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幕话剧。创作于1935年,连载于《文学季刊》 第1期至第4期,1936年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日出》所展示的是30年代中国都市生活的真面目,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世界。剧中的重要人物陈白露,少女时代,为了追求光明与自由,毅然与旧家庭决裂,踏上寻求个性解放的道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勇气。后来她和一位诗人相爱并结合,又因孩子夭折,志趣不合而分道扬镳。追求而又遭遇挫折,使陈白露不能不产生心灵的倦怠,对物质生活和精神刺激的欲求在她心中滋生膨胀,诱使她靠着年青美貌和曾有过的演艺明星的经历而成了一名交际花,过着“舞女不是舞女、娼妓不是娼妓、姨太太不是姨太太” 的生活。然而,她内心对自由与光明的渴望并未完全熄灭,她厌恶这样的生活,特别是当旧日情人方达生出现在她面前,力图说服她走向新的生活的时候,她深藏内心的对于善与美的渴求被进一步唤醒。最后她以自己年轻生命的陨落,完成了对黑暗社会不屈反抗的绝响。围绕着陈白露的命运和悲剧,剧本展示了那个社会的各色人等,表现了金钱社会对人的毒化与虐杀。剧中的潘月亭耍尽手腕,笼络异己又翦除心患,裁员扣薪又虚张声势,为逃避银行倒闭他加入公债投机,可最终也没能逃出大买办金八的魔掌,银行还是倒闭了,潘月亭也从银行家变成了欠有大笔债务的丧家狗。银行职员李石清为了得到升迁,用极不光彩的手段掌握了潘月亭经营亏空的底细,到头来机关算尽终未免人财两空。在上层社会纸醉金迷、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时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却充满了苦难。银行小职员黄省三为养家活口带病工作,受尽屈辱,最后还是失去了每月只挣十块二毛五的机会,无奈之下只好毒死全家。下等妓女翠喜为了一家老小,强颜欢笑,出卖肉体,内心充满了痛苦。而年纪幼小的“小东西”不愿忍受污辱,含恨自尽。《日出》在艺术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表现在戏剧结构上,它采用了 “横断面的描写”方式,呈现出 “人像展览”式的结构特色。由小东西的命运遭际串联起“有余”与“不足”,上层社会的奢糜与底层社会的悲凄,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剧中没有绝对重要的动作,也没有绝对主要的人物,生活面的横向展示同人物形象的纵深发展结合在一起。《日出》充满了诗意的抒情,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戏剧色调。在表现旧中国都市生活这一题材领域,《日出》是突出代表和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