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少”即“小”。据郑玄《礼记目录》:“名曰‘少仪’者,以其记相见及荐羞之少威仪。”朱熹认为本篇主要记“少者事长之节”。孙希旦《集解》说:“此篇固多为少者事长之事,而亦有不专为少时者,但其礼皆于少时学之。”本篇主要记述君臣、长幼、尊卑之间的各种应对仪节,也包括自身修养、宴会中的仪节等记载,部分内容与《曲礼》、《内则》相近。

闻始见君子者①,辞曰“某固愿闻名于将命者”②,不得阶主③。敌者④,曰“某固愿见”⑤。罕见曰“闻名”,亟见曰“朝夕”⑥。瞽曰“闻名”⑦。适有丧者曰“比”⑧,童子曰“听事”⑨。适公卿之丧,则曰“听役于司徒”⑩。

【注释】

①君子:郑注:“卿大夫若有异德者。”

②某:求见者之名。固:坚决。这里是说主人不即见自己,己乃坚持通报求见。闻名:通达姓名。将命者:传话之人。

③阶主:直接进告主人。阶,进。

④敌:指地位身份对等。

⑤某固愿见:此句是“某固愿见于将命者”的省略句。

⑥亟(qì):数次。与上文“罕”相对。

⑦瞽曰“闻名”:郑注:“以无目,辞不称见。”因为是盲人,所以说“闻名”而不说“见”。

⑧比:比方,将自己比作执事者,供丧家役使。

⑨听事:童子未成人,不敢与成人一样自比,但也要听丧主的役使,即“愿听事于将命者”。

⑩司徒:司徒主管国家大事,公卿大夫之丧,由司徒率其属下掌管。

【译文】

听说第一次拜见卿大夫或有德行的人,应该说“某很希望将名字通报给您的传话人”,不能直接说要进告主人。如果要见的是与自己地位相当的人,就说“某很希望拜见您”。平素很少见面的人,要说“某很希望将名字通报给您的传话人”,经常见面的人,要说“某常早早晚晚麻烦您的传话人”。如果是盲人求见,要说“某很希望将名通报给您的传话人”。到有丧事的人家,要说“将某比作您的执事人员役使”,未成年的孩子要说“听候役使”。参加公卿的丧事,要说“听候司徒的役使”。

君将适他①,臣如致金玉货贝于君,则曰“致马资于有司”②。敌者曰“赠从者”。

【注释】

①适他:去他国。

②马资:指车马所需费用,即路费。

【译文】

国君将出行到他国,臣子如果向国君赠送金玉钱币,要说“送些车马费给国君的随员”。如果给地位相当的人赠送金钱,就说“赠给随从”。

臣致襚于君①,则曰“致废衣于贾人”②。敌者曰“襚”。亲者兄弟不以襚进③。

【注释】

①襚(suì):指身份地位与死者相当者所赠送的衣物。

②废衣:不是必须使用、收存的衣服。贾人:孔疏:“识物贾(价)贵贱而主君之衣物者也。”指了解物品优劣、价格贵贱并管理国君衣物的官员。

③亲者兄弟不以襚进:这是指赠亲人襚不用通过傧者传话,可以直接陈列在房中。

【译文】

臣子给去世的国君送上随葬衣物,要说“送上些不是必须穿用的废衣给负责管理衣物的吏员”。如果是给地位相同的人,就说“赠送殓衣”。如果是兄弟要赠送殓衣,就不用傧者通报,直接送进去就可以。

臣为君丧,纳货贝于君,则曰“纳甸于有司”①。

【注释】

①甸:郑注:“谓田野之物。”指臣子采邑的田野之物,用以进献国君。

【译文】

臣子为了国君的丧事,向新国君进献货币,要说“将采邑田野的产物进献给主管官员”。

赗马入庙门①,赙马与其币②,大白兵车③,不入庙门。赙者既致命,坐委之④,摈者举之,主人无亲受也⑤。

【注释】

①赗(fèng)马入庙门:赗马用于牵引柩车出葬,为死者服务,所以可以进入庙门。赗马,赠给丧家的车马。

②赙(fù)马与其币:赙马和赙币。这是为帮助丧主办丧事用的马与财物,是为生者服务的,所以不能进入庙门。

③大白:旗名。

④委:置。

⑤主人无亲受也:丧主因亲人去世十分悲伤,不亲自接受赠物。

【译文】

送给死者的用于殡葬的马可以进入庙门,送给丧家帮助办丧事的赙马和赙币,插有大白旗的兵车,不能进入庙门。赠送财物的人在致辞后,就跪坐着将财物放在地上,然后由接待宾客的傧者跪坐着从地上拿起来收好,丧主不亲自接受。

受立,授立,不坐①,性之直者②,则有之矣。

【注释】

①坐: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压在脚后跟上,称之“坐”,故译为“跪坐”。

②性:指身体、身材。直:长。这里指身材高大。

【译文】

接受和授予礼物时,双方都站立着,不用跪坐着接受与授予,但如果是天生身材高大的人,就要跪坐着接受或授予礼物了。

始入而辞,曰“辞矣”①。即席,曰“可矣”。

【注释】

①“始入而辞”二句:这是傧者为宾、主之间传话时的致辞。

【译文】

宾客刚进门,傧者要提醒主人说“请您让宾客先进门”。等到宾、主双方都来到席前时,傧者就说“可以就席了”。

排阖说屦于户内者,一人而已矣。有尊长在,则否①。

【注释】

①“排阖”四句:据孙希旦《集解》,众人要席坐于室中,如果尊卑相当,就选最年长一位在室内脱鞋,其余人都要在户外脱鞋。如果有尊者,尊者要先进入。尊者在堂,其余人都要在堂下脱鞋,只有尊者可以在席侧脱鞋。在室的话,其余人都要在户外脱鞋,只有尊者可以在室内脱鞋。阖,门扇。说,通“脱”。

【译文】

如果坐席在室内,宾、主进去后,年龄最大的一位在室内脱鞋,其他人都在户外脱鞋。如果室内已有尊长在,其余的人就都要在户外脱鞋。

问品味①,曰:“子亟食于某乎?”问道艺②,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

【注释】

①品味:口味。

②道艺:“道”指三德三行,即至德、敏德、孝德,孝行、友行、顺行。“艺”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译文】

宾、主之间如果询问对方的口味,要说:“您常吃某种食品吗?”如果询问对方的学问技艺,要说:“您研习某某学问吗?您擅长某某技艺吗?”

不疑在躬①,不度民械②,不愿于大家③,不訾重器④。

【注释】

①躬:自身。

②械:器物。

③愿:表示要效仿。大家:孔疏:“谓富贵广大之家,谓卿大夫之家也。”

④訾(zī):估量,揣度。

【译文】

不做使自己受到怀疑的事,不猜度他人的器物,不羡慕富贵之家,不揣度他人宝器价值。

氾扫曰“扫”①,扫席前曰“拚”②。拚席不以鬣③,执箕膺擖④。

【注释】

①氾(fàn):同“泛”。

②拚(fèn):除秽。

③鬣(liè):扫帚。“鬣”只能用来扫地,不能扫席。

④膺(yīng):胸。擖(yè):箕舌,即畚箕伸出的部分。

【译文】

遍扫室内室外的地叫做“扫”,只打扫席子前边的地叫做“拚”。清扫席子不用鬣,拿畚箕时要把箕舌对着自己的胸口,不要朝向在座的尊者。

不贰问①。问卜、筮②,曰:“义与,志与③?”义则可问,志则否。

【注释】

①不贰问:此节是讲占卜时的礼节。贰,二心。

②卜、筮:用龟甲占问吉凶,叫“卜”;用蓍草占问吉凶,叫“筮”。

③义、志:郑注:“义,正事也。志,私意也。”

【译文】

问卜的时候不能怀有二心,要专心诚意。卜筮前先要扪心自问:“我是为了公家正事呢?还是为了私事?”如果是为了公家正事,就可以卜问,为了个人私事,就不要卜问。

尊长于己逾等①,不敢问其年。燕见不将命②。遇于道,见则面,不请所之。丧俟事③,不犆吊④。侍坐,弗使不执琴瑟,不画地,手无容,不翣也⑤。寝,则坐而将命⑥。侍射则约矢⑦,侍投则拥矢⑧。胜则洗而以请⑨,客亦如之。不角⑩。不擢马⑪。

【注释】

①逾等:辈分高过自己。

②燕见:闲暇时私下拜见。不将命:孔疏:“不使摈者传命。”

③俟(sì):等待。事:指朝夕之哭,即大殓之后。

④不犆(tè)吊:孔疏:“谓不非时而独吊也。”犆,同“特”,单独。

⑤翣(shà):扇子。

⑥寝,则坐而将命:这是怕长者在寝躺卧,自己站立则恐临尊长。

⑦约矢:射礼中,两人为一耦(竞赛组),每人一支一支地轮流取箭,各取四支,然后将三支箭掖在腰间,手持一箭升堂射箭。而如果幼者与长者为一耦,幼者要先让长者取四支箭,自己再取四支箭,一起拿在手里。

⑧侍投则拥矢:幼者陪长者投壶,长者将四支箭矢放在地上,一支一支地取投,幼者则把要投的四支箭矢一起抱着,不敢放在地上。投,投壶。宴飨礼中的一项内容,即比赛将箭矢投入铜壶中。通常二人一组,每人四支箭,轮流用手将箭矢投向放置在一定距离外的铜壶,投入壶中多者获胜。

⑨洗:洗爵斟酒。请:谓敬酒。无论是射箭还是投壶,如果双方地位年龄相当,赢家取酒敬输家,即罚酒;如果是卑者胜尊者,就要先清洗酒杯然后再敬酒,主人赢了客人也是如此。

⑩角:罚酒所用的酒杯。如果是卑者赢了尊者就不敢用角,而要用爵。

⑪不擢(zhuó)马:投壶每次取胜,要立一筹,称之为“马”,先立三马者为胜方。如果一方二马,一方一马,那么二马者可撤去对方的一马,自己凑成三马,即擢马。但如果是卑者先获二马,就不能去撤尊者的一马凑给自己。详见《投壶》篇。擢,撤去。

【译文】

尊长的辈分比自己高,不敢询问他们的年龄。闲暇时私下拜见尊长,不需要通过傧者传话。在路上遇到尊长,尊长如果看见了自己,就上前问好,如果没有看到就不要去打招呼,以免打扰尊长,不要问尊长要去哪里。尊长家里有丧事,要等到朝夕哭时再去吊丧,不要在不合适的时间独自去吊丧。陪坐于尊长身边,如果尊长没有指使,就不要拿起琴瑟弹奏,不要在地上乱画,不要乱动手干这干那,不要摇扇子。尊长如果躺卧在席上,自己就应跪坐着听候使唤。陪侍尊长比赛射箭时,要让尊长先取箭,然后自己再一起取四支箭,陪侍尊长比赛投壶时,尊长可以将箭矢放在地上,自己则要抱着自己的箭矢。射箭或投壶比赛时如果取胜,要先清洗杯子再斟酒,端到尊长面前请他喝,如果是主人在与客人的比赛中获胜,也要这样对待客人。请尊长喝酒,不能用罚酒的杯子角。投壶比赛时,即使是二马比一马领先尊长,也不能按一般的规则拿走尊长的一马告胜。

执君之乘车则坐①。仆者右带剑②,负良绥③,申之面④,拖诸幦⑤。以散绥升⑥,执辔然后步⑦。

【注释】

①执君之乘车则坐:为国君驾车,驾车的人居中,国君居左。执,执辔。

②仆:御者,即为国君驾驶车马者。右带剑:一般情况下剑都佩带在左侧,便于右手拔剑;但为国君驾车时,国君在驾车者的左侧,为了不妨碍国君,故将剑佩在右边。

③负良绥:君绥是系在车的左栏供国君登车时挽引的绳索,国君自车子的后方登车,御者要将绥从自己的背后绕过,因此称为“负”。良绥,即君绥。良,善。

④申之面:御者把登车绥的末端交到国君的面前。

⑤幦(mì):车轼上的覆盖物。

⑥散绥:副绥,即车的右栏所系的供驾车人登车时挽引的绳索。

⑦步:行车。按照礼仪,驭手驾车走五步,停下等候国君上车再继续前行。

【译文】

为国君驾车就要坐在车上,手执马缰绳等候。驾车人要把剑佩在腰际右侧,把良绥从左腋下搭在左肩,然后从背后绕过,将末端交到国君面前,良绥的另一头则搭在车轼的覆盖物上。驾车人先拉着散绥登车,手执驭马缰绳,启动马车走几步停下,让国君登车再继续前行。

请见不请退①。朝廷曰“退”,燕游曰“归”,师役曰“罢”②。

【注释】

①请见不请退:孔疏:“谓卑者于尊所,有请见之理,既见,去必由于尊者,故不敢请退。”

②师役:战争和劳役。

【译文】

卑幼者可以请求进见尊长,但见面后不能请求退下,要等尊长发话。从朝廷上散朝叫“退”,宴饮或游玩后回家叫“归”,从战争、劳役中回家叫“罢”。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运笏①,泽剑首②,还屦③,问日之蚤莫④,虽请退可也。

【注释】

①运:转动。

②泽剑首:抚弄剑柄。摩擦的时间长,剑柄上会有光泽。

③还(xuán)屦:尊者脱屦于室内席侧,所以可旋转屦。还,旋转。

④莫:同“暮”。

【译文】

在君子身边侍坐,如果君子打哈欠,伸懒腰,转弄笏板,抚摩剑柄,调转鞋头,问天色早晚,这说明君子已经疲倦,此时表示请求退下离去也是可以的。

事君者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凡乞假于人、为人从事者亦然①。然,故上无怨而下远罪也。

【注释】

①乞假:乞求借贷。

【译文】

臣子侍奉国君,凡有请求要办事,要先考量提出此事是否合理、能否办成,然后再入朝请求;不要先入朝请求要办事,然后才考量此事是否合理、能否办成。凡是向人借贷东西、为人办事,也要如此。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国君不怨恨、不怪罪,而自己也不忤逆、无罪过。

不窥密,不旁狎①,不道旧故,不戏色②。

【注释】

①狎(xiá):亲近。

②不戏色:孔疏:“不戏弄其颜色。”

【译文】

不要窥探他人的隐私秘密,不要随便与人套近乎,不要说别人以前的罪过、丑事,不要有嬉戏、轻慢的神态表情。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①,有亡而无疾②,颂而无谄,谏而无骄,怠则张而相之③,废则扫而更之④,谓之社稷之役⑤。

【注释】

①讪(shàn):毁谤。

②亡:去。疾:恶(wù),憎恶。

③怠则张而相之:孔疏:“若君政怠惰,则臣当为张起而助成之也。”相,助。

④废则扫而更之:孔疏:“君政若已废坏,无可复张助者,则当扫荡而更创立为新政也。”废,政令废弛。

⑤社稷之役:帮助维护社稷的臣子。役,孔疏:“谓助为也。”

【译文】

作为臣子,应该对国君的过错当面加以劝谏,而不能背后毁谤;国君如果不听自己的劝谏,臣子可以离他而去,但不能心存憎恶;可以称颂国君的美德,但不能谄媚阿谀;国君如果接受了自己的劝谏,不能骄傲自得;国君如果对政事荒废怠惰,就要帮助国君加以处理;如果政务已经废坏,就设法要扫除弊政、更立新政,这样的臣子才叫社稷之臣。

毋拔来,毋报往①,毋渎神②,毋循枉③,毋测未至。

【注释】

①“毋拔来”二句:要循序渐进,不要疾来疾往。朱熹认为,二句的意思是不要轻易地因为喜欢而去做某事,而又很快地放弃。拔、报(fù),都是疾速的意思。报,通“赴”。

②渎(dú):郑注:“谓数而不敬。”频繁地祭祀神明,是对神明的不敬。

③枉:曾走过的不正之路。

【译文】

不要很快地去做某事,如果做了不要很快地放弃;不要频繁地祭祀而亵渎神明;不要重蹈曾经走过的错路;不要臆测未来。

士依于德①,游于艺②。工依于法,游于说③。

【注释】

①德:三德。见本篇“问品味”节注①。

②艺:六艺。见本篇“问品味”节注①。

③说:指理论、道理。

【译文】

作为士,应当以三种道德为依归,遨游于六艺之中。作为工匠,应当以规矩为依归,钻研有关的理论。

毋訾衣服成器①,毋身质言语②。

【注释】

①毋訾(zī)衣服成器:郑注:“訾,思也。”孔疏:“无得思念衣服善器。”与上文“不訾重器”意近,不要揣度估量人家的衣服、器具。

②毋身质言语:不要以自己的怀疑去推定言语,以免作出错误判断。见《曲礼上》“疑事毋质”之意。

【译文】

不要去打好衣服、好器物的主意,不要以自己的怀疑去推定言语,以免作出错误的判断。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①。朝廷之美,济济翔翔②。祭祀之美,齐齐皇皇③。车马之美,匪匪翼翼④。鸾和之美,肃肃雍雍⑤。

【注释】

①穆穆:和静貌。皇皇:美盛貌。

②济济(qí)翔翔:威仪厚重宽舒之貌。

③齐齐皇皇(wǎng):皇,郑注:“读如‘归往’之‘往’。”指祭祀时孝子心有所系往,故言。

④匪匪翼翼:车马严正之貌。

⑤肃肃雍雍:孔疏:“肃肃,是敬貌,雍雍,是和貌。”指车马銮铃之声庄重和谐。

【译文】

言语之美,在于平和大方。朝廷之美,在于威仪端庄。祭祀之美,在于虔诚敬慎。车马之美,在于严肃端正。鸾铃之美,在于铃声庄重和谐。

问国君之子长幼,长①,则曰“能从社稷之事矣”;幼,则曰“能御”、“未能御”②。问大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乐人之事矣”③;幼,则曰“能正于乐人”、“未能正于乐人”。问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耕矣”;幼,则曰“能负薪”、“未能负薪”。

【注释】

①长:已行冠礼,即已是成年人,与下文“幼”相对。此节与《曲礼上》“儗人必于其伦”节类似,可以参看。

②未能:成童以下,即未到十五岁。御:驾车。

③乐人:乐师。

【译文】

询问国君之子的年龄,如果已是成年人,就说“能够参与国家社稷大事了”;如果还未行冠礼,若已是成童,就说“已经能够驾车了”,若尚未成童,就说“还不能驾车呢”。询问大夫之子的年龄,如果已是成年人,就说“能从事乐师的工作了”;如果未行冠礼,若已是成童,就回答说“能接受乐师的指导了”,若尚未成童,就说“还不能接受乐师的指导呢”。询问士之子的年龄,如果已是成年人,就说“能够耕田种地了”;如果未行冠礼,若已是成童,就说“能背柴禾了”,若尚未成童,就说“还不能背柴禾呢”。

执玉、执龟不趋,堂上不趋,城上不趋。武车不式①,介者不拜②。

【注释】

①武车:兵车。式:通“轼”。

②介者:身着铠甲者。不拜:军人身着甲胄不能下跪,仅拱手低头行礼。

【译文】

手里拿着玉器、占卜用的龟甲蓍草时,不要快步走;在堂上不要快步走;在城上不要快步走。在兵车上不要凭轼行礼,身穿铠甲时不行拜礼。

妇人吉事,虽有君赐,肃拜①;为尸坐②,则不手拜③,肃拜;为丧主④,则不手拜。葛绖而麻带。取俎、进俎不坐⑤。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凡祭,于室中、堂上无跣⑥,燕则有之。未尝不食新⑦。

【注释】

①肃拜:即直身不低头,双手下垂不至于地而拜。妇人以肃拜为正拜。古人席地而坐,各种拜都是在跪坐的形式下进行的。

②为尸:郑注:“为祖姑之尸也。”尸是受祭拜的鬼神形象,由活人扮饰。

③手拜:俯首低头,双手至地,头再至于手。妇人以手拜为丧拜。

④为丧主:妇人为丧主,一般是丈夫或长子去世,妇人主持丧事。

⑤俎(zǔ):宴飨、祭祀时置放熟鱼熟肉的带足的器具。

⑥跣(xiǎn):脱屦。

⑦尝:秋天的祭祀。

【译文】

妇女行吉礼时,即使遇上国君赏赐,也要肃拜;充当祖姑之尸而坐时,不用手拜,而用肃拜;如果做丈夫或长子丧事的丧主,也不用手拜,而要磕头触地。妇人在卒哭祭后,头上从粗麻绖改为葛麻绖,腰间仍用粗麻绖。祭祀时,无论是将俎从堂上取下,还是将俎放到席上,都不能跪坐,而要站立。手中拿着没有盛放东西的器皿,要像拿着装满东西的器皿一样小心翼翼;进入无人的房间,要像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恭恭敬敬。凡是进行祭祀,在室中或堂上都不脱鞋,但是在燕饮时,可以脱鞋。没有在宗庙举行过秋季尝新之祭前,不能吃新收获的粮食。

仆于君子,君子升、下则授绥,始乘则式,君子下行,然后还立①。乘贰车则式②,佐车则否③。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有贰车者之乘马,服车,不齿;观君子之衣服、服剑、乘马,弗贾。

【注释】

①还(xuán):指调转车身。

②贰车:朝觐、祭祀时所用的副车。朝觐、祭祀主敬,故轼。

③佐车:战争、田猎时所用的副车。打仗、田猎主武,故不轼。

【译文】

为尊长驾车,尊长上车、下车时,就把登车索递给他;尊长开始乘车时,驾车人要俯身凭轼致敬;尊长下车步行离开后,驾车人要将车身调转,然后下车站立等候。乘贰车要凭轼行礼,乘佐车就不必了。贰车的数量,诸侯是七辆,上大夫是五辆,下大夫是三辆。有贰车的车马,不要评论车的新旧、马的老幼;观看尊长的衣服、佩剑、所乘之马,不要议论其价钱贵贱。

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①,若献人,则陈酒、执脩以将命②,亦曰“乘壶酒、束脩、一犬”。其以鼎肉③,则执以将命。其禽加于一双,则执一双以将命,委其余。犬则执④,守犬、田犬则授摈者⑤,既受乃问犬名。牛则执纼⑥,马则执靮⑦。皆右之,臣则左之⑧。车则说绥⑨,执以将命。甲,若有以前之,则执以将命;无以前之,则袒櫜奉胄⑩。器则执盖⑪。弓则以左手屈执拊⑫。剑则启椟⑬,盖袭之,加夫与剑焉⑭。笏、书、脩、苞苴、弓、茵、席、枕、几、颎、杖、琴、瑟、戈有刃者椟、、籥⑮,其执之皆尚左手⑯。刀,却刃授颖,削授拊⑰。凡有刺刃者,以授人则辟刃。

【注释】

①乘(shèng)壶:即四壶。束脩:十条干肉。见《檀弓上》“陈庄子死”节注④。赐:给卑者曰“赐”,给尊者则曰“献”。

②陈酒:将酒陈列在门外。酒重脯轻,陈列重者于门外,执轻者进门奉命。

③鼎肉:已经解割的牲体,可放入鼎中直接烹煮。

④(xiè):绳索。

⑤守犬:守御宅舍的狗。田犬:田猎所用的狗。守犬、田犬皆有名。

⑥纼(zhèn):穿过牛鼻,用来牵牛的绳。

⑦靮(dí):马缰绳。

⑧臣则左之:孔疏:“左之,谓左手操其右袂也。”据说,这是要防备俘虏“起恶虑”,留出右手以便制服。臣,郑注:“谓囚俘。”

⑨说:通“脱”。

⑩櫜(gāo):装铠甲的大袋子。胄(zhòu):头盔。

⑪器则执盖:孔疏:“凡器若献则陈底执盖以将命,盖轻便也。”

⑫(dú):弓袋。拊(fǔ):器物之柄。此指弓的把手。

⑬椟(dú):剑匣。

⑭(ráo):剑套。

⑮苞苴(jū):包裹鱼肉的草袋。茵:草垫子。颎(jiǒng):警枕。用圆木制成的枕头,人的头如果侧斜,就会警醒。籥:管乐器,形制似笛。

⑯尚:上。

⑰削:曲刀,即刀刃向内弯曲的刀。

【译文】

以四壶酒、十条干肉、一只狗赐给卑者,或献给尊长,要把酒和狗放在门外,只拿着干肉进门致辞,但致辞时要说“送来四壶酒、十条干肉、一只狗”。如果送来的是切割好的肉,那就拿着肉进去致辞。以禽鸟送人,数量多过一双,那就只拿着一双进门致辞,其余的都放在门外。以狗送人,要牵着拴狗的绳子,送的是看家的狗、田猎的狗,就要把拴狗的绳子交给主人家负责接待宾客的傧者,傧者接受之后,要询问狗的名字。以牛送人,就牵着牛鼻绳,以马送人,就牵着马缰绳。牛和马都用右手牵绳递交,以俘虏送人,就要用左手牵着递交。以车送人,就将登车的绥解下来拿进门致辞。以盔甲送人,如果还有重量较轻的礼物要献,那就先拿着较轻的礼物进门致辞;如果没有其他重量较轻的礼物,那就打开放盔甲的大袋子,拿着头盔进门致辞。以器具送人,将器的底座放在门外,拿着器盖进门致辞。以弓送人,就用左手将弓套折弯,同时拿着弓把进门致辞。以剑送人,要打开剑匣,把盖放在匣子底部,然后把剑套放在剑匣内,剑放在剑套上。以笏版、书册、干肉、用芦苇袋包着的鱼肉、弓、草垫子、席子、枕头、几案、警枕、手杖、琴、瑟、装有锋刃的戈的木盒、蓍草、籥等物送人,拿这些东西时都要左手在上、在外或在前。以刀送人,要让刀刃向后,递给对方刀环,以削刀送人,要将刀把递给对方。凡给别人递交有锋刃的东西,都要避开锋刃朝向别人。

乘兵车,出先刃,入后刃。军尚左,卒尚右①。

【注释】

①“军尚左”二句:左为阳,阳主生,表示战事无败绩;右为阴,阴主杀,表示士卒有必死的决心。

【译文】

兵车上的将士,出城时刀刃向前,入城时刀刃向后。将军以居左为上,士卒以居右为上。

宾客主恭,祭祀主敬,丧事主哀,会同主诩①。军旅思险,隐情以虞②。

【注释】

①诩(xǔ):敏而有勇。

②虞:郑注:“度也。”估量,估测。

【译文】

接待宾客以容貌恭敬为主,祭祀以内心诚敬为主,办理丧事以悲痛哀伤为主,国家间的会盟以勇武敏锐为主。军事行动要考虑危险情况,隐蔽自己的部署,并估测敌方的军情。

燕侍食于君子,则先饭而后已,毋放饭,毋流歠①,小饭而亟之②,数噍③,毋为口容④。客自彻,辞焉则止。

【注释】

①“毋放饭”二句:见《曲礼上》“侍食于长者”节注⑤。

②小饭:小口吃饭。亟(jí):速。

③数:通“速”,快。噍(jiào):嚼。

④毋为口容:即《曲礼上》的“毋咤食”,不要口舌作响、鼓嘴等。孔疏:“无得弄口以为容也。”

【译文】

平时陪侍君子吃饭,要先为君子尝食,在君子吃饱后才停止吃;不要把手里不吃的饭再放回到盛饭的食器中,喝汤不要大口喝个不停,要小口吃饭,迅速咀嚼,吃东西嘴巴不要啧啧作响,不要鼓起腮帮子。饭后,陪侍吃饭的客人要自己动手撤掉餐具,这时主人加以劝阻,客人就住手不撤了。

客爵居左①,其饮居右②。介爵、酢爵、僎爵皆居右③。

【注释】

①客爵:主人酬宾之爵,即一献之礼,宾接过此爵而不饮,放在自己坐席前脯醢的左边。

②其饮:主人献宾之爵,即旅酬(宾主、宾客互相敬酒)开始时,主人献宾之酒,宾饮此酒后将爵放在席前脯醢的右边。

③介:宾的副手。酢爵:宾回敬主人之爵。酢,指宾回敬主人酒。僎(zūn):通“遵”,即乡人中来观礼的卿大夫。介爵、酢爵、僎爵都是必饮之爵,所以都放在各自席右。

【译文】

举行乡饮酒礼时,主人酬宾的爵,宾接过后放在自己席前脯醢的左边;主人献宾的爵,宾饮此酒后将爵放在席前脯醢的右边。主人献给介的爵,宾回敬主人的爵,主人献给观礼的卿大夫的爵,都放在各自席前脯醢的右边。

羞濡鱼者进尾①。冬右腴②,夏右鳍③,祭④。

【注释】

①羞:进献食物。濡(rú):本意为湿,此处应指浇汁。进尾:鱼尾向前,便于从后向前食鱼而使肉与刺分离。

②腴(yú):鱼腹。

③鳍(qí):鱼脊。

④(hū):从鱼腹切下来的大片的肉。

【译文】

献鱼时,进献的是浇上汁的鱼,要让鱼尾朝前。冬天上鱼时要让鱼腹朝着人的右侧,夏天上鱼时要让鱼脊朝着人的右侧,这样便于人用右手取食;行食前祭时,要用鱼腹切下来的大片的肉。

凡齐①,执之以右,居之于左。

【注释】

①齐(jì):同“剂”。指将盐、梅放入羹汁中调味。

【译文】

凡调和食物的滋味,要用右手拿着调味品,用左手拿着羹汁等。

赞币自左①,诏辞自右②。

【注释】

①赞币:国君不亲自赠人币帛,由相礼者助国君授币。

②诏辞:孔疏:“谓为君传辞也。”

【译文】

相礼者协助国君授币站在国君的左边,为国君传达命令站在国君的右边。

酌尸之仆,如君之仆。其在车,则左执辔,右受爵,祭左右轨、范①,乃饮。

【注释】

①轨:车轴的左、右两头。范:车轼的前面。

【译文】

酌酒给为尸驾车的人,礼数要与给国君驾车的人相同,因为尸与国君一样尊贵。如果给尸驾车的人在车上,就左手抓住缰绳,右手接过酒杯,先用酒祭车轴的左、右两头和车轼前面,然后饮酒。

凡羞有俎者,则于俎内祭①。

【注释】

①于俎内祭:按礼仪,食前祭应取少量食物放在豆、笾之间的地上,但因俎之体形较长大,横设于席前,妨碍了将祭品放到别处,因此放在俎内表示祭祀。俎,盛放肉食的器具。

【译文】

凡上菜,如有用俎盛的,就在俎内行祭。

君子不食圂腴①。

【注释】

①圂(huàn)腴:孔疏:“圂,猪犬也。腴,猪犬肠也。”猪狗的内脏。圂,通“豢”,指猪、犬。

【译文】

君子不吃猪狗的内脏。

小子走而不趋①,举爵则坐祭,立饮。

【注释】

①小子走而不趋:孔疏:“弟子不得与宾、主参与礼,但给役使,故宜驱走,不得趋翔为容也。”趋翔,快步疾行,翩翩若翔,是一种礼仪之容。弟子供宾、主役使,因此不须趋翔为容。小子,弟子。

【译文】

弟子参加宴会,只供役使,不须快步趋翔为礼;举杯喝酒,可以跪坐着行祭礼,起立后再饮酒。

凡洗必盥①。

【注释】

①凡洗必盥:郑注:“先自洁也。”

【译文】

凡洗爵杯,一定先要洗手。

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①。

【注释】

①离:割。提:绝。心:指中央部分。这是一种割肺祭祀之法。古人吃食先要祭祀,切肺要先从四边切,而保留与中央部位的连接,祭祀时再用手撕断。

【译文】

牛羊的肺,四周切割,但不完全割断与中央部分的连接,食前祭祀时再用手撕断。

凡羞有湇者①,不以齐②。

【注释】

①羞:指美味的食品。湇(qì):肉汁。

②齐(jì):见上文“凡齐”节注①。孔疏,肉汁本身已有盐、梅调味,如果食用者再要自己加调味品,是嫌主人没有调好味道,因此不能自己再调味。

【译文】

凡是佳肴中有肉汁,主人已调好味道,客人不再加调料。

为君子择葱薤①,则绝其本末。

【注释】

①薤(xiè):多年生草本植物,韭类。

【译文】

为君子选葱、薤时,要把叶梢和根须掐掉。

羞首者,进喙①,祭耳。

【注释】

①喙(huì):一般指鸟兽的嘴,这里泛指动物的嘴。

【译文】

进献的食物有牲头的,要把牲嘴朝前,用牲耳来行食前祭。

尊者以酌者之左为上尊①。尊壶者面其鼻②。

【注释】

①尊者:孔疏:“谓设尊人也。”即摆放酒樽的人。上尊:设两樽,一为玄酒之樽,二为酒之樽。二樽中以玄酒为上。

②尊壶者面其鼻:孔疏:“尊与壶悉有面,面有鼻,鼻宜向于尊者。”

【译文】

摆设酒樽的人,要以斟酒人的左边为上樽之位。摆设酒壶的人,要使壶鼻朝向尊长。

饮酒者、禨者、醮者①,有折俎不坐②。

【注释】

①饮酒:指私下饮宴。禨(jì):沐后饮酒。醮(jiào):冠礼中加冠者所饮之酒。

②折俎:即按着牲体的骨节折解成块,盛放于俎上。“折俎”是尊贵的礼食,所以折俎未撤就不能坐饮,只有撤俎后才能坐饮。

【译文】

平常饮酒、沐后饮酒以及冠礼中加冠者所饮之酒,只要折俎在就不能坐饮。

未步爵①,不尝羞。

【注释】

①步爵:行爵。宴会时先完成祭祀礼仪,象征性地吃食饮酒。旅酬后,宾、主才开始不计杯数畅饮,这叫做“无算爵”。行爵,就是指进行到无算爵时的饮酒。

【译文】

宴会未到行爵畅饮时,就不吃菜肴。

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①。麋、鹿为菹,野豕为轩,皆聂而不切。麕为辟鸡,兔为宛脾,皆聂而切之。切葱若薤,实之醯以柔之②。

【注释】

①聂(zhé)而切之为脍:将肉先切成薄片,再细切即成脍。

②“麋、鹿为菹”八句:见《内则》“牛脩、鹿脯”节注②、“肉腥,细者为脍”节注②。

【译文】

生的牛肉和羊肉、鱼肉,切成薄片后再细切就叫做“脍”。麋肉、鹿肉切成大片,叫做“菹”;野猪肉切成大片,叫做“轩”,都是切成薄片后不再细切。獐子肉切成细丝,叫做“辟鸡”;兔肉切成细丝,叫做“宛脾”,都是切成薄片以后再加细切。切葱和薤放在肉中,并加醋和拌使肉柔软。

其有折俎者,取祭肺,反之,不坐。燔亦如之①。尸则坐。

【注释】

①燔(fán):烧烤。

【译文】

俎上有按骨节折解成块的牲体,宾客就从中取肺行祭,祭毕再放回俎内,取祭与放回时都不能坐着。取烤肉行食前祭以及放回时也不能坐着。只有尸在做这些事时可以坐着。

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①。

【注释】

①“衣服在躬”二句:孔疏:“衣服文章,所以表人之德,亦劝人慕德,若着之而不识知其名义者,则是罔罔无知之人也。”罔,郑注:“无知貌。”

【译文】

衣服穿在身上却不知衣服的名和义,就是无知。

其未有烛,而后至者,则以在者告。道瞽亦然①。

【注释】

①道(dǎo):引导。瞽(gǔ):盲人。

【译文】

聚会时天色已晚但尚未点燃火烛,这时又有后来者,主人就要把已经在座的人介绍给后来者。引导盲人时也是这样。

凡饮酒,为献主者执烛抱燋①,客作而辞,然后以授人。执烛,不让、不辞、不歌。

【注释】

①献主:即主人。因为主人献酒于宾,故称“献主”。燋(jiāo):未点燃的火把。

【译文】

凡聚会饮酒,天黑后,主人就要一手执着点燃的火烛,一手抱着未点燃的火把,劝来宾饮酒,客人看到后就要站起身来辞谢,然后主人将所执火烛交给手下人。手执火烛饮酒,礼仪要减省,不用互相谦让,不用起身辞谢,不必歌唱赋诗。

洗、盥、执食饮者勿气①。有问焉,则辟咡而对②。

【注释】

①洗、盥:孔疏:“洗,谓与尊长洗爵也。盥,谓与尊长洗手也。”一说“洗,谓为尊长洗足”,亦可通。见《训纂》、《集解》引正义。

②辟咡(èr):侧着头说话,以免口气直冲对方。见《曲礼上》“幼子常视毋诳”节注④。

【译文】

为长者倒水洗爵,或倒水洗手,以及拿食物饮品,自己的口气不要直冲尊者和食品。尊者如果提问,要侧着头回答,也是避免口气冲及长者。

为人祭曰“致福”,为己祭而致膳于君子曰“膳”,祔、练曰“告”①。

【注释】

①告:报告刚刚举行完祔祭或练祭。

【译文】

代别人做祭祀主持人,将祭肉送人时就说“给您送上祭祀之福”;主持自家的祭祀,将祭肉送给君子时就说“给您送上些美食”;如果是举办祔祭、练祭,将祭肉送给君子时就说“向您报告举行了祭祀”。

凡膳、告于君子,主人展之①,以授使者于阼阶之南,南面,再拜稽首送;反命,主人又再拜稽首。其礼,大牢则以牛左肩、臂、臑、折九个②,少牢则以羊左肩七个③,犆豕则以豕左肩五个。

【注释】

①“凡膳”二句:即上文的“为己祭而致膳于君子曰‘膳’,祔、练曰‘告’”。展,省视。

②肩、臂、臑(nào):牲体前腿的三个部位名称。上端是肩,肩下是臂,臂下是臑。右腿已在祭礼中使用,所以要用左腿作为祭肉送人。

③左肩:郑注,从牛的牲体肩、臂、臑,就可知羊、豕也是如此,因此就只说肩,不说臂、臑了。

【译文】

凡是自己祭祀或祔祭、练祭后送祭肉给君子,主人要亲自检视,然后在阼阶南面交给使者,面向南行两拜磕头礼送别使者;使者归来复命,主人又行两拜磕头行礼。致送祭肉的礼数是,如果祭祀时用太牢,那就送牛左前侧的肩、臂、臑三个部位,每个部位折成三段,共九段;如果祭祀时用少牢,那就送羊左前侧的肩、臂、臑,折成七段;如果祭祀时用一头猪,那就送猪左前侧的肩、臂、臑,折成五段。

国家靡敝①,则车不雕幾②,甲不组縢③,食器不刻镂,君子不履丝屦,马不常秣④。

【注释】

①靡敝:孔疏:“‘靡’谓侈靡,‘敝’谓凋敝。由君作侈靡,赋税烦急,则物凋敝。”

②雕:镂刻。幾(qí):凹凸的花纹。

③组縢(téng):用丝组为装饰。

④秣(mò):喂马的谷物。

【译文】

国家用度奢靡财政凋敝,车子就不要雕刻凹凸的花纹,铠甲也不用丝绸组带来装饰,食器不刻镂图案,君子不穿丝绸装饰的鞋,马也不经常喂以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