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怀旧
南唐·李煜
题考:该词原名《望江南》。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记载道:“《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由此可见,此词最初为李德裕为谢秋娘所作,因名《谢秋娘》。后来白居易依据此调作三首词,因为第一首词的最后三个字是“忆江南”,因此后人称此词调为《忆江南》。此外刘禹锡也作有此词,首句为“春去也”,皇甫松作词,有“闲梦江南梅熟日”之句;因而此词调又名《春去也》、《梦江南》等。此外,还有《归塞北》《梦江口》等名称。
作法:本词调共27字。首句为三字句。第二句为仄起平收尾字入韵之五字句,句法上要求上二下三。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四句为平起平收尾字入韵之七字句。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相同,第一字可平可仄。另外,该词调第三、第四句多用对偶。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⑴,车如流水马如龙⑵,花月正春风。
○⊙● ⊙●●○△ ⊙●⊙○○●● ⊙○⊙●●○△ ⊙●●○△
注释:
⑴上苑:即上林苑,汉武帝所建宫苑,后泛指帝王的园林,内植奇花宝树、并畜珍禽异兽,以供观赏游乐。
⑵车如句:《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云:“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初唐文人苏颋《夜宴安乐公主新宅》有“车如流水马如龙,仙史高台十二重。”句。形容车马众多的奢华场面。
评析:李煜是南唐的末代国主,亡国之前过着富贵奢华的宫廷生活。公元975年11月,南唐为宋朝所灭,后主李煜被俘入宋做了亡国君,受尽凌辱,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生活。亡国后的凄惨生活与之前富贵奢华的宫廷生活形成巨大反差,刺激了词人创作出了许多真挚感人的优秀词作。
这首词开篇即唱出“多少恨”,起调甚高,震撼人心。次句承接而来,原来这些恨都是因为昨夜的一个梦。在昨夜的梦里,词人彷佛又回到了亡国之前那些绚烂的日子。就像之前驾临上林苑游玩一样,此时车马似流、嫔娥如云,更有春花盛开、暖风醉人,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只是过去美好生活的一个场景,也是昨夜梦魂的一个片段,词人在昨夜的梦里一定遇到了更多已经逝去的美好。可是这一切都已经成为梦幻泡影,怎么不引发当事人的伤感。这首词到“花月正春风”,已经把梦中的欢乐写到极致,此时突然煞尾,使得全词表现出更强的感染力。
捣练子·秋闺
南唐·李煜
题考:清徐釚《词苑丛谈》中说:“李重光《深院静》小令一阕。升庵曰:‘词名《捣练子》,即咏捣练也;复有《云鬓乱》一篇,其词亦同。”由此可见,该词调被命名为“捣练子”,是由李煜这首词开始的。又名《深院月》《夜如年》《捣练子令》等。
作法:本词调共27字,起首为三字对句,句法上均要求上二下一。第三、第四和第五句,与平起七绝诗之第二、第三和第四句无异,其中第一、第三和第五个字可平可仄。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⑴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⑵。
○●● ●○△ ⊙●○○ ⊙●△ ⊙●⊙○○●● ⊙○⊙●●○△
注释:
⑴ 砧:捶打衣料的石板,即捣衣石。
⑵ 帘栊:挂着帘子的格子窗。
评析:这首词一说为南唐冯延巳所作,见《尊前集》。这同样是一首写思妇的词,写得情词恳切,意味深长。在古代写思妇的诗词里面,大多都是选在了秋季的黄昏和夜晚。《诗经·豳风·七月》中有句子:“九月授衣。”到九月天凉的时候,思妇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远方戍边或者经商的丈夫,因而演绎出一段又一段痛断人肠的思妇故事。
这首词一开始就写出了一个秋季夜晚寂静空廖的环境。深深的宅院和前庭,都在暗夜的一片寂静之中。在这寂静和寂寞的夜晚,思妇听到的是断断续续的捣衣声和萧萧而鸣的风声。李白《子夜吴歌》有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捣衣的砧声最容易触发思妇伤情了。在这个寂寞和相思的夜晚,她又怎么能够睡着呢。于是相思难免,忍耐着凄清而漫长的寒夜,数着捣衣的砧声,不觉之间月亮已经来到了窗前。而月亮则更是思念的意象,于是这安静寂寞的漫漫长夜中,又多了一重难捱的思念与感伤。
忆王孙·春闺
宋·李重元
题考:淮南小山《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来诗人多用“王孙”、“芳草”为感景怀人之词。杜甫诗云:“短畦带碧草,怅望思王孙。”已经隐约含有了 “忆念王孙”的意思。唐孙棨《北里志》记载唐末赵光远《杨莱儿室》诗,有“萋萋芳草忆王孙”句,此词或许就是从这里来的。宋徽宗北狩时,谢克家作《忆君王》,就是使用的这一词调。又名《豆叶黄》、《阑干万里心》等。
作法:本词调共31字。第一、第二句是普通的平起七言诗句。第三句与第二句相同。第四句为三字句,必须是仄平平;第一个字最好为去声。最后一句也是七言诗句,与第二、第句相同。第二、第三和第五句的第五个字虽然平仄不拘,但以作平声为佳。
萋萋⑴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⑵声声不忍闻。
⊙○ ⊙●●○△ ⊙●○○⊙●△ ⊙● ○○⊙●△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 ⊙●○○⊙●△
注释:
⑴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⑵ 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望帝死后所化,叫声哀伤,常啼出血来;其叫声似说“不如归去”,引起旅人的思乡之情。
评析:李重元有四首《忆王孙》,分别以春夏秋冬四季为题,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这首词借春景来写闺中女子触景生情、思念远方情人的伤感情怀。“萋萋芳草”借用《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点明了时节。接下来一句交代了地点,在小楼中独居。正是春日芳草萋萋、杨柳成荫,最能勾起闺中怀春女子的感伤情怀。“空断魂”,既是孤寂的伤感,又是失望的哀叹。这就已经让这位闺中女子心碎肠断的了,而此时杜宇的啼叫又送来一重深重的哀愁。这让人悲伤的杜鹃啼叫怎么能忍心继续听下去呢,于是这位女子回到房间之内。快要黄昏了,雨点打在梨花上,这位女子却紧密房门,独自哀愁。整首词虽然短小,但意象运用纯熟,抒情浓烈但有节制,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调笑令·宫词
唐·王建
题考:据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记载,中唐时期有“三台调笑”等六词(即所谓的《中唐六调》),本是六言乐府诗,后来演化为长短句之词。“调笑”,《钦定词谱》作“古调笑”,《韦江州集》作“调啸”。该词还有《宫中调笑》、《转应曲》、《三台令》等名称。胡适在《词选》中说:“《调笑》之名,可见此调原本是一种游戏的歌词;《转应》之名,可见此词的转折,似是起于和答的歌词;《三台令》之名,可见此调是从六言的《三台》变出来的。”白居易诗有“打嫌调笑易”句,自注云:“调笑,曲名也。”由此可知,该词调产生于中唐时期。
作法:本词调共32字。开头两句为两字叠句,平仄确定。第三句为平起仄韵的六字句,第二、第三字可平可仄。第四句换平韵,为平起平收的六字句,第一、第三字亦是可平可仄。第五句同样是六字句,仄起平收押平韵,其中第一个字可平可仄。第六、第七句则是第五句最后两个字颠倒之后的重复,换成仄韵。末句则与第五句略同,押仄声韵,其第三、第五个字也是可平可仄。这首词开头两句重叠两字,第六、第七句为第五句末两个字的倒装,都是确定不可更改的。
团扇⑴,团扇,美人并来遮面⑵。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⑶。
○▲ ○▲ ●⊙⊙○○▲ ⊙○⊙●○△ ⊙●○○●△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⑷路断。
○▲ ○▲ ⊙●⊙○ ⊙▲
注释:
⑴ 团扇:又名宫扇、纨扇,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
⑵ 并来遮面:一种舞蹈动作,演员用两把团扇交并,用来遮脸。有的版本此处的“并”字作“病”,则是另一种解释。
⑶ 管弦:管乐和弦乐,泛指乐器和音乐。
⑷ 昭阳:汉代宫殿名。汉成帝时,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曾居于此,装饰奢华。后来泛指嫔妃居住的宫殿。
评析:古代专制帝王穷奢极欲,其后宫之中往往妃嫔、昭仪、才人等动辄成千上万。许多少女初入皇宫尚得宠幸,不几日则因皇帝另有新欢而遭冷落。由此,大批的宫女被幽禁深苑、葬送青春。宫女问题是皇权专制主义的一个社会毒瘤,宫怨也成为诗歌经常涉及的一个题材。
宫女看到团扇,想起自己曾经和它一起清歌曼舞以愉君王,那是多么快乐的时候啊!可是不久君王就抛弃了自己,使她独自幽居宫中。 “玉颜憔悴三年”,长期不见君王,再无人与之商量管弦。在幽宫深苑之中独居了三年,没有来过一个人,连宫门外的路也被春草遮没了。宫女睹扇而起回忆,再由回忆到现实,无限伤感哀愁皆蕴于昭阳宫外的一片春草。
古代宫怨题材又常常用于指君臣关系,表达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怨恨心情。屈原在《离骚》中即已开始以男女来喻君臣,以女子哀怨,写失意知识分子抱负不得施展的伤怀。然而扩展开来,我们谁又不曾有过美好的愿望不得实现,埋藏在心底,让自已失意怅惘呢?正因为此,这首宫怨题材的词在今天依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如梦令·春景
宋·秦观
题考:后唐庄宗李存勖自度曲,有词云:“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于是乐府取“如梦”二字作为曲名。也有说法如是:“庄宗修内苑,掘土有绣花碧色,中得断碑,载此词。”该词调复加一叠,则名《如意令》。后唐庄宗李存勖制此词时,本名《忆仙姿》,有说苏轼以其词中有“如梦、如梦”叠句,因而改名为《如梦令》。由此可以推断,该词调创始于五代,而调名《如梦令》可能是宋代才有的。此外,该词调又名《晏桃源》、《比梅》等。
作法:本词调共33字。全词以六言句为主。第一、第二句的第一字可以平仄不拘,但是第三字以用仄声为佳,第五字则以用平声为佳。因为这两句要对偶,所以平仄要格外注意,最好以一三五字平仄相对。第三句为仄起平收的五言句,无需用韵。第四句和最后一句,与第一、第二句相同;只是第一字个以用平生为佳。第五、六为两字叠句,协韵。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剪波绿皱。指冷玉笙寒⑴,吹彻小梅⑵春透。
⊙●⊙○○▲ ⊙●⊙○⊙▲ ⊙●●○○ ⊙●⊙○ ○▲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 ○▲ ⊙●●○◎▲
注释:
⑴玉笙寒:玉笙是对笙的美称,笙吹久了,簧片会变得湿润,因此说“寒”,需要用微火烘干才能合律。
⑵ 吹彻:彻,是大曲的最后一遍;吹彻意为吹到最后一曲。 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面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评析:该词作者一说为黄庭坚,元至正本《草堂诗餘》作无名氏词。这首词主要写一个吹笙人在春日中的寂寞心情。前两句描写美丽的春日风光:黄莺用嘴啄弄花瓣,使得花瓣静静滑落;轻灵的燕子用剪刀一般的尾翼轻点水面,使这片湖泛起层层绿波。这一片轻柔美丽的春日风光,但是此词偏要用乐景来写哀情。这位吹笙人孤独地将小梅曲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笙的簧片都已经湿润,可是依然没有人来听,依然只有吹笙人自己。在这大好的春光之中,吹笙人还如从前一样寂寞哀愁。吹笙人究竟为何而愁,词中没有提到,读者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只是这位寂寞的吹笙人,因为哀愁而憔悴,竟然变得像那湖边的柳树一样消瘦了。
长相思·别情
唐·白居易
题考:《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篇有“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客从远方来》篇有“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句。苏李诗中李陵有诗句:“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苏武有诗句:“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由此可见,“长相思”已是古诗中的常见语词,后来演化为乐府。《乐府诗集》将其收入“杂曲歌辞”部分。南朝梁时人张率最早把“长相思”三字放在句首,后人沿用词调,遂为一专门词牌。《长相思》还有其他名称,如《双红豆》、《山渐青》、《忆多娇》、《吴山青》等。
作法:本词调共36字,是最短的双调词牌。上下阕的头两句都是用叠韵,这是不可违背的。句法与平仄,上下两阕完全相同。上下阕起首为三字叠韵,第一字应为仄声,第二、第三字应为平声;第三句为七言句,第一字可平可仄;第四句为平起五言句,第一字应为仄声,第三字应为平声。白居易这首词的上阙平仄多有错用之处,应该以下阕平仄使用情况为标准。
汴水⑴流,泗水⑵流,流到瓜州⑶古渡头,吴山⑷点点愁。
●⊙ △ ●⊙ △ ⊙●○○ ⊙●△ ⊙○ ⊙●△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 ●○△ ⊙●○○○●△ ●○○●△
注释:
⑴ 汴水:古代河流名,又名汴渠、汴河,隋炀帝时开凿。西通河洛,南达江淮,今天已经湮没废弃。
⑵ 泗水:发源于山东泗水陪尾山,因为由四个源头汇合而成,故名泗水,又名泗河。流经山东曲阜、江苏徐州,在江苏淮阴汇入淮河。
⑶ 瓜洲:古代渡口名,在今江苏扬州邗江南。原系长江口沙碛,因形状如瓜而得名。
⑷ 吴山:泛指吴地(今江南一带)的群山。
评析: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黄昏时分登上高楼,以栏眺望而引发对远方良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词声韵和谐而用此精妙,将女子对良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非常传神。俞陛云在《唐宋词选释》中称此词:“通体虚明,不着迹象,而含情无际。”这是毫不过誉的。
这位女子于黄昏时分登楼远眺,看到汴水在静静地流着。汴水一直向南流去,汇入泗水,然后泗水又向南流去。泗水流入淮河,连通大运河,一直流到了长江的古渡口。再往南便是广阔的吴地,分布着点点山峦,也是这位女子的点点愁怨,大概她所思念的人就在那里吧。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河流常常是阻隔爱情的一种意象,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女子的愁怨悠悠,因众河流的阻隔而生,也为吴地点点的山峦而生,大概只有等到良人归来的时候才能止息吧。她就这样在高楼之上眺望着,怨恨着,不知不觉间明月已经升起,照着她独自一人倚靠在栏杆上。
相见欢·秋闺
南唐·李煜
题考:《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李煜作此词时已在亡国之后,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此词出后,该词调又得名称如《上西楼》、《西楼子》和《秋夜月》等,另外该调又名《乌夜啼》。
作法:本词调共36个字,用两个韵。第一、第二、第三、第六和第七句为平声韵脚。第四和第五句押仄声韵。第一句为六字句,第一和第三句可平可仄。第三句为九字句,一般要求上四下五(如这首词),但也有上六下三的例子。第四、第五句换为仄声韵。第六句仍押平声韵,与词首相同。第七句也是九字句,一般也要求上四下五。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 ⊙●⊙○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 ●○△ ⊙●⊙○ ○●●○△
评析:南唐未亡国之前,李煜的同母弟从善朝宋,被羁留不得南归。马令《南唐书·后主书》中记载:“自从善不还,四时宴会皆罢,登高赋文以见意曰……常怏怏以国蹙为忧。”由此学者多认为,此词为李煜因其弟从善被羁留不得南归而作。
正是清秋时节,作者独自登上西楼,心中的哀愁无法诉说。天空中的月,像银钩一样明亮,此时却让人倍增寂寞之感。再看那几棵梧桐树,锁在幽深的院子中,显得更加凄清悲凉。作者所看到的实如上述,而作者此时内心所感受到的,却是减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的哀愁。这哀愁就是人生的悲欢离合,就是与弟弟的离别。这份心境和感受想要说出来,却没有必要,并且用语言也无法形容,只好把它放在心头。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感转变自然。最后一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则更是余蕴深长,令人不禁掩面。
醉太平·闺情
宋·刘过
题考:曹操《对酒歌》有“对酒歌,太平时”之句。唐杜牧有“万国笙歌醉太平”的诗句。本词调的名称,大概来源于此。又名《醉思凡》、《四字令》等。
作法:本词调共38个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起首两句必须作平平仄平,而第三字的仄又必须作去声。第三句六字,虽然第一和第三两个字可平可仄,但是最好全句用仄平平仄平平。最后一句五字,句法上要求上一下四。
情高意真,眉长鬓青。小楼明月调筝⑴,写春风数声。
○○●△ ○○●△ ⊙○⊙●○△ ●○○●△
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绡⑵香暖云屏⑶,更那堪酒醒。
○○●△ ○○●△ ⊙○ ⊙●○△ ●○○●△
注释:
⑴ 调筝:弹筝。筝是弹弦乐器,十三弦。
⑵ 翠绡:丝制的绿色帐子。
⑶ 云屏:云母石制屏风,也指绘有云纹图案的屏风。
评析:这是一首抒写闺情的小令。上片描写闺中女子的深情、模样与状态。青鬓修眉,真切意远,她一个人在小楼上面弹筝。明月满窗、春风数声,这情韵无限的情景隐隐有几分遐思。下片写相思相忆之情。朝思暮想、魂牵梦萦,这位独守闺中的佳人,面对着翠绡香暖,感到无限伤感。只好借酒浇愁,可是酒醒之后还有漫漫的长夜要独自捱过,想到这里真是让人不禁难过。整首词轻倩柔媚、曲折有致,是一首较有特色的小令。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题考:清人毛先舒的《填词名解》云:“查,古槎字;词名采海客事。”所谓的“海客事”,张华《博物志》记载为:“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睹日月星辰,后忽忽不觉昼夜。至一处,遥望宫中多织妇,一丈夫牵牛饮之,因还。后至蜀,问严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另外,词牌中的“生”字本可读“星”。《诗经·小雅》:“不如友生”毛传曰:“协桑经切,音星。”因此“生查”,就是“星槎”的意思。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若星月。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槎。”可见星槎一词由来已经,后人常以之入诗,如李商隐 “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刘禹锡“星槎上汉杳难从”等。
作法:本词调共40字,其实是八个五言句。除上阕首句外,其他各句的第一个字均平仄不拘。全词共四处用仄韵。
去年元夜⑴时,花市⑵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 ⊙● ○○▲ ⊙●●○○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 ⊙●●○○ ⊙●○○▲
注释:
⑴ 元夜:即元夕,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⑵ 花市:繁华热闹的街市。
评析:此词一说为女词人朱淑真所作,收在她的《断肠集》中,持此观点者有杨慎、毛晋等。不过清代王士祯、况周颐等人则认为是欧阳修所作,《四库全书》也认为该词为欧阳修所作。关于作者到底是谁的争论直到今天,不过现在一般认为此词确为欧阳修所作。这首词描写一段纯真的爱情,从中引出了一种恒久深厚的感伤,让人倍感悲凉惆怅。上片写去年元夕的繁华热闹和恋人的约会,以简单的文辞描述了令人心迷神往的约会情景。下片写今年元夕时的孤单,繁华热闹与去年相同,但是情人却不在了——或许这段爱情已经结束了吧——主人公只得黯然神伤,清泪潸然。这首词文辞简单,但是通过今昔对比,抒发感情淳朴自然,并且具有普遍意义,历来引得许多人的共鸣,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昭君怨·春怨
宋·万俟咏
题考:《昭君怨》本是琴曲名。宋僧居月《琴曲谱录》中称:“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制。”蔡邕《琴操》称:“齐国王穰,以其女昭君,献之元帝,帝不之幸。后欲以一女赐单于,昭君请行。及至,单于大悦。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因此李商隐诗有“七弹《明君怨》,一去怨不回”的句子。至隋唐由乐府而入长短句,于是成为了词曲名称。清毛先舒《填词名解》里说:“汉王昭君作怨诗,入琴操,乐府吟叹曲,有《王明君》,盖石崇拟作,以教绿珠;隋唐相沿有此曲。”由此可知,本次调却是来源于琴曲。
作法:本词调共40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前三句与《如梦今》的句法几本相同;只是《如梦今》的第三句不用韵,这里却是换作平声韵。第四句三字,协平韵,平仄要求严格,必须是仄平平。
春到南楼⑴雪尽,惊动灯期花信⑵。小雨一番寒,倚栏干。
⊙●⊙○ ⊙▲ ⊙●⊙○⊙▲ ⊙●●○△ ●○△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 ⊙●⊙○⊙▲ ⊙●●○△ ●○△
注释:
⑴ 南楼:古楼名,在今湖北鄂城县南。《世说新语》记载,晋代庾亮在武昌(今鄂城)时,感秋夜景色宜人,于是与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楼玩月、清谈吟咏。此处的南楼不一定是实指。
⑵ 灯期:指正月十五上元灯节。花信:犹言花期,指开花的消息。
评析:这首词写的是春日倚栏望远,抒发的是个人与家国的怅惘和忧虑。春天到来,南楼下面的积雪已经消尽了,正好迎来了热闹的上元佳节,也催动了花期。这时候一场细细的春雨下起来,使得天气乍暖还寒。作者独倚栏杆,凭高望远,看到的却是重重如烟的山水。这种情景怎不令作者万分怅惘伤怀呢,于是乎发出了“莫把栏干频倚”的感慨。作者发出疑问“何处是京华”,可是向京华望去却是一片暮云遮蔽。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有句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王安石《登飞来峰》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由此,我们就可以推知,作者在此的“何处是京华,暮云遮”就不仅仅是描述一个景物,也不再是抒发个人的怅惘伤怀,而已经上升到对家国命运的忧虑。万俟咏是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对国破家亡有更深的体会和忧虑。
点绛唇·闺情
元·曾允元
题考:清人毛先舒说:“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脣’;本词采以名。”词牌名的意思是女子的口脂,因而又名《点樱桃》,是一首艳词。另外,该词又名《南浦月》、《沙头雨》等。
作法:本词调共41字。首句为四字,无需用韵。第二句为七言句,起仄声韵。第三句也是四字句,协韵。第四句五字,协韵。下阕第一句与上阕首句相同。第二句与上阕第四句相同。第三句上二下一,必须作平平仄,协韵。第四、第五句与上阕第三、第四句相同。
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数声啼鸟,梦转纱窗晓。
⊙●○○ ●○⊙●○○▲ ●○○▲ ⊙●○○▲
来是春初,去是春将老。长亭⑴道,一般芳草,只有归时好。
⊙●○○ ⊙●○○▲ ○○▲ ●○○▲ ⊙●○○▲
注释:
⑴ 长亭:古人在驿路边设亭供旅人休息,十里一亭,五里一短亭。后来“长亭”成为了送别地的代名词。
评析:这是一首以闺情为题的词作。少女怀春是古代诗歌中常出现的题材,如《诗经·召南·野有死麕》:“少女怀春,吉士诱之。”晋陆机《演连珠》之三一:“幽居之女,非无怀春之情。”一夜东风将春天带来,也在少女的身侧吹散开怀春的哀愁与怅惘,它们像云和烟一样弥散在少女的情感世界中。伴随着几声春鸟的啼叫,纱窗之外已经天亮了。古人常以禽鸟衬托爱情、以梦魂抒写幽情,此处的“啼鸟”和“梦转”也是这个意思。怀春的哀愁与怅惘伴随着这位少女,从初春时节一直到春光消尽。长亭是分别之地。这里的“长亭”既可指怀春少女与自己所爱的人在暮春分别,也可以指少女与自己的怀春情绪在暮春时候分别,两者都可对应词最后的“只有归时好”。这首词虽然短小,但是用语清新婉丽,构思新奇巧妙,也是一首被人广为流传的词作。“一夜东风,吹散愁多少”,将闺情之愁描写的形象而动感。下阕数句将闺情愁绪拟人化,其构思与手法之高妙,直追两宋,令人叹服。
菩萨蛮·闺情
唐·李白
题考:唐代苏鹗《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北宋钱易之《南部新书》与明代胡震亨之《唐音癸签》记载与此略同。另外,五代孙光宪之《北梦琐言》记载:“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丞相假飞卿所撰密进之,戒以勿泄。”唐代俗称美女为菩萨,菩萨蛮盖西域蛮族女子之谓也。当时教坊,谱作曲词,遂以“菩萨蛮”为词名。明代杨慎改“蛮”为“鬘”,盖已失其本意。后代词人又名此词曰《重叠金》、《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不仅与词名来源无关,并且《子夜歌》另有正调,而《巫山一片云》又容易与其他词调《巫山一段云》相混淆,因而并不足取。
作法:本词调共44字,为词调中之最古者,即以五七言组成;通篇两句一韵,凡四易韵,两平两仄。第一、第二句即为七言仄句;第三句为仄起之五言句,换用平韵;第四句为五言拗句。后半第一句为平起仄韵之五言句;第二句为仄起仄韵之五言句;第三、第四句与前半第三、第四句相同。
平林⑴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 ○○●●○○▲ ●●●○△ ●○○●△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⑵连短亭。
⊙○○●▲ ⊙●○○▲ ⊙●●○△ ⊙○ ○●△
注释:
⑴ 平林:树林在远处,从高处望去树头似乎平整,顾云“平林”。有注本曰“平地上的树林”,非是。
⑵ 长亭:《释名》曰:“亭,停也。”古人在驿路上设亭供旅人休息和送别,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后来“长亭”成为了送别地的代名词。
评析:这首词相传为李白所作,但学者多认为是晚唐词假托于李白名下。然而这首词情辞俱佳,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丝毫不逊于李白的作品。
黄昏是一个人情感最为丰富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触景生情引发对良人思念的时候。这首词就描写了一位闺中女子,在傍晚思念远方良人的情景。全词开篇写到女子所见之景:远山前的树林在暮色之中如同被轻烟环绕;山岭的颜色变得黯淡,给人一种寒意;这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伤心。空气渐渐变暗,暝色从远方的山林侵入到女子所在的高楼,而女子却在楼上哀愁。女子站在洁净的楼阶上眺望远方,山岭和树林已经湮没于暮色,只有灰蓝色的天空有几只归鸟急速地飞过。鸟儿知道天晚归家,可是隔着许多山岭和树林的良人又在何方呢?词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作结,女子一点也不知道自己所思念的人现在哪里、正做什么,更是增添了几分哀愁。
全词有远景到近景,再到楼上仰望天空,直至思念推敲远方良人的行踪,布局恰当合理,使哀愁和思念之情得到逐步深化。并且这一描写转移,又是配合暮色渐浓而展开的,很是自然贴切。
卜算子·别意
宋·王观
题考:万树《词律》引毛先舒的话说:“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还说道:“按山谷词‘似扶着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另外,因为秦观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的句子,所以明代张《诗余图谱》中又将《卜算子》作《百尺楼》。
作法:本词调共44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均是四句而两韵;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均平仄不拘。第一、第二句,在句法上均要求上一下三,中间加一个衬字。第三句为七字,最后一句为五字,协仄韵。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 ⊙●○○▲ ⊙●○○●●○ ⊙●○○▲
才是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 ⊙●○○●●○ ⊙●○○▲
评析:王观的词集《冠柳集》中在此词题下有“送鲍浩然之浙东”语。鲍浩然是诗人的朋友,生平不详。浙东,今天的浙江东南地区,宋代时属浙江东路。南朝人吴均在《与宋元思书》中描述这一带:“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可见这一带的风景是非常秀丽的。
这是一首很有特点的送别之词。我国古代形容美人的时候,常常是称其为“眼似秋水,眉若春山”。在这首词的开头,作者却反过来说水如美人眼波流横、山似美人眉黛聚簇,让人感到非常新鲜。接下来作者写道所送之人欲归哪边,却是眉眼盈盈之处,更是让人觉得美丽而有趣。下片前两句点名送别友人的时间,最后不无风趣地嘱咐友人到了江南以后,一定要把那里的春色尽情欣赏。有一说法是词中所送的友人回浙东看望他美丽的小妾,这当然是可能的。由上片的“眉眼盈盈处”似乎也可推测得知。这样一来,整首词的美人眉眼和山水春色都成了相互交映的双关之语。美人与美景奇幻的组合,还有友人送别时的风趣调侃,使得这首小词平添出许多艺术魅力。
减字木兰花·春情
宋·王安国
题考:《岚斋录》中记载:“唐张搏自湖州刺史移苏州,于堂前大植木兰花,当盛开时,燕郡中诗客,即席赋之。陆龟蒙后至,张连酌浮白,龟蒙径醉,强执笔题两句云:‘洞庭波浪渺无津,日日征帆送远人。’颓然醉倒。搏命他客续之,皆莫能详其意。既而龟蒙稍醒,援笔卒其章曰:‘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遂为一时绝唱。”欧阳炯词有“今年却忆去年春,同在木兰花下醉”的句子,因而以《木兰花》为调名。“减字”,在词学中又称 “偷声”,指在原词调基础上减去部分音节的做法。《减字木兰花》即是《木兰花》减字之后的词调。
作法:本词调共44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首句以四字起仄韵,其中第一和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二句为七字,协仄韵。第三句为四字,换用平韵。第四句为七字,协平韵。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 ⊙●⊙○○●▲ ⊙●○△ ⊙●○○⊙●△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⑴。
⊙○⊙▲ ⊙●⊙○○●▲ ⊙●○△ ⊙●○○⊙●△
注释:
⑴ 洞房:幽深的房间。
评析:对于春天的热爱、对于爱情的敏感,几乎是所有诗人的共同气质。花落月生、聚散离合,总能引起他们心内的一番波澜。这首词写的是词人偶遇一位女子之后的春情思念,读来清新可人。
上片开始描写偶遇的场景:画一般的小桥流水;因为雨水沾湿了花瓣,使得东风也吹不起它们。月上柳梢头,词人骑着马踏着黄昏归来,偶遇一辆油壁香车。车的帘子里发散出阵阵清香,这是车内美人的脂粉之香,也是青春少女的温柔体香。词人为之迷醉销魂、浮想联翩。“今夜梦魂归何处”,是因为词人的心魂已经被那位女子带走了,可是词人却不知道她要去哪里。或者说,词人为这位女子而倾倒销魂,可是这位女子很快就消失了,留给词人的只是惆怅思念和无所适从。词人在这种惆怅中信马徘徊,默默无语,只是怨恨自己不像杨花一样,因为杨花还可以随风飞到那位女子的闺房之中,一诉衷情哀肠。整首词凄美迷离,结尾处的两句更是想象新奇。
采桑子·春暮
宋·朱藻
题考:万树的《词律》在《丑奴儿》注中说:“全唐诗作《采桑子》。此调为唐教坊大曲,一名《采桑》,一名《杨下采桑》;南卓《揭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冯正中词,名《罗敷艳歌》,李后主词,名《采桑子令》。宋初皆名《采桑子》,陈无己名《罗敷媚》,惟黄山谷名《丑奴儿》。”这里所说的黄庭坚的《丑奴儿》,即是 “得意许多时”那首,共62字,本首词区别较大,因而词调《采桑子》可能与《丑奴儿》并无关涉。
作法:本词调共46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首句七字,无须用韵。第二、第三两句都是四字句,平仄句法相同,前者起韵,后者协韵。第四句是仄起平韵的七言句,协韵。
幛泥油壁⑴人归后,满院花阴,楼影沉沉,中有伤春一片心。
⊙○⊙● ○○● ⊙●○△ ⊙●○△ ⊙●○○⊙●△
闲穿绿树寻梅子,斜日笼明,团扇⑵风轻,一径杨花不避人。
⊙○⊙●○○● ⊙●○△ ⊙● ○△ ⊙●○○⊙●△
注释:
⑴ 障泥:垂置于马腹两侧,用来遮挡尘土的障物。油壁:妇女所乘坐的装饰精美的轻便车。因车壁用油涂饰而得名。
⑵ 团扇:又名宫扇、纨扇,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
评析:这是一首惜春之作,同时也包含着词人对一位女子的爱慕与惆怅。春意阑珊,这位女子乘着油壁香车回去了,原来喧闹的庭院便霎时间冷清起来了。花阴寂寂,楼影沉沉,只有剩下词人独自伤心徘徊,却无人知。他信步穿过已成浓荫的树丛,寻找梅子。“寻梅子”表现了春末夏初的风景特点,同时可能又有其他含义。唐杜牧有一首《叹花》诗:“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本词的“寻梅子”或有词人担心那位女子另属他人之意,然不能确定。这时候夕阳返照,使得树林也亮丽起来。词人想到那位女子曾经用美丽的团扇摇出轻柔的风,可是她归去的路上现在却落满了杨花。最后一句的以景作结,将词人难言的爱慕与惆怅遮掩了起来,却让读者对其感受得更为深切了。
谒金门·春闺
南唐·冯延巳
题考:汉武帝时候,学士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金马门省称为金门,用来比喻天子宫门。后来“金门”与“玉堂”并称,表示掇青拾紫、位列公卿的意思。扬雄《解嘲》里面也说:“今吾子幸得应金门,上玉堂有日矣。”本调为唐时词,取义为儒生朝谒天子。清人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唐乐名有《儒士谒金门》,词沿其名。”该词调又名《垂杨碧》、《花自落》等。
作法:本词调共45个字,起首为三字句,句法上要求上一下二;第二字虽然可平可仄,但最好还是用仄声。第二句为六字句,第三句为仄起仄收的七言句。下阕第一句为六字句,其余均与上阕相同。
风乍⑴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⑵红杏蕊。
○⊙ ▲ ⊙●⊙○○▲ ⊙●⊙○○●▲ ⊙○ ○●▲
斗鸭⑶阑干独倚,碧玉搔头⑷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⑸。
⊙● ⊙○⊙▲ ⊙●○○ ○▲ ⊙●⊙○○●▲ ⊙○○●▲
注释:
⑴ 乍:突然。
⑵ 挼:揉搓。
⑶ 斗鸭:古代有斗鸭的游戏,鸭子在平时由栏杆围起来圈养。
⑷ 碧玉搔头:碧玉簪。
⑸ 闻鹊喜:古人认为听到喜鹊的叫声,表示有客人到来或者在外的亲人将要归来。
评析:微风突然吹起,使得一池春水荡起层层涟漪。有一位站在池塘边上的女子,此时正百无聊赖地用手揉搓着红杏,来引逗水面的鸳鸯。现在她连引逗鸳鸯也觉得了无意趣了,只得倚靠在栏杆上看鸭子戏水。她头上的簪子已经斜坠,这也难怪呀,因为自从心爱的人离开自己以后,这位女子就在已无心梳妆打扮了。她整天翘首企盼着心爱的人能早日归来,以解自己心头的相思和寂寞。刚抬起头,却听到了喜鹊的叫声,难道心爱的人真的要回来了?
这首词写思妇之情,简洁而动人,特别是第一句,更是体现了冯延巳词作的艺术水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全词以此为首,显得特别引人注目。这一句使平静的水面荡起涟漪,富有动感。而正是这一春日风景里的细节触动了思妇敏感的思念,在她的心间也荡起了层层涟漪。
诉衷情·眉意
宋·欧阳修
题考:该词调为温庭筠所创,因《离骚》中有“众不可户兮,执云察余之中情”的句子,因而名之曰《诉衷情》。本来是单调33字,《词谱》则收录双调37字。五代时期毛文锡有41字的《诉衷情》,首句为“桃花流水漾纵横”,因而又名《桃花水》。除此之外,还有宋代王益44字的、张元干46字的两种体式。赵长卿和欧阳修则都使用45字的一种体式,后世词家奉为正宗。
作法:本词调共45字。上阕第一句为平起平韵的七言句。第二句为五字句,协平韵。第三句为六字句,不入韵。第四句也是六字句,但于第三个字后略有逗断,协平韵。下阕换头,三个三字句需用流水格。第四和第五句是四字句,要求对偶,不需用韵。最后一句也是四字句,协平韵。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⑴。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⑵。
⊙○⊙●●○△ ⊙●●○△ ⊙○⊙●○⊙ ⊙●● ●○△
思往事,惜流光,易成伤。未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 ●○△ ●○△ ●○○● ●●○○ ⊙●○△
注释:
⑴ 呵手:朝手上哈热气。梅妆:即梅花妆,古代妇女的一种妆饰。《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记载,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她的额头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宫女们纷纷效仿,因名之曰梅花妆。
⑵ 远山:比喻眉毛。葛洪《西京杂记》记载:“(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评析:关于这首词的主题意蕴,有人说是表现歌女的怨恨离愁,有人说是常见的思妇主题。无论如何,我们看到,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女子的眉来传达她的情感。这是这首词艺术特色的体现,也是我们阅读欣赏的重点。
这是深秋的早晨,她卷起窗子上的帘幕的时候,发现那上面已经结了轻轻的一层霜。因为天气寒冷,她要梳妆打扮就先用用口中的热气将双手呵暖,然后才开始梳妆。呵手的这个细节,既照应了前面的轻霜,又暗示了这位女子的孤单。她把自己的眉线画得很长很长,那都是因为离恨的缘故呀。
上片写人的活动,下片开始转入对其内心情感的描写。梳妆完毕,可是“花容月貌为谁妍”,自己究竟是打扮给谁看呢?这位女子不禁想到过去的事情。那可能是一段缠绵伤感的爱情,也可能是毫无意义的琐碎生活。现在,时光流逝,一想到往事总让人那么惆怅伤感。可是总是这样惆怅伤感也没有用啊!她想唱一支歌来排解自己的寂寞伤感,于是敛起自己的满腹惆怅,想要让自己显出一点笑容,可是眉宇之间却仍然是挥之不去的哀愁。想要暂时忘却哀愁,故意地躲避自己内心的伤痛,可是心头仍然痛、眉头依然愁,这才是最让人痛心断肠而不可释怀的情况。
好事近·初夏
宋·蒋元龙
题考:唐宋之时,民间所称“好事”有两种意思。第一种“好”读去声,喜好之“好”如《孟子》:“好事者为之也。”杜甫诗:“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传与谁?”白居易诗:“门以招贤盛,家因好事贫。”第二种意思是指慈善事业。《五代史唐明宗纪》:“谷帛贱,民无疾疫,则欣然曰:‘吾何以堪之?当与公等作好事以报上天。’”《录异记》:“嘉陵江侧,有妇人,自称十八姨,往来民家,不饮不食;每教谕于人,但作好事,莫违负神明。”本次调名称的本义,不知是使用的哪一种意思。至于“近”字,在词牌中与“今”“引”“慢”等相似,是表示曲类节奏的,与调名本义无关。后世称男女爱恋之事曰好事,又以“近”为远近之“近”,称此调名称为 “佳期近矣”的意思。这种说法是不足取的。本调又名《钓船笛》。
作法:本词调共45字。首句为平收五言句,不起韵。第二句六字,起仄韵。第三句与第二句相同,但无需用韵。第四句五字,必须为仄平平平仄,并且句法上要求上一下四。下阕换头。首句为平起平收的七言句。第二句五字,协仄韵。后两句的要求,与上阕相同。
叶暗乳鸦⑴啼,风定老红犹落⑵。蝴蝶不随春去,入熏风⑶池阁。
⊙●●○ ○ ⊙●⊙○○▲ ⊙●⊙○○● ●○○ ○▲
休歌金缕劝金卮⑷,酒病煞⑸如昨。帘卷日长人静,任杨花飘泊。
⊙○⊙●●○○ ⊙⊙● ○▲ ⊙●⊙○○● ●○○○▲
注释:
⑴ 乳鸦:小鸦。
⑵ 风定句:《南史·谢贞传》载,谢贞八岁时作诗《春日闲居》有句子“风定花犹落”,为王筠所激赏。
⑶ 熏风:南风。
⑷ 金缕:曲调名,唐人无名氏《杂词》:“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金卮:酒杯的美称。
⑸ 煞:很。
评析:这首词写春末夏初时的景物,抓住了那个季节的特点,写得丝丝入扣、形象动人。小鸦在树上啼叫,而此时的树头已经是“叶暗”,这正是初夏时节树头成荫的情状。没有风吹过,但是已经衰败了的花却自动地脱落,这也是春天失去后的特点。可是蝴蝶却没有跟随着春天一同离开,没有了鲜花,它们就在初夏时节飞入亭台池阁,飞舞旋绕,似与游人相乐。下片作者开始写到人,写人的心思和活动:不要唱那劝人珍惜光阴的金缕曲,只管喝酒就是了,一定要喝得像昨天一样大醉一场。这可真是一个“困人天气日初长”的时候,酒醉之后,词中的人安静下来,卷起窗帘,只看到杨花四处飘落。杨花飘落也是春末初夏时候景物的特点。另外,杨花在诗词中多比喻游子,该词在此处或有感慨自身漂泊之意。
忆秦娥·思秋
唐·李白
题考:《词综》收录此词,调名曰《桂殿秋》。《苕溪渔隐丛话》中载《桂花曲》云:“仙女侍,董双成,桂殿夜凉吹玉笙。”此为《桂殿秋》一名之由来。《词综》引述吴虎臣的说法,曰此词为李白所作。而《词苑丛谈》则谓其为晚唐人之词作。然而此调与《菩萨蛮》确为词中最古者,郑樵《通志》云:“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等,而《秦楼月》和《忆秦娥》这两个名字都来源于这首词的第二句。
作法:本调为46字,“秦楼月”、“音尘绝”二句皆为上句末三字之重复。“灞”“汉”二字必用仄声,而名家则多用去声,音调更为流畅。第一句为平平仄。次句为辘轳体,第一字必须用平,否则两秦字不能辘轳。第三句即上句之末三字,第四、第五句均四字,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下片改首句为七字,句法与《菩萨蛮》首句相同,其余的句法与上片无异。
箫声咽⑴,秦娥⑵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⑶伤别。
○⊙▲ ○○ ⊙●○○▲ ○○▲ ⊙○⊙● ●○ ○▲
乐游原⑷上清秋节,咸阳⑸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⑹。
⊙○⊙ ●○○▲ ⊙○ ⊙●○○▲ ○○▲ ⊙○⊙● ●○○▲
注释:
⑴ 箫声咽:暗用萧史弄玉之典。据刘向《列仙传》记载,秦穆公有女名弄玉,爱听萧史吹箫。后来弄玉嫁给了萧史,日日学习吹箫,作凤鸣声。过了几年,萧史弄玉夫妇的箫声引来了凤凰,于是秦穆公作凤台使两人居住。有一天,萧史弄玉夫妇随着凤凰一起仙去了。
⑵ 秦娥:泛指秦地的美貌女子。娥,扬雄《方言》卷二云:“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
⑶ 灞陵: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因有汉文帝墓而名。附近有灞桥,是唐人折柳送别的地方。
⑷ 乐游原;即乐游苑,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⑸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汉、唐时期,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
⑹ 汉家陵阙:汉朝皇帝的陵墓都建在长安四周。阙,陵墓前类似宫门牌楼的建筑。
评析:两宋之交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称《忆秦娥》为李白所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但是《李太白全集》中并无收录此词。明代以来对此词为李白所作屡有质疑者,大多认为此词牌为晚唐宋初时期词人所创。俞平伯即认为这首词“盖中晚唐时人伤乱之作”。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月亮是古典诗歌中表达思念的意象。秦娥的美梦破碎,如今只能将思念寄予明月,以呜咽的箫声来抒发心中的悲慨。楼外的明月圆缺相循,灞陵之上的柳色每年都会新绿,不知道送别了多少行人。如今在乐游原上,正是清秋时节,秦娥所思念的那个人、秦娥的梦却在咸阳古道之外,杳无音信。明月圆缺、柳色荣衰,时间就这样无情地流逝着,而秦娥站在秦楼之上举目望去:西风衰飒,红色的残阳浸染了汉代的大片陵墓。词到这里,所要表达的已不仅仅是思念之情,更是由清秋而引发的对历史的感怀和强烈的宇宙生命意识。这首词境界阔达、格调苍凉,极富感染力,特别是最后两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之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更漏子·本意
唐·温庭筠
题考:唐人称夜间为“更漏”,杜甫《江边新乐诗》有诗句云:“余光隐更漏,况乃露华浓。”许浑《韶州驿楼》亦有诗句曰:“主人不醉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一般认为,此词调创制于晚唐时候,其创制者可能是温庭筠。《苕溪渔隐丛话》中说:“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一词尤佳。其词云:‘玉炉香,红蜡泪……’”毛先舒《填词名解》中也说道:“唐温庭筠做《秋思词》,中咏“更漏”,后以名词。”
作法:本词调共46字,为上下阙之双调词牌。起首两句为三字句对偶,因而平仄互异。第三句为六字句,第一、第三和第五字均为可平可仄。第四、第五句换为平声韵,也是三字句对偶。第六句为五字句,其中第一字为仄声。第三字为平声。下阕起首第一句即入韵,第二句则不要求对偶。然而本词调下阕第一句入韵的只有这一首词,宋代及以后人们填词均不入韵,因而对此不必有过严之要求。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⑴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⑵。
●○○ ○●▲ ⊙●⊙○ ⊙▲ ○●● ●○△ ●○○●△
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⑶。红烛背,绣帘垂,梦君君不知。
○⊙▲ ⊙○▲ ⊙●⊙○⊙▲ ○●● ●○△ ●○⊙●△
注释:
⑴ 漏声:古代以漏壶盛水,通过水的滴漏来计时。此处指夜间打更击点的报时声。
⑵ 金鹧鸪:用金线绣成的鹧鸪。鹧鸪,一种鸟,性畏霜露、喜光照,其形体状如山鸡,叫声像是“行不得也哥哥”,古诗词中常用来表示思念和伤感。
⑶ 谢家池阁:泛指女子的居所。谢家,谢娘家,魏晋六朝时已有此种称呼。
评析:这首词同样写的是一位女子对远方良人的思念,不过不是写女子登楼眺望,而是写女子居所的环境与女子在闺房内的活动。这是温庭筠所擅长的,而事实上这首词也确实写得非常成功。特别是最后一句“梦君君不知”,与古诗“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在艺术构思上有暗合之处,同样令人唏嘘不已。
这首词一开始就描写了一种动人的春夜情景,最易引发人们的思念之情。柳丝依依,夜雨霏霏,盛开的花丛之外传来声声打更的声音。这声音惊起了塞外的大雁,也惊起了城中栖息的乌鸦,却对画屏之上金线绣成的鹧鸪毫无影响。在这里,塞雁、城乌和鹧鸪可能并非实写,而只是用来点缀词句、渲染气氛。温庭筠作闺怨词,有《菩萨蛮》14首、《更漏子》6首,使用了大雁、鹧鸪、凤凰、雀、燕、莺等多种禽鸟,许多地方只是取其成双成对之意罢了。下阕香雾已见稀薄,说明已经到了深夜,熏香快要燃尽。香雾透过重重的帘幕,这位女子只感到无限的惆怅。算了吧,既然夜已深了,还是去睡吧。她用灯罩遮住红烛,放下床帏,在思念和惆怅中进入了睡眠。在睡梦之中,她可能已经梦到了远方的他,可是他却可能并不知道。一方是深切的思念,另一方却是“梦君君不知”,岂不令人顿生伤感!
荆州亭·题柱
宋·吴城小龙女
题考:据说这首词最早题于荆州江亭柱间,故名《江亭怨》。宋代《异闻总录》记载:“荆州江亭柱间有词,黄鲁直读之,凄然曰:‘似为予发也。’是夕梦女子曰:‘吾家豫章吴城山,附客舟至此,堕水死,不得归,登江亭有感而作,不意公能识之。’鲁直惊寤曰:‘此吴城小龙女也。’”《冷斋夜话》所记载的故事,大致与此相同。所载亦同。《花庵词选》选录此词的时候,名之曰《清平乐令》。不过这首词只是去掉《如梦令》的结尾同时变作双阙罢了,可能是黄庭坚本人自创的,只是伪托于鬼神之事罢了。
作法:本词调共46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全词四句与《如梦令》的前四句基本相同,只是此处首句和结句第五字的可作仄声,而《如梦令》必须用平声罢了。
帘卷曲栏独倚,江展暮云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⑴。
⊙●⊙○⊙▲ ⊙●⊙○⊙▲ ⊙●●○○ ⊙●⊙○⊙▲
数点雪花⑵乱委,扑漉⑶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 ⊙▲ ⊙● ⊙○⊙▲ ⊙●●○○ ⊙●⊙○⊙▲
注释:
⑴ 吴头楚尾:指江西地区。以长江而言,江西处于吴地的上游、楚地的下游,就像首尾相接一样,因而称吴头楚尾。
⑵ 雪花:此处指浪花。
⑶ 扑漉:象声词,沙鸥惊起的声音。
评析:这是一位漂泊异乡的女子孤身无依、思念家乡时候写下的词。她卷起珠帘,独自倚靠在栏杆上,看见长江上面的天空,傍晚的云团在无边地舒展。“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位女子此时也生起了浓郁的思乡情绪。她的家远在江西一带,可是现在却远离家乡、孤身漂泊,思乡的泪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江上掀起几簇浪花,冲到了岸边的沙滩,把在那里休憩的沙鸥也惊起了。这位女子倚栏独望,看见这一切,想要写出几句诗来慰藉自己漂泊的愁怀,却最终被淹没在了江水烟波里面。对景生情,不尽愁闷,却连一句诗也不能写出,这就更让人感到惆怅伤感了。
清平乐·晚春
宋·黄庭坚
题考:唐李浚《松窗杂录》中记载:“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上乘照夜白游赏,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上命梨园子弟,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北宋张君房《脞说》认为李白所作,即是《清平乐》曲。《碧鸡漫志》则称:“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曲声调高下,合为三调,曰:清调、平调、侧调。此谓三调中,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况白词七字绝句,与今《清平乐》曲不类。后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绝句耳。此曲在越调,唐至今盛行。”万树《词律》在此调下作注,也说:“与《清平调》无涉。”由此可知,《清平乐》与唐代《清平调》虽然名称相似,然而事实上并无关涉。
作法:本词调共46字,用两个韵,前者为仄,后者为平。第一句为四字,仄句,起韵,第三字可仄。次句五字,与﹝卜算子﹞第二句同。第三句七字,仄起仄协,第一、三、五字平仄不拘,亦有于第六字作平者,则第五字必须作仄,乃成拗句。如清莲本词“玉帐鸳鸯喷兰麝”即是,顾非初学所宜。第四句六字,第一、三、五字平仄虽可不拘,但第五字作仄,则第三字必须作平,所当注意耳。后半换协平韵。首次二句俱六字,用韵。各句第一、三字平仄可不拘。第三句与前半第四句同。末句与后半第二句同。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 ⊙●○○▲ ⊙●⊙○○⊙▲ ⊙●⊙○⊙▲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 ⊙○⊙●○△ ⊙●⊙○⊙● ⊙○⊙●○△
评析:这又是一首以送春为题的词作,但是并不像同题其他词作一样忧伤。春天是美丽的,它的离去总是引起敏感的词人感慨不已,也有人会问春天究竟去了哪里。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那是因为山上寒冷,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并非真的春归于此了。黄庭坚的这首词开篇就问“春归何处”,估计白居易也无从作答。黄庭坚的这首词接着说道,如果有谁知道春天去了哪里,那就再把它寻回来吧。这是上片的发问,问而无人能答,于是作者只好自问自答。春天去了,一点踪迹也没有。要想知道春归何处,大概只有去问黄鹂了。当然这个回答并不能使人满意,因为黄鹂纵然百啭千啼想要说明春归何处,可是却没有人能听懂黄鹂的话。黄鹂只得乘着风、飞过蔷薇,独自去追寻春天了。可能正是这黄鹂带走了春天呢。整首词节奏欢快、语调轻松,其构思的新颖、想象的奇特更是令人激赏不已。
误佳期·闺怨
清·汪懋麟
题考:《楚辞·九歌·湘夫人》云:“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南朝宋谢庄《月赋》云:“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于是“佳期”一词成为男女欢会的代指。唐李益《江南曲》云:“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则是“误佳期”的意思。本词名大概即是来源于此。
作法:本词调共46字。上阕起首两句都是六字,皆用仄韵,不用对偶。第三句为平起平收的七言句,不用韵。第四句五字协韵,作仄仄平平仄。下阕换头,起首两句为两个五字句。第三、第四句与上阕相同。
寒气暗侵帘幕,孤负芳春小约。庭梅开遍不归来,直恁⑴心情恶。
⊙●⊙○⊙▲ ●●⊙○⊙▲ ⊙○⊙●●○○ ●● ○○▲
独抱影儿眠,背看灯花落。待他重与画眉⑵时,细数郎轻薄。
⊙●●○○ ⊙●○○▲ ⊙○⊙●●○ ○ ●●⊙○▲
注释:
⑴ 直恁:犹言竟然如此。
⑵ 画眉:汉代张敞曾为妻画眉,后来成为表示夫妻恩爱的典故。
评析:这首词写春寒之中,一位闺中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和负约不归的埋怨。词的第一句写出当时的环境,正是乍暖还寒、春寒料峭。这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也是对女子心情的烘托。女子的心情像春寒一样孤独冷清,是因为她所爱的人轻负了与她春天的约会,在庭梅都开遍的时候还不回来。这当然让女子的心情非常坏了。怀人不归,这位女子只好抱着自己孤单的影子入眠了。一个“抱”字,更加突出了女子的寂寞。女子向里而睡,突然看见灯花落了,心头掠过一丝欣喜。因为古人认为灯花落是吉兆,表示有人要来。莫非所思念的人要回来了?女子还不敢确定,此时想到所思念的那个人,心里就充满了埋怨,心想:等他回来讨好我的时候,看我怎么娇嗔着数落他。最后一句写女子心理,富有情趣且真实,可谓入木三分。
阮郎归·踏青
宋·欧阳修
题考: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说:“《阮郎归》用《续齐谐记》阮肇事。”《续齐谐记》记载:“永平中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见二女,颜容绝妙,便唤刘、阮姓名,因邀至家,设胡麻饭与食之。”《续齐谐记》一书为梁吴均所撰,而刘、阮入天台山遇仙之事,经常出现于唐诗之中,由此可以推知此词调创于隋唐时期。
作法:本词调共47字。上阕首句为平起平韵七言句。第二、第三和第四句都需要协平韵。下阕开头为两个三字句,要求对偶。其余三句与上阕的末三句完全相同。此词调所有五字句均为五言拗句,其第三字必须是平声,无可更改。
南园⑴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 ⊙●●○△ ⊙○○●△ ⊙○⊙●●○△ ●○○●△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 ●○○ ⊙○○●△ ⊙○⊙●●○△ ●○○●△
注释:
⑴ 南园:晋代张协《杂诗》之八有诗句:“借问此何时,南园蝴蝶飞。”此处南园,是泛指园林之意。
评析:这首词的作者一说为南唐冯延巳,又说是北宋晏殊。这是一首描写踏青风景的词。上片首句点明地点、时间,正是阳春三月最为绚烂的时候。和煦的风缓缓吹来,作者听到马的叫声。第三句更是写出了这个时节的特有景观,青色梅子还很小,柳树的枝叶却已经很多。春日的阳光也很充沛,蝴蝶在明媚的阳光之中翩然飞舞。花露闪耀着光辉,如烟的芳草在轻风中微微低伏。许多人家帘幕低垂,表示大家都已经踏青去了。一位少女在荡秋千,因为慵困而将外衣脱去。这个时候,画堂之上的燕子却在叽喳着归巢。这首词就像一幅明丽的风景画,使读者身临其境,与作者一起欣赏着春日的风光。
画堂春·本意
宋·黄庭坚
题考:白居易《三月三日诗》中有诗句“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这是画堂春最早的出处。到《赠韦氏歌》中诗句“一曲新声惨画堂,可能心事忆周郎”,“画堂”似乎已经是一种曲调了。唐代时富贵之家,将装饰华丽的房子都称为画堂,该曲调的名称可能即由此来。
作法:本词调共47字。首句为七字,起平韵。第二句为六字,协平韵。第三句与第一句相同。第四句为四字,协平韵。下阕换头,第一句不用韵,并且第一三五字可以平仄不拘。其余句子,皆与上阕相同。
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⑴。
⊙○⊙●●○△ ⊙○⊙●○△ ⊙○⊙●●○△ ⊙●○△
宝篆烟销龙凤⑵,画屏云锁潇湘⑶。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 ⊙○⊙●○△ ⊙○⊙●●○△ ⊙●○△
注释:
⑴ 睡损红妆:语似双关。实写闺人睡起慵困貌;用拟人法写杏花零落状。
⑵ 宝篆烟销龙凤:古代盘香,有做成龙凤形的,点燃后,烟篆四散,龙凤形也逐渐消失。
⑶ 画屏云锁潇湘:屏风上的潇湘山水图中的白云,把潇湘地区锁住了。有不放远方游人回来之意。
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春闺思妇怀念远方情人的词。上片写暮春景色。用东风衬托细柳,见其婀娜多姿;用雨余、斜阳衬托芳草,见其嫩绿鲜美。杏花零落,燕啄泥香,令人不禁生出无尽感慨。下片写离人愁思。鼎炉之上的宝篆烟香呈龙凤消散,屏画之上的潇湘风景被白云深锁。夜深人静,寒意已经透过微薄的罗裳,更引起闺中人的无限思量。全词以景衬人,将春闺思妇的绵绵情思写得宛转细腻,清新动人。
摊破浣溪沙·秋恨
南唐·李璟
题考:《浣溪沙》本为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又名《浣沙溪》。其中“沙”字皆本应为“纱”字。《南唐书》中记载:“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府为歌板色。元宗尝作《浣溪沙》词二阕,手写赐感化。”此中指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所谓《摊破浣溪沙》,就是将《浣溪沙》的原调中的一句破为两句,由七字变为为十字。李璟这首词最为闻名,因此后人又称此调为《南唐浣溪沙》,又名《山花子》。
作法:本词牌为双调小令,共48字。上阕第一、第二和第三句为七言诗仄起平收式的前三句。第四句为三字句,句法上要求上二下一。下阕的平仄与句法要求与上阕基本相同,只是最后三字不要求上二下一。这首词中的平仄要求与近体七言诗极为相似,填词时可以对照。
菡萏⑴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⑵共憔悴,不堪看。
⊙● ⊙○⊙●△ ⊙○⊙●●○△ ⊙●⊙○ ●○● ●○△
细雨梦回鸡塞⑶远,小楼吹彻⑷玉笙寒⑸。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 ● ⊙○⊙● ●○△ ⊙●⊙○○●● ●○△
注释:
⑴ 菡萏:还没开的荷花称菡萏,此处则指荷花。
⑵ 韶光:时光,一般指美好的时光。
⑶ 鸡塞:即鸡鹿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磴口县西北哈萨格峡谷口。东汉时窦宪曾率军出鸡鹿塞与南匈奴交战,获胜后于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返。此处泛指边塞。
⑷ 吹彻:彻,是大曲的最后一遍;吹彻意为吹到最后一曲。
⑸ 玉笙寒:笙吹久了,簧片会变得湿润,因此说“寒”,需要用微火烘干才能合律。
评析: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思念。情景交融,词意凄清悲苦,非常感人。
词一开始写道在一个秋天的黄昏,这位女子看见池塘之中的荷花香消翠减,感受着不断吹来的秋风,顿生无限哀愁。她的哀愁是为了什么呢?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而自己的内心却因思念而日渐憔悴。自从丈夫远戍边塞以后,自己度日如年、心不在焉,连梳妆打扮也没有了兴趣。就这样,时光、内心和自己的面容,都一起憔悴了,憔悴得不堪相看。已经入夜,女子在细雨之中又梦到了远在边塞的丈夫。夜半醒来,独自在小楼上吹响玉笙。将曲子吹了一遍又一遍,连玉笙的簧片都变得湿润有些凉了。这位女子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有那么多的悲痛和哀愁啊,却只能自己倚靠在栏杆上。
人月圆·有感
金·吴激
题考:本词调名称来自于北宋王诜《元宵词》的“华灯盛照,人月圆时”。这首词中用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云“江州司马,青衫泪湿”,故而该词调又名《青衫湿》。
作法:本词调共48字。上阕首句为平起仄收的七言句,不起韵。第二句为平收的五言句,起平声韵。第三、第四句都是四字句,都不需要协韵。第五句也是四字,协韵。下阕是六个四字句,其中第三、第六句协韵;其实是上阕后三句句法和平仄的两次重复,只是“仙姿胜雪”的“胜”字可作平声罢了。
南朝千古伤心事,还唱后庭花⑴。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⑵。
⊙○⊙●○○● ⊙●●○△ ⊙○⊙● ○○●● ⊙●○△
恍然一梦,仙姿胜雪,宫鬓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⑶。
⊙○⊙● ○○⊙● ⊙●○△ ⊙○⊙● ○○●● ⊙●○△
注释:
⑴ 南朝二句:唐杜牧《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⑵ 旧时三句:唐刘禹锡《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⑶ 江州三句: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诗句。
评析:根据刘祁《归潜志》记载,曾先后奉使入金被扣留任职的吴激与宇文虚中等人,一次在宴会上见到一个侍儿吹笛劝酒。经过打听,他们知道这位侍儿原是赵宋宗室之女。大家都十分感慨,纷纷作词题咏,这首词即作于当时。
上片起首两句点名歌者的身份,也定下了家国破亡的悲凉基调。接下来用王谢燕子的典故,说明这位歌女的悲苦身世。她本是赵宋宗室之女,享受着荣华富贵,可是现在却沦落为北朝侍儿,任人使唤,过着悲苦的生活。当年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的是寻常人家,还引起了人们那么多感慨,而现在这位歌女从贵族女子沦为供人玩弄的歌妓,她的内心又有多少感慨呢?下片的“恍然一梦”承接自然,过渡得了无痕迹。这位歌女虽然打扮得很美丽,但是仍然掩饰不住她内心的悲伤。唱歌者悲伤,听歌者亦悲伤,因为都有相同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感。这首词以巧妙的手法将前人的诗句化用组合,天衣无缝、自然贴切,将眼前情景、家国之痛、身世之感融于短短的四十八字之中,简括凝练,构思巧妙。
桃源忆故人·冬景
宋·秦观
题考:古代传说的桃源有两处:一是汉代刘晨、阮肇遇仙处,在浙江天台,见王立程《天台山记》;二为晋代武陵渔人所发现,在湖南常德桃源县,见陶潜《桃花源记》。这两处都是古人理想中的仙境。古人因地怀人,向往人间仙境,于是吟咏于诗篇。陈子良的“一返桃源路,别后再难逢”、杜甫的“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和王维的“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都属于忆念桃源仙境、怀人感事的诗句。本次调的名称大概就是因此而来的,又名《虞美人影》,但与《虞美人》并不关涉。
作法:本词调共48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第一句与《菩萨蛮》的第一句相同,起仄韵。第二句为六字,平仄平平平仄,然而第一、第三两字可以平仄不拘。第三句与第二句完全相同。第四句为五字,为仄起仄收的五言句,协仄韵。值得注意的是,本词调中每一句都要用韵。
玉楼深锁多情种⑴,清夜悠悠谁共。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 ⊙●⊙○○▲ ⊙●⊙○○▲ ⊙●○○▲
无端画角严城动⑵,惊破一番新梦。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⑶。
⊙○⊙●○○▲ ⊙●⊙○○▲ ⊙●⊙○○▲ ⊙●○○▲
注释:
⑴ 多情种:其他版本中均作“薄情种”,只有在《白香词谱》中是“多情种”。
⑵ 无端:没有来由。严城:戒备森严的城市。
⑶ 彻:大曲的最后一遍。梅花弄:乐曲名,有《大梅花》、《小梅花》等,一曲称一弄。
评析:这首词写的是一位思妇在冬天夜晚的寂寞和苦闷。这位思妇孤独地居住在高楼深院之中,在漫漫长夜之中苦捱着。这么凄清寂静的夜,如才漫长,却没有人来陪伴她。看到枕头上、被子上绣的鸳鸯啊、凤凰啊,总让她感到非常难过。这种以禽鸟来反衬思妇寂寞的手法,在古代诗词中经常运用,如温庭筠的“翠翘金缕双 ,水纹细起春池碧”、“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遮鸪”等。这位思妇在深夜之中寂寞苦闷,只好与这些枕头和衣相拥。这一和衣相拥,使冬夜思妇的寂寞苦闷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同时也为下文的意思流转做了准备。“和衣拥”使得她进入短暂的睡眠,做了一个朦胧的梦。不料城里半夜的画角却无端地吹响,惊醒了睡梦中的这位思妇。她起身看见窗外月华如练、冷霜似冰,内心又涌起难言的思念与寂寞。外面传来梅花弄的曲调,她静静地听着,相思无限、彻夜未眠。这首词的下片,与李璟《摊破浣溪沙》中“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有异曲同工之妙。
眼儿媚·秋闺
明·刘基
题考:唐白居易《长恨歌》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该词名大概来源于此。“眼儿”是当时俗称,文学中常将其比喻为“秋波”,因此该词调又名《秋波媚》。
作法:本词调共48字。上阕首句为七字句,起平韵。第二句为仄起平收的五言句,协韵。第三、第四句为四字对句,无需协韵。第五句为四字,协韵。下阕第一句中第一、第三字平仄不拘,第二、第五字必须作平,第四、第七字必须用仄;第三句第三字必须作平;除此之外,其他各处皆与上阕相同。
萋萋烟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⑴。
○⊙○⊙●○△ ⊙●●○△ ⊙○⊙● ⊙○⊙● ⊙●○△
春山碧树秋重绿⑵,人在武陵溪⑶。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
⊙○⊙●○○● ⊙●●○△ ⊙○○● ⊙○⊙● ⊙●○△
注释:
⑴ 万点鸦栖:隋炀帝有诗云:“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宋秦观《满庭芳》词云:“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⑵ 春山句:南朝齐谢朓《酬王晋安》诗云:“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
⑶ 武陵溪:武陵在今湖南常德。武陵溪为桃花源所在的地方,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评析:这是一首抒写女子秋日怀人的词作。上片写这位女子眼中所见的秋景,景中含情。女子居于小楼之中,小楼西畔此时芳草萋萋,让人想到“芳草萋萋忆王孙”的句子。云压雁声低,表明此时已经秋季,“压”字和“低”字凸显了秋景个人造成的压抑。疏柳、残照和栖鸦是云压雁低之下的景物,可谓满目萧瑟、尽是凄凉。下片首句承接上片的写景,同时开启下片的抒情。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武陵溪。一想到这里,女子就止不住地伤心起来。上片写到了“残照”,是黄昏,下片承接上片的时间转入晚上。到了晚上,明月照进了女子的深闺,所思念的人也来到了女子的梦里。词的最后“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将明月和归梦拟人化,同时将明月与归梦进行比照,构思巧妙,令人击节。
贺圣朝·留别
宋·叶清臣
题考:“圣朝”为赞扬朝廷之词,多见于唐人诗中,例如杜审言诗中的“圣朝尚边策,诏论兵戈偃”、张九龄诗中的“圣朝岩穴选,应待鹤书征”、杜甫诗中的“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等。《贺圣朝》本是唐教坊曲名,后演变为词调,又名《贺明朝》《贺熙朝》等。
作法:本词调共49个字,首句为七字,平起仄韵。次句为五字,句法上要求上一下四,其中第一和第二个字必须分别为仄声和平声,绝不可通融。第三句为不入韵的平起平收七言句。第四句句法与第二句相同。下阕起首为两个四字句,多用对偶,其中一句要求入韵。下阕的其他句子,皆与上阕相同。
满斟绿醑⑴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 ○○▲ ●○○○▲ ⊙○⊙●●○○ ●⊙○○▲
花开花谢,都来⑵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 ⊙○ ⊙▲ ●○○○● ⊙○⊙●●○○ ●○○○▲
注释:
⑴ 醑:美酒。
⑵ 都来:总来,犹如“算来”。
评析:从写作内容来看,这首词应该是一首送别饯行的词作。在我国古代诗词中,用于赠别的有很多。然而这一首词立意新颖,写景抒情流转明快,也是一首难得的赠别佳作。
全词开篇作者就劝离别之人饮酒,让人不禁想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接下来,作者写道:“三分春色二分愁,一分风雨。”这愁乃是分别之愁,这风雨乃是良春美景之风雨。花开花谢,春光易老,算来又能有多长时间呢?朋友相聚也如春光一般短暂,转眼之间就要分离了。作者没有继续写分离的不舍与哀愁,而是一转写道:不要说什么离愁别恨,只管痛快地饮酒高歌就是了;因为等到明年牡丹花再开的时候,老朋友还不知能不能再相聚呢!这最后两句,让人想到杜甫的“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虽未直言离愁别绪,但这份感情却显得非常真挚和厚重。
柳梢青·纪游
清·朱彝尊
题考:唐李白《劳劳亭》诗云:“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唐杜甫《题新津北桥楼》诗云:“白花檐外朵,青柳槛前梢。”本词名大概来源于此。宋杨万里有诗云:“天欲做春无去处,只堆浓绿柳梢头。”因而该词调又名《早春怨》。
作法:本词调共49字。上阕的六句都是四字句,其中前三句都是平起仄收,第一字都可平仄不拘,第二句不用韵。第四、第五两句为四字对句,无需协韵。最后一句协韵,与前两句一样第一字可平仄不拘。下阕换头,首句为六字。第二句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以下三句与上阕相同。
障羞罗扇,花时犹记,这边曾见。曲录⑴栏杆,玲珑⑵窗户,也都寻遍。
●○○▲ ⊙○○● ●○○▲ ⊙● ○○ ⊙○ ○● ⊙○○▲
两峰依旧青青,但不比、眉梢平远。第一难忘,重来崔护,去年人面⑶。
⊙○⊙●○○ ●⊙● ○○○▲ ⊙●○○ ⊙○○● ⊙○○▲
注释:
⑴ 曲录:将木刻为曲折型。
⑵ 玲珑:指窗格雕成花型图案空明透亮的样子。
⑶ 重来二句:据唐孟棨《本事诗》记载,崔护于清明节独自到城南踏青,见一所住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便叩门求饮。一女子开门纳崔进室,送以杯水。女子非常美丽,眉目含情。第二年清节,崔护旧地重游,见门墙如故而女已锁门他往。崔护帐然若失,题诗于门上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评析:这首词写的是对一位女子的怀念,而这位女子是作者在一次春游中偶然遇见的。在这次春游中,作者看见她一脸娇羞,用罗扇相遮,不禁心生爱慕。这次巧遇让作者割舍不下,于是故地重游,希望能够再见到这位女子。可是无论是曲录阑干,还是玲珑窗户,作者都找遍了,依然不见那位女子的行踪。远处的两座山峰依然青黛宜人,却哪里比得上那位女子的眼睛更含情脉脉呢?这种感情,这种苦涩的回忆与怅惘,大概就是当年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伤吧。
西江月·佳人
宋·司马光
题考:李白《苏台览古》有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张佑则有诗句:“西江江上月,远远照征衣。”该词调的名称,大概就是来源于此,有说该词亦名《步虚词》。清代藏书家吴任臣说:“《步虚词》乃道家法曲,如佛家梵呗之类;且庾子山诸君所作,与《西江月》全不类,是昔人之误。”不过,毛先舒却说:“《步虚词》即《西江月》,此是词家假古题以名其词,取新耳目,非误也。”
作法:本次调共50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本词调平仄互协,写作起来有一定难度。第一句为六字,无需用韵,第一、第三和第五字可平可仄。第二句用平韵,平仄与第一句相反,只是第五字必须为平声。前两句一般要求对偶。第三句是平起平收的七言句,协平韵。第四句换作协仄韵,句法要求与第一句相同。
宝髻⑴松松挽就,铅华⑵淡淡妆成。红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⑶无定。
⊙● ⊙○⊙● ⊙○ ⊙●○△ ⊙○⊙●●○△ ⊙●⊙○ ⊙▲
相见争如不见⑷,有情还似无情⑸。笙歌散后酒微醒,深院月明人静。
⊙●⊙○⊙● ⊙○⊙●○△ ⊙○⊙●●○△ ⊙●⊙○⊙▲
注释:
⑴ 宝髻:古代妇女梳的一种发型。
⑵ 铅华:用来搽脸的粉。
⑶ 游丝:飘动着的虫丝。
⑷ 相见句:李白《相逢行》诗:“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
⑸ 有情句:杜牧《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评析:这是一首描写美人和私情的香艳之词,出自保守方正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之手,确实令人咋舌不已。因此历来就有很多人怀疑这首词不是司马光所作,不过我们并不必介意。保守方正的人并不总是保守方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历史学家司马光也不例外。再从这首词的内容来看,也是宋代很常见的对美人和私情的描写。这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之间是很常见的事情,并不值得后人少见多怪地咋舌不已。
词的上片描写这位美人的妆扮和舞姿。她略施粉黛,松松地挽就一个云髻,显示出少女天生丽质的自然美。她的身材窈窕、舞姿轻盈,像一片云、一团雾一样在作者的眼前翩翩起舞,有时也像飞絮游丝一般飘忽不定,令人心醉神迷。词的下片承接上片的描写,转入对个人感情的抒发。见到这样一位美丽女子本来是一件幸事,可是作者却说“争如不见”。这是因为,一见到她,自己就生出无限的爱恋之情,可是欢乐是短暂的,这爱恋之情只会给自己带来长久的悲伤。令人欢快的歌舞结束了,这位美人也离开了,只剩下自己酒已微微醒来,在安静的深院之中望月惆怅。
这首词的结构层次分明,描写自然、抒情深婉,写出了美好与欢乐的短暂和因此而产生的个人情感悲伤,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