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自梁、陈以来逐渐进化,到了沈、宋时代又有一度有意的“律诗运动”,而且“律诗”二字的名目也是那时才有的。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新唐书·文艺传》中《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苏、李即苏武和李陵,前人谓其为五言诗之祖,作风与沈、宋本不相类,但汉至六朝为五言诗时代,唐为近体诗——律绝——时代,以沈、宋与苏、李并论,可见含有他们划分时代的暗示。严羽《沧浪诗话》:“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王世贞《艺苑卮言》:“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法度明矣。二君正是敌手。”又胡应麟《诗薮》:“五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拗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沈、宋、苏、李合轨于先,王、孟、高、岑并驰于后。新制迭出,古体攸分,实词章改革之大机,气运推迁之一会也。”这些话都能认清时代,允称卓识。

宋之问(约六五六至七一二),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人,伟仪貌,弱冠知名。武后时与杨炯分值内教,时张易之有宠,之问与阎朝隐等倾心媚附。易之败,贬泷州参军,逃归洛阳,匿张伸之家。伸之欲杀武三思,之问上书告密,由是擢官,天下丑其行。景龙中迁考功员外郎,谄事太平公主。及安乐公主权盛,又去攀附。睿宗立,以其狯险盈恶,诏流钦州,寻赐死。

沈佺期(约六五六至约七一五),字云卿,内黄人。及进士第,累除协事中。张易之败,长流驩州,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历官至太子詹事,开元初卒。

二人都是醉心利禄、谄佞无耻的小人,其对于当日诗坛的贡献比四杰伟大,就是上文所说的“律诗运动”了。律诗为什么在他二人时树立基础,也有原因。一则它自齐、梁以来,经过几百年的酝酿,到这时应当成熟。二则律诗的要素是“对偶”,此事讲求亦由来已久,《文心雕龙·丽辞篇》已有“四对”之说,上官仪更创为“六对”和“八对”(《诗苑类格》),其精密较《文心》更进。《唐书》又称仪诗绮错婉媚,人多效之,谓为“上官体”,其实不过对偶工切而已。沈、宋有此凭借,奠定律诗基础,当然更不费力。三则唐初一百年间帝后均好文学,群臣应制之作不可胜数,应制诗本是一种应酬文艺,除歌功颂德之外别无内容,故形式特别注重;而且帝王游幸宴会之际,偶尔高兴,命词臣应制,谁的诗先成,谁可先得奖赏,所以这类诗章的体裁自然生出一种限制,而律诗更易成功了。沈、宋为武后朝文学侍从之臣,集中之诗十之四五为应制之作,其提倡“律诗运动”,实可谓出于帝王之熔陶。现引他们五七律各一首于下:

倚棹望兹川,销魂独黯然。乡连江北树,云断日南天。剑别龙初没,书成雁不传。离舟意无限,催渡复催年。(宋《渡吴江别王长史》)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杂诗三首》之三)

青门路接凤凰台,素浐宸游龙骑来。涧草自迎香辇合,岩花应待御筵开。文移北斗成天象,酒递南山作寿杯。此日侍臣将石去,共欢明主赐金回。(宋《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我们再把赞助律诗成立的几个诗人略述一述。四杰之后杜审言、李峤、崔融、苏味道称为“四友”,四人中杜审言对律体的功绩更不容埋没。

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其年代约当公元六四五至七〇八年。其五律以浑厚名。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五言律,阴铿、何逊、庾信、徐陵已开其体,唐初人研揣声音,稳顺体势,其制大备。神龙之世,陈(子昂)、杜、沈、宋如浑金璞玉,不须追琢,自饶名贵。”又评审言律诗云:“初唐五言律,不用雕镂,然后人雕镂者正不能到。故曰大巧若拙,陈、杜、沈、宋足以当之。”此外则五言长律渐具规模,也可以说是杜审言的贡献。宋谢灵运为五言诗,首尾皆偶,颜延年、谢瞻亦然,这虽非排律的体裁,但已接近了。唐初诗人上官仪的《安德山池宴集》《奉和秋日即目应制》都是很像样的排律。其同时诗人集中,六韵、七韵之排律几于俯拾即是。四杰集中此体亦多。虽无排律之名,却都有排律之实。(排律之名系明高棅截取元稹《杜工部墓志》中“排比声律”二字为之,古未尝有。)沈佺期、宋之问所作比较地“富赡精工”(胡应麟语),而沿袭旧制,长不过六韵八韵,很少十韵以上者。至杜审言则《赠崔融》诗长二十韵,《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至四十韵,后来他的孙子杜甫喜作长篇排律,“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蔡梦弼谓黄鲁直常言杜子美诗法出杜审言(《草堂诗话》),胡元任亦说老杜诗法乃家学所传(《苕溪渔隐丛话》),殊可信。

此外则崔湜、阎朝隐、刘元济、卢藏用、马怀素、武平一、上官婉儿,都是那时一个团体的作家,风格多少有些相近,不多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