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亭燕·怀古
宋·张升
题考:《全唐诗话》:“黄颇,宜春人;与卢肇同乡,颇富而肇贫。同日尊路赴举,郡牧宴颇离亭,肇驻蹇十里以俟。”唐时人喜欢将科举故事入词,因为此故事在当时流传甚广,故以之为调名。又名《离亭宴》,燕、宴两字相通。
作法:本词调共72个字。上阕起首为两个六字句,但并不要求对偶。第三句为七字,为仄起仄收的七言句。第四句为六字,入仄声韵。第五句要求上二下三。最后一句的句法与第二句相同。下阕与上阕要求基本相同,只是起首两句要求对偶。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⑴。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⑵冷光相射。
⊙●⊙○○▲ ⊙●⊙○○▲ ⊙●⊙○○●● ●● ⊙○○▲
蓼屿⑶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 ●○○ ⊙●⊙○○▲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⑷。多少六朝⑸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 ⊙●⊙○○▲ ⊙●⊙○ ○●● ●●⊙○○▲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 ⊙●⊙○○▲
注释:
⑴ 风物句:唐代杜甫《玉华宫》有诗句:“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潇洒,萧疏爽朗的意思。
⑵ 霁色:晴光。
⑶ 蓼屿:蓼花丛生的水边高地。
⑷ 低亚:低垂。
⑸ 六朝:指相继建都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六个朝廷,分别为东、东晋、宋、齐、梁、陈。
评析: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描写了金陵一带的清秋景象,抒发了对六朝兴衰的历史感叹。全词层层推进,结构严谨,句子与句子、意象与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准确,勾勒甚密。这也是这首词最大的特点,体现着它高超的艺术水准。
上片开始两句总写眺望所见,交代了地点、时间和总体印象。因为登临金陵,必然眺望长江。此时看的是,碧蓝的天空之下茫茫的江水悠悠不尽,晴光照耀,与冷光相交涉,造成了奇妙的光影效果。视线自然地转移,由江面到江边,便是蓼屿荻花洲、竹篱茅舍。上片的江面描写为下片的前两句提供了场景,其光影效果也与云际客帆、烟外酒帘相映成趣,使得画面更加萧疏明丽,这是极目所见。接下来开始怀古抒情、感叹历史,这里的“渔樵闲话”与上片的“竹篱茅舍”又有着意义上的逻辑关系。感叹之后,作者写到自己正“怅望倚层楼”,从而出现了感叹历史的人。画面最后定格在寒日西下,犹如一个镜头特写,其中包蕴的意味就由读者去联想吧。这首词登临怀古写景抒情意密法严,读者当细细体会。
河满子·秋怨
清·孙洙
题考:河满子本作“何满子”,系人名。白居易诗《何满子》:“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并自注曰:“开元中,沧州歌者姓名;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元稹的《何满子歌》中云:“何满能歌声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婴刑系在囹圄间,下调哀音歌愤懑。梨园子弟奏玄宗,一唱承恩羁网缓;便将何满为曲名,御府亲题乐府纂。”由此可知,该词调大致形成于开元前后的宫中。因而张祜的《宫词》中有“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的句子。
作法:本词调共74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唐代时候,此词本为单阕六句,每句六字。孙光宪的词中出现七字一句,成为37字的体式。后来该词又加双叠,成为现在的体式。起首两句一般多用对偶。第三句为七字。第四句与第二句相同。最后两句与起首两句相同,但不必用对偶。
怅望浮生急景⑴,凄凉宝瑟⑵余音。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⑶。
⊙●⊙○⊙● ⊙○⊙● ○△ ⊙●⊙○○●● ⊙○⊙●○△
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
⊙●⊙○⊙● ⊙○⊙●○△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⑷,摇摇幽恨难禁。
⊙●⊙○⊙● ⊙○⊙●○△ ⊙●⊙○○●● ⊙○⊙●○△
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 ⊙○⊙●○△
注释:
⑴ 急景:光阴迅速。南朝宋鲍照《舞鹤赋》中有句:“于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
⑵ 凄凉宝瑟:《史记·封禅书》云:“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瑟是一种弹弦乐器,音调悲哀,因而说凄凉宝瑟。
⑶ 楚客二句:战国时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楚客,这里指宋玉。
⑷ 天若句: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评析:这是一首悲秋之词,其中集合了多种秋景融入词人的秋心。孙洙的词素以柔婉、凄楚和悲怆著名,这首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风格。上阕开始第一句便用“怅望”一词,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词人因浮生急景而惆怅伤感,为时光流逝而感叹不已,听到的也是宝瑟凄凉的声音。接下来词人开始写景,楚客怨别,看到的是碧山远水、连天衰草,听到的是余音凄凉、疏砧夜阑。这些都包含着词人的秋愁。下阕“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常阴”,描写两种自然景物,显现出秋天特有的悲怆之情。面对此景,即使天公有情,它也会生出哀愁的。词人感到往事如因、浮生若梦,如今烟散梦醒、无迹可寻,只有无尽的惆怅伤感。整首词以情开篇,从情入景,最终收于阔达的情与思,构思精巧。另外词中多处运用典故和前人成句,然而自然贴切、浑然无迹,一如天成之作。
风入松·春园
宋·吴文英
题考:清人毛先舒《填词名解》记载:“风入松,古琴曲;李白诗:‘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词取此以名。”《词谱》称:“汉吴叔文善琴,隐居石壁山,山多松树,尝盛夏抚琴于松下,遂作此操。”再考东汉《风俗通义》,则记载道:“河间杂歌二十一章,内有《风入松》。”由此可以推知,《风入松》这一调名首先是琴曲,后来进入乐府,进而演化为词。
作法:本词调共76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首句为平起平收的七言句,起韵。次句为平起五言韵句。第三句为平起仄收七言句,无需协韵。第四句为七字,句法上要求上三下四,其中第三字可以平仄不拘。最后为两个六字句,要求对偶。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⑴。楼前绿暗分携路⑵,一丝柳、一寸柔情。
⊙○⊙●●○△ ⊙●●○△ ⊙○●●○○● ●○⊙ ⊙●○△
料峭⑶春寒中酒⑷,迷离晓梦啼莺。
⊙●⊙○⊙● ⊙○⊙●○△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 ⊙●●○△ ⊙○⊙●○○● ●○⊙ ⊙●○△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⑸。
⊙●⊙○⊙● ⊙○⊙●○△
注释:
⑴ 瘗花铭:南北朝诗人庾信曾写过《瘗花铭》。瘗:埋葬的意思。
⑵ 分携路:分手的地方。
⑶ 料峭:指寒风触人肌肤使人战栗。 中酒:醉酒的意思。
⑷ 中酒:醉酒的意思。
⑸ 惆怅二句:南朝梁庾肩吾《咏长信宫中草》有诗句:“全由履迹少,并与阶上生。”唐李白《长干行》:“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双鸳:指女子的鞋。
评析:这是一首清明怀人之作,所怀念的是一位曾经与作者在西园同居约十年的爱姬。上片写清明时节的凄凉之景与作者内心的深思之情。在清明节里,作者听着凄凉风风雨,独自地把曾经的爱姬想念,心中无限的怅惘与愁苦,却连一篇《瘞花铭》这样的文章也写不出,这种思念是一篇文章所难以表达的。于是作者只好望向窗外,看见绿树浓荫之下两人分别的地方,多情的柳树还在那里轻轻摇摆。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因此望见柳树更容易生发离别的愁情。无奈之中,只好借酒消愁。在这个风雨淅沥的清明,作者一个人喝醉了,感到砭骨的寒冷,这其实还是心境凄凉的反映。这样在昏昏沉沉的怅惘与愁苦中,作者捱到了天亮,朦胧之中听到一声流莺。
有流莺啼声,表示天气已经放晴,于是下片写到扫林亭、赏新晴。“黄蜂”以下数句是这首词中最好的一段,也是最为后人所称道的。作者在西园中赏新晴,看见黄蜂频频扑向秋千架,作者认为那是因为爱姬曾经在那里荡过秋千,她那纤纤玉手上的香泽还留在秋千上。作者在西园中扫林亭,看见因为爱姬不复再来,台阶上一夜之间就生出了许多苔藓。事实上,秋千架上的香泽早已经消失了,而台阶上的苔藓也不会长得那么快,这都是作者一往情深、怀往断肠所致的错觉罢了,可是作者这么写,却将思念表现得更加真切、感人了。整首词清雅素淡,细腻委婉,是吴文英词作中比较突出的一篇。
祝英台近·春晚
宋·辛弃疾
题考: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男女恋爱殉情最著名的故事。据宁波府志记载:“东晋穆帝时,会稽梁处仁,字山伯,从师过钱唐,逢一士子同渡,自称上虞祝贞,字信斋。同学三年,祝先归,梁后访之,则为祝氏九娘英台也。梁求婚,协已许字城马氏。梁后为令,旋卒。祝适马氏,过梁家,临奠哀恸,地裂,并埋焉。”由此可知,梁祝故事发生于浙江,其时代是东晋时期。不过顾据的《劳久杂记》则说:“梁祝为孔子弟子,曲阜孔庙,有梁祝读书处。”这样梁祝故事似乎又是在山东,并且是春秋时期。《宜兴荆溪新志》中记载:“梁祝在宜兴善权山碧藓岩读书,同宿三年,善权寺后有石刻,大书‘祝英台读书处’。”则又将梁祝故事转到了江苏。蒋薰《留素堂集》称:“清水及舒城,并有祝英台墓。”似乎又把梁祝故事确定在了甘肃或者安徽。总而言之,梁祝故事为千古艳称,因而流传甚广、遗迹较多,不一定都是真实的,而民间传说则更为神奇。相传祝陵山中,杜鹃花开时,便有大蝴蝶双飞不散,据说即是梁祝二人的精魂。《荆溪新志》中记载,吴中地区的人称黄色蝴蝶为梁山伯,墨色的为祝英台,说是二人死后焚衣所化。这种传说既为艳称,则人多附会,因而各种版本纷出。本词调创始于宋代,大概就是由梁祝故事而来的,又名《月底修萧谱》。
作法:本词调共77字。起首两句为三字对偶,起仄韵。第三句五字,第一字可仄,最后三字必须作仄平仄。第四句九字,句法上要求上四下五,第一个字平仄不拘。第五句六字,其中第一、第三字平仄不拘。第六句四字,平起仄收,无需用韵。第六句最好与第五句语气连贯,合为一个十字句。第七句七字,句法上要求上三下四。下阕换头,起首为三字,协仄韵。第二句六字,上三字平仄可不拘但不应在全句内出现四个仄声相叠的现象。以下各句,均与上阕相同。
宝钗分⑴,桃叶渡⑵,烟柳暗南浦⑶。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点点飞红,
●○○ ○●▲ ⊙●●○▲ ⊙●○○ ⊙●●○▲ ⊙○⊙●○○
都无人管,倩⑷谁唤、流莺声住。
⊙○○● ● ⊙● ⊙○○▲
鬓边觑⑸,试把花卜归期⑹,才簪⑺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
●○▲ ⊙⊙⊙●○○ ⊙● ●○▲ ⊙●○○ ⊙●●○▲ ⊙○⊙
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 ⊙○○▲ ●⊙● ⊙○○▲
注释:
⑴ 宝钗分:古人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南朝梁陆罩《闺怨》诗:“自怜断带日,便恨分钗时。”唐杜牧《送人》诗:“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⑵ 桃叶渡:在今江苏南京秦淮河畔,相传晋人王献之在此送别其妾桃叶,故称桃叶渡。
⑶ 南浦:泛指送别的水边码头。《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朝梁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⑷ 倩:请别人做事。
⑸ 觑:偷看,斜视。
⑹ 花卜归期:用花的瓣数来预测亲人归来的日期。
⑺ 簪:插定发髻或冠的长针,这里作动词用。
评析:这首词写暮春时节,一位闺中女子怀人念远、惆怅寂寞的相思之情。作者笔法高妙、曲折顿挫,将执着的相思表现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有说这首词要表现的是对山河分裂的忧虑和收复失地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愁闷,实际是香草美人手法的运用,如《蓼园词选》云:“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
上片开头写一对有情人在烟雾迷蒙的杨柳岸边分别,情凄意切,只得以宝钗相赠。分别之后,相思难解,于是登高望远、伤心怅惘。这本是陷于相思的人常有的举动,可是作者在这里却说“怕上层楼”。“怕上层楼”是因为“十日九风雨”。靖康之变以后,南宋政权内部投降派占据上风,他们不思恢复中原、只知偏安江南、纵情享受。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主张北伐、恢复中原的主张自然不受欢迎,因而是“十日九风雨”。现在是暮春时分,落花流莺,没有人去分心去管,只有这位闺中女子经受着断肠的相思。唐代金昌绪有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处的“倩谁唤、流莺声住”,即是借用此意。
下片写晚上的闺房之内。这位女子在枕侧斜依,把头上的花钿摘下来一瓣一瓣的数,以此来卜问所思念的人何时能够归来。她数完之后,将换点刚插在头上,却又匆匆摘下来再数。这一反常的细节,更加突出表现了这位女子思念远方情人的复杂心理。天已经晚了,他还不回来,只有她孤独一人在昏暗的闺房内,偷偷地泣——看来只能在梦中相见互诉衷肠了。最后写女子对春天的埋怨:我的愁是春天带来的,可是春天已经走了,为什么不连它一起带走呢?这个埋怨很不讲道理,但是这正是女子相思至苦、愁闷幽怨的真情流露。
御街行·离怀
宋·范仲淹
题考:御街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说:“御街,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于步,两边乃御廊,廊下杈子里有砖石甃砌御沟水两道,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闻,春夏望之如绣。”这是北宋汴京的御街。《梦梁录》和《武林旧事》里面记载:“嘉会门植至余杭门一带街,名御街;孟冬遇朝飨礼,赐群臣簪花,都人瞻仰天表御街,远望如锦。朝臣有恭谢一二词咏之。《御街行》:‘绣衣花帽挨排砌,锦仗天街里,……’”这里说的是南宋临安的御街。《御街行》作为词牌名,在北宋和南宋可能已经很普遍了。又名《孤雁儿》。
作法:本词调共78个字。首句为七字,是平起仄韵的七言句,第一和第三个字可平可仄。第二句为六字,在中间略有逗断。第三句为七字,平起平收不用韵。第四句为六字,押仄声韵。第五和第六句均为四字,不需要用韵。末句押仄声韵。下阕的平仄和句法要求,与上阕相同。
纷纷坠叶飘香砌⑴,夜寂静、寒声碎。真珠⑵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 ●●● ○○▲ ⊙○ ⊙●●○○ ⊙●⊙○○▲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 ⊙○⊙● ⊙●○○▲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⑶,谙⑷尽孤眠滋味。
⊙○⊙●○○▲ ●●● ○○▲ ⊙○⊙●●○○ ⊙ ●⊙○○▲
都来⑸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 ⊙● ⊙○⊙● ⊙●○○▲
注释:
⑴ 香砌:有落花香气的台阶。
⑵ 真珠:即珍珠。
⑶ 欹:倾斜。
⑷ 谙:熟悉,这里指尝够了。
⑸ 都来:总来,犹如“算来”。
评析:这是一首秋夜怀人的词作,所怀念之人当是作者的意中之人无疑。这首词写景抒情层次分明、流转自然,意象运用准确生动,创造出一个凄婉动人的诗歌意境。
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四周寂静得出奇。夜晚的秋风吹落叶子,纷纷飘坠到庭前的台阶上。细碎的声音从庭前响起,也从远方传来,是秋风,是坠叶,是虫鸣。这一切都带着丝丝寒意,让人不禁而心生伤离怀人之情。高楼之上,卷帘倚栏而仰望兴叹。高远的天空之上,有星群,笼罩着苍茫大地。多少年了,就在今夜,月华如练,可两人已是隔千里兮共明月。回到房间之内,相思之情使得愁肠百结,还不曾饮多少酒就已经滴出了许多的泪。残灯映壁,孤夜难捱,这种寂寞和相思的苦痛已经早就尝够了。这种百转千结的苦痛,不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而是在眉头和心头之上都无法掩盖,都一样的令人眉愁心伤。
蓦山溪·别意
宋·黄庭坚
题考:本词调一名《上阳春》。上阳本为唐代宫名,《唐书·地理志》记载:“东都上阳宫,在禁苑之东,东接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高宗常居以听政。”至武后时期,进行了修缮扩建。到天宝年间的时候,上阳宫逐渐被废弃。《上阳春》的调名出自禁中,应该是在开元之前的。至于什么时候演化而成了《蓦山溪》,却已经不可考证了。
作法:本词调共82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第一句为四字,平起仄收起韵。第二句为五字,协仄韵。第三句也是五字,仄起平收。第四句为七字,句法上要求上三下四,上三字平仄不拘,但以用仄平平为佳。第五句为四字,第六句为五字;也可以五六两句合为九字句。第七、第八两句都是三字句,协仄韵。第九句为五字,协韵。
鸳鸯翡翠⑴,小小思珍偶。眉黛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娉娉袅袅,恰近十
⊙○⊙● ⊙●○○▲ ⊙●●○○ ●⊙⊙ ○○⊙▲ ⊙○⊙● ⊙●●
三余⑵,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
○○ ○⊙▲ ○⊙▲ ⊙●○○▲
寻芳载酒,肯落他人后。只恐远归来,绿成阴,青梅如豆⑶。心期得处,每自不
⊙○⊙● ⊙●○○▲ ⊙●●○○ ●⊙⊙ ○○⊙▲ ⊙○⊙● ⊙●●
由人,长亭柳,君知否,千里犹回首。
○○ ○⊙▲ ○⊙▲ ⊙●○○▲
注释:
⑴ 翡翠:一种鸟,雄者赤羽,名翡;雌者青羽,名翠。翡翠和鸳鸯一样,平时都是雌雄在一起的。
⑵ 娉娉二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娉娉袅袅,形容身段窈窕美丽。
⑶ 绿成阴句:相传杜牧有诗《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荫成叶子满枝。”这里以青梅结子比喻自己旧恋女子已经身属他人。
评析:这首词词题又名“赠衡阳妓陈湘”,是一首赠别之作,当作于作者晚年贬官南迁的途中。黄庭坚在人生的最后十年,一再遭到贬谪,流徙于四川、湖广一带。由于数次贬谪、仕途坎坷,黄庭坚产生了对人生不能自主的感慨,也就是这首词中的“心期得处,每自不由人”。
上片起首两句写道鸳鸯和翡翠,把陈湘妙年怀春的内心活动揭示出来了。接下来的“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以远山秋波,比喻陈湘的眉清目秀。再往下的几句以春花的娇嫩鲜艳来比喻陈湘的年轻貌美,不着痕迹地化用了杜牧《赠别》中“娉娉嫋嫋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含蓄而婉转地把陈湘的婀娜身段、锦绣年华勾勒了出来。其中“透”、“瘦”和“愁”三个字分别写出陈湘的情窦初开、腰肢苗条和多愁善感。可谓艳而不冶,媚而不妖,清丽纤巧,情韵兼胜。
下片“寻花载酒,肯落谁人后”,写作者结识陈湘,争先恐后。急于谋面、一倾积愫的感情溢于言表,这里虽没说倾慕,但对陈湘的爱恋之情却表现得非常完满。接下来,作者对后约无期、以后美人归属他人表示担忧和怅惘。这里又化用了杜牧《叹花》诗中“绿叶成阴子满枝”的句子。作者不写分别时的执手相看泪眼,而是遥想别易见难,聚少离多,待到再次相逢的那天,恐怕是花已凋零、叶已成阴、子已满枝了。这“娉娉嫋嫋,恰近十三馀”相呼应,低回婉转,一往情深,显得非常真挚深沉。“心期得处,每自不由人”,更是把离别之情深化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最后以柳喻人,千里之外,再也看不见了,作者还在痴情地回首。
洞仙歌·夏夜
宋·苏轼
题考:此词原有序,云:“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调者,独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宋张邦基的《墨庄漫录》中说:“顷见一诗话,全载孟蜀主一诗:‘冰肌玉骨清无汗……’云:‘东坡少年遇美人,喜《洞仙歌》,又邂逅处景色暗相似,故檃栝稍协律,以赠之也。’据此乃诗耳,而东坡自序,乃云是《洞仙歌令》,盖公以此叙自晦耳。《洞仙歌》腔出近世,五代及国初皆未之有也。”从这些记载可以推测,该词调的创制者可能是孟昶,也可能就是苏轼,原先可能还有一“令”字。又名《羽仙歌》。
作法:本词调共83字,首句为四字,无须用韵。第二句为五字起韵,句法上要求上一下四。第三句为七字,协仄声韵。第四句九字,句法上要求上五下四;苏轼这首词作上三下六,并不足取。第五句也是九字,但句法上要求上三下六;下六字中第一字平仄不拘,如果第三字用仄,那么第五字就必须用平。下阕换头,首句五字,无须协韵,第一字平仄不拘。第二句为四字,其实是与下一个七字句连在一起的,只是其间略有逗断。第三句为七字,与上阕的第三句相同,协仄韵。第四句为五字,仄起平收,其实也是与下面的四字句连在一起的。第五句为四字。第六句为七字,句法上要求上三下四。第七句为八字,其实是仄起平收的七言句前加一字豆。最后一句为九字,句法上要求上五下四,语气应该连贯到底。
冰肌玉骨⑴,自清凉无汗。水殿⑵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 ●○○⊙▲ ⊙● ○○●○▲ ●○○ ●●⊙●○○
人未寝、欹⑶枕钗横鬓乱。
○●● ⊙ ●⊙○⊙▲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⑷。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 ⊙●○○ ⊙●○○●○▲ ⊙●●○○ ⊙●○○
金波⑸淡,玉绳⑹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 ● ⊙○ ⊙▲ ●●●○○●○○ ●⊙●○○ ●○○▲
注释:
⑴ 冰肌玉骨:肌骨如同冰玉一般,形容女子肌肤莹洁光滑。《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⑵ 水殿: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中有诗句“风动荷花水殿香”。这里指成都蜀宫摩诃池上的宫殿。
⑶ 欹:倾斜。
⑷ 河汉:银河。
⑸ 金波:指月光。
⑹ 玉绳:北斗星中第五颗星为玉衡,玉衡北面的两颗星称玉绳。玉绳星越低,表示夜越深。
评析:据宋人所传,《墨庄漫录》“全载孟蜀主一诗”中的“诗”是一首《玉楼春》。全词如是:“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帘间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三更庭院悄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两词对比,可见苏轼此词的艺术水平。
这首词写暑夜纳凉,使人身临其境,最后转入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词的开头从荷花落笔,实际上是花蕊夫人的写照。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古典文学中,荷花作为一种美好事物,常常与美人交相出现。《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梁元帝《采莲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西宫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聊斋志异》中的《荷花三娘子》更是塑造了婀娜多姿的荷花仙子形象。接下来,这首词写到美人的住所,绣帘之外,明月窥人。其中这个“窥”字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了月亮升起和照进窗内的动感。美人还没有就寝,可能是因为天热,她的枕头倾斜着,钗横鬓乱。下片主要写夜深纳凉的情景。“素手”与上片的“冰肌玉骨”相照应。杜甫有诗句“清辉玉臂寒”,而此时正是玉臂清辉,于是使人产生些许凉意。庭户无声,夜深人静,纳凉之人仰望夜空,看到天空淡淡的星星。此时夜已三更,并不太热,应该睡去了。可是作者此时却发出了一段感慨:在暑热的时候,人们盼望着凉爽的秋天到来;可是等到秋天来了,岂不是夏季消逝,年华偷换吗?这一段感慨在纳凉之后展开,使得这首词不再仅仅是描写暑夜纳凉场景,而变得更加深刻,更加意味深长了。
潇湘夜雨·灯花
宋·赵长卿
题考:潇湘是潇水与湘水的合流,在今湖南零陵县北。《山海经》中记载:“洞壁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潇湘之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黄潜《山水图》诗:“岁宴高堂空四壁,一帘烟雨梦潇湘。”唐宋以后,人们将“潇湘雨“列为天下胜景之一。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阳,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该词调的名称,大概即是由此而来。
作法:本词调共93字。上阕起首用四字对句,无需用韵;首句第一字,次句第一、第三字,都可以用为仄声。第三句六字,起平韵。第四句为平起平收的七言句,协平韵。第五、第六句是七字对句,句法上都是上三下四,平仄要求严格、不可改变。最后为两个四字句,前面加三字豆;也可以看作是十一个字的句子,总之语气必须连贯。下阕换头,为三个四字句。其中各句的第一个字、次句的第三个字都可以平仄不拘。第四和第五两句,也是两个四字句,前面加一字豆。第六、第七句与上阕的第五、第六句相同。最后结尾为十二个字,首三字可独立成句,余后部分句法上要求上四下五。
斜点银缸⑴,高擎⑵莲炬,夜寒不耐微风。重重帘幕掩堂中。香渐远、长烟袅
⊙●○○ ⊙○ ⊙● ⊙○⊙●○△ ⊙○⊙●●○△ ○●● ○○●
穟⑶,光不定、寒影摇红。偏奇处、当庭月暗,吐焰如虹⑷。
● ○●● ○●○△ ○○● ○○●● ●●○△
红裳呈艳⑸,丽蛾一见,无奈狂踪⑹。试烦他纤手,卷上纱笼。开正好、银
⊙○●● ⊙○⊙● ⊙●○△ ●⊙○○● ⊙●○△ ○●● ○
花⑺照夜,堆不尽、金粟⑻凝空。叮咛语,频将好事、来报主人公⑼。
○ ●● ○●● ○● ○△ ○○● ○○●● ⊙●●○△
注释:
⑴ 缸:油灯。
⑵ 擎:举起。莲炬:莲花形的蜡烛。
⑶ 穟:禾穗上的须芒,此处指灯芯。
⑷ 吐焰如虹:唐卢仝《月蚀诗》:“今夜吐焰长如虹,孔隙千道射户外。”
⑸ 红裳呈艳:《异闻录》记载,杨穆在昭应寺读书,见一红裳女子,自称远祖是宋无忌,十四代祖因显扬佛教,封西明公。唐明皇封她为西明夫人。后来经过检验,这位红裳女子乃是经幡中的灯。
⑹ 丽娥两句:以灯蛾扑火来衬托灯焰的美丽。
⑺ 银花:指灯。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⑻ 金粟:指灯花。 唐韩愈《咏灯花同侯十一》:“黄里排金粟,钗头缀玉虫。”
⑼ 频将两句:古人认为灯花爆裂是吉兆。汉代刘歆《西京杂记》:“目瞤得酒食,灯火华得钱财。”韩愈《咏灯花同侯十一》:“更烦将喜事,来报主人公。”
评析:这是一首以灯花为主题的咏物词。上片写燃油灯。上片从正面进行描写。华灯初上的时候,有“银缸”、有“莲炬”,有的“斜点”、有的“高擎”,可谓一片繁华。在这样的灯光中,重重帘幕高卷,灯烛焰芯的轻烟缭绕,袅袅腾空。接下来,以“当庭月暗”进一步写灯火辉煌的盛况。
下片写结花。“红裳呈艳”,虽然用的是典故,但主要是为了形容灯燃放得好。写飞蛾扑火,也为了衬托对灯的描写。接下来,词从正面写开结灯花,用银花比衬白色灯火,用金粟比衬金黄色颗粒状的灯花。这种比衬具体形象,工丽动人。最后的“丁宁语”,是指结灯花时有轻微的噼啪声,好像细碎的话语。古人以灯花噼啪为喜兆,因而词的最后说“频将好事,来报主人公”。
整首词描写明快开朗,语言形象生动,用典自然融洽,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臻于妙境,是不可多得的词中精品。
满江红·金陵怀古
元·萨都拉
题考:清人毛先舒《填词名解》:“唐《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转二字,得今名。”按万树《词律》引用《冥音录》该部分,作《上江红》。可是“上”字与“满”字差别很大,不太可能是音转所致。《本草纲目》中有一种水草“满江红”,是浮游于水面的细小植物。可能是唐宋时期,人们将水草入词用作词牌名吧。另外,明代董谷的《碧里杂存》记载,“满江红”是江淮地区一条船的名字。不过这是明代初年的事了,应该不是该词名的来处。
作法:本词调共93字。首句四字,不起韵。第二句七字起韵,句法上三下四。第三、第四句为两个四字句,前加一个三字豆。第五句是仄起仄收的七言句,第六句是平起仄韵的七言句,两句最好为对偶。第七句八字,句法上三下五,或者作平起平收的七言句前加一字豆。最后一句三字,必须作平平仄,语气与上一句相连贯。下阕换头。起首为四个三字句,其中第二、第四句协韵。这四句是要求对偶的,对偶的方法可以是第一句与第二句对偶,也可以是第一、第二句与第三、第四句对偶。第五、第六句为两个四字对句,前加一字豆。以下数句句法平仄,与上阕第五句之下要求相同。
六代⑴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⑵。王谢堂前
⊙● ○○ ⊙⊙● ⊙○⊙▲ ⊙⊙● ⊙○⊙● ●○○▲ ⊙●⊙○
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⑶。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⑷。
○●● ⊙○●●○○▲ ●⊙○ ⊙●●○○ ○○▲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
○⊙● ○○▲ ⊙⊙● ○○▲ ●⊙○○● ●○○▲ ⊙●⊙○○●
冷⑸,胭脂井⑹坏寒螿泣。到而今只有蒋山⑺青,秦淮⑻碧。
● ⊙○⊙ ●○○▲ ●⊙○⊙●●○ ○ ○○ ▲
注释:
⑴ 六代:东汉之后,吴、东晋、宋、齐、梁、陈等六个政权相继建都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史称六代。
⑵ 畴昔:往昔。
⑶ 王谢二句:唐刘禹锡《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东晋时期的名门望族,权势显赫。乌衣巷为王谢两家族聚居的地方,在今南京秦淮河以南。
⑷ 听夜深三句:唐刘禹锡《石头城》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⑸ 玉树句:南朝陈后主作有《玉树后庭花》,被认为是亡国的哀音。
⑹ 胭脂井:即景阳井,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侧。隋兵渡江攻占金陵,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等藏入井中,后为隋兵所执。
⑺ 蒋山:即钟山,在今南京市东北。汉末广陵(今江苏扬州)人蒋子文为秣陵尉,追贼至钟山,伤额而死,孙权为其立庙于钟山。因孙权父名钟,故改名为蒋山。
⑻ 秦淮:即秦淮河,长江下游的支流,横贯南京市。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
评析:金陵怀古是诗词之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本词侧重于抒情,格调低沉凄凉。上片写暮春时的景象。“春去也、更无消息”指六代的繁华豪奢像春天一样远去了,但是却再也回不来了。到如今,词人站在金陵城上,所看到的龙盘虎踞、山川形胜已经远不是六朝时候的了。乌衣巷口的燕子还在,似曾相识,可是早已离开王谢豪族、飞入寻常人家了。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着潮水还在寂寞地拍打金陵孤城。景物今昔的变化证明着历史不再,不由地让人心生些许感慨。对繁华逝去的追忆,对历史人世的叹息,在这些句子中郁积、交融。下片转入对暮秋景象的描写。故国不再、空留陈迹,荒烟衰草和乱鸦斜日构成一幅萧瑟凄凉的晚秋图画。当年歌唱繁华的《玉树后庭花》已经停息了,却有秋高露寒、一片萧瑟。当年享尽豪奢的胭脂井已经颓败了,却有寒蛩哀鸣、尽显悲凉。历史中的一切繁华豪奢都随着时间而湮没了,不变的只有青青的蒋山、碧波粼粼的秦淮河。这首词通篇使用今昔对比的手法,突出江山依然、繁华不再的主题。这是怀古词中常用的手法,但本词运用的更加密集、繁复,并且多层次。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本词多处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成句。化用成句是诗词写作中的危险举措,因为如果功底不够,很容易显得生硬刻板不如原句,但是本词却化用的自然贴切、了无痕迹,在原句之上又增添了新的意蕴。
玉漏迟·咏怀
金·元好问
题考:《琴曲谱录》中收录有《玉漏迟》,说明这是一首琴曲。《宋史·乐志·鼓吹》载:“真宗《封神六州》‘良夜永,玉漏正迟迟。’”由此可以推知,该词调可能取自宋代庙堂乐章新义,与古代琴曲相合而创。
作法:本词调共94字。首句五字起韵,也可以不起韵。次句为上四下四的八字句,协韵。第三句四字,仄起平收。第四句六字,协韵。第五句六字,仄起仄收,无需用韵。第六句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第七句作平仄仄,协韵。第八、第九可以看作一句,句法与第二句相同。下阕换头,首句六字。次句为上一下四的五字句。以下各句,与上阕相同,只是最后一句改作六字罢了。
淅江⑴归路杳,西南却羡,投林高鸟。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
●○ ○●▲ ○○●● ⊙○○▲ ⊙●○○ ●⊙●○○▲
不是麒麟殿⑵里,又不与、巢由同调⑶。时自笑,虚名负我,半生吟啸⑷。
⊙●○○● ● ●⊙● ○○○▲ ○●▲ ⊙○●● ●○○▲
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钟鼎山林⑸,一事几时曾了。
⊙⊙●●○○ ●⊙●○○ ⊙○○▲ ⊙●○○ ⊙●●○○▲
四壁秋虫夜雨,更一点、残灯斜照。清镜晓,白发又添多少。
⊙●○○●● ●⊙● ○○○▲ ○●▲ ⊙●●○○▲
注释:
⑴ 淅江:丹江的支流,源出河南卢氏县,向南流经内乡县,经淅川县东北汇入丹江。元好问曾在内乡县淅江边有别业。
⑵ 麒麟殿:即麒麟阁,在汉长安未央宫内。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画功臣霍光、张安世等十一人图像于阁中。
⑶ 巢由:巢父与许由。两人都是尧时的隐士。要想让位给他们,两人都不接受。 同调:意气志趣相投。
⑷ 吟啸:此处指吟诗作赋。
⑸ 钟鼎:古代贵族鸣鼎而食;另外古代褒扬臣子的功绩,则在钟鼎上刻铭记功。这里指的是仕宦。山林:指隐居。
评析:此词本题作“壬辰围城中,有怀淅水别业”。这里的壬辰指1232年,这一年蒙古军队两次围攻金国的都城汴京。元好问曾在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出任内乡令,第二年为母服丧辞官,在内乡白鹿原居住了三年。服丧期满,元好问出任南阳令,不久调入京师。蒙古军队围困汴京的时候,元好问正在京师担任左司都事。淅水别业应该指的就是在白鹿原的住地,在汴京的西南方向。因此词的上片起首说羡慕高鸟,可以向西南飞翔投向树林。接下来作者写到自己的尴尬处境,自己只是个升斗微官,既不能像霍光、张安世那样建功立业,又不能像巢父、许由那样隐逸山林、自由自在。在这样尴尬的处境之中,作者只好自我嘲笑,自己大半生吟诗作赋,只是赢得了一个虚名,于国无功、于己无益。下片写作者对岁月无情的感慨。元好问的青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他身处乱世,为了理想和谋生而奔波劳苦,年华就一点点消逝了。虽然青春年华在奔波拉皮苦中消逝了,可是作者却并没有能够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也没有过上闲适安逸的生活。朝政昏暗,因而勒铭钟鼎不可得;外敌侵凌,因而隐逸山林终难行;人生就在这样的尴尬和徒劳中消耗掉了。现在,眼前是四壁秋虫哀鸣,墙外是夜深冷雨如泣,屋内只有一盏寒灯斜照,伴着凄凉寂寞的作者彻夜难眠。作者就这样愁苦着、追思着,到了天亮的时候,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又添了许多白发。
水调歌头·中秋
宋·苏轼
题考:《隋唐嘉话》称:“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脞说》亦说:“《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所制。”《明皇杂录》则记载道:“禄山犯阙,议欲迁幸,帝置酒楼上,命作乐,有进《水调歌》者。上问谁为此曲,曰李峤,上曰,真才子也。”《南唐近事》中记载:“元宗尝命乐工杨花飞奏《水调词》进酒,花飞惟唱‘南朝天子好风流’一句。”白居易听《水调》一词后说:“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但有因。”《碧鸡漫志》记载:“《水调歌》,《理道要诀》所载唐乐曲,南吕宫,时号《水调》;世以今《水调歌》为炀帝自制,今曲乃宫中吕调。”由以上诸多说法来看,该词调创始于隋唐间,开始为五言曲调。后来到了五代,才出现七字句。宋朝时候,又经过演变,最终成为现在的这个曲调。
作法:本词调共94字。第一句为五字,其中后三字必须是仄平仄。第二句也是五字,同第一句一样,只有第一字可平可仄,其他的均不可更变。第三句为十一字,句法上要求上六下五或者上四下七。如果作上六下五,则第一三七字都是可平可仄;如果作上四下七,则第六字也可以平仄不拘。第四句为六字,无需用韵。第五句也是六字,有时可与上句对偶。第六句为五字,与第二句相同。第七、第八句也都是五字,分别与第一、第二句相同。下阕换头。起首是三个三字句,第三句必须为仄平平。第四句及其以下,皆与上阕相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 ⊙●●○△ ⊙○⊙●○●⊙●●○△ ⊙●○○⊙● ⊙●○
楼玉宇⑵,高处不胜⑶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 ●○△ ⊙○⊙● ○●○●●○△ ⊙●○○⊙●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⑷。
⊙●○○⊙● ⊙●●○△ ⊙●⊙○● ⊙●●○△
注释:
⑴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⑵ 琼楼玉宇:指月宫。《大业拾遗记》:“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灿然。”
⑶ 不胜:经受不住。
⑷ 婵娟:指明月。南朝宋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
评析:这首词题下原有一段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由此可见,这首词当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1076年)中秋,苏轼时任密州太守。密州,即今天的山东诸城。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排挤出朝廷,先后担任杭州、密州等地的地方官。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已经与他的弟弟苏辙(子由)七年没有见面了。仕途的坎坷、与亲人的分别,使得这一时期的苏轼生发出摆脱尘世羁绊超然物外的愿望,同时却又不无留恋,对兄弟骨肉之情深切怀念。这就构成了这首词的思想与情感基调。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作者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意,呈现出了一个奇妙的仙境时空,蕴涵着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因为向往而“我欲乘风归去”,可是却又转过来担心仙境是否真的胜过人间。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也是不可久居的呀。作者在这里既表达了对月宫仙境的向往,同时也对尘世保有些许留恋。这是一种出世和入世矛盾形成的愁闷。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月光转过走廊、撒进窗子、照着因愁闷和思念而不得入眠的人。月圆人不圆总是让人感到遗憾痛心,于是作者埋怨起月亮为什么总是在亲人分散的时候这么圆、这么亮。这种埋怨是毫无理由的,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世的悲欢离合并不关系,它只是一种自然规律的表现罢了。人世的悲欢离合谁又能够作得了主呢,只是希望千里相遥的亲人能够共享明月罢了。这是一种豁达心境的体现。
整首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作者愁闷情怀、豁达胸襟相结合,更显出苏词的清丽飘逸、豪迈旷放。
满庭芳·春游
宋·秦观
题考:《诗余图谱》中称本词调亦名《满庭霜》。万树《词律》认为93字的为《满庭芳》,95字的为《满庭霜》。实际上,只是后者上下两阕的第七句均比前者多出一字罢了。前者的得名是因为柳宗元的诗句“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后者的得名是因为方夔的诗句:“开门半山月,立马一庭霜”,其实本是一个曲调。本次调又名《锁阳台》,毛先舒《填词名解》中说:“《满庭芳》,采唐吴融诗:‘满庭芳草易黄昏’;一名《锁阳台》,中吕调也。”
做法:本词调共95字,上阕起首为两个四字句,不用韵。第三句为六字,起平声韵。第四和第五句与《蓦山溪》下阕的第四、第五句句法相同。第六句也是六字句,也无需用韵。第七句为七字,句法上要求上三下四,协韵。第八句也是七字,句法上也要求上三下四,但是无需协韵。最后为一个为五字句,协韵。下阕换头,首句五字,为平起仄收的五言句,无须用韵。第二、第三句为四字对句。第四和第五句其实也是四字对句,只是第四句句首多出一个“渐”字。第六句以下的句子,均与上阕相同。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⑴,飞燕蹴⑵红英。舞困榆钱⑶
○●○○ ⊙○⊙● ●⊙⊙●○△ ⊙○○● ⊙●● ○△ ⊙●⊙○
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⑷。
⊙● ⊙⊙● ⊙●○△ ○○● ○○●● ⊙●●○△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⑸,玉辔红缨⑹。渐酒空金榼⑺,花困蓬瀛⑻。豆蔻⑼
⊙○●● ⊙○○● ⊙●○△ ●⊙○⊙● ⊙●○△ ⊙●
梢头旧恨,十年梦⑽,屈指堪惊。凭栏久,疏烟澹日,寂寞下芜城⑾。
⊙○⊙● ⊙⊙● ⊙●○△ ○○● ○○○● ⊙●●○△
注释:
⑴ 榭:建筑在台上、水上或临水的木屋,以为游览观赏之用。
⑵ 蹴:踢。
⑶ 榆钱:即榆荚,绿色或白色,成串如钱,因名榆钱。
⑷ 按:弹奏。秦筝:一种弦乐,多为十六弦。最初盛行于秦国,因名秦筝。
⑸ 珠钿:嵌珠的花钿。翠盖:车上用翠羽装饰的车篷。
⑹ 玉辔:用玉装饰的马缰绳。红缨:用红丝制作的马身上用的穗状饰物。
⑺ 榼:盛酒的器皿。
⑻ 蓬瀛:蓬莱和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方仙山。此处指游冶之处。
⑼ 豆蔻:比喻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⑽ 十年梦: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⑾ 芜城:指扬州。南朝宋竟陵王在扬州作乱,之后城邑荒芜,鲍照曾作《芜城赋》凭吊,后世因名扬州为芜城。
评析:这是一首怀往伤怀的词作。全词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昔日游冶的欢乐场景,只在最后说明现在的寂寞处境。两者反差巨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强烈的抒发了作者怀往伤怀的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豆蔻梢头”之前的句子,写的都是昔日游冶的场景。这是一个美丽的暮春时节。晨光驱散了天空的浮云,骤雨过后的天空再次变得晴朗,让人感到十分惬意。亭台楼阁之上,东风习习、落花片片,词人却说是飞燕将春花踢落了。榆钱随风飘舞,也落了一地。此时词人站在墙外,看到碧绿的河水上涨,快要与小桥齐平了,这正与“骤雨”相照应。河畔的柳树丛中,一个朱门隐约显现,从里面传来美妙的筝声。上阕的描写从天气转向自然事物,最终推进到人事。下阕与之紧紧承接,从正面描写当时的游冶之乐。包括词人在内的男男女女又乘车的、有骑马的,开怀畅饮、寻欢作乐。“花困蓬瀛”中的“花”,指的是美丽的妙龄女子。写到这里,春日游冶的欢乐已经到达极致。这时候词人的笔锋一转,如同大梦初醒一样,为年岁流逝而心惊。刚才大篇幅的游冶欢乐,都是词人凭栏于此的长久回忆,而此时的实际则是:夕阳渐落、暮霭升起,无比的凄凉与寂寞。这种今昔对比的结构,是怀往伤怀作品的惯用手法。不过这首词却大胆地让回忆占据大部分篇幅,最终只是短短地跌落在现实。词人没有画蛇添足地作总结抒情,而是将这种怀往伤怀的情感交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是一种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做法。
凤凰台上忆吹箫·别情
宋·李清照
题考:清人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列仙传载秦弄玉事,词取以名。”西汉刘向《列仙传》载:“萧史者,秦穆公时人,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穆公女弄玉好之,公妻焉。一旦随凤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词于雍宫中,时有箫声云。”另外,郦道元《水经注》也记载:“雍有凤台,凤女祠,秦穆公女弄玉好吹箫,公为筑凤台以居之。”本词调的名称,盖由此故事而来。
做法:本词调共95字。上阕起首为两个四字句,不起韵。第三句六字,起平声韵。第四、第五句为两个四字句前加一字豆。第六句六字,其中第四字必须作平声。第七句为七字协韵,句法上三下四。最后为两个四字句前加一个三字豆。下阕换头。起首为两字协韵,作平平。第二句四字,无需协韵,其中第二字只可作平。第三句五字,句法上一下四或为平收五言句皆可。第四句四字协韵,语气应与上句连贯。第五句及以下各句,与上阕第四句和以下各句相同。
香冷金猊⑴,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⑵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
⊙●○○ ⊙○⊙● ⊙○⊙●○△ ●●○ ○● ⊙●○△ ⊙●⊙○
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 ○●● ⊙●○△ ○○● ○○●● ⊙●○△
休休⑶。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⑷,也则难留。念武陵⑸人远,烟锁秦楼⑹。
○△ ⊙○●● ○●●○○ ⊙●○△ ●⊙○ ○● ⊙●○△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 ○⊙● ⊙●○△ ○○● ○○●⊙ ⊙●○△
注释:
⑴ 金猊:狮子形状的镀金香炉。
⑵ 宝奁:华贵的梳妆匣。
⑶ 休休:犹言“罢了,罢了”。
⑷ 阳关:唐王维作《送元二使安西》,后被谱入乐,名为《阳关三叠》,是著名的送别曲子。
⑸ 武陵: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谓:“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地点在今湖南常德。此处指爱人所去的地方。
⑹ 秦楼:用萧史弄玉故事。此处秦楼指作者自己的闺房。
评析:这首词作于此人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之际,写出了此人对丈夫的深情思念。上片写分别后独居的寂寞,下片写对丈夫的思念和愁怀。词人“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与丈夫分别之后无情无绪,慵懒愁闷。“宝奁生尘”表示这样慵懒愁闷的日子已经很长时间了,大概从分别以后就是这样了吧。“日上帘钩”表明此人起床很晚,这也是前面提到的“慵”的表现。自己最怕的就是分别了。分别之后,太多的事情无处诉说,也不愿诉说,只是将自己埋在愁闷之中,日渐憔悴。自己的减了腰围、日渐憔悴,不是因为病酒,也不是因为悲秋,至于究竟是因为什么,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下片的“休休”二字是对上片愁怀的总结,也开启了下片对丈夫的思念。丈夫的这次离开,是“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的,可见这次分别是万不得已的。现在丈夫在遥远的武陵,而自己则在秦楼。这里的武陵和秦楼皆非实指,只是表示两人相隔遥远罢了。古人常将相思之意寄托于流水,因为流水悠长,像相思一样无穷无尽。词人相似至极,日日登高望远,可是总也盼不回丈夫,因而第一次次再添新愁。整首词表达感情绵密细致、抒写离情宛转曲折,用语清新流畅,舒卷自如,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烛影摇红·惜春
宋·周邦彦
题考:该词调本名《忆故人》。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中记载:“都尉(王诜)《忆故人》词云:‘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无奈云沈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徽宗喜其词,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憾,遂令大晟府别撰腔,周美成增益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由此可知,该词调成于徽宗时候,词牌名也是由周邦彦改成现在这样的。
做法:本词调共96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第一句为四字平句,其中第一字可仄。第二句为仄韵七言句。第四句为五言仄句,协韵。第五句六字,为仄仄平平仄仄,不过第一、第三和第五字也可平仄不拘。第六句七字,句法上要求上三下四,协仄韵。最后三句为三个四字句。
香脸轻匀,黛眉⑴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⑵转。早是萦心可
⊙●○○ ⊙○ ⊙●○○▲ ⊙○○●●○○ ⊙●○○ ▲ ⊙●⊙○⊙
惯,更那堪、频频顾盼。几回得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 ●○○ ○○●▲ ●○⊙● ⊙●○○ ○○○▲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解唱阳关⑶,离恨天涯远。无奈云收雨
⊙●○○ ⊙○⊙●○○▲ ⊙○○●●○○ ⊙●○○▲ ⊙●⊙○⊙
散⑷,凭栏杆、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 ●○○ ○○●▲ ●○⊙● ⊙●○○ ○○○▲
注释:
⑴ 黛眉:用黛(一种青色的颜料)画的眉。
⑵ 娇波:指目光。
⑶ 阳关:唐王维作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后被谱入乐,名为《阳关三叠》,是著名的送别曲子。
⑷ 云收雨散:喻指男女欢爱。
评析:这也是一首以离别思念为主题的词作。上阕写离别的情景,下阕写别后的思念。值得注意的是,上阕似乎是用男性的口吻和语气,下阕用的却是女子的态度和情感。分别是两人共有的、思念亦然,词有如此结构,似乎有此深意。
上阕写分别时的情景,集中于对女子眼神的描写。这位女子略施粉黛、香脸轻匀,尤其是她的眼睛最为传神,令人留恋钟情。尤其是她顾盼神飞、秋波流转,饱含着即将离别时的情意与幽怨。“几回得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用口语似的句子述说此时的心理:每一次见到她,见完之后还是要分别,这还不如不见呢。这是一种陷入恋情而不得不分别的人独特而真切的心理,或许只有体会过这一情感的人才能理解这几句大白话的艺术魅力。下阕写别后女子对情人的回忆与思念。烛影恍惚、夜阑饮散、春宵苦短,分别时所唱的离歌当时并不理解,此时却深刻地体会了别后的寂寞和思念。现在情人与自己天各一方,只好登高倚栏,珠泪纷纷。据《广群芳谱》引《采兰杂志》的记载,秋海棠又名断肠花。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为丈夫外出经年不归,便常在窗前伤心哭泣。她的眼泪落下的地方长出了一株花,就是秋海棠。另外,古人有“燕归人未归”之句,以燕归写离情也是古诗词中的常用手法。词的结尾处用此两典,既切合当时的场景,又有着深沉悠长的韵味。
暗香·咏红豆
清·朱彝尊
题考:见《疏影》题考。
做法:本词调共97字。首句以四字起韵。第二句句法上一下四,不用韵。第三句四字协韵,必须作平平平仄。第四句四字,其中第三字平仄不拘。第五句为七字句,协韵。第六句六字,不协韵,第一字平仄不拘。第七句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协韵。第八句三字,全用仄声,不协韵。第九句为上四下五的九字句。下阕换头,以二字起,协韵。第二句三字,必须作仄平仄,不协韵。第三句为上一下四的五字句,不协韵。第四、第五句都是四字,也都需要协韵。第六句至第九句与上阕第五句至第八句相同。最后一句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
凝珠吹黍,似早梅乍萼,新桐初乳⑴。莫是珊瑚,零乱敲残石家树⑵。记得南
⊙○○▲ ●●○●● ○○○▲ ●●⊙○ ○●○○●○▲ ⊙●○
中⑶旧事,金齿屐⑷、小鬟蛮女。看两岸、树底盈盈,素手摘新雨。
○ ●● ⊙●● ⊙○○▲ ●●● ⊙●○○ ⊙●●○▲
延伫。碧云暮⑸。休逗入茜裙⑹,欲寻无处。唱歌归去,先向绿窗饲鹦鹉。惆
○▲ ●○▲ ⊙●●⊙○ ●○○▲ ●○⊙▲ ○●⊙○●○▲ ⊙
怅檀郎⑺终远,待寄与、相思犹阻。烛影下,开玉盒、背人偷数。
●○○ ⊙● ⊙●● ⊙○○▲ ●●● ○●● ●○○▲
注释:
⑴ 新桐初乳:桐树所结的子形状如同垂乳,称为桐乳。
⑵ 莫是二句:据《世说新语》记载,一次晋武帝赐给王恺一株二尺来高的珊瑚树,王恺很得意,向石崇炫耀,石崇却举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敲得粉碎。王恺感到很惋惜,不料石崇命家人取出自己收藏的六七枝珊瑚树出来,每枝都有三四尺高,干条绝世,光彩溢目。王恺“惘然自失”,只好认输。
⑶ 南中:泛指南部地区。
⑷ 金齿屐:对木屐的美称。
⑸ 碧云暮:南朝梁江淹《休上人怨别词》诗云:“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宋贺铸《青玉案》词云:“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都是怅望怀人的意思。
⑹ 茜裙:用茜草染成的红裙。
⑺ 檀郎: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美姿容,小名檀奴。后世以檀郎称情郎。
评析:这是一首以红豆为题的咏物词,上片赋形,下片言情。红豆又名相思子,产于岭南,形如豌豆,质坚如钻、色艳如血、形似跳动的心脏,红而发亮,不蛀不腐,色泽晶莹而永不褪色。唐代诗人王维咏红豆的诗中说:“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上片起首数句以比喻来写红豆的形态。它像凝结而成的晶莹的露珠,又像被吹动的圆圆的黍粒,像刚绽开的红艳梅花,又像一串串倒垂的桐子,更像一粒粒散落的珊瑚珠。这些比喻其实是从不同侧面赋予了红豆圆润、新艳、华美的品格。接下来作者回忆到在南中采摘红豆的旧事:岭南的少女梳着环形发髻,拖着木屐,在清清的水边采摘刚刚经过微雨的红豆。红豆必须在微雨之后采摘,这样才有诗歌的意境,如五代后蜀词人欧阳炯的《南乡子》词云:“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欧词中还是“收红豆”,可是在这首词中却已是“摘新雨”,虽未写雨后红豆的形态,但却让读者感到新艳照人、产生一种奇幻的效果。下片写采摘红豆的少女突然停住了。天色将晚、碧云已暮,正是适合思念生发的时候。红豆花落入茜红裙下,欲寻无处,其实暗示了女子的所思不见。女子唱着歌归去,调弄鹦鹉,却突然想到自己远方的情郎,不禁惆怅难抑。古诗词中常以禽鸟写爱情,因而从饲鹦鹉到想念自己的情郎也是很自然的。红豆是表达相思的,可以寄一些个情郎。可是他却离得太远了,被山重水复阻隔着。女子只好在烛影下自己偷偷地数红豆以慰相思了。其中“背人偷数”使女子娇羞的情态得到了表现,也反映了恋爱中的少女的独特心理。
声声慢·秋情
宋·李清照
题考:清人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宋蒋捷赋《秋声》,俱用‘声’字收韵,故名。”但是蒋捷在李清照之后,因而此种说法并不可采信。至于“慢”字,乃是指的慢曲,以曲调舒缓而得名。据张炎《词源》载:“有法曲,有大曲,有慢曲;……惟慢曲,引、近,名曰小唱。”
做法:本词调共97字。首句四字,其他人所填《声声慢》均不起韵,与第二句四字对偶。第三句六字起韵。第四、第五句既可作上六下四如本词,皆可作上四下六。第六句为六字,其中第五字可平可仄。第七句七字,句法上三下四。第八句三字,作仄仄仄。第九句为九字,本词作上三下六,其他人所填《声声慢》均作两个四字句前加一字豆。下阕换头。首句六字协韵,也可以不协韵。第二句九字,句法上要求上三下六。第三至第七句,与上阕第四至第八句相同。最后一句为七字,句法上三下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⑴。三杯两盏
○○●● ●●○○ ○○●●○▲ ⊙●○○○● ●○○▲ ○○●○
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 ●○○▲ ●●● ●○○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忺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
●●○○⊙▲ ⊙⊙⊙ ⊙⊙●○⊙▲ ⊙●○○ ⊙●⊙○○▲ ○○●○
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⑵,只一个、愁字了得。
⊙● ●○○ ●○○▲ ●●● ●○○ ○●●▲
注释:
⑴ 将息:休息,休养。唐王建《留别张广文》:“千万求方好将息,杏花寒食约同行。”
⑵ 这次第:这种种情形,这种种光景。
评析:这首词写于李清照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晚年,全词通过描写深秋时节的见闻与感受,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代表篇目。
上片起首用七组叠字,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意蕴深远、手法高妙,是历来被广为称道的名句。它无一字用“愁”,却字字含愁,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深受巨变创痛后的愁苦心情,营造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接下来写当时的天气状况,已至深秋、气温骤变,最是让人难以调养身体的时候。这里描写天气状况,其实也是在写作者生活中的巨大变迁与伤痛。南渡之后,作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久深爱的丈夫又去世了,与丈夫一起致力搜集的金石资料也大多散佚,真可谓是晚境凄凉。在这凄凉之中,只得借酒消愁了。可是这三杯两盏淡淡酒,怎么能够抵御得了深秋凄凉的晚风呢?这里说“淡酒”,其实并非酒淡,只是作者的愁太浓罢了。在这伤心时刻抬眼望天,却看到了旧时相识的大雁。这大雁曾经为作者传过书信,曾经承载着作者的爱恋和希望,可是现在一切都已经不在了。正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家破人亡、孤苦飘零,见到旧时相识的大雁则令人更觉悲凉伤感。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深秋景象的具体描写,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愁苦之情。起首三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可是如今山河破碎、丈夫丧亡,早已经不是年轻时候的富贵闲适生活,哪里还会有折花的兴致呢?现在作者自己坐在窗前,看着这满地的黄花,内心充满哀愁,只觉得时光难捱、何时才能熬到天黑呀!词到这里来了一个特写:快到黄昏的时候,深秋的雨水打在梧桐叶上,发出响亮的滴滴答答的声音。这响亮的滴答声,更加衬托出此时的寂静凄凉,也更感人地表现了作者的寂寞哀愁。在此时此景之中,作者的心中饱含着家国之痛、身世之悲以及触景生情的种种心绪,这是一个愁字所远远表达不了的。
双双燕·本意
宋·史达祖
题考:我国古典诗词中常常用鸳鸯燕子等禽鸟来比喻有情男女,从而抒发情爱、相思之意。南朝梁萧纲《金闺思》诗:“日移孤影动,羞睹燕双飞。”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李白《双燕离》诗:“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元稹诗:“各各人宁宇,双双燕贺巢。”南宋吴文英有词《双双燕》:“小桃谢后,双双燕飞来”。因此,该词调或许是吴文英所最先创制的。
做法:本词调共98字。首句四字,不起韵。第二句五字,句法要求上一下四,也可作上二下三。第三句四字,起仄韵,语气须与上一句连贯。第四句为四字,其中第一、第三两字平仄不拘。第五、第六两句都是六字,皆须协韵。第七句为七字句,要求上三下四。此处“不”字,即以入声作平也。最后为两个六字句,上句为平收,下句须仄协。下阕换头。首句为两字,协仄韵。第二句句四字,也需要协韵。以下各句,与上阕完全相同。
过春社⑴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⑵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
⊙○● ● ⊙○●○○ ●○○▲ ⊙○ ⊙● ⊙●●○○▲ ⊙●○○
藻井⑶,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 ●⊙● ○○○▲ ○○●●○○ ●●○○○▲
芳径,芹泥⑷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是
○▲ ○○ ●▲ ⊙○●○○ ●○○▲ ⊙○⊙● ⊙●●○○▲ ⊙●
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⑸。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
○○●▲ ●⊙● ○○⊙▲ ○⊙●●○○ ●●⊙○⊙▲
注释:
⑴ 春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日期大致在春分前后,燕子于此时从南方飞来。
⑵ 差池:形容燕子飞翔时羽毛舒展的样子。《诗经·邶风·燕燕》云:“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⑶ 相:读去声,细看的意思。藻井:宫殿或厅堂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又称绮井。一般成圆形、正方形或多边形,上有各种花纹、雕刻或彩画。古人用藻井装饰,据说能镇压火灾。
⑷ 芹泥:燕子筑巢所用的草泥。杜甫 《徐步》诗:“芹泥随燕嘴,花蕊上蜂须。”
⑸ 天涯芳信:古人认为燕子能传信。《太平御览》卷九二二:“少昊氏之时,赤燕一衔羽而飞,集少昊氏之户,遗其丹书。”江淹《杂体》诗:“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评析:这是一首咏物词,善于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的诗词成句,工整典丽,将燕子描写得形神兼备,历来是为人们所称道。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有所寄托的,作者意在讽刺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纵情享乐而不思恢复失地。这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香草美人、难成定论,故而这里还是把它作为一首纯粹的咏物词来评析。南朝梁诗人沈君攸有一首《双燕离》:“双燕双飞,双情相思。容色已改,故心不衰。双入幕,双出帷。秋风去,春风归。幕上危,双燕离。”这首词大概即由此诗化来。
上片写燕子归来。晏殊有一首《破阵子》云:“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首词首句“过春社了”,与晏词燕子归来的时间相同。第二句“度帘幕中间”写燕子归来,也是由晏殊词中的“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化用而来的。燕子归来一般是住旧巢的,也就是去年所住的地方。现在这一对燕子飞回来了,停在去年的旧巢旁边,可是旧巢已经蒙上了灰尘、冷冷清清的。它们看着雕梁画栋、藻井绘饰叽叽喳喳个不停,似乎在商量如何修复旧巢穴。商量完之后,它们就飘然飞去,轻快地掠过花枝,在红花中留下一道翠影。
下片写燕子修复旧巢的活动。在花草遍地的小径上、迷蒙如烟的细雨中,它们有时紧贴地面横飞,显得飘逸、轻快,衔着湿润的新泥,要修复自己的旧巢。它们这样欢快地飞来飞去,在美好的春光中流连,等回到红楼深院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刻花昏柳暗了。接下来这首词写到人,一位在寂寞中哀叹燕归人未归的思妇。她埋怨起燕子:你们只知道自己双宿双飞、尽情欢乐,却连为我的情人捎封信的事情也忘了。这位思妇有信难寄、有情无诉,只能眉黛日减,含情伫立,日日凭栏守望了。这最后几句写到人物,便摆脱了咏物词容易出现的单调的毛病,而使得燕子似乎也充满了感情。整首词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深入理解这首词的高妙。
昼夜乐·忆别
宋·柳永
题考:本词调调名中的“乐”字,是快乐之“乐”,与出于乐章的《齐天乐》《永遇乐》中的乐府之“乐”不同,词调名称的意思。南朝齐梁间吴均“式号式呼,俾昼作夜”即是此意,唐李白诗“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也是此意。本次调名称,大概来源于此。
做法:本词调共98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第一句为七言句,用仄韵。第二句为六言协仄韵,于中间略有停顿。第三句为六字平收,第四句六字协仄声韵。第五句为仄起仄收七言句,协仄声韵。第六句为七字句,句法上要求上三下四。结尾处为十字,而分作两段,万树说此处:“上句如五言诗,下句上一下四。”另外,下阙的第五句也可以不协韵,与上阕略有不同。
洞房⑴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别离情绪。
⊙○ ⊙●○○▲ ●⊙⊙ ⊙○▲ ○○●●○○ ●●●○⊙▲
况值阑珊⑵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 ○●▲ ●⊙⊙ ●○○▲ ⊙●●○○ ●○○○▲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⑶难拌,悔不当初留住。
⊙○⊙●○○▲ ●⊙⊙ ⊙○▲ ⊙○●● ○○ ●●○○⊙▲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⑷千度。
⊙●○○○●● ●⊙⊙ ●○○▲ ⊙●●○○ ●○○ ○▲
注释:
⑴ 洞房:深邃的内室。
⑵ 阑珊:将近时分。
⑶ 恁地:如此,这样。
⑷ 攒眉:皱眉。
评析:柳永是一个风流落魄的才子。仁宗时柳永参加科举考试,成绩本来已经过关了,可是自己写的一首《鹤冲天》却惹恼了仁宗。这首词里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于是仁宗便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满腹才华的柳永落了第。于是柳永自命“奉旨填词”,浪迹江湖,出入于秦楼楚馆,为歌妓写下了大量的词曲。这些词曲多写歌妓的爱情,虽然没有什么重大的社会意义,但是写景抒情较为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此,柳永的词在当时非常流行,以至于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这首词写的就是一位歌妓的爱情。词中的这位女子欢会未已、离愁相继,生发出许多刻骨伤魂的相思,读来令人感动。这位女子与情人在洞房幽室中欢会,自是两情相悦缠绵不已。此时虽然有山盟海誓,要地老天荒永远相爱,可是“算前言、总轻负”,情人离开了,留给这位女子的只有离情别绪和刻骨相思。何况情人离开她的时候正是暮春时候,落红满地、柳絮纷飞,更是让人伤心不已。从今之后,所有的欢悦幸福、所有的春光美景都随着情人一去不回了。到现在,无尽的相思与寂寞又能向谁去倾诉呢?女子想,早知道寂寞相思如此难捱,真后悔当初没有把情人留下来。柳永在另一首词《定风波》里说“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也是这个意思。不过后悔也没有用,寂寞依然在,相思依然浓,只好靠回忆来排遣寂寞、慰藉相思。她想到自己的情人,不仅仅是模样俊俏风流倜傥,还有其他许多许多让她割舍不下、系心于斯。最后写道,即使哪一天不思念自己的情人,她也会愁肠百结攒眉敛黛,这更加表明了这位女子无日不有的刻骨相思。
琐窗寒·寒食
宋·周邦彦
题考:该词又名《锁窗寒》。有镂花雕纹的窗棂,称为琐窗。鲍照有诗云:“玉钩隔琐窗。”唐人独孤及有诗:“中庭桃李映琐窗。”杜牧首先将“琐窗”作“锁窗”,如其咏村舍燕诗:“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锁窗。”元稹有诗云“暗风吹雨入寒窗”。该词调名称,盖由上述而来。
做法:本词调共99字。起首三个四字句,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至第三句起韵,平仄要求严格,不可更变。第四、第五句实际上是一个十字句,只是在第四字后略有逗断而已。第六句七字,句法上要求上三下四。第七句协仄韵。结尾是三个四字句,只是在第一句前有一个一字逗。下阕换头。首句二字,次句三字,皆须仄协。第三、第四句实际上是一个八字句,前面加一字豆。从第五句起到第八句,与上阕第四句到第十句基本相同,只是倒数第三句上阕为五字,下阕此处为三字罢了。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⑴,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更
●●○○ ○○●● ●○○▲ ○○●● ●●⊙○○▲ ●○○ ○
阑⑵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⑶。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 ●○ ●○●●○⊙▲ ●⊙○⊙● ○○⊙● ●○○▲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⑷。旗亭⑸唤酒,付与高阳俦侣⑹。想
○▲ ○○▲ ●●●○○ ●○⊙▲ ○○ ●● ●●⊙○○▲ ●
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⑺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樽俎⑻。
○○ ○⊙●○ ●○●● ○●▲ ●○○ ⊙●○○ ●●○○▲
注释:
⑴ 伫立:长久地站立。
⑵ 阑:尽。
⑶ 故人句: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⑷ 百五:指寒食节。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⑸ 旗亭:酒楼。
⑹ 高阳俦侣:指酒徒。《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郦生自称高阳酒徒。高阳,地名,故址在今河南杞县西。
⑺ 秀靥:漂亮的酒窝。
⑻ 樽俎:盛酒盛肉的器皿。
评析:这首词以叙写羁客思归为主题,围绕着一缕思乡忆人的幽思展开,把作者浓郁的情感寄托在娓娓的叙写之中。作者采用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阕开始先写庭院小帘朱户之地、柳暗桐阴鸦啼之时、单衣伫立独对春雨之事 ,是对雨起兴。此情此情,让人不禁想起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也让人想起了曾经的少年羁旅。下阕转入当下。这时作者已是迟暮之年,还在羁旅京华。纵然有“旗亭唤酒”“高阳俦侣”,那也只是别人的事情罢了,作者还是一样的凄清寂寞。他想到故园桃李,不知道家乡的美人是否还在。作者多么愿意回到家乡啊,因为那里有枝头的落花,有亲人和朋友一起欢畅地饮酒。
这首词的感情复杂微妙,既有对羁旅生活的厌倦,也有对年华流逝的痛惜,还有对故友情人的怀恋。而它的结构又特别巧妙,地将现实、回忆和设想结合起来,既含蓄而又细腻,意虽淡而气却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