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长于绵州吕隆(今四川江油)。唐天宝初,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未几去职,浪迹江湖。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因参加永王李璘叛军,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卒于安徽当涂。有《李太白集》,《尊前集》录其词12首,但多被认为是伪作。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贞元、元和年间,历居幕府,后官任陕州司马,罢职后居于咸阳。以乐府诗与宫词著称,有《王司马集》十卷,存词10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迁居于下邽(今陕西渭南)。唐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中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后因上书言事,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作诗强调通俗晓畅,多反映民生疾苦之作。有《白氏长庆集》,收有词30余首。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累举进士不第,唐大中十三年(859)始授随县尉,终国子助教。庭筠才思敏捷,据说八叉手而成八韵诗,时称“温八叉”。专力于填词,为花间鼻祖,词作收入《花间集》中,共60余首。
冯延巳(903—960),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烈祖时为秘书郎,南唐中主时历官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累官至中书侍郎拜平章事。有《阳春集》,存词112首。
李璟(916—961),本名景通,后改名瑕,字伯玉,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保大元年(943)即位,在位十九年。庙号元宗,又称南唐中主。今存词5首。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建隆二年(961)即位。宋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入金陵,李煜降宋,封违命侯,后被毒死。世称李后主,工诗文、擅书画、通音律。入宋前词多写宫廷生活,降宋后多抒发亡国之恸,拓展了词的境界。今存词40首,与李璟词合刊为《南唐二主词》。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宋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累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莱国公。后为丁谓所构陷,贬雷州司户参军,卒。有《寇莱公集》,存词5首。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历任陕西经略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守边多年,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存词5首。
柳永(约987—约1053 ),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因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景祜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是第一个大量制作长调的词人,擅长描绘都市风光、歌妓生活、抒发个人的羁旅愁思。有《乐章集》,存词200余首。
张先(990—1078),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晏殊知永兴军时,辟为通判,后官至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里。有《张子野词》,存词180余首。
张升(992—1077),字杲卿,韩城(今属陕西)人。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累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以太子太保致仕。今存词2首。
宋祁(998—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安陆)人,后迁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宋天圣二年(1024)进士,历任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史馆修撰等,后官至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尝修《新唐书》列传。词多写优游闲适生活,工丽生动,今仅存6首。
叶清臣(1003—1049),字道卿,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宋天圣二年(1024)进士。六年召试,授光禄寺丞,充集贤校理,历官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后罢为侍读学士,知河阳。今存词2首。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词风委婉清丽,存词26余首。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运城)人。宋宝元元年(1038)进士,神宗时与王安石不合,出知永兴军,官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主修《资治通鉴》,今存词3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宋庆历二年(1042)进士。神宗朝两度为相,实行变法。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卒谥文。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等,存词29首。
王安国(1030—1076),字平甫,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王安石弟。宋熙宁元年(1068)赐进士出身,除西京国子教授、崇文院校书,历官大理寺丞、集贤校理。今存词3首。
孙洙(1032—1080),字巨源,真州(今江苏仪征)人。年十九举进士,补秀州法曹,复举制科,迁集贤校理,官终翰林学士。今存词2首。
王观,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累迁大理寺丞,坐知江都县枉法受财,除名永州编管。有《冠柳集》,存词16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嘉祜二年(1057)进士乙科,对制策入三等,历任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等职。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后迁密州、徐州等,后因讪谤一再遭遇贬谪,卒于常州,谥文忠。有《东坡先生全集》、《东坡词》,存词362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因排行第九,世称黄九,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为叶县尉,历秘书丞、著作郎。绍圣初,贬涪州别驾。建中靖国初,召还,知太平州,卒于宜州。有《豫章集》、《山谷词》,存词180余首。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因排行第七,世称秦七,高邮(今属江苏)人。宋元丰八年(1085)进士,元祐初,除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初,坐党籍削秩,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朝,赦还,至藤州而卒。有《淮海集》、《淮海屠士长短句》,词风谐婉,深有情致。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娶宋宗室女,授右班殿直。元祐中,任泗州通判,后迁太平州,晚年退居吴下,筑室于横塘。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有《庆湖遗老集》、《东山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元丰中,献《汴都赋》,召为太学正。徽宗朝,仕至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出知顺昌府,徙知处州。秩满,以待制提举洞宵宫。晚年居于明州。精音律,善制新调。词风典雅精工,格律严整,有《清真集》。
赵企,字循道,南陵(今属安徽)人。神宗朝举进士,大观年间,为绩溪令,后任台州通判。今存词2首。
谢逸(1068—1113),字无逸,号溪堂。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屡举不第,以诗文自娱。有《溪堂词》,存词63首。
毛滂(约1064—?),字泽民,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宋元祜初,为杭州法曹。元符二年(10990知武康县,就县舍筑东堂。崇宁初,为删定官。政和中,守嘉禾。有《东堂词》。
万俟咏,字雅言,自号词隐、大梁词隐,籍贯与生卒年不详。应举不第,充大晟府制撰。宋绍兴五年(1135),补下州文学。存词27首。
蒋元龙,字子云,生卒年不详,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以特科入官,终于县令。今存词3首。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李格非之女,赵明诚妻。宋建炎三年(1129)夫卒,流寓浙江一带。词以靖康之变为分界。前期作品多写闺怨,后期词抒发亡国破家后的感受。语言清丽,格调凄婉。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崇尚典雅。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玉,生平不详。《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录其词1首。
聂胜琼,汴京歌妓,后归李之问,存词1首。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嫁一俗吏,与夫感情不合,郁郁而终。有《断肠集》、《断肠词》。
孙道绚,号冲虚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三十岁丧夫,守志以终。生平著词甚富,晚以火毁。赵万里辑本存词8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以荫补登仕郎,历枢密院编修官。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赐进士出身。曾官镇江、隆兴、夔州通判,在四川投身军旅。后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山阴。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放翁词》等。
赵长卿,自号仙源居士,江西南丰人,宋朝宗室。生平事迹不详,有《惜春乐府》10卷。《全宋词》录其词339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早年参加抗金义军,后投归南宋,授承务郎,累官至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卒谥忠敏。一生力主抗金北伐,数度上书,未被采纳。有《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
程垓,字正伯,号书舟,眉山(今属四川)人,生卒年不详。宋淳熙间曾游临安。有《书舟词》,存词150余首。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襄阳人,后移居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但屡试不第。曾多次上书朝廷,陈恢复方略,不报。漫游江、浙等地,布衣终身,去世于昆山有《龙洲集》、《龙洲词》,存词70余首。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终身未仕,四处依人为清客。精通音律,词集中多自度曲,有17首词旁注工尺谱,成为后人研究词乐的重要资料。词风清峻,多抒个人身世之感及情思,对后世影响甚大。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等,存词108首。
吴礼之,字子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词有时誉,能以寻常语言为极透脱文字。有《顺受老人词》五卷,今存词19首。
史达祖(1163—约1220),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韩侂胄为相,史为堂吏,表章及往来文字,俱出史手。曾随李壁出使金国。韩败,株连受黥刑,死于贫困之中。有《梅溪词》,存词112首。
朱藻,字元章,号野逸,缙云(今属浙江)人。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调汉中簿兼尉。淳熙十五年(1188)知仙居县,后任浦城知县、江陵通判等职,官终焕章阁待制。有《西斋集》10卷,已佚,《全宋词》录其词1首。
吴文英(约1200—约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鄞县)人。曾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幕僚、荣王门客,出入贾似道、史宅之之门。精音律,能自度曲,工于冶炼,词风密丽。有《梦窗词》,存词300余首。
蒋捷,字胜欲,自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隐居太湖竹山中,抱节以终。词颇多追昔伤今之思,语多创获。有《竹山词》,存词90余首。
张炎(1248—约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先世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宋亡,落魄江湖。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往元大都,失意南归,晚年旅居浙东、苏州等地。词多写国破家亡之痛,追怀往昔,亦多咏物之作。著有《词源》,倡导“清空”,有《山中白云词》。
吴城小龙女,宋人传说中人物。
吴激(1090—1142),字彦高,号东山,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宋靖康末,使金被留,官翰林待制。金皇统初,出知深州。工诗文书画,词风格清婉。有《东山乐府》。
折元礼(?—1221),字安上,侨居于忻州(今属山西)。金明昌五年(1194)两科擢第。官至延安治中。今存词1首。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兴定五年(1221)进士,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词近苏辛,风格沉郁。有《遗山集》,存词300余首,另编有《中州集》、《中州乐府》等。
曾允元,字舜卿,号鸥江,太和(今江西泰和)人。生平事迹不详。
张埜,字野夫,邯郸(今属河北)人,约生活于元世祖至元年间。官至翰林学士,有《古山乐府》。
萨都剌(约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回族,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授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除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七十八岁时以弹劾权贵左迁淮西江北道廉访司经历,不久致仕。工诗词,善书画,词多怀古之作,激楚苍凉,有《雁门集》。
张翥(1287—1368),字仲举,晋宁(今属山西)人。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不久退居淮东。会修宋、辽、金三史,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有《蜕庵集》、《蜕岩词》等。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浙江温州)人。元至顺二年(1331)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职,不久归隐。后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晚年为胡惟庸所谗,忧愤而死,谥文成。有《诚意伯文集》。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坨,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后入直南书房,充日讲官。博通经史、诗词古文兼擅,有《曝书亭诗文集》、《曝书亭词》等。作词师法姜夔、张炎,风格清空醇雅,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词合称“朱陈”。
汪懋麟(1640—1688),字季用,号蛟门,江都(今属江苏)人。清康熙六年(1667)进士,授内阁中书舍人,补刑部主事,后入史馆,充编修官。有《百尺梧桐阁集》、《锦瑟词》等。
黄之隽(1668—1748),初名兆森,字石牧,号唐堂,晚号石翁、老牧,原籍安徽休宁,生于华亭(上海松江)。清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历任庶堂、翰林院编修、福建督学、右中允、左中允等,后被革职。有《香屑集》、《唐堂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