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郑玄《礼记目录》曰:“名曰‘仲尼燕居’者,善其不倦。”
本篇题是摘取篇首句四字。燕居,指无事闲居时。本篇借孔子与子张、子贡、言游的对话,来说明礼的内容、本质、作用和意义。
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①,纵言至于礼②。子曰:“居!女三人者③。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④,无不遍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⑤,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给夺慈仁。”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⑥。子产犹众人之母也⑦,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注释】
①子张、子贡、言游:子张,即颛孙师,字子张。子贡,端木赐,字子贡。言游,即言偃,字子游。皆孔子弟子。见《檀弓上》节。
②纵言:郑注:“泛说事。”
③女:通“汝”。
④周流:孔疏:“谓周旋流转。”
⑤给(jǐ):孔疏:“谓捷给,便僻。”指巧舌如簧,逢迎谄媚之貌。
⑥商:孔子弟子子夏的名。
⑦子产:春秋时郑国的执政大夫。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子张、子贡、子游在一旁侍立,谈论中说到了礼。孔子说:“你们三人都坐下!我来告诉你们什么是礼,让你们能够周游四方运用礼,不会有不合乎礼的地方。”子贡离开坐席问道:“请问礼是怎样的呢?”孔子说:“貌似敬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是鄙俗;貌似恭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叫谄媚;貌似勇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是逆乱。”孔子又说:“巧言谄媚会搅乱了仁慈。”孔子又说:“师,你做事有点儿过头,而商做事又有点儿不够。子产,好像是众人的母亲,管着大家让他们都能吃饱,可是却不能教育他们。”子贡又离开坐席问道:“请问,要怎样做才能做到适中呢?”孔子说:“礼呀礼!就是要用礼来制约、调节使之适中。”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①?”子曰:“然。”“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②;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③!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④;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⑤;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⑥,味得其时⑦,乐得其节,车得其式⑧,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⑨,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注释】
①领恶而全好者与:孔疏:“子游问礼之为体,治去恶事而留全善事者与。”指去除恶事,保留善事。领,治。
②仁:孔疏:“谓仁恩,相存念也。”
③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治理国家,大概就像把放在自己手掌上的东西指给别人看一样容易。语出《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④三族:父、子、孙三代。
⑤闲:通“娴”,娴熟。
⑥量:斗、斛等量器。
⑦味得其时:四时有其相适宜的味道。详见《月令》篇。
⑧式:规格式样。
⑨辨说得其党:即《曲礼下》所言“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之义。
【译文】
子贡退下,子游上前问道:“请问所谓的礼,是不是就是去除丑恶之事而保留美好之事呢?”孔子说:“是的。”子游又问道:“那究竟怎么去做呢?”孔子说:“南郊祭天和祭祀社神的祭礼的意义,是对鬼神表示存念与仁爱;尝祭、禘祭之礼的意义,是对祖先昭穆前辈表示存念与仁爱;馈食、奠祭之礼的意义,是对死者表示存念与仁爱;乡射礼、乡饮酒礼的意义,是对乡党表示存念与仁爱;食礼和飨礼的意义,是对宾客表示存念与仁爱。”孔子接着说:“明白了郊天祭地的意义,知晓了尝祭和禘祭的礼仪,那么治理国家就好像把手掌上的东西拿给人看一样容易!所以,礼到居处,日常居处有礼,长幼就能分辨清楚了;礼到家门,家门之内有礼,父、子、孙三代就能和睦相处了;礼到朝廷,朝廷宫中有礼,官职爵位就守秩序了;礼到田猎,田猎操演有礼,军事训练就娴熟了;礼到军营,军队军营有礼,作战就能成功取胜。所以,因为有礼,宫室的高矮大小建造就有了制度,量器鼎鼐的式样纹饰就有了规范,酸苦辛咸四季的味道就依照时节搭配,管弦丝竹乐器的演奏就有了节拍,乘坐的车辆大小奢简就有了规定,不同的鬼神各自得到了祭飨,五服亲疏的丧事丧主各表哀伤,《诗》《书》《礼》《乐》分辨论述各说义理,设官分职各得尊卑各在其位,布政治事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如果人人都将礼施行于自身,并放在所有事的最前面,那么众人的举动行为都能各得其宜。”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①?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辨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②。”
【注释】
①伥伥(chāng):茫然若失的样子。
②祖洽:郑注:“祖,始也。洽,合也。言失礼无以为众倡始,无以和合众。”
【译文】
孔子说:“礼是什么呢?就是对事情的治理处理。君子有要做的事,就有处理这件事的办法。治理国家如果没有礼,那就好像盲人走路而没有引导的人,迷茫中要去向何处呢?又好像整夜在暗室之中寻找什么,没有烛光能看见什么呢?如果没有礼,手脚就不知该往哪儿放,耳朵就不知该听什么,眼睛就不知该看什么,进退、揖让就不知该怎样安排自己的举措。所以,如果居处没有礼,长幼上下就不能辨别;家门之内没有礼,父、子、孙三代就不能和睦相处;朝廷宫中没有礼,官职爵位就没有秩序;没有礼,田猎军事就没有策划;没有礼,军队作战就不能制胜;没有礼,宫室的高低大小就没有了制度;没有礼,量器鼎鼐的式样纹饰就没有了规范;没有礼,酸苦辛咸的味道就没有了依照四季的搭配;没有礼,管弦丝竹乐器的演奏就没有了节拍;没有礼,乘坐的车辆大小奢简就没有了规定;没有礼,不同的鬼神就没有了各自的祭飨;没有礼,五服亲疏的丧事就没有了丧主各自的哀伤;没有礼,《诗》《书》《礼》《乐》的辩论就没有了各派的义理;没有礼,设官分职就没有了各得其位;没有礼,布政治事就没有了各司其职。如果不能将礼施行于自身,并放在所有事的最前面,那么众人的举动行为都不能各得所宜,这样就不能领导和团结众人了。”
子曰:“慎听之,女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①,大飨有四焉②。苟知此矣,虽在畎亩之中③,事之,圣人已。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④,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⑤。下管《象》、《武》⑥,《夏》籥序兴⑦,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⑧,还中矩⑨,和、鸾中《采齐》⑩,客出以《雍》⑪,彻以《振羽》⑫,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注释】
①礼犹有九焉:关于这九项的具体内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②大飨:诸侯之间举行的飨礼。四焉:孙希旦说,“金作示情,一也。升歌《清庙》示德,二也。下管《象》示事,三也。《武》《夏》籥序兴,四也。”
③畎(quǎn)亩:指田间、田野。畎,田间水沟。
④县(xuán):乐悬,古代钟磬一类的乐器。泛代指打击乐。
⑤阕(què):乐终。
⑥《象》、《武》:歌颂武王伐纣的乐舞,属于武舞。详见《文王世子》“天子视学”节注⑬⑭。孔疏:“上少‘升歌《清庙》’之一句。”按,下文有,可知此处亦应有。
⑦《夏》籥(yuè):郑注:“文舞也。”为歌颂禹的乐舞。籥,古代乐器。其形似笛,跳文舞时手执籥。
⑧行中规:孔疏:“谓曲行。”
⑨还中矩:孔疏:“谓方行。”
⑩《采齐》:乐名。
⑪《雍》:《诗经·周颂》篇章。《论语·八佾》:“三家者以《雍》彻。”孙希旦说:“王飨诸侯,彻(撤)时歌《雍》,宾出奏《肆夏》”;“两君相见,客出奏《雍》,彻(撤)时歌《振羽》”。
⑫《振羽》:《诗经·周颂》作“振鹭”。
【译文】
孔子说:“仔细听好,你们三个人!我来告诉你们,礼,有九项内容,而大飨之礼占了其中的四项。如果能知道这些,即使是在垄亩中种地的农夫,依照这些去行事,也会被作为圣人对待的。两国国君相见,互相揖让进门,进门后用悬挂的钟磬乐器奏乐,再互相揖让而升堂,升堂后音乐演奏结束。乐人在堂上演唱《清庙》,再下堂用管乐演奏并跳《象》、《武》舞,然后《夏》乐奏响,舞队手执籥随乐而跳,此时笾豆鼎俎盛着饭食牲体等食品一一陈设,礼仪和乐曲按顺序进行,百官们一齐在下守候,这样来访的国君就感受到了主人欢迎的情义。大飨时的礼仪,行走弯道时走出像圆规画的弧线,行走弯拐时走出像矩尺画的方折;行车时车上的銮、铃鸣响与《采齐》乐曲的节奏相协;客人出门时,要演奏乐曲《雍》,撤除宴席时,要演奏乐曲《振羽》,所以君子做事没有一件是不合乎礼的。客人刚一进门,悬挂的铜钟就敲响了,这是表示欢迎的敬意与感情。升堂歌唱《清庙》之诗,这是歌颂文王的崇高德行。下堂用管乐演奏舞曲《象》和《武》,这是表现武王的伐纣大事与功业。所以古代的君子不必亲口互相说话,通过礼乐就可以表情达意了。”
子曰:“礼也者,理也①;乐也者,节也②。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③;不能乐,于礼素④。薄于德,于礼虚。”子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⑤,行之,其在人乎!”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夔其穷与⑥?”子曰:“古之人与!古之人也。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夫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于此名也,古之人也。”
【注释】
①礼也者,理也:孔疏:“理,谓道理,言礼者使万事合于道理也。”
②乐也者,节也:孔疏:“节,制也,言乐者使万物得其节制。”
③缪(miù):谬误。
④素:郑注:“犹质也。”即质朴无文。
⑤文为在礼:孔疏:“人之文章所为,亦在于礼,言礼为制度、文章之本。”
⑥夔(kuí):舜时的乐官。传说中夔为一足的怪兽。孔子说“是以传于此名”,就是影射“一足”。
【译文】
孔子说:“礼,就是道理;乐,就是节制。如果没有道理,君子就不采取行动;如果没有节制,君子就不演奏音乐;不懂得《诗》,行礼时就会出现谬误;不懂得乐,行礼时就显得寡淡无文。道德浅薄,行礼也虚伪。”孔子说:“说制度是在讲礼,文章是在讲礼,真正实行起礼还是要靠人啊!”子贡离开席位说:“请问夔对礼的理解是不是很少?”孔子回答说:“说的是古人吗!是古代的那个人。通晓礼而不通晓乐,叫‘素’;通晓乐而不通晓礼,叫‘偏’。这个一足的夔,通晓乐却不通晓礼,所以传下这样一个名字,是个古人。”
子张问政。子曰:“师乎!前,吾语女乎!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①。”子张复问。子曰:“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②,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③,兴羽籥④,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诸侯朝,万物服体⑤,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目巧之室⑥,则有奥、阼⑦,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有随,立则有序,古之义也。室而无奥、阼,则乱于堂、室也;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上也;车而无左右,则乱于车也;行而无随,则乱于涂也;立而无序,则乱于位也。昔圣帝、明王、诸侯,辨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外内,莫敢相逾越,皆由此涂出也。”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于夫子,昭然若发矇矣⑧。
【注释】
①错:通“措”。郑注:“犹施行也。”
②酌、献、酬、酢:见《乐记》“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节注⑨。
③缀兆:跳舞时行列的位置和进退的范围。
④羽籥(yuè):跳文舞时的舞具。见《文王世子》“凡学世子及学士”节注③。
⑤万物服体:孙希旦说:“言万事莫不顺其理也。”
⑥目巧:只凭眼力所视之巧设计建造,不讲究严格的规矩。
⑦奥:室内的西南角,是室内最尊的位置。阼:堂前东阶。主人上下堂所行之处。
⑧发矇(méng):指盲人眼睛复明。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师啊!你上前来,我来告诉你!就是君子通晓了礼乐,然后把它拿来用在为政上。”子张又进一步询问。孔子又说:“师!你以为一定要铺设案几、筵席,升阶下阶,酌酒、献酒、为宾客酬酒、为主人敬酒,那才叫做礼吗?你以为一定在画定行列站位的舞场内跳舞,挥动着羽毛和籥,敲击着钟鼓,那才叫做乐吗?话说出去了必定践行,这就是礼;践行了感到了快乐,这就是乐。君子只要尽力做到这两点,面朝南而立去为政,天下就太平了。诸侯都来朝见,万事万物无不服从顺应,百官没有敢不尽力奉职的。礼能够兴盛,民众得到治理;礼如果荒废,民众就会作乱。即使是仅凭眼力所视之巧设计,不讲究严格的规矩建造的屋室也有奥和阼阶,席位座次有上有下,乘车座位有左有右,走路行道有先有后,站立位子有序有次,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道理。如果屋室没有奥和阼阶,堂室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席位没有上下,座次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乘车没有左右,座位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走路没有先后,行道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站立没有次序,站位的尊卑就会混乱。从前圣明的帝王、诸侯,划定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内外的界限,不敢相互逾越,都是由于上面所说的原因。”三个学生听了孔子的这番讲解,好像盲人复明一样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