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 一首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八年(983),登进士。历官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遇事敢言,立朝刚正。曾上《御戎十策》《疏言五事》等。在文学方面,他不满当时绮靡的文风,力图有所匡正。其论诗云:“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作品风格清健,是北宋初期开风气的作家。有《小畜集》。

点绛唇

感兴

雨恨云愁[1],江南依旧称佳丽[2]。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3],遥认行如缀[4]。平生事,此时凝睇[5],谁会凭阑意。

【注释】

[1]雨恨云愁:形容云雨凄迷之状,反映了作者凄黯的心境。

[2]“江南”句:指金陵(南京)一带依旧如往昔繁华。曹植《赠丁仪王粲》诗:“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李善注:“佳,大也;丽,美也。”谢朓《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3]征鸿:飞雁。雁之体大者曰鸿,体小者曰雁。

[4]行(háng)如缀:横空的群雁,远远望去,如同连缀的行列。

[5]凝睇:凝神注视。

【集评】

王奕清《历代诗余》引《词苑》:王元之有《小畜集》,其《点绛唇》词“水村渔巿,一缕孤烟细”之句,清丽可爱,岂止以诗擅名?

陈廷焯《云韶集》卷二:情词凄婉,笔墨秀丽。只是无可说处。笔力精健可喜。

先著、程洪《词洁》:“缀”字是古人拙处。

吴无闻《新编宋词三百首手稿》:《玉壶清话》载,王元之黜黄州,诸进士送于郊外,王赋诗云:“缀行相送我何荣,老鹤乘轩愧谷莺。三入承明不知举,看人门下放诸生。”此咸平初(998)事,细玩本词亦有迁谪意。“遥认行如缀”与“缀行”大相切近,与他初任长洲知县之情趣不合,似是其贬任黄州路过金陵所作。

【赏析】

上片题为感兴,实寓怀古。首二句先声夺人。寻常的断雨残云,被词人赋予恨、愁之情,此恨此愁何由生?下句“江南依旧称佳丽”点破题旨。南京为六朝故都,朝市屡更而繁华不易。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历史教训无人记取,故令词人生出恨愁之慨。“水村”二句,承上渲染,“一缕孤烟细”的纤微,与江南千里雨恨云愁的沉郁作对比,艺术形象便更鲜明雅健。下片转以描写天际雁行,以雁行之连缀,映衬内心的孤独。再转结到点检平身事业。凭阑远眺,其历史感、忧患意识便尽在不言中了。

钱惟演 一首

钱惟演(962—1034),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忠懿王俶之子。少补牙门将。归宋,为右屯卫将军。咸平三年(1000)召试,改文职,为太仆少卿。累迁翰林学士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明道二年(1033),坐擅议宗庙,又与后家通婚,落同平章事。以崇信军节度使归镇。博学能文,词风清丽。有《典懿集》,存词两阕。

木兰花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鉴朱颜惊暗换[1]。昔年多病厌芳尊[2],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

[1]鸾鉴:明镜的美称。《异苑》:“罽宾王有鸾,三年不鸣。夫人曰:‘闻鸾见影则鸣。’乃悬镜照之,冲霄一奋而绝。”故后世称镜为鸾镜。

[2]芳尊:美酒。尊:酒杯。

【集评】

释文莹《湘山野录》:钱思公谪居汉东日,撰一曲曰:“城上风光莺语乱……”每酒阑歌之则垂涕。时后阁尚有故国一白发姬,乃邓王俶歌鬟惊鸿者也。曰:“吾忆先王将薨,预戒挽铎中歌《木兰花》引绋为送。今相公其将亡乎?”果薨于随。

黄昇《花庵词选》:此公暮年之作,词极凄婉。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妙处俱在末结语传神。

沈际飞《草堂诗余集》:芳尊恐浅,正断肠处,情尤正笃。

【赏析】

此词作于晚年贬所。莺啼草长的良辰美景,一与作者的逐客身世、迟暮心情相触发,便觉得格外的凄断,所谓以美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感者也。“莺语乱”三字未经人道,其佳处在于著一“乱”字,不止写出黄莺啼声的缭乱,更写出作者内心的缭乱。“绿杨”句亦奇崛。人孰不乐春,斯人独以衰年而厌春,此境非少年人所解。歇拍“昔年”二句,谓昔年因身体原因,不能多饮。而今心情牢落,已顾不得养生。反嫌芳尊酒浅,希望在醉乡中暂时忘却痛苦。这是翻进转折的笔法,悲凉的意蕴便显得更深、更耐寻味。

潘阆 二首

潘阆(960?—1009),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人。旅居钱塘(今浙江杭州)有年。宋太宗至道元年(995),赐进士及第,试国子四门助教。以事得罪,变姓名,潜匿多年。后遇赦,出为滁州参军。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于泗上。性疏荡,工诗词,名重一时。有《逍遥集》,存词十首。

酒泉子[1]

长忆西山[2],灵隐寺前三竺后[3]。冷泉亭上旧曾游[4],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5],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6],终是欠峰峦[7]。

【注释】

[1]酒泉子:一作《忆余杭》,凡十首,所咏皆钱塘胜景。

[2]西山:即灵隐寺,在杭州西界。

[3]灵隐寺:创于东晋,迭经修葺,为天下名刹。三竺:天竺山,在飞来峰南,有上、中、下三天竺。长松夹道,景致清幽。

[4]冷泉亭:唐元藇建,原在灵隐西南隅水中,宋人毛友移置岸上。

[5]白猿:冷泉亭左有呼猿洞,晋僧慧理蓄白猿于此。

[6]画图:指所绘钱塘风景图。

[7]欠峰峦:意谓与实景相比,画图仍是逊色。

【集评】

陈廷焯《云韶集》卷二:天然图画。结二语清绝,不食人间烟火。

酒泉子

长忆观潮[8],满郭人争江上望[9]。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10],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

[8]观潮:八月钱塘江潮为天下奇观。周密《武林旧事》云:“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至时万家空巷,倾城出观,最为盛况。

[9]满郭:满城,外城曰郭。

[10]弄潮儿:逆潮戏浪的健儿。《武林旧事》:“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集评】

释文莹《湘山野录》:阆有清才,尝作《忆余杭》……钱希白爱之,自书于玉堂后壁。

《历代词话》引陆淞语:潘阆忆孤山词,句法清古,语带烟霞,近时罕及。

【赏析】

前期小令多言情之作。以山水形胜入诸词,潘阆殆为较早的尝试者。以上二词与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忆江南》)相比,内容接近,却有出蓝之妙。“长忆西山”写冷泉景色,格调清逸,两结尤佳。“三伏似清秋”,只此一句,便可见出其阴阴夏木,泠泠清泉,凉风动袂,暑溽尽消之佳致。“终是欠峰峦”,以画不如真,反衬出景色之妙,善用虚笔,而节短韵长。

与前者之优美不同,后一首以壮美见长,显示出作者风格之多样。这首观潮之作,打破两片分界,放笔直书。三、四两句写潮头之高,涛声之壮。五、六两句极写踏浪冲波的健儿身手,可说是对人民战胜自然的力量之肯定。两片之间,衔接紧密,中间不容间断。“梦觉”句与起句关合,忆而入梦,说明思念之深。觉而心寒,更显潮势之惊心动魄。横放杰出,开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洵为冲浪运动之绝美赞歌。无怪此词一出,就被绘为《潘阆咏潮头》而广为流布(见《事实类苑》)。

林逋 一首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隐居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种梅养鹤,徜徉山水,人称“梅妻鹤子”。他写了不少咏梅诗,影响深远。宋真宗赵恒闻其名,诏长吏岁时劳问。死后,宋仁宗赵祯赐谥“和靖先生”。有《和靖集》,存词三首。

点绛唇

金谷年年[1],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2],一阕长亭暮[3]。王孙去,萋萋无数[4],南北东西路。

【注释】

[1]金谷:园名,在河南洛阳西北,有金谷涧,晋石崇所构。石崇《金谷园诗序》谓园中“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2]离歌:告别的歌。“离”通“骊”。

[3]长亭:古每十里置驿站,谓之长亭。《白孔六帖》:“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4]“王孙去”二句: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集评】

魏庆之《魏庆之词话》:林和靖工于诗文,善为词。尝作《点绛唇》……乃草词耳,但终篇无“草”字。

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引《诗话总龟》:林和靖不特工于诗,且工于词。如咏草一首:“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终篇不露一“草”字。如觉范咏梅一首:“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终篇不露一“梅”字,同一雅洁。

先著、程洪《词洁》:于所咏之意,概括略尽,高远无痕,得神之作。

许昂霄《词综偶评》:言短意长,所以为佳。若徒称其终篇不出一“草”字,此儿童之见也。“金谷年年”二句,唐人草诗:“金谷园应没”;“王孙去”三句,淮南王《招隐》:“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陈廷焯《云韶集》卷二:凄秀绝世,读之神往,哪不魂销?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

【赏析】

此赋别之作也。自淮南小山赋《招隐士》,凡言王孙、芳草、萋萋,皆言送别。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云:“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即其意也。起句用唐代诗僧齐己《春草》诗意:“金谷园应没,夫差国已迷。”隐有时光无情、繁华顿成零落之慨。“余花”二句,写春花凋残,落入如烟细雨中之景象,亦谓春色将阑,韶光转瞬。上片总言欢不可极,乐不可久。至下片始转入正题:意谓友朋相聚,本极短暂,却倏又分别。一结绾合全篇,谓春草萋萋,侵路遮目,对远行客之依恋不舍,写得深婉不迫。

范仲淹 三首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符祥八年(1015)进士。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为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徙邓州、荆南、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为官能关心人民疾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展示了他伟大的政治抱负。其边塞词气象阔大,反映出一定范围的现实生活,突破了词限于写儿女柔情和风花雪月的局限,是后来苏轼、辛弃疾词派的先声。有《范文正公文集》,词今存六首。

苏幕遮

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1],追旅思[2]。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1]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销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黯然,形容内心凄苦。

[2]追旅思(sì):羁旅愁思,追随人不肯舍去。《楚辞·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注:追,随也。

[3]“夜夜除非”二句:夜间除非做还乡好梦,才能入睡。

【集评】

徐《词苑丛谈》: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

邹祇谟《远志斋词衷》:前段多入丽句,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将军白发征夫泪”,亦复苍凉悲壮,慷慨生哀。永叔欲以“玉阶遥献南山寿”敌之,终觉让一头地。穷塞主故是雅言,非实录也。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又云:人但言睡不得尔,“除非好梦”,反言愈切。又云:“欲解愁肠还是酒,奈酒至愁还又。”似此注脚。

许昂霄《词综偶评》:铁石心肠人亦作此销魂语。

张惠言《词选》:此去国之情。

陈廷焯《云韶集》卷二:《西厢》长亭篇从此脱胎,起三语无数秋景。“芳草”二语与欧公《踏莎行》结句同一沉至。结得悲切。

谭献《谭评词辨》:大笔振迅。

黄苏《蓼园词选》:文正一生非怀土之士,所为乡魂旅思以及愁肠思泪等语,似沾沾作儿女想,何也?观前阕可以想其寄托。开首四句,不过惜秋色苍茫,以隐抒其忧国之意。“山映斜阳”三句,隐隐见世道不甚清明,而小人更为得意之象。“芳草”喻小人,唐人已多用之也。第二阕因心之忧愁,不自聊赖,始动其乡魂旅思,而梦不安枕,酒皆化泪矣。其实忧愁非为思家也。文正当宋仁宗之时,扬历中外,身肩一国之安危,虽其时不无小人,究系隆盛之日。而文正乃忧愁若此,此其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矣。

李佳《左庵词话》: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广平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头巾气重,无与风雅也。

沈谦《填词杂说》:范希文“珍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及“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虽是赋景,情已跃然。

【赏析】

此词殆为迁谪思君之作。“碧云天,黄叶地”以对句起,用秋日天空之明静,烘衬黄叶满地之衰飒,而承以“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层层递进,色彩调配堪称出神入化,一派凄婉之致,顿时曲曲传出。前结“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又折进一层,相比“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更增奇崛。譬犹名家唱曲,于极高处又翻高八度,愈变愈新,愈翻愈奇。

作者《岳阳楼记》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之语,细品此词,殆亦有此意,故过片有“黯乡魂,追旅思”之叹。“明月”句写的是月色凄清,登高楼骋目,心情冷落孤寂,“休独倚”者,谓知音者稀,只能独倚高楼,目断京华。一结是妙想天开的奇语,酒不再是浇愁、催泪,而是酒、愁、泪融为一体,同归真寂。这是彻骨相思的情语,更是彻悟人生的禅语,真有百炼钢化绕指柔之慨。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4],衡阳雁去无留意[5]。四面边声连角起[6]。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7]。羌管悠悠霜满地[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4]塞下:边境要塞之下。

[5]衡阳雁:湖南衡山有回雁峰。旧说衡山一峰极高,雁不能过,故名回雁峰。

[6]边声连角起:边声,边地的各种声音。角:军中乐器。

[7]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后汉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回。勒:刻石。

[8]羌管:笛出于羌地,故称羌管。

【集评】

沈谦《填词杂说》:小令中调有排宕之势者,吴彦高之“南朝千古伤心事”、范希文之“塞下秋来风景异”是也。

沈雄《古今词话》:仁宗朝,范希文守边,作《渔家傲》,欧阳永叔呼为穷塞主之词,每以“塞上秋来风景异”为起句,故云。余考无名氏《水鼓子》,后衍为《渔家傲》者,诗云:“雕弓白羽猎初回,薄夜牛羊复下来。青冢路边荒草合,黑山峰外阵云开。”穷塞主词自有来处。

先著、程洪《词洁》:一幅绝塞图,已包括于“长烟落日”十字中。唐人塞下诗最工、最多,不意词中复有此奇境。

陈廷焯《云韶集》卷二:起笔便来得精锐,塞外秋景一一绘出,笔力横绝古今。悲壮沉雄,唐人塞外诸曲无此沉着痛快也。悲而壮,一腔热血,满纸忠爱,想见文正生平。

黄苏《蓼园词选》:沈际飞曰:希文道德未易窥,事业不可笔记。燕然未勒句,悲愤郁勃,穷塞主安得有之。

【赏析】

此词当是受唐李益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影响:“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衍诗为词,化悲凉为沉郁,诗词并读,更可见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为不刊之论。盖词于描摹细节,最称当行,足补诗之未尽未到处。词之前阕,征色选声,匠心独运。下片深具悲悯情怀,极写将士思乡之哀,其实也是从反面映衬出边关将士的英雄气概,纵使思家垂泪,却因“燕然未勒”,不能解甲。

贺裳《皱水轩词筌》云:“庐陵讥范希文《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自矜‘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为真元帅之事。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塞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此深得采薇出车、杨柳雨雪之意。”可谓深味词旨之言。

御街行

秋日怀旧

纷纷堕叶飘香砌[9],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10],谙尽孤眠滋味[11]。都来此事[12],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9]香砌:落满花朵的台阶。

[10]攲(yǐ):通倚,倾斜。

[11]谙:熟知。

[12]都来:全来。

【集评】

杨慎《词品》:二公(韩琦、范仲淹)一时勋德重望,而词亦情致如此。大抵人自情中生,焉能无情,但不过甚而已……予友朱良矩尝云:“天之风月,地之花柳,与人之歌舞,无此不成三才。”虽戏语,亦有理也。

陈廷焯《云韶集》卷二:“碎”字炼。笔致亦疏亦整,化境也。淋淋漓漓,《西厢》之祖也。但《西厢》有此情词,无此骨力,北宋所以为高。又《白雨斋词话》:范文正《御街行》……淋漓沉着。《西厢·长亭》袭之,骨力远逊,且少味外味,此北宋之所以为高。小山、永叔后,此调不复弹矣。

【赏析】

据副题“秋日怀旧”,即秋日怀内之作。与“浊酒一杯家万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同一机杼,殆亦征人思家之作也。上片写秋夜美景:真珠帘卷、银河垂地与堕叶寒声为偶,秋色秋声,形容极矣。下片纯乎写情:“酒未到、先成泪”较之“浊酒”“征夫泪”更进一层,直指奔心之句。结拍“都来此事”为“此事都来”之倒装,“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以俚语入词,脱口而出,感人极矣。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化用范词,一空灵,一质重,两极其美,未可厚此薄彼。

柳永 七首

柳永(987—1055左右),初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以乐章擅名。偶因下第,作《鹤冲天》词,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宋仁宗在他考进士时看见他的名字,批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由此自称“奉旨填词”。后改名永,字耆卿。景祐元年(1034)进士及第,官至屯田员外郎。他一生潦倒,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由润州太守王平甫出钱安葬于真州(今江苏仪征)。他不仅写小令,还写了不少长调,长调于是逐渐定型,为北宋词的发展开拓了境界。在词史上,他是个有贡献的作家。当时有人出使西夏,说西夏国“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1],留恋处、兰舟催发[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3]、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4]。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5]、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6]。便纵有、千种风情[7],更与何人说。

【注释】

[1]都门:指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帐饮:在郊外设帐饯别。

[2]兰舟:木兰之舟,形容舟船华美。

[3]去去:离别后,愈去愈远。

[4]楚天:古时楚国疆域最大时,拥有今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地,此处为南方天空的代称。

[5]那(nuó)堪:哪能承受。

[6]良辰:美好的时光。好景:美好的景色。

[7]风情:风月的情趣。

【集评】

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或讥为梢公登溷诗,此轻薄儿语,不足听也。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王世贞《艺苑卮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与秦少游“酒醒处,残阳乱鸦”,同一景事,而柳尤胜。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唐词“帘外晓莺残月”至矣,宋人让唐诗,而词多不让。

陈廷焯《云韶集》:起数语疏落。作家风格,传神入骨。迷离绰约,一片神光,宜东坡自叹其“大江东去”一阕不如也。

周济《宋四家词选》: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实不可及。后人摭其《乐章》,訾为俗笔,真瞽说也。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

刘熙载《艺概》: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陈匪石《宋词举》:“杨柳岸”七字,千古名句,从魏承班之“帘外晓莺残月”化出;而少游之“酒醒后、残阳乱鸦”,则又由柳词出。细细咀嚼,当知其味。盖不独写景工致,而一宵之易过,乍醒之情怀,说来极浑脱且极深厚也。“此去经年”四句,尽情倾吐,老笔纷披,北宋人拙朴本色,不得以率笔目之。

朱庸斋《分春馆词话》:虽乃惜别之词,然不无身世之感。全阕以白描手法,直叙平铺。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融情于景,境界突出。醉中相别,雾霭沉沉。到酒醒之时,已是晓风残月,景物凄清。神京望渺,伊人何处?纵有良辰美景,凭谁慰藉?得此二句,通篇光彩,若徒赏其“晓风残月”造句之工,则转失其意境矣。

【赏析】

《雨霖铃》之曲,为唐明皇重经马嵬坡,雨中闻铃,怀念被赐死的贵妃所创,音调凄苦。耆卿以此曲写情人分别,抵得半篇江淹《别赋》。词的上片全用赋笔白描,但起承转合,脉络分明,便不觉堆砌。“寒蝉”三句是起,“都门”三句是承,“执手”二句,蓦然掉转,“念去去”三句,是用景语含情,收为绾合。此三句,把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由感觉得之的别离之绪,转化为历历如绘的意象画面,由实返虚,备见高明。

过片三句,平地陡起。作者不局限于一己之怨别伤离,而是陡地拔高。说明自古钟情之辈,莫不伤于离别,更何况时当清秋时节,木叶凋落?“今宵”二句,承以柳岸、晓风、残月之凄美,映衬离人酒醒以后空虚惆怅的心情,情景相合,浑如天成,故成名隽。“此去”二句又是一转。一结二句,感情炽热沉郁。相比上片由实返虚的结法,一结不炫技法,只是以情动人,即王鹏运所谓“重大拙”三字诀的“拙”字诀。

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8],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9]。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10],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11],为伊消得人憔悴[12]。

【注释】

[8]伫倚危楼:伫,久立。危,高耸貌。

[9]“望极”二句:望极,极目远望。黯黯,心情沮丧。

[10]疏狂:散漫放诞。图:谋取。

[11]衣带渐宽:《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以缓。”此谓别后,人消瘦了,衣带渐宽了。

[12]“为伊”句:伊,指其所爱之人。《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消得,禁得起。憔悴,愁损貌。

【集评】

贺裳《皱水轩词筌》: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诀绝语而妙者。如韦庄“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牛峤“须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抑亦其次。柳耆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即韦意,而气加婉矣。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长守尾生抱柱之信,拚减沈郎腰带之围,真情至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赏析】

娴雅都丽,自成一格。危楼伫倚,已见怀人之意。“风细细”者,映衬心绪缭乱。春愁黯黯,望极天际,徒见草色烟光,残阳下照,终不见伊人倩影。而此心此境,谁人解得?“拟把”三句,是过来人语,情既深陷,则弱水三千,止取于一瓢。纵使筵前强醉,终难成欢。至“衣带”二句,遂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结二句是情语,亦是痴语。

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13],芳心是事可可[14]。日上花梢,莺穿柳带[15],犹压香衾卧。暖酥消[16],腻云亸[17]。终日厌厌倦梳裹[18]。无那[19]。  恨薄情一去[20],音书无个[21]。早知恁么[22]。悔当初[23]、不把雕鞍锁。向鸡窗[24]、只与蛮笺象管[25],拘束教吟课[26]。镇相随[27],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注释】

[13]惨绿愁红:在思妇眼中,红花绿叶都是愁惨的景象。

[14]“芳心”句:是事,所有的事。可可,不经心的样子。

[15]柳带:柳枝垂拂如人衣带,故谓柳带。

[16]暖酥消:肌肤消瘦。暖酥,形容肌肤温软滑腻。

[17]腻云亸(duò):油腻的云鬓下垂散乱。

[18]厌厌:通恹恹,病貌。倦梳裹:身体倦怠,懒得梳妆。梳裹,梳头、裹巾帻。

[19]无那(nuò):无奈,无可奈何。

[20]薄情:薄情郎。

[21]音书无个:没有来信。个,一个。

[22]恁么:这样。

[23]雕鞍:华美的马鞍,指代乘骑。

[24]鸡窗:书室。《幽冥录》:“晋兖州刺史宋处宗尝买得一长鸣鸡……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玄致,终日不倦。”

[25]蛮笺象管:对纸和笔的美称。蛮笺,四川出产的诗笺。象管,以象牙做笔管的毛笔。

[26]“拘束”句:把爱人拘束住,作诗词的功课。

[27]镇相随:终日相随相伴。镇,终日。

【集评】

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赏析】

男人作闺音,竟浑如妇人声口。上片不嫌琐细,描摹女子当爱郎去后,镇日闷恹愁坐的情态。正用《诗经》“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之意。“无那”三句,稍加提点,即已交代出女子抑郁之源,乃在男子之薄幸耳。下片由表入里,写女子的心理活动。设想当初倘知别后相思如此之酷,不如锁住他的乘骑,终日相伴痴缠,享受共处时光,不让青春虚掷。“向鸡窗”至“和我”数句,极写闺房之乐。由“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可知,词中的薄情男子,应该是赴京应试的举子。“免使”二句,实有深意,谓富贵功名,如草头秋露,不比男女欢爱来得更加珍贵。当世人汲汲于功名之世,耆卿独能对闺阁女子寄其同情,殊为难得。

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28],高柳乱蝉栖。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29]。  归云一去无踪迹[30],何处是前期[31]。狎兴生疏[32],酒徒萧索[33],不似去年时。

【注释】

[28]长安:汉唐都城,今陕西西安。后代指都城。

[29]四天垂:天幕从四面低垂下来。

[30]归云:女子远去的芳踪。

[31]前期:前约、预期。

[32]狎兴:狎客之兴。

[33]酒徒:嗜酒的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萧索:萧条冷落,兴致不高。

【集评】

谭献《复堂词话》:挑灯读宋人词,至柳耆卿云:“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语不工,甚可慨也。

【赏析】

京洛风尘,豪宕不除。柳词风格多样,于此调亦称擅场。上片用字不嫌过重,高柳乱蝉,只一“栖”字,沉雄之致尽出。“夕阳”三句乃诗中苍凉之境,不图于小词中见之。下片是光阴飞逝,江湖沦落之慨,音调转入低沉,不徒以长调之善铺叙见长。大作家必为多面手也。

望海潮

东南形胜[34],三吴都会[35],钱塘自古繁华[36]。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37]。云树绕堤沙[38]。怒涛卷霜雪[39],天堑无涯[40]。市列珠玑,户盈罗绮[41],竞豪奢[42]。  重湖叠清嘉[43]。有三秋桂子[44],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45],嬉嬉钓叟莲娃[46]。千骑拥高牙[47]。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48],归去凤城夸[49]。

【注释】

[34]形胜:形势重要之地。此指山水佳美。

[35]三吴:其说不一。《水经注》以今浙江的吴兴(湖州)、会稽(绍兴)及江苏的吴郡,为三吴。

[36]钱塘:今浙江杭州。

[37]参差:形容楼台房屋,高低不一。

[38]云树:树冠浓密远望如云,故曰云树。

[39]“怒涛”句:钱塘江每年阴历八月十八日大潮,谓之浙江潮。卷霜雪,怒涛卷空而来,白如霜雪。

[40]天堑:天然的险阻,本指长江,此指钱塘江。

[41]“市列”二句:市集上陈列种种珍贵商品,家家户户不缺绫罗绸缎。玑,不圆的珠。罗绮,两种丝织品。

[42]竞豪奢:竞赛豪华奢侈的享受。

[43]“重湖”句:西湖中的白堤,把湖水分隔为里、外两湖,所以称重湖。叠(yǎn),重叠的山峰。清嘉:清秀佳丽。

[44]三秋:初秋、仲秋、晚秋合称三秋,此处指晚秋。

[45]菱歌:采菱人的歌声。

[46]莲娃:采莲的美女。

[47]千骑拥高牙:此句写驻节杭州的官员两浙转运使孙何出行时的排场。千骑,指卫队。一人一马称骑。古乐府《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说明太守级的地方官出行时卫队众多。牙,指牙旗。张衡《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缤纷。”薛综注:“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

[48]“异日”句:他日把这些好景描绘出来。图,描绘。将,语助词。

[49]“归去”句:归到京城,向同僚们夸耀一番。凤池,凤凰池,中书省的美称。唐、宋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集评】

杨湜《古今词话》: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

罗大经《鹤林玉露》: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东南形胜”,云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余谓此词虽牵动长江之愁,然卒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恨也。至于荷艳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大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耳!

吴自牧《梦粱录》:柳永咏钱塘词曰“参差十万人家”,此元丰前语也。自高庙车驾自建康幸杭驻跸,几近二十余年,户口蕃息,近百万余家。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骄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耳。

王闿运《湘绮楼评词》:此则宜于红氍上扮演,非文人声口。

【赏析】

范蜀公云:“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此词极写杭城繁华,用笔刚柔相济。于通首太平繁盛中,著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千骑拥高牙”等语,全词便见天骨开张。首三句先总说,以为提领。“烟柳”以下六句,远景泛写,曰“绕”、曰“怒”、曰“卷”、曰“无涯”、曰“竞豪奢”,下笔精炼,盛世气象,呼之欲出。换头三句,特写西湖美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八字,泼墨写意,又以“羌管”三句渲染,“千骑”三句勾勒,遂成一幅西湖行乐图矣。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50],残照当楼[51]。是处红衰翠减[52],苒苒物华休[53]。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54],归思难收[55]。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56]。想佳人、妆楼颙望[57],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58]、倚阑干处,正恁凝愁[59]。

【注释】

[50]关河:本指函谷关和黄河,后泛指山河。

[51]残照当楼:夕阳照在楼上。当,正对着。

[52]是处:到处。

[53]“苒苒”句:美好的景物逐渐凋伤。苒苒,同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54]渺邈:遥远。

[55]归思(sì):想念家乡的思绪。

[56]淹留:久久滞留。

[57]颙望:昂头远望。颙(yóng),颙颙之省,景仰貌。

[58]争知:怎知。

[59]恁:如此。

【集评】

赵令畤《侯鲭录》:苏轼云:人皆言柳耆卿诗俗,然如“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能改斋漫录》以为晁补之语)。

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词有与古诗同妙者,如“问甚时三十六陂秋色”,即灞岸之兴也。“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即《敕勒》之歌也。

陈廷焯《云韶集》:风韵苍凉,虽令太白、飞卿执笔,亦不过如此,即杜少陵“今夜鄜州月”之意。

沈祥龙《论词随笔》:词韶丽处,不在涂脂抹粉也。诵东坡“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句,自觉口吻俱香。悲慨处,不在叹逝伤离也。诵耆卿“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句,自觉神魂欲断。盖皆在神而不在迹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起二句有俊爽之致。“霜风”“残照”三句音节悲亢,如江天闻笛,古戍吹笳,东坡极称之,谓唐人佳处,不过如此。以其有提笔四顾之概,类太白之“牛渚望月”、少陵之“夔府清秋”也。其下二句顺笔写之,至结句江水东流,复能振起。后半首分三叠写法,先言己之欲归不得,何事淹留。次言闺人念远,误认归舟。与温飞卿之“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皆善写闺人心事。结句言知君忆我,我亦忆君。前半首之“霜风”“残照”,皆在凝眸怅望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长调自以周、柳、苏、辛为最工。美成《浪淘沙慢》二词,精壮顿挫,已开北曲之先声。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梁启超《饮冰室评词》:飞卿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此词境颇似之。

【赏析】

此词气概豪宕,一股莽苍之气,流注其中,不徒以婉约见长。上片凌云健笔,一气贯注,纯是写景之赋笔,却不觉得单调,而是如一幅浩渺的泼墨山水画卷。因是晚秋衰败之景,故色彩之调配偏于暗淡、凄冷,便于烘托下片的情致。所可注意者,是词人高明的镜头转换手段。“洒江天”而“一番洗清秋”的暮雨,是骤蓦的镜头。“渐”字所领三句,是带着苍凉感的慢镜头。“是处”二句是广角镜头,传达的是节候转移、万卉凋伤的衰境。“惟有”二句,是一个特写镜头,最耐寻绎。从文字逻辑来说,“惟有”二句反衬的“是处”二句,但从情感的逻辑来说,“惟有”二句又是对“是处”二句的补充和旁证。下片纯抒情,但情感落脚点甚有变化,先因登高思乡,叹自家之淹留,复想佳人当亦思我,到“争知我”又谓佳人虽则思我,未必知我亦正思伊。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尽变化莫测之能事。

鹤冲天

黄金榜上[60]。偶失龙头望[61]。明代暂遗贤[62],如何向[63]?未遂风云便[64],争不恣狂荡[65]。何须论得丧[66]?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67]。  烟花巷陌[68],依约丹青屏障[69]。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70]?

【注释】

[60]黄金榜:指考中后题名的金榜。

[61]“偶失”句:偶然失去考中状元的希望。龙头,状元。

[62]“明代”句:清明时代暂时遗弃贤士。

[63]如何向:怎么办。向,语助词。

[64]“未遂”句:未能顺利地得遂风云之志。遂,成。风云,际遇得时。便,顺利。

[65]“争不”句:怎能不恣意放荡。恣,放任。

[66]得丧(sàng):得失。

[67]白衣卿相:笑傲卿相之处士。白衣,古时是庶民、不出仕的处士、给官府服役之人所着的衣服。卿相,卿与相,古代的高级官职。

[68]烟花巷陌:妓院所在地。

[69]“依约”句:依约,隐约。丹青,绘画。屏障,屏风。

[70]“且恁”六句:《清异录》:李煜乘醉,大书石壁曰:“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偎红翠,即偎红倚翠。浅斟低唱,饮酒唱歌。一饷,吃一顿饭的时间,表示很短。忍把,怎忍。浮名,虚名,此指功名。

【集评】

吴曾《能改斋词话》: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薄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转官。

叶申芗《本事词》:柳耆卿初名三变,与兄三接、三复齐名,时称柳氏三绝。偶因下第,戏赋《鹤冲天》云:(本词略)。此亦一时遣怀之作,都下盛传,至达宸听。

宋翔凤《乐府余论》:(先引《能改斋漫录》及此词)按词自南唐以后,但有小令。其慢词盖起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其后东坡、少游、山谷辈,相继有作,慢词遂盛。

【赏析】

此词是落第后的自遣之作,因其真率激烈,故致触怒帝王。表面看来,其主旨亦只是“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古诗十九首》)、“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行路难》)之意,不过诗中但言醇酒,词中兼及妇人,故为仁宗所轻。然耆卿究非如《古诗十九首》作者、李白那样富有哲学思索的诗人。词虽表现出的是人生何用汲汲功名富贵,但须及时行乐的态度,实则词人心中对下第仍有不平。故谓“偶失龙头望”“暂遗贤”“未遂风云”,他的放荡恣肆是“争不”,要宽解自己“何须论得丧”,要藉着“白衣卿相”的自我定位来麻醉痛苦。因其始终不能解脱,这才有“幸有意中人”之慨叹。“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失意后的放纵,内心实蕴深沉隐痛,读者切莫轻轻放过。

张先 四首

张先(990—1078),字子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尝知吴江县。晏殊尹京兆,辟为通判。仕至都官郎中。晚年居杭州、吴兴间,诗酒优游。工词,内容大都描写诗酒生活和儿女恋情。与苏轼唱和,轼称他“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事”。在北宋词人中,他与柳永开始多写长调。有《张子野词》。

谢池春慢

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

缭墙重院[1],时闻有、啼莺到[2]。绣被掩余寒,画幕明新晓[3]。朱槛连空阔[4],飞絮无多少[5]。径莎平[6],池水渺[7]。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  尘香拂马[8],逢谢女[9]、城南道。秀艳过施粉[10],多媚生轻笑[11]。斗色鲜衣薄[12],碾玉双蝉小[13]。欢难偶[14],春过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注释】

[1]缭墙:围墙。重院:几个院落组成的大院。

[2]莺:即黄鹂,又名仓庚、黄鸟。

[3]“画幕”句:美丽的帐幕,透入新的一天的晨曦。明,透入。

[4]“朱槛(jiàn)”句:朱红色的阑槛连接着广大空间。

[5]飞絮:飞舞的柳絮。

[6]径莎(suō)平:小路上的莎草已被踏平。莎,草名。

[7]渺:水波辽阔貌。

[8]尘香:粉末状的香屑。

[9]谢女:本指东晋时的谢道韫,后作为才女的通称,此指谢媚卿。

[10]过施粉:胜过涂脂抹粉。

[11]“多媚”句:轻轻一笑,产生了多种娇美姿态。

[12]斗色鲜衣薄:衣彩逞妍斗美,穿着很单薄。斗色,各种色彩竞相逞美。鲜衣,美服。

[13]碾玉双蝉小:用玉碾成的双蝉佩很小巧。碾,磨琢。双蝉,双蝉形的玉佩。

[14]欢难偶:难谐成欢之愿。偶,作对成双。

【集评】

杨湜《古今词话》:张子野往玉仙观,中路逢谢媚卿,初未相识,但两相闻名。子野才韵既高,谢亦秀色出世。一见慕悦,目色相授。张领其意,缓辔久之而去,因作《谢池春慢》以叙一时之遇。

【赏析】

唐、宋时女道士是女性中相对自由的一群人,她们可以与士人自由恋爱。上片看似描写玉仙观的暮春之景,实则蕴藏深意。“缭墙”三句,谓纵使重门深院的玉仙观,亦有啼莺的鸣叫声传入,勾起女道士的春情。“绣被”二句,衬其不甘孤冷。“朱槛连空阔”五字,蕴其望聘之心。“飞絮无多小”,春色将阑也。“径莎平”二句,状秋景也。盖谓自春徂秋,心事如结。“日长”二句,又谓春日渐长,闲照花影,更增怊怅。

过片转写词人乍逢谢媚卿的心理活动。极写其肤色之秀艳,气质之雅致,更及其衣饰之鲜丽雅洁,堪称活色生香。“欢难偶,春过了”以下,乃词人内心的想象。谓万人中见此一人,而不得相知相得,便觉春意一霎成秋。纵使再听琵琶遣兴,也觉弦间指上,流出的都是相思的怨恨。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曰:“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此词实为中国诗中“慕”之胜境。

一丛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15],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16],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17],征尘不断[18],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19],南北小桡通[20]。梯横画阁黄昏后[21],又还是、斜月帘栊[22]。沉恨细思[23],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注释】

[15]伤高怀远:因登高骋目,怀念远在他乡的恋人而忧伤。

[16]东陌:东边的大路。蒙蒙:雨飘飞貌。

[17]“嘶骑(jì)”句:马鸣声渐渐远去。

[18]征尘:行路扬起的尘土。

[19]双鸳:鸳鸯雌雄不离,故曰双鸳。

[20]桡(ráo):船桨。

[21]画阁:华丽的阁楼。

[22]栊:窗栊。

[23]沉恨:深沉地怨恨。

【集评】

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引《古今词话》:张先,字子野。尝与一尼私约,其老尼性严,每卧于池岛中一小阁,俟夜深人静,其尼潜下梯,俾子野登阁相遇。临别,子野不胜惓惓,作《一丛花》词以道其怀。

范公偁《过庭录》: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时盛传,永叔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至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东坡守杭,子野尚在,尝预宴席,盖年八十余矣。

贺裳《皱水轩词筌》: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吾亦不敢定为所见略同。然较之“寒鸦数点”,则略无痕迹矣。

【赏析】

词写自家伤逝之悲,却句句由对方切入。首二句以重拙之笔直言情愫,未嫌质实。盖“离愁”以下六句,运清空之笔,足以济之。“离愁”三句,切伤高之慨,“嘶骑”三句,不写佳人怀远,而怀远之情自见。过片以往事画面逆入,“梯横”二句,苍凉蕴藉,意在言外。结以“沉恨细思”,谓桃杏犹得及时而开,己则迫于环境,不得与所欢长相厮守。《诗》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为子野此语所本。

减字木兰花

垂螺近额[24],走上红茵初趁拍[25]。只恐轻飞[26],拟倩游丝惹住伊[27]。  文鸳绣履[28],去似杨花尘不起[29]。舞彻伊州[30],头上宫花颤未休[31]。

【注释】

[24]垂螺近额:低垂的螺髻靠近前额。螺,结发为额妆,形如螺壳。今谓之“铜钱头”。

[25]“红茵”句:茵,茵褥,犹地毯。初趁拍,开始趁乐曲的节拍挑起舞来。

[26]“只恐”句:只怕她轻轻地飞走。

[27]“拟倩”句:准备请游丝把她拿住。此用《飞燕外传》故事。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于太液池广榭上歌舞归风送远之曲。大风至,飞燕迎风扬袂,言欲仙去。成帝急令吹笙者冯无方持飞燕履。风霁后,飞燕怅然曼啸,泣数行下。谓深受皇帝厚恩,不得化飞仙而去。倩,请。游丝,蜘蛛或青虫所吐之丝,飞扬于空中,俗称游丝。惹,《方言》:“拿,扬州会稽之语也,或为惹。”伊,她,指跳舞女人。

[28]文鸳绣履:将毛羽锦丽的鸳鸯鸟绣在鞋子上。

[29]“去似”句:喻舞女身轻似杨花。

[30]舞彻:谓跟着乐曲从头至尾舞一遍。伊州,乐曲名。

[31]宫花:头上插戴的宫样花朵。

【集评】

杨慎《升庵诗话》:张子野词“垂螺近额,走上红茵处趁拍”……“垂螺近额”,当时角妓未破瓜时额饰。今搬演旦色,犹有此制。

陈廷焯《云韶集》:娇鬟低亸,飞鸾轻凤不是过也。

【赏析】

《减字木兰花》二句一换韵,词意亦二句为一转。此词描摹舞姿之曼妙,词采流丽宛转。“垂螺”二句,先声夺人。“只恐”二句,极写舞伎身姿之轻盈,摄人心魄,用典使事浑如不觉。“文鸳”二句,动极而静,纤尘既不起,则观者之忘情可知矣。然静中实又有动,头上宫花尚自颤动不休,实指曲阑舞终,而余韵袅袅不尽。寻常听歌赏舞之作,乃着力经营至此,允称佳构。

天仙子

时为嘉禾小倅[32],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33],午醉醒来愁未醒[34]。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35],往事后期空记省[36]。  沙上并禽池上暝[37],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

[32]嘉禾:宋郡名,今浙江嘉兴。倅:副职。时作者任嘉禾通判。

[33]水调:大曲名。听:念tìng。

[34]“午醉”句:中午醉酒,及酒醒而愁仍不已。

[35]流景:不知不觉过去的时光。景,日光。

[36]后期:后会的期约。记省:记得。

[37]并禽:双栖的鸟儿。暝:暮色昏暗。

【集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遁斋闲笔》:张子野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遂出,置酒尽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又引《古今诗话》:子野尝作《天仙子》词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士大夫多称之。张初谒见欧公,迎谓曰:“好‘云破月来花弄影’!”恨相见之晚也。说未知孰是。又引《古今诗话》: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此予平生所得意也。”

陈师道《后山诗话》引荆公语云: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不如李冠“朦胧淡月云来去”也。

叶盛《水东日记》:欧阳公《丰乐亭记》“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用白乐天《庐山草堂记》“仰观山,俯听泉”语。张子野“云破月来花弄影”,亦用白公《三游洞序》“云破月出”之句。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云破月来”句,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

杨慎《词品》:“云破月来花弄影”,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黄苏《蓼园词选》:听“水调”而愁,自伤卑贱也。“送春”四句,伤流光易去,后期茫茫也。“沙上”二句,言所居岑寂,以沙禽与花自喻也。“重重”三句,言多障蔽也。结句仍缴送春本题,恐其时之晚也。

【赏析】

“水调”为大曲,声节繁长,而曰“数声”,盖于午醉醒来,愁梦犹记之际,恍惚听之。依时间顺序,当为“午醉醒来愁未醒,水调数声持酒听”,倒言则笔力雄健。“送春”以下四句,由流光飞逝,春阑世易之慨,转至未赴府会,独自向隅,只能追忆往日、期盼后会的孤寂,隐藏着对人生离多会少、欢娱短暂的感叹。过片二句,纯系想象之辞。暝色四起时,沙禽双宿,本该万籁俱寂,而月穿云隙,花枝弄影,无情之物亦似有情之人,百无聊赖,不得不做些事体。“重重”三句,始是实写,盖病眠之人,殊无挂起帘幕、走出庭院之兴,只愿拥灯而卧。结句又转虚写,落花之满径,是因“风不定”而起之念,仍寓伤春感逝之悲。

晏殊 四首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属文。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庆历中,拜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出知永兴军,徙河南,以疾归京师,留侍经筵。卒谥元献。他的词风格婉丽,受冯延巳《阳春集》影响很深。内容多写闲愁绮怨。有《珠玉词》。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集评】

杨慎《词品》:“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卓人月《古今词统》: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无可奈何花落去”,律诗俊语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词,著诗不得。

王士祯《花草蒙拾》:或问诗词、词曲分界。予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定非香奁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定非草堂词也。

张宗《词林纪事》:元献尚有《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上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中三句与此词同,只易一字。细玩“无可奈何”一联,意致缠绵,语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

《四库全书总目·珠玉词提要》:集中《浣溪沙》春恨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乃殊《示张寺丞王校勘》七言律中腹联,《复斋漫录》尝述之。今复填入词内,岂自爱其词语之佳,故不嫌复用耶?考唐许浑集中“一尊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二句,亦前后两见,知古人原有此例矣。

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有似触着者,所谓极炼如不炼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着之句也……

朱庸斋《分春馆词话》:晏氏脍炙人口之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语工意巧而极浑成自然,看似不费力,又似矜意刻画,其技巧惯为人所称道,乃在此等处也。

【赏析】

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七:晏元献因观王琪大明寺诗板,大加称赏。召至同馆,步游池上。时春晚有落花,晏公云:“每得句或弥年不能对,即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荐馆职。按晏殊每至一名胜,辄喜闭目徐行,令从人诵墙上题诗,偶过扬州大明寺,得闻王琪诗,诧为异才,遂引入门下。

“无可奈何”二语,诚为千古名句。花落燕归,物候相推,本是大自然的常态。但一加以“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便觉意蕴无穷。盖前句伤春,未免怅惘不甘。后句感新,旧燕来归,又寓托着无穷的希望。这是人类延续、光明永在的智慧,也是浸透着生命精神的诗性哲学。上片自伤老大,夕阳西去,明日再又升起的太阳,已非昨日的太阳。这是对人生易老、欢娱苦短的理性哀叹。过片二句是全词之吃紧处,为整首词增添了生命的热度。结句谓词人在园林中花径里独自徘徊,他在徘徊中想了些什么,并没有说出,读者却可以知道,相对上片的哀婉,词人必已对生命多了一层智慧的感悟。

鹊踏枝

槛菊愁烟兰泣露[1],罗幕轻寒[2],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3],斜光到晓穿朱户[4]。  昨夜西风凋碧树[5],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6],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1]“槛菊”句:形容思妇愁苦。她见烟雾中槛菊如人在发愁,见带露幽兰如人在饮泣。槛菊,栽在栏槛内的菊花。

[2]罗幕:薄罗作的帷幕。罗,疏绮。

[3]不谙:不知。

[4]朱户:朱漆的门户,泛指富贵人家。

[5]西风:秋风。凋:使凋谢。

[6]彩笺尺素:谓书信。彩笺,彩色纸笺。尺素,《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注:“尺素,绢也。古人为书,多书于绢。”

【集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又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琦君《词人之舟》:此词表面上是怀念远人的意思,而骨子里却寓有对短暂生命十二分珍惜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慨。这在“昨夜西风”三句中可以体会得出。此三句一派孤高格调,写出繁华过尽、遗世独立的心境。

【赏析】

此词以代言体笔触出之,词人托言闺中之思,或为当日绣幌绮筵常见的演唱题材。但意象运用淡而有情:槛菊于烟雾中愁,幽兰沾露如人暗泣。罗幕中人只觉阵阵轻寒,双飞的燕子也不肯陪伴忧郁孤独的女主人公……“明月”二句,尤为深婉。其实明月何尝有知,只是幽人思远,不能成眠,才分外觉得月光的清冷。过片三句可与《古诗十九首》中的“捐弃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对读,是缠绵执着的别样的生命精神。“欲寄”二句,意转萧疏。于此可见,大晏的生命是恬淡的而非热烈的,是婉曲的而非劲直的。

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7]。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8]。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9]。一场愁梦酒醒时[10],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7]阴阴:树荫浓密貌。

[8]蒙蒙:本指细雨飞落的样子,此指杨花飞舞,如绵绵细雨。

[9]游丝:蜘蛛或青虫所吐之丝,飞扬于空中,俗称游丝。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百丈游丝争绕树。”

[10]酒醒(xīng):酒意消去。

【集评】

沈谦《填词杂说》:“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不若晏同叔“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更自神到。

李调元《雨村词话》:晏殊《珠玉词》极流丽,而以翻用成语见长,如:“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东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翻复用之,各尽其致。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

张惠言《词选》:此词亦有所兴,其欧公《蝶恋花》之流乎?

谭献《谭评词辨》:刺词,“高台树色阴阴见”,正与“斜阳”相近。

黄苏《蓼园词选》:首三句言花稀叶盛,喻君子少小人多也,高台指帝阍。“东风”二句,言小人如杨花轻薄,易动摇君心也。“翠叶”二句,喻事多阻隔。“炉香”句,喻己心之郁纾也。“斜阳却照深深院”,言不明之日,难照此渊衷也。

【赏析】

这是一首深婉浓挚的爱情词。上片借刻画春色将阑、红稀绿暗、漫天杨花飞舞的景象以兴起。暮春的节候多阴雨,故有“高楼树色阴阴见”之语。树色固已阴阴,而春风又“不解禁”杨花,任凭杨花如缠绵的细雨一样,飞扑在行人面上,隐含的意思是人生的无可奈何。过片三句,极写傍晚时分的静寂,只有炉烟袅袅,和着空中的游丝飞动,象征着词人苦闷不平的内心。一结最深婉。梦断酒醒,唯有愁绪麾之不去。只有那照进深宅大院的斜阳,才能代表我的心事吧!

据《道山清话》:“晏元献公为京兆尹,辟张先为通判。新纳侍儿,公甚属意。先字子野,能为诗词,公雅重之。每张来,即令侍儿出侑觞,往往歌子野之词。其后王夫人浸不能容,公即出之。一日,子野至,公与之饮。子野作《碧牡丹》词,令营妓歌之,有云‘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之句。公闻之怃然,曰:‘人生行乐耳,何自苦如此!’亟命于宅库中支钱若干,复取前所出侍儿。既来,夫人不复谁何也。”词人的委婉情愫,或即为此侍儿而发。

玉楼春

春恨

绿杨芳草长亭路[11],年少抛人容易去[12]。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13]。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注释】

[11]“绿杨”句:绿杨指绿柳。柳树是唐、宋时的行道树,当时人以“柳”谐音“留”,每折柳以送别。芳草,出淮南小山《招隐士》。长亭,古人送别置酒之所。

[12]“年少”句:少年情郎轻易抛弃女主人公离去。

[13]“一寸”句:一寸相思,化作千万缕的情丝。

【集评】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春景春情,句句逼真,当压倒白玉楼矣。

黄苏《蓼园词选》: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年少抛人”,凡罗雀之门,枯鱼之泣,皆可作如是观。“楼头”二语,意致凄然,挈起多情苦来。末二句,总见多情之苦耳。妙在意思忠厚,无怨怼口角。

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有似触着者,所谓极炼如不炼也。……宋景文“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触着之字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古人词如毛熙震之“暗思闲梦,何处逐云行”、晏元献之“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林和靖之“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晏小山之“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似此则婉转缠绵,情深一往,丽而有则,耐人玩味。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夏闰庵谓后半阕唯极写“离愁”二字,若南宋人为之,必别出一意,断不如此直说。此等处正宜着眼。

【赏析】

这首词涉及一个著名的公案。《诗眼》载:晏叔原见蒲传正,言先公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传正云:“‘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晏曰:“公谓‘年少’为何语?”。传正曰:“岂不谓其所欢乎?”晏曰:“因公之言,遂晓乐天诗两句云:‘欲留所欢待富贵,富贵不来所欢去。’”传正笑而悟其言之失。今按白居易《浩歌行》诗:“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晏几道改此诗以驳蒲传正,他把“年少抛人容易去”解作:少年时光只是霎时,很容易就抛撇人而去了。其实晏几道未免对其父曲作回护。倘“年少”解作少年时光,后文“残梦”“离愁”“相思”皆无着落。此词亦缘宋初视词为小道之习,作代言体乐府,以供佳人曼唱而已。词的上片,先连用绿杨、芳草、长亭三个与送别相关的意象,写出女子与所爱分别的凄然怨怅之情。“楼头”二句,对仗精丽,情思缠绵往复。下片顿转,拦入议论。此处易致空蹈,“一寸”句因相思之思与丝谐音,遂突生奇想,谓哪怕只有一寸相思,也尽化作千万缕的情丝,便觉境与情遇,象与心合。此句实化自李义山“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句意,但读来丝毫不觉。一结语拙而情浓,虽是借写女子相思而著此词,或者也有个人生命体验的投射。当时词之寄托尚不盛行,否则晏小山当如此为其父辩护:“然则屈子‘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亦妇人语耶?”

宋祁 一首

宋祁(998—1061),字子京,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1024),与兄庠同登进士,奏名第一。章献太后以为弟不可先兄,乃擢庠第一,而置祁第十,时号大小宋。明道元年(1032),殿中丞。召试,以本官直史馆。累迁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曾和欧阳修同修《新唐书》。有集,自《永乐大典》辑出。

玉楼春

春景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2]。  浮生长恨欢娱少[3],肯爱千金轻一笑[4]。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5]。

【注释】

[1]“縠(hú)绉波纹”句:谓波纹如绉纱。《增韵》:“绉纱曰縠。”客棹,载旅客之船。棹,船桨,指代船。

[2]春意闹:春意浓盛。

[3]浮生: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4]“肯爱”句:怎肯爱惜千金而贱视欢乐的生活?

[5]“且向”句:李商隐《写意》诗:“日向花间留晚照。”

【集评】

王士祯《花草蒙拾》:“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当时传为美谈,吾友公极叹之,以为卓绝千古,然实本《花间》“暖觉杏梢红”,特有青蓝冰水之妙耳。

沈雄《古今词话》:人谓“闹”字甚重,我觉全篇俱轻,所以成为“红杏尚书”。

李渔《窥词管见》: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时贤勿论,古人多工于此技。有最服予心者,“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是也。有蜚声千载上下而不能服强项之笠翁者,“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是也。“云破月来”句,词极尖新,而实为理之所有。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着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子京当日以此噪名,人不呼其姓名,竟以此作尚书美号,岂由尚书二字起见耶?予谓“闹”字极粗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近日词中争尚此字,皆子京一人之流毒也。

陈廷焯《云韶集》卷二:红杏尚书艳夺千古,字字轻倩,语语沉着,真绝调也。

黄苏《蓼园词选》:浓丽。“春意闹”三字,尤奇辟。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赏析】

此词感慨人生欢少愁多,韶光易逝,莫要作守财奴,不如及时行乐。即唐代女诗人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之意。结二句无理之痴语,斜阳安可劝?正因无理而妙耳。全词多不甚着力,而天然蕴藉风流。“客棹”者,词人之自况,固有江湖放浪之野趣。“春意闹”三字千古聚讼,实则春者蠢也,万物蠢动,故谓之春,着一“闹”字,写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也写出人们因春气所感,心头的欢悦之情。如李笠翁之见,三家村语耳。

欧阳修 五首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省元,中进士甲科。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仁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词承袭南唐遗风,与晏殊接近,以婉丽著称。有《六一词》。

踏莎行[1]

候馆梅残[2],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3]。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4]。  寸寸柔肠[5],盈盈粉泪[6],楼高莫近危阑倚[7]。平芜尽处是春山[8],行人更在春山外[9]。

【注释】

[1]莎(suō):指莎草。

[2]候馆:迎候宾客的馆舍。

[3]“草薰”句: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草薰,指青草散发出清香。摇征辔,摇动征人所骑的马勒。辔,驭马的口勒。

[4]迢迢:遥远貌。

[5]寸寸柔肠:柔肠寸断之意,极言愁思之深。

[6]盈盈粉泪:形容女子泪水盈眶。粉泪,女人脸上敷粉,故称粉泪。

[7]危阑:高处的阑干。

[8]平芜:杂草繁茂的平原。

[9]行人:远游之人。

【集评】

卓人月《词统》:“芳草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

杨慎《词品》:佛经云:“奇草芳花,能逆风闻薰。”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正用佛经语。《六一词》云:“草薰风暖摇征辔。”又用江淹语。今《草堂诗》改薰作芳,盖未见《文选》者也。又云:欧阳公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石曼卿诗:“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欧与石同时,且为文字友,其偶同乎?抑相取乎?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

王世贞《艺苑卮言》:“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此淡语之有情者也。

王士祯《花草蒙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升庵以拟石曼卿“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未免河汉。盖意近而工拙悬殊,不啻霄壤。且此等入词为本色,入诗即失古雅,可与知者道耳。

陈廷焯《云韶集》:一层远一层,写得有致,亦是从后主“更行更远还生”化出。“平芜尽处是春山”已悲极矣,结云“更在春山外”,凄绝妙绝。

黄苏《蓼园词选》:此词特为赠别作耳。首阕言时物喧妍,征辔之去,自是得意。其如我之离愁不断何?次阕言不敢远望,愈望愈远也。语语倩丽,情文斐亹。

吴梅《词学通论》:余按公词以此为最婉转,以《少年游·咏草》为最工切超脱。当亦百世之公论也。

【赏析】

此言男女分别,各自蕴着离愁别恨。前阕自男子身上着笔,谓行过候馆溪桥,但觉梅残风细。物候转移,春已归来。春意阳和,怎奈离愁不断,如春水之汩汩绵绵。下片转写女子别后情状,“楼高”三句,前一句是果,后二句是因。谓平芜纵有春山遮断远目,而思行人之情,却不因春山阻绝,故不如莫向高楼倚栏,否则徒增伤怀而已,语似淡而情极浓。一结尤工妙,所谓加倍法也。《词综偶评》疑“春山”当作“青山”,否则既用“春水”,又用两“春山”,显得重复,不知此词正因重复而妙。

生查子

去年元夜[10]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注释】

[10]元夜:又称元夕、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

【集评】

陈廷焯《词坛丛话》:陈云伯大令云:……“去年元夜”一词,本欧阳公作,后人误编入《断肠集》,遂疑朱淑真为泆女,皆不可不辨。按“去年元夜”一词,当是永叔少年笔墨。渔洋辨之于前,云伯辨之于后,俱有挽扶风教之心。余谓古人托兴言情,无端寄慨,非必实有其事。

张德瀛《词徵》:辛稼轩“去年燕子来”词,仿欧阳永叔“去年元夜时”词格。

【赏析】

唐苏味道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唐、宋时城市实行宵禁,唯正月十五前后,不禁夜游。故男女传情,多于此夕。永叔此词,殆写当时风俗,不必深求本事。词之机杼不必自出,似受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影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前后映衬对比,备见今昔之慨。

浣溪沙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11]。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12]。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

[11]四垂天:天幕在四面低垂。

[12]《六幺》:唐时琵琶曲名,又名《绿腰》《录要》。催拍,唐、宋燕乐歌舞大曲中,由固定的节奏过渡到较快的节奏,谓之为催拍,又称实摧、促拍、簇拍。

【集评】

吴曾《能改斋漫录》:晁无咎评乐章:“欧阳永叔《浣溪沙》云:‘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要皆妙绝。然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余按唐王摩诘《寒食城东即事》诗云:“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欧公用“出”字,盖本此。

陈廷焯《云韶集》:“出”字中有多少侥幸、多少惋惜,情味挹之不尽,风流自赏。

黄苏《蓼园词选》:第一阕写世上儿女,多少得意欢娱;第二阕“白发”句,写老成意趣,自在众人喧嚣之外;末句写得无限凄怆沉郁,妙在含蓄不尽。

王国维《人间词话》:欧九《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晁补之谓“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余谓此本于冯正中《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

【赏析】

熙宁四年(1070)六月,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在他最爱的颍州西湖边归老。归颍以后的当年八月,苏轼赴杭州通判任,与弟弟苏辙一同拜谒恩师欧阳修,师生畅游颍州西湖,勾留一月有余。次年春,老友赵槩自南京来访,留颍月余,纵游剧饮而返。此词殆作于这两次欢会中。词的上片写天地间的无边春色,一派欢悦青春之景。下片极写老年心境,“白发”句写老来疏狂自得的意态。“六幺”句写筵前乐曲转急,情致高涨。然忽以“人生”句收束,谓人生苦多乐少,何如常在尊前?这是深味人生苦境者的深沉感喟,凄怆中不失豪宕。

渔家傲

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船小难开红斗帐[13],无计向[14],合欢影里空惆怅[15]。  愿妾身为红菡萏[16],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17],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注释】

[13]斗帐:《释名·释床帐》:“小帐曰斗帐,形如覆斗也。”

[14]无计向:没有办法。向,语助词。

[15]合欢:树名,因唐诗有“游丝空罥合欢枝,落花自绕相思树”之句,遂象征男女情好。

[16]菡萏:未开的荷花苞。

[17]重(zhòng)愿:还愿,又愿。

【集评】

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渔家傲》五首皆咏荷,与前录《渔家傲》八首咏荷同一体调。亦为用于歌舞之鼓子词。

【赏析】

此词在六一词中堪称别调,刻画渔家女纯朴自然的爱情,热烈而大胆,带有浓郁的民间气息。上片写与情郎幽会,却因船小不容支起小帐,不得欢爱,只好在合欢树的树荫下惆怅。下片用两祈使语,朴直中见深婉。南唐冯延巳《长命女》词:“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或此词下片之所自出。