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郑玄《礼记目录》云:“名曰‘哀公问’者,善其问礼,著谥显之也。”

篇名当取首句前三字。哀公,是春秋末期鲁国的鲁哀公。哀公所问主要是二事,一是问礼,二是问政。用哀公问、孔子答的形式阐述为政先礼,礼为政教之本的精神。《大戴礼记》中有《哀公问于孔子》篇,与本篇基本相同。又,《孔子家语·大婚解》与《问礼》,也有相同的内容。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君曰:“否,吾子言之也。”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①。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然后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废其会节。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镂、文章、黼黻以嗣②。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③,备其鼎、俎,设其豕、腊④,修其宗庙,岁时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即安其居,节丑其衣服⑤,卑其宫室,车不雕幾⑥,器不刻镂,食不贰味,以与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礼者如此。”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⑦?”孔子曰:“今之君子,好实无厌⑧,淫德不倦,怠荒敖慢,固民是尽⑨,午其众以伐有道⑩,求得当欲,不以其所。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今之君子莫为礼也。”

【注释】

①疏数(shuò):交际往来稀疏或密切。

②文章:指斑斓的花纹。黼黻(fǔ fú):见《丧大记》“饰棺”节注④⑥。以嗣:据《孔子家语·问礼》,此二字当作“以别尊卑上下之等”,文意方通,今从。

③丧筭(suàn):指“五服”的年月数。筭,同“算”。

④腊(xī):干肉。

⑤“即安其居”二句:《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作“则安其居处,丑其衣服”,从。丑,类。

⑥幾(qí):指雕镂出的凹凸有致的纹饰。

⑦胡:什么,何。

⑧实:指财货。《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作“色”。

⑨固民是尽:孙希旦引陈澔说,“固”是“固获”之义,即以力取得。

⑩午:孔疏:“忤也;忤,违逆也。”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大礼是怎样的呢?君子在谈礼的时候,为什么要那样尊重?”孔子回答说:“我孔丘只是一个小人物,还不够格知礼呢。”哀公说:“不,还是请您说一说。”孔子答说:“我听说,人们在生存中要依凭的,礼是最重要的。没有礼,就无法按规定事奉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按地位分辨君臣、上下、长幼;没有礼,就无法按亲疏区别男女、父子、兄弟的关系,以及婚姻、友朋交往的疏密。因此君子对礼是十分尊重的,然后才以自己的能力来教导民众,使他们举行典礼不要错过了时节。有了成效,然后置办雕镂纹饰的礼器、绘有图案的礼服,以区分尊卑上下的等级。百姓都顺从礼仪,然后对居丧的人按照五服的服等计算守丧年月,准备好鼎、俎一类的祭器,置办猪肉、干肉等祭品,修葺宗庙,每年都按时恭敬地举行祭祀,按辈分排定宗族内的长幼次序。安顿好自己的居所,穿着自己应穿的衣服,所住的宫室要合乎标准、低矮一些,乘坐的车子不雕刻凹凸的纹饰,使用的器具不镂铸图案,吃饭也不吃两种菜肴,以表示与民众同甘共苦不奢侈。从前君子就是这样行礼的。”哀公听后又问:“现在的君子为什么不这样做了呢?”孔子说:“现在的君子,喜好财货而贪得无厌,劣迹斑斑而没完没了,荒淫怠惰而态度傲慢,蛮横收敛民财要搜光刮尽,违逆众人的意志而侵伐有道的国家,为了求得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不讲道理。从前的君子治理民众是按前边说的那样做的,现在的君子治理民众是按后边说的那样做的,现在的君子没有讲礼行礼的了。”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①?”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②:“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③?人道政为大。”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④。”公曰:“寡人虽无似也⑤,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昏为大⑥,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注释】

①人道:治人之道。

②愀(qiǎo)然:郑注:“变动貌也。”指脸色变得严肃的样子。

③固臣:谦辞。固陋之臣。

④庶物:众事。

⑤无似:郑注:“犹言不肖。”

⑥大昏:指国君的婚礼。

【译文】

孔子陪侍在哀公身边。哀公问道:“请问治理人的方法中,什么最为重要?”孔子变了脸色严肃地答道:“国君能问出这样的话来,是百姓的福气。固陋之臣哪敢不回答呢?治理人的方法中,为政最为重要。”哀公问道:“请问什么叫为政呢?”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国君为正道,百姓就能服从政令。国君的所为,正是百姓所服从的。国君如果不作为,百姓服从些什么呢?”哀公又问:“请问应当如何为政呢?”孔子答道:“夫妇有别,父子相亲,君臣相敬,这三件事摆正了,其他各项事情就都能跟着摆正了。”哀公说:“寡人虽然不肖,但很想听听怎样实行这三句话的方法,可以说说吗?”孔子答说:“古时候的为政,把爱别人看得最为重要。要做到爱别人,礼最为重要。要做到有礼,恭敬最为重要。最大最高的恭敬,就是国君的大婚典礼。国君的大婚典礼的日子到了,国君要头戴冠冕身穿礼服亲自去迎娶新娘,这是表示对新娘的亲爱之情。表示对新娘的亲爱之情,就是亲爱新娘。所以君子用尊敬表示亲爱,舍弃了尊敬就抛掉了亲爱。没有爱就没有亲,没有敬就没有正。爱与敬,应该是为政的根本吧?”

公曰:“寡人愿有言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①?”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②,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公曰:“寡人固③。不固,焉得闻此言也!寡人欲问,不得其辞,请少进!”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孔子遂言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礼④,足以立上下之敬。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⑤。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⑥,君行此三者,则忾乎天下矣⑦,大王之道也⑧。如此,则国家顺矣。”

【注释】

①已:郑注:“犹大(tài)也。”即太,甚。

②合二姓之好:上古同姓不婚。《曲礼上》有:“取妻不取同姓。”

③固:固陋。

④直:正。言:政教。

⑤“物耻”二句:孔疏:“谓臣之职事有可耻愧者,其礼足以救之”;“谓君于治国有可耻愧者,其礼足以兴起之也”。振,救。

⑥妃:指配偶。

⑦则忾(xì)乎天下矣:《孔子家语·大昏》作:“则大化忾乎天下矣。”王注:“忾,满也。”朱彬《训纂》引王念孙曰:“忾,训为‘满’,于义为长。”

⑧大王:即古公亶父,周人始祖。大,同“太”。

【译文】

哀公说:“寡人想插一句话。戴着冠冕穿着礼服亲自去迎娶,这不是太隆重了吗?”孔子正色严肃地回答说:“结合两个族姓的婚姻,以继承先圣的后嗣,作为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的主持人,国君怎么能说戴着冠冕穿着礼服亲自去迎娶是太隆重了呢?”哀公说:“寡人真是顽固鄙陋。可如果不是顽固鄙陋,怎么能听到您这番话呢!寡人还有想问的,还不知如何措辞,就请您再稍稍继续作些解释吧!”孔子说:“天地阴阳之气不合,万物就不能生长。国君的大婚之礼,就是为了子孙万世的后嗣,国君怎么能说戴着冠冕穿着礼服亲自去迎娶是太隆重了呢!”孔子接着说:“国君大婚后夫妇在家内要共同举行祭祀宗庙之礼,足以与天地日月神明相配;在家外要推行政教、颁布政令,足以建立上下相互敬重的关系。臣子行事中有耻辱有失误,用礼可以来救助纠正;国家事务中有耻辱有失误,用礼可以来重振复兴。为政要以礼为先导,礼乃是为政的根本啊!”孔子又接着说:“从前夏、商、周三代贤明的君王为政,必定尊敬妻与子,这是有道理的。妻,是祭祀双亲的一主祭,敢不尊敬吗?子,是双亲的后代,敢不尊敬吗?君子是没有不尊敬妻与子的。敬,又以敬爱自身最为重要。因为自己的身体,是从双亲那里分离出来的枝条,怎么敢不敬爱呢?不能敬爱自身,就是伤害双亲;伤害双亲,也就伤害根本;伤害了根本,分离出来的枝条也就跟着灭亡了。自身、妻、子这三者的组合,就是百姓的代表和象征。由敬爱自身推广到敬爱百姓之身,由敬爱己之子推广到敬爱百姓之子,由敬爱自己的配偶推广到敬爱百姓的配偶,国君能做到这三条,那人们就能普沾教化、天下大治,太王亶父就是这样治理国家的。这样,国家发展就顺利了。”

公曰:“敢问何谓敬身?”孔子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①。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②。”

【注释】

①“君子过言”二句:郑注:“君之言虽过,民犹称其辞;君之行虽过,民犹以为法。”

②则能成其亲矣:孙希旦引马晞孟说:“能敬身,则能立身扬名以显父母矣。”

【译文】

哀公问:“请问什么叫敬爱自身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即使说错了话,百姓还当作是对的;君子即使做错了事,百姓也还当作是法则。君子如果能够不说错话,不做错事,那么百姓不用下令就能恭恭敬敬地服从。如果能做到这样,就能够敬爱自身,能够敬爱自身,就能够成就双亲的名声了。”

公曰:“敢问何谓成亲①?”孔子对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归之名,谓之‘君子之子’。是使其亲为君子也,是为成其亲之名也已。”

孔子遂言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②;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公曰:“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③。”

【注释】

①何谓成亲:孔疏:“谓己为君子所生之子,是己之修身,使其亲有君子之名,是修身成其亲也。”

②不能乐天:郑注:“不知己过而怨天也。”乐天,指天赐之乐。

③不过乎物:孙希旦引朱子说:“《家语》作‘夫其行己也不过乎物,谓之成身。不过乎物,是天道也’。以上下文推之,当从《家语》。”

【译文】

哀公问:“请问什么叫做成就其双亲的名声?”孔子回答说:“被人们称为君子,就是成就的名声。百姓把美名赠送给他,叫他‘君子之子’。这就是说他的父亲是君子,这就是成就了他的父亲的名声。”

孔子接着说:“古人为政,把爱人看得最为重要。不能爱人,就不能保有自身;不能保有自身,就不能安全居处;不能安全居处,就不能愉快地享受天赐之乐;不能愉快地享受天赐之乐,就不能成就自身。”哀公又问:“请问什么叫做成就自身?”孔子回答说:“不逾越事物的天理。”

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①,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②,是天道也。”

【注释】

①不闭其久:孙希旦引朱子说:“当从《家语》作‘不闭而能久’。”

②已成而明:孔疏:“言天之生物已能成就,而功之明著。”

【译文】

哀公问:“请问君子为什么特别尊重天道?”孔子回答说:“尊重它的永不止息。如同太阳、月亮相随从,东升西落永在运行而不止息,这就是天道。不闭塞而又能久久长长,这就是天道。无所作为,而使万物生成,这就是天道。生成万物,而功业明白显著,这就是天道。”

公曰:“寡人蠢愚、冥烦①,子志之心也②。”孔子蹴然辟席而对曰③:“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

公曰:“寡人既闻此言也,无如后罪何?”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

【注释】

①冥烦:不明事理。

②志:通“识”,记住。

③蹴(cù)然:局促不安的样子。辟(bì)席:离开席位。

【译文】

哀公说:“寡人愚蠢不明事理,您心里也是知道的。”孔子听后不安地离开席位说:“仁人不会逾越事物的天理的,孝子不会逾越事物的天理的。所以,仁人事奉父母如同事奉上天,事奉上天如同事奉父母。所以孝子能够成就自身。”

哀公说:“寡人已经听到这番话了,怕以后仍然会犯错,那可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国君能说出这样的话,已是臣下的福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