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锦标·七夕
元·张埜
题考:宋代盛行赛龙舟,称胜者为夺锦标。宋王珪《宫词》云:“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小龙船。”该词调名称由此而来。
做法:本词调共108字。上阕起首两句为四字对句,第三句六字起韵。第四句六字,不用韵。第五、第六句也是四字对句,协韵。第七句五字,句法上要求上一下四。第八句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协韵。第九句也是上三下四的七字句,但无需协韵。第十句六字协韵。下阕换头,首句六字协韵。第二句四字,必须作仄仄平平。第三句六字,须与上句语气相连贯。以下各句与上阕相同。
凉月横舟,银河浸练,万里秋容如拭。冉冉鸾骖鹤驭⑴,桥倚高寒,
○●○○ ○○●● ●●○○○▲ ●●○○⊙● ○●○○
鹊飞空碧⑵。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
●○○▲ ●○○●● ●○⊙ ○○○▲
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
●○○ ●●○○ ●●○○○▲
谁念文园病客⑶。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忍记穿针⑷亭榭,金鸭⑸香残,
⊙●○○●▲ ●●○○ ●●○○○▲ ●●○○ ⊙● ○● ○○
玉徽⑹尘积。凭新凉半枕,又依稀、行云消息⑺。
●○ ○▲ ●○○●● ●○⊙ ○○○▲
听窗前、泪雨浪浪⑻,梦里檐声犹滴。
●○○ ●●○○ ●●○○○▲
注释:
⑴ 鸾骖鹤驭:指仙人乘坐的车马。鸾和鹤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常作为神仙的坐骑。
⑵ 桥倚二句:古代传说牛郎织女在七月七日这一天相会众多喜鹊为其搭桥以渡银河。
⑶文园病客:指司马相如。文园是汉文帝的陵墓,司马相如曾任文帝陵园令,且经常生病,故称。这里是指作者自己。
⑷ 穿针:古代习俗妇女们于七月七日夜穿针乞巧。
⑸ 金鸭:铜制的鸭形香炉。
⑹ 玉徽:徽是古琴上的音阶标志,用玉、蚌壳等材料制造。此处代指为琴。
⑺ 行云消息:此处代指所恋女子的行踪。
⑻ 浪浪:形容泪水横流。
评析:这是一首借七夕抒怀的词作,上片写牛女相会和对会少离多的感慨,下片写词人的孤寂与悲伤。这是一个美丽的夜晚,天空澄澈、银河贯天,上弦月撒下清凉的光辉。牛郎和织女乘着鸾鹤,在喜鹊搭起的桥上相会了。可是他们的欢情并不多,因为他们很快就又要分离了,还要在相思的愁苦中再熬过一年。“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从牛女相会转入对人世离合的感慨,也为下片作者写自己的孤寂与悲伤做了准备。下片写词人自己,在这有情人相会的一天里“独抱一天岑寂”,不由得心生感伤。词人想到自己所爱的人曾经在自己身旁穿针引线——那是多么美好的往事啊——心里就忍不住地难受。到如今香炉中的香也燃尽了,琴上早已积满了灰尘,她再也不回来了,只有词人自己在孤独中入睡,迷迷糊糊中梦到那位不知身在何处的女子。这依稀的梦让人伤心不已,于是在梦中痛彻心扉、泪雨浪浪。
薄幸·春情
宋·贺铸
题考:杜牧《遣怀》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广为传颂,“薄幸”成为游冶之人耳熟能详的词语。《能改斋漫录》记载歌妓琴操将秦观《满庭芳》改韵,即有“轻分罗带,暗解香衷,谩赢得薄幸狂名”的句子。贺铸这首词中“羞把香罗偷解”,似乎沿袭了琴操词中的意思。这个词调,可能最早即是由贺铸创制的。
做法:本词调共108字。第一句为四字,起韵。第二句七字,句法上要求上三下四。第三句也是上三下四的七字句,但无需协韵。第四句六字,为仄仄平平平仄,其中第一、第三两字也可以平仄不拘。第五句同样是上三下四的七字句。第六句为七字,只能作平平仄仄平平仄,协韵。结尾的三句其实是两个四字对句,前面加一字豆,后接六字作结。下阕换头,第一句为六字,句法上要求上三下三,无需协韵。第二句为七字,句法上要求上三下四,协韵。第三句为上三下六的九字句。第四句为七字,句法与上阕的第六句相同。第五句为四字,句法上要求上一下三或上二下二,协韵。第六句与第七句,十二字须一气呵成,句法上五下七或者上七下五都可以。最后两句共十字,要求上四下六。
淡妆多态,更滴滴、频回盼睐⑴。便认得、琴心⑵先许,欲绾合欢双带⑶。记
⊙○○▲ ●⊙● ○○●▲ ●⊙● ○○ ○● ⊙●⊙○○▲ ●
画堂、风月⑷逢迎,轻颦⑸浅笑娇无奈。向睡鸭炉⑹边,翔鸾屏⑺里,羞把香
⊙○ ○● ○○ ○○ ●●○○▲ ●●●○ ○ ⊙○⊙ ● ⊙●○
罗⑻偷解。
○ ⊙▲
自过了、烧灯⑼后,都不见、踏青挑菜⑽。几回凭、双燕叮咛深意,往来却恨
⊙●● ○○ ● ○●● ●○⊙▲ ⊙○⊙ ⊙●○○⊙● ⊙○⊙●
重帘碍。约何时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恹恹睡起,犹有花梢日在。
○○▲ ●○○▲ ●○○⊙● ○○●●○○▲ ○○●● ⊙●○○⊙▲
注释:
⑴ 滴滴:形容娇美。眄睐:即顾盼,眼光向两边或四周看。整句的意思即是“娇波流慧”。
⑵ 琴心:将内心的情意寄托在琴声上,多指男女恋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卓王孙之女文君新寡,雅好音乐,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
⑶ 绾:打结。合欢带:打双结的绣带。绾合欢带即是男女好合的意思。
⑷ 风月:可以指实写的清风明月,也可以指象征的男女情事。
⑸ 轻颦:眉头微皱。西施捧心轻颦,而更见其美丽。
⑹ 睡鸭炉:鸭形的香炉。
⑺ 翔鸾屏:绘有鸾凤飞舞图画的屏风。
⑻ 香罗:薄纱衫。
⑼ 烧灯,指元宵节。
⑽ 踏青:春日郊游。古代的踏青节在农历三月三日或清明节。挑菜:即挑菜节。唐代风俗,农历二月初二于长安曲江拾菜,谓之挑菜节。
评析:据宋人笔记记载,贺铸其人形貌丑陋,并且是个秃子,有“贺鬼头”之称。不过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却很高,尤其是他的词,刚柔兼济、风格多样,尤以恋情词而闻名。贺铸的恋情词婉转多姿、饶有兴致,而以深婉丽密者居多。词人的一生因落拓不羁而郁郁不得其志,心中多有郁积,发为艳词,自然情深浓烈、幽婉动人。这首词写词人在一次艳遇之后,对那位情人的苦苦相思。
上阕写与那位女子欢会的情景。她略施粉黛、姿态万千、笑语滴滴、秋波含情,令人一见钟情。词人也确实对她一见钟情,琴心相许。那女子也不辜负词人的一片深情,轻颦浅笑之中更显娇艳美丽。画堂之上风月相逢,这一对有情人终于暗解香罗,将爱情的甜蜜推向了极致。下阕写别后词人的苦苦思念。连用几个节日,既表明了上次欢会的时间,更表现了词人因思念而生的焦虑与难捱。词人与那位女子不得相见,于是便以双燕为信使,希望能够传达自己的密意深情。可是双燕却因为重帘相碍,终究是情意难达。此处的“重帘”是配合双燕为信使的比喻说法,至于不能传情的真正原因,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并且也不需要知道。既不能见,情意又不得传达,于是只好自己忧愁苦闷、借酒浇愁。愁闷和寂寞使得春昼如此漫长,词人睡起之后,太阳还没有落下,可谓“困人天气日初长”。整首词深婉密丽,将词人的深情密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曲折动人。
疏影·梅影
宋·张炎
题考:北宋林逋《山园小梅》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由此“疏影”、“暗香”成为梅的代指。后遂以“疏影”“暗香”为梅之故实。据元代陆友仁《研北杂志》记载,该词的首创者是姜夔,云:“小红,顺阳公青衣也,有色艺。顺阳公请老,姜尧章诣之,一日,授简征新声,尧章制《暗香》、《疏影》二词,公使二妓肆习之,音节清婉。”另外,张炎在《词源》中说:“词之赋梅,惟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上述可以推断,这首词创制于姜夔,取林逋诗句的意思,本是咏梅之词。
做法:本词调共110字。首句以四字起韵,必作平平仄仄。次句为五字。第三句四字协韵,其中第二字不可作平声。第四、第五句为两个四字句,句法平仄相同。第六句六字,协韵。第七句平起仄收的七言句,无需协韵。第八句也是七字句,句法上三下四,协韵。第九句也是上三下四的七言句。最后一句为六字,协韵。下阕换头,首句六字,无需。第二句为五字句,第三句为四字协韵;这两句也可以连起来成为一个九字句。下阕从第三句起以下各句,与上阕相同,只是第六句的第一个字可作平声,与上阕稍有不同罢了。
黄昏片月,似满地碎阴,还更清绝。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
○○●▲ ●●⊙●⊙ ⊙●○▲ ⊙●○○ ⊙●○○ ⊙⊙●⊙○▲
依稀倩女离魂⑴处,缓步出、前村⑵时节。
⊙○●●○○ ● ●●● ⊙○ ○▲
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
●●⊙ ●●○○ ⊙●●○○▲
窥镜蛾眉淡扫,为容不在貌⑶,独抱孤洁。莫是花光⑷,描取春痕,
○●○○●● ●○⊙●● ⊙●○▲ ⊙●○○ ⊙●○○
不怕丽谯吹彻⑸。还惊海上燃犀⑹去,照水底、珊瑚疑活。
⊙●●○○▲ ⊙○●●○○ ● ●●● ⊙○○▲
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
●●⊙ ⊙●○○ ⊙●●○○▲
注释:
⑴ 倩女离魂:唐陈玄佑小说《离魂记》中的故事。衡州张镒的女儿倩娘与张镒的外甥王宙相爱,后来张镒将女儿配与他人,王宙含恨而去。倩娘的魂魄在夜间离开身体,追到王宙所乘的船上,同往蜀中。五年之后,两人同回张家。在家卧病五年的倩娘闻声赶出,身体与魂魄重新合为一体。
⑵ 前村:五代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⑶ 为容句:唐杜荀鹤《春宫怨》诗:”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⑷ 花光:据《冷斋夜话》记载,宋衡州有花光山,僧仲仁为该山长老,善画梅。
⑸ 丽谯:古代城上建有望楼,称谯楼,用来瞭望城内外的敌兵、盗贼和火灾等。华丽的谯楼被称为丽谯。 吹彻:吹到最后一曲。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⑹ 燃犀: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记载,晋温峤至牛渚矶,水底有音乐声。水深不可测,温峤燃犀角照之,见到了水族的奇形怪状。
评析:这是一首借吟咏梅影而寄托亡国哀思、抒发个人感怀的词作。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放,历来被看作是文人骨气的象征。影者,魂也,中国古代历来即有此说。影是神存于世的表象,东晋慧远禅师《万佛影铭》即云:“体神入化,落影离形。”因此这首词写梅影,其实就是要写出梅花的风骨、梅花的精神。
词的起首两句以“碎阴”作喻于梅影,但是接下来又说“还更清绝”,这就写出了梅花的清绝影。“枝北枝南”三句写梅花恍惚疑似的影子,几度绕枝欲折而终未折。接下来两句运用典故和前人诗句,写出了梅影的轻倩缥缈。“看夜深”三句,用竹子和云来衬托梅影,更加突出了曼妙高洁。下面运用大量典故和前人诗句,突出表现梅影孤洁、坚贞的精神。“窥镜”三句以美人作喻,遗貌取神,突出显示了梅花的孤洁。“莫是花光”三句写梅花的坚贞品格。“还惊”三句极写珊瑚的玲珑透彻,其实是写梅花的玲珑圣洁。词的最后写作者为梅花的品格所感动,在酒醒天寒之际久久徘徊其下。这首词的描写角度不断转换,使梅花的形象和品格不断突显,形成了高妙的艺术特色。
过秦楼·秋夜
宋·周邦彦
题考:秦楼的名称来源于《陌上桑》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之后泛指为歌舞之地。李白词《忆秦娥》“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中的“秦楼”指的是酒楼。《揽辔录》:“过相州市,有秦楼、翠楼、康乐楼,皆旗亭也。”从此之后,“秦楼”的名称就运用得越加广泛。宋李景元“双燕来时,曾过秦楼”的词句,因此将此词调命名为《过秦楼》。
做法:本词调共111字。起首为四字对句。第三句六字,起仄韵。第四、第五句也是四字对句。第六句与第三句相同。第七、第八句,也可以两句相连、作上四下六。第九句四字,协仄韵,最好与上两句语气连贯。最后是三个四字句,前面加一字豆。下阕除了起首加加三字豆,结句减去二字、作上五下六或上三下八外,其余的皆与上阕相同。
水浴清蟾⑴,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⑵,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
●●○○ ⊙○○● ●●●○○▲ ○○●● ⊙●○○ ●●●○○
扇⑶。人静夜久凭栏,愁不归眠,立残更箭⑷。叹年华一瞬,
▲ ○●●●○○ ○●○○ ⊙○○▲ ●○○●●
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 ●○○▲
空见说、鬓怯琼梳⑸,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
○●● ●●○○ ⊙○○● ⊙●●○○▲ ○○●● ⊙●○○ ●●
舞红⑹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⑺,情伤荀倩⑻。
●○ ○▲ ○●○○●○ ○●○○ ⊙○○▲
但明河⑼影下,还看疏星几点。
●○○ ●● ⊙●○○●▲
注释:
⑴ 清蟾:古代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故而称月亮为清蟾。
⑵ 露井:没有盖子的井。
⑶ 笑扑两句:唐杜牧《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⑷ 更箭:古代计时器上用以标明时刻的箭头。
⑸ 琼梳:梳子的美称。
⑹ 舞红:落花。
⑺ 才减江淹:南朝梁文人江淹晚年才思衰退,诗文俱无佳句,时人称为“江郎才尽”。
⑻ 情伤荀倩:《世说新语·惑溺》记载,荀奉倩与妻子感情甚笃,妻子死后,荀奉倩伤心过度,不久也死去了。
⑼ 明河:银河。
评析:这是一首描写秋景,进而抒发对情人思念之意的词作。全词的结构变化多致,时空转换较多,恰当地运用了倒叙、对比的艺术手法,达到了不错的艺术效果。
上片一开始就描写作者眼前的秋景: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凉爽的夜风吹起,传来阵阵树叶的喧哗;在这样静谧的秋夜中,街头巷陌的马蹄声也已渐渐停息了。这么静谧、优美的秋夜,不禁让作者想起那位姑娘,他所深切思念的情人。接下来两句转入回忆:这位姑娘依坐在水井的旁边,用轻罗香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甚至把扇子也弄破了,但是依然发出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这回忆是多么的迷人呀,可是词在这里马上又转入了现时现地。作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深切的想念她,因相思而不得入眠。可是时光飞逝,如今人隔千里,想写封书信以表思念也因为山重水隔而不能实现。
下片的“见说”,表明作者时时打听那位姑娘的消息,这也反映了作者的一片真挚之情。他听说她现在人变得憔悴了,消瘦了不少,也懒得梳妆打扮了。这是因为姑娘也在思念作者啊!可是知道了又能怎样,两人不是依然远隔千里、不能相见以慰相思吗?这是些作者听闻那位姑娘的状况,接下来词又转入对作者现在情况的描述:在春天消退的时候,梅雨断断续续,地面潮湿也生了青苔,一架美丽的花也纷纷坠去了。这里写到梅雨季节,并非此时此地的实写,而是表示年华易逝、时光流转,是极写相思的意思。另外,地溽苔滋、花落流红,不也正是处于两地相思中人心境的真实写照吗?因为对情人的思念,作者衰减的才情,像那位姑娘一样也变得日益憔悴。接下来词又转入此时此地的实写,天已经快要亮了(明河影下,是即将拂晓的时候),作者一夜未眠,还在痴痴地看着天边那几颗淡淡的星星。
沁园春·有感
宋·陆游
题考:《后汉书·窦宪传》载:“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后世遂用“沁园”代指公主的宅第,多见于唐人诗文。崔湜《侍宴长宁公主东庄》云:“沁园东郭外,鸾驾一游盘。”储光羲《玉真公主山居》云:“不言沁园好,独隐武陵花。”吴颂《代郭令公谢男尚主表》云:“门开鲁馆,地列沁园。”由此可以推断,《沁园春》这一词调应该创制于初唐,并且出自侯门。本调又名《寿星明》。
做法:本词调共114字。上阕起首三句均四字。第三句起平韵,而这一句的第三个字必须为仄声。第四、第五两句为四字对句,只是前面加了一个一字豆。第六句与第五句相同。第七句四字,协韵,平仄与上句恰好相反。第八、第九句又是四字对句。第十句七字,第一字平仄不拘,最后三字必须是平仄平。第十一句三字,必须作平平仄。第十二、第十三两句,实际上是一个上五下四的九字句。下阕换头,起首二字协韵。第二句为四字,与上阕阕的第二句相同。第三句八字,句法上要求上一下七。以下的句子,与上阕完全相同。
孤鹤归来,再过辽天,换尽旧人⑴。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⑵,
○●○○ ●●○○ ⊙⊙●△ ●⊙○⊙● ⊙○⊙● ⊙○⊙●
毕竟成尘。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流年改,叹围腰带剩⑶,
⊙●○△ ⊙●○○ ⊙○⊙● ⊙●○○○●△ ○○● ●○○●●
点鬓霜新。
●●○△
交亲,散落如云。又岂料而今余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
○△ ●●○△ ●⊙●○○○●△ ●⊙○⊙● ⊙○⊙● ⊙○⊙●
更有人贫。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蓴⑷。吾何恨,有渔翁共醉,
⊙●○△ ⊙●○○ ⊙○●● ⊙●○○○●△ ○○● ●○○●●
溪友为邻。
⊙●○△
注释:
⑴ 孤鹤三句:晋代陶潜《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学成后化鹤回到辽东,停在城门华表柱上,见物是人非,因而感叹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⑵ 王侯蝼蚁:唐杜甫《谒文公上方》诗:“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 蝼蚁是蝼蛄和蚂蚁,指代微小生物,这里喻指地位低微的人。
⑶ 围腰带剩:比喻老病。《南史·沈约传》:“(约)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⑷ 蓴:一种水生植物,又名水葵,可作羹。陆游《寒夜移疾》诗自注云:“湘湖在萧山县,产蓴绝美。”
评析:陆游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一生主张抗击金兵、恢复中原。可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纵情享乐,不肯采纳陆游的主张,因此陆游一生仕途不顺屡遭排挤。淳熙五年(1178)秋,五十四岁的陆游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山阴,这首词当是作于此时。词中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生如梦的感慨,饱含着壮志难酬的愤懑与无奈。
上片写自己回到故乡,就像当年的丁令威回到辽东一样,见到的是物是人非。自己曾经的亲朋故交许多都已经离开了人世,看着一片片坟墓,想到与他们生前的交往,令人深感世事无常人生如梦。遥想当年,自己也曾载酒寻花,在园林巷陌之中留下足迹,并不曾辜负了那上天赐予的大好年华。可如今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自己的身体也憔悴了、两鬓也斑白了,可是功业依然无成。
下片写自己回到家乡后的生活。亲朋故友大多飘散如云了,自己又何曾想到我居然还能活到现在,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幸眼明四句写自己的身体状况,是自我宽慰之语。陆游在《书喜》一诗中写道:“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其实这样的话,只是故作宽慰、掩饰自己内心的惆怅罢了。“王师北定中原日”才是他的志向,“但悲不见九州同”才是他此时的真切感受。这些年仕途坎坷,虽然躲过了重重危机,但是功业无成,连自己的豪情壮志也被消磨殆尽了。现在回到家乡,驾着小船在湖中采蓴、与渔翁溪友相伴,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这最后几句虽然是在描写自己现在生活的安闲惬意,看似轻松旷达,其实是流露出更多的无奈,让读者也为之动容。
摸鱼儿·送春
元·张翥
题考:摸鱼是宋代的俚语,即是捕鱼的意思。儿或子是摹仿乐府曲名而添加的,所以本词调又名《摸鱼子》。宋晁补之同调词有“买陂塘,旋栽杨柳”句,故而本词又名《陂塘柳》、《买陂塘》;因为谐音的缘故,又名《迈坡塘》。
做法:本词调共116。上阕首句七字,句法上三下四,不起韵。第二句六字,起韵。第三句为平起仄收的七言句,但第一字不可作仄。第四句六字,协韵。第五句三字必须作平仄仄,协韵。第六句为十字句,句法可作上五下五,也可作上三下七。第七句四字,协韵。第八、第九句为四字对句前加一字豆。最后一句五字,协韵。下阕换头,首句为三字,不协韵。第二句六字协韵。以下各句均与上阕相同。
涨西湖、半篙新雨,麴尘⑴波外风软。兰舟同上鸳鸯浦⑵,天气嫩寒轻暖。
●○○ ⊙○○● ⊙○ ○●○▲ ○○⊙●○○● ⊙●●○○▲
帘半卷,度一缕歌云、不碍桃花扇⑶。莺娇燕婉,任狂客无肠⑷,
○●▲ ⊙●●○○ ⊙●○○▲ ○○●▲ ●⊙●○○
王孙有恨,莫放酒杯浅⑸。
⊙○⊙● ⊙●●○▲
垂杨岸,何处红亭翠馆。如今游兴全懒。山容水态依然好,惟有绮罗⑹云散。
○○● ⊙●○○●▲ ⊙○○●○▲ ○○⊙●○○● ⊙●●○ ○▲
君不见,歌舞地、青芜满目成秋苑。斜阳又晚,正落絮飞花,
○●▲ ⊙●● ○○⊙●○○▲ ○○●▲ ●⊙●○○
将春欲去,目送水天远。
⊙○⊙● ⊙●●○▲
注释:
⑴ 麴尘:麴上所生的菌,颜色淡黄如尘土,故称。麴是酿酒或制酱所用的发酵物。
⑵ 鸳鸯浦:鸳鸯栖息的水滨,比喻美色荟萃的地方。
⑶ 度一缕句:宋晏几道《鹧鸪天》:“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歌云,指歌声响遏行云。唐王勃《滕王阁序》:“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桃花扇:歌舞时所用的扇子。
⑷ 狂客无肠:古人称螃蟹为无肠公子,又因其横行,故称狂客。此处只是借用,此意与螃蟹并无相关。
⑸ 莫放酒杯浅:五代王衍《醉妆词》:“那边走,这边走,莫厌金杯酒”
⑹ 绮罗:华美的丝绸衣服,喻指歌女和繁华富贵的生活。
评析:这是一首抒发春日泛游西湖感慨的词作,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一种怀往伤怀的情绪。上片起首数句勾勒出春日西湖清新美丽的的景象,新雨初晴,西湖涨满,水波荡漾,春风轻软。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乘舟与佳人来到鸳鸯浦上,轻歌曼舞、饮酒赏春,是多么的惬意美好。下片写作者如今游兴全懒。虽然西湖的风光还像以前一样,但是佳人已经不再了,当年曼舞欢歌的地方也成了满目凄然、叶草丛生的荒凉院落。斜阳之下,作者独自一人立于落絮飞花之下,看着远处水天一色的茫茫,独自地伤怀怅惘。今昔对比乃是抒发人生感慨的常用写法,本词在艺术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从思想内容上看,作者也仅仅是为逝去的歌女与繁华生活而怅惘伤怀,并无多少深意。张翥没有南宋遗民词人那样的家国之痛,这首词可能只是作者随意写成的。
贺新郎·春闺
宋·李玉
题考:本词调名称本作《贺新凉》。有词话云:“东坡守杭州,湖中宴会,有官妓秀兰后至,问其故,以结发沐浴忽觉困倦对,座客颇恚恨,东坡作《贺新凉》词以解之;即“乳燕飞华屋”一阕也。”“郎”字和“凉”字本是一音之转,于是后来人们就开始用《贺新郎》的名称。苏轼的这首词有“乳燕”一句,因此又名《乳燕飞》。根据《图谱》及《词律》所载,此词调又有《金缕曲》、《金缕歌》、《金缕衣.、,貂裘换酒》、《风敲竹》等名称。
做法:本词调共116个字。首句五字起仄韵,第一个字平仄不拘。第二、第三句均为四字句,前面加三字豆。第四句为七字句,其中第一、第三和第六字可用仄声。第五句六字,协韵,必须是平仄平平仄仄。第六句七字,句法上要求上三下四,协韵。第七句与第四句相同。第八句八字,句法上上三下五,其中第四字平仄可不拘。最后一句六字,要求上三下三,必须是平仄仄、仄平仄。下阕换头。首句为平起仄协的七言句。以下句子与上阕要求完全相同。
篆缕⑴销金鼎,醉沉沉、庭阴转午,画堂人静。芳草王孙⑵知何处,惟有杨花
⊙● ○○▲ ●○○ ⊙○●● ⊙○○▲ ○●⊙○○⊙● ⊙●○○
糁径⑶。渐玉枕、瞢腾⑷春醒。帘外残红春已透,镇⑸无聊、殢酒⑹恹恹病。
●▲ ●⊙● ○○ ○▲ ⊙●⊙○○●● ● ○○ ⊙● ○○▲
云鬓乱、未忺⑺整。
○●● ●○ ▲
江南旧事休重省。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⑻。月满西楼凭栏久,依旧归
○○●●○○▲ ●○○ ○○●● ●○○▲ ⊙●⊙○○⊙● ⊙●○
期未定。又只恐、瓶沉金井⑼。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⑽。
○●▲ ●⊙● ○○○▲ ⊙●⊙○○⊙● ●○○ ⊙●○○▲
谁伴我、对鸾镜⑾。
○●● ●○▲
注释:
⑴ 篆缕:香炉中的烟袅袅上升犹如篆字,故称篆缕。
⑵ 芳草王孙:东汉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⑶ 糁径:散落在路上。
⑷ 瞢腾:朦胧,迷糊。
⑸ 镇:久。
⑹ 殢酒:病酒。
⑺ 忺:高兴。
⑻ 倩:请别人做事。
⑼ 瓶沉金井: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比喻情爱断绝,也比喻音信全无,如南朝齐释宝月《估客乐》:“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⑽ 枉教人句:传说五代时人吕岩有诗《梧桐影》:“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⑾ 鸾镜:装饰有鸾鸟图案的镜子。
评析:这首词以一位女子的口吻写成,诉说相思之苦,描写细腻、抒情深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上片写这位女子独居时的慵懒、困倦和愁苦。屋内的金鼎香烟袅袅,这位女子醉沉沉地独自呆在闺房里,看见窗外的树影转移。经到了中午,这里不会再有人,只有她自己在。“芳草王孙“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表达对情人的思念。杨花是古典诗词中表达思念与寂寞的常见意象,如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此处“惟有杨花糁径”即是此意。女子感到万般寂寞无聊,因到中午颇觉困倦,于是便要小憩一下。可是却不能睡得安心,朦胧之间看见窗外春残花落,内心充满了感伤。因为,她也像这春天的落花一样,在寂寞苦守之中渐渐老去。《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飞如蓬。岂无膏沐,谁为适容。”此时的这位女子,也因为情人不在身边而没有兴致梳妆打扮,任凭头发乱蓬蓬的。
词的下片从写景转入抒情。曾经在江南与情人的风流韵事,现在也不忍再回忆了,因为每次想起都会让人痛彻心扉。也曾四处打听情人的下落,想给他写封信以诉情思,可是终究杳无音信,令人肝肠寸断。这位女子只好凭栏凝望,期待着情人的归来,可是他的归期却一拖再拖、至今未定。会不会他已经变心了,这段情爱就此结束了?女子真担心是这样的,可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他还不会来?五代和凝《江城子》:“斗转星移玉漏频,已三更,对栖莺。历历花间,似有马蹄声。”可是这位女子却等不来马嘶声,只有昏暗的烛光陪着她,度过这漫长而寂寞的夜。
春风袅娜·游丝
清·朱彝尊
题考:唐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云:“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白居易《别柳枝》诗亦云:“两枝杨柳小楼中,袅娜多年伴醉翁。”前者指物,后者指人都以“袅娜”形容柳枝的姿态。由此可以推知,本词调初创时可能是咏柳的。
做法:本词调共125字。上阕起首为两个四字句前加一字豆,第二句起韵。第三、第四两句为三字对句,第四句协韵。第五句为上五下四的九字句,不协韵。第六、第七句都是四字,平仄相反,第七句协韵。第八、第九句为四字对句,都不需要协韵。第十句为七字句,协韵。最末是两个七言句,但是平仄一定、不可移易。下阕换头,首句六字,不用韵。第二句四字,作平平仄仄。第三句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协韵。第四、第五句为三字对句,与上阕第三、第四句相同。第六、第七句是四字对句,与上阕的第六、第七句相同。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句都是四字,前三句不用韵,最后一句须协韵。第十二句也是四字,与上阕第九句相同。最后三句为三个四字句前加一字豆。
倩东君⑴着力,系住韶华。穿小径,漾晴沙。正阴云笼日、难寻野马⑵,轻
●○○ ⊙● ●●○△ ○●● ●○△ ●○○⊙● ⊙○⊙● ○
飔⑶染草,细绾秋蛇⑷。燕蹴⑸还低,莺衔忽溜,惹却黄须⑹无数花。纵许悠
○ ●● ●●○△ ●● ○○ ○○⊙● ●●○○ ○●△ ●●○
扬度朱户,终愁人影隔窗纱。
○●○● ○○○●●○△
惆怅谢娘池阁⑺,湘帘乍卷,凝斜眄、近拂檐牙⑻。疏篱罥⑼,短垣遮。微风
⊙●⊙○⊙● ○○●● ⊙○● ●●○△ ○○● ●○△ ○○
别院,明月谁家。红袖招时⑽,偏随罗扇,玉鞭堕处,又逐香车⑾。休憎轻薄,
●● ⊙●○△ ⊙●○○ ⊙○⊙● ⊙○●● ●●○△ ○○⊙●
笑多情似我,春心不定,飞梦天涯。
●○○⊙● ○○●● ⊙●○△
注释:
⑴ 东君:日神,后世多以之为花神。
⑵ 野马:指浮动的云气。《庄子·逍遥游》云:“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⑶ 飔:凉风。
⑷ 秋蛇:比喻游丝。
⑸ 蹴:踏。
⑹ 黄须:指花蕊。
⑺ 惆怅句:温庭筠《更漏子》词云:“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⑻ 檐牙:屋檐上翘起像月牙的建筑装饰。
⑼ 罥:挂。
⑽ 红袖句:五代韦庄《菩萨蛮》词云:“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⑾ 香车:女子所乘的车。五代张泌《浣溪沙》词云:“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
评析:这是一首咏游丝的词作。游丝是蜘蛛等昆虫所吐、飘荡在空中的丝,多见于春季。因为游丝缠绵飘荡,再加上“丝”与“思”谐音,故而古典诗词中常将其作为情丝。游丝是飘动的,这首词就着意抓住了这一特点。在春风的吹动下,这些游丝宛如能留住春光一样,穿过小径,飘荡在晴沙上面。这时候太阳忽然被云遮住了,游丝也再次飘荡起来,追逐起空中飘荡的云气。它轻柔地飞着,到处沾花惹草。燕子去踩踏它,它就向低空飘去;黄莺想要啄它,它却溜走了。它飞呀飞,落在花丛之中,使自己沾惹了满身的花粉。虽然飞到了女子闺房的外面,可是毕竟隔着一层窗纱,看不太清楚。上片末句出现人物,下片与其承接,开始由春色转入春情。女子卷起窗帘,想要将游丝看个究竟,它却突然飞到屋檐上面去了。这里是说游丝,也是在说这位女子的情丝,正反映了她的“惆怅”。接下来作者写游丝一会儿挂到疏篱上,一会飘到短墙上,一会儿又飞到了别人家的院落。女子用红袖相招,它却飘飞到了罗扇上;玉鞭刚刚敲下,它就追逐着美人的香车飞走了。这里明处是在写游丝的飘忽不定,而暗处却是在写这位惆怅姑娘的幽情不遂,或许她爱上了一个像游丝一样花心的轻薄男子吧。词的最后说“休憎轻薄,笑多情似我,春心不定,飞梦天涯”,是以游丝的口吻为花心多情开脱,却更加突出了女子的痴情与伤心。整首词抓住了游丝飘动的特点,将其写得轻灵悠忽,下片将游丝和春情的整合也体现了作者高妙的艺术手法。
多丽·西湖
元·张翥
题考:清人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说:“张均妓,名多丽,善琵琶,词采以名。一名《绿头鸭》。”又说:“此调平韵者名《绿头鸭》,仄韵者名《多丽》。”唐杜甫《丽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人名、词名,可能都是由此而来的。
做法:本词调共139字。上阕首句三字,是可以不用韵的。第二句六字协韵。第三句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第四句六字,语气须与上句相连贯。第五、第六句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对句。第七、第八句为四字对句,无须用韵。第九句为平起平收的七言句,协韵。第十句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不协韵。第十一句为仄起平收的五言句,协韵。第十二、第十三句为连个四字句前加一个三字豆。下阕与上阕相同,只是没有起首两句。
晚山青,一川云树冥冥。正参差、烟凝紫翠,斜阳画出南屏⑴。馆娃归、吴台
●○△ ⊙○⊙●○△ ●○○ ⊙○⊙● ⊙○⊙●○△ ●○○ ⊙○
游鹿⑵,铜仙去⑶、汉苑飞萤。怀古情多,凭高望极,且将樽酒慰飘零。自湖
⊙● ⊙⊙● ⊙●○△ ⊙●○○ ⊙○⊙● ⊙○⊙●●○△ ●⊙
上、爱梅仙远,鹤梦几时醒⑷。空留得、六桥⑸疏柳,孤屿危亭。
● ⊙○⊙● ⊙●●○△ ○○● ⊙○ ⊙● ⊙●○△
待苏堤、歌声散尽,更须携妓西泠⑹。藕花深、雨凉翡翠,菰蒲⑺软、风弄蜻
●○○ ⊙○●● ⊙○⊙●○△ ●○○ ⊙○⊙● ⊙⊙ ● ⊙●○
蜓。澄碧生秋,闹红驻景,采菱新唱最堪听。见一片、水天无际,渔火两三星。
△ ⊙●○○ ⊙○⊙● ⊙○⊙●●○△ ●⊙● ⊙○⊙● ⊙●●○△
多情月、为人留照,未过前汀。
○○● ⊙○⊙● ⊙●○△
注释:
⑴ 南屏:即南屏山,在西湖南岸。
⑵ 馆娃:即馆娃宫,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宫馆,遗址在今江苏吴县西南灵岩山上。吴台:即姑苏台,在今江苏吴县西南。附近的长洲苑是围猎的场所。
⑶ 铜仙去:汉武帝于神明台上作承露盘,立铜人舒掌接甘露,和玉屑饮用。三国时期,魏明帝下诏将承露铜人移至洛阳。
⑷ 爱梅二句:北宋诗人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凡二十年,喜爱梅花与养鹤,称梅妻鹤子。
⑸ 六桥:指西湖苏堤上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等六座桥。
⑹ 西泠:即西泠桥,在杭州孤山。
⑺ 菰蒲:菰和蒲都是水生植物。
评析:这是一首描写西湖风光,同时渗透些微怀古之情的应景之作。此词原有题为“西湖泛舟西归,施成大席上,以‘晚山青’为起句,各赋一词”,可见这首词只是用于应酬的游戏之作,并无深意。虽然词中并未寄托词人的深挚感情,也不表现某种深刻的思想认识,但是该词对西湖风光的描写细腻动人,其手法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上片写西湖周边的整体环境,并且渗透出些微怀古之幽情。这是傍晚时分,暮霭沉沉、青山隐隐,远处大片的树林幽深模糊与天空中的晚云连成一片。暮霭将一切都笼罩在弥漫开的青紫色之中,只有西湖边上南屏山的上面犹存一缕斜阳,使得此时的风景增添了些许亮丽,而显得参差美妙。接下来是词人表达自己的怀古之幽情。西施死去之后,吴台渐渐荒芜,野鹿也开始在这里游走出没,一片荒芜凄清的景象。词人又想到当年汉武帝为求长生,铸造了捧玉盘的金人,也是一段佳话。不过这尊金人被带走以后,汉家的苑囿也和这吴台一样渐趋荒凉了,连萤火虫都在那里出没飞舞,煞是荒芜冷落。怀古情多,令人伤心怅惘,姑且以杯酒慰藉自己的伤怀吧。这种借酒消忧的方法是诗人所惯常采用的,因为只有在畅饮和沉醉中他们才能摆脱世事和情感的羁绊,达致心灵自由的境界。享受着心灵的自由,词人想到了曾经长期隐居在孤山的诗人林逋。梅妻鹤子的他不问世事,总是让自己的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多么令人羡慕。现在林逋已经不在了,那些梅妻鹤子的风流佳话也如云水一般散尽消逝了,只留下六桥边的疏柳和湖上的孤屿危亭在此静默。
下片承接上片傍晚的时间,转入对西湖夜晚风光的描写。因为此时词人正在宴席之上,故而说“待苏堤、歌声散尽”,这是对宴席之后大家再次畅游尽欢的设想。这些人与丽人相携,荡舟于藕花深处,只觉得四围荷叶如夜雨一般清凉,沁人心脾。湖中的水草非常细软,在微风中摇摆不定,连蜻蜓也在风中翻飞。在这个澄澈的秋夜里,时间似乎也为美丽的荷花而停下来了,此时又有采菱人悠扬婉转的歌声传来。此时的西湖被安放在一片宁谧美好的夜晚之中,水天一色,只有三两盏渔灯在闪闪烁烁。此时的天空,有一弯明月,静穆苍凉,让人深切感受到西湖夜晚的和谐与静美。词人在此多情地认为,明月此时未过前汀,是因为月亮多情,想为游人留照。整首词没有遥旨寄托,但是词人对西湖风景的描写,却令人神往,令人击节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