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分飞·本意

宋·毛滂

题考:《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有诗句:“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后世因此而将“劳燕分飞”作为离别之词。晋代干宝搜神记》中有“既已分飞,将何表信于郎”的句子,南朝庚信《周故大将军赵公墓志铭》中有“秦川直望,陇水分飞”的句子,后人遂将“分飞”一词广泛用于临歧惜别。本词调的名称大概就是来源于此。

作法:本词调共50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第一句是仄起仄韵的七言句,第一个字平仄不拘。第二句为六字,协仄韵,第一个字也可以平仄不拘。第三句为五字,协仄韵。第四句为七字,也要求协仄韵。

泪湿阑干⑴花着露,愁到眉峰碧聚⑵。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⑶。

⊙●○○ ○●▲ ⊙●○○●▲ ⊙●○○▲ ⊙○○●○○▲

断雨残云⑷无意絮,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 ○●▲ ⊙●○○●▲ ⊙●○○▲ ⊙○○●○○▲

注释:

⑴ 阑干:泪流纵横的样子。

⑵ 愁到句:唐代张泌《思越人》中有句子:“东风澹荡春无力,黛眉愁聚春碧。”

⑶ 觑:凝视。

⑷ 断雨残云:双关之语,一为实景描写,一为用宋玉高唐赋》典指男女欢爱。

评析:《宋六十名家词》为此词题作《富阳僧舍作别语赠妓琼芳》,可知这是一首赠妓留别之作。上阕写分别时的情景。琼芳泪湿阑干,如“一枝梨花春带雨”般哀美动人。她的眉头紧蹙,犹如青山相聚。这是琼芳离愁的表现,而这种离愁对于词人也是一样的。于是两个人只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下阕写别后的思念。分别之后,此人对一切都已心灰意懒、百无聊赖,在苦恋相思之中寂寞度日。词人夜宿深山野店之中,对她无比思念,想到对方也在思念自己,于是将自己一缕愁魂寄于潮水,让它带回到琼芳的身边。整首词层次分明,表意清楚而感人,是一首不错的赠别小词。

南歌子·闺情

宋·欧阳修

题考:张衡《南都赋》中有“坐南车歌兮起郑舞”的句子,本次调盖出于此。然而万树词律》在本词调下面加注:“歌又作柯”。并且毛先舒的《填词名解》中也说:“《南歌子》题,采于淳于棼事,一名《南柯子》。”淳于棼的故事见于唐代李公佐的小说《南柯记》。此词调共有四种体式,只有这首词又名《望秦川》、《风蝶令》等。另外,唐代刘采春有《南歌子词》,然而是一首五言绝句,与该词调无关。

作法:本词调共52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起首两句为五言句,要求对偶。第一句仄起仄收,第二句平起平韵。第三句为七字句,平起平收,协平韵。最后一句为九字,句法上要求上二下七。虽然万树《词律》中也说:“两结,语气可上六下三,亦可上四下五”,然而终归还是以上二下七为宜。

凤髻金泥带⑴,龙纹玉掌梳⑵。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⑶。

⊙●○○● ○○●●△ ⊙○⊙●●○△ ⊙●⊙○○●●○△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⑷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⑸书。

⊙●○○● ○○●●△ ⊙○ ⊙●●○△ ⊙●⊙○●●●○ △

注释:

⑴ 凤髻:发髻梳成凤凰式的样子。金泥带:用屑金做装饰,制成的束带。

⑵ 龙纹玉掌梳:用玉制成刻着龙形花纹的掌形梳子,插于发髻。

⑶ 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朱庆馀诗《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入时无,合时吗的意思。

⑷ 等闲:白白地。

⑸ 怎生:怎么。

评析:这是一首艳词,写的是一位女子在情人面前的娇憨之态。这位女子梳着凤髻,用泥金丝带绾着头发,发髻上还插着龙纹玉掌梳。她在房内的窗子下面走来走去,拉着情人的手,娇笑着问:“我这打扮是不是现在的时尚?”她长久地依偎在情人的身边,一会儿要写字,一会儿又要描画,结果连刺绣的正事也给耽误了。可是她并不在意,还笑语盈盈地问身边的情人:“这‘鸳鸯’两字是怎么写的呀?”整首词并没有去描写她的情人如何,但是通过这位女子的娇憨之态,我们也可以想象到他们的爱情缠绵甜美。

醉花阴·重九

宋·李清照

题考:据元代李东有的《古杭杂记》记载:“太学服膺斋上舍郑文,秀洲人;其妻寄以《忆秦娥》云:‘花深深,一勾罗袜行花阴;行花阴,闲将钿带结同心。’此词为同舍见者传播,酒楼妓馆皆歌之。”这可能是词名的来源。另据元代尹士珍《琅环记》载:“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词以示陆德夫。德夫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由此可以推知,此词调应该是首创于李清照。

作法:本词调共52字。首句为仄起仄收的七言句,起韵。第二句五字,协韵。第三句为仄起平收的五言句,无需协韵。第四句九字,上四下五,协韵。下阕换头,首句为平起仄收的七言句。第二句五字,句法上要求上一下四或上二下三。后面的两句,与上阕相同。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⑵、昨夜凉初透。

⊙●⊙○○●▲ ⊙●○○▲ ⊙●●○○ ⊙●○○ ⊙●○○▲

东篱⑶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 ●●○○▲ ⊙●●○○ ⊙●○○ ⊙●○○▲

注释:

⑴ 瑞脑:一种香料,又名龙瑞脑。 金兽:铜制的兽形香炉。

⑵ 纱橱:纱帐。

⑶ 东篱:晋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遂以东篱为种菊、赏菊的地方。

评析:这是一首久负盛名的重阳词,也是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之一。上片写重阳节的经历和寂寞,下片写赏菊和思念。重阳节这一天的白天比往常还要长,词人的愁绪如烟如雾,与炉香一起在空中袅袅上升。这里的“永”与“消”相应,写词人长时间处于悠悠的思念之中。昨天夜里的秋寒沁人肌骨,直到词人的卧室纱帐之中,变成凄凉孤独的心情,侵蚀人的全身。黄昏之后,词人独自到东篱赏菊饮酒,可是孤孤单单、冷冷清清,为谁鬓插菊花,与谁举杯同饮呢?其境至此,不禁使人悲从中来,因而便有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结尾三句与黄花对比,写出了清高淡雅、多愁善感、为思念而憔悴的词人形象,是常为人称道的名句。

浪淘沙·怀旧

南唐·李煜

题考:《乐府诗集》中收录《浪淘沙》,为28字之七言绝句。唐代白居易刘禹锡也作有《浪淘沙》,皆是咏叹江浪淘沙之作。到了五代李煜这里,因旧调而另制新声,乃变作双调,词的内容与标题亦失去联系。又名《曲入冥》、《过龙门》、《卖花声》等。

作法:本词调共54个字,上下两阕字句完全相同。第一句和第二句的第一个字,都是可平可仄的。第三句与平起平收之七言句相同。第四句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第五句则与第二句相同同。此词上下两阕除第四句之外,皆须入韵。

帘外雨潺潺⑴,春意阑珊⑵。罗衾⑶不耐五更寒。

⊙●●○△ ⊙●○△ ⊙○ ⊙●●○△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⑷贪欢。

⊙●⊙○○●● ⊙● ○△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 ⊙●○△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⑷。

⊙●⊙○○●● ⊙●○△

注释:

⑴ 潺潺:溪流、泉水的声音,此处指雨声。

⑵ 阑珊:将尽,衰落。

⑶ 罗衾:用绸做成的薄被子。

⑷ 一晌:指很短时间,片刻。

⑸ 天上人间:五代张泌《浣溪沙》有词句:“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

评析:此词作于南唐亡国之后,发音悲切,感人至深,也是李煜最为著名的词作之一。亡国之后,李煜过着凄惨悲楚的生活,与往日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富贵奢华生活形成强烈反差。一方面,他不断地回忆曾经美好的岁月,另一方面,却要面对冷冰冰的凄惨现实。这促使李煜的词作真挚动人,几乎字字血泪,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抒情感伤之作。

该词先声夺人,起首便是听到帘外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此时已是暮春时节,正是一个人最为伤感的时候,而李煜薄薄的被子竟然在五更时分冻醒了他。作者刚才一定是又梦到了昔日的生活,那真是众美集聚、惬意舒心。现在醒来,不由地让人使子与现实的处境对比,令人顿曾伤感。作者此时再也不能入睡,起身凭栏独立,想到南唐无限的江山就这样轻易地失去,再也回不来了。正是暮春十分,落花随着流水而消逝了;自己的惬意舒心、恣意韶华也飘逝如云烟了,天上人间早已无有踪迹。“流水落花春去也”意蕴悠远而无限伤感,读书至此,岂能不使人潸然泪下!

鹧鸪天·别情

宋·聂胜琼

题考:清人毛先舒《填词名解》道:“《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按鹧鸪为乐谓名,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情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唐末诗人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另外,《宋史·乐志》引述姜夔的话:“今大乐外,有曰夏笛鹧鸪,沉滞郁抑,失之太浊。”由此可知,《鹧鸪天》大概是一种笙笛类的乐调。

作法:本词调55字,实际上是由两首七言绝句合并而成的,只是下阕的第一句将一个七言句变成了两个三字句。需要注意的是,这两首绝句必须仄起的。

玉惨花愁出凤城⑴,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⑵,别个人人第五程⑶。

⊙●○○●●△ ⊙○⊙●●○△ ⊙○⊙●○○● ⊙●○○●●△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 ●○△ ⊙○⊙●●○△ ⊙○⊙●○○● ⊙●○○●●△

注释:

⑴ 凤城:春秋时期,秦穆公女儿弄玉学吹箫,能作凤鸣声,有凤凤闻声而来,因名其城曰丹凤城。后称国都为凤城。

⑵ 阳关曲:唐王维作《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被谱入乐,名为“阳关三叠”,是著名的送别曲子。

⑶ 人人:对亲昵者的称谓。 第五程:极言路程遥远。

评析:据明代梅鼎祚《青泥莲花记》载,这首词是名妓聂胜琼送与李之问的。礼部属官李之问因任职期满来京城改官,遇见名妓聂胜琼,非常喜爱,两人遂欢好。不久李之问将要出京,聂胜琼为之送别,饯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有句云:“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李之问大为感动,遂又停留盘桓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家中催促,李之问只得回家,在半路上收到聂胜琼寄来的这首《鹧鸪天》。回家之后,词被李之问的妻子发现,为词中流露出的真情所感动,遂劝丈夫将聂胜琼纳为小妾。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词的上片写送别。李之问将要离京,依依不舍的聂胜琼花容失色、玉颜惨淡,在莲花楼上含愁泣别。在宴席上唱一首悲伤的离歌,情人此去就很难再次见面了。下片写别后的思念。两地相隔,不得相见,她只好去梦中将情郎寻觅,可是这样的好梦也难成,心情便更加悲苦寂寞了。夜雨难眠,窗外的春雨如泪,窗内的人泪如雨,在这寂静的夜里滴滴答答的。这静默和滴答声中,饱含着无法排解的相思愁情。

虞美人·感旧

南唐·李煜

题考:此词牌据说起于项羽《垓下歌》之中的“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叹。《碧鸡漫志》中记载:“曾宣子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之句。”《梦溪笔谈中说:“高邮桑宜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皆动,因曰《虞美人操》。”由此可见,“虞美人”是一种植物的名字,在乐府之中有《虞美人草行》,在琴曲之中又有《虞美人操》。

作法:本词调共56个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通篇共押四个韵,其中两平声两仄声。第一句为平起七言句,用仄韵。第二句为仄起五言句,与上句押同一个韵。第三句也是七言句,平起平收入平声韵。第四句为九字字,与上一句押同一个韵。另外,第四句也有上四下五略有逗断的,但最好还是用九字一句的格式。

春花秋月⑴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 ⊙●○○▲ ⊙○⊙●●○△ ⊙●●○⊙●●○△

雕栏玉砌⑵应犹在,只是朱颜⑶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 ⊙●○○ ▲ ⊙○⊙●●○△ ⊙●●○⊙●●○△

注释:

⑴ 春花秋月:泛指美好的事物和时光。

⑵ 雕栏玉砌:装饰精美的宫殿。

⑶ 朱颜:红润美好的容颜。

评析:这是李煜最为著名的一首词,声韵和谐动人、写景清晰明确、抒情真挚浓烈,有如空谷幽兰却又令人肝肠寸断。这首词写作于南唐亡国之后,李煜在北宋朝廷过着亡国之君的凄楚生活。李煜再给一个旧宫人写的信中说自己“此中日夕,唯以眼泪洗脸”,可见其当时的悲痛与哀愁。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现在看到的则是异国他朝的春花秋月。在亡国后的这个春天,即使美好的事物勾起的也是作者的伤感,是对美好往事的深情而悲痛的追忆。昨天夜里,皓月当空,东风再次吹过作者所居住的小楼,然而故国的三千里地山河却已经不堪回首了。曾经宴饮游乐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自己的面容已经衰老,自己的心也憔悴了。要是问此时在心间有多少哀愁,它就像那东流的满江春水一样多。最后一句形容哀愁,用一江春水作喻,化抽象为形象,体现了高妙的艺术魅力。

南乡子·春闺

宋·孙道绚

题考:南乡就是南国的意思。该词牌愿为单调词,创始于即南国,唐人称南中。本词初为单调,创于后蜀词人欧阳炯。南唐冯延巳将其改作双调56字。

作法:本词调共56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首句五字起韵,第一字平仄不拘。第二句为仄起平韵的七言句协韵。第三句也是七言句,无需用韵。第四句为两个平声字,协韵。最后一句与第二句相同。

晓日压重檐,斗帐春寒起未忺⑴。天气困人梳洗懒,眉尖,淡画春山⑵不喜添。

⊙●●○△ ⊙●○○●●△ ⊙●⊙○○●● ○△ ⊙●○○ ●●△

闲把绣丝撏⑶,认得金针又倒拈。陌上游人归也未,恹恹⑷,满院杨花不卷帘。

⊙●●○△ ⊙●○○●●△ ⊙●⊙○○●● ○△ ⊙●○○●●△

注释:

⑴ 忺:高兴,适意。

⑵ 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

⑶ 撏:摘取,这里指挑线。

⑷ 恹恹:精神萎靡。

评析:这是一首思妇春日怀远的词作,下片“陌上游人归也未”表明了这一主旨。上片写独居慵懒,下片写相思怀远。朝阳高出了双层屋檐,她才从斗帐中起身,春寒隐隐,睡思昏昏,无限春愁无法排遣。她无心梳妆打扮。是啊,女为悦己者容,如今爱人不在身边,又为谁梳妆为谁妍呢?闲来无事,还是拿起花绷来绣花吧,但是因为心不在焉,却把针倒拈了。金针倒拈,这个细节生动地刻画出这位思妇因思念而失神的模样。我这里的绣花也只是打发寂寞罢了,其实她的心思一直在远方的那个人身上。因为思念而伤心,最后弄得自己精神也萎靡起来,可是他却仍然不回来。此时帘外微风吹起,杨花纷纷飘落。她放下珠帘,不让杨花飞入卧房,其实是害怕自己因见春光而离愁再增、悲伤新添。

鹊桥仙·七夕

宋·秦观

题考:古代关于鹊桥的神话传说,以《风俗通》中“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为最早。到唐代是时候,民间传说更为普遍,诗人也多予吟咏,例如李白《拟古》中“银河非鹊桥,非时将安适”、李洞的“若能携手随仙令,皎皎银河度鹊桥”等。本词调的名称,大概来源于此。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中说:“《鹊桥仙》取填河事,盖见于《鸿烈解》。”不过,查今本《淮南鸿烈》却未见有鹊桥之事。

作法:本词调共56字,上下阕完全相同。起首两句为四字对句,第一个字平仄不拘;只是第一句的第三个字,只有在第二句的第三个字为仄声的时候,它才可以是平声。第三句为六字,起韵。第四句为平起平收的七言句,无须用韵。第五句为七字,句法上要求上三下四。

纤云弄巧,飞星⑴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⑵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 ⊙● ⊙●⊙○⊙▲ ⊙○⊙● ●○○ ●⊙● ○○⊙▲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⑶。

⊙○⊙● ⊙○⊙● ⊙●⊙○⊙▲ ⊙○⊙●●○○ ●⊙● ○○⊙▲

注释:

⑴ 飞星:指牵牛星和织女星。

⑵ 金风玉露:李商隐《辛未七夕》中有诗句“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金风,指秋风。

⑶ 朝朝暮暮:宋玉《高唐赋序》谓楚怀王游高唐,昼寝,梦见一女子。王因幸之,女子离去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评析:这是一首吟咏七夕的著名情词。上片以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两个对句起头,既写七夕景色,又景中见情,展示了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的“乞巧”主题和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联系起来,练达而凄美。“银汉迢迢暗度”写牛郎织女双星渡河,“金风玉露一相逢”便是写牛郎织女通过鹊桥,终于在七夕之夜欢会了。“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一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明了作者对这一神话传说的爱情意义的认识;下片起首“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也是对句,写双星的短暂会晤,轻柔而美好。在短暂的欢会之后,牛郎织女就要匆匆分别。“忍顾鹊桥归路”就是对他们因伤别而不忍回顾鹊桥的描写,表现了他们深深的依恋和惆怅。词的最后,发出动情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对牛郎织女爱情的理解与歌颂。他们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他们只能在七夕之夜,相会于秋风白露之中,但是他们无怨无悔,依旧忠贞地相爱。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感动着每一个真心相爱的人,也激励着他们。

一斛珠·香口

南唐·李煜

题考:据说梅妃失宠之后,有一次使臣来朝,进献珍珠。唐明皇忽然想起了梅妃,便欲赐一斛珍珠与梅妃。梅妃作诗谢绝了,唐明皇览诗怅惘,于是命人将其谱成歌曲。关于此事,曹邺的《梅妃传》中记载道:“梅妃为太真逼迁上阳,明皇于花萼楼念之,会夷使贡珠,命封一斛赐妃,妃谢以诗云:‘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明皇览诗怅然,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号《一斛珠》。”此词调又名《醉落魄》。

作法:本词调共57个字。首句为平起仄韵的四字句,次句为平起仄韵的七言句。第三句与第二句相同。第四句为九字句,上四下五略有逗断。下阕首句为仄起仄收的七言句,后面各句与上阕完全相同。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⑴。

⊙○⊙▲ ⊙○⊙●○○▲

向人微露丁香颗⑵,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⑶。

⊙○⊙●○○▲ ⊙●○○ ⊙●⊙○▲

罗袖裛残殷色可⑷,杯深旋被香醪涴⑸。

⊙●●○○●▲ ⊙○⊙●○○▲

绣床斜凭娇无那⑹,烂嚼红绒⑺,笑向檀郎⑻唾。

⊙○⊙●○○▲ ⊙●○○ ⊙●⊙○ ▲

注释:

⑴ 沉檀:古代女子的一种化妆品,用沉香、檀香、麝香等制作,用于涂抹嘴唇。 注:点,涂抹。 些儿个:一点儿。

⑵ 丁香颗:本是丁香的花蕾,此处指美人的舌尖。丁香又名鸡舌香,种仁由两片形似鸡舌的子叶合抱而成,有浓郁的香味,古人常含于口中以除秽气。

⑶ 樱桃破:指张开樱桃似的小口。

⑷ 裛:沾湿。 殷色:深红色。 可:犹“可可”,不在意。

⑸ 香醪:美酒。 涴:弄脏。

⑹ 无那:慵倦无力的样子。

⑺ 红绒:指床上红色的丝绒。

⑻ 檀郎:对所爱男子的美称。西晋美男子潘岳小名檀奴,因此后人称美男子为檀郎。

评析: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天真美丽的歌女恃宠撒娇的情态,非常细致、传神,给人很强的美学感受。

这位歌女刚刚梳妆完毕,在自己的双唇上轻轻点上沉檀,显得娇艳欲滴。在唱歌之前,她先向听者伸伸舌,似乎是为了润唇,而更是一种撒娇的妩媚模样。她张开樱桃一般的小口,一展歌喉,那美妙的一曲清歌令人心醉神迷。在歌罢的小宴上,她不小心把自己的衣袖沾湿了。衣袖本是浅红的颜色,现在却变得更加地红了。对于这些,她似乎并不在意,还在开怀畅饮。她撒娇一般的非要用大杯,结果抛洒出来的美酒把他衣服的多处都弄湿了。醉后的她斜倚在绣床之上,一副慵倦无力的情态,却又用嘴嚼碎红绒,朝自己心爱的人吐去。这种娇媚的情态,估计谁见了都禁不住要怦然心动。

这首词的细节描写是其特色,突出体现了它的艺术技巧。“轻注”“”丁香颗和“樱桃破”等细致传神地描写了歌女的天真美丽。最后三句则将这位歌女娇媚的情态表现得真切而富有情趣,令人叹赏钦服。

踏莎行·春暮

宋·寇准

题考:本调又名《柳长春》。《湘山野录》中说:“莱公因早春宴客,自撰乐府词,俾工歌之。”万树的《词律》中《江南春》一词的注中道:“或曰:此莱公自度曲,他无作者。”莱公就是寇准,由此可知这一词调乃寇準所创制。再看此词的内容,写的是暮春十分,芳草萋萋的风景与情感,与题目正好切合。由此可见,这一词调为寇準所创无误。不过,《艺林伐山》中说:“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词名《踏莎行》本此。”可能寇准是取韩翃诗中词句,来作为自己词作的题目的。

作法:本词调共58个字,其实由两首七言仄韵的绝句联合而成,只是将各自的第一句变成两个四字的对句。因此该词调的平仄与句法,只需注意每阕第一和第二句的平仄要求和对偶就可以了,其他的则可以参照七言诗的格律要求,并且第一和第三个字都是可平可仄的。

春色将阑⑴,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 ⊙○●▲ ⊙○⊙●○○▲

画堂⑵人静雨蒙蒙,屏山⑶半掩余香袅。

⊙○ ⊙●●○○ ⊙○ ⊙●○○▲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⑷尘满慵将照。

⊙●○○ ⊙○●▲ ⊙○ ⊙●○○▲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 ⊙○⊙●○○▲

注释:

⑴ 阑:尽。

⑵ 画堂:装饰华丽的房舍。

⑶ 屏山:高起的屏风像山一样,故名屏山。

⑷ 菱花:镜子。

评析:暮春时节,黄莺的叫声已经不再清脆。芳菲已尽、繁花皆已凋谢,梅树上结出了青色的梅子。暮春的蒙蒙细雨下个不停,根本不顾画堂之内人的愁苦。这位女子安静地看着屏风半掩住袅袅的余香。

这位害了相思病的女子,想到自己与他曾有过幽期密约,然而此时他却还在远方未有归来。《诗经·国风·伯兮》里面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浴?谁适为容!”《战国策》中说:“女为悦己者容。”现在心爱的人在远方,这位伤心哀愁的女子也没有心思梳妆打扮了,任凭镜子上落满了灰尘。她登楼眺望,但并不能见到心爱的人,徒增伤感罢了。暮春、细雨,面对这一切,相思的人只是无语,只是看到那芳草萋萋与黯淡的天空相接。淮南小山《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而此时芳草依旧萋萋、王孙仍然不归,岂不令人倍觉伤感。

临江仙·妓席

宋·欧阳修

题考:这一词调初创之时,本是歌咏水仙的,后来内容逐渐泛化,格调体式也产生了许多。仅据万树《词律》所收该词调,便有54个字、56个字,58个字等各种体式。除此之外,该词调尚有62个字、74个字和93个字等多种体式。欧阳修这首词的来历,据《野客丛谈》的记载为:“欧阳永叔任河南推官,亲一妓。时钱文僖公为西京留守。一日,宴于后园,客集而欧与妓皆不至,移时方来。钱责妓云:‘末至何也?’妓云:‘中暑,往凉堂睡觉,失金钗,犹未见。’钱曰:‘若得欧推官一词,当为偿汝。’欧即席赋此。坐皆击节,命妓满斟送欧。而令公库偿钗。”后人将欧阳修的这首词奉作词调《临江仙》的正宗。

作法:本次调共60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第一句是仄起仄收的七言句,无需押韵。第二句为六字,用平韵。第三句平起平收,协平韵:其第一、第三两字可平可仄。第四和第五句与仄起五言绝句的后两句句法相同,第一个字可平可仄。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⑴。小楼西角断虹明。

⊙●⊙○○●● ⊙○⊙●○△ ⊙○⊙●●○△

阑干私倚处,遥见月华生。

⊙○○●● ⊙●●○△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⑵。凉波不动簟纹平⑶。

⊙●⊙○○●● ⊙○⊙●○△ ⊙○⊙●●○△

水精⑷双枕畔,犹有堕钗横。

⊙○ ○●● ⊙●●○△

注释:

⑴ 柳外两句:唐李商隐《无题》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⑵ 帘旌:帘额,帘子上部所缀的软帘。此处即指帘子。

⑶ 凉波句:唐韩愈诗《新亭》有“水纹凉枕簟”句,五代和凝词《山花子》有“水纹簟冷画屏凉”句。

⑷ 水精:即水晶。古人有以水晶制枕的,也有枕上镶以水晶的。

评析:有说这首词是欧阳修写自己风流韵事,证据就是最后两句“水精双枕畔,犹有堕钗横”。水晶枕是成双的,还有钗横鬓散,自然是风流韵事了。不过,也有人反对这种说法。俞平伯就认为,这首词的作法大体与李商隐的《偶题》、韩偓的《已凉》是相似的。为便于读者理解,现将两诗录于此处。

偶题

小亭闲眠微醉消,山榴海柏枝相交。

水纹簟上琥珀枕,旁有堕钗双翠翘。

已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这首词写的是夏日午后到傍晚的一个情景,表现了一位女子思念情人或者渴望爱情的心迹。雷声从柳外传来,池塘上下起了一阵雨。这是夏日午后经常会有的雷阵雨,来得快,走得也快。很快雨声停息、浓云散去,站在小楼西角上的这位女子看到了天空出现的彩虹。她就这样站在楼上,倚靠着栏杆,呆呆地望着天空,此时月亮开始升起。倚栏怅望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情景,而月亮又是思念的意象,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位女子在思念自己的情人或者在渴望着爱情。

月亮已经升起来了,说明天已经晚了,这时候燕子飞回这里,要栖息在自己的小窝里了。燕子肯定是成双成对的,因为以并禽来写爱情或者反衬人的孤独,这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燕子都已经回来了,为什么我的情人还不回来?它们都是成双成对的,为什么我确实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这位女子这样伤心地想着,放下了窗上的帘子,要休息了。她躺在竹席上面,感到如水波一般的清凉。这是竹席的凉,其实也是这位女子心中的凉。床上放的是水精双枕,可是躺在这里的却只有自己一个人。除此之外,就只有那只堕钗陪伴着自己了。词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这位女子如何的愁肠百结辗转反侧,作者并没有写,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想象、体会。整首词时空承接处理得很好,不同的场景相继出现。没有一处明写这位女子的情感,但是她的情感却得到了更有力的表现。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题考:清人毛先舒说:“《蝶恋花》,商调曲也;采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其词始于宋。司马槱在洛下,昼梦美姝牵帷歌:‘妾本钱塘江上住’五句,询其曲,名《黄金缕》。槱后赴钱塘幕官,为秦少章言之,少章续其后段。槱复梦美姝每夕同寝;同寀云:‘公廨后有苏小小墓,得毋妖乎?’不逾岁,槱病死。故此调又名《黄金缕》。此调除《黄金缕》外,又有《一箩金》、《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廉》、《鱼水同欢》、《明月生南浦》等名。”

作法:本词调共60字,上下两阕完完全相同。其实是两首仄韵七绝相合而成,只不过第二句前面多加两字,而第三句则需用韵。第一句为仄起仄收七字句,起仄声韵。第二句为九字,句法上要求上四下五,协仄韵。第三句与第一句相同。第四句为平起七字句,协仄韵。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 ⊙●○○▲ ⊙●⊙○○●▲ ⊙○⊙●○○▲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 ⊙●○○▲ ⊙●⊙○○●▲ ⊙○⊙●○○▲

评析:这首词大约是苏轼被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赴任途中所作。上片写暮春时期的风物特点,略带感伤色彩。春正浓时,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而此时暮春时节,却是芳菲褪尽、青杏生出。燕子在村舍之上飞绕,村舍旁边碧绿的河水在静静地流淌。前一段时间柳絮飘飞,纷纷扬扬,现在柳树上的绵絮却越来越少了。一眼望去,全是芳草萋萋,让人不禁生出“王孙归兮”的感慨,可是联想到自己,却是身处贬谪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这句“天涯何处无芳草”,现在许多人认为是表示豁达的话,其实并非这样。“芳草”在古代诗文中是一个让人产生伤感的意象,其出处即是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下片写作者行旅途中发生的事和个人的感慨。作者在贬谪的路上忧伤地走着,这时候路边隔墙传来银铃般的笑声。这笑声多么悦耳,一定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墙内荡秋千。可是自己毕竟只是匆匆过客,况且又在贬谪途中,还是收起思绪,继续赶路吧。那悦耳的笑声便这样越来越远,以至于再也听不到了。只有一点回忆,可是这点回忆却让自己伤感。墙内的女子并不知道有人曾从墙外走过并且聆听了她的笑声,自己这颗多情的心真是自寻烦恼。

一剪梅·春思

宋·蒋捷

题考:宋代时候,人们称称一枝为一剪。一剪梅的意思,就是一枝梅花。古代时候,相隔两地的人往往通过赠送对方一枝梅花来表达相思。如《荆州记》记载陆凯和范晔的故事道:“陆凯自江南,以悔花一枝寄长安与范晔,赠以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宋诗人刘克庄有句云:“轻烟小雪孤行路,折剩梅花寄一枝。”词牌《一剪梅》,即是取此意而生。

作法:本词调共60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首句为七言句起平韵,第一个字平仄不拘。接下来是两个四字句,句法平仄完全相同。第四句七字,协平韵。第五、第六句仍为两个四字句,与第二、第三句相同。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⑴,秋娘渡与泰娘娇⑵。

⊙●○○●●△ ⊙●○△ ⊙●○△ ⊙○⊙●●○△

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 ⊙●○△

何日云帆卸浦桥。银字筝调⑶,心字香⑷烧,流光容易把人抛。

⊙●○○●●△ ⊙●○△ ⊙●○ △ ⊙○⊙●●○△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

注释:

⑴ 帘招:即酒旗,此处招为动词,飘动、招揽的意思。

⑵ 秋娘渡与泰娘桥:都是古地名,在吴江(今属江苏)境内。秋娘、泰娘,都是唐代歌女。

⑶ 银字筝:用银作字来表示音阶高低的筝。调:弹奏。

⑷ 心字香:据宋人范成大骖鸾录》记载,番禺人制作心字香,将半开的素馨茉莉花置于净器中,以沉香薄劈层层相间,密封起来,每天换一次,花期未过,心字香就已经制成了。

评析:这首词是词人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全词运用“点”“染”结合的手法,生动表现了词人的春愁和久客思乡的情感。上片首句写出自己的一片春愁连绵不断,需要用酒来排解。江上的客舟在在波动的水中飘摇,酒楼上的酒帘叶随风飘摇。这两句其实暗合了第一句的内容:“江上舟摇”写春愁的原因,是因为客居他乡、身在旅途;“楼上帘招”呼应上句的“待酒浇”。接下来几句,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春愁进行渲染。下片写对归家的渴望。“何日”是一个问句,这一问问出了词人对飘泊江湖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心情。他想象回家的情景:结束了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着焚香调琴的闲适生活。最后几句由客久思归(因空间距离所造成)的情感扩展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使词的表现意蕴更加宽广宏阔,震撼人心。最后两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化抽象为形象的手法,用两种植物的变化表现时光流逝的飞快。这首词虽然简短,但是取景典型、善用渲染,以奇巧之造语表现了深厚宏阔而细腻感人的情感,因而成为一首为人们广为流传词篇。

河传·赠妓

宋·秦观

题考:《水调》、《河传》是隋炀帝时的两首乐曲,声韵悲切。但是这里所说的《河传》并不是后来通行的词调《河传》。宋王灼《碧鸡漫志》便说:“《河传》唐词存者二:其一属南吕宫,凡前段平韵,后仄韵;其一乃今《怨王孙》曲,属无射宫。以此知炀帝所制《河传》不传已久。然欧阳永叔词内,《河传》属越调,亦《怨王孙》曲;今世《河传》,乃仙吕调,皆令也。”现在的《河传》,也写为《河转》。万树《词律》中收录的,多达16种体式,并且说:“《怨王孙》一调,与唐腔《河传》无异。”

作法:本词调共61字。上片第一句为四字,起韵。第二句为九字,句法上要求上五下四。黄庭坚曾作此词,该句为上四下五,但是音律不协,不足法也。第三句为四字,一般要求平仄仄平,第一字也可以可仄,但第三字绝不可用平。下阕换头,为平起仄收的七言句,其中第一和第三字平仄不拘。第二句也是九字句,与上阕不同的是,这里在句法上要求上四下五。下阕其他部分,与上阕相同。

恨眉醉眼,甚轻轻觑着⑴、神魂迷乱。常记那回,小曲栏干西畔。

⊙○⊙▲ ●○○●● ⊙○⊙▲ ⊙●●○ ⊙●⊙○○▲

鬓云松、罗袜刬⑵。

●○○ ○●▲

丁香⑶笑吐娇无限,语软声低、道我何曾惯。云雨⑷未谐,早被东风吹散。

⊙○ ⊙●○○▲ ⊙●○○ ⊙●○○▲ ⊙● ●○ ⊙●⊙○○▲

瘦杀人、天不管。

●⊙○ ○●▲

注释:

⑴ 甚:是,正。觑:偷看。

⑵ 罗袜刬:只穿着袜子行走。李煜《菩萨蛮》:“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⑶ 丁香:指代美人舌。丁香又名鸡舌香,种仁由两片形似鸡舌的子叶合抱而成,有浓郁的香味,古人常含于口中以除秽气。

⑷ 云雨:指男女欢爱。

评析:这是一首艳词,表现手法并无创新,在思想内涵上也并无新意而是流于恶俗。整体来看,这首词的艺术价值并不高。

上阕写记忆中关于一位女子的场景。这位女子迷离着醉眼、蹙着双眉,用眼睛微微地朝我瞄了瞄,令人不禁神魂颠倒。她倚立在栏杆的西边,鬓发蓬松,脚上只穿着一双罗袜。下阕写这位女子的活动,最后抒情。她莲口初绽、笑语娇音,伸出舌头,在我的耳畔娇滴滴地说道:“那男女欢爱的事情,我还没有经历过呢。”最后几句抒情,可能是这位女子的伤感,也可能是作者的哀叹。不过总是因为好事未成,被雨打风吹散。从此以后,只得与相思为伴。尽管伤心人憔悴红颜、瘦损腰肢,天公却一点也不怜惜。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题考:《乐府纪闻》中说:“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张志和这首“西塞山前白鹭飞”又名《渔父词》。唐宋时期的诗人多有《渔家乐》之作,描写渔人生活。直到范仲淹,才出现了《渔家傲》这一名字。北宋魏泰的《东轩笔录》中记载道:“范文正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曲,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王’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首以送之。”由此可见,《渔家傲》这个词调确为范仲淹所首创,又名《吴门柳》、《荆溪咏》、《游仙咏》等。

作法:本词调共62个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全词是由两首仄韵七言诗联合而成的,只是要求两首七言诗的第三句入韵,并且在其下添加一个三字句,也要求入韵。

塞下⑴秋来风景异,衡阳⑵雁去无留意。

●● ⊙○○●▲ ⊙○ ⊙●○○▲

四面边声连角⑶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 ○⊙▲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⑷归无计。

●●⊙○○●▲ ⊙○⊙● ○○▲

羌管⑸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 ○⊙▲ ⊙○⊙●○○▲

注释:

⑴ 塞下:边界险要之处。

⑵ 衡阳:今湖南衡阳,旧城南有回雁峰,相传大雁南迁至此不再南飞,次年则由此北归。

⑶ 角:即画角,古代乐器,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振奋士气。

⑷ 燕然未勒:燕然,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国境内。东汉窦宪率军追击匈奴,获胜后于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返。燕然未勒,此处指没有建立军事功勋。

⑸ 羌管:即羌笛,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

评析:北宋仁宗年间,西夏建立并对北宋发动战事,成为威胁北宋西北边境的主要祸患。此时五十二岁的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西北边境地区的防务。范仲淹“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因而使得北宋与西夏的战事有了很大改观。这首词乃范仲淹在西北军中之所作,描写了边塞地区荒凉艰苦的环境,抒发了边塞官兵的报国壮志和思乡之情,格调苍凉悲壮,将国家、社会重大题材入词,奏响了北宋词境开拓的先声。

词的上片写景,突出了塞下的荒凉艰苦。“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西北边疆的秋天是非常寒冷的,与内地相异,大雁也苦于此地的寒冷和荒凉,纷纷向衡阳飞去,毫无留恋之意。在这片边疆之地,听到的是马嘶风吼和军中号角的悲音,看到的千重山嶂之间的孤城,在狼烟和夕阳之下紧闭城门。这是一片荒凉、艰苦、单调和紧张的边疆战地景象。词的下片写人,抒情。浊酒是一种质量低劣的酒,大概在边疆之地也只能喝到这样的酒吧。作者饮尽一杯浊酒,不仅思念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这种思想之情,不仅将军有,也是广大戍边战士的真实情感。然而燕然未勒、边疆尚遭侵凌,怎么能够回到家乡呢。夜晚将临,羌笛悠悠,地上也生出一片寒霜来。作者却久久不能入睡,想到自己的白发、社稷的安定和思念的家乡,不禁潸然泪下。元代名臣耶律楚材有诗句“渐惊白发宁辞老,未济苍生曷敢归”,大概就是这里的意思。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题考:唐代诗人张说的集子中有《苏摩遮》词五首,每首下注“忆岁乐”三字,皆为七言绝句。《新唐书》中说:“北方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由此可见,《苏幕遮》本为胡乐,唐代时候传入中国,成为一种舞曲。 “摩”、“莫”和“幕”大概是同音相转。另外,“苏幕遮”本是胡人妇女的一种帽子,不知因何而转变为曲名。又名《鬓云松令》《云雾敛》等。

作法:本词调共62个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起首为两个三字句。第三句为九字,句法上要求上四下五略有逗断。第四句为仄起仄韵的七言句。末句与第三句相同。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 ○●▲ ⊙●○○ ⊙●○○▲ ⊙●○○○●▲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⑴,

●○○ ○●▲ ⊙●○○ ⊙●○○▲ ⊙●○○○●▲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

注释:

⑴ 明月高楼休独倚:唐代白居易《长相思》有词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评析:这是一首抒发羁旅乡愁的词作,情感基调低徊婉转,读之令人黯然神伤。范仲淹是北宋名臣,政治军事家,在这首词中以铁石心肠之人作黯然销魂之语,更见其深挚诚婉。

词的上片写倚楼眺望所见之景,尽是一派深秋傍晚的凄清之境。“碧云天,黄叶地”,一高一低,写出天与地此时已皆处于一片秋色之中。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句子,首句就来源于此。作者接下来写天与地之间的广阔景象,千里烟波为秋天的暮光笼罩。夕阳映照在山岭之上,天水相接,皆是一片引人伤心的秋色。最是那芳草无情,接连生长在夕阳之外,更是勾起人“王孙游兮不归”的羁旅伤感。词的下片直写羁旅乡愁。乡魂、旅思,令人黯然神伤,只有梦到故乡,才能安然入睡。月明楼高,最易引发乡愁,故而不要独自倚栏眺望。无奈之下,只好借酒浇愁,结果却是愁上加愁,使得愁肠已断清泪滴滴。

锦缠道·春游

宋·宋祁

题考:《旧唐书·郭子仪传》中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子仪入朝,宰相元载、王缙、仆射裴冕、京兆尹黎干、内侍鱼朝恩等共出钱三十万,宴于子仪第,恩出罗锦二百匹为子仪缠头之费。”另外杜甫有诗句:“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宋周羽翀三楚新录》引述徐仲雅的诗:“叶似新蒲绿,身如乱锦缠。”由此可见,“锦缠”一词,在当时已经广泛使用。这一词调应该创于唐代中期,又名《锦缠绊》。

作法:本词调共66个字。上阕起首为四字句,第二句为六字,用仄声韵。第三句为七字,句法上要求上三下四。第四句为七字,押仄声韵。第五和第六两句也可合并为一个九字句,但要上四下五略有逗断。下阕首句换为五字,其句法为上要求上一下四。第三句要求上三下四,与上阕第三句相同。第四句为八字。最后一句为九字,要求上四下五略有逗断,与上阕相同。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脂透。

●●○○ ⊙●●○○▲ ●○○ ⊙○○▲ ⊙○⊙●○○▲

柳展宫眉⑴,翠拂行人首。

⊙●○○ ⊙●○○▲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⑵,

●○○●○ ⊙○○▲ ●○○ ⊙○○▲ ●⊙○⊙●○○⊙

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 ⊙●○○▲

注释:

⑴ 宫眉:妇女依宫中流行样式描画的眉毛。

⑵ 问牧童句:唐代杜牧《清明》有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评析:这是一首对春日美景的赞歌,也人们欢乐情绪的生动抒发。全词节奏明快,写景叙事鲜艳畅达,读之令人身临其境,为欢乐的气氛所感染,也不禁地情神荡漾为之痴迷心醉。

词的上片写院内春日的美景。紫燕翻飞,唱出春天的歌声。白昼时间变长了,再不是冬日的氛围。放眼园林,只见万花盛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海棠在经历春雨的洗礼之后,红如胭脂,更加的娇艳欲滴。路旁的柳树也垂下万条丝绦,使新鲜的翠绿在游人的头顶轻拂。词的下片写人到郊外踏青。与佳人玉手相携,恣意欢歌,唱出自己的轻松愉快、欢欣喜悦。郊原踏青还需对春饮酒,现在虽然已经醉醺醺的了,却还要再寻美酒。这里把游人的欢快和痴迷的样子写到了极致,令人怦然心动。最后化用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完成了一幅欢欣、和谐的游春行乐图。

青玉案·春暮

宋·贺铸

题考: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案同碗,青玉碗,是盛酒的器皿。唐诗中对此多有引用,如李白的“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杜甫的“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等。本词调的名称,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该词调又名《贺梅子》,由“梅子黄时雨”一句出。黄庭坚有诗云:“解道江南肠断句,世间唯有贺方回”,说的也是这首词。另外,根据毛先舒《填词名解》记载,此调又名《一年春》。

作法:本词调共67字。上阕第一句为平起仄收的七言句,起仄韵。第二句六字,为五字句上多加一字。第三句为七字,与《渔家傲》中的第三句相同。第四和第五句都是四字,一般要求对偶。第五句的第一字虽然也可以作平声,但以作仄声为佳。第六句与《锦缠道》中的最后一句相同。下阕只是将第二句改为七字句,其余部分与上阕完全相同。

凌波不过横塘路⑴,但目送芳尘⑵去。锦瑟年华⑶谁与度,月台花榭⑷,

⊙○⊙●○○▲ ●⊙●○○ ▲ ⊙●⊙○ ○●▲ ●○○●

琐窗⑸朱户,惟有春知处。

⊙○ ○▲ ⊙●○○▲

碧云冉冉衡皋暮⑹,彩笔⑺空题断肠句。试问闲愁知几许⑻,

⊙○⊙●○○▲ ⊙● ○○●○▲ ⊙●⊙○○●▲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 ⊙●○○▲

注释:

⑴ 凌波:形容女子步履轻盈。三国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横塘:地名,在苏州城外。贺铸有别墅在苏州盘门外十余里,地名横塘,常往来于其间。

⑵ 芳尘:指美人的行踪。

⑶ 锦瑟年华:指青春时期。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⑷ 月台:上月的露天平台。花榭:花架。

⑸ 琐窗:雕花的窗子。

⑹ 冉冉:此处形容云飘动的样子。蘅皋:长着蘅草的水边高地。

⑺ 彩笔:比喻词藻富丽的文笔。据《南史·江淹传》记载,南朝梁文人江淹,晚年文思减退,曾梦见晋代文人郭璞,说:“我有笔放在你那里很多年了,你可以还给我了。”江淹从怀中拿出一支五彩笔还给郭璞。从此之后,江淹再也写不出好文章了。

⑻ 都几许:共有多少。

评析:这是一首久负盛名的词作,该词作者贺铸也因此得了一个“贺梅子”的雅号。词的主题是所思不遂而产生的愁恨,其中有儿女私情,恐怕也还有其他情怀的寄托。

词人所思的或许是一位偶遇的美丽女子。这位女子不到词人的居处来,词人也不能前去相就,只得目送芳尘去。“凌波”和“芳尘”,都让人联想到这位美丽女子的窈窕飘逸。她正是青春灿烂、最为流光溢彩的时候,可是有谁陪伴她度过这美好的青春年华呢?她或许只能够在月台花榭之间徘徊、琐窗朱户之中沉默。只有春天才知道她的命运,因为她和春天一样,虽然绚烂无比,但是却终究归于迟暮。下阕首句用江淹《休上人怨别》中“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之意,佳人不来的愁思只好形诸笔端。词人的愁思有多大呢?它就像萋萋连天的芳草、 像满城纷飞的柳絮、像无休无止的梅雨,充塞于天地之间、萦绕于心魂之内,剪不断、理还乱,令人忧悒惆怅。最后三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这三句的艺术特色一个是形象化比喻,使愁思变得形象具体、容易为人理解,另外一个就是形象叠加。此处的形象叠加,不是简单地几个形象拼凑,而是多个形象的有机结合。芳草是在一川之上、柳絮是在一城之中、梅雨是在天地之间,这是三种愁思形象在物理上的有序扩展。芳草是广阔、柳絮是纷乱、梅雨是凄凉,这是三种愁思形象在所述意境上的互补延伸。而这三种形象都是春暮夏初时候的景象,更是与全词配合得贴切。

有人认为这首词不仅仅是写爱情,而是要抒发词人郁郁不得志的闲愁。《蓼园词话》说此词下阕:“言幽居肠断,不尽穷愁惟见烟草、风絮、梅雨如雾,共此旦晚,无非写其境之郁勃岑寂耳。”这是有道理的。诗人的习惯,大概就是将爱情与理想混淆不清吧。或许,这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感皇恩·入京

宋·赵企

题考:《南部新书》中称:“天贸十三载,始改《金风调苏幕遮》为《感皇恩》”。唐张说《苏摩遮》诗:“摩遮本出西海胡,琉璃宝殿紫髯胡;闻道皇恩遍宇宙,来将砍舞助欢娱。”其中有“皇恩”这个词,也有“感皇恩”的意思。《苏幕遮》为胡语,并不文雅,因而后人取张词改为《感皇恩》。不过两调的字句和音律并不相同,大概是改变名称以后,连曲调也改了。

作法:本词调共67字。首句五字,为五言平收诗句,不起韵。第二句四字,起仄韵。第三句七字,后三字必须用仄平仄。第四、第五两句,实际上是一个十字句,要求上四下六;其中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均可不拘。第六句五字,其中第一字可平仄不拘。末句三字,协仄韵,必须为平平仄。下阕换头,起首句为四字,无需用韵。第二句的第一、第三两字平仄皆可不拘。其他句子与上阕相同。

骑马踏红尘⑴,长安⑵重到。人面依然似花好⑶。旧情才展,又被新愁分了。

⊙●●○○ ⊙○ ○▲ ⊙●○○●○▲ ⊙○○● ⊙●⊙○○▲

未成云雨梦,巫山晓⑷。

⊙○○●● ○○▲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杳⑸。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

⊙●●○ ⊙○⊙▲ ⊙●○○●○▲ ⊙○○● ⊙●⊙○○▲

故人何处也,青春老。

⊙○○●● ○○▲

注释:

⑴ 红尘:指京城繁华的街市。

⑵ 长安:此处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⑶ 人面句:唐崔护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⑷ 未成两句:见前选毛滂《惜分飞》词注。

⑸ 回首句:唐欧阳詹诗《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评析:这是一首写与故人重逢,而又匆匆分离的词,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恨与对岁月易逝的感慨。这里的故人,显然是一位女子,或许是作者的旧相好。上片写词人骑马重到长安。街市依旧繁华,故人也依然如花一般美好。可是两个人都经历了许多事情,也生出了许多新愁。再加上这次毕竟是匆匆相聚,很快就要分别了。“千里断肠”、“关山古道”都是离别之词中常用的意象,并不稀奇。接下来的“高城似天杳”则是比喻新奇,给人以奇妙但真切的感觉。别离之后,此人的满怀愁恨,只能寄托于不通人情的落花啼鸟了。词人感慨道,不能与自己相爱的人长久地在一起,两个人就在这分别之中将青春耗尽、终归迟暮。

解佩令·自题词集

清·朱彝尊

题考:清人毛先舒《填词名解》云:“解佩令,取汉皋解佩事。”西汉刘向列仙传》云:“江妃二女,游于江滨,见郑交甫,遂解佩与之。交甫受佩而去,数十步,怀中无佩,女亦不见。”后来人们遂以“解佩”表示男女定情的意思。词名中的“令”字,是表示曲类调别的。

作法:本词调共67字。上阕起首为四字对句,不用韵。第三句八字,为七字句前加一字豆。第四句四字,不协韵。第五、第六句都是上三下四的七字句。下阕起首也是两个四字句,不用韵。第三句是上三下四的七字句。以下各句与上阕相同。

十年磨剑⑴,五陵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

⊙○⊙● ⊙○ ⊙● ●○○⊙●○○▲ ⊙●○○ ●⊙●

空中传恨⑶。几曾围、燕钗蝉鬓⑷。

⊙○○▲ ●○○ ●○⊙▲

不师秦七⑸,不师黄九⑹,倚新声⑺、玉田⑻差近。落拓江湖⑼,且分付、

⊙○⊙● ⊙○⊙● ●○○ ●○ ○▲ ⊙●○○ ●⊙●

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

⊙○○▲ ●○○ ●○⊙▲

注释:

⑴ 十年磨剑:唐贾岛《剑客》诗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⑵ 五陵:汉初五位皇帝的陵墓,在长安附近,是豪门贵族的聚居之地。

⑶ 空中传恨:宋僧惠洪冷斋夜话》记载,法云禅师对黄庭坚说:“诗多作无害,艳歌小曲可罢之。”黄说:“空中语耳。”

⑷ 燕钗:燕型头饰。代表吉祥。蝉鬓:女子的一种发式,形状如蝉翼。

⑸ 秦七:宋代词人秦观排行第七,故称。

⑹ 黄九:宋代词人黄庭坚排行第九,故称。

⑺ 倚新声:指填词。

⑻ 玉田:南宋词人张炎号玉田,故称。

⑼ 落拓江湖:晚唐杜牧《遣怀》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落拓:即落魄,失意的样子。

评析:这首词题于作者的词集《江湖载酒集》上。理解这首词的内涵,需要了解朱彝尊的身世经历和他的词学主张。朱彝尊出身于明朝官宦家庭,其曾祖父曾为明朝的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明亡之后,朱彝尊与从事抗清活动的朱士稚、魏璧、屈大均、陈恭尹等交往,并参与营救顾炎武。当时江南士人多结社订盟,谋划反清复明,朱彝尊亦是其中的积极分子。后江南士人遭清廷镇压,反清事败,朱彝尊游幕四方。这就是上片起首几句所说的“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声涕泪都抛尽”。如今抗清事败,身已渐老,只好填词,把身世经历、遗憾痛苦和平生的涕泪都寄托于词中,因而很少有心思去作艳曲。下片起首几句谈到作者的词学主张。朱彝尊认为明词专学《花间集》、《草堂诗餘》,因而气格卑弱、语言浮薄,于是他标举“清空”、“醇雅”,宗法以姜夔、张炎为代表的南宋词格律词派,有心振作清代词坛。朱彝尊说:“”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杰出。”秦观、黄庭坚皆为北宋词人,故而作者“不师”。张炎是作者所推崇的词人,故称“玉田差近”。朱彝尊的这些词学主张在清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清代前期在词坛最有影响力的浙西词派。姜夔处于北宋与南宋之交,曾为北宋沦亡而抒发黍离之悲;张炎为贵族后裔,亲历了南宋的灭亡,写了大量抒发亡国之痛的作品;朱彝尊是经历明朝覆亡的世家子弟,因而更能认同姜张二人的亡国之恸与清空含蓄的笔法。最后作者感叹道自己江湖落魄,只得以填词来慰藉余生,不会有什么封侯功业了。这首词叙说了作者的身世经历和词学主张,正是对《江湖载酒集》所收词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的概括,这也是“自题词集”所要做的。

天仙子·送春

宋·张先

题考: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记载:“《天仙子》本名《万斯年》,李德裕进,属龟兹部舞曲;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之句,取以为名。”毛先舒的《填词名解》中则说:“韦庄词:‘刘郎此日别天仙’云云,遂采以名。”万树《词律》所收录的皇甫松《天仙子》为34字的单词,宋代沈会宗加了一阕,使其成为68字的双调词。由此可知,该词调应该始创于唐代,因此其名称来历亦应采纳《乐府杂录》中的说法。

作法:本词调共68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前两句为仄起仄收七言句,末字押仄声韵。第三句七言平起平收无需协韵,平仄与最后一句需协仄声韵的七言相反。第三句后插入两个三字短句,协仄声韵。

水调⑴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 ⊙○○●▲ ⊙●⊙○○●▲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⑵,往事后期空记省。

⊙○⊙●●○○ ○⊙▲ ○⊙▲ ⊙●⊙○○●▲

沙上并禽⑶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 ○●▲ ⊙●⊙○○●▲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 ○⊙▲ ○⊙▲ ⊙●⊙○○●▲

注释:

⑴ 水调:曲调名,相传为隋炀帝所制。

⑵ 临晚镜二句:杜牧诗《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自悲临晚镜,谁与惜流年。”

⑶ 并禽:成双并对之鸟,此处指鸳鸯。

评析:送春主题的诗词常常是浸染着浓郁悲伤色彩的,这一首也不例外。《张子野词》在此词题下作“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嘉禾为宋时郡名,郡治在今江苏嘉兴。小倅即是小官,当时作者任嘉禾判官,大约是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这是一首送春感伤的词作,《花庵词选》将其题为“春恨”。这种春恨既有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又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无限感慨。

作者饮酒听曲,不觉之间到了中午,就昏昏沉沉地睡了。等到午睡醒来,酒意已经微醒,可是心中的哀愁却更加浓郁了。现在春天已经走了,它何时才能再回来呀?其实春去春来乃是大自然正常的时序变化,明年的时候春天肯定还会再来的。既然如此,作者还为什么要春愁无限呢?原来“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作者在为自己逝去的年华而伤感。所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面临晚镜,看到是自己朱颜消褪、白发渐生,怎能不令人伤感呢!美好的往事,还有曾经的约定,现在都已经是徒然空想。下片写晚来景色。池塘上一片暝色,而一对鸳鸯就在这暝色中的沙滩上双栖交颈。天上的云层破开,月亮出来了,庭院中的花影因为有风而不停地摆动。在这暮春时分,风一直吹着,只有人默默地悲伤。因为是暮春,晚上又有风,所以作者最终叹息道:明天早晨想来,估计落花无数就已经将小路铺满了吧。作者不直言春愁感伤,而仅以这么一个淡淡的推测结尾,却能达到看似无情最有情的艺术效果。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句。张先因为这一句、《归朝欢》中的“帘幕卷花影”和《剪牡丹》中的“坠轻絮无影”而被称为“张三影”。王国维则在《人家词话》中称赞它:“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其实这一句的妙处倒不全在哪一个字用得好,而是这个句子整体体现了一种艺术境界。云破才能月来,月来也才能花弄影,句子中的七个字紧密勾连,既无废字又不缺字,完美地呈现了天地自然中的一个真实而美妙的场景。这是语言运用的极致,也是文学效果的最高表现。

千秋岁·夏景

宋·谢逸

题考:万岁千秋,本来是指长寿的意思。初唐谢偃的《高松赋》云:“穷万祀而不异,历千秋而不萎。”。唐玄宗将自己的诞辰定为千秋节,“千秋”“万岁”等词的运用更加普遍。《唐书·张九龄传》中记载:“初,千秋节,王公并献宝鉴,九龄上《事鉴》十章,号《千秋金鉴录》。”《隋唐嘉话》中也记载道:“八月初五日,明皇生辰,为千秋节,士庶结承露囊,更相遗问。”由此可以推知,在唐代无论朝野,对千秋节都比较重视。王维亦有诗云:“共欢天意同人意,万岁千秋奉圣君。”这首词的名称可能是“千秋万岁”的简写,本来是含有祝颂之意的。

作法:本词调共71字。首句以四字起仄韵,其中第一和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二句五字,协仄韵。第三、第四句为两个三字句。第五、第六句为两个五字对句。最后两句分别为三字、七字。下阕换头,首句为五言仄韵句,其中第一个字平仄可不拘。以下词句,皆与上阕相同。

楝花⑴飘砌。蔌蔌⑵清香细。梅雨过,苹风⑶起。情随湘水远⑷,

⊙○ ⊙▲ ⊙● ○○▲ ⊙●● ○○ ▲ ⊙○○●●

梦绕吴峰翠⑸。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 ○⊙● ⊙○⊙●○○▲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说。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

⊙●○○▲ ⊙●○○▲ ⊙●● ○○▲ ⊙○○●●

舞罢风掀袂⑹。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 ○⊙● ⊙○⊙●○○▲

注释:

⑴ 楝花:楝木于三四月间开花,红紫色,很香。

⑵ 簌簌:花落的样子。

⑶ 苹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

⑷ 情随句:唐岑参诗《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湘水,起源于广西兴安海阳山,向东北流注入洞庭湖。

⑸ 梦绕句: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

⑹ 袂:衣袖。

评析:这首词描写初夏的景色,抒发一种淡淡的幽思。全词描写清新婉丽,抒情细腻深挚,是宋词中的上乘之作。

上阕写初夏的自然之景。此时楝花已经纷纷飘落在台阶上,散发着阵阵清香。一场梅雨过后,清爽的风再次吹起。词人的密意幽恨寄托于遥远的湘水、翠绿的吴峰。湘水和吴峰可能是词人所思念的地方,也可能是指室内的屏风。晏几道的《蝶恋花》中即有句:“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据《晋书·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闲来无事,高卧南窗之下,凉风飒爽而至,心神惬意的他自称为羲皇上人。词人琴书读倦,也像陶渊明一样高卧南窗,可是却被鹧鸪的叫声惊醒。下阕写初夏的人事之情。词人的密意和幽恨并无头绪,因而也无处寄托。修竹旁边、疏帘里面,是歌舞快要结束了。刘向《别录》记载,鲁人虞公能歌动梁尘。“歌余尘拂扇”,即是用此典故。歌尽舞罢,初夏时的欢宴也就到此结束。来人散去后,只见一勾新月在如水一般的天空之上。最后一句“人散后,一勾新月天如水”清新韵藉、婉秀多姿,是历来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