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郑玄《礼记目录》云:“名曰‘经解’者,以其记‘六艺’政教之得失也。”

所谓“‘六艺’政教之得失”,指《诗》、《书》、《乐》、《易》、《礼》、《春秋》“六经”在政治教化的功能。皇侃认为,“六经”教化虽然各自有别,但总体都是以礼为本,所以作记者录入于礼。其实,本篇只有首节内容与“经解”相关,其他文字或记天子之德,或记霸王四器,或记治国之本莫若隆礼等,与“经”并无直接的关系。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①;疏通、知远,《书》教也②;广博、易良,《乐》教也③;絜静、精微,《易》教也④;恭俭、庄敬,《礼》教也⑤;属辞、比事,《春秋》教也⑥。故《诗》之失⑦,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⑧;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注释】

①温柔、敦厚,《诗》教也:孔疏:“《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

②疏通、知远,《书》教也:孔疏:“《书》录帝王言诰,举其大纲。事非繁密,是疏通。上知帝皇之世,是知远也。”

③广博、易良,《乐》教也:孔疏:“《乐》以和通为体,无所不用,是广博。简易良善,使人从化,是易良。”

④絜静、精微,《易》教也:孔疏:“《易》之于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不为淫滥,是絜静。穷理尽性,言入秋毫,是精微。”絜,通“洁”。

⑤恭俭、庄敬,《礼》教也:孔疏:“《礼》以恭逊、节俭、齐庄、敬慎为本,若人能恭敬节俭,是礼之教也。”

⑥属(zhǔ)辞、比(bì)事,《春秋》教也:孔疏:“《春秋》聚合会同之辞,是属辞。比次褒贬之事,是比事也。”属,连缀。比,排比。

⑦失:指过度强调而不能节制平衡各种教化功能,便会有所缺失。

⑧深于《诗》:孔疏:“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

【译文】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观察民情风俗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教化如何。国民的为人表现,如果是言语温柔、性情敦厚,那就是《诗》的教化作用;如果是事物通达、知晓古史,那就是《书》的教化作用;如果是和通广博、简易善良,那就是《乐》的教化作用;如果是正邪洁静、精深微妙,那就是《易》的教化作用;如果是恭逊节俭、庄重敬慎,那就是《礼》的教化作用;如果是善于连缀文辞、褒贬排比,那就是《春秋》的教化作用。所以,如果《诗》教失误,会令人愚笨鲁钝;如果《书》教失误,会令人烦苛诬枉;如果《乐》教失误,会令人奢侈淫靡;如果《易》教失误,会令人相互伤害;如果《礼》教失误,会令人繁缛细琐;如果《春秋》教失误,会令人犯上作乱。国民的为人表现,如果能言语温柔、性情敦厚而不愚笨鲁钝,那便是精通《诗》义、以《诗》教民的成果;如果能事物通达、知晓古史而不烦苛诬枉,那便是精通《书》义、以《书》教民的成果;如果能和通广博、简易善良而不奢侈淫靡,那便是精通《乐》义、以《乐》教民的成果;如果能正邪洁静、精深微妙而不相互伤害,那便是精通《易》义、以《易》教民的成果;如果能恭逊节俭、庄重敬慎而不繁缛细琐,那便是精通《礼》义、以《礼》教民的成果;如果能连缀文辞、褒贬排比,而不犯上作乱,那便是精通《春秋》之义、以《春秋》教民的成果。”

天子者,与天地参①,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②,燕处则听《雅》、《颂》之音③,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④。居处有礼⑤,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⑥此之谓也。

【注释】

①参:通“三”。

②道(dǎo):引导。

③燕处:退朝而居。《雅》、《颂》:见《乐记》“夫乐者,乐也”节注④。

④鸾、和:鸾与和,都是马车上的装饰性的车铃,随着马跑车动而鸣响。

⑤居处:指在朝廷上及退朝而居。

⑥“《诗》云”以下四句:出自《诗经·曹风·鸤鸠》。忒(tè),差错。

【译文】

天子,与天、地并列而三,所以天子的德行与天地相配,恩泽普及万物,光芒与日月齐明,光照四海而不遗漏任何微小之处。天子在朝廷,就用仁圣、礼义的规范来引导臣下;退朝而居时,就欣赏《雅》、《颂》之乐;迈步行走时,佩戴的玉环、玉佩伴随着脚步而发声;登车上路时,马车上的鸾铃、和铃伴随着车马行进而鸣响。在朝廷、在居所行为都合乎礼仪,进退举止皆有法度,让百官各得其所,万事都井然有序。《诗经·曹风·鸤鸠》说:“那善良的君子,他的仪表美好无差错。他的仪表美好无差错,可以作为四方各国的表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①,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注释】

①说(yuè):同“悦”。

【译文】

发号施令而人们感到喜悦就称为“和”,上下之间相亲相爱就称为“仁”,人们不须提出要求便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就称为“信”,去除天地之间的灾害就称为“义”。义与信,和与仁,是霸者、王者治理天下的工具。有治理人们的意愿却没有治理的工具,那是不能成功的。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故衡诚县①,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②,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注释】

①县(xuán):同“悬”。

②隆礼、由礼:孔疏:“隆,盛也。由,行也。”

【译文】

礼对于治理国家的作用,就如同秤对于度量轻重,墨斗线绳对于测量曲直,圆规矩尺对于画方画圆。所以把秤实实在在地挂上,度量轻重有了标准就不能任意欺骗人;把墨斗线绳实实在在地拉开,测量曲直有了标准就不能任意欺骗人;把圆规矩尺实实在在地陈设,画方画圆有了标准就不能任意欺骗人;君子明礼、懂礼,就无法以奸诈来欺骗他。所以重视礼、践行礼的,称为有道之人;不重视礼、不践行礼的,称为无道之人,这就是恭敬谦让之道。所以以礼来奉事宗庙祖先,就会以崇敬之心行事;让礼进入朝廷,就能使百官各有其位,贵贱各得其所;以礼来管理家庭,就能使父子相亲、兄弟和睦;以礼来治理乡里,就能使长幼有序。孔子说:“使君主安心,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①。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

【注释】

①坊:或作“防”,堤防。

【译文】

所以朝觐之礼,是用来明确君臣关系的大义的;聘问之礼,是用来使诸侯之间互相尊敬的;丧祭之礼,是用来表明臣下对君上、人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的;乡饮酒之礼,是用来明确长幼之序的;婚姻之礼,是用来表明男女有别的。礼,用于防止纷乱的发生,就如同堤坝防止水患的发生。所以,如果认为旧的堤坝没有用处而加以破坏,就一定会发生水患;认为旧礼没有用处而予以废除,就必定发生危乱祸患。

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①;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②。

【注释】

①倍:通“背”,背弃。

②倍畔侵陵:即背叛侵凌。

【译文】

因此,如果废除婚姻之礼,那么夫妇之道就难以顺利维系,而淫乱邪僻的罪恶就会增多;如果废除乡饮酒之礼,那么长幼之序就难以正常维系,而争斗的狱讼就会增多;如果废除丧祭之礼,那么臣下、人子对君上、对父母的恩情就会淡薄丧失,而背叛死者、忘记君父的人就会增多;如果废除聘问、朝觐之礼,那么君臣上下关系就会遭到破坏,诸侯会行乱作恶,而背叛君王、相互侵凌的祸乱就会产生。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①:“君子慎始,差若豪氂②,缪以千里③。”此之谓也。

【注释】

①《易》:所引之文,今本《周易》无此文。孔疏说“此《周易·系辞》文也”,但今本《系辞传》未见。

②豪氂(lí):形容数量极少。豪,通“毫”。氂,通“厘”。

③缪(miù):错误。

【译文】

所以,礼的教化作用是细微而隐形的,它在邪恶还没形成或产生时就予以防止,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日趋善良、远离罪恶,因此先王特别重视它。《周易》上说:“君子慎重地对待事情的起始,一开始的误差仅仅只有一毫一厘,最后导致的错误会有千里那么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