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词:唐与五代时对词的称呼。

近体乐府:北宋人给词的定名。

南词:又称南乐,元人对词的称呼,以区别于北词(曲)。

长短句:在北宋时期,长短句是词的本名;在宋代以后,长短句是词的别名。

诗余:南宋初,有人编诗集,把词作附在后面,加上一个类目,就称为“诗余”,元代以后成为词的别名。

琴趣:后人以“琴趣”为词的别名

雅词:宋以后词调由俚俗转为要求雅正,称为雅词。

艳词:又称侧艳词,相对于雅词而言,多写男女之情,词风俚俗。

小令:明人以58字以内为小令。

中调:明人以59字至90字为中调。

长调:明人以90字以上为长调。

令:唐代人称小曲为小令。

慢:歌声延长,唱得迟缓。

引: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名之曰引。

小词:宋人以令、引、近为小词。明以后只称小令为小词,引、近则称为中调。大词:宋人以慢曲为大词。

大拍:宋人以音繁词多的曲调为大拍。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

变: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

遍:“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词的上下可称为上下遍,或上下片,或上下段。

么:指一首词的下片。

结拍:又称歇拍,指词的结尾处。但结拍并非结句。

近拍:以旧曲翻成新调,亦可以称为近拍。

寓声乐府:自创新曲,而寓其声于旧调。

犯调:指宫调相犯,其中宫犯宫为正,宫犯商为旁,宫犯角为偏,宫犯羽为侧。

大曲:大曲以许多曲子连续歌奏,少的也有十多遍,多的可以有几十遍。

歌头:大曲歌遍之第一遍,谓之歌头。

序:大曲的第一部分是序曲。序曲有散序、中序,中序又称为拍序。

摘遍:从大曲中摘取其一遍来谱词演唱,称为摘遍。

词题:宋以后,词的内容、意境和题材都繁复了。有时光看词的文句,还不知道为何而作。于是作者有必要给加一个题目。

词序:“词序”其实就是词题。如果用一段比较长的文字来说明作词缘起,并略为说明词意,这就称为词序。

领字:于词意转折处,使上下句悟结合,起过度或联系作用的字。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

双曳头:三叠以上的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厌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曳头。

转调:一个曲子,原来属于某一宫调,音乐家把它翻入另一个宫调,节奏既变,歌词亦变,便出现带“转调”二字的词调名。

双调:元明以来,一般人常把两叠的词称为“双调”。

促拍:所谓“促拍”,就是乐曲节奏的改变,不过从歌词的字句之间是看不出来的。

叶:又称“协”,凡词谱中注有叶字者,即与上句所押之韵,同属一部,而不变换他韵。

韵:凡词谱中注有韵字者,即每阕词中,起首押韵之处。

句:凡词谱中注有句字者,即不押韵之句。

豆:凡词谱中注有豆字者,即一句中顿逗处。

换:凡词谱中注有换平者,必其上句皆押仄韵,至此则换平韵。或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另换一平韵,亦称换平。凡词谱中注有换仄者,必其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则换仄韵。或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另换一平韵,亦称换仄,既换平韵之后之后,又换仄韵。与上文之仄韵不同一部者,谓之“三换仄”。同属一部者,称为“叶仄”。既换仄韵之后之后,又换平韵者,亦同此例。

叠: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凡词谱中注有叠字者,有四处区别:一,叠句,如《如梦令》中的“如梦,如梦”。二,叠字,如《忆秦娥》后前后第三句起三字皆叠用第二句之尾三字。三,倒叠字,如《调笑令》,下片起首例叠上片最末二字,且二字倒转。四,叠韵,如《长相思》,起二句“君泪盈,妾泪盈”,二句韵同。

换头:词从单片发展为两片,凡是下片开始处的句式与上片开始处不同的,便叫做换头。

过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又称过变、过处等。

偷声:一首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有增减,减叫做偷声,与移宫转调有关,又称减字。

添字:一首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有增减,增叫做添字,与移宫转调有关,又称摊破。

填词:又称倚歌、倚声等,指先有乐曲,然后依这个乐曲的声调配上歌词。宋元以来一般人则通称“填词”。

填腔:宋人为歌词作曲,称为“填腔”。

自度曲:通晓音律的词人,自写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又称自制曲、自度腔。

自过腔:所谓“过腔”者,是从此一腔调过入另一腔调,所谓“过腔”,仅是音律上的改变,并不影响到歌词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