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初唐四杰,乃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

王勃(六五〇至六七六),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为隋末大儒王通之孙,诗人王绩的侄孙。六岁善文辞。后渡海省父于交趾,溺水惊悸而卒,年仅二十六。

他尝于滕王阁作赋,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脍炙人口。其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诗》)

《早春野望》王勃

杨炯(六五〇至六九三),华阴人,十一岁举神童,长善属文,恃才倨傲,闻人“王、杨、卢、骆”之称,便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后卒于盈川令,世称杨盈川。

卢照邻,字升之,范阳人,十岁即从曹宪、王义方授《苍》《雅》,为彭王府典签,王称之为“寡人之相如”。后得麻风疾,与亲友诀别,投颍水而死。

骆宾王,义乌人,七岁能属文,武后时为徐敬业传檄讨武后罪,后得檄但嘻笑读之,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矍然改容,问谁作。答以骆宾王,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敬业败,伏诛。或传其亡命为僧,在杭州灵隐寺与宋之问联句云云,不确。(此根据《旧唐书》本传及《李勣传》附之《徐敬业传》改正)

他曾作《帝京篇》传诵于世,以五七言综错铺排如《两京》《三都》,而风流冶艳,活泼生动,不似汉赋板重,果属创体。如: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桂殿嵚崟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当时一旦擅豪华,自言千载长骄奢。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红颜夙昔白头新,脱粟布衣轻故人。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骆宾王《帝京篇》)

《葭川独泛》卢照邻

四杰于音节极为讲究,所以诗歌均富于音乐之美。何大复《明月篇叙》:“初唐四子之作,往往可歌,反在少陵之上,说者以为有功于风雅。”王士祯虽有“莫逐刀圭误后贤”的抗议,但读四杰之作而发见其“可歌”,不能谓其无见。四杰作品对音节的讲究,有如下的几项:

(一)隔句押韵 王勃的《采莲曲》很为有名。其中有句云:“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陆侃如指出这首诗“官道城南把桑叶”与下文“叠”“颊”两韵相押,而“叶翠本羞眉”又与下文“兹”“时”“丝”“滋”相押。又卢照邻《长安古意》也有同样的尝试。(《中国诗史》第六八九页)虽然我们在四杰诗中更寻不出第三例子,但《采莲曲》的押韵款式不能说它是无意的暗合。

《在军登城楼》骆宾王

(二)多用钩句 陆氏称此为“叠句”,但我觉得这种句子连上接下,其功用等于工具中之铰链,非排列式之叠句可比,所以杜撰此名。《诗》三百篇《大雅·文王》第二章为应用“钩句”最早之作品,其后曹植《赠白马王彪》、六朝《西洲曲》亦有模仿。但他们不过偶一用之以为游戏而已,四杰则除杨炯外每作七言必用钩句,而且法则变化无穷,竟成为他们作品特色之一。王勃《采莲曲》“相思苦”“今已暮”已为陆氏举出,今更举数则:

第一式(单钩)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卢照邻《长安古意》)

第二式(双钩)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同前)

第三式(单钩变例)

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骆宾王《帝京篇》)

第四式(双钩变例)

千回鸟信说众诸,百过莺啼说长短;长短众诸判不寻,千回百过浪关心。(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还有些例子不及细录。卢照邻《长安古意》共用钩句五处,骆宾王《帝京篇》五处,《畴昔篇》二处,《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三处,《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七处。

(三)骄句 骆宾王之“莫言贫贱无人重,莫言富贵应须种”“也知京洛多佳丽,也知山岫遥亏蔽”“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待三秋”“个时无数并妖妍,个里无穷总可怜”“此时空床难独守,此日别离那可久”,卢照邻之“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娼家不来折”,都是他们独创的风格。唯一首诗中连用钩句五六处,又用排句两三处,常不免显出结构上的单调,所以此法差不多及身而绝,没有传人。

此外则字句秀媚,如卢照邻《长安古意》“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骆宾王《帝京篇》“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畴昔篇》“不应白发顿成丝,直为黄沙暗如漆”,都是可歌咏之句。

王世贞《艺苑卮言》:“卢、骆、王、杨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内子安稍近乐府,杨、卢尚宗汉、魏,宾王长歌虽极浮靡,亦有微瑕,而缀锦贯珠,滔滔洪远,故是千秋绝艺。”近人遂谓四杰奠定五律七古基础,以宾王《在狱咏蝉》及所作七古之多为证(《中国诗史》第六七五至六七七页),但这话不见得完全可信。以五律论,自齐、梁间音韵之学出世,四声八病,讲求得非常苛碎,梁、陈时何逊、阴铿以“苦用心”著名,铿诗尤具五律规模,四杰于五律虽多作了几首,而比之阴铿进步亦有限,试看以下两首之比较便知:

怀土临霞观,思归想石门。瞻云望鸟道,对柳忆家园。寒田获里静,野日烧中昏。信美今何益,伤心自有源。(阴铿《和侯司空〈登楼望乡〉》)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王勃《麻平晚行》)

句的平仄甚为严格,而章的平仄则否,骆宾王《在狱咏蝉》不过偶合于五律的法则,并非有意的提倡。以七古而论,则王勃集中有五首,卢照邻三首,骆宾王六首,杨炯未有尝试。王、卢均不脱乐府范围,宾王稍能自肆于绳墨之外。他的《艳情·代女道士王灵妃作》,都能脱离乐府旧套而独立,但往往过长,发言亦过于芜杂,尚不及王、卢之明净。王世贞谓其“亦有微瑕”,信然。且六朝时,鲍照有《行路难》十八首,梁武帝、庾信、陈后主七古尤多。隋末诗人杨师道《阙题》,唐太宗时王宏之《从军行》,陈子良之《于塞北春日思归》,阎立本之《巫山高》,高宗时上官仪之《和太尉戏赠高阳公》,均作七古体,四杰比他们多作一二篇,即以提倡之功归之,我以为这话是勉强的。

评四杰诗文最早者为杜甫,他《戏为六绝句》之二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之三云:“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在这两首诗里可见四杰在初唐数十年中虽著盛誉,则杜甫时代已纷纷被人集矢了。虽说文学风气的转移过速,而四杰绍承梁、陈遗风,除气象略加博大外,更无等贡献,也是为人不满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