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郑玄说:“名曰《问丧》者,以其记善问居丧之礼所由也。”

本篇记居丧时的若干礼节,以及为什么要制定这些礼节。前半篇是暗问,没有“问曰”、“答曰”等明确的设问之词;后半篇则是明问,设为问答。阐述丧礼某些仪节的意义,如始死、殓尸、安魂之祭、寝苫枕块、束发、拄杖等,并说明丧礼之制乃本于人情等。

亲始死,鸡斯①,徒跣②,扱上衽③,交手哭④。恻怛之心⑤,痛疾之意,伤肾、干肝、焦肺,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⑥。夫悲哀在中,故形变于外也;痛疾在心,故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也。

【注释】

①鸡斯:郑注:“当为‘笄’(xǐ),声之误也。”笄,簪子。,束发用的布帛。

②徒跣(xiǎn):光着脚。

③扱(chā)上衽:深衣前襟的下摆插入腰带中。扱,插。

④交手哭:交手拊心而哭。

⑤恻怛(dá):悲伤。

⑥邻里:郑注:“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糜(mí):稠粥。

【译文】

双亲刚刚去世,孝子摘掉冠,只留簪子和束发的布帛,光着脚,深衣前襟的下摆插入腰带中,双手交叉在胸前痛哭。悲伤的心情,痛苦的心意,简直使肾脏伤损、肝脏枯萎、肺脏焦灼,汤汤水水都不入口,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邻里只好送些稠粥让孝子吃。悲哀之情在心中,所以形体发生变化在外面;痛苦之情在心中,所以口中无味,就是甘美的滋味也吃不出,衣着无华,身上不安于穿美丽的衣服。

三日而敛。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动尸举柩,哭踊无数。恻怛之心,痛疾之意,悲哀志懑气盛,故袒而踊之,所以动体安心、下气也。妇人不宜袒,故发胸、击心、爵踊①,殷殷田田②,如坏墙然③,悲哀痛疾之至也。故曰“辟踊哭泣,哀以送之”④,送形而往,迎精而反也⑤。

【注释】

①发胸:解开胸前的外衣。爵(què)踊:像雀一样跳跃,双足不离地。爵,通“雀”。

②殷殷田田:象妇人捶胸、跳脚的声音。

③如坏墙然:孔疏:“言将崩倒也。”

④“故曰”句:见《孝经·丧亲章》。辟,《孝经》作“擗”,旧注:“拊心也。”即捶胸。

⑤反:反哭,即从墓地返回祖庙而哭。

【译文】

人死后三天举行大殓。放在床上称作“尸”,装入棺中称作“柩”。迁动尸体和抬起灵柩时,孝子都要痛哭跳脚,没有计数。悲伤的心情,痛苦的心意,悲哀苦闷之气充满身体,所以孝子要袒露左臂,跳脚痛哭,通过活动身体来安定平复情绪。妇人不适宜袒露左臂,所以就敞开胸前的外衣,捶胸,像麻雀一样跳脚,咚咚砰砰的声响,像是墙体轰然垮塌,这是悲哀伤心到了极点。所以说“捶胸顿足,嚎啕痛哭,哀痛万分地出殡送葬”,将死者的形骸送到墓地,把死者的精气迎回家中。

其往送也,望望然①,汲汲然②,如有追而弗及也。其反哭也,皇皇然③,若有求而弗得也。故其往送也如慕,其反也如疑④。求而无所得之也,入门而弗见也,上堂又弗见也,入室又弗见也,亡矣丧矣,不可复见已矣!故哭泣辟踊,尽哀而止矣。心怅焉怆焉,惚焉忾焉⑤,心绝志悲而已矣。祭之宗庙,以鬼享之,徼幸复反也。成圹而归,不敢入处室,居于倚庐,哀亲之在外也;寝苫枕块,哀亲之在土也⑥。故哭泣无时,服勤三年⑦,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

【注释】

①望望然:孔疏:“瞻望之意也。”

②汲汲然:孔疏:“促急之情也。”

③皇皇然:孔疏:“意彷徨也。”

④“故其往送”二句:见《檀弓上》“孔子在卫”节注②。孔疏:“如慕者,如孺子啼慕于母也。”

⑤忾(xì):叹息。

⑥“成圹而归”六句:孔疏:“此明葬之后,犹居庐枕块,不敢入于室处也。”

⑦服勤:孔疏:“言服处忧劳勤苦也。”

【译文】

孝子前往墓地送葬时,眼睛向前瞻望着,急切地跟随着,就像要去追赶死去的亲人而又追赶不上的样子。从墓地返回哭时,孝子神情彷徨,好像有所求而没有得到的样子。所以孝子前往送葬时,像孩子思慕父母那样大哭,下葬后返回时又如疑惑着不知亲人的神灵是否来到。找来找去而无所得,进入家门看不见去世的亲人,升堂也见不到亲人,到亲人的寝室也见不到亲人,亲人去世了,永远失去了,再也见不到了!所以哭泣,捶胸顿足,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悲哀后才停下来。心中惆怅悲怆,恍惚感叹,心中唯有绝望和悲伤啊。在宗庙中祭祀去世的亲人,把亲人作为鬼神来祭飨,还是怀着侥幸的心情希望亲人的神灵能够返回。孝子把棺柩埋在墓圹中后回家,不敢到寝室去居住,而要住在倚庐中,这是哀痛亲人葬在野外;睡在草苫上,枕着土块,这是哀痛亲人埋在土中。所以哭泣没有定时,忧伤而劳苦地服丧三年,思慕亲人之心,是孝子的心志,也是人情的自然流露。

或问曰:“死三日而后敛者何也?”曰:“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得夺而敛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①,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之礼制也。”

【注释】

①衣服之具:指绞、、衾、冒等人死后才开始制作的衣物。

【译文】

有人问:“人死后三天才入殓,是为什么?”回答说:“孝子的父母刚去世时,孝子心中的悲哀充满身体,所以趴伏在尸体上痛哭,好像父母能死而复生似的,怎么能夺走孝子的心愿而马上入殓呢?所以说:之所以三天后才入殓,是在等待死者的复生。三天后没有复生,就不可能再复生了,孝子认为父母能复生的想法也逐渐消失了。家中办理丧事的计划,入殓所需的衣物,在此期间也都准备好了。远道的亲戚也赶来了。所以圣人为此决定,把人死三天后入殓作为丧礼制度。”

或问曰:“冠者不肉袒①,何也?”曰:“冠,至尊也。不居肉袒之体也,故为之免以代之也。然则秃者不免,伛者不袒②,跛者不踊,非不悲也,身有锢疾③,不可以备礼也。故曰:丧礼唯哀为主矣。女子哭泣悲哀,击胸伤心,男子哭泣悲哀,稽颡触地无容④,哀之至也。”

【注释】

①肉袒:脱去上衣左袖,露出左臂。

②伛(yǔ):驼背。

③锢疾:即痼疾,难以治愈的病。

④无容:不文饰仪容。

【译文】

有人问:“戴冠时不能袒露左臂,这是为什么?”回答说:“冠,最为尊贵。袒露肢体时不能戴冠,所以用来代替冠。但秃头的人不戴,驼背的人不袒露左臂,瘸子哭丧时不跳脚,并不是这些人内心不悲哀,而是因为他们身有难以治愈的残疾,不能完成这些礼节。所以说:丧礼是以悲哀为主。女子哭泣悲哀,捶胸伤心,男子哭泣悲哀,叩头触地,不在意仪容形象,这都是因为哀伤到了极点。”

或问曰:“免者以何为也?”①曰:“不冠者之所服也。《礼》曰:‘童子不缌,唯当室缌。’②缌者其免也,当室则免而杖矣。”

【注释】

①“或问曰”及以下句:孔疏:“成人肉袒之时须着免,今非成人肉袒亦有着免,故问之。”

②“《礼》曰”以下二句:《仪礼·丧服》作:“童子,唯当室缌。传曰:不当室,则无缌服也。”当室,郑注:“谓无父兄而主家者也。”童子如果当室,就要用成人之礼。

【译文】

有人问:“戴是为了什么呢?”回答说:“本是未加冠的孩童所戴的。《仪礼》上说:‘童子没有缌麻之服,只有当家主事的童子才服缌麻。’服缌麻之丧的人就要戴,当家主事的人不仅要戴还要拄丧杖。”

或问曰:“杖者何也?”曰:“竹、桐一也。故为父苴杖①,苴杖,竹也;为母削杖②,削杖,桐也。”

【注释】

①苴(jū)杖:服斩衰时所持的粗劣竹杖。苴,粗劣。

②削杖:服齐衰时所持的丧杖,削去桐木枝叶而成。

【译文】

有人问:“丧杖是什么?”回答说:“用竹子和桐木做的,二者的作用是一样的。所以为父亲居丧用苴杖,苴杖是用竹子做的;为母亲居丧用削杖,削杖是用桐木削制而成的。”

或问曰:“杖者以何为也?”曰:“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则父在不敢杖矣,尊者在故也;堂上不杖,辟尊者之处也①;堂上不趋,示不遽也②。此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注释】

①“堂上不杖”二句:孔疏:“堂上是父之所在,辟尊者之处,所以为母堂上故不杖也。”

②“堂上不趋”二句:据孔疏,这是孝子丧母因害怕父亲忧戚伤心,在堂上故意不急促趋行。

【译文】

有人问:“拄丧杖是为了什么?”回答说:“孝子的父亲或母亲去世,要无数次哭泣,忧劳地服丧三年,身体羸弱,需要用杖来支撑身体。但如果父亲健在,就不敢为去世的母亲拄丧杖,是因为尊者尚在的缘故;在堂上不拄丧杖,是为了避开尊者的所在之处;在堂上不敢急促趋走,是为了显示从容,以免父亲忧戚。这都是孝子的心愿,是人的真实感情,是礼义的原则。并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从地下冒出的,只不过是人的感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