为毁庙,又称坏庙。
【译文】
【经】丁丑(二月二十)日,制作鲁僖公的牌位。
【传】作,是制作的意思。制作僖公的牌位。设立牌位,在虞祭时用丧主,在练祭时用吉主。经文说“作僖公主”,是讽刺立得晚了。立牌位、毁祖庙是要按照规定的时间来的,在练祭的时候毁祖庙。毁祖庙的办法,可以更换屋檐,也可以改换粉饰。
【经】三月,乙巳[20],及晋处父盟[21]。
【传】不言公,处父伉也[22],为公讳也。何以知其与公盟?以其日也。何以不言公之如晋?所耻也。出不书,反不致也。
【注释】
[20]乙巳:当为该年三月的十九日。
[21]处父:晋国大夫阳处父。据《左传》是:“晋人以公不朝来讨,公如晋。”晋国派阳处父与鲁文公盟会,以此来羞辱鲁文公。
[22]伉:匹敌,对等。意思是说晋国派来的是大夫,不言“公及晋处父盟”是为了不让大夫与鲁文公对等,也是为鲁文公避讳耻辱的事情。
【译文】
【经】三月,乙巳(十九)日,和晋国的处父盟会。
【传】不说“公”,因为是与处父对等,替鲁文公避讳。为什么知道处父是与鲁文公盟会呢?因为经文记载了日期。为什么不说鲁文公去了晋国呢?因为为此感到耻辱。出国不记载,回国也不记载其告祭祖庙。
【经】夏,六月,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谷[23],盟于垂敛[24]。
【传】内大夫可以会外诸侯。
【注释】
[23]郑伯:指新即位的郑穆公姬兰,郑文公庶子,母燕姞,公元前627年—前606年在位。士谷:晋卿,士蔿子,先为大司空,后为中军将。
[24]垂敛:郑地,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据《左传》,此次会盟是为了讨伐卫国,后来陈国为卫求和,抓了去年率领卫军伐晋的主帅。
【译文】
【经】夏天,六月,鲁公孙姬敖和宋成公、陈共公、郑穆公、晋国的士谷会面,在垂敛缔结盟约。
【传】鲁国的大夫可以和外国的诸侯会面。
【经】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传】历时而言不雨[25],文不忧雨也[26]。不忧雨者,无志乎民也。
【注释】
[25]历:越过。时:季节。
[26]文:指鲁文公。
【译文】
【经】从去年十二月开始没有下雨,到了现在是今年秋天七月了。
【传】过了几个季节才说没有下过雨,表明文公不担忧不下雨。不担忧雨水,是不关心百姓。
【经】八月,丁卯[27],大事于大庙[28],跻僖公[29]。
【传】大事者何?大是事也,着祫、尝[30]。祫祭者,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祭于大祖。跻,升也,先亲而后祖也[31],逆祀也。逆祀,则是无昭穆也[32]。无昭穆,则是无祖也。无祖,则无天也。故曰:文无天。无天者,是无天而行也。君子不以亲亲害尊尊,此《春秋》之义也。
【注释】
[27]丁卯:当为该年八月的十三日。
[28]大庙:太庙,周公之庙。
[29]跻(jī):晋升。
[30]着:完成。祫(xiá):祭祀名,按宗法,祖先的序位超过了高祖,就应将其牌位移至太庙之中,这叫做“毁庙”。将毁庙的祖先牌位和未毁庙的祖先牌位同时移到太庙中进行大合祭,称为祫祭。祫祭原在天子诸侯丧事完毕时举行,后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尝:秋祭名。
[31]亲:父亲,这里指鲁僖公。祖:祖父,这里指鲁闵公,以君位继承顺序论,闵公是文公祖父辈的。
[32]昭穆: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为穆。而诸侯五庙,供奉五人,始祖居中,两旁各二,以鲁文公言,其五庙供奉五人当为周公居中,桓公为昭、庄公为穆,闵公为昭、僖公为穆。据《左传》,这次祭祀的时候置鲁僖公于昭位而置闵公于穆位,闵公、僖公本为兄弟,然作为君主排位当依继承君位的先后序昭穆。
【译文】
【经】八月,丁卯(十三)日,在太庙举行大祭,提升了鲁僖公的牌位。
【传】大事是什么?是认为这件事重大,完成了祫祭和尝祭。祫祭,已经毁掉庙寝的牌位,放到太庙去;没有毁掉庙寝的牌位,都提升位置,一起在太庙祭祀。跻,就是提升,把父亲辈放到前面把祖父辈放到后面,是颠倒顺序祭祀。颠倒顺序祭祀,那这就是不讲昭穆顺序。没有昭穆顺序,也就没有祖宗了。没有祖宗,也就没有天道了。所以说:“鲁文公没有天道。”没有天道,就是不顾天道而做事。君子不因为热爱亲人妨害崇敬尊长,这是《春秋》大的道义。
【经】冬,晋人、宋人、陈人、郑人伐秦[33]。
【注释】
[33]伐秦:据《左传》,晋等伐秦是报复秦挑起彭衙之战。
【译文】
【经】冬天,晋国人、宋国人、陈国人、郑国人讨伐秦国。
【经】公子遂如齐纳币[34]。
【注释】
[34]纳币:上门求亲,下聘礼。这是鲁公子姬遂到齐国为鲁文公姬兴求亲。
【译文】
【经】鲁公子姬遂到齐国下聘礼。
三年
【经】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得臣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35],沈溃[36]。
【注释】
[35]叔孙得臣:公子叔牙之孙。沈:姬姓小国,始封君为周公之孙。其故地约在今安徽阜阳西北一百二十里沈丘集。据《左传》,此次伐沈是因为它“服于楚也”。
[36]溃:据《左传》:“凡民逃其上曰溃。”
【译文】
【经】文公三年,春天,周王的正月,叔孙得臣会同晋国人、宋国人、陈国人、卫国人、郑国人讨伐沈国,沈国百姓纷纷逃跑。
【经】夏,五月,王子虎卒[37]。
【传】叔服也。此不卒者也,何以卒之?以其来会葬,我卒之也。或曰,以其尝执重以守也[38]。
【注释】
[37]王子虎:《穀梁》、《公羊》都认为王子虎即叔服,恐非。《左传》中记载为王叔文公,则王叔为氏,文是谥号。《周语》称之为太宰文公,则其官为太宰。
[38]执重以守:指僖公二十四年天王出居郑的时候,叔服守卫京师。执,承担,担当。
【译文】
【经】夏天,五月,王子虎去世。
【传】是叔服。这是不应该记载去世的人,为什么记载了他的去世呢?因为他来参加过我国的葬礼,所以我国记载他的去世。有人说,是因为他曾经承担了守卫京师的重任。
【经】秦人伐晋[39]。
【注释】
[39]伐晋:据《左传》,此次秦伐晋,渡过黄河之后焚毁船只,占领了王官和郊两个地方,晋军只守城不敢出来与之交战,于是秦军到了殽之战故地,祭拜当年阵亡的将士之后回国。自此秦国称霸西戎。
【译文】
【经】秦国人讨伐晋国。
【经】秋,楚人围江[40]。
【注释】
[40]江:国名,江姓,夹于楚、宋、齐大国之间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正阳。一说在今河南息县西南。依后文晋伐楚“江远楚近”推测,似“息县”说为胜。
【译文】
【经】秋天,楚国人围攻江国。
【经】雨螽于宋[41]。
【传】外灾不志,此何以志也?曰,灾甚也。其甚奈何?茅茨尽矣[42]。着于上见于下谓之雨。
【注释】
[41]螽(zhōng):虫名,蝗虫科,食害农作物。
[42]茅:茅草。茨:蒺藜。
【译文】
【经】天上落下螽虫在宋国。
【传】外国的灾害不记载,这里为什么记载了呢?回答说,灾害太重了。是怎样太重了呢?茅草和蒺藜都被吃光了。在天上显现在地上被看见就叫做“雨”。
【经】冬,公如晋。
【译文】
【经】冬天,鲁文公姬兴到晋国去。
【经】十有二月,己巳[43],公及晋侯盟。
【注释】
[43]己巳:当为该年十二月的二十二日。
【译文】
【经】十二月,己巳(二十二)日,鲁文公和晋襄公缔结盟约。
【经】晋阳处父帅师伐楚[44],救江。
【传】此伐楚,其言救江,何也?江远楚近,伐楚所以救江也。
【注释】
[44]阳处父:晋国大夫,因封邑于阳地,遂以阳为氏。
【译文】
【经】晋国的阳处父率军讨伐楚国,救援江国。
【传】这是讨伐楚国,经文说救援江国,为什么呢?江国遥远而楚国相近,讨伐楚国是为了救援江国。
四年
【经】四年,春,公至自晋。
【译文】
【经】文公四年,春天,鲁文公姬兴从晋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夏,逆妇姜于齐[45]。
【传】其曰妇姜,为其礼成乎齐也。其逆者谁也?亲逆而称妇,或者公与?何其速妇之也[46]?曰,公也[47]。其不言公,何也?非成礼于齐也。曰妇,有姑之辞也。其不言氏何也[48]?贬之也。何为贬之也?夫人与有贬也。
【注释】
[45]妇:妻子。
[46]妇:使……成为妻子。
[47]曰,公也:这是回答“其逆者谁”这个问题的。
[48]不言氏:指不说“姜氏”而只说“姜”。
【译文】
【经】夏天,到齐国迎娶妻子姜。
【传】经文说“妇姜”,因为婚礼在齐国就举行了。是谁去迎娶的呢?亲自去迎娶才称“妇”,或许就是鲁文公?为什么这么快就称她为妇?回答说,因为是鲁文公去迎娶的。经文不称“公”,为什么呢?是指责在齐国完成婚礼。称“妇”,是表明有婆婆的言辞。经文为什么只说“姜”不说“氏”呢?是为了贬低她。为什么贬低她呢?作为夫人要与国君一起被贬低。
【经】狄侵齐。
【译文】
【经】狄人入侵齐国。
【经】秋,楚人灭江。
【译文】
【经】秋天,楚国人灭亡江国。
【经】晋侯伐秦[49]。
【注释】
[49]伐秦:据《左传》,“晋侯伐秦”,“以报王官之役”。
【译文】
【经】晋襄公讨伐秦国。
【经】卫侯使宁俞来聘[50]。
【注释】
[50]卫侯:卫成公姬郑。宁俞:即宁武子,卫国贤大夫,曾被孔子推崇为“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经】卫国国君派宁俞作为使者来鲁国访问。
【经】冬,十有一月,壬寅[51],夫人风氏薨[52]。
【注释】
[51]壬寅:朔日,为当年十一月的第一天。
[52]夫人风氏:鲁僖公之母成风。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壬寅(初一)日,夫人风氏去世。
五年
【经】五年,春,王正月,王使荣叔归含且赗[53]。
【传】含,一事也。赗,一事也。兼归之,非正也。其曰且,志兼也。其不言来,不周事之用也[54]。赗以早[55],而含以晚[56]。
【注释】
[53]王:指周襄王姬郑。荣叔:周襄王近臣。含(hàn):死者大殓时含在口中的珠、玉等物。赗(fèng):助丧的物品。
[54]周:适合,合适。
[55]赗以早:据《春秋穀梁传注疏》,是因为“成风未葬,故书早”。
[56]含以晚:据《春秋穀梁传注疏》,是因为“已殡,故言晚”。
【译文】
【经】文公五年,春天,周王的正月,周襄王派荣叔作为使者赠送含和赗。
【传】赠送含,是一件事。赠送赗,是一件事。一起送来,不合正道。经文说“且”,是记载一起送来的。经文不说“来”,是不适合丧事的时间的原因,赗送来得早了,而含送来得晚了。
【经】三月,辛亥[57],葬我小君成风。
【注释】
[57]辛亥:当为该年三月的十二日。小君:对国君夫人的称呼。
【译文】
【经】三月,辛亥(十二)日,安葬我们的夫人成风。
【经】王使毛伯来会葬。
【传】会葬之礼于鄙上[58]。
【注释】
[58]会葬之礼于鄙上:据《春秋穀梁传注疏》,参加葬礼的使者一到达鲁国边境就要直奔墓地,这样显示出是专为葬礼而来。鄙,边境。
【译文】
【经】周襄王派毛伯作为使者来参加葬礼。
【传】参加葬礼的礼节从进入该国边境就开始。
【经】夏,公孙敖如晋。
【译文】
【经】夏天,鲁国公孙姬敖到晋国去。
【经】秦人入鄀[59]。
【注释】
[59]鄀(ruò):国名,允姓,处秦、楚之间。上鄀在今湖北宜城东南,后为楚灭,为楚都;下鄀都商密,在今河南内乡与陕西商洛商州区之间。此处当指后者。据《左传》,秦入鄀是因为鄀与楚国亲近。
【译文】
【经】秦国人进入鄀国。
【经】秋,楚人灭六[60]。
【注释】
[60]六:国名,偃姓,在今安徽六安一带。
【译文】
【经】秋天,楚国人灭亡六国。
【经】冬,十月,甲申[61],许男业卒[62]。
【注释】
[61]甲申:当为该年十月的十八日。
[62]许男业:许国国君,男爵,姓姜,名业,谥僖,即许僖公。
【译文】
【经】冬天,十月,甲申(十八)日,许僖公姜业去世。
六年
【经】六年,春,葬许僖公。
【译文】
【经】文公六年,春天,安葬了许僖公。
【经】夏,季孙行父如陈[63]。
【注释】
[63]季孙行父:季孙氏姬行父,公子季友之孙。据《左传》,鲁国想跟陈国搞好关系,所以派季孙行父出使陈国,并且娶陈国女子为妻。
【译文】
【经】夏天,季孙行父到陈国去。
【经】秋,季孙行父如晋。
【译文】
【经】秋天,季孙行父到晋国去。
【经】八月,乙亥[64],晋侯卒[65]。
【注释】
[64]乙亥:当为该年八月的十四日。
[65]晋侯:晋国国君,姓姬,名(huān),谥襄,即晋襄公。
【译文】
【经】八月,乙亥(十四)日,晋襄公姬去世。
【经】冬,十月,公子遂如晋。
【译文】
【经】冬天,十月,鲁国公子姬遂到晋国去。
【经】葬晋襄公。
【译文】
【经】安葬晋襄公。
【经】晋杀其大夫阳处父。
【传】称国以杀,罪累上也。襄公已葬,其以累上之辞言之何也?君漏言也[66]。上泄则下暗,下暗则上聋。且暗且聋[67],无以相通。夜姑杀者也[68]。夜姑之杀奈何?曰:晋将与狄战,使狐夜姑为将军,赵盾佐之。阳处父曰:“不可,古者君之使臣也,使仁者佐贤者,不使贤者佐仁者。今赵盾贤,夜姑仁,其不可乎?”襄公曰:“诺。”谓夜姑曰:“吾始使盾佐女,今女佐盾矣。”夜姑曰:“敬诺。”襄公死,处父主竟上事[69],夜姑使人杀之。君漏言也。故士造辟而言[70],诡辞而出[71],曰:用我则可,不用我则无乱其德[72]。
【注释】
[66]漏:泄漏。
[67]且……且……:一边……一边……,表示并列关系。
[68]夜姑:即狐夜姑,狐偃之子,字季佗,因食邑于贾,又叫贾季。
[69]主竟上事:就是指在边境接待前来参加襄公葬礼的诸侯使节。竟,边境。
[70]造:去,往。辟:国君,君主。
[71]诡辞:不实之言辞。
[72]无乱其德:指要求国君不要对别人泄漏话,要替臣下保密。
【译文】
【经】晋国杀了他们的大夫阳处父。
【传】以国家的名义来杀他,是表明罪行连累到国君。晋襄公已经下葬,经文为什么用连累到国君的言辞来说呢?因为国君泄漏了话。国君泄漏了臣下的话,臣下就会闭口不言;臣下闭口不言,国君就成聋子了。一边闭口不言,一边成了聋子,君臣上下就无法相互沟通。是夜姑杀的阳处父。夜姑为什么要杀他呢?回答说:晋国将与狄人作战,派狐夜姑为将军,派赵盾为副手。阳处父说:“不可以,古时国君任用大臣,是让有仁德的人为贤能的人当副手,不让贤能的人为有仁德的人当副手。现在赵盾贤能,夜姑有仁德,这样大概不行吧?”晋襄公说:“好的。”便对夜姑说:“我一开始让赵盾给你当副手,现在你给赵盾当副手吧。”夜姑说:“遵命。”晋襄公去世,阳处父主持边境上的接待事务,夜姑派人杀了他。是因为国君泄露了话。所以士去国君那里进言,出来之后就不告诉别人实话,说:如果用我的建议则可以,若不用我的言辞,也不要扰乱自己的德行。
【经】晋狐夜姑出奔狄。
【译文】
【经】晋国的狐夜姑出奔到狄。
【经】闰月不告月[73],犹朝于庙。
【传】不告月者何也?不告朔也。不告朔则何为不言朔也?闰月者,附月之余日也,积分而成于月者也。天子不以告朔,而丧事不数也。犹之为言,可以已也。
【注释】
[73]告月:告月即告朔,每年秋冬之际,天子把来年的历书颁给诸侯。历书包括有无闰月、每月初一为哪天等。诸侯藏历书于祖庙,逢每月初一杀羊祭庙,告而受行之。告朔之后,听治朔日之政事,是为听朔,亦称视朔。听朔之后祭祀诸庙,谓之朝庙。
【译文】
【经】闰月没有举行告月的仪式,仍然举行了朝庙的仪式。
【传】“不告月”是什么?就是不举行告朔仪式。不举行告朔仪式为什么也不说“朔日”呢?因为闰月,是依附于月份剩余的日子,积攒分散的日子而凑成一个月的。天子不在闰月举行告朔仪式,而且丧葬之事也不计算闰月。“犹”的意思,是可以停止了的意思。
七年
【经】七年,春,公伐邾[74]。
【注释】
[74]公伐邾:据《左传》,此时晋襄公刚去世,晋国内部正在为王位更替争斗,鲁国趁此机会攻打邾国。
【译文】
【经】文公七年,春天,鲁文公讨伐邾国。
【经】三月,甲戌[75],取须句[76]。
【传】取邑不日,此其日何也?不正其再取,故谨而日之也。
【注释】
[75]甲戌(xū):当为该年三月的十七日。
[76]须句:国名,风姓,子爵,《穀梁》认为是城邑,误。在今山东东平东南。僖公二十二年曾取须句。
【译文】
【经】三月,甲戌(十七)日,攻取须句。
【传】攻取城邑不记载日期,这里经文记载了日期是为什么呢?是认为第二次攻取须句不合正道,所以慎重地记载这件事的日期。
【经】遂城郚[77]。
【传】遂,继事也。
【注释】
[77]郚(wú):鲁地,在今山东泗水东南,非鲁庄公元年之郚地。
【译文】
【经】接着修筑郚地的城墙。
【传】遂,是表示后一件事接着前一件事。
【经】夏,四月,宋公壬臣卒[78]。
【注释】
[78]宋公壬臣:宋国国君,姓子,名壬臣,谥成,即宋成公。
【译文】
【经】夏天,四月,宋成公子壬臣去世。
【经】宋人杀其大夫[79]。
【传】称人以杀,诛有罪也[80]。
【注释】
[79]宋人杀其大夫:据《左传》,宋成公去世时,宋国重要职务都由公族诸公子担任,新即位的宋昭公欲削弱诸公子势力,结果宋穆公、宋襄公的族人与昭公交战,其时公孙固、公孙郑在王宫中,被杀。
[80]诛有罪:诛杀有罪的人。据《左传》,不记载杀人的人和被杀害的人是因为人数众多。
【译文】
【经】宋国人杀了他们的大夫。
【传】用“人”来称杀,是诛杀有罪的人。
【经】戊子[81],晋人及秦人战于令狐[82]。
【注释】
[81]戊(wù)子:当为该年四月朔日,即四月的第一天。
[82]令狐:晋地,在今山西临猗西。据《左传》,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尚在襁褓之中,赵盾遂计划迎立在秦国的公子雍。在公子雍回国途中,赵盾等大臣迫于襄公夫人穆嬴的威逼,决定仍立太子夷皋,并且率军抵挡送公子雍回国的秦军,两军在令狐交战。此战之后先蔑出奔到秦,因为他是迎接公子雍回国的使者,先公子雍回到晋国,此时公子雍不立,先蔑也出奔。
【译文】
【经】戊子(四月初一)日,晋国人和秦国人在令狐交战。
【经】晋先蔑奔秦。
【传】不言出,在外也。辍战而奔秦[83],以是为逃军也。
【注释】
[83]辍:停止。据《左传》,先蔑当是先公子雍回到晋国,赵盾改变主意后,率军阻击秦军,任命先蔑为下军将领。
【译文】
【经】晋国的先蔑出奔到秦。
【传】不说“出”,因为是在外国。停止作战而逃到秦国,认为这是从军队逃离的。
【经】狄侵我西鄙。
【译文】
【经】狄人入侵我鲁国西部边境。
【经】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84]。
【传】其曰诸侯,略之也[85]。
【注释】
[84]扈(hù):郑地,在今河南原阳西。
[85]略:简省地记载。
【译文】
【经】秋天,八月,鲁文公会同诸侯、晋国的大夫在扈缔结盟约。
【传】经文说“诸侯”,是简省的记载。
【经】冬,徐伐莒。
【译文】
【经】冬天,徐国讨伐莒国。
【经】公孙敖如莒莅盟[86]。
【传】莅,位也[87]。其曰位,何也?前定也。其不日,前定之盟不日也。
【注释】
[86]公孙敖:鲁国公孙姬敖,公子庆父之子,鲁桓公之孙。莅(lì)盟:到会结盟。
[87]位:用同“莅”,到……位置去。
【译文】
【经】鲁国公孙姬敖去莒国到会结盟。
【传】莅,就是到……位置去的意思。说到……位置去,为什么呢?因为会盟之前定好的。经文不记载日期,是因为之前定好的盟会不记载日期。
八年
【经】八年,春,王正月。
【译文】
【经】文公八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经】夏,四月。
【译文】
【经】夏天,四月。
【经】秋,八月,戊申[88],天王崩[89]。
【注释】
[88]戊申:当为该年八月二十八日。
[89]天王:周天子,这里指周襄王姬郑(公元前652年—前619年)。
【译文】
【经】秋天,八月,戊申(二十八)日,周天子驾崩。
【经】冬,十月,壬午[90],公子遂会晋赵盾[91],盟于衡雍[92]。
【注释】
[90]壬午:当为该年十月的初三日。
[91]赵盾(前655—前601):即赵宣子,名盾,时人尊称赵孟,晋国的执政大臣,历仕三朝,维护了晋文公重耳开创的霸业。
[92]衡雍:郑地,在今河南原阳西。
【译文】
【经】冬天,十月,壬午(初三)日,鲁公子姬遂和晋国的卿大夫赵盾会面,在衡雍缔结盟约。
【经】乙酉[93],公子遂会雒戎[94],盟于暴[95]。
【注释】
[93]乙酉:当为该年十月的初六日。
[94]雒(luò)戎:居于河南洛阳附近,伊水、雒水之间的戎人。
[95]暴:郑地,在今河南原阳西旧原武境内,与衡雍相距不远。
【译文】
【经】乙酉(十月初六)日,鲁公子姬遂和雒戎会面,在暴缔结盟约。
【经】公孙敖如京师[96],不至而复。丙戌[97],奔莒[98]。
【传】不言所至,未如也。未如则未复也。未如而曰如,不废君命也。未复而曰复,不专君命也。其如非如也,其复非复也。唯奔莒之为信,故谨而日之也。
【注释】
[96]京师:东周首都,在今河南洛阳。
[97]丙戌:当为该年十月的初七日。
[98]莒(jǔ):国名,己姓,一说曹姓,此时莒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
【译文】
【经】鲁公孙姬敖到京师去,没有到就返回了。丙戌(十月初七)日,逃往莒国。
【传】不说他所到的地方,因为没有去。没有去也就没有返回。没有去而说去了,是不能废弃国君的命令。没有返回而说返回了,是不能擅自改变国君的命令。说去了并不是真的去了,说返回不是真的返回了。只有逃往莒国是确实的,所以慎重地记载这件事的日期。
【经】螽[99]。
【注释】
[99]螽(zhōng):植物害虫。
【译文】
【经】发生虫灾。
【经】宋人杀其大夫司马[100]。
【传】司马,官也。其以官称,无君之辞也[101]。
【注释】
[100]司马:官职,掌管军政。据《左传》,宋襄公原配夫人去世后,宋襄公续娶了夫人,此时宋昭公即位,没有以礼待她,于是她通过戴氏族人杀了昭公的党羽。此处的司马即是其中之一。而司城则出奔鲁国。
[101]无君之辞:没有国君的说法。指宋国政治混乱,大夫接连被杀,好像没有国君一样。
【译文】
【经】宋国人杀害了他们的大夫司马。
【传】司马,是官职名。经文用官职来称呼,是国家混乱好像没有国君一样的表述。
【经】宋司城来奔[102]。
【传】司城,官也。其以官称,无君之辞也。来奔者不言出,举其接我也[103]。
【注释】
[102]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所以宋国的司空改称司城,掌管工程制造等事。
[103]接:交往,交接。这里突出他是投奔我们国家的。
【译文】
【经】宋国的司城出逃到鲁国来。
【传】司城,是官职名。经文用官职来称呼,是国家混乱好像没有国君一样的表述。逃来鲁国的人不说“出逃”,突显出他是投奔我国的。
九年
【经】九年,春,毛伯来求金[104]。
【传】求车犹可,求金甚矣。
【注释】
[104]毛伯:周顷王姬壬臣的大夫,名卫,毛是其采邑。求金:即隐公三年的求赙,求取助丧的钱财。
【译文】
【经】文公九年,春天,周顷王大夫毛伯来鲁国求取助葬的钱财。
【传】求取车辆尚且可以,求取钱财就过分了。
【经】夫人姜氏如齐[105]。
【注释】
[105]如齐:到齐国去。据《春秋穀梁传注疏》,是鲁文公姬兴的夫人回齐国探亲。
【译文】
【经】鲁文公夫人姜氏到齐国去。
【经】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106]。
【传】京,大也。师,众也。言周必以众与大言之也。
【注释】
[106]叔孙得臣:叔孙氏姬得臣,公子叔牙之孙。
【译文】
【经】二月,叔孙氏姬得臣到京师去。
【传】京,是大的意思。师,是众多的意思。说到周就一定要用表示多和大的话来说它。
【经】辛丑[107],葬襄王。
【传】天子志崩不志葬。举天下而葬一人,其道不疑也。志葬,危不得葬也。日之,甚矣,其不葬之辞也[108]。
【注释】
[107]辛丑:当为该年二月的二十四日。
[108]不葬之辞:指没有依礼而葬,即没有“举天下而葬一人”。
【译文】
【经】辛丑(二月二十四)日,安葬周襄王姬郑。
【传】对于天子只记载去世不记载安葬。全天下来为天子举行葬礼,这个道理是不用质疑的。记载安葬,是担忧不能安葬。记载日期,是没有依礼而葬的说法。
【经】晋人杀其大夫先都[109]。
【注释】
[109]先都:晋国大夫。据《左传》,六年春,晋襄公欲提拔箕郑父、先都、士縠(gǔ)、梁益耳,先克进谏说不能忘了狐氏和赵氏的功劳,于是襄公任命了赵盾和狐夜姑统率中军。先克又侵占了荆得的田地,于是箕郑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荆得作乱,于九年春杀害了先克。晋人杀此五人,经文只记载了三人,大约是因为梁益耳、荆得非卿。
【译文】
【经】晋国人杀害了他们的大夫先都。
【经】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齐。
【传】卑以尊致[110],病文公也。
【注释】
[110]卑以尊致:夫人出行归来是不举行致礼的,因为这是国君的规格待遇。
【译文】
【经】三月,鲁文公夫人姜氏从齐国回来告祭祖庙。
【传】身份低微的用了尊贵的致礼,是在指责鲁文公。
【经】晋人杀其大夫士縠及箕郑父。
【传】称人以杀,诛有罪也。郑父,累也。
【译文】
【经】晋国人杀了他们的大夫士縠和箕郑父。
【传】以“人”的名义杀,是诛杀有罪的人。郑父,是被连累的。
【经】楚人伐郑。
【译文】
【经】楚国人讨伐郑国。
【经】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
【译文】
【经】鲁公子姬遂会同晋国人、宋国人、卫国人、许国人,救援郑国。
【经】夏,狄侵齐。
【译文】
【经】夏天,狄人入侵齐国。
【经】秋,八月,曹伯襄卒[111]。
【注释】
[111]曹伯襄:曹国国君,姓姬,名襄,谥共,即曹共公。
【译文】
【经】秋天,八月,曹共公姬襄去世。
【经】九月,癸酉[112],地震。
【传】震,动也。地,不震者也。震,故谨而日之也。
【注释】
[112]癸酉:当年九月无癸酉,疑误。
【译文】
【经】九月,癸酉日,发生地震。
【传】震,是摇动。地,是不摇动的。摇动了,所以慎重地记载它的日期。
【经】冬,楚子使萩来聘[113]。
【传】楚无大夫,其曰荻何也?以其来,我褒之也。
【注释】
[113]楚子:指楚穆王芈(mǐ)商臣(公元前625年—前614年在位),子爵,故称。萩(jiāo):楚国大夫。
【译文】
【经】冬天,楚穆王派萩作为使者来鲁国访问。
【传】楚国没有大夫,经文称“萩”的名字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来我们鲁国,所以我们要褒扬他。
【经】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114]。
【传】秦人弗夫人也,即外之弗夫人而见正焉。
【注释】
[114]襚(suì):送给死者的衣服被褥。此时僖公去世十年,僖公的母亲成风去世也六年了,秦国来送襚,并非为丧礼,只是借此来与鲁国搞好关系。
【译文】
【经】秦国人送来鲁僖公及其母亲成风的助丧衣物。
【传】秦国人不把成风当做夫人,通过外国不把她当做夫人而体现正道。
【经】葬曹共公。
【译文】
【经】安葬曹共公姬襄。
十年
【经】十年,春,王三月,辛卯[115],臧孙辰卒[116]。
【注释】
[115]辛卯:当为该年三月的二十一日。
[116]臧孙辰:即臧文仲,鲁国大夫。
【译文】
【经】文公十年,春天,周王的三月,辛卯(二十一)日,鲁大夫臧孙辰去世。
【经】夏,秦伐晋[117]。
【注释】
[117]伐晋:据《左传》,这是因为这年春天的时候晋伐秦。
【译文】
【经】夏天,秦国讨伐晋国。
【经】楚杀其大夫宜申[118]。
【注释】
[118]宜申:楚国大夫,姓斗,字子西,城濮之战战败欲自缢,被楚成王遣使制止,封为商公,又改任工尹。后成王遭太子商臣杀害,商臣为楚穆王,宜申密谋杀害穆王,泄密被害。
【译文】
【经】楚国杀死了他们的大夫宜申。
【经】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传】历时而言不雨,文不闵雨也[119]。不闵雨者,无志乎民也。
【注释】
[119]闵:通“悯”,惦记,怜念。
【译文】
【经】从正月开始没有下雨,一直到秋天的七月还没有下。
【传】经过了几个季节说不下雨,鲁文公不惦记雨水。不惦记雨水,是心里没有百姓。
【经】及苏子盟于女栗[120]。
【注释】
[120]苏子:据杜预:“苏子,周卿士。”女栗:今不详何地。
【译文】
【经】鲁国和周卿士苏子在女栗缔结盟约。
【经】冬,狄侵宋。
【译文】
【经】冬天,狄人入侵宋国。
【经】楚子、蔡侯次于厥貉[121]。
【注释】
[121]蔡侯:蔡庄公姬甲午,公元前645年—前612年在位。厥貉(háo):宋地,在今河南项城境内。据《左传》,楚、蔡这是准备攻打宋国。
【译文】
【经】楚穆王、蔡庄公在厥貉驻扎军队。
十一年
【经】十有一年,春,楚子伐麇[122]。
【注释】
[122]麇(jūn):国名,在今湖北十堰郧阳区。据《左传》,楚子伐麇是因为去年厥貉之会的时候麇国国君逃跑了。
【译文】
【经】文公十一年,春天,楚穆王讨伐麇国。
【经】夏,叔彭生会晋郄缺于承匡[123]。
【注释】
[123]叔彭生:人名,鲁国宗族成员。郄(xì)缺:晋国大夫,郄克父,名缺。承匡:宋地名,在今河南睢县西。
【译文】
【经】夏天,鲁宗室叔彭生和晋国的郄缺在承匡会面。
【经】秋,曹伯来朝[124]。
【注释】
[124]曹伯:曹文公姬寿,曹共公姬襄子,公元前618年—前595年在位。据《左传》:是“即位而来见也。”
【译文】
【经】秋天,曹文公来访问。
【经】公子遂如宋[125]。
【注释】
[125]如宋:到宋国去。据《左传》,此次公子遂到宋国去是为了让宋国国君接纳之前逃到鲁国的宋国司城,也是顺便祝贺其未遭楚国之害。
【译文】
【经】鲁公子姬遂到宋国去。
【经】狄侵齐[126]。
【注释】
[126]侵齐:据《左传》,这是狄人的鄋(sōu)瞒部侵齐,随后侵鲁,鲁叔孙得臣败之。
【译文】
【经】狄人入侵齐国。
【经】冬,十月,甲午[127],叔孙得臣败狄于鹹[128]。
【传】不言帅师而言败,何也?直败一人之辞也。一人而曰败,何也[129]?以众焉言之也[130]。传曰:长狄也[131],弟兄三人[132],佚宕中国[133],瓦石不能害。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射其目,身横九亩,断其首而载之,眉见于轼[134]。然则何为不言获也?曰:古者不重创[135],不禽二毛[136],故不言获[137],为内讳也。其之齐者[138],王子成父杀之。则未知其之晋者也。
【注释】
[127]甲午:当为该年十月的初三日。
[128]鹹(xián):鲁地,在今山东巨野南,一说在今山东曹县。据《左传》,此战当中鲁军俘获并杀死了鄋瞒的首领侨如。并且叔孙得臣将“侨如”作为自己儿子宣伯的名,以示功绩。
[129]“不言”五句:这两个问句的意思是说“帅师”和“败”都是表示击败人数众多的军队的说辞,这里为什么用在击败一个人身上。
[130]以众焉言之:以众人的说法说的,意思是这个人可以以一敌众。
[131]长狄:狄族的一支,传说其人身材较高,故称。
[132]弟兄三人:据《左传》,侨如有三个弟弟曰焚如、荣如、简如。其中焚如被晋国杀死,荣如死于齐人王子成父之手,简如死于卫国。
[133]佚宕(diédàng):表示交替发生、更替、轮流、更迭为害的意思。
[134]轼:车厢前面的横木。
[135]重(chóng)创:两次创伤敌人。重,两次。
[136]二毛:人老头发斑白,故以此称老人。
[137]不言获:不说擒获。《穀梁传》认为不重创、不禽二毛是仁爱的表现,不言获亦是仁爱的表现。
[138]之:去,往。
【译文】
【经】冬天,十月,甲午(初三)日,鲁国叔孙氏姬得臣在鹹地打败了狄人。
【传】不说“帅师”却说了“败”,为什么呢?这只是打败了一个人的说法。打败一个人却说“败”,为什么呢?因为要以众人的说法来说。《传》说:长狄部,有弟兄三人,轮流危害中原各国,瓦片石头都不能伤害到他们。叔孙得臣,是最善于射箭的人。射中了他的眼睛,倒下来身子横占了九亩地,割下他的头载车上,眉毛从车前横木露了出来。那么为什么不说“获”呢?回答说:古时候战场上不两次创伤敌人,不擒获年老的人,所以不说俘获,是为鲁国避讳。长狄兄弟中去了齐国的那个,王子成父杀了他。不知道去晋国的是什么情况。
十二年
【经】十有二年,春,王正月,郕伯来奔[139]。
【注释】
[139]郕(chéng)伯:郕国国君,姬姓。据《左传》,此为郕国太子朱儒,他自安于郕邑夫钟,国人不顺之,郕国国君去世后,郕人另立国君,于是朱儒逃到鲁国,鲁文公以诸侯之礼相待,故经文称“郕伯”。
【译文】
【经】文公十二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郕国国君逃来鲁国。
【经】杞伯来朝[140]。
【注释】
[140]杞伯:杞国国君,这里是杞桓公姒姑容。据《左传》,杞桓公前来访问是请求休了其娶于鲁的夫人叔姬,而另娶一位鲁国女子,文公答应了他的请求。
【译文】
【经】杞桓公来鲁国访问。
【经】二月,庚子[141],子叔姬卒[142]。
【传】其曰子叔姬,贵也,公之母姊妹也。其一传曰:许嫁以卒之也。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
【注释】
[141]庚子:当为该年二月的十一日。
[142]子叔姬:据《左传》,此叔姬即杞桓公夫人,因为已经被休,所以不称“杞”而称“子”,因已嫁,所以称“叔姬”。此说与《穀梁传》异,阙疑。
【译文】
【经】二月,庚子(十一)日,子叔姬去世。
【传】经文说“子叔姬”,表明她身份尊贵,是鲁文公同母的姊妹。另一种说法说:已经许嫁给别人了所以记载她的去世。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举行了冠礼就算成人了,三十岁就娶妻。女子十五岁就可以许嫁,二十岁嫁过去。
【经】夏,楚人围巢[143]。
【注释】
[143]巢:国名,偃姓,属群舒国之一。故地在今安徽巢湖附近,据《左传》,群舒叛楚,楚国于是伐之。群舒之国即鲁僖公三年“徐人取舒”之“舒”,彼时大约数个同宗小国,统称群舒。
【译文】
【经】夏天,楚国人围攻巢国。
【经】秋,滕子来朝[144]。
【注释】
[144]滕(téng)子:滕国国君,姬姓,子爵,此是滕昭公姬元(又叫姬寿)。
【译文】
【经】秋天,滕昭公来访问。
【经】秦伯使术来聘[145]。
【注释】
[145]秦伯:秦康公嬴罃,晋文公重耳的外甥,公元前621年—前609年在位。术:秦国大夫西乞术。据《左传》,这是秦国将要攻打晋国,希望拉拢鲁国,鲁国婉拒。
【译文】
【经】秦康公派西乞术作为使者来访问。
【经】冬,十有二月,戊午[146],晋人、秦人战于河曲[147]。
【传】不言及,秦、晋之战已亟[148],故略之也。
【注释】
[146]戊午:当为该年十二月的初四日。
[147]河曲:晋地,黄河至山西永济以南折而向东流,故名此地为河曲。
[148]亟(jí):多次。据《左传》,河曲之役由秦挑起,是为了报复令狐之役的失利。
【译文】
【经】冬天,十二月,戊午(初四)日,晋国人、秦国人在河曲交战。
【传】不说“及”,因为秦、晋之战已经很多次了,所以简略记载了。
【经】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149]。
【传】称帅师,言有难也。
【注释】
[149]季孙行父:季孙氏姬行父,公子季友之孙。诸:鲁邑,在今山东诸城西南。郓(yùn):鲁有东、西两郓,此为东郓,在今山东沂水东北。此郓常年为鲁、莒所争夺,这里率军城郓即是担心莒国来夺,边疆有事,所以说有难。
【译文】
【经】鲁国季孙氏姬行父率军修筑诸邑和郓邑的城墙。
【传】说率军,是说鲁国有危难了。
十三年
【经】十有三年,春,王正月。
【译文】
【经】文公十三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经】夏,五月,壬午[150],陈侯朔卒[151]。
【注释】
[150]壬午:学界有人推算当年五月无壬午,称在四月最后一天;有人则以为当年五月有壬午,未定何日。
[151]陈侯朔:陈国国君,姓妫(guī),名朔,谥共,即陈共公。
【译文】
【经】夏天,五月,壬午日,陈共公妫朔去世。
【经】邾子籧篨卒[152]。
【注释】
[152]邾子籧篨(qúchú):邾国国君,姓曹,名籧篨,谥文,即邾文公。
【译文】
【经】邾文公曹籧篨去世。
【经】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译文】
【经】从正月开始没有下雨,一直到秋天的七月也没有下。
【经】大室屋坏[153]。
【传】大室屋坏者,有坏道也[154],讥不修也。大室犹世室也[155]。周公曰大庙。伯禽曰大室[156]。群公曰宫。礼:宗庙之事,君亲割,夫人亲舂[157],敬之至也。为社稷之主,而先君之庙坏,极称之,志不敬也。
【注释】
[153]大(tài)室:鲁始祖姬伯禽之庙。
[154]有坏道也:指房屋损坏有自己规律,但是这里专门记载了,就表明长期未修缮。
[155]世室:即“明堂”。天子或诸侯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156]伯禽:姬伯禽,周公长子。周公旦被封到鲁,但是他要留在京师辅佐周成王,于是派伯禽代替自己赴鲁。
[157]宗庙之事,君亲割,夫人亲舂:指天子诸侯祭祀祖先之事,这是一国的大事。据本传载,一年四季田猎所获,主要为了祭祀之用。按照礼的要求,为准备祭品诸侯要亲自割牲,夫人亲自舂米,以示敬重。
【译文】
【经】大室的屋顶坏了。
【传】大室的屋顶坏了,它的损坏有自己的规律,这里记载是讥讽不修缮。大室就是世室。周公的庙叫做大庙。伯禽的庙叫做大室。其他国君的庙叫做宫。按礼:天子诸侯祭祀祖先之事,国君要亲自分割祭祀用的肉,夫人要亲自舂好祭祀用的米,是对祖先尊重到了极点。作为国家的君主,却让先王的庙寝损坏了,极力地说这件事,是记载对先王的不敬。
【经】冬,公如晋[158]。
【注释】
[158]如晋:到晋国去。据《左传》,鲁文公访问晋国是寻求与晋国结盟。
【译文】
【经】冬天,鲁文公到晋国去。
【经】卫侯会公于沓[159]。
【注释】
[159]卫侯:卫成公姬郑。沓(tà):卫地,今在何处不详。郑、卫在鲁、晋之间,故鲁文公访晋要经过郑、卫,所以先后与郑、卫国君会面。据《左传》,此处卫国是希望鲁国代为向晋国求和。
【译文】
【经】卫成公和文公在沓会面。
【经】狄侵卫。
【译文】
【经】狄人入侵卫国。
【经】十有二月,己丑[160],公及晋侯盟[161]。还自晋。
【传】还者,事未毕也[162]。自晋,事毕也[163]。
【注释】
[160]己丑:当年十二月没有己丑,可能是“乙丑”之误,若然,则为十六日。
[161]晋侯:晋灵公姬夷皐(gāo),晋文公重耳之孙,襄公幼子,公元前620年—607年在位。
[162]事未毕:指尚未回到国内告祭祖庙。
[163]事毕:指已经结盟。
【译文】
【经】十二月,己丑(十六)日,鲁文公和晋灵公缔结盟约。从晋国返回。
【传】“还”,是事情还没有做完的意思。“自晋”,是事情已经做完了的意思。
【经】郑伯会公于棐[164]。
【注释】
[164]郑伯:郑穆公姬兰,郑文公庶子,母燕姞。公元前627年—前606年在位。棐(fěi):郑地,在今河南新郑东。据《左传》,这是在鲁文公回国的路上,郑穆公宴请文公,也希望鲁文公能够替郑国向晋国讲和,鲁文公答应,于是折返回晋国。
【译文】
【经】郑穆公和鲁文公在棐会面。
十四年
【经】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晋。
【译文】
【经】文公十四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文公从晋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邾人伐我南鄙[165]。
【注释】
[165]伐我南鄙:据《左传》,邾国伐鲁是因为邾文公去世时,鲁国前去吊丧的使者不够恭敬。
【译文】
【经】邾国人攻击我国的南部边境。
【经】叔彭生帅师伐邾[166]。
【注释】
[166]叔彭生:鲁国公室,鲁桓公庶子公子叔牙之孙。
【译文】
【经】鲁公室叔彭生率军讨伐邾国。
【经】夏,五月,乙亥[167],齐侯潘卒[168]。
【注释】
[167]乙亥:当年五月无乙亥,可能是“己亥”之误,若然,当为二十三日。
[168]齐侯潘:齐国国君,姓姜,名潘,谥昭,即齐昭公。
【译文】
【经】夏天,五月,乙亥(二十三)日,齐昭公姜潘去世。
【经】六月,公会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伯、曹伯、晋赵盾[169]。癸酉[170],同盟于新城[171]。
【传】同者,有同也,同外楚也[172]。
【注释】
[169]公、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伯、曹伯:鲁文公姬兴,侯爵,公元前626年—前609年在位;宋昭公子杵臼,公爵,公元前619年—前611年在位;陈灵公妫(guī)平国,侯爵,公元前613年—前559年在位;卫成公姬郑,侯爵,公元前634年—前633年、公元前631年—前600年在位;许昭公姜锡我,伯爵,公元前620年—前582年在位;曹文公姬寿,伯爵,公元前618年—前595年在位。
[170]癸酉:当为该年六月的二十七日。
[171]新城:郑国、宋国都有地名叫新城,郑国的新城在今河南新密东南,宋国的新城在今河南商丘西南。此处郑、宋都参与了盟会,不知此新城是宋地还是郑地,阙疑。
[172]外楚:排斥楚国。
【译文】
【经】六月,鲁文公和宋昭公、陈灵公、卫成公、郑穆公、许昭公、曹文公、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盾会盟。癸酉(二十七)日,在新城缔结盟约。
【传】同,就是有共同之处的意思,是共同排斥楚国。
【经】秋,七月,有星孛入北斗[173]。
【传】孛之为言犹茀[174]。其曰入北斗,斗有环域也[175]。
【注释】
[173]孛(bèi):彗星光芒四射的样子。古人谓光芒四出为孛,光芒偏指曰彗。
[174]茀(fú):也指彗星。
[175]环域:北斗的界域,指北斗有四颗星星围起来一片区域。
【译文】
【经】秋天,七月,有彗星进入北斗星中间。
【传】孛就相当于茀。经文说进入北斗星,因为北斗星有界域。
【经】晋人纳捷菑于邾[176]。弗克纳[177]。
【传】是郄克也[178]。其曰人,何也?微之也。何为微之也?长毂五百乘[179],绵地千里,过宋、郑、滕、薛[180],敻入千乘之国[181],欲变人之主。至城下,然后知,何知之晚也。弗克纳,未伐而曰弗克,何也?弗克其义也[182]。捷菑,晋出也。貜且[183],齐出也。貜且,正也。捷菑,不正也。
【注释】
[176]捷菑(zī):邾文公之子。据《左传》:“邾文公元妃齐姜生定公,二妃晋姬生捷菑。文公卒,邾人立定公,捷菑奔晋。”此时晋国出兵护送捷菑回国,然被邾人拒绝,晋自知理亏,引兵而还。邾(zhū):国名,曹姓,为鲁国的附属国。故址在今山东邹城市区。
[177]克:完成,攻克。
[178]郄克:晋国大夫。《左传》说是赵盾领兵,《公羊传》说是郄缺领兵,阙疑。
[179]长毂(gǔ):指兵车。毂,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乘(shèng):一车四马叫乘,春秋时一车四马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180]滕(téng):国名,姬姓,西周早期封国之一。故址在今山东滕州市区。薛:国名,姬姓,西周早期封国之一。故址在今山东滕州东南。
[181]敻(xiòng):远。千乘之国:这里指邾国,邾国是小国,这里称它为千乘之国是夸张的说法,是为了表明晋国行为的不正当。
[182]弗克其义也:指不是军事力量不够,而是道义上理亏。
[183]貜且(juéjū):即刚即位的邾国国君邾定公。
【译文】
【经】晋国人护送邾文公庶子捷菑回邾国。没有完成让邾国人接纳捷菑做国君的计划。
【传】这是郄克去的。经文说“人”,为什么呢?是贬低他。为什么贬低他呢?率领五百乘战车,绵延占地千里,经过宋国、郑国、滕国、薛国,进入遥远的邾国,想要更换别人的君主。到了国都城下,才知道理亏,知道的太晚了。“弗克纳”,没有攻打却说“弗克”,为什么呢?是道义上做不到。捷菑,是晋国女子生的。貜且,是齐国女子生的。貜且,是嫡长子。捷菑,是庶子。
【经】九月,甲申[184],公孙敖卒于齐[185]。
【传】奔大夫不言卒,而言卒何也?为受其丧,不可不卒也。其地,于外也。
【注释】
[184]甲申:依历法推测,甲申在十月而不在九月,疑误。
[185]卒于齐:公孙敖出奔莒国,后请求回国,鲁国此时同意,他在回国途经齐国时死亡。
【译文】
【经】九月,甲申日,公孙敖在齐国去世。
【传】对出逃的大夫不记载他的去世,但是为什么记载了公孙敖去世呢?因为接受了他的遗体回来安葬,不能不记载他的去世。记载地点,因为是在外国。
【经】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186]。
【传】舍未逾年[187],其曰君何也?成舍之为君,所以重商人之弑也。商人其不以国氏何也?不以嫌代嫌也[188]。舍之不日,何也?未成为君也。
【注释】
[186]商人:齐桓公姜小白之子,名商人,生母为密姬。舍:齐昭公之子,生母为昭公之妃叔姬,叔姬不得宠,舍也无威信,同时姜商人又是齐昭公姜潘的弟弟、姜舍的叔叔,故被杀。
[187]逾年:过年头,新君即位要到第二年才举行即位大典,改元称君。
[188]以嫌代嫌:《穀梁传》认为商人和舍都不是合适的君位继承人,故有此说。
【译文】
【经】齐国公子姜商人杀害了他的新国君姜舍。
【传】姜舍即位不到一年,经文称他为君是为什么呢?把他看做国君,是用来加重姜商人弑君的罪过。姜商人前面不用国号作为他的氏是为什么呢?是为了不让一个有嫌疑的人取代另一个有嫌疑的人。不记载姜舍被弑的日期,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成为国君。
【经】宋子哀来奔[189]。
【传】其曰子哀,失之也。
【注释】
[189]子哀:宋国卿大夫,又称高哀,因不满宋昭公不义,出奔鲁国。
【译文】
【经】宋国的大夫子哀出奔来鲁国。
【传】经文说“子哀”,没有说氏族。
【经】冬,单伯如齐[190]。
【注释】
[190]单伯:周天子所命的鲁国大夫。据《左传》,姜舍之母叔姬为鲁女,舍被杀之后,鲁国向周王请求将叔姬接回国。周顷王同意,并且派单伯前去齐国接叔姬。
【译文】
【经】冬天,鲁大夫单伯到齐国去。
【经】齐人执单伯。
【传】私罪也。单伯淫于齐,齐人执之。
【译文】
【经】齐国人抓捕了单伯。
【传】是私通之罪。单伯在齐国淫乱,所以齐国人抓捕了他。
【经】齐人执子叔姬[191]。
【传】叔姬同罪也。
【注释】
[191]子叔姬:即叔姬,“子”为尊称,姜舍的生母,鲁女,不知是哪位鲁国国君之女。
【译文】
【经】齐国人抓捕了子叔姬。
【传】叔姬和单伯犯了同样的罪行。
十五年
【经】十有五年,春,季孙行父如晋[192]。
【注释】
[192]季孙行父:史称季文子,鲁桓公曾孙,鲁国正卿,执政大臣,鲁国“三桓政治”的奠基者。如晋:到晋国去。据《左传》,季孙行父到晋国去是为了单伯和子叔姬之事,大约希望晋国代为与齐交涉。
【译文】
【经】文公十五年,春天,季孙行父到晋国去。
【经】三月,宋司马华孙来盟[193]。
【传】司马,官也。其以官称,无君之辞也[194]。来盟者何?前定也。不言及者,以国与之也。
【注释】
[193]司马华孙:宋国人,华氏,名耦。此时为宋国司马。
[194]无君之辞:目无国君的称呼。《穀梁传》认为此处司马华孙是擅权专国,并无君命就来访问,所以说他目无国君。
【译文】
【经】三月,宋国的司马华孙来鲁国结盟。
【传】司马,是官名。经文用官名来称呼他,是对目无国君的称呼。为什么说“来盟”呢?因为是之前定好的。不说是谁去与他结盟,因为是以国家的名义结盟的。
【经】夏,曹伯来朝[195]。
【注释】
[195]曹伯:曹文公姬寿。
【译文】
今
夏天,曹文公前来访问。
【经】齐人归公孙敖之丧[196]。
【注释】
[196]丧:遗体,灵柩。
【译文】
【经】齐国人归还了公孙敖的遗体。
【经】六月,辛丑[197],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注释】
[197]辛丑:依后面“朔”字,当为该年六月的第一天,但依历法推算,其日食时间为该年的四月二十一日。
【译文】
【经】六月,辛丑日,初一日,发生日食。击鼓,在祭祀土地神的庙里杀牲祭神。
【经】单伯至自齐。
【传】大夫执,则致,致则名,此其不名何也?天子之命大夫也。
【译文】
【经】鲁大夫单伯从齐国回来告祭祖庙。
【传】鲁国大夫被抓了,回来就要告祭祖庙,告祭祖庙就要称名,这里经文不称名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天子任命的大夫。
【经】晋郄缺帅师伐蔡[198]。戊申[199],入蔡。
【注释】
[198]伐蔡:讨伐蔡国,据《左传》,是因为蔡国没有参加去年的新城之盟。
[199]戊申:当为该年六月的初八日。
【译文】
【经】晋国的大夫郄缺率军讨伐蔡国。戊申(六月初八)日,进入蔡国。
【经】秋,齐人侵我西鄙。
【传】其曰鄙,远之也,其远之何也?不以难介我国也[200]。
【注释】
[200]介:接近,逼近。国:国都。
【译文】
【经】秋天,齐国人入侵我鲁国的西部边境。
【传】经文说“鄙”,是表示在远处,为什么要表示在远处呢?不让危难接近我们的国都。
【经】季孙行父如晋[201]。
【注释】
[201]如晋:据《左传》,季孙行父去晋国是因为上文提到的齐国的入侵。
【译文】
【经】季孙行父到晋国去。
【经】冬,十有一月,诸侯盟于扈[202]。
【注释】
[202]扈(hù):郑地,在今河南原阳西。据《左传》,此次扈之会有晋、宋、卫、蔡、郑、许、曹诸国参与,鲁国因齐国入侵,未到会。本次盟会诸侯本欲伐齐救鲁,齐国向晋国行贿,遂半道而止,后来齐国又侵鲁。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诸侯在扈地盟会。
【经】十有二月,齐人来归子叔姬。
【传】其曰子叔姬,贵之也。其言来归,何也?父母之于子,虽有罪,犹欲其免也。
【译文】
【经】十二月,齐国人将子叔姬送还鲁国。
【传】经文说“子叔姬”,是认为她很尊贵。经文说“来归”,为什么呢?做父母的对于自己的孩子,虽然孩子有罪过,父母仍然希望能够免除处罚。
【经】齐侯侵我西鄙[203],遂伐曹,入其郛[204]。
【注释】
[203]齐侯:新即位的齐懿公姜商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之子,齐昭公姜潘之弟,靠政变杀昭公之子新君姜舍上台,荒淫无道而被杀。公元前613年—前609年在位。
[204]郛(fú):外城。
【译文】
【经】齐懿公入侵我鲁国的西部边境,接着去讨伐曹国,进入了曹国的外城。
十六年
【经】十有六年,春,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谷[205]。齐侯弗及盟[206]。
【传】弗及者,内辞也[207]。行父失命矣,齐得内辞也。
【注释】
[205]季孙行父:鲁国执政大臣。齐侯:齐懿公姜商人。阳谷:齐地,在今山东阳谷城北三十里。
[206]弗及盟:不与之结盟。据《左传》,鲁文公生病了,所以派大夫执政大臣前去会盟,齐懿公认为鲁国失礼,不肯与盟。
[207]内辞:为本国讳饰之辞。
【译文】
【经】文公十六年,春天,鲁执政大臣季孙行父和齐懿公在阳谷会面。齐国国君不与之结盟。
【传】“不及”,是为鲁讳饰之辞。是季孙行父未完成使命,齐国得以找到借口。
【经】夏,五月,公四不视朔[208]。
【传】天子告朔于诸侯,诸侯受乎祢庙[209],礼也。公四不视朔,公不臣也,以公为厌政以甚矣。
【注释】
[208]视朔:诸侯藏历书于祖庙,逢每月初一杀羊祭庙,告而受行之。告朔之后,上朝听政,是为听朔,亦称视朔。听朔之后祭祀诸庙,谓之朝庙。
[209]祢(nǐ)庙:父庙,这里代指祖庙。
【译文】
【经】夏天,五月,鲁文公有四个月没有举行视朔的仪式了。
【传】天子颁布朔政给诸侯,诸侯在祖庙接受,这是礼制。鲁文公四个月不视朔了,文公不行人臣之道,因为文公厌倦政事太过分了。
【经】六月,戊辰[210],公子遂及齐侯盟于师丘[211]。
【传】复行父之盟也[212]。
【注释】
[210]戊辰:当为该年六月的初四日。
[211]公子遂:鲁庄公之子,又称襄仲、仲遂,仲为字,襄为谥,鲁大夫。师丘:齐地,在齐国国都临淄附近,今山东淄博一带。
[212]复:恢复。
【译文】
【经】六月,戊辰(初四)日,鲁大夫公子遂和齐懿公在师丘缔结盟约。
【传】恢复季孙行父与齐侯的盟约。
【经】秋,八月,辛未[213],夫人姜氏薨[214]。
【注释】
[213]辛未:当为该年八月的初八日。
[214]夫人姜氏:这里是鲁僖公夫人,鲁文公之母,名声姜。
【译文】
【经】秋天,八月,辛未(初八)日,鲁僖公夫人姜氏去世。
【经】毁泉台[215]。
【传】丧不贰事[216],贰事,缓丧也。以文为多失道矣。自古为之,今毁之,不如勿处而已矣。
【注释】
[215]泉台:在鲁国国都近郊,《左传》认为是泉宫之台,《公羊传》认为是鲁庄公三十一年所筑之朗台。
[216]贰事:两件事,指又办丧事又毁泉台。
【译文】
【经】鲁拆毁泉台。
【传】治丧期间不应该做第二件事,同时做两件事,治丧就要延缓了。认为鲁文公做了很多不合道义的事情。在古时修筑了泉台,现在拆毁它,不如不让人住在里面就行了。
【经】楚人、秦人、巴灭庸[217]。
【注释】
[217]巴:国名,姬姓,其时当在楚之西北,约在今湖北襄阳附近。庸:国名,伯爵,曾随武王伐纣,春秋时介于巴、秦、楚三国间。据《左传》,楚人伐庸是因为庸率群蛮叛楚。故城在今湖北十堰竹山西南,称上庸故城。
【译文】
【经】楚国人、秦国人、巴国灭亡庸国。
【经】冬,十有一月,宋人弑其君杵臼[218]。
【注释】
[218]弑(shì):臣杀君、子杀父的专称。杵臼(chǔjiù):宋昭公的名,据《左传》,宋昭公不得人心,而其庶弟公子鲍颇得人心,宋襄公夫人亦支持公子鲍,后来襄公夫人派人在宋昭公打猎时杀死了他。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宋国人杀害了他们的国君子杵臼。
十七年
【经】十有七年,春,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伐宋[219]。
【注释】
[219]伐宋:据《左传》,宋国发生弑君之乱,于是晋国荀林父、卫国孔达、陈国公孙宁、郑国石楚率军讨伐,结果却立了公子鲍为君,是为宋文公。
【译文】
【经】文公十七年,春天,晋国人、卫国人、陈国人、郑国人讨伐宋国。
【经】夏,四月,癸亥[220],葬我小君声姜。
【注释】
[220]癸亥:当为该年四月的初四日。
【译文】
【经】夏天,四月,癸亥(初四)日,安葬我们的国君夫人声姜。
【经】齐侯伐我西鄙。
【译文】
【经】齐懿公侵犯我鲁国的西部边境。
【经】六月,癸未[221],公及齐侯盟于谷[222]。
【注释】
[221]癸未:当为该年六月的二十五日。
[222]谷:齐国地名,在今山东东阿。
【译文】
【经】六月,癸未(二十五)日,鲁文公和齐懿公在谷地缔结盟约。
【经】诸侯会于扈[223]。
【注释】
[223]会于扈(hù):在扈地会盟。据《左传》,晋国召集诸侯在扈地会盟是为了平定宋乱,鲁文公由于齐国入侵而没有赴会。
【译文】
【经】诸侯在扈地会盟。
【经】秋,公至自谷。
【译文】
【经】秋天,鲁文公从谷地回来告祭祖庙。
【经】冬,公子遂如齐。
【译文】
【经】冬天,鲁国公子遂到齐国去。
十八年
【经】十有八年,春,王二月,丁丑[224],公薨于台下[225]。
【传】台下,非正也。
【注释】
[224]丁丑:当为该年二月的二十三日。
[225]薨:诸侯去世专称。台:可能是宫中之台,因国都近郊的泉台已拆。
【译文】
【经】文公十八年,春天,周王的二月,丁丑(二十三)日,鲁文公死于宫中台下。
【传】经文称“死于台下”,属于非正常死亡。
【经】秦伯罃卒[226]。
【注释】
[226]秦伯罃(yīng):秦国国君,姓嬴,名罃,谥康,为秦康公。
【译文】
【经】秦国国君嬴罃去世。
【经】夏,五月,戊戌[227],齐人弑其君商人[228]。
【注释】
[227]戊戌(wùxū):当为该年五月的十五日。
[228]商人:姜商人,齐君之名,谥懿,即齐懿公。据《左传》,齐懿公是被仇家雇用自己的车夫所杀。
【译文】
【经】夏天,五月,戊戌(十五)日,齐国人杀了他们的国君姜商人。
【经】六月,癸酉[229],葬我君文公。
【注释】
[229]癸酉:当为该年六月的二十一日。
【译文】
【经】六月,癸酉(二十一)日,安葬我们的国君鲁文公。
【经】秋,公子遂、叔孙得臣如齐。
【传】使,举上客而不称介[230],不正其同伦而相介[231],故列而数之也。
【注释】
[230]上客:指主事之人,主使。介:副手,副使。
[231]同伦:指二者同为鲁卿。
【译文】
【经】秋天,鲁大夫公子遂、叔孙得臣到齐国去。
【传】出使的人,称主使而不称副使,认为他们同等地位而互为副手不合正道,所以并列举出来。
【经】冬,十月,子卒[232]。
【传】子卒不日,故也。
【注释】
[232]子:鲁文公的太子姬恶,称“子”是因为尚在文公丧期,在丧称子。据《左传》,鲁文公夫人哀姜生二子,长子名恶,次子名视。次夫人敬嬴生一子,名俀(tuǐ),敬嬴与公子遂暗中勾结,在文公死后杀死了恶和视,立俀为君,是为鲁宣公。
【译文】
【经】冬天,十月,鲁文公的太子姬恶去世。
【传】太子去世不记载日期,是因变故而亡。
【经】夫人姜氏归于齐[233]。
【传】恶宣公也,有不待贬绝而罪恶见者[234],有待贬绝而恶从之者。侄娣者[235],不孤子之意也[236],一人有子,三人缓带[237]。一曰就贤也[238]。
【注释】
[233]夫人姜氏:指鲁文公夫人哀姜,齐国是其娘家。归于齐:这是夫人哀姜,因太子被杀,于是回齐国去,再也不返回鲁国。据《左传》,将要回齐的时候,她哭着经过集市,说:“天哪,襄仲无道,杀死嫡子而立了庶子。”集市上的人都跟着哭泣,于是鲁国人称她为哀姜。
[234]见:显现。
[235]侄娣:诸侯之女出嫁,侄女和妹妹中陪同她一起出嫁的人。
[236]不孤子:指一人有子,三人共养。
[237]缓带:衣带宽缓,悠游之态,指一人得子,三人共乐。
[238]就贤:指诸侯之子,若太子死了,太子有母弟则立母弟,没有母弟,则立其余公子,其余公子年龄相似,则立贤者。这里鲁文公夫人二子均死,以“不孤子”和“就贤”而论,宣公都当立,这是在讽刺鲁宣公即位的正当性是靠弑君而获得的。
【译文】
【经】鲁文公夫人哀姜永远地回到齐国去了。
【传】这是厌恶鲁宣公,有的罪恶不用等到贬低就显现出来,有的罪恶要等到贬低才显现出来。所谓侄娣,就是不独自抚养孩子的意思,一个人有了孩子,三个人都感到宽慰。另一种说法是培养贤能的孩子。
【经】季孙行父如齐。
【译文】
【经】季孙行父到齐国去。
【经】莒弑其君庶其[239]。
【注释】
[239]庶其:莒国国君名,姓己。据《左传》,此为莒纪公,因无道而被杀害。
【译文】
【经】莒国人杀死了他们的国君庶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