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只有三章,内容庞杂,文字可能有脱落。第一章记述了尧舜禅让、商汤祭天、周武王分封诸侯之事,第二章和第三章则为孔子师徒论道之语。
2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1]在尔躬。允执其中[2]。四海困穷,天禄[3]永终。”舜亦以命禹。曰[4]:“予小子[5]履[6],敢用玄牡[7],敢昭告于皇皇[8]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9]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10],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11],审法度,修废官[12],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13],继绝世[14],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1]天之历数:即天命。
[2]允执其中:公允地坚持中庸之道。
[3]天禄:上天赐予的权位。
[4]曰:后面的话是商汤之语。
[5]予小子:古代帝王祭祀时的自称之词,与下文的“予一人”同义。
[6]履:商汤的名。古人自称名表示谦恭。
[7]玄牡:黑色公牛。
[8]皇皇:光明正大的样子。
[9]简:考察。
[10]大赉:指封赏诸侯。
[11]谨权量:指统一度量衡。权,秤锤。量,量器。
[12]修废官:恢复废弃了的官职。
[13]兴灭国:复兴被灭亡了的方国。
[14]继绝世:延续已绝嗣的后代。
【译文】
尧说:“啊!舜!天命已经在你身上。公允地坚持中庸之道。如果天下困窘,你将永远失去上天赐予的权位。”舜也是这样嘱咐禹的。商汤说:“我冒昧地用黑色公牛祭祀,明白地告知伟大的天帝:有罪之人不敢赦免。天帝臣民的罪过不敢隐瞒,天帝心里早已明察。我本身有罪,不敢连累天下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都是我一人的过错。”周王室封赏诸侯,使善人富贵。周武王说:“即使有至亲辅佐,也不如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全由我一人承担。”统一度量衡,审察法律制度,恢复废弃的官职,政令就会在全国上下通行。复兴灭亡的方国,承续断绝的后嗣,举用隐逸的人才,天下的民心就会归服。应该重视的是,民众、粮食、丧葬、祭祀。宽厚就会赢得民心,诚信就会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就会有功绩,公正就会使人心悦诚服。
【原文】
20.2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1]矣?”子曰:“尊五美,屏[2]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3]。”
[1]从政:治理国家,处理政务。
[2]屏:也作“摒”,摒除,摒弃。
[3]有司:以此比喻气量狭小。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询问道:“怎么做才可以参与政事呢?”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行,这就可以参与政事了。”子张说:“五种美德是什么呢?”孔子说:“君子施予恩惠而不浪费,使百姓劳动而不怨恨,有欲望而不贪婪,安详而不骄傲,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什么叫做施予恩惠而不浪费呢?”孔子说:“按着百姓有利的地方去给他们利益,不就施予恩惠而不费力了吗?择取能使百姓劳动的时候去让他们劳动,又有谁怨恨呢?要求仁而得到了仁,还贪婪什么呢?无论多少,无论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不就安详而不骄傲了吗?君子端正自己的衣冠,庄重自己的仪态,严肃得使人望而生畏,不就威严而不凶猛了吗?”子张说:“四种恶习是什么呢?”孔子说:“不加教诲就杀戮叫做暴虐,不先告诫就要求成功叫做暴躁,懈怠政令却突然限期完成叫做残害,同样给人东西,该给的时候却吝啬叫做器量狭小。”
【原文】
2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1],无以知人也。”
[1]知言:指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从语言中领会是非曲直。
【译文】
孔子说:“不通晓天命,就无法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仪,就无法立身处世。不善于分析别人言语,就无法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